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72 项 “凤凰出版社,2006” 相关结果
西游记xi you ji
作者: (明)吴承恩著;霍嘉校点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6
简介:《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神魔小说。作者通过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寄托了对社会一实的批判。其中孙悟空的形象更是我国古典小说不楞多得的艺术形象之一,它的叛逆性格和反抗精神,尤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西游记》的语言以明代流行的南方官话为基础,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专家学者在翻译时昼保持原著的语方风格,并进行了再加工,使用权它更适合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阅读。 《西游记》主要描写的是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全书一百回,从大的结构上看,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回至第八回是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孙悟空出世、拜师、大闹天宫,这是全书最精彩的章节,热闹非凡,孙悟空上天入地好一顿折腾,将他的反抗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是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唐僧的出身及取经的缘由。第十三回至最后一回是第三部分,主要写唐僧西天取经,路上先后收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徒弟,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到了真经,修成了正果。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 《西游记》不仅有较深刻的思想内容,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西游记》艺术宫殿。 《西游记》所描写的唐僧取经故事,原型为唐代历史上的玄奘取经。对此,《旧唐书?方伎传》、《续高僧传》中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与《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两篇、《佛祖统纪》及玄奘自撰《还至于阗国进表》等典籍均有载记。而玄奘门徒慧立、彦惊作《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之尤详。玄奘取经故事在唐以后,很快进入传说,在民间传播。还为各类创作取材,加以发展。晚唐五代俗讲、壁画,宋金元院本、戏文、杂剧、说话等各类体裁中,均有专门描绘或敷演取经故事的作品,如院本《唐三藏》、戏文《陈光蕊江流和尚》、杂剧《西游记》《魏征斩龙》等。说话艺术中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平话》,更先后将取经故事推向新的阶段。据《永乐大典》存《西游记平话》佚文“梦斩泾河龙”、《朴通事谚解》存“车迟国斗圣”两段看,与吴本《西游记》相应文字近同;又《谚解》注文述及四众西行途中诸事,述及寻取经人及孙悟空出身、大闹天宫等,与吴本《西游记》情节框架亦同。完全可以说,《西游记平话》已具备了吴承恩《西游记》的基本规模。
Intellectuals and the crisis of modernity
作者: (美)卡尔·博格斯(Carl Boggs)著;李俊,蔡海榕译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6
简介:本书是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和苏联共产主义受挫的背景下,对现代世界中知识分子作用问题的重新思考。围绕着知识分子在为意识形态的霸权而不断斗争的活动中展现出来的政治层面,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尖锐的问题:知识分子活动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它们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知识分子的政治作用是什么,是霸权的还是反霸权的,是起支配作用还是颠覆作用?这些作用又是怎样随着现代性危机的不断加深而变化的?知识分子是否已成为一个利益和价值观与众不同的阶层?哪些条件会促使一个利益和价值观与众不同的阶层?哪些条件会促使一个有助于创造历史的批判性或对抗的知识阶层的形成?
