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70 项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04月”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王周伟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04月
简介:
空间计量经济学是近年来计量经济学发展的一个热门领域,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在金融学、计量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等专业开设了该门课程,但相关教材相对较少,且主要集中于国外方法的介绍,将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教材尚不多见。基于此,作者编写了《空间计量经济分析与软件应用》一书,教材既有对空间计量经济基础知识与内容的介绍,也包括对当前空间计量经济发展的前沿,如空间面板模型、空间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等的详细说明。教材体现如下几个方面特征:
1 系统性:教材共分18章,主要分为三大模块,一是基础空间计量模型、二是前沿的空间计量模型、三是空间计量模型的估计方法。
2 实践性:教材每章集中于一个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应用,从研究背景、计量模型、数据分析与处理、实证结果与分析、软件操作过程、实验操作练习等多个方面进行说明。每章后会将实现本章主要结论的Matlab程序与数据附在后面,以便作者练习。
3 新颖性:教材立足与现有空间计量经济学教材或实验指导书相区分,从论文写作的角度入手,使得读者读完一章,可以掌握相关模型及其软件实现。
本教材适合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以及相关研究者学习与使用。
作者: 张树霖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04月
简介:
《拉曼光谱学及其在纳米结构中的应用(上册)——拉曼光谱学基础》译自张树霖教授应Wiley出版社邀请撰写并在2012年出版的Raman Spectroscop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Nanostructures一书。为更好适应不同基础读者的不同需要,本书将原书的上、下两卷分上、下两册出版。上、下两册分别着重于阐述拉曼光谱学的基础和纳米结构的拉曼光谱学研究。上册主要集中于拉曼光谱学的基础,致力于给初涉该领域的学者对拉曼光谱学有一个较完整的知识架构和明确概念。而涉及纳米结构拉曼光谱学方面的内容将留待下册介绍。
【目录】
第1章 拉曼光谱学的基础知识
第2章 光散射的基本理论
第3章 拉曼光谱的实验基础
第4章 现代拉曼光谱学介绍 I
— 基于光谱特性分类的新拉曼光谱学分支
第5章 现代拉曼光谱学介绍 II
— 基于应用对象分类的新拉曼光谱学分支
作者: 查尔斯·库普乾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04月
简介:
世界注定要陷入无休止循环的冲突和战争之中吗?相互竞争的国家能否成为合作伙伴从而建立长久而稳固的和平呢?《化敌为友》一书为国家如何摆脱地缘政治竞争以及从敌手到朋友提供了大胆的创新。库普乾通过令人信服的分析以及涵盖全球并贯穿13世纪到当今的丰富的历史事实,探讨了如何化敌为友,同时他也揭示了关于和平根源的普遍迷思——民主是和平的必要条件吗?相互依赖可以促进和平吗?《化敌为友:持久和平之道》直接挑战了这些我们常见的理念,并通过进一步的分析认为,巧妙的外交,而非贸易或者投资,是化敌为友、实现和平的关键因素。
【目录】
目录
**章持久和平(1)
和平如何、为何发生(5)
历史案例(8)
从理论到政策(12)
第二章从国际无政府状态到国际社会(15)
理论基础(15)
关于持久和平的现有文献(19)
重新审视现实主义(24)
定义(27)
限定条件(30)
持久和平是如何开始的(32)
持久和平为什么发生(48)
对持久和平光谱及其分解的理论化(62)
第三章英美和解(67)
大不列颠与美利坚合众国(1895—1906)(67)
第四章和解: 支持案例(101)
挪威和瑞典之间的和解(1905—1935)(102)
巴西和阿根廷的和解(1979—1998)(110)
英日同盟的兴起和消亡(1902—1923)(121)
中苏和解的兴起和消亡(1949—1960)(141)
小结(161)
第五章安全共同体(163)
“欧洲协调”的演变(1815—1848)(168)
欧洲共同体的演变(1949—1963)(178)
1967年以来东盟的演变(192)
“欧洲协调”的消亡(1848—1853)(208)
1981年以来海湾合作理事会的演变和动摇(224)
小结(245)
第六章统一体(251)
瑞士邦联的演变(1291—1848)(253)
易洛魁族邦联(1450—1777)(272)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演变(1971年至今)(285)
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的兴起和消亡(1958—1961)(300)
塞内冈比亚邦联的兴起和消亡(1982—1989)(311)
结论(324)
第七章交友与择友(346)
交友(347)
择友(360)
参考文献(369)
译后记(389)
【免费在线读】
**章
持久和平
在欧洲移民抵达北美很久以前,易洛魁族(Iroquois)人的部落定居于今天的纽约州北部地区。这些部落之间时常发生战争,严重损耗了他们的人口。到了15世纪中叶,五个易洛魁部落痛感人口损失日益增多,于是聚集在奥内达加族人一个村庄的公共火堆旁,商议停止彼此间的争斗。他们建立的邦联(Confederation)不仅结束了战争,还带给了易洛魁族人超过三百年的和平。几个世纪之后,维也纳和会也构成了欧洲一个类似的转折点。1814年到1815年间,欧洲政治家们的这次聚会不仅标志着拿破仑战争所造成的破坏的结束,也带来了“欧洲协调”(Concert of Europe)——该协定维持了大国间超过30年的和平。易洛魁族的代表们通过设立在奥内达加的大理事会定期举行会议、解决争端,而欧洲外交官们更偏爱非正式的、视情况所需召开的会议来舒缓潜在的危机。但两者的结果是一样的——持久和平。
尽管易洛魁族部落邦联和“欧洲协调”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但它们都雄辩地证明了通过外交来克服地缘政治对抗的可能性,后者往往被视为国际政治的一个必然特征。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总统十分欣赏外交的这一潜力;他从总统任期开始,就决定不仅要修复美国同其传统盟友的紧张关系,还要运用美国的影响力来处理一些世界上*为棘手的冲突。在就职演说中,奥巴马总统声称,经历过内战和随之而来的民族复兴的美国人“不得不相信:有一天历史的仇恨将会过去;部族的分界线很快将会消失;随着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类共同的天性将会显现;美国应该在引领新时代的和平进程中发挥它的作用”。奥巴马毫不犹豫地将他的言辞付诸行动。就职两天后,新政府就派遣高级别的使团出访,其任务是缔造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的和平,以及维持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稳定。正如奥巴马所选择的中东特使、前国会参议员乔治·米切尔(George Mitchell)所说,“再没有比结束冲突更困难的事情了……冲突由人类所引发、实施和持续,它们也能够被人类所终结”。即使是对于伊朗这个美国*难与之和解的对手,新政府也决心要开展对话。奥巴马当局显然相信敌人可以变成朋友。
