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作者: 袁行霈主编;莫砺锋,黄天骥卷主编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简介:
片断:
心国家和人民的命运。他把自己的文集题作《小畜料,就是表示有“兼济天
下”之志(”。其次,王禹格不满于晚唐五代的浮靡文风,曾说:“咸通以来,诗
文不竞。革弊复古,宜其有闻。”《送孙何序》他的散文,言之有物,清丽疏朗,
在宋初文坛上独树一帜。例如(黄州新建小竹楼记)中写景的一节:
远吞山光,平措江獭。幽闭辽重,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
冬宜密雪,有碎。声。宜鼓琴,奉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
声丁丁然。空投壶,失声锋释然。皆竹楼之所助也。公退之暇,披鹤蹩,
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
沙岛、烟云、竹树而已。
骄散结合,既有古文的疏朗流畅,也不废骄体文字对称、音调控骼的优点。此
节中对闲情逸趣的赞美和本段对贬滴生涯的感慨前后照应,更增强了全文的
抒情意味,堪称欧、苏散文的先导。此外。王禹倡的议论文如(待漏院记),叙
事文如(唐河店娘传)等,都是优秀的古文篇章,继承了韩、柳的传统而文字较
为平易,显示出一种新文风的端倪。
宋初在文学理论上鲜明地提出复古主张的,首推柳开(948~1001)[‘j。柳
开在(应责)中说:“吾之道,孔子、孟何、扬雄、韩愈之道。吾之文,孔子、孟何。
扬雄、韩愈之文也。”这种把道统和文统合为一谈的观点,对后来的古文家和理
学家都有深刻的影响,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柳开还把文看作是明道的工
具,并因此而反对文体华艳。他说:“文章为道之整也,签可妄作乎?整之不
良,获斯失矣。女恶容之厚于德,木恶德之厚于容也。文恶辞之华于理,不恶
理之华于辞也。”《上王学土第三书》这种理论在宋初本应起到矫正五代浮华
文风的作用,可是柳开过于强调道的重要性而忽视文采,而他所说的“道”又仅
仅是指“圣贤之道”,因而容易使文学沦为道统的附庸。加上柳开为人粗豪狂
诞,文章又写得艰涩难读,所以尽管他大声疾呼,却应者寥寥,没有对文坛产生
实际的影响。
第一章末初文学
公元960年,北宋帝国建立,结束了长达百年的分裂割据、战乱频仍的局
面。北宋的统治者从建国之初就采取了崇文抑武的国策,在努力发展经济的
同时,也对文化建设给予相当的重视。然而文化建设需要一个涵育、积累的过
程,不可能一嫩而就。苏武说:“来兴七十徐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
景信极矣。而斯文终有愧于古。”《六一居土集叙》所谓“七十徐年”,即宋太
祖、太宗、真宗三朝以及仁宗朝的初期[’j,也就是本章所说的“宋初”。在这段
时间里,宋代文学尚未取得足以与前代相媲美的成就,但它在沿续五代文风的
同时也已呈现出一些新的气象,有些方面昭示出宋代文学的发展方向。
第一书末初的散文和复古思潮
王禹俗等人的散文柳开、穆修等人的复古思想
家初文人多数是从五代十国入家的,其中如李妨、陶谷原是后周的词臣,
徐钦、刁衡原是南唐的词臣。他们入来以后的散文仍多为骄体,风格洛艳,与
五代时如出一辙。稍后虽有柳开、梁周翰等人提倡古文、反对骄俪,但未能取
得相应的创作实绩。宋初在散文创作上成就较高的作家是王禹仍。
王禹情(954~1001)口’,出身贫寒,入仕后多次遭贬滴。这使他的人生态
度和文学思想都沉异于那些馆阁词臣。首先,王禹谓信从儒家的政治理想,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