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905 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相关结果
著者还有:刘霞、崔娟、刘颐灵
作者: 骆汉城[等]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简介: 《古道寻踪》以“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为主线,把科考,探险和旅游集于一书。中国历史源远流长,留下许多扑朔迷离的历史之谜;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奥秘深藏于人所未知的地方。作者骆汉城系中央电视台资深记者,他以新闻工作者的敏锐眼光捕捉遗迹,以执著的探索精神探求历史,曾多次带领央视记者参与科考、探险,并制作编播了多集专题片。他的独特感受、惊奇发现、有趣探索,将一个个历史之谜旱现给读者,与大家共同解读。让更多的人与作者一起从这些自然风貌、人文地理、历史占迹中分享乐趣。
看图学英语
作者: (法)哈钦特出版公司编;鹏程译
简介: 本画册适用于2至12岁的孩子。在他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这本全部以图画组成的英汉汉语画册将成为他们受教育和娱乐的必备教材,还可用于幼儿的启蒙教育和稍大一些儿童语言学习。 根据孩子的年龄,这本画册可分为三个层次,激发孩子的兴趣和观察力,引导和帮助他们去更好地认知自己、其他人和世界。 幼儿能够把单词和图片联系起来,认识并叫出名字,同时增加他们的词汇量。 借借实物的演示,孩子被引导着把所有的事物融入他们所在的环境中,最终在他们的这玉库中找出这些事物。 对于更大一些的孩子,每页上的图画让他们对于前面涉及的主题的了解更加深刻。 逐页读过去,由于调皮的人物帝雷昂的存在,课本变得生动而充满活力,引导孩子们在发现世界的过程中变得幽默而充满温情。帝雷昂的问题有助于孩子们进行交流和对话,以便于他们在学习这本英文画册的过程中能够分享知识。
Theory of justice
作者: (美)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著;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
简介:《正义论(修订版)》内容简介:功利主义在现代政治和道德哲学中占主导地位。其他理论, 如直觉主义, 没有提供能与之抗衡的正义观和道德观。《正义论》主张以一种更抽象的社会契约论来替代功利主义。其出发点是:社会基本结构是正义的主题; 人们在达成其它协议之前,首先要就社会制度的原则达成协议。然而这种缔约不是一种实际的历史行为,而是在假定的原初状态中的选择的结果,它是互相冷淡的个人在无知之幕背后的选择。契约目标是选择一种指导社会基本结构设计的根本道德原则即正义原则。对所选择的原则的直接检验是看按它们安排的社会制度是否符合人们的直觉判断;另一个检验是看它们是否符合人们的目的。由此产生了《正义论(修订版)》的三个部分:理论、制度、目的。
贡山县丙中洛乡查腊村怒族村民日记
作者: 赵美主编
简介: 《流动的信仰》讲述了5年前,我们在云南大学“211工程”、“十五”民族学重点学科建设方案中提出设置“云南少数民族村寨跟踪调查与小康社会建设示范基地”这一项目。这是一项综合性的项目,既涉及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理论研究,也涉及运用应用人类学“互动作业”方法及其他学科的方法以促进少数民族农村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等应用性研究,以及引进智力、项目、资金等发展实践运作问题;此外,还涉及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其中,在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理论研究中的一项具有探索性意义的工作便是:10个调查基地在当地各聘请若干名“村民日志”记录员,对本村每天发生的事情进行观察与记录,从中国少数民族农村的社会文化实际出发,把国际文化人类学界近20年来争论不休、模式各异的民族志书写问题在中国少数民族农村进行实验,让研究对象即文化持有者成为民族志的作者,运用“主位”(emic)方法,从“本文化”内部视角对自己民族和村寨的社会文化进行叙述与评论,以求在当代国际文化人类学的学术平台上进行中国民族志和文化人类学的“本土化”创新,促进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文化人类学建设。
Methodology of translation
作者: 黄忠廉等著
简介:《翻译方法论》主要内容简介:翻译方法论包括翻译实践方法论和翻译研究方法论。翻译方法可分为全译方法和变译方法,全译方法包括对译、增译、减译、转译、换译、分译、合译,变译方法包括摘译、编译、译述、缩译、综述、述评、译评、译写、改译、阐译、参译、仿作。翻译研究方法论包括“三个充分”(观察充分、描写充分和解释充分)的研究要求、“两个三角”(“表-里-值”小三角和“语-思-文”大三角)的研究思路和“从方法到学科”的研究路径。
