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90 项 “中信出版社 2017年07月”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约翰·R·麦克尼尔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2017年07月
简介:
人类自从400万年前出现之后,便不断改变着地球环境。到了20世纪,在这世界环境史上相当挥霍而奇特的100年里,我们改变生态系统的程度、规模与速度均为人类史上首见。许多足以造成生态变迁的现象以惊人的速度出现:丰沛的廉价能源与水源、人口大幅增加、经济快速增长,与之相伴的,当然还有亚马孙雨林的退化、印度尼西亚的森林砍伐、伦敦的空气污染以及愈演愈烈的全球变暖……
20世纪环境变迁的规模与强度之大,使得许多在过去1000年里仅限于地方性的问题,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使得未来社会与生态的关系成为人类再也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圣经》有云“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在巨变的20世纪,这句话早已过时,太阳底下发生了太多新鲜事。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是综观20世纪世界环境变迁的史学力作,荣获美国世界史协会2001年度*图书奖及森林学会图书奖。《泰晤士报》将本书评为“优秀卓越的科学作品”,英国近现代史大师霍布斯鲍姆盛赞本书是他“今年读过的极具原创性的历史佳作”,大历史学派创始人大卫•克里斯蒂安称它是“历史学家明确宣称20世纪是全新的,我们正处于一个新时代——‘人类世’”。
---------------
见识城邦之见识丛书
《时间地图:大历史,*0亿年前至今》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
《革命的年代:1789—1848 》
《资本的年代:1848—1875》
《帝国的年代:1875—1914》
《*的年代:1914—1991》
《瘟疫与人》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
《守夜人的钟声:我们时代的危机和出路》
《19*,一战前的世界》
《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
《犹太文明:比较视野下的犹太历史》
《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战争、革命和现代中东的诞生》
《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
《科学的发明:科学革命新史》
《竞逐富强:公元1000年以来的技术、军事与社会》
《无义之战:太平洋战争中的种族与权力》
《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
《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世界史: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的互动》
…………
【目录】
致中国读者/约翰•R. 麦克尼尔
推荐序/保罗•肯尼迪
作者序
致谢
序曲:一个挥霍世纪的怪象
*部星球运行的律动
第1 章岩石圈与土壤圈:地壳
第2 章大气圈:都会的故事
第3 章大气圈:区域性与全球性的历史
第4 章水文圈:水源使用与污染的历史
第5 章水文圈:耗竭、水坝与分流
第6 章生物圈:捕食与被捕食
第7 章生物圈:森林、鱼类与人类入侵
第二部推动变迁的动力
第8 章更多的人口,更大的城市
第9 章燃料、工具与经济学
第10 章观念与政治
尾声:未来该何去何从?
注释
参考书目
【免费在线读】
作者序/约翰•R.麦克尼尔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
已行的事,后必再行。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岂有一件事人能指着说这是新的?
哪知,在我们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
已过的世代,无人记念;
将来的世代,后来的人也不记念。
——《圣经•传道书》*章第9 至11 节
《圣经•传道书》的章节多半来自古人的实用智慧。但时至今日,上面这段话已显过时。太阳底下的确存在着新鲜事。与《传道书》完成时的公元前第三或第四世纪一样,现今人类生活中仍充斥着邪恶与徒劳无功,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已今非昔比。至少从这方面来看,人类必须切记现代还是与过去有所不同。
老鼠、鲨鱼及历史
本书是一部环境变革的历史,也是专为环境变革史所写,讲述的是20 世纪全球环境的变迁,以及与人类相关的起因与后果。希望通过接下来的篇幅,说服读者接受下列几个相关论点。*,无论就环境变迁的强度及人为因素的集中程度来说,20 世纪都超乎寻常。第
二,这种生态的独特性,其实是社会、政治、经济与知识的偏好与模式下超乎预期的结果。第三,我们的思想、行为、生产及消费模式乃因应现今环境而生,也就是为了适应现在的气候与全球生物地球化学(biogeochemistry)、20 世纪丰沛的廉价能源与水源、人口快速增长,以及日益快速增长的经济等现象。第四,如果环境产生变迁,表示这些偏好与模式适应性不足。*后一个论点与未来有关,但既然本书以历史为主,在此我就不深入追踪。我还希望借由讨论上述主题说服读者,地球的现代生态史和人类社会经济史必须并列讨论才有意义。
我认为这些论点相当有趣,因为这暗示我们人类这个物种正不知不觉地在进化方面走了一步险棋。就生物进化的长期过程来看,*的生存策略就是适应、追求各种维生之道,并使适应力*化。这是因为对于有些物种而言,不论它们适应特定环境的能力有多强,终究还是会出现一些足以灭种的意外、冲击和重大灾害。如果一个物种能度过足以灭绝其他竞争对手的周期性冲击而生存下来,就等于在进化上大获全胜:因为有充足的开放生态区位(niche)空间供其栖息。对这类优势物种当中的个体来说,能够度过周期性冲击并生存下来,就代表有更多的生存空间(Lebensraum),让它们在空间与时间中散布自己的基因足迹(genetic footprint)。长远来看,人类已凭借其适应力,在生物层面享有极大优势。部分品种的老鼠亦然。
适应力并非在进化上取得优势的*策略。另一策略是尽可能去适应现有环境。如果环境稳定的话,这种策略能维持一段时间。考拉只吃桉树叶,熊猫只吃竹子。这两种动物都追求特殊化,只要有充足的桉树与竹子就好。两亿年来鲨鱼面对大型海洋生物的猎捕、杀戮及食用,仍适应得很好,正是因为尽管海洋历经许多重大变化,还是能充足供应鲨鱼所需的食物。
老鼠与鲨鱼的策略,在人类社会中也有(约略)类似的情况。数千年来,文化演进塑造人类事务的程度,更甚于生物演进。就像老鼠和鲨鱼,人类社会也在不经意中追求适应力或高度适应的生存策略。例如在法老时期的埃及、封建时期的欧洲或中国历代皇朝,对当时生态(或其他)环境的细腻适应力,成了稳定(请勿与和平混淆)社会秩序的基础。当环境持续不变,这些社会就能持续繁荣,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却也因为成功而面临更严重的危机。只有在治理条件维持不变的状况下,才能借由不断微调去适应环境(也就是鲨鱼的策略)而维持优势。成功往往容易成为守旧、习以为常与僵化。但这样的策略并不是不好:它还是可以运作数世纪之久。或者说在以往可能持续运作,因为当时人类还缺乏破坏全球生态的能力。
到了20 世纪,全球生态日趋不稳并因此越来越适合老鼠生存,因而人类社会常须采用鲨鱼策略。我们在不断变迁的环境中极力适应。大约有1/4 的人类,因稳定气候、廉价能源与水源、快速的人口与经济增长等条件,而得以享受完全可预见的生活方式。其余绝大多数的人,则只能向往这样的生活方式。我们的制度与意识形态,也同样建构在相同的前提上。
这些前提并非不堪一击,但也仅止于暂时。自上一次冰河时期结束后,一万年来地球气候一度少有变化;不过现在却正快速变迁。约始于1820 年的化石燃料时代,廉价能源为其特色之一。除了少数特例,造福众人的廉价水源主要可回溯至19 世纪。从18 世纪中叶起人口快速增长,经济快速增长则约始于19 世纪70 年代。仰赖这些环境条件继续存在,其实是个相当有趣的赌注。在整个20 世纪中,有越来越多的人以及越来越多的社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这场赌注。这并不是一场愚蠢的赌局。当国家与社会必须在高度竞争的国际体系中寻求自保,当企业在高度竞争的市场中寻求利润与权力,当个体在高度竞争的社会中寻求地位与财富,这场赌局确实相当吸引人。只要眼前的状况持续,持反对意见的人就会失败。所以你不认为这场赌局你会输,除非你眼光够远,或认为现今的环境很快就会改变。而让这场赌局更加有趣的是,现今环境变迁的概率增加,正由于20 世纪人类的所作所为。
两种让人类在生态方面获致长期成就的特质,即适应力与聪明的头脑,让人类在近代建立起以化石燃料为根基的文明,而这种文明对生态极具破坏性,不但注定带来意外的结果与冲击,而且它所带动的变迁只有利于适应力强、头脑聪明者。人类在这场变迁中茁壮、繁衍的速度更甚以往。我们创造了一场永无止境的生态知觉障碍机制,有如对其他较弱势物种发动了一场全球性阴谋。但我们其实没有这么聪明。这种永无止境的知觉障碍机制,是人类不知不觉中进行社会进化过程中,数不清的野心行动与各种努力下意外产生的副产品。
在撼动全球生态以利自身繁衍的同时,人类也根据自己创造出来的新环境来建构社会。举例来说,现代美国就是建构在廉价能源的基础上。这个策略其实不差:20 世纪大部分时间能源确实相当廉价,而美国就跟其他社会一样完全且成功地适应了这样的环境。但这样的成功也意味着,一旦环境改变,任何调整只会更加艰难。尽管美国在许多方面都称得上是特别有弹性的社会,就生态而言却是一条鲨鱼。许多具有影响力与权势的美国人已意识到这点,因此着手打造足以维持廉价能源的内政外交政策。看1991 年的海湾战争就知道了。
人类的生物优势或许并未面临严重风险。从物种的角度而言,我们比较接近老鼠而非鲨鱼。从另一方面来看,社会秩序才是许多社会的风险所在。只要我们持续造成严重的生态干扰,严重的社会紧张就是我们挥之不去的命运(而这种生态干扰与社会紧张都是现代常见的现象)。就这样,地球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紧紧联结,且现今程度尤甚以往,两者缺一均难以理解。
一个历史学家的自白
本书讨论的是人类与环境,而非那些非人为造成或不论起因为何都不可能影响人类事务的生态变化。希望所有想要了解完整的历史背景,以及想从历史脉络来了解环境变迁的人,都会对本书产生兴趣。所有史学家在写作时都有自己的观点与偏见,而这就是我的观点与偏见,本书是以人类为中心。据说美国幽默作家罗伯特•班奇利曾用鱼的观点,以大西洋鳕鱼业为题写作。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出版过《从花的观点看罗马革命》一书,书中的植物主角还会说话。从旅鼠或青苔的观点来写20 世纪的世界环境史,可能会很有趣,但我的想象力不及于此。本书还会略去许多生态变迁,纯粹因为它们与人类历史关联不大。
历史学家主要是对变迁感兴趣。本书将聚焦于出现大规模变迁的时间与空间,省略掉许多持续发生的案例。一望无际的南极冰层、毛里塔尼亚沙漠、加拿大冻原、太平洋深不见底的水域,百年来其实并无太大改变。我对这些案例着墨不多,而会多讨论印度尼西亚的森林与伦敦的空气质量。这意味着我在环境变迁案例的选择上有很严重的偏颇。研究工业革命或班图人大迁徙的历史学家亦是如此:变迁通常要比长期现象更加吸引人。
现代有关环境的著作,通常会以好坏来评价变迁,却鲜少透露评断的标准。在许多案例中,我将避免以此方式评断,因为环境变迁往往有利于某些人却对其他人有害,对有些物种有益却对其他物种有害。我将尽可能解释某种发展对哪些人(或事物)有害,又对哪些人(或事物)有益。如果它终究不利于所有生命形态,我将放弃所有努力,以超凡的客观态度将之定义为退化、掠夺、毁灭之类的行为。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Murray-Darling basin)的盐化就是一种退化。读者可以自行思考,美国森林遭到砍伐的现象是好是坏?也希望读者能思考:这好坏又是针对谁的标准而定?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复杂,取决于以谁的利益为主(巴西农场主人、农民、橡胶采集工、美国印第安人等)、如何评价砍伐森林在全球大气变迁中的角色,还有对全球变暖前景的看法、对亚马孙地区生命形态逐渐灭绝的重视程度、它们的基因信息及其在周遭生态圈中所扮演的角色。还得看牵涉到多少亚马孙区域、森林砍伐的速度,以及土地使用模式与相关生态系统。这些都是决定答案的因素,而且还不止于此。在这样复杂的状况下,我将尝试勾勒出环境变迁的冲击,但也让读者自行判断到底是好是坏,是进步抑或退化。对那些不喜欢把问题复杂化、偏好简单道德标准的人而言,本书是令人失望的;对那些喜欢用金钱这种简单量化方式的人而言,本书是令人失望的;对那些不喜欢独立思考的人,本书特别令人感到失望。希望经过这番筛选,还会有许多读者愿意继续读下去。
