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39 项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相关结果
孝感叶家庙
作者: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2016年05月
简介:叶家庙遗址是一处距今5000年的城址,是迄今在鄂东北发现的最早城址,是近年来长江中游史前城址聚落考古的一次重要发现。叶家庙遗址其文化遗存大致分为三期:屈家岭文化早期、屈家岭文化晚期和石家河文化早期。在城址内发现了城垣、壕沟(护城河)、城门、居住场所、墓地等重要遗存遗迹,城垣兴建于屈家岭文化晚期,城外墓地的使用时间则从屈家岭文化早期延续至石家河文化早期。
郢靖王墓
作者: 荆门市博物馆,钟祥市博物馆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著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2016年1月
简介: 2005年6月至2006年1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荆门市博物馆、钟祥市博物馆等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联合组成“湖北省明代郢靖王墓考古发掘工作队”,对郢靖王墓进行了科学调查和考古发掘。《郢靖王墓(精)》详细记载了这次考古的研究与发现,为进一步研究明代王陵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曾国青铜器
作者: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2007
简介:《曾国青铜器》主要内容:1.《曾国青铜器》著录曾侯乙墓和擂鼓墩M2之外的曾国青铜器。收录重点为容器,车马器及兵器只择要收录,其重复较多者,不一一述及。《曾国青铜器》收录资料时间截止为2007年6月。2.由于时间的变迁,不少青铜器的收藏单位都有变化。《曾国青铜器》只记录目前的收藏单位,对其馆际变迁情况不作说明。 3.《曾国青铜器》中涉及的青铜器称重记录分别以克、千克为计量单位,以区别不同称量工具的精度。 4.统计铭文中称为“类次”的,表示铭文的一些因素在不同的作器者和器类中的出现频率。如曾仲旃父壶,两件壶的器、盖4次出现相同的铭文,为一个“类次”。 5.为便于描述,凡圆腹三足器,与双耳平行的两足(由前而视)中,左侧的一个称为1号足,右侧的为2号足,另外与双耳垂直的一足称为3号足。 6.铭文的释文一般采用现代通行文字。另外,释文中以□表示缺字、以□表示残字。 7.各器群皆以出土地的小地名命名,若同一地点出土多个器群,则以出土年代区别。如随州熊家老湾1970年、1972年两次出土的青铜器,分别称为70熊家老湾、72熊家老湾。 8.引用书目简称:《全集》:《中国青铜器全集》,文物出版社,1994-1998年。《周原》:曹玮《周原出土青铜器)),巴蜀书社,2005年。《断代研究》:王世民等“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年。《引得》:张亚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中华书局,2001年。《辑证》:黄锡全《湖北出土商周文字辑证》,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 9.为便于读者查阅,铭文如在《殷周金文集成》(中华书局,1984-1994年)、《近出殷周金文集录》(中华书局,2002年)著录,则注明其著录编号,两部书名分别用其简称:《集成》、《近出》。 10.凡属于《曾国青铜器》著录的材料,在《曾国青铜器》其他部分叙述时,不另作注释。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at Shijiahe, Tianmen.1
作者: 湖北省荆州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学石家河考古队[编著]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1999
简介: 《肖家屋脊(套装上下册)》肖家屋脊为天门石家河考古发掘报告,图文相结合。内容详细。主要内容:地层堆积与文化分期,屈家岭文化遗存,墓葬,石家河文化遗存,楚墓。
Fangyingtai Site of Wuchang
作者: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2003
简介: 放鹰台遗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附近。遗址包含新石器时代、西周和宋代文化遗存,以新石器时代墓葬为主体。本报告收录了湖北省博物馆1956年对放鹰台遗址首次发掘的全部资料。
Mausoleum of prince Liang Zhuangwang
作者: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钟祥市博物馆编著