易洛魁族邦联和“欧洲协调”并不是证明外交可以带来持久和平的特例。例如,在19世纪末,英国巧妙地接纳了美国的崛起,为持续至今的战略伙伴关系扫清了道路。不仅美国和平地取代了英国作为全球霸权国,整个20世纪中北美和欧洲的自由民主国家打造了一个具有空前凝聚力和持续性的政治共同体。尽管这个共同体的建立是为了应对纳粹主义、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威胁,但大西洋共同体绝不仅仅是一个军事联盟。的确,就像易洛魁族邦联和“欧洲协调”一样,它演变为一个持久和平区——在该区域内,战争已经不再是合法的国家手段。
持久和平区之所以成为一种独特、有意思的现象,并不仅仅是因为在其中战争已经消除这么简单。相反,正是因为出现了这样一种更深刻、持久的和平,战争得以避免的根源不再是来源于威慑、中立或者冷漠,而是来源于国家间高水平的互相礼让,从而有效地消除了武装冲突的可能性。当一个持久和平区形成时,其成员国就会放松它们的戒备,非军事化它们的关系,以及理所当然地认为彼此间任何可能出现的冲突都应该通过和平手段解决。研究国家如何成功地避免地缘政治对抗的历史事件,就是为了探讨持久和平如何、何时以及为什么会出现。
在探究持久和平的根源时,本书不仅提供了一个化敌为友的外交路线图,也揭露了几种流行的有关和平根源的迷思。基于民主国家之间不会开战的假设,学者和政策制定者们时常表达类似的论点,即传播民主就是促进和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共和党和民主党政府相继出台了促进民主的大胆政策。的确,在2008年的总统大选中,双方都有一些有影响力的声音呼吁建立“民主国家联盟”(League of Democracies)——这样一个新的国际机构将会制度化民主国家间的和平,而被认为不值得成为伙伴的专制国家则被排除在外。有一些学术和政策共同体受到经济相互依赖促进稳定这种主张的深刻影响,它们也存在类似的思维倾向。常见的观点认为,美国和中国、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当局或者塞尔维亚和科索沃之间的商业联系不仅会有助于繁荣,在促进和平方面也是富有成效的投资。
本书直接挑战了这些常见的理念。本书否认民主是和平的必要条件,证明非民主国家也可以是国际稳定的可靠支持者。相应地,美国应该依据他国的国家战略来判断敌友,而非依据其国内制度的性质。类似地,本研究表明,贸易上的相互依赖在促进和平方面只扮演了一个辅助性的角色,它有助于假设不同社会之间的联系,但只是在国家之间的政治开放性先为和解扫清道路之后才有可能发挥作用。巧妙的外交,而非贸易或者投资,是化敌为友、实现和平的关键要素。
关于国家如何以及何时得以避免地缘政治竞争、找到持久和平之道的这些和其他见解具有深刻的学术和政策意义。从理论意义来说,对持久和平现象的理解具有头等的重要性。国际关系史的特征是反复出现的和看起来不可避免的地缘政治竞争和战争周期。持久和平区的出现清楚地说明,冲突并非难以解决或者不可避免,国际体系存在转型的可能性。因此,对持久和平的理论化促进了我们对于全球政治中一个长期困惑的理解:这个困惑就是我们如何解释国际体系特征的变革——尤其是从国际无政府状态向国际社会的转型。
对持久和平的研究显然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如果学者和政策制定者都对如何促进和维持消除战争前景的国际共同体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和平的现象将更加普及。和平为什么在英国和美国之间、挪威和瑞典之间、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的创始成员国之间以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游牧部落之间出现?对于中国和日本之间、希腊和土耳其之间或者其他竞争对手之间建构和平区的进程来说,我们可以获得哪些经验教训?在中东和非洲,区域制度可能有助于抑制竞争和制止战争,但它们仍然发展得不成熟。怎样做可以提升这些地区实现持久和平的前景呢?
和平的可持续性绝不是可以想当然的问题,因此,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另外一个优先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保住现有的和平区。自从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以来,“欧洲协调”成功地维持了大国间超过三十年的和平。但是,到1853年,欧洲的主要大国又陷入了战争——这次是在克里米亚。苏联和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打造了一个十分亲密的伙伴关系,但是到了60年代初,它们又转变成公开的对手。美国的各州之间享受了长达超过七十年的稳定和繁荣的联盟关系,仅仅在19世纪60年代的时候陷入内战。美国的统一体性经受住了挑战,但其他的联盟就没有这么幸运。苏联、南斯拉夫、塞内冈比亚邦联以及捷克斯洛伐克在今天已成历史,它们只是许多联盟中少数几个例子罢了。
上述这些和平区的脆弱性表明,大西洋民主国家之间的礼让决不能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的确,自从冷战结束以来,跨大西洋之间的紧张关系在一系列热点问题上不断上升。这些问题包括巴尔干的族群暴力、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以及正在阿富汗进行的冲突。基于伊拉克战争所导致的不和,欧洲人开始质疑他们是否仍然可以从美国那里获得负责任的国际领导。反过来,美国开始质疑他们是否应该继续支持欧洲的统一体,并且怀疑欧洲联盟正在逐步地将其自身从美国的伙伴转变为美国的对手。大西洋共同体仍然是一个持久和平区——其成员国之间发生武装冲突仍然是不可思议的事——但是地缘政治竞争,即使仅仅是以微妙的形式出现,也已经回溯到美国和欧洲的关系之中。
对当代治国方略的挑战不只包括维持现有的持久和平区,还包括巩固和扩大这些持久和平区。即便已经把范围延伸到了南欧和东欧,欧盟继续加强中央治理机构的权威,将其新成员纳入制度的和平效应之内。东盟的成员规模也在扩大,考验着该机构协调地区外交的能力。南美地区*近在协调贸易和防务方面取得了进展,但是地区一体化的加深仍然面临着一些重大的障碍。克服地缘政治对抗的实验还未结束。
在大国间缔造持久和平是另外一个关键的挑战。随着欧盟、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国家的崛起,实力分配的重大变革有可能会重新导致围绕着位置(position)和地位(status)的危险竞争。但是,全球均势的转换也很有可能不会助长大国竞争。“欧洲协调”的历史提供了如何营造大国合作的重要经验——但是也敲响了这些合作可以被轻易腐蚀的警钟。美国和英国之间的和解证明,霸权的转移可以和平地发生——但它仅仅是**一个记载在册的和平转移案例。冷战的结束可以被视为霸权和平转移的一个案例——从两极向单极转移、没有发生大战。但是,这一转换实际上是偶然性的。随着卫星国的脱离和苏联的解体,苏联集团崩溃了。美国成为**的超级大国。相反,英国是深思熟虑地将霸权让渡于美国,逐步放弃了自己对西半球的承诺。因此,考察“欧洲协调”、英美和解的发端以及其他持久和平的例子有可能说明多极世界形成时所伴随的那些机会和挑战。
和平如何、为何发生
两个困惑促成、引导了这一研究。首先,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各国可以消除彼此间那些突出的不满、抑制地缘政治竞争以及成功地建构一个和平区?化敌为友的进程顺序是怎么样的?第二,在什么条件下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持久和平区?使得持久和平出现和持续的因果条件是什么?
