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25 项 “梁实秋著” 相关结果
英国文学史
作者: 梁实秋著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2011
简介: 英国文学史》是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梁实秋先生晚年的力作,是其最重要的学术遗产。叙述了英国上溯盎格鲁撒克逊时代,下至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进程,重要作家作品,并作出相对应的评价。本书分三卷,文笔古雅,有梁氏美文之风;内容厚重,知人论世,见解独到深刻,使人有如入宝山之感,不惟使人通晓英国数百年来的文学流变,概览重要作家作品,更足以令我们领略一代文学巨匠的优美文笔与精彩论见,是一部极具个人特色的文学史。
陌上谁人依旧,固守流年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简介:《民国大师经典书系:陌上谁人依旧,固守流年》内容简介:民国大师经典作品系列共十册,本册为民国大师梁实秋作品精选集。梁实秋是民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其散文以描写日常生活为主,笔调轻松欢快。《民国大师经典书系:陌上谁人依旧,固守流年》精选了梁实秋的《雅舍小品》等精美文章。读者可以通过这些文章了解当时社会及大师的思想,并在文章中了解大师的人生。
富安娜/罗莱/水星床品2折起,买即赠10元图书现金券!我的人生哲学
作者: 梁实秋 著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14-5-1
简介: 《我的人生哲学》是梁实秋最为世人珍视的散文作品集,囊括了人生的诸多方面,他谈生活常态、谈超凡情愫、谈心灵性情、谈脱俗雅趣等,博古通今,真知灼见。《我的人生哲学》分为“做人从早起起”“学识生滋味”“人生贵适意”“生活有真知”四个部分,大多是日常琐事,是我们了解生活、感悟生活的一个“显微镜”。作者从生活小事入手,从中阐述了自己对人生道德和思想修养以及日常生活常态的解读,见解独到,深入人心。读者可从中体会到他的儒雅人文情怀、以及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同时也能够为读者指点迷津,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雅舍小品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
简介: 《雅舍小品》主要内容简介: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说,这房子有砖柱,有竹篦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讲到住房,我的经验不算少,什么“上支下摘”,“前廊后厦”,“一楼一底”,“三上三下”,“亭子间”,“茅草棚”,“琼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我都尝试过。我不论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对那房子便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是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
雅舍谈吃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简介: 梁实秋的作品在国内已有众多大大小小的版本,且风行不衰。为了展示梁公散文的总体面貌,我们从他作品中遴选了有代表性的散文、小品、杂感、札记、随笔、短评,合成四卷本《雅舍文集》付梓,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应当说,这远远不是梁实秋散文的全部,尽管读者可以见仁见智,但我们深信,如果不怀偏见而抱有理解与汲取的渴念,读者不难从中感受这位名家个性独异的文心、文气、文调,领略他的积学之厚、腹笥之富和经泽之熏。 梁实秋如是说:“馋,则着重在食物的质,最需要满足的是品味。上天生人,在他嘴里安放一条舌,舌上有无数的味蕾,教人焉得不馋?馋,基于生理的要求,也可以发展成为近于艺术的趣味。” 如此高见,真让天下老饕找到了大吃的理由;读如此文章,焉能不叫人齿颊生香?
