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27 项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相关结果
傅斯年全集
作者: [傅斯年著];欧阳哲生主编
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简介: 《傅斯年文集》收入傅斯年先生生前发表的各种著作、文章、诗歌、书信、工作报告和部分未刊的手稿、遗稿,凡七卷。其中文集酌情收入了一些与傅斯年先生作品关系密切的其他人的文章和报告,或傅斯年先生本人正式发表作品以前的原始稿本,作为附录,以备读者阅读和比勘。文集根据内容或体裁新编成集。各卷次第为:第一卷,早年文存。第二卷,学术专著。第三卷,学术论文。第四卷,时评政论。第五卷,教育、文化、医学。第六卷,工作报告。第七卷,书信。 本册为《傅斯年全集》(第3卷)。
孙中山伦理思想研究
作者: 周宇著
简介: 本书可以说是作者近几年对孙中山伦理思想研究的一次总结,显示了作者对孙中山伦理思想的产生、发展规律的思考,基本上体现了作者对孙中山伦理思想整体框架的把握。 孙中山的伦理思想主要在他的三民主义学说之中,本著还是抓住了这个重点。但在三民主义伦理思想之外,作者又从理论的高度概括了孙中山伦理思想的道德论,在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伦 理思想论述的基础上,本书着力对孙中山伦理思想体系中贯穿一致的基本精神作了归纳和总结。其伦理思想中的基本精神是其伦理思想的精髓,集中体现着孙中山伦理思想的价值取向。本书也 因此侧重于价值论方面的分析和评价,是整篇的落脚点,也是孙中山伦理思想研究的逻辑终点。 有必要指出的是,孙中山的伦理思想本身并没有一条清晰的逻辑线索。孙中山生活在一个动乱的、急剧变化的时代,其活动和舆论宣传也是因时而异,所以其思想缺乏一种稳定的、冷静 的、成熟的思考,有时是就事论事,因感而发。他不是那种在和平年代生活在舒适环境中或隐居的坐而论道者,这给我们对其伦理思想的整体性、系统性的研究带来不少难度。但是,孙中山伦理思想的存在是合乎逻辑的,也是顺乎历史的,这为我们深刻、全面而又客观地发掘其伦理思想提供了一个切入点。本书在此方面做了应有的努力,我想它的出版能够给孙中山伦理思想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启示和借鉴,有利于推动这一研究进一步深入发展。
中华姓氏源流史
作者: 何光岳著
简介: 本书的指导思想是总结、综合古今关于中国姓氏、谱牒学的研究成果,补充、增加我国56个兄弟民族的姓氏,从而编纂成一部完整的姓氏大全工具书。同时又致力于研究每个姓氏的产生、发展及兴衰史,以及每个姓氏从古至今有业绩的中外人物与族系,使其又成为继往开来的中华姓氏源流史书。藉以展示中华姓氏全貌,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加快“四化”建设步伐,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海峡两岸的统一和世界各国华人对祖国的热爱。 本书在体例上只设“编”与“支”,不设“章”与“节”。每一“编”与“支”后标明页码,每个姓氏亦标明页码,以便于查寻。 本书共分23编,明确可分的姓氏均在其编(及编下的支内)中,如华胥系的诸多姓及其演变史与人物等,均可在该编内寻找;不能明确区分的姓氏可在“散独姓编”中找查。每个姓氏的世系(有的已列出,有的因资料欠缺而未列出)都列在其后,以供参考。 本书从过去和现在的谱牒中,采集了较多的姓氏世系表,作为本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旨在便于读者能一目了然地了解姓氏的源流所自及其演变情况。表中的姓名采用五号宋体字,其他如官职、居里、迁徙地等用小五号宋体字标示,以便区别。因版面关系,一些世系表与文字衔接不够紧密,并非作者之错置。 根据作者掌握的情况,在多数姓氏中都从实际出发,列出国内兄弟民响和海外各国中华人华裔的同一姓氏,并列举了古今中外一些有一定成就和影响的人物,既见出中华姓氏流布之广,影响之深远,也为了昭彰他们的业绩和精神,激发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隐士与中国古代文学
作者: 李生龙著
简介: 本书阐述了古代隐士产生的原因,隐士隐逸的理论,隐士在学术文化史的地位,隐士的文学创作,以及文学作品中的隐士形象等内容。
中国文学批评史
作者: 赖力行,李清良著
简介: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中,文、史、哲不分,古代的文学和文学思想往往成为体现民族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门类,因此,在中文系的课程体系中,《中国文学批评中》一直是国学的一门基础课程;同时,检视当代中国文艺学的发展,古代锦长而丰富的民族理论批评遗产,和西方文论一起,共同构成中国现代性的文艺学建设的两大资源,这又使《中国文学批评史》成为文艺学的主要后续课程之一。 本书就是在这样的治学传统和教学传统的基础上,根据史料性和理论性、学术性和教学实用的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新世纪重新撰写的批评史教材。本书的具体分工是:赖力行撰写绪论,第一编第一章第一节,第二编,第四编,第五编;李清良撰写第一编第一章第二、三、四节,第二章,第三编。本书纲目由两人共同商定,全书由赖力行统稿。
百年文学与后现代主义
作者: 阎真著
简介: 《百年文学与后现代主义(精)》以荒诞、变形、解构、狂欢、文本五个基本价值概念为框架,对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价值观念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剖解。
体验新课程,实验管理
作者: 李志宏,王晓文主编
简介: 本书建立了九年一贯语文、数学、英语、科学、艺术、体育和初中历史与社会7 个学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及新教材实验课题组,以及促进学生发展与教师成长的评价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等。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原理教程
作者: 郑昌华主编
简介:
Urban Geography
作者: 朱翔主编