持久和平的出现需要经历四个阶段。和解发端于单方面的包容行动:面临多重威胁的国家通过战略克制和对敌人做出让步以消除某个不安全的根源。这些让步是向对手伸出了和平的橄榄枝,一个表明善意而非恶意的开局让棋(Opening Gambit)。第二个阶段则需要相互的克制。涉及的国家相互做出让步,小心翼翼地避免发生对抗,以期地缘政治竞争可能让位于有计划的合作。
迈向持久和平的第三个阶段需要加深伙伴国(Partner States)之间的社会一体化(Societal Integration)。伙伴国之间交往频率、强度的增加,将会带来各国政府官员、私营部门精英以及普通公民之间更加广泛的接触。从这种更加密切的关系中获益的利益集团就会在进一步削减经济和政治壁垒的方面进行投入和游说,从而增强和解进程的动力。
第四个也是*后一个阶段需要的是产生新的表述和认同(New Narratives and Identities)。通过精英的陈述、大众文化(媒体、文学、戏剧),以及诸如宪章、旗帜、颂歌等具有政治象征意义的事物,有关国家接受了一种新的国内话语,转变了它们相对于他者的认同。自我和他者之间的界线不再分明,让位于共有认同(Communal Identities)和共同的团结感(Sense of Solidarity),从而实现持久和平进程的开端。
那么,化敌为友需要什么样的因果条件呢?当有关国家满足了三个条件之时,持久和平就会出现:制度化的克制、相容的社会秩序以及文化共同性(Cultural Commonality)。制度化的克制是一个有利条件,但并不是必需的,而相容的社会秩序和文化共同性则是必要条件。因果逻辑是按照如下情形展开的:
国家如果接受了制度化的克制,它们就会表现出特别适宜于推进持久和平的政治特性。愿意在国内克制其权力的政府是*有可能对它们的对外行为施加战略克制的。实施战略克制和权力克制能够带来善意的沟通、减少竞争,从而让潜在的伙伴感到安心。战略克制的实践在自由民主国家中是*为常见的;法治、选举问责(Electoral Accountability)以及权威分散于相互独立的治理机构都是有力的权力制衡机制。但是,自由民主制度并不是持久和平的必要条件。其他的宪政秩序也常常实施战略克制。例如,宪政君主制以制度化的形式对不受克制的权力进行了制衡,从而表现出有助于持久和平的政治特性。而且,本书的案例研究部分将会说明,即便是缺乏权力制衡的独裁专制的国家,有时也会实施战略克制。这意味着,虽然实施战略克制是持久和平的一个必要条件,制度化克制的存在并不是一个必要条件。相应地,单单政体类型这一点并不能决定某个国家是否适宜于谋求持久和平。
作者: 陶洁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04月
简介:
《美国文学选读》由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陶洁主编,参编人员均为著名高校知名学者。本书充分汲取国内外文学选读教材的编写特色,精心选取美国文学***具代表性的篇段,加以简明清晰的注解,使读者能够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掌握美国文学发展的脉络,梳理不同时期的名家名著。本书主要的特色与创新有:
**,在作家的取舍方面,凡是已经成为经典的本书仍然收入,同时还增加了比较多的当代作家,帮助学生了解美国文学的新发展和新动态。
第二,考虑到美国文学的多元化发展,本书所选的作家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在主题、手法、文体风格或种族、性别等方面有一定的代表性。
第三,为了提高学生对文学的鉴赏水平,本书有意识地选用了不同文体的作品。
第四,本书中的作者生平简介及作品赏析简明扼要,补充提供了进一步阅读的篇目和参考书,旨在引导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自主扩展学习。
第五,为了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积极性,本书编者并不仅仅按照一学年18周准备材料,而是提供了22周的内容,尤其是诗歌,每一单元都介绍两个以上有代表性的诗人。这个做法,不仅给教师有选择余地,也使学生有了扩大知识,提高学习兴趣的机会。
此次是2版修订。
【目录】
前言…………………………………………………………………………………… 1
绪论…………………………………………………………………………………… 1
**单元………………………………………………………………………………… 1
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本杰明·富兰克林……………………………………… 1
Autobiography…………………………………………………………………………………… 1
第二单元………………………………………………………………………………… 10
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 10
Self-Reliance …………………………………………………………………………………… 10
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亨利·大卫·梭罗…………………………………… 21
Walden ………………………………………………………………………………………… 21
第三单元………………………………………………………………………………… 28
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纳撒尼尔·霍桑……………………………………… 28
Ethan Brand …………………………………………………………………………………… 28
第四单元………………………………………………………………………………… 40
Herman Melville(1819—1891)赫尔曼·梅尔维尔………………………………………… 40
Moby-Dick …………………………………………………………………………………… 40
第五单元………………………………………………………………………………… 45
Walt Whitman(1819—1892)沃尔特·惠特曼……………………………………………… 45
Song of Myself(I, II, VI & LII) ……………………………………………………………… 46
Emily Dickinson(1830—1886)埃米莉·狄金森…………………………………………… 53
Hope …………………………………………………………………………………………… 54
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 …………………………………………………………… 55
Edgar Allan Poe(1809—1849)埃德加·爱伦·坡…………………………………………… 58
The Raven ……………………………………………………………………………………… 59
第六单元………………………………………………………………………………… 64
Mark Twain(1835—1910)马克·吐温…………………………………………………… 64
The £1,000,000 Bank-Note …………………………………………………………………… 64
第七单元………………………………………………………………………………… 78
Henry James(1843—1916)亨利·詹姆斯…………………………………………………… 78
The Real Thing ………………………………………………………………………………… 78
第八单元………………………………………………………………………………… 95
Sherwood Anderson(1876—1941)舍伍德·安德森……………………………………… 95
A Story Teller’s Story ………………………………………………………………………… 95
Ezra Pound(1885—1972)艾兹拉·庞德…………………………………………………… 104
1
美国文学选读( 第二版)
A Girl ………………………………………………………………………………………… 104
Wallace Stevens(1879—1955)华莱士·史蒂文斯………………………………………… 106
The Snow Man ……………………………………………………………………………… 106
Robert Frost(1874—1963)罗伯特·弗罗斯特…………………………………………… 108
Love and A Question ………………………………………………………………………… 108
William Carlos Williams(1883—1963)威廉·卡洛斯·威廉斯…………………………… 111
The Uses of Poetry …………………………………………………………………………… 111