大道无所不在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简介:在平实的语言后面;饱含着梁实秋先生对生活和点滴感悟;于寻常中洞察人生百态;于艰难中闪烁谐趣幽默;循着先生的心迹;在淡淡的沉思中品苦品乐品人生 鲁迅认为文学是有阶级性的,而父亲则更强调文学的人性,比如母爱,穷人有,富人有,不论阶级,不管穷富,母爱不是政治的工具,它是永恒的人性,这就是父亲的信念。 ——梁文蔷(梁实秋的小女儿) 逃避不是办法,我们只是希望人形的豪猪时常地自己,这世界上除了自己还有别人。人形的豪猪既不止我一个,最好是把自己的大大小小的刺毛收敛一下,不必像孔雀开屏似的把自己的毛刺都尽量的伸张。 ——梁实秋《旁若无人》 本册主要收录梁实秋先生描绘人性百态和各种社会世相的文章。
会说话的人,人生都不会太差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6年1月
简介: 说话是一门艺术,会说话是一种修养。人生在世,你不可能生活在一个真空里,都无可避免地要和人打交道、与人交往、与人沟通。因此,成为会说话的人,对于你的事业、工作、生活都是会有好处的,也将会受用一生。 梁实秋总是以平和豁达的心境,饶有兴致地感受丰富有趣的生活,品尝着人生无穷的况味,做着愉快的文章,其幽默、文雅、犀利、宽容的语言,不仅沟通了人们的心灵,而且反映出超凡脱俗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令人易生亲切、有趣之感。 人际交往中的诸多微妙尽显笔端,几十年的人生经验倾囊相授,很多方面需要我们慢慢斟酌。只有学会游刃有余的说话,才能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为人生增添些许惬意。
作者: 梁实秋[著]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
简介:本书是一部形式专注且立意单纯的小说,讲述的命题是:一个人与所置身的时代,可保持一种怎样的关系,以及由爱的试炼而得到的关于人和自我、外界的关系。安妮宝贝以前所未有的超长篇幅,描写了两个女子——周庆长、沈信得,在各自人生中所经历的生命状态。情节文字饱含浓度和广度,章节中充盈各种意象,潜意识,幻相和暗示:古都。亭子。湖。白鸟。一座被摧毁的古老的桥。黑白照片。独自穿越隧道。夜泳。一次春日宴席。梦境。眼神和气味。独绳幻术。一场脱离世俗而合乎秩序的爱恋。一次孤立的叛逃和回归……深读下去更有灵修历练的成分丝丝渗入。
未能忘情于诗酒
简介:在平实的语言后面 饱含着梁实秋先生对生活和点滴感悟 于寻常中洞察人生百态 于艰难中闪烁谐趣幽默 循着先生的心迹 在淡淡的沉思中品苦品乐品人生 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人、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实秋最像一朵花。 ——冰心 有道之士,对于尘劳烦恼早已不放在心上,自然更能欣赏沉默的境界。这种沉默,不是话到嘴边再咽下去,是根本没话可说,所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寂然,惟迦叶破颜微笑,这会心微笑胜似千言万语。 ——梁实秋《沉默》 本册主要收录梁实秋先生体会生活的情趣与抒发人生感悟的文章.
雅舍谈吃:在一饮一啄中细细体会人生百味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4-6-1
简介: 《雅舍谈吃》中既有饭馆酒楼的看家菜,又有平民百姓的家常菜,既写出了民间食物的味道,又呈现了中国积淀数千年的文化底蕴。文章中融入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深深的怀恋,读来尤其令人感动。
雅舍人生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
简介: 梁实秋先生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任数所大学教授,主编过《新月》月 刊及多种报纸副刊。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幽默机智。著有 《雅舍小品》、《秋室杂文》,并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等。 本书为《梁实秋代表作系列》系列之《雅舍人生》,书中收录了:《职 业》、《北平的冬天》、《教育你的父母》等作品。