---------------
(三)都会的故事
1900 年之前的空气污染
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们所制造的空气污染只能算是些许尘埃。接着在50 万年前人类驾驭了火,点亮了地球景观,也将其他气体释放到大气层中。尽管我们对火如此投入,但对大气的影响仍然有限。大气仍由千万亿微生物稳定的作用及偶尔出现的大规模火山爆发等自然过程所支配。
当人类占据洞穴,开始燃烧薪柴取暖煮食,室内污染就此开始。几千年前人类居住过的洞穴,壁面都因烟雾堆积而染色,当时穴居人应该因为暴露在烟雾中而饱受肺部与眼部疾病困扰。旧石器时代木乃伊的共通点就是染黑的肺部。人类开始建造住所后,通常还是无法解决通风问题,(或许是因为要驱赶蚊虫)只好住在一片室内烟雾中。
当时一些因污染所造成的健康影响,数千年后仍如影随形。
只有城市会造成后果严重的户外空气污染。早期的城市和现代一样,会因为腐烂的肉类、食物和粪便而散发出刺鼻的气味。被臭味笼罩的城市因为无法清理这些令人不快的气味源头,可能变得令人无法忍受。古埃及文献记载了一个实例:赫尔墨波利斯(Hermopolis)的居民因为受不了城内的气味,宁愿向围城的努比亚(Nubia)人投降。古代的都市烟雾甚至染黑了大理石,不但让罗马诗人贺拉斯(Horace)这样的古典作家们抓狂,古代犹太人也因此制定大量相关法律。初期空气污染史乃以烟雾和煤烟为主,而非微量气体。
古代冶金术带来了新的污染物,其中有些会在海洋与各大陆之间漂浮,这是区域性污染的首例。在古代的地中海地区,采矿与冶金在经济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根据色诺芬和卢克莱修的说法,来自阿提卡地区银矿的有毒气体损害了人类健康。[8] 铜与铅是主要的金属污染物。在罗马时期,瑞典、瑞士的沼泽以及格陵兰的冰核(ice core)都有可观的铅沉积物,约为背景比较值的10 倍。检验格陵兰的冰层后发现,工业革命前铜排放到大气层中的有毒气体数量曾两度上扬,一次是古地中海区引进钱币铸造之后,另一次则是中国宋朝年间(960—1279)经济市场化加强导致铜产量飙升。低效率的冶金技术,会让高达15% 的溶解铜有毒气体进入空气中。尽管当时铜产量不到现代水平的1%,罗马与宋朝时代铜的有毒气体总排放量,约为20 世纪90 年代的1/10。区域性(其实占了地球一半)的空气污染约有2500 年的历史,至少就铜的有毒气体排放量而言,1875 年以前的严重程度均不亚于古
罗马与宋朝时代。都市的空气污染随都市规模与人口密度而有所不同,端看当地的工业活动,特别是燃料的使用。由于公元1000 年后中国、地中海盆地及西非加速都市化,大量人口居住在烟雾与煤烟当中。哲学家兼物理学家迈蒙尼德(Maimonides,1135—1204)曾游历从科尔多瓦(Córdoba)到开罗等诸多城市,他发现都会的空气“停滞、污浊、厚重且雾茫茫”,并且认为这会使都市居民“理解力迟钝、智力不足及记忆缺陷”。
运输不便也限制了都会空气污染的程度:大部分需要燃烧的工业,例如瓷砖、玻璃、陶器、砖窑与冶铁,都设立在靠近森林的地方,因为大量运输燃料通常代价昂贵。因此大部分的工业污染只会弄脏人迹罕至地区的空气。海港城市有时会出现例外,因为可通过船只以更低廉的价格运送木材或木炭。因此,威尼斯才能靠外地的木料供给,长期维持玻璃制造工业。中国的城市也曾因为水路运输系统发达而经历过严重污染,例如宋朝的首都开封。但多数都会空气污染主要源自粪便或木头等家用燃料,有时还有无烟的木炭。
缺乏薪柴的海港城市,可改用煤炭作为家用燃料。13 世纪的伦敦就少量改用煤炭,16 世纪比例更高,将当地的空气污染史带入新的一页。家用煤炭让17 世纪的伦敦空气一片煤烟,好似人间地狱,天色雾蒙蒙有如身处火山中—致命的烟雾侵蚀铁,损害所有会活动的物体,
所到之处都覆盖上煤烟;损害居民肺部其致命程度之深,几乎没人能逃过咳嗽与肺病之苦。
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由于人口增长造成炉床及烟囱数量增加,伦敦的空气质量仍然未见好转。英国诗人雪莱记录了这个有如炼狱的景象:
伦敦有如地狱,
一个人口稠密又烟雾弥漫的城市。
同时期的诗人罗伯特•骚塞(Robert Southey )也不喜欢伦敦的空气,因而在1808 年的诗作中将之描述成“沼泽雾气、炊烟、煤烟和碎马粪的混合物”。
1780 年后煤炭崛起成为工业革命的主要燃料,污染的天空开始在英国其他地区萌芽,*后甚至向外扩大。1870 年英国约有10 万台以煤发动的蒸汽机,不断喷出烟雾及二氧化硫。英格兰中部成了著名的“黑乡”(Black Country )。韦尔斯的斯旺西(Swansea)谷区铜冶炼工业产生的酸雨,破坏了植物生态。居民也深受其害: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有将近1/4 的人口死亡与肺部疾病有关,大部分为支气管炎与肺结核,而这些疾病多半因为以微粒为主的空气污染而加剧,有时正是因为空气污染而染病。空气污染在维多利亚时代夺去英国人性命的数量,粗估约为20 世纪90 年代全球平均数字的4~7 倍。
1900年以来的空气污染
20 世纪空气污染史有黑暗面也有光明面。现代空气污染诸多原因当中,*重要的当属燃烧化石燃料。在1900 年,空气污染多由燃烧煤炭所造成,让天空中充满了烟雾、煤烟、二氧化硫与各种气味难闻的物质。煤造成的污染来自工厂烟囱及家用烟囱。自20 世纪60 年代以来,汽车尾气管挑战了工厂烟囱及家用烟囱的地位,到了1990 年,道路交通已成为“全球*的单一空气污染来源”。污染的历史与工业化及汽车普及的历史亦步亦趋。
以燃煤为主的工业化从英国开始向外扩张,也随之带来空气污染。19 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确立,并以钢、铁及化学物为主,还有取之不尽的煤炭。烟囱工业在欧洲成功崛起,其中尤以比利时与德国*盛;美国则有宾夕法尼亚州及俄亥俄州;沙皇时代的俄国以乌克兰为*;日本则为大阪附近。1800—1920 年间,以燃煤为主的工业也在印度、南非、澳大利亚等面积较小的孤立地区开始发展。20 世纪10 年代和20 年代,北美与欧洲城市开始出现靠燃煤发电的输电网。在这些地方,烟雾、煤烟和二氧化硫笼罩了工业地区。
许多人对此表示反感,尤其是负责操持家务和清洗床单的女性,但随着空气污染带来的繁荣景气,即便引发反对声浪还是相当值得。
匹兹堡地方政府要员及产业工会会员、德国工业领袖,还有俄国大臣,都认为不断冒烟的工业烟囱是进步、繁荣与权力的象征。正如芝加哥商人伦德在1892 年所言:“烟雾是工业祭坛上所焚烧的香。这在我看来很美。它代表人类正在改变大自然力量的潜力,让人类生活更为舒适。”日本*个大型钢铁城八幡,也在市歌中表达了同样的看法:
滚滚烟雾弥漫天际
我们的钢铁厂,雄伟无人能比
八幡啊八幡,我们的城市!
以燃煤为主的工业化脚步,一直持续到1920 年。这股趋势在欧洲及北美继续发展,但其他地方的成长更快。1929 年之后苏联实施*个五年计划,工业化因此以惊人速度迈进。斯大林巩固对东欧的掌控之后(1946—1948 年),高度能源与污染密集的苏维埃式工业,在1948 年到大约1970 年间扩散至波兰、捷克与匈牙利,同时也将触角伸至西伯利亚领土。日本约在1950 年再度展开工业化,虽对石油依赖加深,但仍以煤为主。20 世纪60 年代与70 年代,钢铁、造船、化学及其他高耗能的产业也在东亚其他地方崛起,尤其是韩国、中国台湾、马来西亚以及1978 年后的中国大陆。在1980 年前,上述地区可以说完全不重视空气污染管制。
家用炉床及鼓风炉也都烧煤。随着都市人口增长,有越来越多的人需要运输方便的燃料来取暖及煮食。都会家庭因为住处不易取得薪柴而选择燃煤,所以有越来越多的城市步上伦敦的后尘,以煤炭作为主要的家用燃料。西欧与北美东部城市也在1850 年后开始转向煤炭。1890 年后则轮到中国与美国中西部城市。家用炉床通常燃烧效率极差,不但烟囱中有大量煤烟与烟雾,也会排放到安装有暖气的房屋里面。同时在工业与家用上使用煤炭,造就了污染严重的煤炭城市,比如伦敦、匹兹堡及大阪。
20 世纪地方及区域空气污染背后第二只主要推手就是汽车。尾气管排放出各种污染物,其中有些会与阳光作用产生烟雾,有些则会使酸雨加剧,1921 年之后甚至产生铅。[25] 汽车普及的过程中曾三度出现铅数量大幅上扬。*次发生在20 世纪20 年代的美国,当时由于装配生产线的新科技,让数百万美国人买得起汽车。一直到1950 年,美国开车人口仍占全球半数以上。汽车也在西欧变得相当普遍(1950—1975)。以日本为首的东亚汽车普及化则仍在进行当中(1960 年迄今)。
1997 年中国仅有200 万辆汽车。全球机动车总数量在1910 年不到100 万,在1930 年达到约5000 万,到了1955 年便超越了1 亿辆,1985 年更达到5 亿辆。1995 年全球共有7.77 亿辆小汽车、卡车及摩托车。
除此之外,人们开车的次数也日渐增加。在美国,汽车行驶总里程数在1950—1990 年间增长4 倍(达1.9 万亿英里)。所幸20 世纪70 年代汽车燃料效率提升,新科技也有助于降低尾气的排放量。一氧化碳与铅的排放量大幅下降。但汽车仍继续排放其他污染物,举例来说,大气中多出的二氧化碳中即有5% 来自汽车。
20 世纪工业化与汽车普及快速发展,空气污染总量却可能没有同步恶化。特别是在1945—1980 年间,许多城市大幅改善了空气质量。这其中有三重原因:经济、政治与地理。
首先是经济因素。1920 年后全球燃料组合变得比较干净。石油在许多应用面均取代煤炭(以英联邦皇家海军为其中首项大宗),而这股风潮始于1910 年,到1950 年后更是明显。这主要源于价格因素:美洲与中东开发出大型油气田,加上油管与超大油轮等基础建设,价格在1945—1973 年间开始下滑。至于家用暖气、发电等其他用途,石油与天然气也取代了煤炭。另一个较不重要的因素是水力发电、核能等其他形式的商用能源崛起,进一步降低了煤炭的重要性。这股因为价格而带动燃料价格下滑的趋势,降低了来自工厂及家用烟囱的污染物,但并没有减少来自汽车尾气管的废气。
其次,污染在政治上所引发的反弹也收到效果。公民针对工业污染所发动的零星抗议是全球各地工业化的一部分,但在20 世纪40 年代以前,这对减少污染成效不大。圣路易市在1940 年成为*个成功采用降低空气污染政策与技术的城市,这一做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普及。政治压力主要通过立法与新科技抑制了污染,而这股风潮主要发生在1966 年后的美国、1970 年以后的西欧与日本、1980 年以后的韩国,还有1990 年之后的东欧。通过政治减少空气污染,影响的范围包括工业烟囱、家用烟囱及汽车尾气管。
*后,地理方面的变化也减少了污染对人类的影响,甚至减少了污染总量。长久以来集中在少数邻近煤矿与铁矿地区[例如美国宾州西部或德国鲁尔(Ruhr)地区]的能源密集产业,在1960 年后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地。除此之外,这些产业开始从城市外迁至工业区或
“绿化区”(greenfield),这样污染所能影响的人数较少。当然,迁厂并不能降低整体污染水平,而且会对过去污染所未及的生态产生危害。只有从人类、特别是城市居民的角度来看,才会觉得污染降低了。经济、政治及地理的变革结合之下,为空气污染这片乌云带来了一丝希望。
某些案例降低铅排放的成效相当惊人。1921 年,化学工程师托马斯•米奇利(Thomas Midgley ,第3 章将有更详细的介绍)发现把铅加入汽油能提高燃烧效率,防止发动机敲缸。两年后,被*家销售商称为“上帝的礼物”的含铅汽油在俄亥俄州达顿(Dayton)上市。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汽车大约消耗了25 万亿兆公升(约合6 万亿加仑)的含铅汽油,其中1/3 出自美国。尽管1920 年起舆论表示关心,政府也开始调查,但通用汽车与杜邦[DuPont,旗下合资子公司生产四乙铅(tetraethyl lead)]仍设法阻挠,因此美国直到20 世纪70 年代才针对汽油添加铅制定法规。但医学研究早就显示,多数美国人血液铅含量升高,而且这些铅都是来自汽油。类似的发现引发苏联在1967 年于大都市禁止含铅汽油,对苏联来说是少见在环保方面领先全球的做法。1970 年美国下令,1975 年前加油站必须出售低铅汽油。日本企业率先针对美国这项法令而调整业务,从1972 年起将汽车发动机改为适用低铅汽油。日本在1987 年禁止含铅汽油。因为相关制造商提出诉讼而延误,美国在20 世纪70 年代末期才渐渐禁用含铅汽油。西欧在20 世纪80 年代末期也遵循此一做法,其他国家则要到20 世纪90 年代。