Langston Hughes(1902—1967)兰斯顿·休斯…………………………………………… 113
TheWeary Blues ……………………………………………………………………………… 113
第九单元……………………………………………………………………………… 116
Eugene Gladstone O’Neill(1888— 1953)尤金·格拉斯通·奥尼尔……………………… 116
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 ……………………………………………………………… 116
第十单元……………………………………………………………………………… 134
F. Scott Fitzgerald(1896—1940)弗·斯科特·菲茨杰拉德……………………………… 134
Winter Dreams………………………………………………………………………………… 134
第十一单元…………………………………………………………………………… 149
William Faulkner(1897—1962)威廉·福克纳…………………………………………… 149
Barn Burning ………………………………………………………………………………… 149
第十二单元…………………………………………………………………………… 162
Ernest Hemingway(1899—1961)厄内斯特·海明威…………………………………… 162
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 …………………………………………………………………… 162
第十三单元…………………………………………………………………………… 167
Ralph(Waldo)Ellison(1914—1994)拉尔夫·埃里森…………………………………… 167
King of the Bingo Game ……………………………………………………………………… 167
第十四单元…………………………………………………………………………… 176
John Updike(1932—2009)约翰·厄普代克……………………………………………… 176
Separating …………………………………………………………………………………… 176
第十五单元…………………………………………………………………………… 185
Saul Bellow(1915—2005)索尔·贝娄……………………………………………………… 185
A Silver Dish ………………………………………………………………………………… 185
第十六单元…………………………………………………………………………… 205
Robert Hayden(1913—1980)罗伯特·海登……………………………………………… 205
ThoseWinter Sundays………………………………………………………………………… 205
Robert Lowell(1917—1977)罗伯特·洛威尔……………………………………………… 208
Man andWife ………………………………………………………………………………… 208
Allen Ginsberg(1926—1997)艾伦·金斯堡……………………………………………… 211
Howl ………………………………………………………………………………………… 211
Robert Creeley(1926—2005)罗伯特·克里莱…………………………………………… 215
Water Music…………………………………………………………………………………… 215
2
目录
Sylvia Plath(1932—1963)西尔维娅·普拉斯……………………………………………… 217
LastWords …………………………………………………………………………………… 217
第十七单元…………………………………………………………………………… 220
Edward Franklin Albee(1928— )爱德华·富兰克林·阿尔比………………………… 220
Who’s Afraid of VirginiaWoolf? …………………………………………………………… 220
第十八单元…………………………………………………………………………… 230
Toni Morrison(1931— )托妮·莫里森………………………………………………… 230
Beloved ……………………………………………………………………………………… 230
第十九单元…………………………………………………………………………… 237
Maxine Hong Kingston(1940— )汤亭亭……………………………………………… 237
TheWomanWarrior ………………………………………………………………………… 237
第二十单元…………………………………………………………………………… 249
Leslie Marmon Silko(1948— )莱丝莉·摩门·西尔柯………………………………… 249
Lullaby………………………………………………………………………………………… 249
第二十一单元………………………………………………………………………… 256
Robert Bly(1926— )罗伯特·布莱……………………………………………………… 256
The Buried Train ……………………………………………………………………………… 256
John Ashbery(1927— )约翰·阿什贝利……………………………………………… 258
And Ut Pictura Poesis Is Her Name ………………………………………………………… 258
Adrienne Rich(1929— )艾德里安娜·里奇…………………………………………… 261
Diving into theWreck ………………………………………………………………………… 261
Robert Pinsky(1940— )罗伯特·平斯基……………………………………………… 266
To Television ………………………………………………………………………………… 266
Rita Dove(1952— )丽塔·达夫………………………………………………………… 269
My Mother Enters theWork Force …………………………………………………………… 269
Gary Soto(1952— )加里·索托………………………………………………………… 272
Mexicans Begin Jogging ……………………………………………………………………… 272
How ThingsWork …………………………………………………………………………… 273
第二十二单元………………………………………………………………………… 275
David Alan Mamet(1947— )大卫·艾伦·马麦特……………………………………… 275
Oleanna ……………………………………………………………………………………… 275
3
作者: 陈波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04月
简介:
悖论是逻辑学中*光彩夺目的部分,也是*能激发逻辑学家、数学家、哲学家以及普通大众兴趣的话题,它指的是与公认的信念相左的“道理”,或是让人陷入两难、无所适从的命题。它虽然看似荒谬,违反常理,但却似乎论证缜密、无从反驳。
悖论起源很早,如古希腊的“说谎者悖论”、中国的“白马非马”之说。历史上,众多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对悖论进行了奇妙而艰苦的探索,带给他们成功的快乐和失败的苦痛,并且不断推进了人类智慧的进展,引发哲学和数学的革命。悖论之所以存在的深层原因,还在于人类思维深处的矛盾和裂隙,在对悖论漫长的探索过程中,我们不断攀升人类智慧的高度,同时也意识到其局限和不足。
《悖论研究(第二版)》是国内迄今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悖论问题的著作,作者将从古至今五花八门的悖论分成十二类,详细介绍每一类悖论的历史原型、各种变体、逻辑学家的解决方案、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等等。作为国内著名的逻辑学家,作者展示了多年来在这一领域探索的成果,对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逻辑学的研究都将有很大的推动。本书di一版出版后获得了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目录】
第二版序言
序言
**章 形形色色的悖论
**节 悖论是什么?不是什么?
第二节 悖论有哪些类型?
第三节 如何合理地解决悖论?
