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7 项 “苗力田主编”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著;苗力田主编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9
简介: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故乡。在希腊哲学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西方哲学各种观点的胚胎和萌芽。亚里士多德(Aristotel es 公元前384-前322年)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被称为古代最博学的人物,出生于马其顿的斯它吉拉城,家族以行医为世业。亚里士多德的一生,是竭力摆脱外部干扰,潜心于教学和学术研究的一生。公元前367年,风华正茂的青年亚里士多德,离开了宫廷中正在进行着惨烈的夺权斗争的马其顿王国,来到了雅典,投入正处鼎盛时期的阿加德米亚,师事柏拉图。他在这里一住就是20年,大约前10年按照柏拉图所规定的,修习基础课程,后10年则以辅导员(agagnostes)身份,做教学辅助工作。他最早的著作被认为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它们仍以对话体为形式,罗马的西塞罗尚见到这一批作品,盛赞其文采的华美和语言的流畅。柏拉图逝世之后,大半是为了避免学院的人事纠葛,他离开雅典到了小亚细亚,在这里他充分利用了沿海礁岛林立的地理条件进行研究,积累了初步的生物学资料。不久他应聘回到了马其顿,作了当时的王子、后来的亚历山大大帝的教师,在这里他开始注意政治、伦理问题。他的第一批政治伦理作品,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回到阔别12年的雅典,雅典已在马其顿的控制之下了。这时候,他以知命之年在吕克昂创建了自己的学校,亲自主持讲授,并广泛地开展学术研究。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较为完整的著作,大都是亚里士多德这一时期的作品。然而好景不长,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猝死于远征的军旅之中,雅典对他这个外邦人已充满敌意。他不得不把学校移交给自己的学生和朋友,避居于优卑亚岛卡尔基斯城他母亲所遗下的老屋中,独享其寂寞,于次年病死,终年63岁。亚里士多德所创立的学派,被称为漫步学派(Peripatetiko i)。 我们说,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因为他建立了一个无所不包的体系,宣示了几条永恒不变的真理,而是因为他把希腊哲学爱智慧、尚思辨的精神,也就是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精神,充实了,具体化了,发扬光大达到顶峰。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尊重经验,跟随现象,最后归于理智和思维。他认为,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而对感觉的喜爱就是证明。人们通过经验得到了科学和技术。经验造成技术,无经验则只能诉诸偶然。并且,对于实际活动来说,经验和技术似乎并无区别,而一个有经验的人,比那些只知道原理而没有经验的人,有更多的成功机会。亚里士多德把理智置于灵魂的最尊崇的地位,把它看作是本原。在自身的思想,是其自身为最善的东西的思想,是以至善为对象的至高思想。理智通过分享思想对象而思想自身。被思想的东西生成于接触和思想,所以思想和被思想的东西是同一的。思想就是对被思想者的接受,对本质的接受。在具有对象时思想就现实着。这样看来,在理智所具有的东西中,思想的现实活动比对象的具有更为神圣。思辨是最大的快乐,是至高无上的快乐。如若我们能一时享受到神所永久享受的这种至福,那就令人受宠若惊了,如若享受得更多那就令人感到更大的惊奇,事情就是如此。 亚里士多德把智慧,把哲学称为思辨科学。他更进一步从不同角度,在与其他科学的不同关系中,对哲学作出不同的规定。