以常州文人群体为典范的研究
作者: 杨旭辉著
简介:经学与文学的互动研究,是清代文学研究得以深化的一项标志,而常州学派与各种文学的互动关系则又是此种深入研究的关键课题。该课题不仅需融通经、史、子、集,而且必须紧紧抉示清代中、晚(或称近代)期转型阶段之理路。本书以常州文人群体为典范对清代经学与文学作了深入的研究。本书内容丰富,论述透彻,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笔者认为,清代文学的研究绝对不能把自己眼光盯在几个所谓的名家和大家身上,那无疑是固步自封。拙著主标题所力求的境界就是要使自己的研究视野尽可能开阔,取证的范围在横向上尽可能广,当然其中所涉及的文人学士也就不受身份的限制,也不仅限于常州一府,以免作茧自缚,见木不见林。
中国地方志集成,辽宁府县志辑.23
作者: 本社编选
简介:《中国地方志集成》是辑录旧地方志的大型丛书。《辽宁府县志辑》收录记述历史上辽宁省所属县级以上行政单位的旧地方志55种,共23册,其中府志3种,州志2种,县志39种,乡土志6种。基本上涵盖了辽宁省旧方志的各个方面,是一部收录方志资料比较齐备,收录范围比较普遍的大型方志丛书。
千家诗注评
作者: (清)王相选编;顾农注评
简介:卷一 五绝 春晓 孟浩然 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送郭司仓 王昌龄 洛阳道 储光羲 独坐敬亭山 李白 登鹳雀楼 王之涣 观永乐公主人 蕃孙逖 春怨 金昌绪 左掖梨花 丘为 思君恩 令狐楚 题袁氏别业 贺知章 夜送赵纵 杨炯 竹里馆 王维 送朱大入秦 孟浩然 长干曲 崔颢 咏史 高适 罢相作 李适之 逢侠者 钱起 江行望匡 庐钱栩 答李浣 韦应物 秋风引 刘禹锡 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 韦应物 秋日 耿沛 秋日湖上薛莹 宫中题 李昂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汾上惊秋 苏■ 蜀道后期 张说 静夜思 李白 秋浦歌 李白 赠乔侍御 陈子昂 答武陵太守 王昌龄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婕好怨 皇甫冉 题竹林寺 朱放 过三闾庙 戴叔伦 易水送别 骆宾王 别卢秦卿 司空曙 答人太上隐者 卷二 五律 幸蜀回至剑门 李隆基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蓬莱三殿侍宴奉敕咏终南山 杜审言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长宁公主东庄侍宴 李峤 恩赐丽正殿书院赐宴应制得林字 张说 送友人 李白 送友人人蜀 李白 次北固山下 王湾 苏氏别业 祖咏 春宿左省 杜甫 题玄武禅师屋壁 杜甫 终南山 王维 寄左省杜拾遗 岑参 登总持阁 岑参 登兖州城楼 杜甫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送崔融 杜审言 扈从登封途中作 宋之问 题义公禅房 孟浩然 醉后赠张九旭 高适 玉台观 杜甫 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 杜甫 旅夜书怀 杜甫 登岳阳楼 杜甫 江南旅情 祖咏 宿龙兴寺 綦毋潜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题松汀驿 张祜 圣果寺 释处默 野望 王绩 送崔著作东征 陈子昂 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其一 杜甫 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其二 杜甫 宿云门寺阁 孙逖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李白 临洞庭上张丞相 孟浩然 过香积寺 王维 送郑侍御谪闽中 高适 秦州杂诗 杜甫 禹庙 杜甫 望秦川 李颀 同王征君洞庭有怀 张谓 渡扬子江 丁仙芝 幽州夜饮 张说 卷三 七绝 春日偶成程颢 春日 朱熹 春宵 苏轼 城东早春杨巨源 春夜 王安石 初春小雨 韩愈 元日 王安石 上元侍宴 苏轼 立春偶成 张拭 打球图 晁说之 宫词其一 林洪 宫词其二 林洪 咏华清宫 杜常 清平调 李白 题邸间壁 郑会 绝句 杜甫 海棠 苏轼 清明 杜牧 清明 王禹傅 社日 王驾 寒食 韩翎 江南春 杜牧 上高侍郎 高蟾 绝句 释志南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客中行 李白 题屏 刘季孙 漫兴 杜甫 庆全庵桃花 谢枋得 玄都观桃花 刘禹锡 再游玄都观 刘禹锡 滁州西涧 韦应物 花影 