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61 项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相关结果
Applied Multilevel Data Analysis
作者: 张雷等著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简介: 多层线性分析方法是目前国际上较前沿的一套社会科学数据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本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介绍高级社会统计方法——多层线性模型及其应用的书。它的出版填补了国内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作者在撰写时结合个人的科研实践,对多层线性分析方法进行了演示和说明。该方法可以帮助社会科学研究者以及教育科研工作者更加科学地分析数据,进一步提高科研水平。 在内容编排上,本书用具体实验资料演示多层线性模型方法的应用,具体内容包括多层线性分析模型的基本原理、hlm软件的一般操作步骤和几个实例分析。书中采用图文并茂的编排格式,可使读者通过其演示过程较快地掌握多层模型分析技术的基本理论及具体应用。本书可供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从事科研数据分析和教学工作的人员,以及统计、经济、社会学、管理、卫生、人口、教育、心理等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者使用。
Researching Lived Experience:Human Science for an Action Sensitive Pedagogy
作者: (加)马克斯·范梅南(Max van Manen)著;宋广文等译
简介:本书旨在介绍如何从事现象学实践和写作。作者在书中推出了在教育学和与人相关的诸如心理咨询、护理、卫生健康等科学领域作人文科学研究的一种崭新方法,特别是对阐释型的现象学研究方法提供了详尽的方法论上的解释和大量的研究实例。它向读者展示了如何关注人的生活体验以及如何将之建构成一个文本上引人注目并产生浓厚兴趣的研究课题。本书还就如何收集生活体验的原始材料方面提供了一套广泛而系统的方法。这些生活体验的材料构成了文本反思从而产生阐释性洞见的基础。作者间时还讨论了语言在人文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和把人文科学的研究视做一个持续不断、激进反思过程的重要性。作者特别强调了生活中的小轶事、小故事在现象学写作方法上的作用。对于不同的研究问题,作者也提出了如何构建研究文本的方法。最后,作者指出,选择哪一种研究方法本身就反映了研究者为人处事的角度和价值取向。 本书被北美和欧洲的许多大学用做从事教育学和其他人文科学研究的研究生教科书或参考书,并被译成了多国文字,广为阅读。
Learning to do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Action
作者: 陈向明主编
简介:质的研究论文究竟是什么样子?质的研究者如何在“实地”开展工作?如何确定研究问题及选择研究对象?根据什么来建立思维框架?如何进入研究现场并与研究对象建立和保持关系?在收集和分析材料时采取何种策略?如何得到研究结论?如何检验研究结果的质量?——以上种种都是质的研究的初学者所关注的问题。本书收录了四篇质的研究论文、一篇质的研究报告和一篇博士论文开题报告,意在为读者提供一些相对完整的质的研究论文和报告,使读者看到这些研究者是如何从事质的研究的,他们如何讲述和构建自己的故事,具有何种不同的风格。这些论文和报告因研究主题和研究者的书写风格不一而呈现不同的样式和特色,但都洋溢着浓浓的人间情怀,使读者深深感受到作者对教育、人生与社会的独到而细腻的洞察与体认。
Curriculum and Teachers
作者: (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
简介:《课程与教师》一书集佐藤学教授文章之精华,是钟启泉教授从佐藤学教授已出版的主要著作中精选出来。贯穿本书始终的是三个主题:重建课程概念,将“传递中心课程”转变为“对话中心课程”;重建教师概念,将教师的角色由“技术熟练者”转变为“反思性实践者”;重建学校概念,将学校由“教育工厂”转变为“学习共同体”。这三个主题是内在统一的:“对话中心课程”意味着课程是一个教学事件,它需要在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情境中不断被创生出来,在这里,学生的“自我履历”和教师的“经验学问”成为课程的题中应有之义; 当课程的本质成为“对话”的时候,学校也就成为校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社区代表等在平等对话中结成的“学习共同体”,权威与服从的传统线性关系在学校中被彻底解构。在《课程与教师》一书中,佐藤学全面、深刻地解构与批判了传统的“传递中心”的课程定位、“技术熟练者”的教师定位、“教育工厂”的学校定位,并明确提出了课程、教师、学校的后现代转换与发展路径:即由作为“传递中心”的课程转变为作为“对话中心”的课程;由作为“技术熟练者”的教师转变为作为“反思性实践者”的教师;由作为“教育工厂”的学校转变为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更多>>
Learning and Acting in Participation:A Training Guide for Participatory Approaches
作者: 陈向明编著
简介: 这是一本指导培训者进行参与式方法培训的指南书。参与式方法是目前国际上普遍推崇的一种教育和培训方法,强调调动学习者的已有经验,与同伴平等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以提高批判反思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 本书对参与式方法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操作要求等进行了深讨,并介绍了210个参与式游戏和练习。本书的特点式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语言简洁明了,活动可操作性强,既可为各类学校、企业、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提供培训指导,也可为其他有兴趣的读者提供生动的培训实例和阅读资料。