闲暇处才是生活:在忙碌与疲惫中,寻找心灵上的闲暇与自处。匆忙中,悠闲那么可贵。梁实秋经典作品,四色彩印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有限公司 2014-5-1
简介: 用一颗闲适的心,来应对生活的繁忙与负重; 用一颗宽容的心,来承担日常人伦的琐碎; 人生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所以要看得开、看得透; 婚姻和家庭也不是随心所欲、率性而为的, 我们要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 《闲暇处才是生活》精选了梁实秋最经典的散文名篇,收录豆瓣、人人、百度、新浪、网易、腾讯等亿万网友推荐最多的篇目。梁实秋说:人类最高理想应该是人人能有闲暇,于必须的工作之余还能有闲暇去做人,有闲暇去做人的工作,去享受人的生活。梁实秋的文字有一种魔力,初看极其平淡、其实字字皆有其用,讲的是很简单的道理,但愈是简单的道理往往愈难参透。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简介:梁秋实(1903-1987),20世纪华语世界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给本世纪文坛留下了2000多万字沉甸甸的著译的文学大师,梁公散文自然、真率、豁达洒脱;亦庄亦谐、“绚烂之极趋于平淡”;旁征博引、中西逢源等特色,我们从他的作品中遴选了有代表性的散文、小品、杂感、谈吃,情书、札记,合成六卷本“雅舍文集”。我们深信,只要抛弃偏见,读者不难从中感受这位大师个性独异的文心、文气、文调,领略他的积学之厚、腹笥之富和经泽之熏,走进一片高雅脱俗的美文世界。 实秋不但能说会道,写起或译起来,下笔千言,谐而不俗。 —冰心 他的学术文章,功在人民,海峡两岸,有目共睹,谁也不会有什么异辞。 —季羡林 文学批评正是梁氏前半生文学事业之所在,其激荡之广,反应之烈,凡我国新文学史皆难忽视。 —余光中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2015年10月
简介: 本书精选了梁先生各类小品文、散文,并根据内容分为四辑: ★雅舍漫笔,生活琐记:本辑收录的都是梁先生的生活琐记,主题都是身边平常的物与事,如衣裳、狗、下棋、理发、送礼等。但梁先生下笔优雅从容,语句风趣幽默,大俗中透着大雅,于细微处现真知灼见。 ★慧心品人,冷眼观世:本辑精选了梁先生写人的文章,笔下人物无不活灵活现,文字精巧妙趣横生,处处可见梁先生洞察人情的智慧练达。 ★故都风物,恋恋乡情:本辑的文章中,梁先生充满温情地回忆了故乡北平的风土人情,字里行间饱含眷恋怀念之意,平淡的文字间感情朴实动人。 ★隽语箴言,智慧人生:本辑收录的文章中,梁先生化身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者,将自己历经世事后的人生智慧、经验在笔下娓娓道来,行文雅洁简练,堪称字字珠玑,给读者以深刻的教育和启迪。
梁实秋雅舍杂文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简介:《梁实秋雅舍杂文》收入《群芳小记》、《黑猫公主》、《想我的母亲》等26篇杂文。梁实秋的作品贴近青少年读者的欣赏口味,好读、耐看、有吸引力,充分体现了权威性、当代性、青年性、知识性和新鲜活泼的编选风格。
生活的艺术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简介:“人类最高理想应该是人人能有闲暇,于必须的工作之余还能有闲暇去做人,有闲暇去做人的工作,去享受人的生活。我们应该希望人人都能属于[有闲阶级]。有闲阶级如能普及于全人类,那便不复是罪恶。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是一个人。手脚相当闲,头脑才能相当的忙起来。我们并不向往六朝那样萧然若神仙的样子,我们却企盼人人都能有闲去发展他的智慧与才能。”梁实秋如是说,他将为我们述说他心目中的生活艺术。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