简介:由于梁庄王墓屡遭盗掘,为保护文物,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我们于2001年4月对该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证明,该墓是梁庄王与其继妃魏氏的合墓,并经历了由单人葬改为双人合葬的过程。其中梁庄王享年30岁,先葬(1441年);梁庄王妃享年38岁,比梁庄王迟薨10年,后葬(1451年)。梁庄王墓虽遭多次盗掘却未遂,实属不幸中的万幸。而更感到意外之喜的是,墓内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极为丰富,仅次于明定陵,是继定陵之后我国明代考古的一又次重要发现。 梁庄王墓为明代梁庄王与其继妃的合葬墓,墓葬规格仅次于明代皇陵——定陵,出土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极为丰富,且十分精美,包括玉器、瓷器、金银器等。该墓葬是继定陵发掘以后,我国明代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本书为上、下册,文字30万余字,线图200余幅,彩色图版400余幅,详细介绍了梁庄王墓的文物挖掘整理工作和研究成果。
Gushan Cemetery at Wuxue:An Excavation Report on the Neolithic Cemetery
作者: 湖北省京九铁路考古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2001
简介:《武穴鼓山:新石器时代墓地发掘报告》内容简介:1993年10月至1994年5月,为配合京九铁路建设,湖北省京九铁路考古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武穴市鼓山完整地揭露了一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墓地,发掘清理墓葬238座,出土陶、石、玉等质料的随葬品1685件。 《武穴鼓山:新石器时代墓地发掘报告》系统、全面地报道这批材料,将墓葬分为三期五段,以分期为基础,从时空上对墓地的埋葬规律、文化因素、社会发展阶段进行了探讨,进而解析出鼓山墓地的文化特征以薛家岗文化因素为主,同时具有油子岭、屈家岭、马家浜、崧泽文化等因素。本书为了解长江中游与下游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特征及中、下游考古学文化交汇融合提供了一批完整资料。 《武穴鼓山:新石器时代墓地发掘报告》可供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研究者及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Wulijie site report:a report on the spring autumn period walled-city site at Wulijie and remains in surrounding areas
作者: 朱俊英主编;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2006
简介:本书对五里界城及周围遗址、鄂王城、草王嘴城的考古资料进行了全面报道。作者通过对考古资料系统的整理研究,判定五里界城为春秋时期的城址,城周遗址的时代为西周至春秋时期,与城址有历时性、共时性关系。鄂王城的时代为战国、草王嘴城为西汉,三座城址都与采矿和冶炼密切相关,其主要功能是当时采矿、冶炼生产过程中的管理、仓储、转运中心。 本书为探讨大冶五里界城与周围遗址、城址的关系,探索楚文化进入鄂东南之前的考古学文化面貌和楚文化在鄂东南的历史进程与特征提供了较为系统的资料。 本书可供文物考古、历史、历史
Tombs of the Six Dynasties at Echeng
作者: 蒋赞初主编;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鄂州市博物馆编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2007
简介: 鄂城(今湖北省鄂州市),历史悠久,发现了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历代 遗址和遗物,但以六朝时期的遗址、墓葬和遗物尤为突出。本书收录的就 是1956-1983年期间清理发掘的394座六朝墓葬的资料,期间经过了5次较大 规模的发掘清理工作。书中介绍了当时的发掘情况、六朝墓葬的分布、墓 葬形制,并对出土的随葬器物进行了分类描述,最后对这批墓葬资料的分 期与年代做了判断。书后还附有关于墓葬资料、陶瓷器、铜镜、钱币等的 统计和发展演变表以及陶瓷器的理化分析表。 本书适合于从事六朝历史、考古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 师生参考阅读。
江陵凤凰山西汉简牍
出版社:中华书局,2012
简介: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的《江陵凤凰山西汉简牍》收录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湖北江陵楚纪南城凤凰山汉墓出土的简牍,共634枚,分别出自六座汉墓,简牍内容主要涉及赋税、徭役、户籍、借贷、贸易等方面的经济文书,包括公文、账册、契约等,还有多份遣册,对研究西汉社会经济具有极高的价值。本书包括全部简牍的照片、摹本、释文和相关考古资料及研究资料。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论文集
作者: 陈振裕主编;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简介:
龙岗秦简
作者: 中国文物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
