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219 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4-12-1” 相关结果
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
作者: 张光南 等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4-12-1
简介: 《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基于国际趋势、国家战略和区域需求,通过问卷调查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存在的问题,结合全球服务贸易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国际经验,根据“高度开放、国际标准、中国实际、优势互补、逐步推进、底线思维”标准,制定逐步开放的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负面清单》基本版V1.0、豪华版V2.0和顶级版V3.0。 考虑到《负面清单》及管理措施实施可能存在的风险管理、利益协调、配套措施、执行效率等潜在问题,建议八项管理创新:政府权责界定“正面清单”管理、政府职能区分“管理”与“服务”、商事制度改革、信用体系建设、争端解决模式、程序信息透明、政策与商务推广、行业标准与行业研究,并制定应急方案、实施路线图与时间表。
中国书院文学教育研究
作者: 程嫩生 著
简介: 中国书院是代表着儒家思想的重要教育机构,道德教育是书院教育网络中的一根主线,为文学教育紧紧把持着方向。道德教育与科举文教育之间的纠葛问题一直出现在书院文学教育中,成为书院文学教育的重要问题。南宋理学家们要求书院重视道德教育,不要惟科举文教育是从,他们的思想在后代书院薪火相传。以古文为时文习见于清代书院文学教育中,有助于提升生徒的时文写作水准。清代书院在八股文教育时尊奉清真雅正的准则,实现了为文与为人的统一。中国书院文学教育有利于促进生徒文学素养的形成、推动地方文学的发展、促进文派思想的传播以及泽溉当今学校的文学教育。
微博舆情:传播 治理 引导
作者: 李明德 等著
简介: 本研究从当前社会环境和微博舆情实际发展现状出发,综合运用传播学、社会学、管理学的实证与批判,定量与定性,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基本研究路径,以马克思主义舆论观、使用与满足、议程设置理论、涵化理论作为贯穿全文的基本理论基础,对社会结构压力、网民心理、媒介环境、触发舆情事件、社会管理等影响要素进行深入分析,借鉴中国古代都江堰水利疏导工程机制,全面揭示微博舆情生成到消弭全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及其内在的演化机理与规律。探究其动态过程中的演变规律、传播模式等内在关系并得出新的结论。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管理研究
作者: 李东兴 著
简介: 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下行双重压力下,受中央政策的支持和推动,从2008年年底开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如雨后春笋般猛增,成为新一轮地方政府的融资主体。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不断扩大。一旦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生债务风险,将会通过财政、金融和实体经济等传导路径,引发更为严重的债务危机。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管理研究》以风险管理理论和政府融资理论为指导,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进行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预警和风险治理等研究。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规范与实证紧密结合的研究课题。本书根据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的发展实际,进行了大量的数据研究和案例分析。
马尔库塞乌托邦思想的现代性阐释
作者: 谢玉亮 著
简介: 在今天,现代性已然成为各种思想学说共享的社 会历史背景和理论主题。谢玉亮的《马尔库塞乌托邦 思想的现代性阐释》旨在现代性视域下对马尔库塞乌 托邦思想提供一种新的诠释,同时试图透过马尔库塞 乌托邦思想来认识走出现代性的危机与出路。本书认 为,马尔库塞的乌托邦思想是在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 批判中出场的,其对现代性病症的诊断是有益的。遗 憾的是,由于不触及现实制度,这一乌托邦思想最终 未能洞穿现代文明的历史本质,而仅仅具有文化超越 的意义。
西方公共政策学史稿
作者: 王春福,陈震聃 著
简介: 王春福、陈震聃所著的《西方公共政策学史稿》 以社会实践发展的历史过程 为基础,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 果,依据公共政策学面临的主要任 务、研究内容、基本方法、成果特点 等因素,把公共政策学发展的厉史划 分为:公共政策学创立和初步发展时 期、公共政策学过程理论完善时期、 公共政策学多元化时期。每个时期选 取最具代表性的学者,对其主要的公 共政策学思想进行分析和研究,对不 同学者思想的独到之处、历史地位和 局限性作出评价,为公共政策学史研 究增添了新内容。
科技伦理问题研究
作者: 陈彬 著
简介: 该书从较广泛的意义上理解科技伦理,认为凡是科学技术本身或者科技研究和应用过程中引发的所有关涉道德、义务、责任、价值等方面的问题均应属于科技伦理的范畴,在此基础上,考察科学技术的伦理全貌,试图建立一套并列关系的论域分类体系,试图用科学技术本身为参照系,衡量科学技术与各种伦理问题涉及领域的关系为逻辑,尝试对科技伦理的不同研究领域进行了划分,共划分为本体域、主体域、客体域、学科域、工程域和管理域六个部分。希望这种观察能够准确梳理、表达和评价当代科技伦理的研究成果,并呈现创新性的观点和意义,给人以有益启示。
跨文化视野中的东方文学传统
作者: 侯传文 著