简介:本书为学者林语堂的杂文散文集,主要讲述了:我们对于人生可以抱着比较轻快随便的态度:我们不是这个尘世的永久房客,而是过路的旅客。一般人不能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乐趣,那是因为他们不深爱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无聊。人生真是一场梦,人类活像一个旅客,乘在船上,沿着永恒的时间之河驶去。在某一地方上船,在另一个地方上岸,好让其他河边等候上船的旅客。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有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艺术应该是一种讽刺文学,对我们麻木了的情感、死气沉沉的思想和不自然的生活下的一种警告。它教我们在矫饰的世界里保持着朴实真挚。
人生几度秋凉
简介:著名学者、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梁实秋经典散文全新结集出版。 他学贯中西、形神潇洒,他为人豪爽、淡薄名利,他文思泉涌、笔耕不辍,他有明月禅心,恬适散淡;他有真情似火,风情万千…… 梁实秋是适合散文的,那种从容的美,隽永沉郁,幽默绵长,绽放在生活的灭一个瞬间。读梁实秋的散文,每一篇都是一个小故事,一则小家常,犹如坐在那里听他拉家常,四周是溪流杂树,面前是一杯满溢芬芳的 碧螺春或龙井香茗,没 一点心情,没一种感觉,他都向 你娓娓道来,不勉强,不霸道。他总是那么自然,那么随和…… 生离死别是人生一大痛苦,但又是无法避免的,如何怀念先父寄托哀思,我想回忆往事,恍如爸爸音容宛在,或可得到一些解脱,自言自语向爸爸诉说衷情,虽说冥冥之中没人能 听到这一切,但是自我感觉,也有解脱之意。妹妹写了不少回忆先父的文章,但由于妹妹比我小六岁,所以从妹妹记事以前六年的情况,我记忆的就多一些了,写一点补其不足。
梁实秋随笔精选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
简介:梁实秋被公认为华语世界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本书是他的散文选集。
梁实秋散文选集
作者: [梁实秋著];徐静波编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简介:当我刚刚编完这本《梁实秋散文选集》书稿时,从海峡的彼岸传来了梁实秋先生在台北猝然病逝的消息,令人为之扼腕长叹。可以告慰梁先生的是,他的名字和作品正逐渐为海峡两岸所熟知、所认识、所理解。梁实秋,名治华。1903年1月6日出生于北京。父亲是前清秀才,后曾入同文馆攻习英文,以后在京师警察厅任 职。母亲是杭州人,颇有学识,治家很严。他五六岁起即在 家中识字描红。1915年,以第一名的成绩从京师第三小学毕业,随后又考入清华学校,经中等科后又升入高等科,在“水木清华”的校园里度过了八年难忘的岁月。1920年前后,受“五四”新文学影响,他开始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与闻一多、朱湘等同学组织了“清华文学社”,担任《清华周刊》的文艺编辑。这一时期,发表了不少情炽词丽的新诗和颇具慧眼的诗评,显示了不寻常的文学才华。清华期间,他与闻一多合作出版了一本《冬夜草儿评论》,受到了郭沫若的赞赏,梁实秋因此而与创造社建立了联系,他后来有不少作品都发表在《创造》上。 1923年初秋,他从清华毕业后来到了美国,先后在科罗拉多大学和哈佛大学等地研读英美文学批评。留美期问,虽然在创作上无甚成就,但这三年对于他的一生来说,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他在哈佛做白璧德教授的研究生时,对白氏的新人文主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他从青春的浪漫转到了传统的古典,成了一位古典主义的批评家。 1927年春,他为避北伐兵乱,从南京来到上海,在《时事新报》编辑《青光》副刊。从五月始至八月初,他以“秋郎”的笔名在副刊上发表了百来篇小品,这年十月,他将这些文字择选了四十七篇编成《骂人的艺术》一书,交由新月书店出版。这一时期,他除了在大学授课外,还参加了新月书店和《新月》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1927年11月,他在《复旦旬报》上发表了一篇《卢梭论女子教育》,文章表现了一种明显的旧派意识和精神贵族自以为是的傲然态度,立即遭到了鲁迅的驳击,由此揭开了双方的一场论战,以后又涉及了文学翻译、文学的阶级性诸种问题。这场论战,表现出了自由主义文人与左翼文坛之间在思想意识和文学观念上的严峻对立,这种对立实际上反映出了当时中国的严峻复杂的社会政治情势。与此同时,梁实秋又因在《新月》上发表了一些抨击时政的文章,而得罪了政府当局,《新月》杂志也因此而遭到查封。1930年,梁实秋因不堪“沪上的尘嚣”,遂与闻一多一起来到了风清气爽的青岛大学任教。四年后又应胡适之邀回到了故乡担任了北京大学的外文系主任。