出版社:中华书局,2001
简介: 《龙岗秦简》,中国文物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2001年8月中华书局出版。 该书收录1989年12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孝感地区博物馆、云梦县博物馆在云梦县城东郊龙岗地区发掘的6号秦墓出土的简牍:293枚竹简,1枚木牍,138枚残片。 简牍内容为秦代律令,是继云梦睡虎地秦简、四川青川郝家坪秦牍出土之后,秦代法律文献的又一次重要发现。它向世人第一次展示了秦统一后的法律文本。墓葬年代可以定在秦二世二年(前208)至汉高祖三年(前204)之间,与关沮周家台30号秦墓基本同时。这也是一座典型的秦代末期的墓。墓主人应是一个职掌云梦禁苑管理具体事务的小吏。关于这批简牍的资料,起先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孝感地区博物馆、云梦县博物馆的《云梦龙岗秦汉墓地第一次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90年第3期)和《云梦龙岗6号秦墓及出土简牍》(《考古学集刊》第8集,1994年12月)中披露,引起学术界一些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研讨以后,中国文物研究所和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胡平生、李天虹、刘国胜等联手对龙岗秦简进行了再整理。鉴于简牍质量较差而产生文字模糊的问题,首先利用复旦大学文博学院研制的“红外线读简仪”,重新释读简牍文字,解决了许多疑难,取得重要突破和进展,接着进行重新释文、缀合的工作。在充分吸取已有成果和深入细致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这本融整理和研究为一体的《龙岗秦简》。 书中刊载全部简牍的照片和简牍中除残简之外的摹本。考释部分首列释文,然后在每条释文之下分缀合、注释、大意、校证等项作整理研究。编者认为:龙岗秦简的内容有一个中心,即禁苑管理。简文应视为有关禁苑管理法律条文的摘抄,具体内容可分为三类:一是直接涉及禁苑的,二是间接与禁苑有关的,三是可能与禁苑有关的。按照这个思路,对龙岗秦简作了重新整理。显然,这是目前最为合理的编排。 书后附录汇辑了李学勤《云梦龙岗木牍试释》、黄盛璋《云梦龙岗六号秦墓木牍与告地策》、胡平生《云梦龙岗六号秦墓墓主考》、刘国胜《云梦龙岗简牍考释补正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等5篇论文,对龙岗简牍作专题讨论,尤其对木牍的探讨相当深入,十分精彩。 该书成稿后经裘锡圭、李家浩等审读,定稿时吸收了他们的意见。本书可以说从整体上反映了20世纪龙岗秦简整理研究的新水平。
荆门左冢楚墓
作者: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荆门市博物馆,襄荆高速公路考古队编著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2006
简介: 《荆门左家楚墓》是荆门左冢三座楚墓的发掘报告,《荆门左家楚墓》对三座楚墓的发掘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向读者展示了三座楚墓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的情况,其中包括具有重要价值的书有,有大量文字的漆棋局以及一些带有铭文的铜,是研究先秦考古、先秦历史和楚文化的重要资料。
宜都城背溪
作者: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2001
简介:《宜都城背溪》主要内容:说起城背溪遗址来,我在1974.年春带领学生在宜都红花套进行田野考古实习时,便抽空去看过。那个遗址太不起眼,捡了几块陶片也不认识,完全没有放在心上。直到1983年考古发掘后,参加工作的高崇文和王文建等把陶片和照片拿给我看,才知道它十分重要。因为那时已经发现了磁山?裴李岗文化和老官台文化,城背溪的陶器有些和它们相似,所以我断定那是比较早的遗存。后来陈振裕又带我比较全面地看了城背溪等几个遗址的器物,才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Luopogang and Zilinggang in Jingmen
作者: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荆门市博物馆编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2004
简介:1996年8~12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荆门市博物馆为配合荆门市水泥总厂迁建工程,在罗坡岗、子陵岗勘探,发现战国、秦汉墓葬168座,清理、发掘163座。本报告全面、系统地报道了这批资料,推断罗坡岗墓地是一处战国中期晚段至战国晚期晚段(秦统一六国前后)的楚人墓地;子陵岗4座墓葬为战国晚期晚段(秦统一六国前后)至西汉初年的秦人墓葬。本报告为探索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前后至西汉初年,楚国腹心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及楚国故地楚遗民文化演进,提供了一批难得的实物资料。 本书可供文物考古学、历史学以及相关学科研究者阅读、参考。