谢枋得 北山 王安石 湖上 徐元杰 漫兴 杜甫 春晴 王驾 春暮 曹豳 落花 朱淑真 春暮游小园 王淇 莺梭 刘克庄 暮春即事 叶采 登山 李涉 蚕妇吟 谢枋得 晚春 韩愈 伤春 杨万里 送春 王令 三月晦日送春 贾岛 客中初夏 司马光 有约 赵师秀 初夏睡起 杨万里 三衢道中 曾几 即景 朱淑真 初夏游张园 戴复古 鄂州南楼书事 黄庭坚 山亭夏日 高骈 田家 范成大 村居即事翁卷 题榴花 韩愈 村晚 雷震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乌衣巷 刘禹锡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题淮南寺 程颢 秋月 朱熹 七夕 李朴 立秋 刘翰 秋夕 杜牧 中秋月 苏轼 江楼感旧 赵嘏 题临安邸 林升 晓出慈净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入直召对选德楼赐茶而退 周必大 夏日登车盖亭 蔡确 直玉堂作 洪咨夔 竹楼 李嘉祜 直中书省 白居易 观书有感 朱熹 泛舟 朱熹 冷泉亭 林稹 赠刘景文 苏轼 枫桥夜泊 张继 寒夜 杜耒 霜月 李商隐 梅 王淇 早春 白玉蟾 雪梅其一 卢梅坡 雪梅其二 卢梅坡 答钟弱翁牧童 泊秦淮 杜牧 归雁 钱起 题壁 无名氏 卷四 七律 早朝大明宫贾至 和贾舍人早朝 杜甫 和贾舍人早朝 王维 和贾舍人早朝岑参 上元应制 蔡襄 上元应制 王硅 侍宴 沈俭期 戏答元珍 欧阳修 插花吟 邵雍 寓意 晏殊 寒食书事 赵鼎 清明 黄庭坚 清明 高翥 郊行即事 程颢 秋千 释惠洪 曲江其一 杜甫 曲江其二 杜甫 黄鹤楼 崔颢 春夕旅怀 崔涂 答李儋 韦应物 江村 杜甫 夏日 张来 辋川积雨 王维 新竹 陆游 表兄话旧 窦叔向 偶成 程颢 游月陂 程颢 秋兴其一社甫 秋兴其三 杜甫 秋兴其五 杜甫 秋兴其七 杜甫 月夜舟中 戴复古 长安秋望 赵嘏 新秋 杜甫 中秋 李朴 九日蓝田会饮 杜甫 秋思 陆游 与朱山人 杜甫 闻笛 赵嘏 冬景 刘克庄 小至 杜甫 梅花 林逋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干戈 王中 归隐 陈抟 山中寡妇 杜荀鹤 送天师 朱权 送毛伯温 朱厚熄
中国地方志集成,黑龙江府县志辑.10
简介:《中国地方志集成》是辑录旧地方志的大型丛书。《黑龙江府县志辑》收录记述历史上黑龙江省所属县级以上行政单位的旧地方志32种,共10册,其中府志1种,县志24种,乡土志2种。基本上涵盖了黑龙江省旧方志的各个方面,是一部收录方志资料比较齐备,收录范围比较普遍的大型方志丛书。
中国地方志集成,吉林府县志辑.10
简介:《中国地方志集成》是辑录旧地方志的大型丛书。《吉林府县志辑》收录记述历史上吉林省所属县级以上行政单位的旧地方志49种,共10册,其中州志1种,县志23种,厅志1种,乡土志21种。基本上涵盖了吉林省旧方志的各个方面,是一部收录方志资料比较齐备,收录范围比较普遍的大型方志丛书。
《孟子》注评
作者: 鲁国尧,马智强注评
简介:梁惠王上① 共七章 (一)孟子见梁惠王②。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③。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日‘何以利吾家④?’士庶人日‘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⑤,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⑥。未有仁 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日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 ①梁惠王上:《梁惠王》是《孟子》第一篇的篇名,《孟子》和《论语 》一样,原无篇名,后人一般取每篇第一章中的前两三字为篇名。《孟子》 共七篇,东汉末赵岐为《孟子》作注时,将每篇皆分为上、下,后人从之。 ②梁惠王:即战国时魏惠王魏藿,前369~前319年在位。魏原来都城在安 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因秦国的压力,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 ),故魏也被称为梁,魏惠王也被称为梁惠王。“惠”是其死后的谥号。③ 仁义:“仁”是儒家的一种含义广泛的道德观念,是各种善的品德的概括, 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义”,儒家学说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准则。 ④大夫:先秦时代职官等级名,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家:大夫的 封邑。