Federalist papers
作者: (美)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美)约翰·杰伊(John Jay),(美)詹姆斯·麦迪逊(James Madison)著;张晓庆译
简介:本书由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约翰?杰伊和詹姆斯?麦迪逊共同合作完成,作者们凭借极具权威的身份,采用辩论的方式,通过短小而精悍的文章,把历史事实、经验判断和理论学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对美国的联邦制度做出了既详尽又合理的解释,呼吁美国人民接受这部最具“实质优点”的宪法。法官和学者一直引用其中的真知灼见,来支持自己的裁判和学说,来发展美国的宪法,使之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作者: (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著;刘丽译
简介: 《普通语言学教程(全新译本)》根据英文原著或其他文种的较佳英文译本译出。与以往不同的是,本译丛全部用现代汉语译介,尽量避免以往译本中时而出现的文白相间、拗口艰涩的现象。本译丛还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在译介理念和用词用语方面,基本采用改革开放以来西学研究领域的共识与成论。另外,以往译本由于时代和社会局限,往往对原作品有所删改。出于尊重原作和正本清源的目的,本译丛对原作品内容一律不作删改,全部照译。因此,本译丛也是对过去译本的补充和完善。
通海县纳古镇纳家营村回族村民日记
作者: 肖芒主编
简介: 《宣礼声中求索》讲述了:5年前,我们在云南大学“211工程”、“十五”民族学重点学科建设方案中提出设置“云南少数民族村寨跟踪调查与小康社会建设示范基地”这一项目。这是一项综合性的项目,既涉及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理论研究,也涉及运用应用人类学“互动作业”方法及其他学科的方法以促进少数民族农村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等应用性研究,以及引进智力、项目、资金等发展实践运作问题;此外,还涉及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其中,在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理论研究中的一项具有探索性意义的工作便是:10个调查基地在当地各聘请若干名“村民日志”记录员,对本村每天发生的事情进行观察与记录,从中国少数民族农村的社会文化实际出发,把国际文化人类学界近20年来争论不休、模式各异的民族志书写问题在中国少数民族农村进行实验,让研究对象即文化持有者成为民族志的作者,运用“主位”(emic)方法,从“本文化”内部视角对自己民族和村寨的社会文化进行叙述与评论,以求在当代国际文化人类学的学术平台上进行中国民族志和文化人类学的“本土化”创新,促进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文化人类学建设。
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作者: (英)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著;张云江译
简介: 《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全新译本)》根据英文原著或其他文种的较佳英文译本译出。与以往不同的是,本译丛全部用现代汉语译介,尽量避免以往译本中时而出现的文白相间、拗口艰涩的现象。本译丛还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在译介理念和用词用语方面,基本采用改革开放以来西学研究领域的共识与成论。另外,以往译本由于时代和社会局限,往往对原作品有所删改。出于尊重原作和正本清源的目的,本译丛对原作品内容一律不作删改,全部照译。因此,本译丛也是对过去译本的补充和完善。
图说中国节
作者: 大乔编著
简介: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冬去春来,岁月递嬗,时光如流,一个个的中国节在井然有序地轮替着。人们依照时节,付出辛勤的劳作,收获丰稔的果实,感受生活的美好,缅怀逝去的亲人…… 鞭春劝农,新正拜贺,元宵花灯,三月踏青,端午竞渡,七夕乞巧,中秋拜月,三秋尝新,重九登高,冬至馄饨,腊八佛粥,糖瓜祭灶,团年守岁……《图说中国节》叙说了传统中国节日的历史渊源、丰富寓意,展示了中国节日的各种民俗活动。再加上一幅幅形式多样、精美有趣的插图,一个个中国节便形象地再现于我们的面前。 中华民族的每一个节日都是一幅优美的图画,都是一首欢乐的歌。阅读本书,品味节俗,伴随着一个个的节日,我们的生活将更快乐、更美好!