第四节 悖论研究的意义
附录:逻辑学初步
第二章 扰人的二难困境
**节 苏格拉底的诘问法
第二节 普罗泰戈拉:半费之讼
第三节 鳄鱼悖论及其变体
第四节 有关上帝的悖论
第三章 模糊性:连锁悖论
**节 什么是模糊性?
第二节 连锁悖论举要
第三节 模糊性理论概观
第四节 三种模糊性理论及其困难
第五节 关于哲学研究的方法论反省
第四章 芝诺悖论和无穷之谜
**节 芝诺悖论和归于不可能的证明
第二节 芝诺悖论的现代变体——超级任务
第三节 康德的“二律背反”
第四节 “无穷”悖论与三次数学危机
第五节 康托尔的贡献:关于“无穷”的数学
第五章 逻辑—集合论悖论
**节 集合论初步
第二节 一些逻辑—集合论悖论
第三节 罗素的类型论
第四节 公理集合论
第五节 蒯因的NF和ML系统
第六节 罗素的非存在之谜
第六章 语义悖论与真理论
**节 与悖论相关的真理论
第二节 语义悖论举要
第三节 塔斯基的语义学
第四节 冯·赖特的语义悖论研究
第五节 对语义悖论的新近研究
第七章 休谟问题和归纳悖论
**节 传统归纳逻辑概述
第二节 休谟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第三节 归纳悖论和反归纳主义
第四节 一些概率统计悖论
第八章 认知悖论(上)
**节 早期的认知悖论
第二节 意外考试悖论及其变体
第三节 其他常见的认知悖论
第四节 布洛斯逻辑谜题
第九章 认知悖论(下)
**节 盖梯尔问题及其解答
第二节 图灵测试和塞尔的“中文屋论证”
第三节 普特南的“缸中之脑”和“孪生地球”论证
第十章 决策和合理行动的悖论
**节 囚徒困境及其分析
第二节 纽康姆悖论及其分析
第三节 其他决策与合理行动悖论
第十一章 一些道德悖论
**节 关于道德原理和社会正义的思考
第二节 主要道德悖论及其解读
第三节 道义逻辑中的悖论
第十二章 中国古代的六组悖论
**节 关于运动和无穷的悖论
第二节 类属关系的悖论
第三节 语义悖论
第四节 认知悖论
第五节 相对化悖论
第六节 逻辑矛盾及其消解
第十三章 关于悖论的一些思考
**节 究竟什么是悖论
第二节 严格悖论产生的根源
第三节 次协调逻辑与严格悖论
第四节 关于悖论的几个问题
参考文献
索引
【免费在线读】
第十二章 中国古代的六组悖论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中,有不少对谬误(fallacy)、诡辩(sophism)和悖论(paradox)的研究,例如,芝诺提出了涉及运动与无穷的四个悖论,斯多亚—麦加拉学派提出了“说谎者悖论”、“鳄鱼悖论”以及像“秃头”、“谷堆”这样的连锁悖论,柏拉图记述了“美诺悖论”和“苏格拉底悖论”等,亚里士多德在《论题篇》和《论辩篇》中对谬误与诡辩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与相距遥远的古希腊相比,在中国先秦时期,也有一些相似的人物、学派在尽情表演,有一些相似的有趣故事在发生。例如,名家足以与古希腊的智者派相媲美,司马谈评论说:“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于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检而善失真。若夫控名责实,参伍不齐,此不可不察也。”(《论六家之要旨》)此外,庄子构造了博大恢弘的意象,恢诡奇谲的言说,表面上近乎荒诞,却内蕴深刻的智慧。墨子及其后学,以及作为法家代表人物的韩非子,一方面继续搜寻、归纳、总结出“悖论”、“矛盾”的新形式,另一方面也深入探究其产生的根源,并探讨避免和消解矛盾和悖论的逻辑方法。
在本章中,我将把中国先秦时期思想家所提出的悖论分成六组:关于运动和无穷的悖论,关于类属关系的悖论,语义悖论,认知悖论,相对化悖论,其他的逻辑矛盾。并且,将重点比较中国悖论与古希腊哲学甚至当代西方哲学中的类似悖论,揭示它们之间的同与异,由此断定:在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早期阶段,其哲学和逻辑学中有很多类似因素,这种类似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和深入反思。中国古代思想家和西方思想家都是一些智慧之士,*先意识到在人们的日常语言或思维中存在某些机巧、环节、过程,如果不适当地对付和处理它们,语言和思维本身就会陷入混乱和困境。他们所提出的那些巧辩、诡辩和悖论,实际上是对语言和思维本身的把玩和好奇,是对其中某些过程、环节、机巧的诧异和思辨,是智慧对智慧本身开的玩笑,是智慧对智慧本身所进行的挑激。它们引发了人类理智的自我反省,正是从这种自我反省中,才产生了人类智慧的结晶之一——逻辑学。
先对提出本章所讨论的那些悖论的人物和学派预做出非常简短的描述。
邓析(约前 545 ? 501 年),先秦名家的*早的代表人物,也是当时一位著名的讼师,以善操“两可之说”著称。
惠施(约前 370 ? 310 年),先秦名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他提出“历物之意”,其中“历”有分辨、治理之意,“意”指思想上的断定和判断,即惠施对世上万物观察分析后所得出的十个基本判断(以后依次缩写为H1, H2 ? H10)。“惠施以此为大观于天下,而晓辩者。”为了回应惠施,先秦辩者提出“二十一事”(以后缩写为D1, D2 ? D21),“以此与惠施相应,终身无穷。”(《庄子·天下》)
公孙龙(约前 325 ? 250 年),先秦名家*重要的代表人物,现存著作为《公孙龙子》。他阐述了一些非常著名的诡辩命题,如“白马非马”和“坚白相离”,但里面隐藏着深刻的思想。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中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想象瑰伟奇丽,文字汪洋恣肆,思想恢诡奇谲,境界高远,意象博大,蔚为大观。他提出很多“吊诡”之说,意指巨大且艰深的理智难题,与“悖论”庶几近之。
墨翟(约前480—前420年),据说他“谈辩”(辩论和游说)、“说书”(讲授典籍)、“从事”(从事农、工、商、兵各项事业)三者兼长。其弟子和后学形成墨家学派,曾风靡于整个战国时期。现存《墨子》一书,是墨家著作的总集。墨家创立了中国早期*为系统的逻辑学说。
韩非(约前280年—前233年),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继承了荀子的正名逻辑思想,把它应用于法治实践,作为论证刑名法术理论的工具。从悖论角度看,他的*重要贡献是提出“矛盾之说”,阐述了思维不能自相矛盾的思想。
**节 关于运动和无穷的悖论
在先秦辩者所提出的“二十一事”(《庄子·天下》)中,第9个命题(缩写为D9)、第15个命题(D15)、第16个命题(D16)、第21个命题(D21)与芝诺关于运动和无穷的悖论很相似。
D9.“轮不碾地。”
在解释D9之前,我先引用恩格斯关于运动的断言:“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甚至简单的机械的位移之所以能够实现,也只是因为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一个地方又在另一个地方,既在一个地方又不在同一个地方。这种矛盾的连续产生和同时解决正好就是运动。” 我认为,恩格斯的断言非常鞭辟入里。按我的理解,D9旨在强调运动的连续性。如恩格斯所言,在同一个瞬间,一个运动的物体既在一个地方又不在一个地方,因为它在从那个地方移到下一个地方。如果强调运动物体的第二个方面,即它总是在移向下一个地方,我们就可以说“轮不碾地”。
D15.“飞鸟之影未尝动也。”
D15旨在强调运动的间断性。如前所述,运动的物体(如飞鸟)在同一时刻既在一个地方又不在一个地方,既在一个地方又正在离开这个地方朝另一个地方行进。若从其“在同一时刻在一个地方”着眼,则“飞鸟之影未尝动也”。换一种方式说,任何时间段,无论多么短暂,都可以划分成更短的时间段,在那些时间段里,运动的物体如飞鸟看起来就像静止的一样,类似于每张单个的电影胶片的状态。