封邑是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 在内),又称采(cai)地。 ⑤乘:音sheng,量词,一车四马为一乘。当时 战争的形式主要是车战,一辆兵车由四匹马拉,车上有三名武装战士,后有 若干步兵。古代常以兵车的多少衡量诸侯国或卿大夫封邑的大小。 ⑥餍: 满足。 【译文】 孟子谒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 于我的国家吗?”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定要说到那利呢?只有仁义就够了。大 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说 ‘怎样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 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 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 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 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 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 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 (二)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①:‘ 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 囿②,唐鹿攸伏,唐鹿濯濯,白乌鹤鹤。王在灵沼,於轫鱼跃。’文王以民 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日灵台,谓其沼日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③:‘时日害丧④,予及女偕亡 ⑤。’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注释】 ①《诗》:即《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 典,故称《诗经》,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期的作品,共三百零五篇,分为风 、小雅、大雅、颂四类。此章所引为《大雅·灵台》。 ②王:此指周文王 姬昌,殷王纣时的诸侯,子武王伐纣,灭殷。 ③《汤誓》:《尚书》中的 一篇。《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上古事迹著作的汇编,是儒 家经典之一。《汤誓》这一篇,记载商汤讨伐暴君夏王桀的誓词。传说,夏 桀曾自比太阳,说太阳灭亡他才灭亡。此章所引是百姓诅咒夏桀的话。④时 :这。害:同“曷”,何时的意思。 ⑤女:同“汝”,你。 【译文】 孟子谒见梁惠王。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面观赏着鸿雁麋鹿,一面问道 :“贤人对此也感受到快乐吗?” 孟子答道:“只有贤人才能感受到这种快乐,不贤的人纵然拥有珍禽异 兽,也不会(真正感受到)快乐的。《诗经》上说:‘文王规划筑灵台,基址 方位细安排,百姓踊跃来建造,灵台很快就造好。文王劝说不要急,百姓干 活更积极。文王巡游到灵囿,母鹿自在乐悠悠,母鹿肥美光泽好,白鸟熠熠 振羽毛。文王游观到灵沼,鱼儿满池喜跳跃。’文王依靠民力造起了高台深 池,但人民却高高兴兴,把他的台叫做灵台,把他的池沼叫做灵沼,为他能 享有麇鹿鱼鳖而高兴。古代的贤君与民同乐,所以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 《汤誓》中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灭亡?我们要跟你同归于尽!’人民要跟 他同归于尽,(他)纵然拥有台池鸟兽,难道能独自享受到快乐吗?”
南京大屠杀史料集.14,魏特琳日记
作者: 张宪文主编;张连红[等]编译
简介:《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分若干专题,系统地介绍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重要史料,内容包括:中国军队为保卫首都南京与来犯日军进行顽强作战的历史档案材料;大量的侵华日军官兵的日记、书信、回忆和证言;一大批西方人士关于嘉峪关市大屠杀的文字史料;一批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证言;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中国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的史料等等,涵盖了大屠杀历史的各个方面,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向世人展示了当年的历史真相。本书是魏特琳的日记,真实、详尽地记录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暴行。今天出版这部日记,既是对侵华日军暴行的控诉,也是对日本新军国主义分子的批判;既是对魏特琳女士永久的怀念,也是对世界和平的呼唤。