来源·争论·特性——陆九渊教育思想三论
作者: 顾春著
简介:本书系围绕陆九渊教育思想研究之难题所进行的专题研究。全书共分为三大部分:一是陆九渊之教育思想来源论;二是朱陆之争论;三是陆九渊之教育思想特性论。本书后附“《陆九渊集》之概念、范畴出现次数统计”、“原《陆九渊集》点校之误举例”和“参考书目”等,以资参考。
The Principles of Moral Education in School
作者: 檀传宝著
简介: 本书是以学校“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德育原理教程。它以德育对象道德人格与生命质量的提升为终级目标,以道德学习主体性充分发挥为基本追求,逐一研讨了德育范畴、德育的本质与功能、德育对象、德育目的、德育方法、德育方法、德育主体、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等德育原理的基本问题。本书以道德教育为主线,但是又将与品德培育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信仰建构与培育等方面联系起来进行论述,既避免了学科逻辑上的混乱,又照顾了实际德育的综合性质。作者综合了国内外有关学校道德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强调道德教育过程中德育对象自主建的同时,又强调学校教育对德育对象的价值引导的必要性,有助于我们在德育实践中避免道德教育上的绝对灌输和相对主义的流弊,实现对德育对象精神人格的真正提升。
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智力课程研究
作者: 霍力岩等著
简介:实践中的多元智力理论丛书。 多元智力理论是作者近年来关注较多的国外教育思潮之一。由于对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力理论“情有独钟”,作者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钻研它,力图能够吃透它、把握它,并将它丰富的内涵和启示意义挖掘出来,本书即是这一课程研究的成果之一。 多元智力理论是作者近年来关注较多的国外教育思潮之一。作者承担了教育部“十五”课题“多元智力与智力与幼儿教育改革”。本书是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书中包括四章:多元智力理论研究,多元智力课程研究,在比较中认识多元智力理论与课程和多元智力理论与课程引发的思考。
手动变速器和驱动桥
作者: 李京申,刘波主编;全国汽车维修专项技能认证技术支持中心编写组编写
简介:“汽车维修专项技能认证”(系列)教材之一《手动变速器和驱动桥》的编写指导思想是:从维修的角度系统地讲述离合器、手动变速器、传动轴、万向节、差速器、主减速器及四轮驱动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并在此基础上,教会读者如何以规范的程序对手动变速器与传动系进行科学的维护、诊断、修理和拆装。 本书共分八章,第一章讲解手动变速器与传动系统维修的基础知识,包括变速器基本工作原理、维修中常用的工具设备及维修操作安全注意事项等内容。第二章是对手动变速器与传动系各组成部分进行简要的介绍,使读者对整个系统有一个整体的概念。第三、四、五、六、七章为本书的核心,分别介绍离合器、手动变速器、传动轴和万向传动装置、驱动桥等几个部分的结构、工作原理、维修要点和故障诊断,对于实际的维修操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八章主要介绍新的电子技术在传动系中的应用。为了便于理解,在附录中用实物照片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典型手动变速器和驱动桥的详细拆装过程,以供参考。 更多>>
New Approach to Curricualum Theory
作者: 廖哲勋,田慧生主编
简介: 《课程新论》是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形势下撰写的。目的是在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认真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课程研究新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学校课程(主要是中小学课程)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力图做出新的理论概括,从而提示课程规律,为新世纪学校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课程新论》的理论体系是根据两个基本观点确定的。其一是依据课程论在课程论学科群中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其二是依据课程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课程新论》的思路是,通过研究一系列课程问题以提示课程规律和阐明主要课程原理,通过提示课程规律和阐明主要课程原理而确定课程的范畴和范畴罗辑,从而形成《课程新论》的理论体系。
特殊教育导论
作者: 刘全礼著