1977—1994 年间,美国空气中的铅浓度减少了大约95%。通过检验很快就发现美国儿童血液中铅浓度大幅降低。历来测得*的空气中铅浓度并非来自美国,而是20 世纪80 年代的曼谷、雅加达与墨西哥市。非洲与中国因为直到20 世纪90 年代末仍在使用含铅汽油,都市儿童血液中铅浓度足以造成各种健康问题。全球大气中铅污染浓度下降的速度,则落后于美国及日本。
1945 年后,富国大幅降低了都会中的煤炭烟雾、煤烟和灰尘;1975 年后,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与部分其他污染物也都适度减少。这是因为从用煤转为使用石油(约在1920—1970 年),以及节能防污等相关法规(主要在1970 年之后)。20 世纪初期在苏格兰工业之都格拉斯哥,污染烟雾严重时报社编辑甚至必须为讣闻版预留版面。直到1950 年,格拉斯哥人每年仍吸入大约两磅的煤烟。但到了1990 年,格拉斯哥已将黑烟、煤烟与二氧化硫污染降低了70%~95%,几个其他煤炭城市也创下类似佳绩。虽是一大成就,这一线曙光仍只局限在北美、西欧、澳大利亚、大洋洲及日本等地20 个富国,只占全人类的1/8。
测量污染的方法充满地雷。忽略重要的警告,我估计20 世纪90 年代全球地方与区域空气污染物排放量约为1900 年的5 倍。在西方与日本,20 世纪60 年代末期之后空气污染水平开始下降(黑烟则于20 世纪40 年代之后)。过去一个世纪里这些国家是全球空气污染的大宗,1950 年之后则改为东欧,1970 年之后是东亚及比重较低的拉丁美洲,因此20 世纪末全球空气污染仍持续加重。表2.3 包含了这项粗略估计所根据的部分数据。
煤炭城市
有两个极度依赖煤炭的城市后来戒掉了这种燃料,就是一度被称为“雾都”(Big Smoke)的伦敦,以及绰号“烟雾之城”(Smoke City)的匹兹堡。
伦敦空气污染的历史极长,甚至可回溯到13 世纪燃煤首度在伦敦家庭间普及。伦敦向来以雾著名,一部分就是因为燃煤烟尘所造成。1952 年12 月4—10 日的一周期间,伦敦发生了全球纪录中*严重的空气污染灾难,造成4000 人提早死亡。图为河岸街(the Strand)街景,中午时分即为硫黄烟雾垄罩。几年之内,伦敦大部分燃料都改为石油
伦敦
伦敦是维多利亚时代末期全球*的城市(1900 年人口660 万),这个不断向外扩张的大都会里有数十万个烟囱、数千台蒸汽机,全部都烧煤炭。当时无人仔细监控空气污染,但从伦敦降雾(污染为部分原因)的频率来判断,1870—1900 年的空气质量应该是*恶劣的。
1873 年的一场雾让人看不清前方路面,有些人因此误坠泰晤士河。这一期间有几千人因伦敦的雾而早逝,仅1879—1880 年间冬天就有约3000 人,大多是因为肺部状况恶化。虽然1892—1948 年间并无因降雾致死的记录,但1909 年格拉斯哥却有一场雾造成1063 人死亡,此外1930 年比利时列日附近河谷,则在数日内有70~100 人死于严重污染。减少黑烟的行动在伦敦有所进展,直到1950 年都一直是反污染行动的焦点。伦敦都会区不断扩张,加上工业燃烧效率提高,均有助于分散及控制污染。但改革者不去碰触燃煤的家用炉床,因为它对于1950 年前英国人的重要性,就好比汽车之于现代美国人。1945 年,部分政府机关试图趁战后伦敦重建之际,建构一个无烟城市,乔治•奥威尔却以热切的形容词为炭火辩护,说它是生而自由的英国人与生俱来的权利。
1952 年12 月4—10 日一场大雾夺走伦敦4000人性命,煤炭这种燃料因此步入绝路。严寒气候加上空气停滞,有上百万烟囱的黑烟盘绕在伦敦街道上方达一周之久,能见度几乎等于零。连健康的人都呼吸不顺,肺部有病的人常感觉命在旦夕。在20 世纪,只有1918 年一场流感疫情带走的人命数量可堪比拟。公众的抗议引发政府调查,*后造就了1956 年的《清洁空气法》(Clean Air Act),大力规范家用煤炭黑烟。这使伦敦逐渐转向瓦斯与电热。伦敦断了对煤炭的依赖后,1956 年以后几乎没有黑烟问题。当地的硫排放尽管到1972 年才加以规范,也降低了90%(1962—1988 年),主要是因为改用其他燃料。20 世纪60 年代后,伦敦空气质量受到汽车尾气的影响远超过烟囱排放。
讽刺的是,20 世纪50 年代中期后变得干净的空气,使得更多阳光能够射进城市街道,与汽车尾气排放交互作用后形成光化学烟雾。伦敦人对开车权利的感情,不亚于奥威尔对煤炭炉火的感情。
匹兹堡
1850—1900 年间,美国许多城市根据煤炭来打造能源系统。圣路易及芝加哥利用南伊利诺伊州的烟煤(bituminous coal ),匹兹堡及辛辛那提则仰赖宾州西部矿藏。这些城市都有污染问题,自1868 年起便开始制定降低烟雾法令。但这些措施仍无法满足需要,1940 年以前每个地方仍为烟雾及硫污染所苦。1861 年丽贝卡•哈丁•戴维斯(Rebecca Harding Davis )在其短篇小说《炼铁厂人生》(Life in the Iron-Mills)一开头便写道:
阴暗多云的一天:你知道炼铁城市是什么样子吗?天还没亮天空就往下沉,污浊、无力且纹丝不动。这座城的特色就是黑烟。它会突然从炼铁厂的大型烟囱中缓缓冒出,然后落在泥泞街道上黑漆漆、黏糊糊的水坑中。码头上的黑烟、小艇上的黑烟、黄色河水中的黑烟,房屋门面、两株凋零的白杨木,还有过往行人的脸上,都黏着一层油腻的煤烟。
这段描述反映了戴维丝在西弗吉尼亚州惠灵(Wheeling)所度过的年轻岁月。1919 年记者沃尔多•弗兰克(Waldo Frank )这样描述芝加哥:“充满煤烟的天空不断下沉。天空就像一块污渍:空气中满是流动的油脂与黑烟。这片脏污的落尘覆盖了草原,像黑色的降雪,一场不停息的风暴。”惠灵、芝加哥,还有其间众多工业城市,数十年间都因为煤炭黑烟而窒息。匹兹堡则是其中*严重者。
匹兹堡在1758 年首度采用煤炭,当时它只是英国人在美洲殖民地屯垦区边缘的一个小型要塞。丰沛的煤炭供给让人舍木材而选择煤炭。南北战争结束时(1865 年),美国有半数的玻璃与四成的铁来自匹兹堡地区的阿列格尼(Allegheny)。1866 年有人造访当地看到黑烟后,形容这个拥有10 万人口的城市是“一个掀了盖的地狱”。接下来第二次工业革命降临匹兹堡,钢铁业也就此起飞。1884 年,这座人口30 万的城市共耗掉300 万吨的煤,相当于全国的5%。1887—1891 年的四年间,来自阿巴拉契亚山脉的天然气一度使得匹兹堡煤用量下降,当地天空也干净起来。但天然气供给用罄后再度恢复用煤,钢铁业兴盛的匹兹堡也随之扩张,黑烟再度死灰复燃。即使像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rnegie )这个因经营燃煤钢铁厂而成为全球*富豪的人,也曾在1898 年抱怨黑烟。降低黑烟的法令效果不彰。从19 世纪90 年代到20 世纪40 年代初,匹兹堡成了一座加盖密封的地狱。
对于匹兹堡的空气而言,战争同时是地狱也是救赎。1940 年及1941 年,在军方命令下钢铁产量大增,而且不论老旧或效率太低,所有堪用设备均须上阵,一开始便让匹兹堡的黑烟与污染问题雪上加霜。但1940 年圣路易在工程师、市民及政府通力合作下制定出有效黑烟防制法的前例,匹兹堡也起而仿效。[41]1941 年底当地通过类似法令。战争期间暂停实施,在煤炭利益团体、矿工联合会和铁路业者的反对下,法令仍于1946 年从工厂开始实施,1947 年则扩及家庭。匹兹堡改用比较干净的无烟煤、石油及以管道自德州输入的天然气。蒸汽火车头与内河船只也都改用电力或柴油。到了1953 年,匹兹堡的空气比南北战争后任何时期都要干净,可能除了1887 年与1891 年以外。20 世纪50 年代与60 年代,匹兹堡的空气因为严格法令及更有效率的燃料使用而持续改善。接着在20 世纪70 年代中期过后钢铁业垮台,造成工厂关闭且人口下滑,而匹兹堡也不再是*的制造业重镇,因此空气越来越干净。1985 年,有份周刊还评定匹兹堡为美国*宜居的城市。
伦敦与匹兹堡都经历过1900 年或1930 年当时居民所无法想象的转型。两者的转变约发生在同期,部分出于巧合但并不尽然。两地的转型都必须有替代燃料,这样才能造就清洁的能源系统而无须在经济上有所牺牲。转变过程中当然有人受害—煤炭货运工、烟囱清洁工、
洗衣业者,却也造福了油管安装工人、电工及电器销售员。都会能源正如伦敦、匹兹堡和其他工业城市,纽约直到1949 年仍在使用煤炭,市内有数千座家用与工业用烟囱。图为帝国大厦顶楼东南方的景观。1970 年纽约也追随圣路易和匹兹堡,开始停止使用煤炭作为燃料,纽约人的呼吸也较为顺畅。系统发生如此变革的数十年后,煤炭工业仍在英国与美国宾州存活了下来。两地都是因为分散化有利转型,也就是汽车普及后人口移至郊区。尽管整个集合城市区域并未大幅改变,但两个城市的人口都渐渐流失:伦敦人口高峰出现在1940 年,匹兹堡则于1950 年达到高点。美国与西欧数十个煤炭城市都依循着类似模式,数千万都市居民的生活因此得以改善。
烟雾城市
“烟雾”(Smog)是在1905 年由伦敦一名医生首创的名词,指黑烟(smoke)加上雾(fog),后来泛指任何由污染所引起的霾害,特别是阳光与氧化氮或碳氢化合物的交互作用。(我将以此限定意义使用此一名词)。这些污染物,也就是烟雾的前身,主要来自汽车尾气。但它们也可能来自燃烧生物量或工业燃烧。在阳光下这可能产生臭氧,也就是烟雾中*麻烦的成分。烟雾会造成人类眼部不适及肺部问题,也会损害植物。
地理因素对烟雾的形成也相当重要。它只会在日照充裕的地方产生,如有地形与风向配合使得污染物无法扩散,则情况更为严重。因此,阳光充足且四周有山的盆地城市*容易产生烟雾。墨西哥市就完全符合这些条件。其次为只符合地理标准的圣地亚哥、洛杉矶、雅典、
德黑兰、成都和首尔。
洛杉矶
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photochemical smog),让人类在20 世纪40 年代初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严重烟雾被误认为是日本发动的毒气攻击;不久之后,烟雾成了雷蒙德•钱德勒(Raymond Chandler)笔下小说等洛杉矶文学中经常出现的特色。自此之后,这就成了南加州*热门的申诉原因及政治议题。
当地的地形与历史共同造就了这个问题。洛杉矶是一块小型的海岸平原,三面环山。这里每天都有海风吹拂,常会将前一天的污染吹回市区内,且经常出现逆温现象(thermal inversion ),让污染无法向高空扩散。如果不是化石燃料时代廉价能源的特色,美国西南部就不会出现大都市或烟雾的问题。廉价的能源及水源,让大洛杉矶地区人口从1900 年的10 万增至1930 年的140 万,1960 年又上升至600 万。建设于1920 年后的美国城市,都是因为汽车大量普及而兴起,其中尤以占地广大、公路密布的洛杉矶为甚。20 世纪40 年代,洛杉矶就像其他几个美国城市,开始拆除大众火车系统好让位给汽车。洛杉矶的汽车数量在
1950—1990 年间增加了4 倍(达1100 万辆)。洛杉矶这个为了汽车而打造的城市,成了*适合制造烟雾的场地。
烟雾在20 世纪40 年代成为政治议题。《洛杉矶时报》清圣路易反烟雾活动主帅雷蒙德•塔克(Raymond Tucker ),针对空气污染问题发动媒体攻势。1947 年洛杉矶成立空气质量委员会,开始规范炼油厂、工厂,*后甚至扩及汽车。到了60 年代,上千万居民一年当中受烟雾困扰的时间至少有好几百天,阻碍了至少80 公里(50 英里)范围内的树木生长。20 世纪70 年代初期法规更为严格,尽管汽车数量增加,洛杉矶盆地的臭氧与烟雾因此减少了大约一半。不过在1976 年,四天之中仍有三天的空气质量达到官方所设定的危害健康水平。在20 世纪90 年代,洛杉矶烟雾对健康仍是一大危害,成为美国*严重的都会空气污染问题。
雅典
雅典城建于汽车问世之前2500 年。但当地还是有很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数十年来雅典人称之为to nephos (希腊语中“云”的意思)。这个城市三面环山,另一面则靠海。春秋时节常见逆温现象。和洛杉矶一样,雅典也有适合烟雾形成的晴朗气候。
1834 年雅典成为希腊首都后,逐渐发展为现代城市。1830—1920 年间人口从1.5 万增长到50 万,接着因为希腊在安纳托利亚(Anatolia)军事行动失利后难民涌入,雅典人口因此倍增。20 世纪60 年代初人口达200 万,在1980 年突破300 万时,海洋与山区之间的所有土地都住满了人,占全国人口的1/3。
大雅典地区素为希腊工业重镇,特别是在比雷埃夫斯(Piraeus)附近。涂料、纸类、化学、制革、钢铁、造船等众多工业,1960 年以前占希腊工业半数比重的工业都挤在这一首都地区。多数工厂规模不大,未登记注册且能源效率低。凭借着雅典西区燃烧化石燃料产生动力的发电厂,1950 年后电气化出现倍数增长。
家用暖气也是造成污染的来源之一。1920 年雅典人仍以烧柴与木炭为主,但后来逐渐仰赖进口煤炭,直到1931 年爆发经济大萧条。后来又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希腊内战(1940—1949 年)搅局,希腊人才改以进口石油及本地产褐煤(lignite,一种相当肮脏的煤)作为主要能源。在1965 年以前,工业与家用烟囱为雅典污染的*来源,以黑烟及二氧化硫为主要污染物。但这还不是*糟糕的时代。
