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8 项 “萧默著” 相关结果
建筑的意境
作者: 萧默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2014
简介:《建筑的意境》是建筑史家萧默关于中西建筑史的学术随笔,文章短小,浅显易懂,可读性强。 作者把中西建筑置于思想文化的背景下解读,清晰地展现出了各种风格的建筑所呈现出的独特气质。让读者深入了解中西建筑大到宫殿小到民居的形态和制式所含藏着的文化内涵。 本书通过文化解读建筑,为中西建筑的每一种造型每一个细节都找到了文化的脚注。同时还比较了中式建筑和西方建筑大相径庭的审美意趣,揭示出了中西方在思想文化上的差异。
中国建筑史[海外中文图书]
出版社:文津出版社,1994
简介:
古代建筑
出版社:三联书店,2008
简介:建筑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虽不是纯艺术,却同样具有形式美和艺术美,而且因其体量巨大,保存时间久远,更由于它的表现性和抽象性等艺术特性,其价值并不在纯艺术之下,且不能被替代。中国古代建筑在这一点上尤为突出:在实用性和形式美的背后,深蕴着精神内涵——“道”,这“道”既是“人文”的,又是“自然”的,反映出中国人的礼乐、道德观和“天人合一”的生命观。此书着眼于中国建筑的这一特性展开叙述,并配以图片和线图进行深入说明。
中国建筑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
简介: 中国建筑作为中华文明独特的象征,类型多样,形式丰富,显示了异乎寻常的生趣和全 部心灵的力量。本书由表征我们民族的、心灵与思想的建筑艺术历程,探勘那伸展到具体生命 活动中的理想与真实,意味丰厚、悠长。
建筑艺术的历史与审美
出版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
敦煌建筑研究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简介: 敦煌石窟是闻名世界的文化艺术宝库,壁画中保存了从十六国至元代大量建筑形象资料,本书据此详尽论述了佛寺、阙、城垣、塔、住宅和其它多种建筑类型、以及建筑部件与装饰、建筑施工、建筑画等课题,并对敦煌古建筑进行了深入研究。资料丰富翔实、对对象的发展源流多方面联系、考订与论证,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为中国建筑艺术填补了空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天竺建筑行纪
出版社:三联书店,2007
简介: 实验物理学家、刑侦生物学家、屠宰场女兽医、燕尾服专家、寄生虫研究者、性工作者……多年来,作者采访了德语国家的32位各行各业公认的专家,这些人物都以特殊的方式承担着一种理念或一个项目的实现,并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着思考。本书是德国当代文化生活的一个切片。 “世界建筑艺术史丛书”内容涵括中外古今建筑艺术。作者为资深建筑历史与理论学家,以多年积累的研究成果和资料为基础,对世界建筑进行了深人研究。本丛书尤重于对建筑文化与艺术的阐释,文字生动流畅,厚积薄发,适合对建筑艺术感兴趣的广大读者、文化界、艺术界和建筑界人士阅读。本书是“世界建筑艺术史丛书”之一,介绍古代西方建筑与伊斯兰建筑。 萧默大师把建筑事业当作一顷值得尊重的学术和一门重要的艺术来看待,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古今中外建筑的设计规律、技术要点、艺术成就和各时代的主要特征,把建筑艺术这门学问,展现到我们的面前。 作者为资深建筑历史与理论学家,以多年积累的研究成果和资料为基础,对世界建筑进行了深入研究。本丛书尤重于对建筑文化与艺术的阐释,文字生动流畅,厚积薄发,适合对建筑艺术感兴趣的广大读者、文化界、艺术界和建筑界人士阅读。
Rich colorful music:ancient western and islamic architecture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简介: “世界建筑艺术史丛书”内容涵括中外古今建筑艺术。作者力资深建筑历史与理论学家,以多年积累的研究成果和资料为基础,对世界建筑进行了深入研究。本丛书尤重于对建筑文化与艺术的阐释,文字生动流畅,厚积薄发,适合对建筑艺术感兴趣的广大读者、文化界、艺术界和建筑界人士阅读。本书是“世界建筑艺术史丛书”之一,介绍古代西方建筑与伊斯兰建筑。...
