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思想的摇篮
作者: 刘振清主编
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香港:商务印书馆,1998
简介:三、东夷文化没落的关键——岳石文化
东夷的文化既然如此灿烂,其消长及融入中原文化的原因和作用则倍使人瞩目,这不能不谈到转折时期的岳石文化。岳石文化的分布范围大体和龙山文化一致,应是在龙山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它的年代约与中原的夏朝相若。
山东的龙山文化是当时发展水平最高的一支文化,但为什么最初的王朝没有在东方建立,文化水平亦渐落后于中原的夏文化?从文献记载来看,当时的东夷并非统一的族名,而是包括蜗夷、莱夷、淮夷、岛夷、畎夷、于夷、方夷、赤夷、白夷、黄夷、玄夷、风夷等诸多部族,虽然大多十分发达,但并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政权。山东龙山文化在不同地域的不同特点,正是这一史实的反映。更重要的是,岳石文化时期,东方的夷人可能进入一个衰微的阶段。岳石文化的遗址远没有龙山文化时期密集,从陶器等遗物来看,虽然继承了龙山文化部分传统,但像蛋壳陶那样的高超技艺,这时期已可望而不可及。导致岳石文化衰落的原因,学者各有推测,有的认为青铜器的发展可能导致手工业重心转移,而使制陶技术衰落;有的认为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并非子虚乌有,四千多年前确实曾发生过一次延续了若干年的特大洪水,而黄河下游受灾最为严重,造成人口减少,文化衰落,直到岳石文化后期,才略有恢复;也有学者归因于战争的破环。所有这些观点都有待新的考古资料证实。
中原文化的东进:约在公元前16世纪,商人灭夏,建立了商朝。相对于夏人而言,商人虽也属于东方民族,但与东夷毕竟不同。商代山东地区的历史比较复杂,一方面,这时期商王朝不断征伐东方,甲骨文和金文上,有许多“征人方”的记载,“人方”即“夷方”。商人所代表的中原势力侵入山东约在商代中期,商文化由西向东推进,渐次由山东的西部伸展到中部的胶莱平原,在这些地方受商文化影响的程度较高,是一种吸收了商文化的土著文化,而胶东半岛则尚未受到商文化扩张的影响。但总的来说,在这场角力中,土著的东夷逐渐处于劣势。
有商一代,山东地区有薄姑、商奄、薛、莱等一批小的部落方国。它们是商的盟国,有的保有明显的地方特色。这些地方已发现的带有族徽的青铜器,如亚丑族的人面纹大铜钺,出土于商王 陵之外较大的贵族墓,可能是诸侯、方伯一类身分,是研究商代山东方国的重要物证。
二、夷、夏文化界限的消融
当齐鲁初封之时,山东地区方国林立,齐、鲁两国不过“各地方百里”。但经过两国长期的扩张、交流,东夷文化便渐被纳入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