私人权益控制政府权力的法律维度
作者: 许玉镇著
简介:《比例原则的法理研究》内容简介:许玉镇博士的学位论文经过修改即将出版,作为她的指导教师,我们极为高兴。许玉镇博士出身于教师家庭,自小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1992年她从辽宁省实验中学被保送进入吉林大学法学院学习。读本科时,我们就给她上过课,那时她总是早早来到教室,占据前排位置,以便听得清楚,并方便向老师提问。入学第一年期末考试,她就取得了全班第一名的成绩。1996年,她被保送到法学理论专业攻读法学硕士学位,其间逐渐显现出勤于钻研、善于思考的优秀素质。1999年考取吉林大学法学院法学理论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同年,留在吉林大学行政学院任教。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她较早地确定了研究方向,并进行了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在论文的最后写作阶段,她一边在北京进修意大利语,一边进行论文撰写,自然十分辛苦。她以坚强的意志完成了博士论文的写作,并顺利地通过了论文答辩。同年,又顺利地赴意大利深造。 她的博士学位论文主题是公法上的比例原则。比例原则当时是公法、尤其是行政法学领域比较前沿的一个课题,国内外资料偏少,可以借鉴的研究成果更是寥寥无几,写作难度很大,她因其有良好的法理学理论素养,并善于把法理学原理与公法的基本原则融为一体,毅然攻下了这块硬骨头。比例原则的核心是调整公共利益、国家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关系。
农民行动单位的视角
作者: 贺雪峰著
简介: 本书试图讨论中国乡村治理区域差异的村庄原因。作者利用华中科技 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学者最近数年在全国二十余省市农村调查获得 的资料,从村庄内农民认吲与行动单位的角度,来理解自上而下的农村政 策实践的过程、机制与后果。本书的主要观点是,当前中国不同地区的村 庄中,农民在超出家庭层面具有不同的认同与行动单位,超家庭认同与行 动单位的差异,构成了自上而下的农村政策实践所面对村庄结构性力量的 差异,由此造成政策实践的过程、机制与结果的差异。超家庭认同与行动 单位的分布具有区域特性,从而使农村政策实践的后果具有区域差异。本 书提出了大量研究假设,并以搜集到的不同区域村级负债资料为基础,初 步验证了本书的研究假没。
心灵与世界:一种知觉哲学的考察
作者: 王华平著
简介: 《心灵与世界:一种知觉哲学的考察》的主旨就是探讨心灵与世界的认知关系是如何可能的。为此,作者区分出了两种认知关系,即知觉关系与理性关系。就知觉关系而言,《心灵与世界:一种知觉哲学的考察》在批判间接实在论的基础上引入了一种析取的直接实在论。就理性关系而言,《心灵与世界:一种知觉哲学的考察》在剖析概念论与非概念论之争后提出“共存论题”,即概念内容。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作者: (美)威廉·詹姆斯著;郭宾译
简介: 虽然由于本书的一些章节太“形而上”,而其他一些章节又太细致,因而对于首次接触这一学科的学生来说,不太适合,但以下论述的形成却主要和作者的心理学课堂教学有关。其结果是,尽管除去了愉快与痛苦、道德的和审美的情感与判断这些重要的题目,但这本书篇幅的冗长之憾还是令作者本人比任何人都感觉更甚。在这急速前进的时代,期望笔下那连续1400页的书拥有很多读者的人必定是乐观派。但是,谁做的事情多,谁就会对某些事情有帮助;而且我确信,通过按照各自的一些需要进行明智的跳读,多种类型的读者,甚至那些刚刚开始学习这一学科的人,都将会发现我这本书的用处。由于初学者最需要指导,为他们着想,我建议他们在首次阅读时完全省略掉第六、七、八、十(从第330至第371页)、十二、十三、十五、十七、二十、二十一和二十八章。为了更好地唤起初学者的兴趣,可能明智的顺序是读完第四章就直接进入第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和二十六章,并从那儿再返回第一卷。关于空间知觉的第二十章棘手一些,如果不那样细致地叙述,则根本不能清楚地对它加以处理。它的一个删节本,题为《空间感觉质》,刊登在《思辨哲学杂志》第十三卷第64页上,一些人可能会发现它是整个二十章的一个有用的替代本。 我整本书都紧跟自然科学的观点。每门自然科学都不加批判地假定某种论据,然后再挑战它自己的“规律”所由以获得的、它自己的推论所由以展开的要素。
网络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作者: 郭明飞著
简介: 《网络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涉及的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因而在理论和实际操作层面上都有一定的难度。在具体的分析、研究过程中,存在着三方面的难点:其一,如何在有限的篇幅中,将论题阐述透彻明了,找准问题的症结,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有一定的难度。其二,在实际操作层面上,构建网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主阵地,需要具备相应的技术知识,对于笔者来说是一个难点问题。其三是网络用语与学术用语的结合。网络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形成了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话语体系。