襄阳陈坡
作者: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襄阳市襄州区文物管理处编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2013
简介: 襄阳陈坡遗址位于襄樊市襄阳区之东约8公里,是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襄樊市崔家营航电枢纽工程进行发掘的,发掘清理新石器时代遗存、周代遗存、汉代文化遗存、唐代遗存、宋代文化遗存、明代文化遗迹、清代文化遗存。其中,最重要的是发掘了一座战国晚期楚国中等贵族墓葬M10,出土铜、银、陶等各类质地的器物共1522件(套),其中青铜礼器95件(套),组合关系齐全,形制清楚,为研究楚国贵族墓葬的历史发展、演变源流、礼乐制度以及身份地位都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对楚墓的分区、分类、分期的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九店楚简
作者: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编
出版社:中华书局,2000
简介:本书由图版、竹简释文与考释以及墓葬发掘报告三部分组成,详尽地介绍了湖北江陵县九店东周墓的出土文物的情况。在图版部分以照片及单线图的形式展示了珍贵的出土竹简、器皿、兵器、竹简释文与考释部分,则对出土竹简进行了全面的注释与考证,墓葬发掘报告则介绍了整个发掘的具体过程。 为阅读方便,异体字、假借定一般随文注明,用来注释的字加()号。 考释中多引用的云梦秦简、包山楚简和望山楚简,分别出自《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一九九○年)、《包山楚简》(文物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和《望山楚简》(中华书局,一九九五年)。考释所引云梦秦简释文和断简接与《睡虎地秦墓竹简》有不同的地方,是根据竹简图版和有关情况作的改动。 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有助于读者对西周及楚文化的了解。
西周早期曾国墓地
作者: 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市博物馆编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2013
简介:位于湖北随州市东北部约20千米的淅河镇蒋寨村,这里是一处南北走向的岗地,漂水自东北环绕墓地北部及西部注入涣水。2011年和2013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墓地进行了全面的揭露,共发掘140座西周早期墓葬,出土大量青铜器、陶瓷器、漆木器以及玉石器。许多青铜器带有曾或曾侯铭文,一些墓葬墓主身份为曾侯。研究确认,叶家山墓地是西周早期包括曾侯墓葬在内的曾国墓地。 以叶家山近年来的发掘及整理工作收获为基础,配合叶家山考古汇报展览,形成《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国墓地)》的图录,这只是叶家山墓地考古工作的初步成果。本书由方勤主编。
Dalupu site in Yangxin county
作者: 冯少龙主编;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省黄石市博物馆,湖北省阳新县博物馆编著
简介: 《阳新大路铺(上、下)》(作者冯少龙)为湖北省阳新县大路铺遗址的考古发掘报告。该遗址出土一批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代考古遗存,其中商周时代遗存较为丰富,文化特征明显,被命名为“大路铺文化”。商周时代出土许多与冶炼、溶铜、铸铜有关的生产工具,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张懋夫妇合葬墓
作者: 王善才主编;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
简介: 本书系鄂东武穴市(原广济县)发现的一处明代义宰张懋夫妇合葬墓的发掘与研究报告。出土的张懋古尸及所穿的七层丝绸衣服均保存完好,对提高当代工业、农业、医学、国防以及生物化学上的防腐技术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张懋古尸上覆盖的印度梵文字画,是建国以来出土的唯一完整的梵文版佛经,为研究我国明代与东南亚各国尤其是南亚印度的友好往来和佛教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墓中出土的其他随葬遗物也都完好无损,其中有些物品并有明代中期断代标尺之功用。 本书可供历史、文物、考古研究工作者及相关院校师生和广大文物爱好者阅读与参考。
科学出版社 2016年05月
文物出版社 2016年1月
文物出版社,2007
文物出版社,1999
文物出版社,2003
科学出版社,2001
科学出版社,2006
科学出版社,2007
中华书局,2012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中华书局,2001
文物出版社,2006
文物出版社,2001
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