简介:城市在迅猛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这些两面性,吸引了各个学科和各种观点学者的注意,他们希望在这个纷繁复杂的领域中,发现和总结城市发展的规律性,提高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的自觉性。社会的现实需要给一系列以城市为对象的学科提供了蓬勃发展的无限动力。 城市地理学是城市科学大家庭中毫不逊色的一员。地理学家以其空间地域性、系统综合性的独特视角和以人为中心的人地关系的观念来研究城市,而区别于其它城市学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地理学获得长足进展,对城市研究作出了贡献,并在学科的相互融合和渗透中,从经济学、社会
哲学社会科学普及教育论
作者: 龚鹏飞著
简介:龚鹏飞著《哲学社会科学普及教育论》(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作为理论基础,紧紧抓住现实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独立探索,深入浅出,把理论和普及很好地结合起来,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如理想信念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创新教育、环境教育、健康教育、审美教育等,如怎样看待西部大开发问题,怎样看待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怎样看待“三农”问题,怎样看待下岗分流问题,怎样看待重大安全事故等。全书共五章,从体系上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到第三章,从认识论的角度谈哲学社会科学普及教育,主要谈了哲学社会科学普及教育的必然性、主体和重心等内容。第二部分为第四章,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谈哲学社会科学普及教育,主要谈哲学社会科学普及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第三部分为第五章,从实践论的角度,谈如何正确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三个部分,从原理到途径,再到实践,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既符合认识的辩证规律,又合乎解决问题的逻辑。更多>>
A Study on the Theory of Primary Party Organization Building on Mao Ze Dong, Deng Xiao Ping, Jiang Ze Min
作者: 罗争玉著
简介: 本文从比较的角度入手,通过系统的研究得出两个结论:马克思主义政党与非马克思主义政党比较,注重基层党组织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中外马克思主义政党比较,注重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征。 本文的主体部分系统地阐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基层党建理论。阐述时从三个维度入手:一是历史背景(社会条件、现实依据);二是形成过程(发展阶段);三是理论体系。作者构建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基层党建理论的研究体系,以此框架,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基层党建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最后,通过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基层党建理论的比较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与时俱进的历史发展。同时,得出如下启示:一是基层党建理论与实践要与时俱进;二是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坚持基本价值目标和最高价值目标的统一;三是坚持“三个代表”思想是搞好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根本保证。
教育心理学
作者: 钟毅平,刘志军主编
简介:该书在兼顾心理学基础知识教学的情况下,大量增加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以及相关的发展心理学知识,并吸收教育心理学的新近研究成果,以适应高师学生心理学公共课的需求。这本书的特色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材的内容新。该教材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和教育实践发展的要求,吸收了大量的最新研究成果,力求反映目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动态。 第二,理论的基础性。教材为了适用公共课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心理学水平。 第三,教材的形式新。为了适合大学生自主学习和求新创意的需要,解决学生的理论与实际常脱钩的现象,教材中提出供了大量可供选择的学习教材,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引用了一些较有代表性的案例供学生参考。
词艺术研究
作者: 祁光禄著
简介:本书选取大量的名篇佳作,以词艺术的基本特性为突破口,全面地研究词的句法、修辞、章法、押韵、分片、叙事、抒情、写景、立意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心中升起一片彩霞
作者: 鲁之洛
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3年12月
大学语文
作者: 陶敏,陈靖武主编
教育的魅力
作者: 陈文主编
就这样长大
现代领导学
作者: 易炼红主编
英语幽默卡通故事:[中英对照]
作者: 曹筠编著;袁江画
作者: 汪太理主编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