在论述中,如何实现网络用语与学术用语的有机结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网络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在理论上有一些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立意新,角度新。国内外对网络社会、网络文化、网络道德的研究较多,但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角度研究网络现象的较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者,从意识形态管理的视角来研究网络发展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有机结合这一问题有一定的创新性。二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网上理论阵地建设、网络道德建设、网上舆论引导、网上思想政治工作和网络文化建设五大方面,对“如何确保网络时代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这一课题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提出操作性较强的对策。三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看待互联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并对这种影响给予辩证的分析与把握。四是方法创新:《网络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注重从实证分析、图表分析、定量分析去论证对象,增强论证的科学性、规范性、准确性。
中国古代哲学史稿
作者: 康中乾著
简介: 本书四十四章,系统讲解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本书 有三个特点:一是注重哲学思想与社会经济、政治的关系;二是援引了比较 充分的原著材料;三是在紧扣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上的悟性特点的同时, 援引了西方哲学、特别是西方现代哲学中的现象学等方法,来分疏中国古代 的哲学思想。
Research on legal sciences of contemporary China
作者: 陈甦主编
简介: 建国60年来的法学研究,一如共和国的历史,历经艰难而终归繁荣, 持续发展且日渐辉煌。本书对60年来的中国法学研究状况进行了概括描述 ,展示了在新中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法学存在状态与演变过程,剖析了法学 研究中重要理论形成与演变的背景与缘由,彰显了法学发展与繁荣的理论 成果及其实践价值,以期读者能够通过本书,明晰中国法学的发展轨迹, 体会法学发展繁荣过程中那些付出艰辛与智慧的研究者们的心路历程,并 由此感受与共和国命运共振的法治时代脉动。
Twenty greatest philosophy books
作者: (美)詹姆斯·加维著;张义译
简介:《20部必读的哲学巨著》内容简介:哲学的确切概念固然已有不少,哲学家们(特别是伟大的哲学家们)对于哲学可能是什么或者应该是什么的陈述也确有对哲学的学科问题进行阐述,然而,在所有这些理论中,就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却很少能达成共识。也许,对于什么是哲学的问题有两种答案,而哲学的概念也有两个。我们会对这两种答案稍加考虑,然后再谈谈什么是伟大的哲学著作。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作者: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古罗马)贺拉斯(Horatius)著;郝久新译
简介:《诗学·诗艺》内容简介:诗歌是模仿的艺术,在关于诗的艺术这个大标题下,我认为,不仅要研究诗歌本身,也要研究诗歌的种类、各种类的具体功能和构成,以及一首好诗所要具备的情节结构的类型,结构成分的数目与特性等与这种研究有关的类似其他问题。我们按照事物自然顺序开始这项研究工作,先从最基本的原理开始。 史诗和悲剧诗、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为管乐和竖琴而写的音乐,概括地说,它们都是模仿艺术的表现形式。然而,它们彼此不同,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使用不同的媒介,选取不同的内容,或者采用完全不同的方式。
河西佛教史
作者: 杜斗城等著
简介:古代河西地区,扼据“丝绸之路”中段,连接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其不仅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孔道,还是中国西北部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碰撞的地区。大乘佛教就是经过河西进入我国内地的。自汉代佛教传入中国以来,河西地区就是佛教最为盛行的地方之一,有大量举世闻名的寺庙、石窟,还有许多永载史册的高僧大德。河西佛教在中国区域佛教史中的特殊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了解、研究这一地区的佛教史,不但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