D16.“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
按我的分析,D9、D15和D16 分别关注运动物体的不同方面。D9关注运动的连续性,D15关注运动的非连续性。D16把D9和D16的意思合在一起,强调运动物体在同一时间内运动的连续性(不止)和非连续性(不行),使运动物体的矛盾本性更为凸显。
我认为,有充足的理由把D15 和D16 看作芝诺悖论“飞矢不动”的中国先秦版,它们都关注时间、空间和运动的非连续性。以“飞矢不动”为例。时间划分为不同的瞬间。在每一个瞬间,任何事物都占据一个与它自身等同的空间,即是说,它都处在它所处的地方。空间或处所并不移动。因此,如果飞矢在任何一个特定瞬间都占据一个与它自身等同的空间,则飞矢并不移动。同样的道理,没有任何事物在运动。
D21.“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D21旨在强调事物的无限可分性。“捶,杖也。”长度有限的物体却包含无限多的节段,这种可分性是指物体在思维中、意识中、理论上的可分性,而不是经验上、操作上的可分性。这几乎是芝诺悖论“二分法”和“阿基里斯追不上龟”的中国先秦版。
芝诺的“二分法”悖论有三个结论:(1)如果一个人,比如说约翰,要走完一公里的路程,他必须先走完这路程的一半,此前他必须走完这一半的一半,余此类推,以致无穷。也就是说,约翰必须完成一个无限序列的任务:
但芝诺认为,约翰不可能在有穷时间内跨越无穷多个点,因此他不可能走完这段一公里的路程。(2)每当约翰要跨越某个距离时,他都要先跨越这个距离的一半,然后是一半的一半,然后是一半的一半的一半……以此类推,没有他必须跨越的**段距离,他的运动没有起点,根本无法开始;把(1)和(2)合在一起,得出的*后结论是(3):走完任何有穷距离的运动既不能开始也无法完成,故运动不可能,所有的运动都是假象或幻觉。
不过,从先秦辩者的D21出发,我们只能得到关于无限可分性的结论,不能得到关于运动的结论。这是D21和芝诺悖论“二分法”的差异之处。
在惠施的十个断言中,第七个断言(H7)与“今天”“昨天”等时间索引词的所指有关。
H7.“今日适越而昔来。”
用现代术语说,“今日”“明日”是时间索引词,其所指是相对于时间坐标系而言的。假如我们变换时间坐标系,这些词语的所指就会相应地发生改变。这正是冯友兰对H7的解释:“‘今日适越而昔来’。这句是说,‘今’和‘昔’是相对的名词。今日的昨日,是昨日的今日;今日的今日,是明日的昨日。今昔的相对性就在这里。”
在我看来,H7很接近当代西方哲学中所讨论的时间旅行悖论,这里描述其中一个版本。一个时间旅行者将要旅行一年,他朝目的地出发了,但他到达目的地的时间早于他出发的时间一百年。他怎么能够到未来旅行却在过去到达?他怎么能够在出发之前到达并且在到达之后出发?这看起来是一个悖论。大卫·刘易斯对时间旅行悖论做了很有影响的分析:(1)那些悖论只是看起来很怪,并非不可能,因为在四维时间观下时间旅行是可能的;(2)我们可以区分个人时间(personal time)和外部时间(external time),并合法地给时间旅行悖论中所涉及的旅行者及其环境指派一种个人时间次序,这种次序与它们在外在时间中的次序有时候不一致。根据刘易斯的分析,一个时间旅行者能够在他的个人时间内旅行到未来,但在外在时间的过去到达。在个人时间内他出发之后才到达,但在外部时间内却是到达之后才出发。
作者: 萨拉·克斯格雷夫Sarah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04月
简介:
《<经济学原理(第7版)微观经济学分册>:习题解答》为与曼昆《经济学原理(第7版):微观经济学分册》配套的学习指导与习题解答手册。全书共24章,与《经济学原理(第7版):微观经济学分册》的章节设计完全对应,为美国圣智学习出版公司正式授权版本。每章主要内容包括:本章学习目标、本章要点、本章习题解答(包括“即问即答”题、复习题、快速单选、问题与应用)。本书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堂学习内容,检验学习效果,也可供相关专业教师作为教学参考,还可供经济学爱好者作为自学辅导材料。
作者: 孙艺风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04月
简介:
在世界日趋全球化的当下,翻译活动的特性与本质业已发生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翻译研究亟需“与时俱进”,直面不断出现的各种问题。翻译离不开文化语境,二者既相互制约又互为依存的关系,虽已广为人知并日益受到关注,但仍有许多问题尚待深究。翻译困境常归因于文化差异,由此而引发的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后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叠加交织,错综复杂,需要加以厘清并进行相关的理论评析。《文化翻译》拟从若干个互为关联的视角,透视文化语境下的翻译研究,探究翻译的文化属性及所涉及的差异性和互通性,多元性和共享性;同时从跨文化角度切入,论证文化翻译的应对策略及可操作性,并挖掘由隐藏其后的文化预设与价值观等所引致的显性或潜在的矛盾与冲突。
【目录】
绪论
**章文化翻译与翻译文化
引言
**节并非“转向”
第二节学科身份
第三节跨文化范式
第四节文化改造
第五节文化可译性
结语
第二章文化翻译与全球本土化
引言
**节全球化趋势与翻译
第二节全球语境下的本土文化
第三节本土知识与可达性
第四节翻译的本土化
第五节文化意义与全球本土化
结语
第三章翻译与多元之美
引言
**节文化翻译
第二节文化阐释
第三节文化语境
第四节文化形式
结语
第四章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策略
引言
**节谁来翻译中国
第二节本真性与可读性
第三节翻译的变通之道
第四节文化移位与改写
第五节不可译而译之
第六节译文的接受
结语
第五章翻译研究与文化身份
引言
**节翻译研究学科身份
第二节翻译的政治路线图
第三节翻译的构建
第四节翻译角色的重新定义
结语
第六章翻译与异质他者的文化焦虑
引言
**节他者引发的焦虑
第二节他者性无处不在
第三节同中有异
第四节自我与他者的对话
结语
第七章翻译与文化的离散性
引言
**节翻译的可达性
第二节异己视角的转换
第三节文化变形及身份嬗变
第四节文化放逐体验
第五节跨文化对话模式
结语
第八章文化翻译与情感态度
引言
**节翻译态度
第二节情感体验
第三节情感反应
第四节修辞再现
结语
第九章翻译的暴力属性
引言
**节暴力类型
第二节暴力性质
第三节激进改写
第四节文化疏离
第五节文化改写
结语
第十章翻译的距离
引言
**节文本距离
第二节时间距离
第三节身份距离
第四节文化距离
第五节审美距离
第六节操控距离
结语
第十一章翻译与文本的再创作
引言
**节跨文化互文性
第二节移位与文化介入
第三节创造性改写
第四节跨越文化疆界
结语
第十二章翻译学的何去何从
引言
**节翻译的定义
第二节文化操纵与改写
第三节跨学科与学科身份
第四节学科蜕变与转型
结语
跋语
索引
作者: 萨拉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04月
简介:
曼昆《经济学原理》是世界上广为流行的经济学入门教材,其特点是它的“学生导向”,它更多地强调经济学原理的应用和政策分析,而非经济学模型。本书为与曼昆《经济学原理(第7版):宏观经济学分册》配套的学习指导和习题解答手册。全书共12章,与《经济学原理(第7版):宏观经济学分册》的章节安排完全对应,每章主要内容包括:本章学习目标、本章要点、本章习题解答(包括“即问即答”题、复习题、快速单选、问题与应用)。《:习题解答》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堂学习内容,检验学习效果,也可供相关专业教师作为教学参考,还可供经济学爱好者作为自学辅导材料。
【目录】
第23章 一国收入的衡量
学习目标
内容与目的
要点
教材习题解答
第24章 生活费用的衡量