首先,在哲学的起源上,在它和创制科学的关系上,他把智慧规定为关于最初原因和本原的科学。哲学不能满足于事物是什么,还要探索日常所见事物生成和存在的原因,要去解决事物是由什么构成的,以及怎样才能使人去了解这样的难题。在这一方面,哲学就有别于创制科学。创制科学进行创制以实用为目的,哲学则不以实用为目的,而是学以致知,是一种想知道个别事物为什么而做的科学。因此哲学起源于好奇,不论是在现在,还是在最初,人们都是由于好奇而开始哲学思考的。在开始,人们对身边所不懂的事情感到好奇,进而对更重大的事情感到好奇,如关于月象的盈亏,太阳和星辰的变化,关于万物的生成。一个感到困惑和好奇的人,就感到了自己的无知,所以,人们是为了摆脱 无知而进行哲学思考的。很显然,这是为了知识而去追求知识,而不是为了其他的效益。正如我们把为了自身而存在,而不是为了他人而存在的人称为自由人一样,那么,这种为知识自身而存在的科学,也是唯一自由的科学,是高尚的科学、神圣的科学。其次,亚里士多德又在哲学的对象上,从它和其他具体科学的关系上,把它规定为关于作为存在的存在的科学。这就是说,哲学是一种普遍科学,而不是一种特殊科学。其他的特殊科学,都是从存在截取一个部分作为研究对象,而探索它的属性。例如数学,就是从存在截取数量部分,只探索其数量方面的属性。哲学则以未经任何划分、不受任何规定的存在为对象,以作为存在的存在为对象,而探索它就其自身而言属于它的属性。既然哲学所探索的是最初本原和原因,那么很显然它自身也必然有所依从,有所归属。如若先辈哲学家们所寻求的事物存在的元素就是这样的最初本原和原因,那么很显然,它们就不能作为偶性,而只能作为存在。所以,人们必须就作为存在的存在来把握最初原因。亚里士多德关于哲学的这两个著名的定义又是相互紧密联系的。 一方面,必须就作为存在的存在来把握最初原因;另一方面,又必须就最初原因来把握作为存在的存在。这样就艳艳荧荧千古绵绵形成了一个不断的循环、宇宙的奥秘,为那些不以无知为自足的人所不懈追询、无穷探索,却始终得不到一个自足的、最后的答案。关于什么是存在的问题,亚里士多德的回答是否定的。他明确地宣布,存在是什么,换句话说实体是什么,不论在古老的过去,还是当前的现在,以至永远的未来,都是一个被不断探索而总不会得到答案的问题。很显然,如若存在是什么果真得到了最后的答案,那么,这一存在也就不是普遍的、无条件的了,探索也就终止了,哲学也就消亡了。关于最初因问题,从形式上看,亚里士多德似乎作了一个肯定不移的回答。他根据无穷后退不可能的推理原则,最后达到了一个永远不被运动的运动者,或者称之为神,而停住了脚步。这样一个神启动万物,是宇宙的最初动因,它甚至具有生命,享受着不尽的至福。看起来,很有一点人格神、创世主的味道。然而,只要稍微体察一下亚里士多德的本文,就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因为,神只不过是一种以思想为实体的东西,神的生命就是思想的现实活动,它就是现实性,是就其自身的现实性,它的生命是至善和永恒。如若它是至善,那就是思想它自己,思想就是对思想的思想。这样看来,神不过是一种不懈追询、无穷探索的别名,亚里士多德就是爱智慧、尚思辨的希腊哲学精神的化身。黑格尔说:假如一个人真想从事哲学工作,那就没有什么比讲述亚里士多德这件事更值得去做了。 作为一个哲学教师,亚里士多德在讲授和著述中大概度过了40年生涯。他所留下来的作品,仅依公元2世纪传记作家第欧根尼·拉尔修(Diogenes Lartius)在其《著名哲学家传》中保存的目录所载,就有164种400余卷,共计445270行。可是到现在,在被誉为标准本的《亚里士多德全集》里我们只能见到47种。而其中《论宇宙》(peri Kosmou)等13种,经学者们从内容及文体上多方考证,已被公认为是后人所托之作品。这些篇目虽非原作,但仍具很高文献参考价值,所以仍保留在全集中,加以标志以示区别。标准本的《亚里士多德全集》是由柏林科学院授命,在伊曼努尔·贝克尔(Imma nuel Bakker)主持下编辑的。全书共5大卷,从1831到1870年历经40年才最后完成这一巨著。这部书的前两卷收集了亚里士多德著作的本文。两卷计1 462页,每页分a、b两栏,每栏从30到40余行不等,大多为35行左右。每隔5 行都标出行数号码。例如《形而上学》一书就是从980 b 25行开始的。这部《全集》的出版被认为给亚里士多德研究奠定了新基础。这个版本是从最优秀和最古老的手稿中整理出来的、以亚里士多德为名的全部著作的版本。