简介: 《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特殊教育导论》把建立学生正确的特殊儿童观、特殊教育观等基本观点作为重要内容来进行了阐述,在明确提出特殊儿童观、特殊教育观概念的同时,还阐述了特殊教育变化和发展的观点,论述了特殊教育与相关学科、某些社会现象的关系。 作为特殊教育专业第一门总论性的专业课题,《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特殊教育导论》试图注重“导”,力图从宏观上对本专业的学生做相关的引导,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的“目录”,提供学习、思考特殊问题的指针,在思想、能力、知识的发展上指出方向。 《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特殊教育导论》以个别化教育思想为主线展开有关内容。试图把个别差异、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一般矛盾和特殊矛盾的处理关系作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特殊教育导论》的哲学基础,力争使《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特殊教育导论》既有更高的角度,又有坚实的哲学基础。 《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特殊教育导论》没有采用传统的按照特殊儿童的类别展开内容的方法,而是力图站在俯瞰整个特殊教育的高度,把特殊教育的相关内容有机地纳入一个以观点和方法为主线的整体,既解决观点问题,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方法问题。
现代德育困境研究
作者: 高德胜著
简介:知性德育就是知识德育、思维德育和知化的德育。知性德育或者将道德的某一维度从人的完整德性和整体生活中抽取出来,当做一个课题化、对象化的“学术研究领域”,这种知性德育进行的不是道德教育,而是“道德研究技能”的训练;知性德育或者将道德教育从教育的多维构成中剔除出来,使现代教育缩减为纯知性的构成。 知性德育虽然是对神性德育的超越,但知性德育或者说德育的知性化也是现代德育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之一。知性德育的割裂了教育与德育的完整一体性,割裂了德性的内容结构与形式结构,割裂了认知和情感、知德与行德,进而割裂了生活的血肉关系。知性德育这种割裂的、知性的运行逻辑,使现代德育走向抽象、虚假的困境而不能自拔,德育研究、德育实践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却收益基微,甚至适得其反。
新制度教育学论纲
作者: 康永久著
简介:本书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分析方法,对传统的制度教育学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和批判,对教育制度的构成要素,前制度化教育、强制性教育制度的概念与危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尝试着进行新制度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全书资料翔实,富有大量有创见性的理论观点
The Right of Education and the Right to Education in a Changing Society Basic Issues in the Educational Law
作者: 劳凯声主编
简介:本书是以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和教育变革为背景,从理论和制度两个方面讨论我国教育法制建设当中最突出的基本问题。书中着重从近20年来教育领域中社会关系的分化与改组出发,分析和研究教育领域中的举办者、办学者和管理者之间,政治的力量、市场的力量和学术的力量之间关系的变迁,以及这种变迁对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的影响。伴随着教育领域中社会关系的变迁,产生了许多新的法律问题,如国家与教育的关系及其法律调整形式;公民受教育权利及其司法化;社会教育权及其在当前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发展趋势;政府与学校的法律关系;教育的公益性及“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学校领域中的特别权利及其行使;学校自主权及其行使;学校法人制度;教师的法律地位;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学校事故及其法律责任,等等。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作者试图构建当代我国教育法学的基本原理框架以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教育法律调控机制。
Understanding Curriculum: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Curriculum Discourses
作者: (美)威廉·F.派纳(William F. Pinar)等著;张华等译
简介: 本书是继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之后美国最重要、最详尽的课程论教科书。这是一幅宏伟的历史画卷——论述了美国课程理论近170年的发展(1828—1994);这是一部充满时代气息的巨著——重点论述了美国课程领域经过“概念重建”之后的发展,对“政治课程理论”、“种族课程理论”、“性别课程理论”、“现象学课程理论”、“后现代课程理论”、“自传性课程理论”、“美学课程理论”、“神学课程理论”、“制度课程理论”、“国际课程理论”作了全面而透彻的剖析。关于课程开发实践的诸多问题,如“课程政策”、“课程规划、设计与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与教师”、“课程与学生”等等,本书亦作了别开生面的、前沿性的研究。在美国,本书被誉为课程理论的“圣经”,实当之无愧。