简介: 本书以比较文学的思路和方法研究东方古代文学,属于东方文学传统的跨文化研究。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文类研究》,对东方的神话、抒情诗、史诗、戏剧、小说、诗学等传统文学文类进行总体研究;下篇《现象阐释》,主要对东方文学的多元性与统一性、文化演进与文学嬗变、父系文化中的妇女形象、《高丽藏》与中韩文化交流等东方传统文学与文化现象进行阐释。
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教育研究
作者: 黄兆信,万荣根 著
简介: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备受社会关注。作为城市重要的人力资源之一,其受教育程度和社会融合状况关系到未来城市化发展的规模以及未来劳动力市场的培育。黄兆信、万荣根著的《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教育研究》从一个新的视角界定了“融合教育”的发展理论,基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维度构建了一个崭新的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教育的发展图景,将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融合教育问题引入一个个性化发展的空间,提出了城乡文化“双向互动”、人才培养“求同存异”的新融合路径,解答了当前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中深层次的现实矛盾和理论疑难,为社会融合与和谐社会建构提供了强有力的行动支持和思维保障。
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作者: 莫书亮 著
简介: 《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旨在介绍儿童心理状态理解能力发展研究的概念、方法和研究问题。主要讨论了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来源和基础及其与语言和执行功能的关系,从异常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孤独症和盲童的心理理论功能和特点,通过系列实证研究探讨了家庭和学校环境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本书适合家长、学前教育工作者和相关研究人员参考。
胡先驌教育思想与精神品格
作者: 张艳国 主编
简介: 本书为胡先骕教育思想研讨会暨胡先骕诞辰120周年学术论文集。胡先骕是江西师范大学前身国立中正大学的创校校长,其一生成就颇丰。毛泽东称他为“中国生物学界的老祖宗”。同时他也是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本书收集的论文涉及胡先骕的人格生平,教育思想,学衡派文化思想,文学思想,植物学成就等五个方面的研究。 胡先骕生平简介: 胡先骕(1894--1968),字步曾,号忏庵,英文名字为(Hsen--Hsu hu),江西省新建县人。早年两度留学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归国后在多所大学执教。1921年,与梅光迪、吴宓等创办《学衡》杂志,为“学衡派”代表人物之一。1940年任江西师范大学前身----国立中正大学首任校长。1935年当选为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评议员,1948年当选为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士。胡先骕是我国植物分类学家,我国近代植物学奠基人之一。与秉志联合创办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长期主持静生生物调查所,还创办了庐山森林植物园、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一生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书籍近20册,培养了大批植物学人才,1948年与郑万钧联合发布、命名“水杉”新种,被称为“水杉之父”。后又获“中国植物分类学之父”的称号。毛泽东说“他是中国生物学界的老祖宗”。 主要著作: 1.《高等植物学》(与邹秉文、钱崇澍合著)商务印书馆, 1923年版; 2.《细菌》商务印书馆, 1929年版; 3.《中国植物图谱》(与陈焕镛合著),商务印书馆,分五卷(按卷序分别于1927年、1929年、1933年、1935年、1937年出版); 4.《中国蕨类植物图谱》(与秦仁昌合著),南京自然历史博物馆与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联合出版,1930年版; 5.《种子植物分类学讲义》中华书局, 1951年版; 6.《世界植物地理》(译著)商务印书馆, 1933年版; 7.《植物分类学简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5年版; 8.《经济植物学》中华书局, 1953年版; 9.《忏庵诗稿》上下卷,钱钟书选编,1964年出版。
传承与创新
作者: 黄斌 著
简介: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是一个由社会结构理论、社会发展理论和新社会建构理论三者有机构成的“艺术整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如何发展社会主义”这条主线,现实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对社会形态理论的运用、传承和创新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正在生成的社会形态,其历史使命就是在改革、建设和创新中创造出优越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式和制度模式。
变化的传播偏向
作者: 潘天波 著
简介: 《变化的传播偏向》基于文化自觉的立场,旨在以古代先哲及典籍为分析个案,粗略检视偏向于口头传统的中国儒释道思想,阐明中国传统文化所昭示出来的传播理念及其政治咨商偏向,并将分析的触角延伸到当代微传播文化领域。在阐释中发现,中国传统思想的当代传播学新命是值得信赖和敬畏的。
国族乡土与性别
作者: 王宇 著