在贝克尔版之后,西方各国的古典学者们对亚里士多德著作做进一步的加工、订证、诠释的工作,出版了各种文本的版本,如《托布奈丛书》(Teubner Series,1868-1961年),《牛津古典本文》(Oxford Classical Texts,1894-1968年),希法对照的《布德丛书》(BudéSeries,1926-196 8年),希英对照的《洛布丛书》(Leob Series,1926-1966年),不过这些版本都是在贝克尔版的基础上进行的。此外,学者们还收集了亚里士多德已散失的著作的残篇,并加以出版。 在《全集》中,贝克尔对亚里士多德各篇著作的编排从《工具论》的《范畴篇》开始到《论诗》为止,大体是依照亚里士多德关于科学的分类来进行的。在这里,以《工具论》六篇为方法学上的预备,接着就安排了思辨或理论科学的《物理学》或广义的自然学(Phusika),以及与此相关的天文、气象、生理、心理、动物、植物诸篇章,然后就是总名为《形而上学》的物理学后的诸篇章。亚里士多德把数学也和物理学、形而上学并列为思辨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没有专门的著作保存下来。其次是实践科学,在这里,伦理学、政治学、家政学(或经济学)三部分是完整的。最后是创制科学,其中三个组成部分诗学、修辞学、辩证法三部分也是完整的。不过辩证法被看作是依据公认的意见立论和反驳的方法,把与此有关的著作《论题篇》和《辩谬篇》(Sophistikoi elenkoi)提到《工具论》中去了。由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缺乏显明的客观标志,使人可以确定其写作时代的顺序,所以,在这里所用的方法,也许是能从亚里士多德著作中找得到某种依据的、唯一可行的方法。在我们的译本里,也无可选择,无可创新,只能依照标准本的办法,按贝克尔的顺序和页码来编排。贝克尔版的第三卷收集了在15和 16世纪译成的、优秀的亚里士多德著作的拉丁文译本。其他各卷是从古代的亚里士多德注释中,选其重要的编辑整理而成,一部分包含了亚里士多德已散失了的著作的残篇,此外还附加了有关亚里士多德著作的目录。 贝克尔版问世90年之后,在奥托·吉冈(Otto Gigon)的主持下出版了《亚里士多德全集》新版1、2、4、5卷(1960-1961年)。在新版的《亚里士多德全集》里,贝克尔版的前两卷,也就是亚里士多德著作的本文'完全按照原样重新交付印行',因为吉冈认为,虽然在更完善的版本中,肯定会出现某种特点和优点,但和这些新的版本相比较越发显得贝克尔以其惊人的机敏选择了这些手稿,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审慎地规划并编排了这些手稿。此外,贝克尔版在当时是唯一用两卷或三卷就把亚里士多德全部著作包容在内的版本。而在新的版本中所表现的一个或少数特点或优点,在学术上可能是足够的,但在实用上却显得不够。所以,按照贝克尔原文重新印行第1、2 两卷。无论对文献研究,还是对亚里士多德哲学,这都将受到欢迎。在新版中,吉冈删去了第三卷亚里士多德著作的拉丁文译本,而代之以一个更完整的残篇汇编。因为这种拉丁文译本对于亚里士多德著作研究的发展虽然是很有价值的,但是谁要想解释亚里士多德的词句,就没有什么太大的帮助了。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
简介: 片断: 有事 实可以证明,有时,虽然某种事情强烈地发生,人们并没有 感到激动或恐惧,但有时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却使人受到极 大刺激,身体变得和紧张、发怒时一样。以下的事例更加显 然:任何可怕的事情都没有发生,人们却有受惊的感觉。如 果是这样,那么很显然,说明灵魂的属性依存于质料。所以 它们的定义必定会与此吻合,例如,忿怒是某个身体的运 动,或者是某个部分的运动,或者是由于某种原因和目的所 造成的某种状态下的身体的功能。由于这个原因,研究灵 魂,无论是研究所有灵魂还是某一类灵魂,乃是自然哲学家 的事情。自然哲学家和辩证学家们所下的定义完全不同, 如,忿怒是什么,后者认为忿怒是对于报复的欲望抑或诸如 此类的事情,而前者则把忿怒看作是血液的沸腾,或心脏周 围温度的升高。一个回答的是质料,一个回答的是形式和原 理。