苏轼集
作者: 陶文鹏,郑园编选
简介:苏轼是北宋文坛的一代盟主,宋代最杰出的文学大家。他才华横溢,创作力旺盛,著述宏富。在文学艺术上有多方面的重大建树和深远影响: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开有宋一代诗 歌的新风貌,而他被公认为可与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比肩的诗坛巨擘;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开创者;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绘画与文同米一起建立了宋代文人写意画派。苏轼对诗、词、文、书、画的艺术奥秘作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是有真知灼见的文艺理论批评家。他还深谙园林艺术,精于鉴赏金石,又有博大精深的哲学与文化学术思想。涉猎的领域如此广阔,并都取得高度的成就。这样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举世罕见,我们中华民族引以为自豪。 书共选录苏诗一百一十一首,词五十首,文三十篇。选目去取兼顾到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使读者可略窥全豹,同时以能突出苏轼的创作个性为旨归。所选作品依据底本,诗文以孔凡礼点校的《苏轼诗集》和《苏轼文集》为主,词以邹同庆、王宗堂著《苏轼词编年校注》为主,问采他本。诗、词、文三部分,各按时序排列,每篇均注明苏轼创作时间、时任职务及所在地,俾使读者有一清晰的背景印象。注释力求简洁,但都注出苏轼的出处行藏和所用典故出处,也尽量吸取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凡重要见解均有注明。对于难句略加串讲,难字亦标出注音,以方便读者阅读。
辽金元诗话全编
作者: 吴文治主编
简介: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理论亦向称发达。辽金元诗话,上承两宋,下启明代,有王若虚、元好问、方回、辛文房等诗论大家,卓然自立,又因这一时期士人束缚较少,思想比较自由活跃,其诗论中也每见灼见真知,因此具有不容轻觑的地位。 《辽金元诗话全编》为国务院古籍整理十年规划[八五]、[九五]计划中的重点项目。共收录辽诗话21家、金诗话154家、元诗话245家,总计420家,广泛搜求,勾沉辑逸,亦称详备,具有重要的理论文献价值,是研究中国诗歌史、诗论史者不可或缺的案头必备的工具书。
《大学》《中庸》注评
作者: 方向东注评
简介:《大学》强调学习,要“修身”、“处善”;《中庸》主在行为准则,教人发现“至善”和遵守常道。二书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本书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底本,按章节次序先进行简注,接着翻译原文,最后详加评析,文后选编附录。注释中对历代理解歧异者,择善而从。译言语诚心诚意 量忠于原文,多用直译,少用意译。评析力求深入浅出,也引用古人的原文,以求雅俗可以共赏。
《史记》编纂学导论
作者: 赵生群著
简介: 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美誉的《史记》,无论是史学、文学,还是其他方面,都有值得学习借鉴之处。《史记 编纂学导论》从《史记》的成书过程、内容、体例、取材、史料运用、述史框架、《史记》书法、史学理论、编纂、《史记》纪传与传记文学等不同角度,探讨《史记》编纂学,研究《史记》的创作过程、方法等。视角独特,论证翔实,资料丰富,多可借鉴。
册府元龟:校订本.拾贰,人名索引
作者: (宋)王钦若等编纂;周勋初等校订