1955 年后汽车大举入侵雅典。雅典的地铁(为全球*早的地铁之一)直到1997 年都只行驶一线:因为对大部分的雅典人来说,没有交通工具比得上地面运输。1965 年当地有十万辆汽车,到1983 年达到百万。由于希腊人不常换车,当地车辆多半是老爷车,在雅典明亮的阳光下排放出特殊的烟雾成分。由于都会增长超过预期,造就了有如迷宫的街道模式,交通因此经常堵塞。午睡的传统代表雅典每天有四次交通尖峰。1975 年,不管任何时段,雅典街上的汽车多半停在空档,发动机空转等待交通净空。20 世纪90 年代末期,雅典公交车(多半进口自东欧)成了恶名昭彰的污染来源。种种情况都让每辆汽车的平均废气排放量达到*。
至少从20 世纪30 年代起,[51] 雅典偶尔会有霾害阻绝能见度的现象,但“to nephos ”只出现在20 世纪70 年代。烟雾及二氧化硫含量确实在1977 年后下滑,相关规范造成了不小的政治挑战。但烟雾的问题仍旧存在,而且1975 年后雅典经济景气大好,以致多数家庭有意购车,问题因此加剧。*惨的一次发生在1987 年一波热浪来袭,死亡人数因此增加约2000 人。20 世纪80 年代末的臭氧含量,是1900—1940 年期间的两倍。控制汽车数量成了比抑制烟雾与硫排放更为严峻的政治挑战。
To nephos 在1981 年大选期间成为希腊政治议题,当时社会主义党派(PASOK )竟承诺要在三年内根除空气污染问题,希望借此骗取选票(仅占雅典选区一小部分)。社会主义党获胜后限制工业燃料使用(1982 年)、引进低铅汽油(1983 年),并制定法令规定依车牌号码奇数或偶数排序,每隔一天才能开车进入市中心(1983 年)。富有的雅典人以购买第二辆车来应对。20 世纪90 年代初开始检查排放量。一连串措施仍嫌不足,部分原因是雅典地理条件不佳,另一方面是因为反污染规定执行不力。到了20 世纪90 年代初期,雅典的烟雾是洛杉矶的2~6 倍。
洛杉矶、雅典或其他地方的都会烟雾问题迟迟无法解决,是因为多数市民宁愿开着车吸入烟雾,也不愿限制开车而享受较少的烟雾。这个问题之所以挥之不去,也由于居民在以下两方面选择不多:当地公共运输系统不佳,汽车发动机技术也还不完善。
作者: 宋金波 韩福东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2017年07月
简介:
2014年,当*在美国上市,超过10000名员工成为千万富翁时,全球为之侧目,它的成功就像它的名字一样,近乎神话。
但很少有人知道,帮助*走出*的谷底,熬过世纪之交互联网寒冬的,是一支被命名为“中国供应商”的队伍。这是**早盈利的项目,后来被马云称作阿里的“铁军”。*集团的诸多高管,彭蕾、戴姗、蒋芳、孙彤宇、蔡崇信……,出自这支“铁军”。
互联网江湖中的众多显赫人物,也从这支团队走出,程维(滴滴打车创始人兼CEO)、干嘉伟(前美团网COO)、吕广渝(前大众点评COO)、陈国环(前赶集网COO)、张强(去哪儿网COO)……国内O2O战场,一度成为“铁军内战”。
早在2008年,马云就说,将来要出版一本关于阿里“铁军”的书,“给那些想创业的人读”。后来,他不止一次说到,“有铁军在,整个阿里的精气神就在”。
一支如此彪悍、如此具有超强执行力的队伍是如何塑造出来的?他们强大的销售能力来自何处?他们铁一般的团队凝聚力来自何处?马云如何培养和带领这支队伍?阿里价值观和六脉神剑,如何在这支队伍中运用并强化……本书深度采访了众多阿里和铁军的重要人物,从马云,到一线的员工,从阿里内部,到离开铁军如今在互联网呼风唤雨的其他人物,并依据大量全新的一手资料,展现阿里铁军的人事物及其演变,展示他们如何用阿里的价值观和铁的纪律打造一个互联网地堆天团,成为日后马云口中的中国电商“黄埔军校”,让阿里铁军的文化和执行力进化、裂变与复制……
【作者简介】
宋金波,资深媒体人,“腾讯大家”等媒体专栏作家。先后供职于《潇湘晨报》《长江商报》《东方早报》等媒体,编写时政、财经评论。曾任职易贸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员。
韩福东,原《南方都市报》首席记者,《新京报》《经济观察报》《凤凰周刊》等媒体专栏作家。现任职于*集团。
【媒体评论】
你们是阿里巴巴的铁军。你们都有创新精神、艰苦精神、勇往直前的精神,你们所到之处都代表了阿里巴巴的精神。我经常说这样一句话:我们不承诺你有钱或者你会当官,但是我们承诺你们会痛苦、失望、沮丧。你们如果把这些东西写进博客,用日记记录下来,那这本书将来值得给所有立志于创业、建立团队,立志于创建自身文化的人看。
一一马云(阿里巴巴集团厦事局主席)
我热爱阿里,*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中供(阿里铁军),它就像我的母校一样,培养了我,塑造了我。包括我的价值观,包括我对商业的理解,我对团队的理解,我的心力,面对困难时候的韧性,都是在铁军锤炼出来的。如果不是因为在中供铁军里练过,直接到市场上这么残酷的竞争环境里,九死一生。所以,在我内心中,中供是很神圣的,至今都很神圣。
——程维(滴滴出行创始人兼CEO)
作者: 乔舒亚·福尔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2017年07月
简介:
乔舒亚•福尔(Joshua Foer)是名记者,在2005年报道美国记忆力锦标赛的过程中,*次接触到记忆力训练。为了深入报道,他开始拿自己做试验,训练自己的记忆力,结果仅仅一年时间,就赢得了2006年的美国记忆力大赛冠军。这期间他采访了很多记忆方面的高手,思维导图之父东尼•伯赞、刻意练习之父埃里克森都亲自对他进行了指导、试验。
这既是一本记忆力训练指南,更是一部探讨普通人记忆力提升的成长记录。作者梳理了古代的记忆力训练术及现代科学研究,总结了自己的记忆力训练过程、方法与成果,包括如何建造记忆宫殿、构建记忆精细编码等听起来玄幻实则很容易实践的具体方法,揭示了记忆力奥秘,使我们对记忆力、思考力、创造力都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认识。
作者展示了记忆力训练的三个重要步骤:
•记忆宫殿
- 2500 年前,希腊诗人西蒙尼戴斯站在一座宴客厅的废墟前发明了“记忆宫殿法”。大脑对所有信息的记忆程度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我们比较容易记住视觉图像。“记忆宫殿法”就是利用人的这种敏锐的空间记忆力,组织并储存那些没有次序的信息。
•思维导图
- 东尼•博赞提出的图像化思维训练,利用编码、符号、图像、箭头、下画线和变颜色等方法,把信息转化成生动的图像,培养思维在不同主题之间跳跃的能力,也是培养大脑在旧有思想中创造出新的联系的能力。
•刻意练习
- 突破技能瓶颈的关键因素。所有人在学习一项新技能时,都要经历三个阶段:认知阶段(投入大量精力,快速提升)——联想阶段(变得效率更高)——自主阶段(不再投注精力,主要靠“自动驾驶”指挥行动)。“自动驾驶”阶段,很少会再有新进展,也就是常说的“瓶颈期”。通过刻意练习,让大脑负责产生意识和理智的部分再次活跃起来,度过瓶颈
【作者简介】
[美] 乔舒亚•福尔(JoshuaFoer)
记者,撰稿人,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国家地理》杂志、《时尚先生》杂志、《石板》杂志撰稿。美国记忆力锦标赛冠军,世界记忆力锦标赛第*名。2012年在TED发表演讲。
【媒体评论】
在人类所有认知过程中,记忆力的作用应该是*根本的,而且其影响力也是*的。
——东尼•博赞
《思维导图》作者
这本书对记忆力这种人类身体机能进行了精彩的论述,同时也记述了福尔这位拥有普通记忆力的记者夺得美国记忆力锦标赛冠军的过程。语言诙谐幽默,极富吸引力。
——丹•艾瑞里
《怪诞行为学》作者,杜克大学行为经济学教授
这是一本非常精彩的书!它不仅是一本科学新闻类图书,也是一个探险故事,同时还是一本生动描写人类记忆力研究的成长小说。如果你想了解我们是如何记忆、如何提高记忆力的,那就读这本书吧。
——乔纳•莱勒
《为什么大猩猩比专家高明》作者,《连线》杂志特约编辑
乔舒亚•福尔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极少有人关注的事实:大脑可利用的空间完全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与爱因斯坦月球漫步》并不是一本指导人们记忆人名或钥匙位置的手册,它探讨的是长期困扰人类的有关记忆力的问题,同时揭示出一个不太可能实现的设想:人类完全掌控自己的大脑。
——斯蒂芬•法提斯
《几秒钟的恐慌》作者
他在写一本人类记忆力的书的时候,却研究了小鸡性别鉴定行业,这样的作者你能不喜欢吗?福尔是一位魔术师,他的大脑充满活力,他为我们带来了一丝清凉的微风。在阐释一个如此复杂的话题时,他驾驭了如此多的人文学科知识,而且内容既诙谐幽默又充满原创性。在读书的过程中,你甚至都意识不到自己到底吸收并理解了多少知识。这本书的确是一个奇迹。
——玛丽•罗奇
《打点行装去火星》作者
作者: 贺雪峰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2017年07月
简介:
中国农村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的巨变,这种巨变还会持续若干年。这是中国一百多年持续进行的现代化*终在农村地域上的体现。延续数千年的稳定村庄结构,因为农民大规模进城务工经商、农民家庭收入越来越依赖村庄以外的城市工商业收入而发生变化。村庄空心化,建立在家庭以上的村庄基本社会结构如宗族、门子等家庭联合体受到冲击,家庭结构本身也处在变化之中。农民价值与意义世界的变化,传宗接代观念受到冲击,为什么活,活着要干什么,现在成了问题。
“*后一公里”既是贺雪峰田野治学理念与方法的体现,也是他研究的重要乡村治理现象。作者历经十年,身体力行深入中国乡村地区,运用大量一手的真实案例,分析中国乡村社会明显的区域特征。记录了中国乡村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 村庄类型、乡村政治、熟人社会、高价彩礼、乡村生活秩序的构建、农民收入与乡村社会分层的关系等。通过对村民个体、家庭及乡村社会组织等多层面的乡村调查,呈现出当下中国乡村内在的生存状态,并在村庄治理这样一个宏大而又紧迫的命题下,深入探讨了如何重塑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关系。
作者: 徐明星,田颖,李霁月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2017年07月
简介:
区块链,如瑞士仪表般精密,如互联网般惊世骇俗,它在以神一般的节奏颠覆社会。
当新兴技术来临时,你可以选择规避——如果明天也可以规避的话。区块链也一样。
作为一个现象级概念,金融科技创新在过去几年迎来了奇点式发展。其中*引人注目的当属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技术正在动摇全球金融基础设施,它是全球*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重点追逐的领域。毫无疑问,区块链是未来5年*有前景的行业之一。
《图说区块链》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以漫画、故事的方式,全面揭示了区块链的基本原理、应用及发展前景,告诉读者区块链是什么,区块链有哪些应用价值,让读者通过一本书读懂区块链。
【作者简介】
徐明星,OKCoin币行&OKLink创始人兼CEO,全球区块链商业理事会中国分中心副主席,中国区块链应用研究中心创始理事兼理事长。曾担任豆丁网CTO和雅虎开发工程师。
田颖,OKLink副总裁。资深互联网从业者及创业者,曾服务于易车网、艺龙旅行网、上海证大等上市公司,后作为联合创始人参与科技金融企业创业。
李霁月,OKLink首席研究员,品牌经理。资深互联网金融从业者,曾服务于融360、中国金融在线集团等企业,融360网站《图话财经》、OKLink《图解区块链》等栏目专栏作者。
【媒体评论】
我们也许很难预测区块链社会的未来支撑点,但它对我们现存社会生活方式的颠覆则是确定无疑的。重要的不再是什么叫区块链,而是我们如何了解和进入区块链社会。
——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王巍
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了!区块链*阶段的应用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领域。第二阶段的应用是智能合约,这将对互联网保险产生革命式创新与推动。第三阶段的应用是区块链加人工智能,结合大数据的应用,必将全面提升各行业信息沟通效率。科技进步推动社会革新和生产力解放,让我们一起迎接新时代的到来!