这一时期,他主要从事教学、翻译和文学批评工作,先后出版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文艺批评论》、《偏见集》四本论文集。1935年.他在北平创办了《自由评论》杂志 评议时政,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于是人们渐渐地忘记了他曾是一位颇有成就的新诗人和小品文作家。 1937年7月初,他应蒋介石之邀上庐山参加了商议国事的学界名流谈话会。“七·七”事变以后,他为避日本宪兵的捕杀而只身匆匆南下,后又随国民党政府入川,在国立编译馆负责中小学教科书的编写工作。入蜀以后,他又重新操起了散文的笔·在《星期评论》等杂志上辟设“雅舍小品”专栏,发表了20篇散文。抗战结束后他回到了北平任孝 在《世纪评论》上又发表了14篇,于1947年结集准备出版,后来由于战事迭起,终于未能付梓。一九四九年他东渡台湾后,这本《雅舍小品》即由正中书局在台北出版,受到了各界读者的广泛读者的广泛重视,至今已发行了五十余版。入台以后,他在教学之余,埋头著译,以一人之力译出了《莎士比亚全集》四十卷,并在各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散文,结集出版的有:《谈徐志摩》、《清华八年》、《秋室杂文》、《谈闻一多》、《秋室杂忆》、《西雅图杂记》、《雅舍小品续集》、《看云集》、《槐园梦忆》、《梁实秋札记》、《白猫王子及其他》、《雅舍小品三 集》、《雅舍杂文》、《雅舍谈吃》、《雅舍小品四集》、《雅舍怀旧》等近二十本散文集,成了台港及海外文学界赫然知名的散文大家。 梁实秋出生于一个充满书香气的旧式官僚家庭。父亲书房内的四壁图书,盈室轴卷,使他自小就浸淫在古典的文化氛围中。家中旧式的礼规繁多,上下等级森严,年节忌日里的一系列祭祖拜神的典仪,最能体现出中国文化的传统色彩。在幽深闭锁的大宅院内成长起来的梁实秋,无疑受到了这种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的熏染。在本世纪初年,梁家在经济上基本属于中上层社会,自幼无愁衣食、不知饥寒的生活,与下层仆人禁绝的规矩,使他在精神上酿成了一种贵族式的优越感,一种与下层贫民间的情感隔阂。因此,对于现存的经济制度,现存的阶级秩序,他缺乏一种强烈的政治变革的欲求,对于维系既存生活方式和既存社会秩序的儒家思想,在情感上具有一种亲切感。传统文化的熏染和阶级门第的因素,以及他个人对于社会、人生的独特的经历,使得他的整个人生观呈现出一种比较保守、温和、陈旧的色调。这种人生观,在政治上表现为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反对摧枯拉朽的暴力革命,“主张由国家倡导从农业社会进而为工业社会”,既通过渐进改良的方式使中国摆脱贫困进而发展为现代资本主义,同时主张实行“民主自由”的政体;在文学上表现为鼓吹典雅、稳健、传统的古典主义,认为描写人性、表现人性是文学的根本宗旨,排斥古典主义的及一切近现代文学思潮;在伦理道德上,表现为浓厚的复旧主义,重新张 扬儒家传统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伦理规范,大力倡导“俭风俭德”。 这种保守的人生思想,基本上贯穿于他一生的始终。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人生观是一锤既定便毫无变化的。事实上,他思想中的各种基因并不呈现为一种固定不变的恒态。 大致说来,他的思想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识事后至遇见白璧德以前。这一时期他虽然深受家庭中旧文化氛围的影响,但这主要是一种被动的、无意识的接受,在思想上尚未形成一种明确的人生观。正值青春年少的时候,“五四”的洪流挟带着各种近现代的思潮滚滚而。梁实秋贪婪地呼吸着新时代的空气,兴奋地渴望着加入新时代的行列。他衷心赞赏情感盈、想象瑰丽的郭沫若,崇拜飞扬蹈励、蔑视传统的拜伦。在他身上,传统的保守气息基本上被青春的浪漫和热情盖过了。四十余首的新诗作最能体现出这一阶段的思想特色。但这种青春的浪漫没有持续很久就逐渐消失了,甚至可以说,这种青春的浪漫只是借着外来的风暴在他思想表层上暂时激起的一片浪花,它并没有本质地反映出其思想内核的底蕴。因此当梁实秋进入了哈佛的白璧德讲堂后,这种青春的浪漫就彻底地崩溃了。他在白璧德面前感到惶恐,感到愧疚,同时又有一种涅槃后新生的愉悦感。从此他告别了青春的浪漫,在思想上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从总体上来说,这其实并不完全是一种质的变化。