Value Analysis to Educational Policy
作者: 刘复兴著
简介: 本书运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梳理教育政策的价值系统和建构教育政策价值分析的方法两个方面出发,系统讨论了教育政策价值分析的含义、地位和研究方法,全面分析了教育政策的价值特征、价值系统,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具体研究了教育政策过程中典型的价值问题,并结合教育实践进行了教育政策的个案研究,初步构建了一个教育政策价值分析的理论平台,提出和论证了社会转型和教育改革背景中我国教育政策的价值基础。本书以价值和价值分析为切入点研究教育政策问题,初步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政策价值分析的理论框架,原创性地分析和描述了教育政策实质价值的指标体系,其研究问题和内容在教育政策研究领域都具有创新和前沿性质,是我国教育政策理论研究领域的一个新发展。
科学究竟是什么
作者: 张红霞著
简介: 经过2003年春、夏两个季节的艰苦劳动,这本带有原创性的专著终于呈现在我们面前了。阅读此书,我们能够在教师熟悉的教学情境中了解科学的性质,从历史和文化的视角重新认识科学和科学探究;我们能够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我们也能够寻找到按科学的理念解决教学问题的具体方法;我们还能够自觉地审视自己的观念和价值观,区分哪些是与科学理性相违背的,哪些是不科学或反科学的。. 这是我国目前第一本用于教师对科学性质方面认识的培训用书,书中阐述的科学教育观点将对我国的科学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Devolution and Choice in Education:the School,the State and the Market
作者: (英)杰夫·惠迪(Geoff Whitty)等著;马忠虎译
简介: 本书是作者对近年来出现的针对英格兰和威尔士、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瑞典等国家的教育重建的各种研究报告进行了梳理、分析与评价。本书抓住了放权与择校这两种将公立学校推向市场的基本途径,对教育重建中的学校、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对当前出现的各项有关教育重建的研究也进行了十分精彩的论述,并适时地提出了市场经济改革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和合宜的解决问题的对策。作者还力图将“经验性细节”与“理论性大局”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使读者能在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理解教育重建运动。 本书作者极为关注市场导向的教育改革所带来的社会公正问题。“公正”这一主题贯穿在作者对学校自治、家长择校的探讨以及对教育政策变革给学校领导、教师、课程和学校管理方式带来的影响的分析之中。
学校教育研究方法
作者: 郑金洲等著
简介:本套丛书的七本著作涉及基础教育不同层次和诸多领域的改革,大致可分为三组。《新基础教育论》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两本著作是从总体上,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长“时间镜头”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探究,可视为一组。《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及《重建学校精神家园》两书又是一组,它们涉及的是学校教育中两个最为重要和基本的方面。关于学生与教师研究组成了第三组。《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一书旨在揭示学生发展中作为内在力量的“自我”之形成,这是21世纪基础教育要培养具有主动发展生存意识和能力的人,所必然面对的一个新的重要问题;对于教师,未来新的基础教育的真实创造者,我们予更多的关心。《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从道德、专业发展和美学的角度,对教师这个古老的职业作了时代的诠释。《I这校教育研究方法》则是为帮助教师成为研究者而作。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这套丛书中的每一本都是为教师而写的。我们深信,没有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就不可能有新的教育世界,而教师只有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才会体验到职业的内在尊严与欢乐,才能在发展学生精神力量的同时,焕发自身的生命活力。
行动研究
作者: 宋虎平编著
简介:本书是基础教育新概念系列丛书之一,本书力图完整、准确地把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时代精神以及时代的教育精神,在中央和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根本精神的指导下,综合古今中外优秀的教育理论,结合时代具体的教育需要,为世纪之交的教育实际工作者提供一份丰盛的精神食粮,促进基础教育更快、更好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基础教育新概念》丛书中的《行动研究》,包括九章:第一章、行动研究概述;第二章,行动研究简史;第三章,行动研究的理论依据;第四章,行动研究的类型;第五章,行动研究的步骤;第六章,行动研究的实施;第七章,行动研究与学校生活;第八章,具体学科的行动研究;第九章,行动研究与其他研究的关系。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