——夸客金融创始人兼CEO郭震洲
徐明星在比特币行业堪称华山论剑级别的剑客,早年的技术积累与极客般的敏锐使得其创办的数字资产交易平台OKCoin 币行在中国备受推崇。如今,为了更广泛地推广区块链技术,他撰写了此书,这将为区块链的普及带来一股清风。
——点融网创始人、联合CEO 郭宇航
作者: 杰夫·科尔文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2017年07月
简介:
为什么只有一小部分人真正能够取得成就,大部分的回答无外乎这两条:
一是努力工作。但我们知道很多人数年如一日,甚至数十年兢兢业业,做同样的工作,但结果仍是碌碌无为。另一个可能的回答是少数人具有天赋,所以能在他们的领域里取得成就。我们假设莫札特具有与生俱来的音乐才华,但科学证据表明,特殊的天赋才能并不导向伟大的成就。
根据著名记者杰夫•科尔文的研究,无论是努力工作论,还是天赋论,这两者都是错误的,真正将普通人与卓越者拉开距离的是一种特殊的练习:刻意练习。
《天才源自刻意练习:通向成功的高效学习法》揭示了杰出成就者的秘密,总结了刻意练习的6大特征,以及3种模式:音乐模式、国际象棋模式、体育模式,还特别介绍了一些通过刻意练习而获得*成就的人物。
如果你想成为沃伦•巴菲特、杰克•韦尔奇、莫扎特、温斯顿•丘吉尔这样的人,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刻意练习,学会如何对结果进行分析,如何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只要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练习,每个人都有可能获得成功,而不是仅仅取决于你的智商或者是情商。
科尔文提出刻意练习的成功法则不仅适用于科学、音乐、艺术、商业领域,就是谈判、理财等技能,也同样可以依此方法来获得,帮助你脱离无效学习,突破自我极限,迈向人生更高阶位。
作者: 理查德?哈斯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2017年07月
简介:
一切都在崩散,中心无法自固。“二战”以来引导世界的所有规则、政策和机构大都走到了尽头。这个时代受到从恐怖主义到核武器扩散、气候变化、网络空间安全等全球性挑战的影响,单凭尊重主权已不足以维持秩序。同时,大国争霸卷土重来,弱国造成的问题和强国一样令人失措。美国仍然是世界上*强大的国家,但是美国的行为和不作为,多次使全球局势变得更糟。中东陷入混乱;亚洲面临朝鲜的肆无忌惮;几十年来全球*稳定的地区——欧洲已今非昔比。眼观当前,唐纳德·特朗普当选和英国脱欧公投这两个信号,表明许多现代民主国家都拒绝全球化中的许多重要方面,包括对贸易和移民开放国界。这个世界已越来越凸显其失序态势,世界秩序的脉络也越发模糊,我们急需一个全球新秩序。
在《失序时代》中,哈斯主张一个更新的全球操作系统——世界秩序2.0。它反映出权力广泛分布、国家边界重要性降低的现实。在这一调整中,一个关键因素是对主权采取一种新方法,兼顾义务和权利、保护和责任。哈斯提出了美国应该如何应对与中国、俄罗斯等大国的关系,并建言对待亚洲、欧洲和中东地区的外交细则。针对美国政治失能、债务不断攀升、对美国与世界关系的性质缺乏共识等美国面临的问题,哈斯也提出应对措施。
《失序时代》是一次明察善断的诊视,深度洞察了当今世界,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如果美国对国际事务不能达成新的理解,美国就不能成为全球稳定和繁荣的力量之源。
【作者简介】
理查德•哈斯
担任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已达14年,是美国政学两界的重要人物。在政界,哈斯曾就任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的特别助理、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部主任和前国务卿克林·鲍威尔的主要顾问。他还曾是代表美国的阿富汗前景斡旋者和北爱尔兰和平进程的美国特使。曾荣获美国国务院杰出荣誉奖、总统公民勋章、蒂珀雷里国际和平奖等殊荣。在学界,哈斯的职务包括布鲁金斯学会副主席、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资深会员,并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公共政策课程。哈斯拥有牛津大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并是13部著作的作者,其中Foreign Policy Begins at Home获得“《金融时报》2013年政治类好书”。
作者: 史蒂夫·费舍尔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2017年07月
简介:
你有创办一家新公司的好主意,然后该怎么做?如何把这个好主意变成成功的企业?《图解创业》所要告诉你的就是:创业的过程其实就像是在解一道方程式,只要你把相关的元素填在合适的位置,就一定能得到令自己满意的答案。本书充分利用活泼可爱的图形工具,一步步引导你做决策,*终帮你了解自己独特的创业类型、找到适合你的创业之路。
史蒂夫·费舍尔和加奈·杜安汲取他们丰富的经验,为各种类型的新公司提供了应对挑战与机会的专业建议。书中包括配有插图的商业案例,这些案例来自创业孵化公司TechStars、美国风险投资公司500 Startups等公司。作者还对全球40多位企业家进行了深度访谈。通过书中形象生动的路线图,你将知道如何为自己独特的梦想制订成功的商业计划。
【目录】
目录
部分1 发现方程式
1 你的时代:创业者// 3
下一个10亿 5
创造或死亡 5
新工业革命 5
选择你自己的创业之旅 11
2 创业经济的崛起// 13
新创业经济 13
两个城市的故事:萨凡纳和博尔德 13
卓越的创业经济需要什么 20
哪里的创业经济*适合你 21
3 6种改变的力量// 25
力量1:任何地方,流动的劳动力 25
力量2:新的工作秩序——互联、合作、创新 27
力量3:连接、投入的客户 28
力量4:创客的时代 29
力量5:共享经济 32
力量6:新的创意经济 34
在创业中运用这6种力量 39
4 创业方程式// 41
方程式的结构 41
建立基础 42
打造体验 42
发展梦想 42
创业公司的元素周期表 43
这是一个活的图表 43
部分2 建立基础
5 创业者的旅程// 49
培养伟大的创业者 52
发现内在的领导者 54
创业者,认识你自己 55
不需要MBA 61
追求成功,不追求获胜 63
做好准备 64
6 伟大的商业构想// 67
什么是伟大的商业构想 72
通过头脑风暴产生商业构想 73
通过画草图传递商业构想 75
利用合作来形成好想法 76
聚焦于合适的机会 76
做好准备 77
7 敏捷的优势// 79
精益创业 82
发现你的BASE 商业模式 84
关于财务模式的思考 92
发展*简可行产品 93
没有执行的愿景是扯淡 95
左右回旋的艺术 97
做好准备 98
部分3 打造体验
8 哇文化// 103
文化始于高层 106
找到合适的文化混合 107
建立平衡的文化 109
支持平衡,防止职业枯竭 111
弥合创造力差距 112
利用协作和创客空间 113
做好准备 115
9 优秀团队的回报// 117
单一创始人与共创团队 120
如何找到合适的共同创始人 121
招募精英团队 122
善于利用杰出的指导者和顾问 126
建立并利用顾问委员会 127
建立一流的董事会 129
做好准备 131
10 创造卓越的客户体验// 133
一切始于客户 137
实现卓越客户体验的6 条准则 138
发现客户的旅程 140
打造讨人喜欢的*简产品 142
客户就像合伙人 146
善于利用基准、测试和对客户的洞察 150
做好准备 151
11 新的品牌法则// 155
卓越的品牌= 卓越的体验 155
创建卓越品牌需要勇气 158
创建品牌标识 162
赋予品牌生命 163
如何思考你的品牌亲和力 173
做好准备 173
部分4 发展梦想
12 没钱,没借口// 177
挑选一种获得资金的策略 177
权衡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 183
推广宣传的艺术 183
除了投资者:贷款、拨款与现金流 187
创业公司的燃料:加速器和孵化器 197
做好准备 199
13 创业公司的营销炼金术// 201
概览 204
了解客户 204
世界上*简短的营销计划 205
创业企业营销方法调制术 208
集客式营销 211
重视发展黑客 214
做好准备 220
14 满意客户的投资回报率// 223
创建销售引擎 226
掌控销售过程 228
标新立异者、熟练工、超级明星和麻烦 235
利用品牌宣传者和疯狂的粉丝打造客户忠诚 240
做好准备 244
15 拓展到新高度// 247
拓展各种元素 250
拓展的3M 253
抢跑 254
构建增长引擎 257
开足马力 261
做好准备 261
16 不断创新// 263
建立创新文化 266
创造的法则和习惯 267
每个人都是设计思考者 270
SMART 创新之道 272
每个创业者都需要成为设计执行官 277
做好准备 278
17 X 因素的指数性力量// 281
内驱力使你获得成功 284
往上弹,不是往回弹 285
有好奇心就没有糟糕的创意 286
创业的心理状态 287
不包括意外的好运 288
做好准备 289
部分5 制订冒险计划
18 选择你自己的历险// 293
适用于所有创业的方程式 294
成功创业的元素 295
你必须回答的两个问题 296
SEED 板——付诸实践 297
创建你自己的SEED 板 305
旅程刚刚开始 310
致谢// 311
作者简介// 312
【免费在线读】
你的时代:创业者
创业者这个词会让人想到很多形象。你脑海里会出现什么?两个人在车库里创建了下一个苹果公司或谷歌公司?特斯拉或爱迪生那样的发明家?哥伦布和麦哲伦那样寻找贸易新航道的探险家?社区商店或快餐车车主?在网上销售产品的朋友?他们都是创业者,你也是。
创业者的概念并不新颖,我们敢说它是世界上第二古老的职业。创业者区别于劳动者的特点包括:内驱力的个人特性;创造新事物、更好的事物的激情;当时机恰当时,敢于冒险进入他人不敢涉足的领域的能力。在过去200 年里,全世界工业的加速发展创造出新一类的创业者。单单*近10 年,开创公司的机会就呈指数级增长。这是创业者的时代,想到整个地球都是你的潜在客户真是令人兴奋。
根据美国就业顾问公司ChallengerGray&Christmas 的数据,在2013 年上半年开创自己公司的人数增加了33%,甚至大公司中的雇员也在转向自由职业,这使企业能够裁减全职员工,降低成本,根据具体项目所需的技能来雇用人员。因此,员工被创业者取代了。
在过去几十年里,我们看到了雇佣关系的改变。我们从一生只就职于一家公司变为在很多公司里干过,从事过若干种职业。这种改变的结果是,失业者和创业者都增加了。《考夫曼创业活动指数》(Kauffman Index of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清楚地呈现了这种新的现实。在美国每个月新创立的公司超过543 000 家,这意味着2011年美国新创立的公司多达650 多万家,这个数字还在继续增长。
下一个10亿
全球大约有3.8 亿创业者,那意味着如果你有一个100 人的人际网络,其中至少有5 个创业者。人的寿命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长,我们可以预见在接下来的10 年里,劳动力会出现历*严重的过剩。随着工作选择的减少,人们会发现创业成为了一种必需。因此在接下来的10 年中,我们会看到创业者的数量将增加大约10 亿人。
在这10 亿个创业者中,很多将是女性。全球创业观察(The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发现在三年半的时间里,有1.26 亿名女性创建了公司,另有9800万名女性运作着已经成立的公司。2.24 亿名女性在影响着全球经济,而这项调查只涵盖了被世界银行承认的188 个国家中的67 个。
大多数未来创业者生活在全球经济系统之外。绝大多数这类女性(94%)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其他女性则是家庭主妇、全职妈妈或被打消了上班念头的女性。但是无论别人怎么看,这些女性都不容忽视。
创造或死亡
很多创业者完全没有成为创业者的打算,那么为什么他们会成为创业者呢?以下是3 点*常见的原因:
• 必要性:他们找不到工作,或者目前工作提供的收入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 处境:他们失业了,或者处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们不得不开始为自己工作。
• 爱好:他们具有相关的爱好,希望在它上面投入更多的时间。
根据金水研究所(GoldwaterInstitute)的调查,创业比率的增加是降低贫困比率的关键。研究显示在创业比率高于平均值的地区,贫困相应地减少了。创业比率每增加1%,贫困比率就会降低2%,这对不得不创业或因为处境而创业的人来说,真是一个好消息。
新工业革命
即使在展望未来的时候,我们也需要从过去中获取灵感和经验教训,以免重复错误。当然,我们倾向于重复某些循环(有好的循环,也有糟糕的循环),而知道我们来自哪里有助于我们找到前进的方向。
我们生活在变革的时代(指的是新工业革命时期)。回顾商业历史和工业创新,我们在文化和商业中都能看到变革是如何像波浪一样发生的。三大创新分别是*初的工业革命、后工业革命和如今的新工业革命。
*阶段——*初的工业革命(1750~1870年)
在18 世纪末的英国,大多数人住在乡村的小社区里。他们的生活围绕着农耕、养殖,收入很低,疾病肆虐,生活困苦。人们吃的用的基本靠自己制造,包括食物、衣服和工具。制造业以很小的规模存在于家庭和农村商店里,人们使用的是一些初级的工具。
英国盛产煤和铁矿石,殖民其他国家使它能够获得原材料和市场。当消费者对英国商品的需求增加时,商人就开始寻找成本效益更高的制造方法,这是工厂系统兴起的一个促进因素。
纺织品与工业化
当生产转向工厂时,纺织品行业经历了巨大的改变。在机械化之前,纺织品主要在家庭中制造。商人通常提供原材料和基本的设备,然后挑选完成的产品。对商人来说,*的挑战在于时间,因为劳动者会根据平衡工作与生活的意愿来规划自己的时间表。几个世纪后,工作与生活相平衡的概念才开始流行起来。但是随着轧棉机等发明的出现,生产产品所需的人力和时间减少了,工作机会转移到了工厂,人们进入这样的体系,控制权变小了。在如今的世界里,这种情况在加剧,我们为了获得更大的方便,牺牲了控制权或隐私性。这是一个具有警示性的故事,提醒我们注意是否平衡了创新与进步。
来到美国
工业革命*终越过大西洋来到美国,产生了美国版的“创业国家”。美国的创业者或资本家依靠他们的创造性和工业间谍,克服了严峻的技术挑战。
美国的经济先驱,比如波士顿联营公司(Boston Associates)试图创造理想化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社群能够得到繁荣发展,中产阶级消费者层出不穷。现代的生产能力得到扩展,推动了消费主义社会的出现。就像今天的创业者,无畏的他们意识到,如果没有市场,有时便不得不创造市场。用史蒂夫·乔布斯的话说就是,“很多时候人们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直到你展示给他们,他们才知道那就是他们想要的”。
金融、运输和通信的革命
19 世纪早期,运输和通信行业同样发生了改变。美国人罗伯特·富尔顿(Robert Fulton)*次建造了商业用途的汽船,到19世纪中期,汽船已经能够进行跨大西洋的货运了,由此人们对大规模生产系统的需求和依赖不断增加。这种创新不仅改变了商业,也创造了整个工业。在蒸汽机出现之前,原材料和商品的运输依靠的是马拉货车以及运河、河流上的驳船。
今天我们会用“游戏改变者”和“颠覆式创新”来描述汽船,它是变革性创业精神的重要物证。接下来出现了铁路。随着铁路逐渐遍布全国,它开始成为在广阔地域中运输货物和建立新市场的关键。在新工业中,这两点对保持增长至关重要。对于横跨广阔地域建立工业(比如在美国、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等国家),这两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美国的扩大,全国通信网络变得重要起来。1844 年,萨缪尔·摩尔斯(Samuel F.B. Morse)(摩尔斯电码的创立者)发明了电报。到19 世纪60 年代,电报网络遍布东海岸,一直延伸到密西西比河。金融市场也从简陋的以货易货系统发展为复杂抽象的所有权系统(例如股票、债券、存款账户等),在这样的系统中,所有权可以通过几张纸进行交易和转移。
随着大规模制造出来的商品的扩散,美国公司看到了巨大的利润。美国逐渐成为世界舞台上繁荣兴旺、非常具有竞争力的强国,它的核心就是创业精神。如今在公用工作空间中的创业以及几个人用某些低成本技术创造出全新产业的行为都可以与那时候的变革进行类比。只是现在的创业不只发生在美国,而是全球性的。只要有激情、技能以及负担得起的(甚至免费的)资源,任何人都可以参与竞争。世界由你创造。
第二阶段——工业时代(1870~1945年)
到1895 年,也就是美国内战结束的30年之后,美国超过英国及其殖民地,成为世界历*强大的经济实体。当时,铁路、钢铁和石油垄断企业处于主导地位。在美国历史上这段著名的时期,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rnegie)、约翰·洛克菲勒(John D.Rockefeller)和J·P·摩根(J.P. Morgan)这样的工业巨人控制着多个行业。英国和美国之间的经济转变与当今发生的情况很相似。历史学家查尔斯·莫里斯(Charles R. Morris)在他的书《创新的黎明》(The Dawn of Innovation)中强调了两种情况的相似之处与差异。他的研究显示美国经济在一个多世纪中保持着史无前例的3.9% 的年平均增长率,这使它成为全球经济的领头羊,超越了英国。