简介:《册府元龟》所录材料,先按部门,再依年代先后排列,共三十一部,一千一百零四门。其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史料学上的价值。《册府元龟》主要是抄录五代以前的史籍(主要是正史)而成。隋代以前的正史虽然流传至今,但《册府元龟》所见皆为唐宋古本,可用来校订正史流传中产生的讹误。另外,除有关历史事件的记叙外,《册府元龟》在典章制度方面,也有很多的原始资料。②校勘学上的价值。《册府元龟》中依据的正史,从版本的角度来说,都是比之目下流行的版本更为接近原书面貌的古本。因此,就以一般的正史材料而言,也有校勘学的价值。其中的许多材料,可用以补史、校史与辑佚。③学术史上的价值。 我国的史学传统,偏重于政治史方面的编纂,而对其他门类的学术史,则相对来说不太重视。《册府元龟》容量大,对于各类问题,资料的搜集更见完整,编纂更系统。利用其中的材料,可以分门别类地编写多种专题历史。 《册府元龟》虽是一部巨大的文献宝库,但使用者相对比较少,这是因为《册府元龟》从来没有一个完善的整理本,宋本残缺,明本讹误极多,且无相关索引。有鉴于此,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在著名文史专家周勋初教授的主持下,集中二十多位专家学者,从1994年起,历时十个寒暑,终于完成了此书的整理工作。此次整理,以明刻本为工作底本,以宋本参校,写下详细校记。如遇宋、明两本皆不明晰处,则推寻这些文字的本源,参以唐五代以前的大量子史文献,力求恢复这些史料的原貌。全书编制了详尽的人名索引,方便读者使用。
随园食单:图文版
作者: (清)袁枚著
简介:《随园食单》主要是介绍汀浙一带富有特色的饮食的制作方法,因此它是一本地域性的“江浙食单”。但其内容相当丰富,包括了海鲜、特牲、羽族、水族、素菜、点心、茶酒等等十四单,当时江浙人生活中各种类型的饮食几乎网罗殆尽。每一单罗列的品种也十分可观,例如《特牲单》就介绍了三十馀种菜肴,涉及到猪、牛、羊、鹿、獐、果子狸等牲畜与动物的许多烹饪方法;《点心单》介绍了面、饼、饺、馄饨、合子、馒头、面茶、粽子、汤团、糕、豆粥等五十馀种点心的做法。它集中了江浙厨师长期积累的丰富的烹饪经验,弥足珍贵。 《随园食单》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所著。袁枚是一位有丰富经验的烹饪学家。他所著的《随园食单》一书是我国清代一部系统地论述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重要著作。该书出版于1792年(乾隆57年)。全书分为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 、不族无鳞单 、杂素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和菜酒单十四个方面。在须知单中提出了既全且严的二十个操作要求,在戒单中提出了十四个注意事项。接着,用大量的篇幅详细地记述了我国从十四世纪至十八世纪中流行的 326种南北菜肴饭点,也介绍了当时的美酒名茶。 此书作者为清代文学家袁枚(1716——1798),本书是一本独具特色的食谱,集清代江浙一带美食大全,文笔富有性灵,趣味入胜。今配以古代文人生活之图境,图文互动,既有文化价值,又具欣赏实用价值。
南京大屠杀史料集.13,拉贝日记
作者: 张宪文主编;(德)约翰·拉贝著;刘海宁[等]译
简介: 拉贝,德国西门子公司驻中国商务代表,在中国工作了30年。在侵华 日军侵占南京前后的日子里,出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在此期间 ,他以其独特的身份、西方人的视角,在呼啸的枪炮声中、在尸骨遍地的 金陵古城,用充满激情而又冷峻的笔触逐日记载了这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痛 的一页。日记所展示的侵华日军惨绝人寰的暴行,以及拉贝先生感人的人 道主义精神,都将使今天的中国读者更深刻地认识过去、更深刻地思考未 来。
梁武帝及其时代
作者: 赵以武著
简介: 本书强调的内容是: ——梁武帝一生特别是他当政近50年的历史,在南朝170年间,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不能忽视。梁武帝一生85年,占南朝史一半;他统治近50年,在他之前,惟汉武可比;在他之后,有康熙、乾隆过之。他有过成功,创造过奇迹,成了一代枭雄;在近重大失误,酿成了灾难性的后果,变成千古罪人。对于他一生的成败得失,需要我们认真总结。 ——梁代在东晋南朝历史上,是个重要的时代。从政治上看,梁武帝既想恢复士族的特权,又想重用庶族参政;从军事上看,军队的素质由强弩之末逐渐演变为不堪一击,在北方日幕途穷之时无法振作有为,并一败涂地;从文化上看,儒学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佛教达到畸形的发展,文学艺术领域出现极其辉煌的的成就。这一切组合在一起,非常典型。这段历史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梁代的文化事业调度繁华,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应该看到,隋唐文化承接六朝文化传统,其实主要是继承梁代的成果。
江苏省水利年鉴
作者: 朱海生主编;江苏省水利厅编著