认真说来,没有任何一种思想影响是纯粹的单向灌输。 从根本上来说,一个人受某个人或某种思潮的影响无非是一种自我的发现,是自己本已存在但潜隐着的东西被唤醒。 因此,梁实秋对白璧德的服膺,与其说是一种单向的信奉,毋庸说是一种双向的内在精神的契合。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究其实质,是一种保守的、尚古复旧的思想哲学,它只是一种古希腊文化、基督教文化、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四流合一的杂糅体,其根本要旨,即是力图恢复古典文化的精神和传统的秩序,以此来匡正和补救由近代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带来的人欲膨胀、礼崩乐坏的弊病。正是这一点,使吴宓、梅光迪等人感到在西方找到了知音,也正是这一点,唤起了沉睡在梁实秋心灵深处的保守意识,他的一些朦胧的思想在白璧德的梳理下形成了一种明确的人生哲学。因此,他在归国以后,自动切断了与创造社的联系,忏悔式地几乎全盘否定了“五四”新文学的成就,竭力推举传统的古典主义,并且以儒家“兼济天下”的入世精神,积极地批评国民党政府的专制政策,强烈要求结束训政,取消党治,建立宪法政府,保障民权。这一时期,梁实秋的思想意识是传统保守的,但他的政治态度是积极进取的。然而1937年爆发的一场空前的民族战争,却使他的思想陷入了一场深刻的危机。入蜀是他思想发展的又一个分界点。入蜀以前,儒家式的进取精神构成了他人生态度的一个主要方面,在埋首学问的同时,他胸中仍时时鼓荡着一种传统士大夫的匡世救弊的历史责任感。诚如他自己所说:“我对政治并无野心,但是对于国事不能不问。所以我办了一个周刊《自由评论》,以鼓吹爱国提倡自由为原则”(《槐园梦忆》第60页,台北远东图书公司1983年版)。 他因力主抗战而被北平的日本宪兵队列入了黑名单。但是他的政治热情和理想在一场空前规模的残酷战争中被重重地击毁了。南北流徒的逃亡生活几乎使他在炮火中丧生,与妻儿的离散更加深了他心头的郁悒,内心不觉滋生了一种人生无常的虚幻感。他痛苦地感到,在民族危亡的严重时刻,一个知识分子的草芥之命竟是如此地无足轻重。当身为国民参政会议长的汪精卫在1938年底卖国通敌后,作为参政员的梁实秋痛苦地感到自己被政客们愚弄了。入蜀以后,他又亲眼目睹了一些政治大亨大发国难财的种种劣迹,于是,他对现实政治几乎完全失望了。一种沉重的失落感和幻灭感充塞了他的心头。从自己前半生的经验中,他无可奈何地感悟到:“国政大事,非权要之人无力干预,官场龌龊,亦非正直之人涉足之所,区区书生,只能埋首做点学问聊慰平生而已”。“无补大局,宁愿三缄其口”。因此当有朋友请他接编《中央日报》的《平明》副刊时,他在《编者的话》中发表了这么一段话:“现在抗战高于一切,所以有人一下笔就忘不了抗战。我的意见稍为不同。与抗战有关的材料,我们最为欢迎,但是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不必勉强把抗战截搭上去”(《中央日报》1938年12月1日)。就词意来说,这段话并无偏颇之处,但也多少流露出了他当时的心境,曾遭到了左翼文艺界的激烈批驳。由于时代和政治的因素,其间夹杂了不少偏激之辞。这一段是非曲折,直至近年柯灵先生撰文论析,才基本得到了廓清。不过,入蜀确是梁实秋人生态度的一个转折点。他开始从“兼济天下”转 到了“独善其身”,从追求外界事业的成功转到了追求内心生活的丰富,在人生哲学上,他逐渐不自觉地向老庄靠拢,日后并对佛禅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试图在巴山蜀水中寻求恬淡闲适的情趣,随心所欲不逾矩地充分享受人生的意蕴。他的《雅舍小品》,正是这样一种思想情绪的抒发,他以后的大部分散文,都是“雅舍”精神的延续。
新星出版社,2011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14-5-1
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6年1月
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4-6-1
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有限公司 2014-5-1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万卷出版公司 2015年10月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