在工业革命期间,有一个阶段被称为协同时代。从1867 年到1914 年,大多数伟大的发明以科学为基础。新的创新包括电、无线电、载人飞行、电话和汽车。这些发明拉近了全世界的人和国家之间的距离。然而两次世界大战使世界发生了分裂,把工厂变成了战争机器,延误了发展,但同时也提供了创新的催化剂,这些创新*终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也是全球扩张和经济危机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看到了人类*糟糕的行径和*美好的行为。
第三阶段——信息时代(1945~1999年)
工业时代的结束恰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相重合。在这个过程中,美国、欧洲和其他西方社会进入了新兴中产阶级的新时代。当在全球金融危机和世界大战中成长起来的人逐渐变得富裕并有能力成为后工业社会的消费者时,创业便具有了新的意义。人们搬到郊区,购买带有新的便利设施和娱乐设施的房屋。经济学家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在他1976 年出版的书《后工业社会的来临》(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中普及了这个概念。根据贝尔的说法,“后工业社会的特征是知识的价值提高了”。
围绕这个改变出现的共同主题如下:
1. 经济经历了从产品生产到服务提供的转变。
2. 知识成为一种宝贵的资本形式(例如人力资本)。
3. 产生创意是发展经济的主要方式。
4. 通过全球化和自动化的过程,蓝领、可加入工会的工作,包括体力劳动(例如装配线工作)的价值和重要性降低了;专业工作者(例如科学家、数字创意人员和信息技术专家)的价值和普遍性提高了。
5. 行为和信息科技得到了发展与实施(例如行为经济学、信息架构、控制论和游戏理论)。
贝尔预测服务和信息行业将主导后工业经济,人们的生活标准会提高,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也会相应地变得更大。后工业社会还受益于创意文化。随着教育定位于通过创造力和自我表达来发现个体的潜能,新新人类们在这种宗旨的基础上成长起来。这改变了工业,改变了我们看待职场创造力的方式,改变了对创造力如何影响生产率的看法。根据著名建筑师艾伦·邓纳姆—琼斯(Ellen Dunham-Jones)的观点,“‘速度、移动性和延展性’这些原则非常适合动态的创意产业。商品制造业率先开始缩减,这为艺术家、音乐家及其他富有创造力的人铺平了道路,他们的技能更适用于第三产业、第四产业。”
20 世纪后半叶,后工业社会的出现加速了向互联经济的转变,互联经济的表现之一是全球化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例如微处理器的发展引领我们进入了个人电脑、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创新时代。如今我们手机的处理能力已经超过了*早的航天飞机的处理能力。经济学家不断重申,在后工业社会中,“知识就是力量,技术就是工具”,这是对信息时代的完美描写。
从原材料和制造经济转变为基于服务的经济后(后者聚焦于知识),人们交换的信息更多了。这一连串的事件将我们引入了今天的信息社会。在过去20 年中,我们用互联网编织了一个网络社会,它利用数字信息和通信技术制造、加工、传播信息。它改变了我们的沟通方式,改变了我们营销产品和合作的方式。
第四阶段——新工业革命(2000年至今)
经济历史的弧形轨迹开始于工业革命,经过工业时期,然后进入信息时代。今天我们处于新轨迹的连接处,新轨迹将推动地球进入一个新时代,它开始于我们作为社会和人,如何规划接下来10年的成长。信息时代将我们的焦点从工业转向了数字,在数字世界中全球互连成为可能,新的变革将权力从全球性的大公司转向小公司所有人。碳基燃料和技术推动了工业革命,而新能源和新技术正在涌现。
自从2008 年的全球经济衰退以来,我们看到全球经济正在寻找新的经济故事。正如我们在本章中探讨的,在历史上当新的能源系统与新的通信技术相结合时,就会发生经济变革。在19 世纪,它们是蒸汽动力和印刷技术。在20 世纪,它们是电、电话、无线电和电视。如今它们是互联网、3D 打印和可再生能源,它们为我们以及其他很多人认为基于合作的新工业革命搭设了舞台。
分散式资本主义时代的出现
随着新变革的出现,我们持续的合作有助于终结200 年来的经济故事——它的特点是使用大量的劳动力和以企业为中心。我们将进入分散式企业实践的新时代,它依赖于专业的、技术型的劳动力。通过将通信大众化,增加可用渠道的数量,我们使世界1/3 以上的人口以之前无法想象的方式获得、享用信息、社交生活和知识,但这只是一半故事。
化石燃料(例如煤、石油、天然气)为几乎所有事情提供能源。除了大量的资金投入之外,这些系统还需要自上而下的命令和控制,因此集中式的生产和分配处于现代资本主义的核心并引导着经济的其他部分也就不足为奇了。
想一想,你会发现现代金融、电信、汽车、公用设施和商业建设都从化石燃料行业中获得供给。作家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在他的书《第三次工业革命》(The Third IndustrialRevolution)中强调,“今天全世界3/4 的大公司是石油公司——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公司、英国石油公司……排在这些公司后面的是大约500 家代表各行各业的全球性公司——合
并的收入为22.5 万亿美元,这相当于全世界62 万亿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3。”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工业革命……围绕着分散的可再生能源,这些能源到处都是,大部分是免费的,比如太阳、风、水力、地热、生物燃料、海浪和潮汐”。想象这样的可能性:将这些分散的能源从数百万个地方收集在一起,然后通过“绿色电网”分享给其他地方。在未来若干年中,以化石燃料为能源的集中模型将让位于很多人所说的分散式资本主义。在这个模型中,我们将利用对等网络,在开放的知识共享领域中创造信息、知识和才智,使每个人都成为潜在的创业者。
这是全球性的变化,是世界范围的革命
目前的变革和持续的创新是全球性的。中国、巴西、俄罗斯和印度在迅速地发展,在制造和外包服务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在这些国家中,像你们和我们这样的创业者在寻找更好地服务于全球市场的方法。这只是新时代的开端,这是我们的时代。
在本书中我们将展示创业公司和像你一样的创业者如何利用技术和现实世界的社会连接,找到了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创造个性化的方法,以非常低廉的成本消费商品与服务,你将获得巨大的成功,因为你认识到了价值的全新来源,而固守着传统商业模式的公
司看不到这些来源。
这是一个令人吃惊的世界,我们生活在变革的时代,而你已经加入了这场变革。
选择你自己的创业之旅
很多人创业的时候不知道应该从哪儿开始。他们常常非常激动,但需要做的事情多到令他们无所适从。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这就是我们要写这本书的原因。我们会耐心地一步一步地给你示范,帮助你了解以下内容:
1. 你是哪种类型的创业者。
2. 适合你的创业方式。
3. 如何开始实施。
准备好了吗?让我们开始吧!
你的时代:创业者
创业者这个词会让人想到很多形象。你脑海里会出现什么?两个人在车库里创建了下一个苹果公司或谷歌公司?特斯拉或爱迪生那样的发明家?哥伦布和麦哲伦那样寻找贸易新航道的探险家?社区商店或快餐车车主?在网上销售产品的朋友?他们都是创业者,你也是。
创业者的概念并不新颖,我们敢说它是世界上第二古老的职业。创业者区别于劳动者的特点包括:内驱力的个人特性;创造新事物、更好的事物的激情;当时机恰当时,敢于冒险进入他人不敢涉足的领域的能力。在过去200 年里,全世界工业的加速发展创造出新一类的创业者。单单*近10 年,开创公司的机会就呈指数级增长。这是创业者的时代,想到整个地球都是你的潜在客户真是令人兴奋。
根据美国就业顾问公司ChallengerGray&Christmas 的数据,在2013 年上半年开创自己公司的人数增加了33%,甚至大公司中的雇员也在转向自由职业,这使企业能够裁减全职员工,降低成本,根据具体项目所需的技能来雇用人员。因此,员工被创业者取代了。
在过去几十年里,我们看到了雇佣关系的改变。我们从一生只就职于一家公司变为在很多公司里干过,从事过若干种职业。这种改变的结果是,失业者和创业者都增加了。《考夫曼创业活动指数》(Kauffman Index of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清楚地呈现了这种新的现实。在美国每个月新创立的公司超过543 000 家,这意味着2011年美国新创立的公司多达650 多万家,这个数字还在继续增长。
下一个10亿
全球大约有3.8 亿创业者,那意味着如果你有一个100 人的人际网络,其中至少有5 个创业者。人的寿命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长,我们可以预见在接下来的10 年里,劳动力会出现历*严重的过剩。随着工作选择的减少,人们会发现创业成为了一种必需。因此在接下来的10 年中,我们会看到创业者的数量将增加大约10 亿人。
在这10 亿个创业者中,很多将是女性。全球创业观察(The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发现在三年半的时间里,有1.26 亿名女性创建了公司,另有9800万名女性运作着已经成立的公司。2.24 亿名女性在影响着全球经济,而这项调查只涵盖了被世界银行承认的188 个国家中的67 个。
大多数未来创业者生活在全球经济系统之外。绝大多数这类女性(94%)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其他女性则是家庭主妇、全职妈妈或被打消了上班念头的女性。但是无论别人怎么看,这些女性都不容忽视。
创造或死亡
很多创业者完全没有成为创业者的打算,那么为什么他们会成为创业者呢?以下是3 点*常见的原因:
• 必要性:他们找不到工作,或者目前工作提供的收入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 处境:他们失业了,或者处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们不得不开始为自己工作。
• 爱好:他们具有相关的爱好,希望在它上面投入更多的时间。
根据金水研究所(GoldwaterInstitute)的调查,创业比率的增加是降低贫困比率的关键。研究显示在创业比率高于平均值的地区,贫困相应地减少了。创业比率每增加1%,贫困比率就会降低2%,这对不得不创业或因为处境而创业的人来说,真是一个好消息。
新工业革命
即使在展望未来的时候,我们也需要从过去中获取灵感和经验教训,以免重复错误。当然,我们倾向于重复某些循环(有好的循环,也有糟糕的循环),而知道我们来自哪里有助于我们找到前进的方向。
我们生活在变革的时代(指的是新工业革命时期)。回顾商业历史和工业创新,我们在文化和商业中都能看到变革是如何像波浪一样发生的。三大创新分别是*初的工业革命、后工业革命和如今的新工业革命。
*阶段——*初的工业革命(1750~1870年)
在18 世纪末的英国,大多数人住在乡村的小社区里。他们的生活围绕着农耕、养殖,收入很低,疾病肆虐,生活困苦。人们吃的用的基本靠自己制造,包括食物、衣服和工具。制造业以很小的规模存在于家庭和农村商店里,人们使用的是一些初级的工具。
英国盛产煤和铁矿石,殖民其他国家使它能够获得原材料和市场。当消费者对英国商品的需求增加时,商人就开始寻找成本效益更高的制造方法,这是工厂系统兴起的一个促进因素。
纺织品与工业化
当生产转向工厂时,纺织品行业经历了巨大的改变。在机械化之前,纺织品主要在家庭中制造。商人通常提供原材料和基本的设备,然后挑选完成的产品。对商人来说,*的挑战在于时间,因为劳动者会根据平衡工作与生活的意愿来规划自己的时间表。几个世纪后,工作与生活相平衡的概念才开始流行起来。但是随着轧棉机等发明的出现,生产产品所需的人力和时间减少了,工作机会转移到了工厂,人们进入这样的体系,控制权变小了。在如今的世界里,这种情况在加剧,我们为了获得更大的方便,牺牲了控制权或隐私性。这是一个具有警示性的故事,提醒我们注意是否平衡了创新与进步。
来到美国
工业革命*终越过大西洋来到美国,产生了美国版的“创业国家”。美国的创业者或资本家依靠他们的创造性和工业间谍,克服了严峻的技术挑战。
美国的经济先驱,比如波士顿联营公司(Boston Associates)试图创造理想化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社群能够得到繁荣发展,中产阶级消费者层出不穷。现代的生产能力得到扩展,推动了消费主义社会的出现。就像今天的创业者,无畏的他们意识到,如果没有市场,有时便不得不创造市场。用史蒂夫·乔布斯的话说就是,“很多时候人们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直到你展示给他们,他们才知道那就是他们想要的”。
金融、运输和通信的革命
19 世纪早期,运输和通信行业同样发生了改变。美国人罗伯特·富尔顿(Robert Fulton)*次建造了商业用途的汽船,到19世纪中期,汽船已经能够进行跨大西洋的货运了,由此人们对大规模生产系统的需求和依赖不断增加。这种创新不仅改变了商业,也创造了整个工业。在蒸汽机出现之前,原材料和商品的运输依靠的是马拉货车以及运河、河流上的驳船。
今天我们会用“游戏改变者”和“颠覆式创新”来描述汽船,它是变革性创业精神的重要物证。接下来出现了铁路。随着铁路逐渐遍布全国,它开始成为在广阔地域中运输货物和建立新市场的关键。在新工业中,这两点对保持增长至关重要。对于横跨广阔地域建立工业(比如在美国、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等国家),这两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美国的扩大,全国通信网络变得重要起来。1844 年,萨缪尔·摩尔斯(Samuel F.B. Morse)(摩尔斯电码的创立者)发明了电报。到19 世纪60 年代,电报网络遍布东海岸,一直延伸到密西西比河。金融市场也从简陋的以货易货系统发展为复杂抽象的所有权系统(例如股票、债券、存款账户等),在这样的系统中,所有权可以通过几张纸进行交易和转移。
随着大规模制造出来的商品的扩散,美国公司看到了巨大的利润。美国逐渐成为世界舞台上繁荣兴旺、非常具有竞争力的强国,它的核心就是创业精神。如今在公用工作空间中的创业以及几个人用某些低成本技术创造出全新产业的行为都可以与那时候的变革进行类比。只是现在的创业不只发生在美国,而是全球性的。只要有激情、技能以及负担得起的(甚至免费的)资源,任何人都可以参与竞争。世界由你创造。
第二阶段——工业时代(1870~1945年)
到1895 年,也就是美国内战结束的30年之后,美国超过英国及其殖民地,成为世界历*强大的经济实体。当时,铁路、钢铁和石油垄断企业处于主导地位。在美国历史上这段著名的时期,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rnegie)、约翰·洛克菲勒(John D.Rockefeller)和J·P·摩根(J.P. Morgan)这样的工业巨人控制着多个行业。英国和美国之间的经济转变与当今发生的情况很相似。历史学家查尔斯·莫里斯(Charles R. Morris)在他的书《创新的黎明》(The Dawn of Innovation)中强调了两种情况的相似之处与差异。他的研究显示美国经济在一个多世纪中保持着史无前例的3.9% 的年平均增长率,这使它成为全球经济的领头羊,超越了英国。
在工业革命期间,有一个阶段被称为协同时代。从1867 年到1914 年,大多数伟大的发明以科学为基础。新的创新包括电、无线电、载人飞行、电话和汽车。这些发明拉近了全世界的人和国家之间的距离。然而两次世界大战使世界发生了分裂,把工厂变成了战争机器,延误了发展,但同时也提供了创新的催化剂,这些创新*终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也是全球扩张和经济危机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看到了人类*糟糕的行径和*美好的行为。
第三阶段——信息时代(1945~1999年)
工业时代的结束恰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相重合。在这个过程中,美国、欧洲和其他西方社会进入了新兴中产阶级的新时代。当在全球金融危机和世界大战中成长起来的人逐渐变得富裕并有能力成为后工业社会的消费者时,创业便具有了新的意义。人们搬到郊区,购买带有新的便利设施和娱乐设施的房屋。经济学家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在他1976 年出版的书《后工业社会的来临》(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中普及了这个概念。根据贝尔的说法,“后工业社会的特征是知识的价值提高了”。
围绕这个改变出现的共同主题如下:
1. 经济经历了从产品生产到服务提供的转变。
2. 知识成为一种宝贵的资本形式(例如人力资本)。
3. 产生创意是发展经济的主要方式。
4. 通过全球化和自动化的过程,蓝领、可加入工会的工作,包括体力劳动(例如装配线工作)的价值和重要性降低了;专业工作者(例如科学家、数字创意人员和信息技术专家)的价值和普遍性提高了。
5. 行为和信息科技得到了发展与实施(例如行为经济学、信息架构、控制论和游戏理论)。
贝尔预测服务和信息行业将主导后工业经济,人们的生活标准会提高,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也会相应地变得更大。后工业社会还受益于创意文化。随着教育定位于通过创造力和自我表达来发现个体的潜能,新新人类们在这种宗旨的基础上成长起来。这改变了工业,改变了我们看待职场创造力的方式,改变了对创造力如何影响生产率的看法。根据著名建筑师艾伦·邓纳姆—琼斯(Ellen Dunham-Jones)的观点,“‘速度、移动性和延展性’这些原则非常适合动态的创意产业。商品制造业率先开始缩减,这为艺术家、音乐家及其他富有创造力的人铺平了道路,他们的技能更适用于第三产业、第四产业。”