简介: 《国族乡土与性别》是作者王宇继2006年出版的《性别表述与现代认同》这部在学界好评如潮的专著之后的又一力作,集多年的研究心血,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再次从性别这一微观的视角来重新阐释中国现代/当代文学主潮的内在逻辑,并着重聚焦于乡土文学领域,俨然是中国当下乡土文学研究、女性主义/性别文学研究领域中的双重“异数”。奇特的研究路径,深刻而又灵动的论析,迭出的新见,再辅以风格鲜明的语言表述,共同构成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学术趣味。
风险传播的场域研究
作者: 胡登全 著
简介: 在全球风险社会,媒介是风险治理的一个关键要素。如何认识风险的客观性和建构性,如何洞悉风险传播的生产规律,如何把握受众的风险感知特点,如何从中国社会、媒介实践和受众心理出发,最大限度地发挥媒介在风险复合治理中的作用,是本书的重点所在。全书以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为切入点,首次提出风险传播场这一概念,并从自主极和他律极出发,对场域的生产机制进行深入剖析。为此,在研究方法上,实现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文化学、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领域的融合,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的结合,历史研究和文献研究的并重。在研究中,借用和改造了休梅克的把关层次理论,分析了自主极和他律极的不同资本的生产力在场域的不同时空中的变化过程,论述了风险传播场的动态性和半自主性。针对国内风险传播的定量研究少、风险感知调查薄弱、实证研究往往仅限于某单个案例的情况,进行了两项实证研究:第一,1200名受众的风险感知与媒介使用的调查;第二,1095名媒介人员的风险传播素质的调查。在此基础上,以媒介为出发点,构建了风险复合治理框架,提出了政府、组织、媒介、个体等风险治理单元在常态和异态环境下的不同策略。
当代中国政治生态建设研究
作者: 夏美武 著
简介: “政治体系是一个生态学的概念。”(阿尔蒙德语)这本由夏美武著的《当代中国政治生态建设研究(基于结构功能分析视角)》遵循体系一过程一政策一评价这一结构功能分析原理,系统阐述政治生态理论的基本内涵与学科地位,客观总结分析当代中国政治生态建设取得的成就、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初步提出构建优良政治生态的实现路径,以及开展政治生态评价的基本模型、主要方法与指标体系等。本书对政治生态评价理论独具见解的论述,不仅丰富了政治生态理论内涵,更为推进我国政治建设和政治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中国当代文学身体政治研究
作者: 刘传霞 著
简介: 从身体政治层面来系统化地考察当代文学的发展与流变,为原来的政治、文化、经济等作为聚焦点的文学研究增加一个新的分析点、观察点,让我们对原来被忽视、零散的文学现象有一个新的认识,警惕其中存在可能连续发展的问题,认清我们每个人与“自我”相关联的身体都是存在于一个特定时空之内,身体并非是一个完全自我的存在,而是受到各种话语权力的操控的,同时通过对身体合理开发与引导,也可以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前导性的效果。 这种切身性、贴身性的研究,尤其是对女性主义的身体叙事在中国所遭遇的复杂与吊诡的效果进行剖析,也为我们提供一个检讨、审视中国当代社会从1980年代以来以西方文化为资源或参照系统的身体理论,照顾到中国文化的本土性。
高山仰止忆秀峰
作者: 孙琬钟 主编
简介: 杨秀峰同志“七七”事变前在北平教育界、文化界上层从事统一战线工作。抗日战争中先后任冀西抗日游击队司令等职。1948年任华北人民政府副主席。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高等教育部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等职。“文化大革命”后,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他谢绝了职务安排,成为主动退下来的老同志的典范,中共十二大主席团为此向他发了致敬电。 2007年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会召开其诞辰110周年纪念会,后将与会者的讲话、发言,以及一些老同志的回忆并杨秀峰年谱收集于一书,定名为《高山仰止忆秀峰》,出版发行,回忆怀念杨秀峰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共和国的法制建设与教育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讴歌他的革命精神、他的高风亮节的情怀,用以宣传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和高贵品质。
吴化粤语研究
作者: 李健 著
简介:李健的《吴化粤语研究》认为吴化粤语是粤方言 最小的一个次方言,这个次方言地处偏远的粤西地区 ,在南北朝时期就其本定型。一千多年来,中心城市 方言已经发生了多次剧变,吴化粤语却保留了上古汉 语的很多语音词汇材料。其次,此地又是古百越民族 原居之地和中古以来汉民移居之所,吴化粤语中夹杂 了多种民族语言和多种汉语方言的成分,因此吴化粤 语很有历史研究和多语言共存研究的价值。本书主要 目的是向读者提供吴化次方言第一手的的语音和词汇 材料;并作古今汉语和粤壮、粤闽、粤客方言的语料 比较分析,以探求这个次方言的语源和构成。
空间隔离与外来人口的城市融入
作者: 景晓芬 著
简介: 景晓芬所著的《空间隔离与外来人口的城市融入/社会学丛书》以西安市外来人口为研究对象,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宏观方面主要研究西安市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变动情况及特定群体的空间隔离状况,重点是对1978年以后的城市空间变动进行分析;在微观层面上进行了具体的实地调查,利用调查资料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描述外来人口在职业空间、居住空间和公共空间三个维度上与城市居民的隔离程度,建立回归模型分析空间隔离对外来人口城市融入的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4-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