简介:《江苏水利年鉴2006》是反映江苏水利事业发展和记录水利事实、汇集水利统计资料的工具书。包括15个专栏:1.综述;2.重要文献;3.政策法规;4.专论;5.综合管理;6.建设管理;7.防汛抗旱;8.江河治理与开发;9.地方水利;10.人力资源;11.新闻宣传、信息、出版、学术团体;12.水利统计;13.大事记;14.名录;15.附录。
明末清初节烈诗人山水诗论
作者: 时志明著
简介:(一)百变回流披沙拣金——本文的缘起及价值 明清之际确是中国历史上千年一遇的特殊时期,且不说异常 剧烈的阶级矛盾和残酷至极的民族斗争所交织形成的复杂政治形 势,单就文学发展的轨迹而言,亦有许多异于前朝各代之处。首 先,文人士子所经历的心灵磨砺和精神痛苦即是前朝各代所无法 比拟的,他们一方面要经受阶级斗争的洗礼,在政治立场上做出选 择;另一方面又要直视民族矛盾的惨烈,在人格气节上有所取舍。 正因如此,才使明清之际的文人士子们成了一个备受后代关注的 研究群体。首先,通过对其思想形态、人格气节,以及在此基础上 生成的文学创作的研究,我们可以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认识文学 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本质联系。其次,经历灵与肉的 多重磨难,面对海崩山裂的政治动荡,文人士子开始了前所未有的 分化,有人顺应时代潮流,成了农民起义的响应者;有人屈于压力, 拜倒在异族入侵者的铁蹄面前,并粉墨登场做了新朝的官员。在 故国沦丧、黑云压城的艰难岁月里,另有一批节烈之士用自己悲慨 的激情和汹涌的热血上演着一出“残山残水强■持”的悲壮正剧, 他们或转战岭海,取义成仁:“才说求生便害仁,一声长啸出红尘。” (钱邦芑《途中口占》其一)①或往来奔走,力图东山再起,恢复故 国:“天倾地蹋十年余,草间义士时相呼。前车已覆后仍驱,得算便 有风云势。”(徐孚远《重哭蒙难诸贤》)②或抱贞守坚、清洁自许,宁 可零落尘泥,而不受新朝丝粟之染:“明末孤臣,死不改节。埋在石 中,日炼精魄。”(陈佐才《石棺诗》)③或完节明志、遁迹空门,以佛 灯点亮开悟痴迷的心灵之火:“翩翩野鹤随云适,点点寒梅斗雪霏。 梦破瞿然成大觉,澄潭明月自相依。”(任廷贵《■发为僧诗》)④总 之,“长剑马头”、“易水悲歌”、“五湖烟雨”、“心轻富贵”、“瀑雨 苍 烟”、埋姓海云、置身“方外”,这是国破家亡时孤臣遗子的共同心态 和人生选择。正因为这个独特群体的存在,才使中华民族历久不 衰的浩然正气得以流布传播、绵延不绝,并发扬光大,成为一种精 神的象征。有鉴于此,研究探讨明清之际节烈之士的思想观念、哲 学体系和诗文创作就具有非常重大的认识意义。在众多研究成果 中,最引人注目的应是对明清之际节烈之士之思想体系的探讨阐 述,其数量之多、角度之广、内容之丰是世所公认的。而就明清之 际节烈诗人诗歌的研究,尤其明遗民诗歌内在规律的寻流探源式 的研究来说,极具代表性的成果首推严迪昌先生的《清诗史》。先 师以严谨的学风、丰厚的修养、独具的慧眼,以时间为经、地域为纬 把遗民诗人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展开全面论述,并通过家族谱 牒和史乘的考辨,对地域文化熏陶浸染下所形成的遗民诗风做了 详尽而精辟的阐述。另外,朱则杰先生所著《清诗史》亦论及明清 之际节烈诗人的诗歌思想内涵及艺术风格,他简明扼要地把明清 之交的诗人分成三种类型:第一,以陈子龙、夏完淳为代表的“殉节 诗人”;第二,以钱谦益、吴伟业为首的“失节诗人”;第三,介于二者 之间的“遗民诗人”。 明遗民诗人是一个阵容庞大、气势恢宏的创作群体,从清初至现 代汇集辑佚其史料的著作层现迭出、各具特色。其中体制完备、资料 翔实,且睿思如涌的代表性作品有:卓尔堪的《明遗民诗》十六卷、陈 田的《明诗纪事》、邓之诚的《清诗纪事初编》、钱仲联主编的《清诗纪 事·明遗民卷》。上述几种著作征引史料力求准确详尽,对研究明遗 民诗歌创作提供了极大便利。卓尔堪的《明遗民诗》不但条分缕析, 精要地评述了每位诗人的人品、生平,而且还和后来的《晚晴■诗汇》 遥相呼应,辑录保存了大量的明遗民诗作。研究探讨清初遗民诗人 的诗歌创作,这几部书是必备且必读的。 上述诸家对明末清初节烈诗人的诗歌整体探讨研究用力甚勤, 但就其中的山水诗所作的专题研究则目前尚属空白,除了苏州大学 王英志先生有《论屈大均的山水诗》等单篇论文外,较为系统、连贯地 研讨明末清初节烈诗人山水诗的论著至今还未见到。 从上述意义说,选择明末清初节烈诗人的山水诗作为研究对象, 应该具有填补空白之价值。当然,抛砖为的是引玉,但愿这篇粗疏浅 陋的拙文能够引发智者对此专题研究的兴趣,从而在更广阔的领域 探讨山水诗在清代盛行并蔚为大观的情状和成因。 就诗歌发展的流变历程而言,清诗经元明两代的沉寂徘徊后,又 一次奏响了中国古典诗歌旋律激昂的强音。明末清初节烈诗人群体 的存在,造就了清代诗歌悲壮强劲的先声,从而奠定了有清一代前后 相承的悲慨耿介诗风,从顾炎武、王夫之,屈大均、阎尔梅、邢畴到林 则徐、魏源、龚自珍、丘逢甲、黄宗宪、姚燮等,整个清代诗歌走出了一 条与前朝各代迥异的道路,其间遗民诗人群体的奠基之功是不可掩 没的。