20 世纪后半叶,后工业社会的出现加速了向互联经济的转变,互联经济的表现之一是全球化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例如微处理器的发展引领我们进入了个人电脑、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创新时代。如今我们手机的处理能力已经超过了*早的航天飞机的处理能力。经济学家不断重申,在后工业社会中,“知识就是力量,技术就是工具”,这是对信息时代的完美描写。
从原材料和制造经济转变为基于服务的经济后(后者聚焦于知识),人们交换的信息更多了。这一连串的事件将我们引入了今天的信息社会。在过去20 年中,我们用互联网编织了一个网络社会,它利用数字信息和通信技术制造、加工、传播信息。它改变了我们的沟通方式,改变了我们营销产品和合作的方式。
第四阶段——新工业革命(2000年至今)
经济历史的弧形轨迹开始于工业革命,经过工业时期,然后进入信息时代。今天我们处于新轨迹的连接处,新轨迹将推动地球进入一个新时代,它开始于我们作为社会和人,如何规划接下来10年的成长。信息时代将我们的焦点从工业转向了数字,在数字世界中全球互连成为可能,新的变革将权力从全球性的大公司转向小公司所有人。碳基燃料和技术推动了工业革命,而新能源和新技术正在涌现。
自从2008 年的全球经济衰退以来,我们看到全球经济正在寻找新的经济故事。正如我们在本章中探讨的,在历史上当新的能源系统与新的通信技术相结合时,就会发生经济变革。在19 世纪,它们是蒸汽动力和印刷技术。在20 世纪,它们是电、电话、无线电和电视。如今它们是互联网、3D 打印和可再生能源,它们为我们以及其他很多人认为基于合作的新工业革命搭设了舞台。
分散式资本主义时代的出现
随着新变革的出现,我们持续的合作有助于终结200 年来的经济故事——它的特点是使用大量的劳动力和以企业为中心。我们将进入分散式企业实践的新时代,它依赖于专业的、技术型的劳动力。通过将通信大众化,增加可用渠道的数量,我们使世界1/3 以上的人口以之前无法想象的方式获得、享用信息、社交生活和知识,但这只是一半故事。
化石燃料(例如煤、石油、天然气)为几乎所有事情提供能源。除了大量的资金投入之外,这些系统还需要自上而下的命令和控制,因此集中式的生产和分配处于现代资本主义的核心并引导着经济的其他部分也就不足为奇了。
想一想,你会发现现代金融、电信、汽车、公用设施和商业建设都从化石燃料行业中获得供给。作家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在他的书《第三次工业革命》(The Third IndustrialRevolution)中强调,“今天全世界3/4 的大公司是石油公司——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公司、英国石油公司……排在这些公司后面的是大约500 家代表各行各业的全球性公司——合
并的收入为22.5 万亿美元,这相当于全世界62 万亿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3。”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工业革命……围绕着分散的可再生能源,这些能源到处都是,大部分是免费的,比如太阳、风、水力、地热、生物燃料、海浪和潮汐”。想象这样的可能性:将这些分散的能源从数百万个地方收集在一起,然后通过“绿色电网”分享给其他地方。在未来若干年中,以化石燃料为能源的集中模型将让位于很多人所说的分散式资本主义。在这个模型中,我们将利用对等网络,在开放的知识共享领域中创造信息、知识和才智,使每个人都成为潜在的创业者。
这是全球性的变化,是世界范围的革命
目前的变革和持续的创新是全球性的。中国、巴西、俄罗斯和印度在迅速地发展,在制造和外包服务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在这些国家中,像你们和我们这样的创业者在寻找更好地服务于全球市场的方法。这只是新时代的开端,这是我们的时代。
在本书中我们将展示创业公司和像你一样的创业者如何利用技术和现实世界的社会连接,找到了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创造个性化的方法,以非常低廉的成本消费商品与服务,你将获得巨大的成功,因为你认识到了价值的全新来源,而固守着传统商业模式的公
司看不到这些来源。
这是一个令人吃惊的世界,我们生活在变革的时代,而你已经加入了这场变革。
选择你自己的创业之旅
很多人创业的时候不知道应该从哪儿开始。他们常常非常激动,但需要做的事情多到令他们无所适从。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这就是我们要写这本书的原因。我们会耐心地一步一步地给你示范,帮助你了解以下内容:
1. 你是哪种类型的创业者。
2. 适合你的创业方式。
3. 如何开始实施。
准备好了吗?让我们开始吧!
作者: 宋鸿兵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2017年07月
简介:
2011年,欧债危机风云乍起,全球经济风雨飘摇,欧元崩溃论甚嚣尘上,来自欧洲的经济冲击波让全世界都倍感寒意。从表面上看,欧债危机体现为各国财政政策的不匹配,而实际上,欧洲南北方经济发展模式的断裂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
如果看到了欧债危机的本质,那么很显然,要想重新使欧洲经济真正复苏,就绝不是仅仅推出“财政联盟”“银行同盟”“欧元*”“欧洲稳定机制”这些救急措施就能根治的。
在这场危机中,谁才是*的获益人?欧洲各国政府显然不是,因为它们的主要权利将丧失殆尽;*的获益人其实就是资本!所以,从另一个角度看,欧债危机可以被解读为金权与主权的较量!
如果没有历史的大坐标系,眼前发生的欧债危机的确使人困惑丛生。从这个意义上看,本书探讨的正是近300年来欧洲金权势力的崛起历程,人们不妨将此书看作“欧债危机之前传”。
也许欧债危机的结局并不是欧元的解体,而是危机倒逼改革,各国被迫拱手让出金融主权,*终加速催生出一个“欧洲合众国”!如果欧洲合众国的诞生是金权崛起的必然结果,那么欧元作为区域货币的关键尝试,它必将成为通往世界单一货币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作者简介】
宋鸿兵,国际金融学者,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概念——“货币战争”一词的首创者,曾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2009年中国*影响力的40人”之一。
2007年出版《货币战争》,成功预测了美国2007年次贷危机和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引发全球关注,持续畅销10年。“货币战争”系列著作在中国财经图书市场上热销多年,被译成多国语言畅销海外。2010年以来,“货币战争”一词被各国政要、媒体广泛引用,世界货币战争的爆发也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除此之外,作者最早提出的“剪羊毛”“次贷地震”“金融海啸”“金融高边疆”等词语皆成为流行词汇。
作者: 宋鸿兵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2017年07月
简介:
在全球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货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和经济泡沫越来越频繁地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但是货币背后隐藏的集团利益之争,却在很长时间里不为人知。什么样的特殊利益集团左右着货币制度的建立和演化?它们如何从政府手中夺取了货币发行大权?它们又怎样制造泡沫和危机,从中渔利?本书*次揭开了货币背后的战争大幕,为我们展示了政治风波和经济危机之后的翻云覆雨之手。
作者: 艾诚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2017年07月
简介:
相比“成功”,“不死”是一个创客更应该思考的问题。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国内进入创业的繁盛期,大众创业的高歌猛进,使创业泡沫日益膨胀,而真伪需求、胡乱烧钱、团队内讧、错失风口、产品糟糕、竞争惨烈、资本博弈、政策风险、战略失误、创始人放弃,这创业路上的十大陷阱,也让许多创客功亏一篑。创业路上到底有无不死法则?创客们如何规避风险、绕开陷阱,让自己的企业可以屹立不倒?
《艾问人物》创始人、财经双语主持人艾诚对话中国创业者中身经百战的资深创客,包括凡客诚品创始人陈年,当当网创始人李国庆,一下科技创始人韩坤,赶集网创始人、瓜子二手车直卖网CEO杨浩涌,西少爷创始人孟兵,易到创始人周航,大众点评联合创始人龙伟,饿了么创始人张旭豪,快手创始人宿华,e袋洗创始人张荣耀,探求创业路上的不死法则,为创业者建言,指导创业者实战,给创业者启示。
失败不一定是坏事,也没有什么可耻的,如果创业者和后来者能从创业的失败案例中总结教训、获得启发,创业成功的概率就会大很多。人是为着成功、胜利来面对失败的,从这个角度出发,本书对创业失败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总结与分析。
向死求生是一种对生命的态度,也是运营企业时的必需之举。
【作者简介】
艾诚,财经双语主持人,赛富亚洲投资合伙人,新媒体《艾问人物》创始人,著有《创业的常识》《奋斗是一种信仰》。曾任中央电视台驻纽约财经评论员、世界银行国际金融总公司投资顾问。毕业于哈佛大学,2016年当选福布斯30位30岁以下亚洲影响力人物,热衷公益和传媒政策研究。
艾问传媒(iAsk Media)是记录时代人物的全媒体平台。每年记录近千名创业者、投资人、企业家,并以电视、广播、杂志、网站、视频、音频、图书、会议、榜单等多层次产品链,传播创新精神,探索创富法则,已出品《艾问·每日人物》《艾问·顶级人物》《艾问·人物榜单》《艾问·环球知行》。
【媒体评论】
对创业者来说,失败就是职业生涯的一部分,这实在是一件让人遗憾但却毫不可耻的事情,它们会与商业中那些伟大的创新和冒险一同出现。在某种意义上,正是燃烧在企业家内心的那颗不甘平庸的勃勃野心,在一次次地颠覆陈旧的秩序,掀起商业上的巨浪与革命。
——财经作家吴晓波
死亡意味着重生。想象一下自然界,想象一下群体,想象一下个体,想象一下每个细胞,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你应该干什么呢? 你应该在组织构架上花工夫,让它形成试错单元和试错机制。
——科学家王 俊
感谢艾诚记录时代人物,探索不死法则。我认为心若不死,必有未来!千万不要以一个人的现在去判断他的未来,除非他心已死。
——新东方集团董事长俞敏洪
创业失败的多,成功的少,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创业成功,尤其是在早期,*重要的其实就是活下去。研究创业成功的书很多,但研究失败的却很少。艾诚的新书《创业不死法则》大概是*个系统地研究当下创业失败的书。其中所见,对所有创业者来说,都是值得认真研读的。
——赛富亚洲创始合伙人 阎 焱
真正的创业,其根本是创造价值,能够持续创造价值的企业便会基业长青。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此即“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也。相信每一位读过《创业不死法则》的人,都会有启示与收获。
——清华控股董事长徐井宏
企业的新生和死亡是正常现象,优胜劣汰是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一个常态。《创业不死法则》沿着创业的关键环节展示了众多案例。从中汲取经验与教训,有益于提高成功概率。
——长江商学院创办院长项 兵
我送给艾诚这本书一副对联:死生非由命,艾问刨根问底找出真活法儿;聚散终有时,竞争决胜千里须要政清商亲。
——地产思想家冯 仑
创业推动社会进步,乃人世间*难的事,可谓九死一生。艾诚小师妹用数年时间,遍访典型人物,归纳其经验,总结其教训成此一书,实乃善举也,特隆重推荐。
——拉卡拉集团董事长孙陶然
创业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大成,一种是死。大成的标准是企业创造了一个颠覆性创新的商业生态,并处于统治地位。不死的法则有三,一是有信仰,二是随时应变,三是用技术创新进行颠覆。欲知其法,必读《创业不死法则》。
——科大讯飞执行总裁 胡 郁
推荐阅读艾诚的《创业不死法则》,西门子170多年的生存经验说明:一家新兴企业若想不死,就要抓住企业快速扩张的时机和速度;一家成熟企业若想快速发展,需要技术壁垒、商业模式和垄断市场。
——西门子首席科学家 Volker Tresp博士
作者: 冯唐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2017年07月
简介:
这个世界的慈悲和智慧,掌握在少数被称为神的人手中,他们善于技也精于艺,亦正亦邪。我要搜到这些人,和他们来一场精神、技艺的斗法,考验他们的性情与技艺。那些触动并赢得我的人,我要给他们写一部小说,书名就叫《搜神记》。
——冯唐
《搜神记》是冯唐的野心之作,用冯唐自己的话说,他想做的是,“借助神力,面对AI”。
《搜神记》里面的所有故事,描述的都是“我眼有神,我手有鬼”的人,这些用兽性、人性、神性来对抗这个日趋异化的信息时代的人。
搜神记:搜,搜寻,找寻,探寻,挖一挖人性中*深的无尽藏;神,神奇,神圣,神经,神秘,那些有一些非普通人类特质的人,那些似乎不容易被机器取代的人,那些或许可以代表人类战胜阿法狗的人;记,穿着大裤衩子、就着酒把搜罗的神力写下来。
这一次,冯唐视野放至全宇宙,不再孤军奋战,而与众人觥筹交错。他和他认为的这些神交手斗法再幻化成小说,这个过程犹若太极,化虚为实,虚实相生,密不透风,疏可走马。
引力波: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LIGO团队的“巨星”故事
作者: 珍娜·莱文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2017年07月
简介:
十几亿年前,在浩瀚宇宙的某个时空,两个黑洞发生了碰撞。其中一个黑洞的质量是太阳的29倍,另一个是太阳的36倍,它们碰撞后合并成一个大黑洞,质量达到太阳的60倍。黑洞碰撞是宇宙起源以来威力*的天文事件之一,释放出的能量超过1021个太阳。黑洞合并时,无数能量以引力波的形式,不停地向外传播,在时空中荡起层层涟漪。
1916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一篇关于广义相对论的论文中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2015年9月,引力波经过长达14亿光年的星际旅行来到了地球。
从伽利略用一架简陋的望远镜观察太阳开始,人类利用400多年来所拍摄的一系列静止的太空照片,汇编成一部讲述宇宙历史的无声电影。然而,所有望远镜都无法记录黑洞碰撞的过程,人类能够捕捉到的*线索可能就是时空振荡发出的声音。
半个世纪之前,一股记录宇宙声音的热潮悄然掀起。为了“在相当于地球周长1000亿倍的距离上测量出比人的头发丝直径还要小的长度变化”,为了给宇宙历史这部无声电影配上一张原声大碟,许多科研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到引力波探测实验当中。
2015年9月和2016年2月,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两次成功探测到引力波,证实了100年前爱因斯坦的预言。
在《引力波》一书中,作者珍娜•莱文再现了50多年来,LIGO科学合作组织的科研人员在此过程中面临的困难、经受的考验和付出的艰辛。引力波探测本来只是一个有意思的思想实验,但引起了雷纳•韦斯、基普•索恩和罗纳德•德雷弗的注意。为了把梦想变成现实,他们组建了一支规模达数百人的国际性研究团队,建造了两台灵敏度非常高的巨型探测器。他们一直在跟时间赛跑,希望在爱因斯坦提出引力波概念10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前,能聆听到来自遥远太空的“引力波蓝调”。
珍娜•莱文在《引力波》一书中将这个精彩程度不亚于《星际穿越》的故事娓娓道来,以引人入胜的笔触为我们描述了其间的惊奇、失望、成就、风险和人性。
《引力波》是一部关于引力波的编年史,有情节,有声音,更有温度。
作者: 明源地产研究院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2017年07月
简介:
中国房地产正处于从“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的转轨期,存量市场正在逐步崛起,未来存量市场会取代增量市场成为新的市场主导,也必将成为主赛道、主战场,房企必须未雨绸缪,提前应对。未来在存量开发、存量运营、社区服务、存量资产证券化等各个环节的数百万亿的存量市场空间有待挖掘,新的掘金机会已经来临。
全书按照新空间(主题商业、联合办公、长租公寓)、新服务(社区增值服务)、新金融(资产证券化)布局,既层层递进,又相互关联——新空间为新服务提供了更好的载体和呈现形式,新服务是从“物”到“人”,是构成新空间的*鲜活的一部分;而无论是新空间还是新服务,都需要新金融的杠杆才能更好地撬动起来。
本书既从方法论上指明掘金存量市场三大领域的关键要点、难点和对策,又从实践操作上针对各个领域选择了十多家代表性的国内外案例进行深度剖析,总结其创新模式、经验教训及可借鉴的点。每家企业就是一种存量市场掘金的典型样板,特点鲜明,解读深入。
作者: 戴维·布尔库什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2017年07月
简介:
《新管理革命》是一部颠覆常识的管理著作。
美国*的在线DVD租赁商网飞(Netflix)为什么鼓励员工随心所欲地休假?