如果事物存在着原理,那么它一定是存在于相应的质料 中,例如将房屋定义为免遭风吹雨淋日晒的掩体;而另一种 则将房屋说成是石头、砖块和木料;还有的用为了达到这些 目的并存在于这些质料中的形式来定义。自然哲学家属于哪 一种人呢?是只关心质料而忽略定义的人,还是只关心定义 的人?抑或两者兼而有之呢?其他的又是什么人呢?的确并 不存在这样的人,只关心质料的属性的不可分离性,或把属 性看作是不能与质料分离的。自然哲学家所研究的是这种躯 体或这类质料的所有功能和属性,其他属性,则是别人的研 究范围。有些是技师的对象,也许是木匠,也许是医生。有 一些属性本来是不可分离的,通过抽象而被当作不属于个别 物体了,这是数学家的领域,第一哲学则研究那些被完全当 作分离的属性。 但我们必须回到正题上来。我们说过,灵魂的属性和生 物的自然质料不能分离,它们的本性即存在于质料之中,如 忿怒和恐惧就是如此,就像直线和平面一样是不可分离的。 后记: 后记 通常的观点认为,亚里士多德常常是从无事实根据的 假定出发探讨宇宙万物的起源。这个事实与人们将亚里士 多德的思想仅仅局限于《形而上学》和《物理学》有着密 切关系。然而,亚里士多德关于自然哲学的许多篇章中, 根源于实际的科学观点随处可见,《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三 卷便是一个极好的例证。第三卷收入亚里士多德关于自然 哲学方面的文章共十篇,集中讨论了生命本原及其现象。 除《论气息》为匿名者伪托外,其余均出自亚里士多德。 根据问题分类可归为三组。《论灵魂》、《论感觉及其对 象》、《论记忆》探讨灵魂的本质、功能以及灵与肉所分有 的生命能力。《论睡眠》、《论梦》、《论睡眠中的征兆》三篇 短文组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论生命的长短》、《论 青年和老年论生和死》及《论呼吸》涉及的是生理学方 面的内容,讨论了生命在有机体内是如何得以维持以及导 致死亡的原因是什么等问题。虽然这几篇短文存在着明显 的缺点和错误,但令人惊讶的是,他在观察条件极不完备 的情况下竟然作出了许多和科学事实极其相似的猜测。《论 气息》虽然是一伪作,但由于作者对亚里士多德的许多观 点十分熟悉,仍不失为研究亚里士多德思想的有用文献。 第三卷译稿初成于1990年4月,那时恩师苗力田教授 病恙在身,但先生不辞疾劳,对译稿纸缪处加以订正,疏 漏处予以增益。此外,本书的问世得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的鼎力相助,李艳辉君为译稿加工润色,出力甚多,在 此谨致谢悃。 秦典华 1991年12月2日
作者: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著;苗力田主编
简介:中文版《亚里士多德全集》共十卷,包括迄今所发现的亚里士多德的全部著作48种和一些残篇。它是自西方哲学进入我国百余年来第一部西方古典哲学家的全集,在国际上也是德、英、法、日等文以外的少数《亚里士多德全集》现代语译本的一种。它以柏林皇家科学院的标准本为依据,直接由希腊文翻译为中文,并完全按照国际惯例进行页码编排。全集前面有一个总序,全面地阐述了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本精神,以及译文依据的版本,亚里士多德著作的传播及现存状况,翻译亚里士多德著作所遵循的根本原则。全集出版后产生广泛影响,1998年获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999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和第四届国家图书奖。 古希腊哲学经过漫长而艰难的跋涉,在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都已充分展开的基础上,终于在亚里士多德这里达到了一个全面系统的综合。这套《亚里士多德全集》是自西方哲学进入我国百余年来第一部西方古典哲学家的全集,洋洋的300万言充溢着爱智慧、求真知的精神,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外至万事万物,内至人本身的肉体与心灵……本册为第二卷,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哲学大师悉心构筑的理性大厦吧!更多>>