Great architectural revolution:modern and contemporary western architecture
简介: 在西方近代建筑的前期,《伟大的建筑革命:西方近代、现代与当代建筑》认为即19世纪中叶以前,建筑仍沿着传统的路子沿续着,流行着体现为罗马复兴和希腊复兴的新古典主义和以哥特复兴为特征的浪漫主义,还有融各种传统式样式一身的折衷主义等。总之,都是在统传式样的基础上企图加以创新的努力。结果却是并没有创造出一种属于自己时代的新的局面。这种趋势甚至延续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上半叶,不但在欧洲流行,也传到了美国,以西方列强的各殖民地和中国的租界区。但在19世纪中叶到近代结束以前的近代建筑晚期,也可称为现代建筑的萌芽期,一部分建筑采用了新的材料、新的设备,新的结构方式和新的施工方法,人们的建筑观念也开始更新,不再在古人那里讨生活。
Monument of civilization origin:ancient architecture in Egypt, mesoptamia, Pan-Indian and America
简介: 这是一本谈建筑文化与建筑艺术的书,那么,建筑除了实际的广义的“住”的功用以外,其中包含的“文化”和“艺术”品质,到底有没有用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弄明白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没用”。 本书是“世界建筑艺术史丛书”之一,介绍了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及波斯、印度及东南亚、古代美洲的建筑。本书作者认为,由于时代的不同、信仰的不同、地域或民族的不同,阶级阶层的不同而造就了现代建筑的丰富多采,美仑美奂。 想知道这些吗?想了解这个过程吗?让我们继续探寻下去吧!
世界建筑艺术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简介: 本书为美育普及性读物,是《文化纪念碑的风采——建筑艺术历史与审美》(列为大学美育教材,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的修订版,也是作者《世界建筑艺术史》丛书的缩略版,内容专注于中外古今建筑艺术代表性作品的鉴赏、历史及文化内涵的阐明。观点鲜明,语言平易,可供关注艺术、文化的广大青年参考,亦可用作美育教材。
Oriental light:ancient architecture in China and other east Asian countries
简介: 关于中西建筑的比较,实质上就是中西文化的比较,乃是一个极大的题目,绝非以上几点即可概括或准确表达。而“文化”又是一个极具整体性的概念,各因素之间互为表里,也很难一一孤立枚举,故以上所列,不过勉为其难而已。比如对于中国建筑为何长期沿用木构,以笔者之孤陋,至少也听到过五六种别的说法。对于这个极大的题目,笔者虽有所思考,坦率地说,至今(也许此生)也并未想得透彻,更写不明白,正合了“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此外只是提出一个引子,见仁见智,还须读者自行体悟,自为取舍。 以上关于中西建筑的比较,很难说孰优孰劣,就好比山南宜于桃李,山北宜于松柏,各有其宜而已。在世界日益向着全球化的方向迈进的今天,不妨都可互相学习。但有必要强调,全球化并不是单一化,与多元化应该并存互补。传统尤其艺术传统中的精粹经常都是经过几千年的优选才得以形成的,且在继承中有所演化,必不会而且不应被轻易抛弃,而妄自菲薄。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简介: 片断: 两千二百多年前的一天,刘邦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回到都城长 安。他刚刚灭亡了秦朝,建立了汉帝国,还正在忙于东征西讨,剿灭 那些不承认新帝国的各地武装。回师长安以后,看见刚刚建成的未央 宫壮丽非凡,有点不大高兴,就把主持这件事的丞相萧何找来,责问 说:“天下还在打仗,能不能最后取胜都还难说,为什么要这么奢 费?”萧何回答说:“正因为胜负未定,宫殿才应该造得更加堂皇,不然,怎么能显出您的赫赫威势呢?”听了这话,刘邦才明白了萧何 的用心。刘邦在未央宫举行朝会,意足志满,对他的父亲说:当初您 总说我不会置办家业,不如别的兄弟,现在还能说些什么呢? 长安城里还有一座长乐宫,是在战争中被破坏了的秦兴乐宫的基 础上修复而成的。完工以后,那些随刘邦出身草莽的文武将相在宫里 演习礼仪,摆宴庆贺。在壮丽雄伟的宫殿造成的庄严气氛中,这些本 来天不怕地不怕的武夫们,竟没有一个敢于不遵守规矩的,连说话的 声音都变小了。这使得出身小小亭长的刘邦大为感叹,说:“我今天 才知道身为皇帝的尊贵了!” 这说明,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实际上甚至更早,人们就已经意识 到建筑艺术的作用了。事实上,当我闪今天步入北京紫禁城,虽然君 权制度早已成为往事,但通过那威武雄壮的午门,进入太和门,站在 庄严肃穆的太和殿前,只有稍加体味,仍不难感受到昔日皇权的那种 神圣。如果我们身处苏州园林,亭台掩映,笙管时闻,花木扶疏,暗 香盈袖,当然又别是一番情趣。