而在各体诸类诗歌的百变回流中,山水清音一直是往复盘旋 的主题乐章之一,山水诗在清代几乎成为诗歌走向巅峰的标志,在清 人笔下,无论表现内容、描写范围,还是缒幽凿险的艺术精神,都远远 地超轶前朝各代。如果深入清代山水诗的脏腑,我们不能不感叹那· 确实是一个蕴含丰富和令人心醉神迷的宝藏。明清之交的节烈诗人 能在那个腥风血雨的严酷环境里以其独具的慧心,独特的审美眼光 创作出数量丰赡、质量上乘的山水诗作,不仅在清代山水诗史上,即 使在整个古典山水诗史上确属异数。因此,通过对明末清初节烈诗 人山水诗的描述,庶几能观照特定时代、特定文化背景下诗人们的社 会心理与艺术追求,及其奠定有清一代山水诗风的巨大影响。 为表述的便利,本文总称其所论述的对象为“节烈诗人”。它有 两层含义:“烈’’是指为大明殉身的诗人群体,与后文所指“大明英烈” 属同一概念,他们不管是牺牲在抗清前线还是被执就义;不管是从容 尽忠于阶级斗争的紧要关头还是矢志殒命在异族入侵的危难之际, 都属“英烈,,之类;“节’’则指国破家亡之后始终怀念故国、坚拒新朝 , 抱持一线希望之光,用不屈的意志守护着高洁人格的诗人群体,和后 文所称的“遗民诗人’’概念一致。总论称其“节烈诗人”为的是删繁就 简;而分论时将之区别为“大明英烈”和“遗民诗人”则旨在显示二者 各有其不同的角色定位。 本文对山水诗的界定,主要以其描写对象为基本依据,不管是登 山揽胜、游历吟赏,还是抒怀言志、感慨自销,都要以诗中的主要意象 确定。比如登临诗、游览诗、纪行诗等,就都属于本文所论山水诗范 围。另外,因节烈诗人所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特殊,所以论述他 们山水诗所蕴含的思想特质时,还引用了某些感怀言志的作品,但这 些作品只起旁证的作用,其本身不作山水诗看待,尚望诸大家明鉴。 与清代中期以后的山水诗相比,节烈诗人的山水诗感慨身世的成分 较多,这只能是时代背景与社会现实使然。要使清代山水诗真正进 入纯艺术的审美境界,而较少人文负载,则还要等待入清后心态渐趋 平静的诗人的大量涌现,兹不赘论。P1-4
《论语》注评
作者: 阎韬,马智强注评
简介:学而篇第一 共十六章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①,不亦乐乎?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 【注释】 ①方来:方,并;“方来”犹言并来,即不只一人来。译文以“众多” 一词意译之。 ②君子:原义是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统治阶层的人,引申 为有道德的人。这里用的是引申义。 【译文】 孔子说:“学了而能按时反复地温习它,不也是件高兴的事吗?有众多 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不也是件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恼恨 ,不也是个有修养的君子吗?,, (二)有子曰①:“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 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③ !” 【注释】 ①有子:姓有,名若;孔子的弟子。 ②孝弟:孝,儒家伦理重要德目 之一,指子女对长辈的敬爱顺从。弟,同“睇”(ti),指弟弟尊重顺从兄长 。 ③仁:孔子提出的道德伦理的最高标准,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其 主要意义是由于意识到人是同类而产生的对他人的同情爱护,即所谓“仁者 爱人”。孔子的“爱人”是有差等的。 【译文】 有子说:“(如果)他的为人是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却又喜欢犯上, 这是很少有的;不喜欢犯上,却喜欢作乱,这种人是不会有的。君子全力培 植(做人的)根本,根本立牢了,(做人的其他)道理就随之而产生。孝顺父母 、敬重兄长,该是仁的根本吧!” (三)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显出讨好的脸色,(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四)曾子日①:“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②?与朋友交而不信 乎?传不习乎?" 【注释】 ①曾子:姓曾,名参(sh百n),字子舆;孔子的弟子。 ②忠:儒家德 目之一,为他人(特别是为君主)尽心竭力。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办事没有尽心尽力吗?与朋友交 往没有做到诚实守信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经常复习吗?”
凤凰出版社,2006
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