学习目标
内容与目的
要点
教材习题解答
第25章 生产与增长
学习目标
内容与目的
要点
教材习题解答
第26章 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
学习目标
内容与目的
要点
教材习题解答
第27章 金融学的基本工具
学习目标
内容与目的
要点
教材习题解答
第28章 失业
学习目标
内容与目的
要点
教材习题解答
第29章 货币制度
学习目标
内容与目的
要点
教材习题解答
第30章 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
学习目标
内容与目的
要点
教材习题解答
第31章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
学习目标
内容与目的
要点
教材习题解答
第32章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
学习目标
内容与目的
要点
教材习题解答
第33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
学习目标
内容与目的
要点
教材习题解答
第34章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学习目标
内容与目的
要点
教材习题解答
第35章 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学习目标
内容与目的
要点
教材习题解答
第36章 宏观经济政策的六个争论问题
学习目标
内容与目的
要点
教材习题解答
作者: 秦丽莉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04月
简介:
社会文化理论是心理语言学家维果斯基毕生之年潜心研究的理论,但该理论虽然被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领域广泛引用,但是始终未在二语习得领域得到关注,直至二十世纪90年代,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James Lantolf教授带领的团队开始将其应用到二语习得领域,到了本世纪初二语习得领域的社会文化理论研究已经成为新的热点,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但在我国,该方向的研究不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应用方面都没有得到重视,相关的专著、教材等资料更是非常匮乏,至今尚未出现。《二语习得社会文化理论概论》以社会文化理论的哲学根源、历史沿革、核心理念、学科归属和分支理论内涵为出发点,进而对其研究方法进行详细的解读,并结合我国外语教学的现状,论证社会文化理论在中国本土的应用可行性。《二语习得社会文化理论概论》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专业的博士生、研究生专业课教材。
东奥注册会计师2017 轻松过关1 2017年注册会计师考试应试指导及全真模拟测试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 上下册
作者: 田明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04月
简介:
《2017年注册会计师考试应试指导及全真模拟测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轻松过关®1囊括了注会战略大纲中全部的考点。把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总结,本书的定位是覆盖全面的应试辅导性书籍,涉及知识点面广,是备考注会战略的必备良品。主要针对于不同阶段的考生,其中包括*年参加注会考试,基础比较薄弱的考生,或者提前利用2016年课程进行过基础阶段复习的考生,以及针对参加过2016年注会考试但未通过,2017年再次备考的考生。
作者: 陈来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04月
简介:
《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的宗教、伦理与社会思想》是《古代宗教与伦理》的姊妹篇。作为一部“春秋思想史”,全书通过对前孔子时代的春秋时期思想文化的具体研究,阐明了春秋时代的文化与西周文化在精神气质上的连续性,具体体现了春秋时代精神生活的变化和文化各个领域的生动发展,并呈现出儒家思想及整个灿烂的先秦哲学发生的文化前提与环境。本书交叉运用了宗教学、神话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哲学等多学科的方法,对以往单一思想史的研究具有突破性。书中提出的独到深入的思想论点,对春秋思想史的研究和诸子学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作者: 石屹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04月
简介:
本书作为上海市高校艺术类通识课程立项教材,对由不同题材或技巧形成的各种影视形态即类型片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
在内容上,全书共分为十二章节,用简洁的语言将中西方不同风格电影作品的艺术特色,逐一做了介绍。具体包括战争片、科幻片、警匪片、动作片、灾难片、魔幻片、歌舞片、喜剧片、恐怖片、推理片等。本书以简洁、通俗、生动的语言,使用大量丰富、经典、权威的案例,如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前苏联战争片、《黑客帝国》系列电影等,对不同风格作品的内容加工、叙事模式、拍摄手法、艺术特色等逐一进行介绍,并进行了专业、到位的深入解读,以飨读者。
此外,对年轻读者喜爱的动画电影,也辟了专门一章的篇幅进行介绍。
东奥注册会计师2017 轻松过关1 2017年注册会计师考试应试指导及全真模拟测试 审计 上下册
作者: 刘圣妮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04月
简介:
《2017年注册会计师考试应试指导及全真模拟测试审计》轻松过关®1内容详细丰富,涉及知识点面广,囊括了注会审计考试中全部的考点,全书分为四个部分讲重难点的内容进行深度的剖析,将历年真题全方位解读,把握住考试的命脉,帮助考生夯实基础。
东奥会计 轻松过关3 2017年注册会计师考试考点荟萃及记忆锦囊 会计
作者: 东奥会计在线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04月
简介:
《2017年注册会计师考试考点荟萃及记忆锦囊·会计》为 2017年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科目,32开本设计,以考试大纲及辅导教材为依据,以轻盈的版式、小篇幅,浓缩教材精华内容,将教材中的晦涩、繁琐文字,重点、难点、疑点等,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予以归纳总结、拓展延伸,让您用方便的姿势、合适的时间一目了然,系统记忆,轻松备考。口袋书,将教材纷乱内容通过图表形式进行归纳和总结,集教材精华和重点于其中,可谓小身材大智慧。其袖珍小巧造型,便于随身携带,利用零散时间进行轻松学习。
作者: 张法连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04月
简介:
《法律英语精读教程》讲述了随着我国入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增多,涉外法务活动空前频繁,法律英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掌握专业英语已经成为现代法律人必备的职业素质。由于法律英语的特殊性,国内一直没有一个科学的考核指标衡量法律从业人员专业英语的掌握程度。法律英语证书(LEC)全国统一考试的推出为我国法律英语的教与学指明了方向,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作者: 尚永亮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04月
简介:
《诗映大唐春:唐诗与唐人生活》:
唐代是一个诗的国度,唐人生活与诗自然结下了不解的缘分。得意时写诗,失意时更写诗;分别时有诗,相聚时也有诗,有时甚至把诗作为书信、请柬、通行证。举凡读书山林、漫游干谒、寄情山水、跃马边塞、科举行卷、宦海浮沉、贬谪流放、林下优游、宴集歌舞、饮酒品酩、婚恋节庆,都少不了诗。虽然诗人们在不同时期、不同境遇所作的诗风貌不同,但大都具有一种抒发怀抱、赏物娱情、感时救世、提升人心的力量。可以说,诗成了唐人不可或缺的伴侣,而唐人生活也因诗具有了浓郁的艺术化情调。《诗映大唐春:唐诗与唐人生活》即以诗与生活为主线,通过生动、细微的多元讲疏,着力展示历史上那一幕幕或浪漫或闲逸或悲怨或欢乐的场景,既陪伴读者重回大唐,看唐人如何在生活中挥洒出了一片诗的天地,又借助经典的品读,来丰富我们的生活情趣,滋养与诗渐行渐远的现代心灵。
作者: 刘伟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04月
简介:
《一带一路:产业与空间协同发展》从全球价值双环流的国际经济贸易格局出发,重点研究中国在一带一路上产业和空间的枢纽和引领机制。目前学界针对中国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价值环流的研究较为充分,但是对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一些欠发达经济体之间的价值环流研究得相对比较少,而现在中国和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发展越来越离不开该价值循环,该循环中的产业和空间协同发展也是未来中国长期稳定持续发展的基石,所以很有必要进行理论及实证研究。本研究所探讨的主要问题是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产业和空间有没有内在的相嵌性,即有没有紧密结合的可能性?本研究将从产业和空间分工的角度分析一带一路产业和空间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其次,从历史演进及现状,产业与经济增长及波动的关系分析和比较一带一路产业和空间协同发展的实现路径,重点研究一带一路产业和空间扩散机制,并分析协同发展将对双方带来的效应,并提供相应政策建议。研究总共分为国别、产业、空间和理论历史四篇。
【目录】
国别
产业
空间
理论
作者: 陈来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04月
简介:
《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增订本)是关于中国古代宗教与伦理观念研究的经典名著。作者把中国前轴心时代的文化置于世界历史的宏观框架中比较考察,并且广泛地吸取了世界学术的研究成果,交叉使用人类学、宗教学、文化学、历史学等方法,对夏商周时代的宗教与伦理观念作了综合性的思想史研究。由此而提出了一系列独到创新的观念、看法和解释框架,创造性地阐释了古代中国思想的特征和发展模式,在古代思想史研究上具有开创性和典范性的意义,对晚近古代思想起源的研究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与影响。
作者: 陈安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04月
简介: 陈安主编的《国际经济法学》是一本综合阐述国 际经济法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专门*作。由我国 *名国际经济法学者陈安教授和朱学山教授任担正、 副主编,参加编写的其他人员均为相当**的中青年 法学教授、法学博士。全书约七十三万字,分列十章 ,即绪论、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国际货物贸易法 、国际服务贸易法、国际技术贸易法、国际投资法、 国际货币金融法、国际税法、国际经济组织法以及国 际经济争端处理法。本书立足于中国国情和国际弱势 群体即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立场,致力探索和开拓 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法学这一新兴边缘学科。全书具 有立论独到、取材新颖、涵盖全面、重点突出、注解 强化、剪裁方便等几个优点和特点,可供高等学校法 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三大学科各相专业的本科生,作 为专业理论课教材、选修课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 兼供涉外经济法律实务工作者和其他读者,作为实务 工作或自学进修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陈安,1929年生,厦门大学法学教授,国际知名的中国学者。1981—1983年应邀在哈佛大学研修、讲学;多次赴欧、美、澳、亚各洲十几个国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讲学。主要学术兼职: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会长(1993—2011年)、荣誉会长(2012年一);中国政府依据《华盛顿公约》遴选向“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ICSID)指派的国际仲裁员等。2012年获“全国杰出**法学家”荣誉称号。近三十多年来,致力于探索和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法学新兴边缘学科。撰写和主编中英文论*《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学》(五卷本)、《中国的呐喊》(英文版)等40余种,合计约2400余万字。先后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14项,二等奖9项。多种*作被广泛采用为全国高校法学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作者: 吴承学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04月
简介:
小品文源流久远,至晚明而极盛。《晚明小品研究》深入探讨了晚明小品的文学传统、文化土壤、作家、流派、文化品格、文体创造等方面,勾勒出其发展线索、思想情趣与艺术形态上的特点以及在古代散文与现代散文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历史地位,实事求是地指出晚明小品的长处与弊端,客观地评判晚明小品的价值。同时从晚明小品在晚明、清代、海外以及当代的接受情况,考察其历史影响。作者把历史考察和理论分析结合起来,从个案分析逐步上升到总体的理论概括。作者颇重艺术感受,笔下常蕴诗情,深得古人小品旨永神遥之趣。《晚明小品研究》是晚明小品研究领域的代表作,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与现代文学史都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