作者: 苗力田主编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4
简介: 目 录 前言 一、古希腊哲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古希腊哲学的文化背景 三、古希腊哲学的一般特点和局限 四、本书段落的划分 第一编 早期希腊哲学 I米利都学派 一、泰利士 (一)生平与作品 (二)水是本原 (三)灵魂弥漫在整个宇宙中 二、阿那克西曼德 (一)年代、著作及科学活动 (二)万物的本原和元素是“无定” (三)“无定”生成无数世界 (四)宇宙论 (五)动物与人的生成 三、阿那克西美尼 (一)年代与生平 (二)本原是无限的气 (三)万物生成于气的凝聚与疏散 (四)宇宙论 (五)气与灵魂 Ⅱ赫拉克利特 一、生平与著作 二、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 三、万物都根据逻各斯生成 四、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五、对立面是同一的 六、天文学说 七、智慧与灵魂 八、宗教、人伦与风俗 Ⅲ毕达戈拉斯及其学派 一、毕达戈拉斯及其学派的重要成员 二、论灵魂不朽及各种禁忌 三、数的学说 四、宇宙生成论 Ⅳ 埃利亚学派 一、克塞诺芬 (一)生平 (二)论神及其他 二、巴门尼德 (一)生平 (二)著作残篇及其他古代作家的记述 三、芝诺 (一)生平和思想 (二)反对众多的论证 (三)反对运动的四个论证及其他 四、麦里梭 v恩培多克勒 一、生平与著作 二、“四根”与“友爱”、“争吵” 三、生成与灭亡 四、宇宙生成 五、生物进化 六、感觉与思想 七、灵魂轮回与宗教观念 Ⅵ阿那克萨戈拉 一、生平与著作 二、无限的“种子”是万物的本原 三、自主的理智是运动的原因 四、世界万物及其生成 五、感觉与思想 〔附] 阿尔克荣 Ⅶ 原子论者:留基波和德谟克里特 一、理论贡献、生活年代及著作 二、原子与虚空 三、世界的构成 四、原子的属性 五、感觉与思想 六、伦理学 第二编 古典时期希腊哲学(上) I智者 一、普罗塔哥拉 (一)生平与著作 (二)普罗塔哥拉的形象 (三)人是万物的尺度 (四)论神 (五)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的说法 (六)德性可传授及国家起源论 二、高尔吉亚 论自然或非存在 Ⅱ苏格拉底 一、克塞诺封的记载 二、柏拉图的记载 (一)苏格拉底思想的转变 (二)苏格拉底的智慧 (三)苏格拉底的使命 (四)苏格拉底的助产术 (五)什么是勇敢 三、亚里士多德的记载 (一)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在理论上的联系 (二)关于苏格拉底的“德性就是知识” Ⅲ小苏格拉底学派 一、欧克里德与麦加拉学派 二、阿里斯底波与昔兰尼学派 三、犬儒学派 (一)安提斯塞尼 (二)第欧根尼 Ⅳ 柏拉图 一、《第七封信》:研究哲学的缘由 二、《曼诺篇》 (一)什么是德性 (二)学习就是回忆 (三)关于回忆说的一个实验 三、《斐多篇》 (一)理念存在――回忆说――灵魂不朽 (二)事物分有理念而存在 (三)绝对的大不会同时既大又小 四、《会饮篇》 (一)论爱情的本质 (二)爱情与美的形式 五、《斐德罗篇》 灵魂的本性及其获得知识的历程 六、《国家篇》 (一)第三卷:统治者的本性与生活方式 (二)第四卷:四种主要德性 (三)第五卷 (四)第六卷 (五)第七卷 (六)第十卷:诗人是摹仿者 七、《巴门尼德篇》 对理念论的自我反思 八、《智者篇》 通种论 九、《政治家篇》 种的划分不等于部分的划分 十、《斐利布篇》 (一)二分法的基本原则 (二)存在物可以分成四类 十一、《蒂迈欧篇》 (一)造物主摹仿理念创造世界 (二)世界生成过程中的必然性 十二、《法律篇》 灵魂与运动 第三编 古典时期希腊哲学(下) 亚里士多德 一、《范畴篇》 (一)关于十范畴 (二)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 (三)关于各种性质 二、《物理学》 (一)自然事物生成的本原 (二)关于自然的不同含义 (三)自然哲学的研究对象 (四)原因的种类及其作用方式 (五)形式因、目的因和动力因可归为一类 (六)自然是一种原因,是有所为的 (七)自然是运动的本原 (八)运动的东西和能运动的东西,运动的定义 (九)地点是包容物体的界限 (十)时间不是运动 (十一)时间是就先与后而言的运动的数目 (十二)变化的方式和分类 (十三)运动的种类 (十四)最初运动者必然存在 (十五)自然是运动,本原是大前提 (十六)被运动的三种被动方式 (十七)能运动者能被运动,运动者是实现了的运动 (十八)最初的、永恒运动者只要一个就足够了 三、《论天》 (一)运动的三种形式 (二)单纯运动的两种形式和以太 (三)天体必然是球形 (四)只有一个永恒的、被均衡地运动着的天 四、《论灵魂》 (一)灵魂的属性和生物的自然质料不能分离 (二)灵魂就是潜在具有生命的物体的第一现实性 (三)灵魂最首要的意义就是我们赖以生活、赖以感觉 和思维的东西 (四)灵魂的每一后继者都潜在地包含了先在者的能力, 如感觉能力包含了摄取营养的能力 (五)灵魂作为躯体的原因和本原有三种意义:始点、 目的和实体 (六)感觉对象是外在的,现实的感觉是个别的,知识 则是普遍的,普遍的东西存在于灵魂之中 (七)感觉撇开感觉对象的质料而接受其形式 (八)理智是灵魂用来理解和判断的部分 (九)主动的、制作的理智,被动的、承受的理智 五、《形而上学》 (一)智慧就是关于本原和原因的科学 (二)哲学的本性以及研究的目标和进程 (三)对柏拉图哲学方案的评述 (四)反驳理念论的论证 (五)本原、始点的多种意义 (六)自然、本性的多种意义 (七)存在、有、是的多种意义 (八)实体、本质的多种意义 (九)相同、相异、差别、相似等词的意义 (十)对立和相反的多种意义 (十一)状况、品质的多种意义 (十二)规定、性质、承受的意义 (十三)短缺、缺失的多种意义 (十四)机遇、偶性的多种意义 (十五)存在的首要意义是实体,是“是什么” (十六)关于实体的各种不同的意见 (十七)三种实体:形式、质料和两者组合 (十八)“是其所是”,是个体的本质定义 (十九)唯有实体才有定义,其他范畴的定义由附 加成分构成 (二十)是其所是与个体是否相同 (二十一)自然的、人工的和自发事物的生成 (二十二)形式并不生成,被置于质料中 (二十三)技术和自发事物的生成 (二十四)在定义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二十五)具体事物中形式和质料的关系 (二十六)由划分而来的定义的性质 (二十七)关于普遍不是实体的论证 (二十八)关于理念并非实体的论证 (二十九)个体和理念都是不可定义的 (三十)关于实体其他意见的评述 (三十一)对实体的再探索 (三十二)第Ⅲ卷2、3章概要,形而上学诸问题 (三十三)第Ⅲ卷4至6章概要,形而上学诸问题 (三十四)第Ⅳ卷1、2章概要,形而上学的对象 (三十五)第Ⅳ卷3、4章概要,数学和形而上学 的关系 (三十六)第Ⅳ卷3、4章概要,关于矛盾律的论证 (三十七)第Ⅳ卷5至8章概要,对矛盾律反对意见的 评论 (三十八)第Ⅵ卷第1章概要,形而上学和物理学、数 学的区别 (三十九)第Ⅵ卷2至4章概要,关于偶然存在 (四十)最初运动者的本质就是现实性 (四十一)最初运动者怎样成为运动的原因 (四十二)神圣的思想是对思想的思想 (四十三)自然中的善,以及各种意见的困难 六、《尼各马科伦理学》 (一)善是万物所追求的目的 (二)至善是行为的最后目的 (三)美好的生活和善良的行为即是幸福 (四)至善,最高的善是完满的,终极的善。自足性,仅 仅依靠自身,就可使生活称心如意,万事俱备 (五)幸福是灵魂合乎完满德性的现实活动。德性是值 得称赞的品质 (六)伦理德性出于习惯,没有生而有之的伦理德性 (七)伦理学的目的是使人变成善良,因中道而 保持 (八)德性在于中道,为理性所规定 (九)理智的两个部分,认识的和推理的 (十)理智德性。选择可称为有欲望的理智和有思想 的欲望 (十一)思辨是最好的现实活动。遵循理智的生活是最 大的幸福 (十二)幸福内在于思辨,思辨是神的活动,有智慧的 人是幸福的 七、《政治学》 (一)城邦是符合自然的最高共同体。人天生是一种 政治动物 (二)主奴关系不仅出于自然,而且有益、公正 (三)正当的政体以是否顾全共同利益为准则 (四)正当的政体和腐败的政体 (五)以中产阶级组成的政权最为稳定、优秀 八、《论诗》 (一)诗就是摹仿 (二)摹仿是天性,摹仿是学习。悲剧和喜剧 (三)关于喜剧 (四)悲剧是对严肃行为的摹仿、净化。