若是置身在布达拉宫广场,巨大无比 的建筑矗立于前,仿佛是有意要对比出做为个体的凡人的渺小,仰望 突出在蓝天白云背景下的金顶金幢,耳边传来低沉而洪大的育经喇叭 声,虽然我们或许并不信仰宗教,却无法摆脱那种深浓的宗教气氛的 感染。 这些,就都是建筑艺术的表现。或许我们并未曾像在美术馆欣赏 一幅绘画,在音乐厅聆听一首乐曲那样,有意识地进入一种艺术审美 的境界,但事实上,建筑,通过它那动人的艺术形象及其形成的氛 围,已经在向我们发送着一种强大的信息,使我们受到感染。所以 说,建筑艺术是一种最普及的、甚至被称为是一种“强迫性”的艺 术。这样说,是因为建筑随处可见,人人须臾不可离,不管人们如何 想,建筑总是在“强迫”人们接受它。 但建筑又是一种艰难的艺术,既难于创作也难于欣赏。对于世界 上的建筑艺术杰作来说,是属于如交响乐一样的高层次的艺术,比听 一首流行歌曲或读一本通俗画册要困难得多了。这样说,是因为建筑 是一种抽象性艺术,一种表现性艺术,比起那些比较直白的艺术品种 来说,需要欣赏者更多的主观参与,更高的艺术和美学修养,和一个 更为晶莹的美的心灵。所以虽然如上所说,似乎人人都可以本能地受 到它的感染,但要真正深刻地理解它,深入到它的内心世界,却不是 那么容易的一件事。至今为止,尤其是在我们中国,多少人似乎对它 都只停留在浅层的直觉上,视而不见,无从捉摸的情况所在多是。 建筑艺术又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这从英文“建筑”一词的来源中 就可以见出。英文“建筑”——Architecture,来源于希腊文“Archi” 和“tekt”,“tekt”意为“技艺”,“Archi”则是“最重要的”、“占第一 位的”、“首要的”意思。在所有够格的艺术史著作中,这种常常被称 为“巅峰性的艺术成就”的建筑,往往被置于各篇之首,而使艺术史 倍增荣光。建筑不但起着随处美化生活的作用(失败的建筑,其丑化 生活的作用也同样明显),还是人类文化最鲜明而生动的体现者;对 于经典性作品来说,则是人类文化最深刻而不朽的纪录,可以达到如 法国伟大作家雨果所称赞的人类思想纪念碑的高度。雨果还说过建筑 是“石头的史书”;俄国的果戈里也说,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 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而建筑还在谈话。
Chinese architecture
出版社:北京教育出版社,2013
简介: 中国古建筑反映了古代宗法社会结构的清晰、有序和稳定。都城与宫殿、坛庙与陵墓、寺观与塔、园林、民居,中国建筑的群体布局、空间构图,独具特色的造型手法、色彩表现,装饰与功能的结合,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人本主义和人与自然的融合。
我在敦煌十五年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2010
简介: 《一叶一菩提:我在敦煌十五年》中有对那一代知识分子(如常书鸿、高尔泰等著名人物)特殊经历的真实记录。对感兴趣于敦煌的人们来说,这《一叶一菩提:我在敦煌十五年》是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建筑、文物、历史的不可多得的生动材料。 1963年,由梁思成先生促成,萧默到敦煌莫高窟从事建筑历史研究,在那里度过了整整十五年。敦煌不仅赐予他成为一位有影响的建筑艺术历史与理论学者所需要的学术资源,也给了他难以忘怀的人生历练。 在《一叶一菩提:我在敦煌十五年》中,作者细述敦煌的风土人情,文物、建筑研究,和他所经历的“新洞窟”之争、“文革”派仗,一些著名人物也在其中真实出场……如是,作者为敦煌这个偏远、神秘的所在,还原了纷繁的人性背景和一段不容忘记的历史。
建筑谈艺录
出版社:
简介: 《建筑谈艺录》是作者的论文选编,以“艺理探微”、“建苑妄评”、“史海钩沉”、“书著引得”为类,分别录入了有关建筑艺术理论、评论、史论等论文和个人重要著作的引得。尤重基础理论建设、宏观史学思考和现状评论,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观点鲜明,语言平易,可供艺术史界、文化史界、建筑界及广大青年参考。
出版社: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11
萧默建筑艺术论集
简介: 本书是作者发表的100余篇研究文章的选编,书中以“史海拾贝”、“艺理杂俎”、“书山一得”、“折枝妄语”、“先贤思忆”为类,分别录入了有关建筑艺术历史、建筑艺术与建筑文化理论、书评或书序、建筑评论及缅怀先贤的文章,对建筑艺术的历史、现状和理论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尤重基础理论建设和宏观史学思考,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文笔犀利,语言生动流畅,可供建筑界、建筑院校师生、艺术界、文化史界、理论界及广大青年参考。
中华书局,2014
文津出版社,1994
三联书店,2008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
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三联书店,2007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
北京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