大学教师介入中小学实践的角色调适研究
作者: 杨朝晖著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
简介:在社会发展的需求下,社会对大学功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对大学教师提出了多元化发展的期待。在教育领域,越来越多的大学教师以各种方式与中小学展开合作,以期在教育实践中丰富自己的角色内涵。其中,大学教师介人学校实践,促进学校改进与发展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但是,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大学教师在介人学校实践时却面临很多难题和挑战。因此,对一些先期介入学校实践的大学教师开展有关角色调适问题的实证性研究,将有助于帮助更多的大学教师破解实践中的难题,促进其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帮助大学找到实现教学、研究和服务三个功能有机互动和整合的经验途径,从而为进一步提升大学的社会功能做出贡献。
根据以上研究目的,《大学教师介入中小学实践的角色调适研究》(作者:杨朝晖)所关注的问题是:在介入中小学实践时,大学教师会面临怎样的角色难题挑战?他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和调适努力?他们都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结果会怎样?成功和失败的表现有哪些?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大学教师成功实现角色调适的意义何在?如何才能帮助更多的大学教师成功实现角色调适?
围绕以上研究目的和内容,《大学教师介入中小学实践的角色调适研究》以角色理论为基础,以质性研究为方法路径,融合结构角色理论和过程角色理论两个研究视角,对六个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围绕大学教师应对介入学校实践面临的三个角色调适难题:角色距离、角色冲突和角色定位,本研究对六个研究对象在特有境遇下的角色调适过程和形态进行了揭示,并从“成功”和“失败”两种基本结果人手,分析了其成败背后的复杂因素,形成了如何帮助大学教师介入实践学校角色调适成功的因素认识和行动启示。其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在社会变迁和社会期待要求变化的背景下,大学教师确有角色功能拓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也有应对新角色期待和新角色扮演的角色调适问题。在介人中小学实践的过程中,缩短角色距离、化解角色冲突和成功实现角色定位,是大学教师进行角色调适时面对的三个基本难题。因不同的角色主体与不同角色境遇的交互作用,大学教师角色调适的形态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这些复杂多样的形态说明,大学教师角色调适的成功不是必然的,但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因此,需要采取复杂的视角,复合、动态的策略,从外部和自我两个层面加以调适和干预,才能促使大学教师角色调适的成功。
第二,由于大学教师介入学校实践的角色具有角色约定模糊性特点,因此,还需要大学教师在具体的角色情境中,根据自身的条件基础以及角色情景需求创造出多种具体的角色,才能完成新角色的社会期待要求。社会赋予大学教师的“学校实践介入者”角色犹如一个“母角色”,在学校情景中产生的过程角色犹如“子角色”。母角色需要多个动态的子角色扮演作支撑。子角色的恰当定位与成功扮演是母角色功能实现的前提基础。
第三,大学教师介入学校角色调适成功具有促进社会、大学与个人发展的多项功能意义。这说明,在社会期待要求下,积极探索新角色、调适新角色是大学教师提升自我、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合一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实现教学、研究和服务三个功能有机互动和整合的重要途径。因此,保证大学教师在社会期待要求下的新角色调适成功,可以保证实现个人、大学与社会的互动多赢。
第四,确保大学教师介入学校实践角色调适成功的因素是一个复杂的、相互联系的结构体系。其中,社会发展引发的社会对大学功能的新期待,大学教师对自我发展的期待、具体角色情景下的他人期待是引发大学教师自觉与不自觉进行角色调适和角色调整的动力因素。个体素质是大学教师角色调适成功的基础条件,自我角色能动调适是角色调适成功的关键因素。大学教师所处的角色境遇是不容忽视的影响制约因素。相对于三个角色调适基本难题,积极的角色认同、保持良好的心态、建立利他主义价值观、进行有效地自我角色协调和管理,是自我调适角色冲突矛盾的主要内容;进行积极的角色学习是缩短角色距离的最主要自我调适要素;准确领会角色、理性选择角色,以及及时矫正角色行为偏差,是进行自我定位角色调适的基本内容。而改变大学外部评价机制,加强角色支持,进行角色发展组织环境选择、设定合法具体的介人身份,则可以有效地改进大学教师介入学校实践的角色境遇,从而提高大学教师介入学校实践的角色调适成功率。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是:
第一,本研究有机地融合了结构角色理论和过程角色理论,发挥了两个理论的优势,形成了对大学教师介入中小学学校实践角色调适问题的整体性认识,从而丰富和深化了对角色问题的研究,拓展了角色调适问题研究的领域。
第二,本研究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在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研究领域中,对大学教师研究的不足、对大学教师角色调适问题研究的缺失,以及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欠缺。
第三,本研究揭示了大学教师介入学校实践实现角色调适成功的意义,获得了保证大学教师实现角色调适成功的相关因素认识,形成了系统化的因素条件体系和具体化的行动建议,这为实践中帮助更多的大学教师实现介人学校实践角色调适成功,找到了科学的行动依据。
第四,本研究以质性研究为路径,通过“描述一分析一归纳一整合一分类一提升”的自下而上的归纳路径,以整体描述的方式,动态揭示了每个研究对象特有的脉络处境和角色调适发展过程,真实展现了大学教师在学校实践情景中进行角色调适的复杂性、情境性、关联性和规律性,从而发挥了质性研究在方法功能上的优势,保证了本研究的科学性和适切性。
第五,本研究虽然研究的是有关大学教师介入中小学学校实践的角色调适问题,但是,其研究的现象具有普遍性,其研究的对象具有典型性,其研究的理论基础——角色理论具有广泛的解释力,因此,本研究结论对于其他跨领域工作人员的角色调适也会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本研究为北京市教委社科规划项目:“以大学校本支援促进学校实践变革的价值功能与条件途径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号:SM 2011 110028011)由于理论学习内化、自身基础以及资料收集等方面的问题,本研究也存在不少研究局限,这将成为今后继续努力和改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