悲剧的六 个组成部分 (五)叙事体与史诗的区别 (六)史诗和悲剧的差别 (七)悲剧比史诗优越 第四编 晚期希腊哲学 I斯多亚派 一、哲学体系的划分 二、逻辑学总论 三、伦理学 四、物理学 Ⅱ伊壁鸠鲁 一、概论与准则学 二、致希罗多德的信 三、致美诺益库的信 四、格言集 Ⅲ怀疑主义 一、怀疑主义总论 (一)论哲学之间的主要差异 (二)关于怀疑主义哲学的名称 (三)什么是怀疑主义 (四)论怀疑主义的原则 (五)怀疑论者独断吗 (六)怀疑论者否定现象吗 二、毕洛的生平与生活方式 三、怀疑主义对独断论的驳斥 (一)关于不作判断、存疑的一般论证 (二)爱那西德穆的十个论证 (三)阿格里波的五个论证 (四)两个论证 (五)驳斥原因论的论证 (六)怀疑主义对其他事物的否证 Ⅳ 新柏拉图主义:普罗提诺 一、论辩证法 二、三个原初实质 三、“一”以后的存在物的起源和顺序 四、第二实质如何从“一”产生兼论“一” 后记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简介:中文版《亚里士多德全集》共十卷,包括迄今所发现的亚里士多德的全部著作48种和一些残篇。它是自西方哲学进入我国百余年来第一部西方古典哲学家的全集,在国际上也是德、英、法、日等文以外的少数《亚里士多德全集》现代语译本的一种。它以柏林皇家科学院的标准本为依据,直接由希腊文翻译为中文,并完全按照国际惯例进行页码编排。全集前面有一个总序,全面地阐述了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本精神,以及译文依据的版本,亚里士多德著作的传播及现存状况,翻译亚里士多德著作所遵循的根本原则。全集出版后产生广泛影响,1998年获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999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和第四届国家图书奖。 古希腊哲学经过漫长而艰难的跋涉,在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都已充分展开的基础上,终于在亚里士多德这里达到了一个全面系统的综合。这套《亚里士多德全集》是自西方哲学进入我国百余年来第一部西方古典哲学家的全集,洋洋的300万言充溢着爱智慧、求真知的精神,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外至万事万物,内至人本身的肉体与心灵……本册为第五卷,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哲学大师悉心构筑的理性大厦吧!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简介:中文版《亚里士多德全集》共十卷,包括迄今所发现的亚里士多德的全部著作48种和一些残篇。它是自西方哲学进入我国百余年来第一部西方古典哲学家的全集,在国际上也是德、英、法、日等文以外的少数《亚里士多德全集》现代语译本的一种。它以柏林皇家科学院的标准本为依据,直接由希腊文翻译为中文,并完全按照国际惯例进行页码编排。全集前面有一个总序,全面地阐述了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本精神,以及译文依据的版本,亚里士多德著作的传播及现存状况,翻译亚里士多德著作所遵循的根本原则。全集出版后产生广泛影响,1998年获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999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和第四届国家图书奖。 古希腊哲学经过漫长而艰难的跋涉,在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都已充分展开的基础上,终于在亚里士多德这里达到了一个全面系统的综合。这套《亚里士多德全集》是自西方哲学进入我国百余年来第一部西方古典哲学家的全集,洋洋的300万言充溢着爱智慧、求真知的精神,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外至万事万物,内至人本身的肉体与心灵……本册为第四卷,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哲学大师悉心构筑的理性大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