全球领先的信息技术服务商源讯公司(Atos SE)为什么禁止公司员工使用电子邮件?
给每一位中途离职的员工提供奖金,亚马逊子公司Zappos和它的创始人谢家华是不是疯了?
很多公司明文禁止员工谈论工资,为什么全食超市(Whole Foods)却推行薪资透明化管理?
谁说招聘仅仅是HR的工作?为什么全员参与招聘,反倒让谷歌找到了更适合的人才?
在《新管理革命》一书中,享有国际盛誉的奥罗尔罗伯茨大学商学院教授戴维•布尔库什博士系统研究了全世界范围内上千家高速成长型公司,对上述问题做出了回答。他的研究结果一公布就引发热议,因为极具颠覆性而震惊了整个管理界。
他认为,当工作的本质从工业型转变到知识型,当公司需要员工解决问题和设计新产品,新型管理系统应该以员工为中心。伟大的领导者一直关注于这项原则并重新改造工厂以*化所需效率。在这场新管理革命中,这些公司都找到了更高效的运行方法。这些挑战思维定式的人就是工厂创新者:他们正在打造一个更好的发动机。结果就是更优秀的公司以及更出色的管理。
在《新管理革命》中,布尔库什博士系统总结了知识经济时代的13项全新的管理法则,这些法则的核心是:坚持员工*,顾客第二,通过提升员工幸福感达到提高客户满意度;取消管理层,把管理者的职责下放到曾经的被管理者身上;对招聘过程进行重组和革命,让员工参与招聘的过程;取消年度绩效考评,鼓励季度反馈讨论等。
【作者简介】
戴维·布尔库什(David Burkus)
著名畅销书作家、屡获殊荣的播客主持人及管理学教授。2015年,他被全球管理界的“诺贝尔奖”评选机构Thinkers50评为“最有可能改变商业未来的思想领袖”。最近,布尔库什被评为“40名40岁以下具启发意义的教授”之一。布尔库什是《哈佛商业评论》以及《福布斯》杂志的定期撰稿人。曾经受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之邀在微软、Facebook、谷歌和史赛克等为管理层演讲和培训。
【媒体评论】
《新管理革命》是亚马逊网络书店、权威商业书评网800-CEO-READ编辑选书
你的公司是否已准备好和20世纪传统管理标准彻底道别,以及拥抱一个大胆而全新的方法?在《新管理革命》一书中,布尔库什收集了正在这条道路上奋进的公司的故事。这些公司把过去的自己踩在脚下,用令人耳目一新的透明和自治方法进行管理。不仅如此,布尔库什还演示了你该如何做到同样的事。
丹尼尔•平克,畅销书《驱动力》作者
我不停地向朋友和同事介绍《新管理革命》。如果你想看一本关于如何在明年成为更好的管理者的书,从本书开始吧。
汤姆•拉斯,畅销书《盖洛普优势识别器2.0:现在,发现你的优势》作者
布尔库什在《新管理革命》一书中将20世纪的管理理念弃如敝屣,同时展现了跳脱定式的实践,相信这些实践会驱动企业在21世纪后半叶一展宏图。并且,和优秀的领导者一样,布尔库什不凭空承诺,只埋头实干。《新管理革命》是一本生动而刺激的必读书目。
惠特妮•约翰逊,全球*影响力的管理思想者组织Thinkers50成员,著有《颠覆自己——用破坏式创新法闯职场关卡》
布尔库什挑战既定的管理原则,展现了跳脱定式的管理实践,它将真正驱动企业成功。《新管理革命》提出了几项争议举措,如将客户放在第二位、关闭开放式工作空间以及取消绩效考核等。
亚当•格兰特,沃顿商学院教授,畅销书《离经叛道》作者
作者: 库尔特·冯内古特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2017年07月
简介:
《欢迎来到猴子馆》是冯内古特于1968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中文版首次引入。
小说囊括了从战争史诗到未来主义、惊悚小说等多个类型,想象奇崛,震撼人心。本书是一部“后人类”的末世寓言:
——未来人人平等了,但你得带上“助残器”:让你不能比别人更聪明、更漂亮;
——人口爆炸了,要么接受伦理自杀服务,要么吞下“除欲”药丸,你只能二选一;
——只要身体通电就能方便地获得极乐,想要吗?拿钱来电;
......
这是冯内古特创作力*为旺盛的作品集,将人类在当今社会中变成了战争机器、科技产品、金融产品的傀儡的悲剧命运用嬉笑怒骂的方式呈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简介】
库尔特•冯内古特 KurtVonnegut
20 世纪美国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黑色幽默文学代表作家。代表作有《猫的摇篮》《五号屠场》《冠军早餐》《时震》《囚鸟》等。他的作品抓住了他身处时代的情绪,并激发了整整一代人的想象。
冯内古特是出生在美国的犹太人,1940年考取康奈尔大学,主修化学。1944年珍珠港事件爆发,主张反战的他志愿参军,远赴欧洲战场。1945年遭德军俘虏,被囚禁在德累斯顿战俘营。冯内古特的文学创作,不少灵感正是来自于在战俘营的经历。战后冯内古特在芝加哥大学获得人类学硕士学位,后在哈佛大学任教。他从50年代起开始发表短篇小说,60年代起开始出版长篇。晚年的冯内古特在曼哈顿和纽约长岛的田园里颐养天年。2007 年3月在家中楼梯上不慎摔倒,同年4 月11 日,在曼哈顿逝世。
作者: 刘世锦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2017年07月
简介:
经过七年的回落后,中国经济是否已经开始触底,未来走势和前景如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进一步深化,如何使老经济释放出新动能,中国下一步发展和改革的新制高点在哪里?本书作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长期增长”课题组的系列研究第五辑,对这些问题给出了回答。
课题组提出,2017年如果中国经济触底得以确认,经济增长将会转入L型底边所构成的、十年以上的中速增长期,以往七年以结构转型变量为主的波动将会趋于平稳,新平台上以存货和设备投资变动为主的短周期波动将取而代之,经济运行呈现大L型加小W型的态势,增长动能大部分来自于老经济加上新体制、新机制、新技术、新商业模式。课题组强调,大都市圈是中国下一步发展和改革的新制高点,已有的城市化发展理念、战略和政策要做必要调整。
本书各章探讨了具有中长期意义的新趋势、新特征,适当调整了未来十年增长前景预测,在深度分析基础上研判展望了各领域2017年发展态势,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作者: 宋鸿兵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2017年07月
简介:
2008年金融危机结束5年之后,对未来世界经济走势的观点仍然是众说纷纭。 美国的量化宽松究竟有无效果?全球的货币超发到底是福是祸?金融市场是渐趋安全,还是越发危险?经济复苏是稳步向前,还是昙花一现?
从黄金市场透析货币,从股票市场分析经济,从*市场了解资本,从回购市场探索金融,从利率市场窥测危机,从房产市场洞察泡沫,从就业市场甄别复苏,尽在《货币战争5》山雨欲来。
【作者简介】
宋鸿兵,国际金融学者,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概念——“货币战争”一词的首创者,曾被全球*的商业杂志美国《商业周刊》评为“2009年中国*影响力的40人”。
2007年出版《货币战争》,成功预测了美国2007年次贷危机和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引发全球关注,持续畅销7年。“货币战争”系列著作垄断中国财经图书畅销榜第一名多年,被译成多国语言畅销海外。2010年以来,“货币战争”一词被各国政要、媒体广泛引用,世界货币战争的爆发也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除此之外,作者最早提出的“剪羊毛”“次贷地震”“金融海啸”“金融高边疆”等词语皆成为流行词汇。
智能机器的未来:人机协作对人类的工作、生活以及知识技能的影响
作者: 戴维·明德尔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2017年07月
简介:
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曾警告说:“人工智能的全面发展可能导致人类的灭绝。”这是真的吗?
毋庸置疑,机器人技术和自动化正在改变我们的世界。初创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利用人类期盼已久的智能机器,帮助我们完成一些单调乏味的任务,比如驾驶汽车。以制造完全自主机器人为目标的自动化在不断激发人们的灵感和创新热情的同时,也令人为之忧心忡忡。
机器人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如果工作领域因为智能机器的介入而发生颠覆性变化,那么传统意义上由人类扮演的角色,将来该由谁来负责呢?我们的生活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本书作者通过亲身体验与广泛深入的访谈,借助麻省理工学院以及其他机构的*研究成果,把读者带到高空、深海、太空等*环境。在这些环境中,*的机器人技术已经捷足先登,正在帮助科学家和探索者重新认识远古文明,测绘世界上*的地质特征,甚至还开设了前往火星完成日常实验的“通勤飞机”。
不过,这些智能机器在天空、海洋和太空大展身手的同时,还向我们预示了各种危险、伦理困境和意想不到的结果:未来,机器人和自动化技术有可能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明德尔认为,我们在载人与无人、人工与自动化之间划出的那条泾渭分明的界限,对于理解人与机器人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多大的帮助作用。
我们将看到人们操控机器人和利用自主机器完成工作,我们还将看到人机协作对人类的工作、体验以及知识技能的影响,所有这些并非对未来的想象,而是活生生的现实。导致工作性质与工作者发生改变(进而增强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不是智能机器本身,而是人机协作的创新方式。
【作者简介】
戴维·明德尔(David Mindell)
麻省理工学院航空航天学教授,工程制造史学教授。
明德尔从事过25年的机器人深海探索工作,参加过30多次海洋科考活动。此外,他还是自主飞机的飞行员、工程师。明德尔也是Humatics公司的创始人,该公司的运营宗旨是通过科技手段改变机器人与自主系统在有人环境中的工作方式,从而提升自主的透明度、安全性和可靠性。作者: 宋鸿兵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2017年07月
简介:
《货币战争3》以近现代的中国为焦点,从货币的角度观察中国近代的沉沦与抗争,论述了近代中国货币突破各国金融与战争的干涉,一步步艰难建立独立体系,创造奇迹的过程。
作者以鸦片战争为起点,探究和解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指出从金融的视角看,谁能控制金融高边疆,谁就拥有了巨大的战略优势。而金融高边疆的崩溃*终也必将导致政权的崩溃。
国家的边疆,不仅是由陆疆、海疆、空疆(包括太空)构成的三维物理空间,未来还需要包括第四维:金融高边疆。
【作者简介】
宋鸿兵,国际金融学者,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概念——“货币战争”一词的首创者,曾被全球*的商业杂志美国《商业周刊》评为“2009年中国*影响力的40人”之一。
2007年出版《货币战争》,成功预测了美国2007年次贷危机和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引发全球关注,持续畅销10年。“货币战争”系列著作垄断中国财经图书畅销榜第一名多年,被译成多国语言畅销海外。2010年以来,“货币战争”一词被各国政要、媒体广泛引用,世界货币战争的爆发也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除此之外,作者最早提出的“剪羊毛”“次贷地震”“金融海啸”“金融高边疆”等词语皆成为流行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