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9 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年03月”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王海棻
简介:
《古汉语范畴词典》是作者在吕叔湘先生的引导下,对古汉语疑问、时间语义范畴进行几十年研究的成果。《时间卷》的本体部分包括三千多个记时词语,每个词语都有精确的释义和精选的若干例句,上起甲骨文,下迄明清小说,时间跨度大。书中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排序原则进行排序,即按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序,对每一个疑问词条均进行了解释,并列举了出处。
【前言】
序
陈和年
我一直认为,汉语语法史研究的深入,有两项工作必须走在前头,一是专书的研究,一是范畴的研究。专书研究现已得到较多人的关注,而范畴研究关注的人则还很少。究其原因,或许因为范畴是讨论一种语法意义的表达范围的,所涉及的材料,外延几乎是无限的吧!
吕叔湘先生是最先关注汉语语法范畴的语言学家。他在《中国文法要略》下卷《表达论》中,以大半篇幅讨论了“数量”、“指称”、“方所”、“时间”、“反正·虚实”、“传信”、“传疑”、“行动·感情”等八种语法意义的表达方式和范围,总名之为“范畴”。 “搜集的用例还相当多,安排得还有些条理”(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修订本〉序),但当时毕竟还没有条件对这些范畴的外延作非举例式的、尽可能完备(在古汉语范围)的收集、描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全面深入、更有条理的总结。接力棒传给了他的弟子们。
王海棻在与吕先生合著的《马氏文通读本》完成后,便把大半精力投入到古汉语两个范畴——疑问范畴和时间范畴的研究上,写成《古汉语范畴研究·疑问卷》和《古汉语时间范畴研究·时间卷》(下称《时间卷》)。这里着重谈谈《时间卷》。
《时间卷》和《疑问卷》一样,是一部兼有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研究性著作。它的本体部分包括数千个记时间语,每个词语下都有精确的释义和精选的例句。仅这些工作已经足以使人啧叹,而实际与作者的前期工作,其量远不止于此。由于记时词语的不封闭性(开放性),对它作穷尽性的搜集是很困难的,何况限于词典的规模和读者对象,入典词语不能不有所选择。这数千个词语只是作者搜集中使用频率较高、不加解释又不易为一般读者所明晓的。随手摘取几个:两日、晡夕、长赢、长至、暢月、吉亥、既生魄、浃日、九春、菊节、腊序、兰时、孟陬、杪冬、蒲节、骑秋、僧夏、柔日……像这类词语,怕连具有高等文化的人也未必能解得确切吧!还有些词语,虽未必常用或难懂,却有类型代表性质,便也收入典中。这数千条词语下列举的例句,总计约有万条,上起甲骨文,下迄明清小说,时间跨度之大、所反映汉语记时词语面貌的准确、清晰程度,都表明了作者研究工作的深度和难度。
对于语言研究者来说,词典的数千余条词语只是研究资料,更重要、更有意义的部分是词典开头作者写的那篇研究报告:《古汉语时间范畴综说》(下称《综说》)。它是作者多年研究古汉语时间范畴的科学总结,它从汉语记时词语的特性、记时词语的结构类型、记时方法与社会文化的密切关系,以及时间范畴的历时演变诸方面,为我们画出了古汉语时间范畴的清晰图象。
《综说》首先对记时词语的不封闭性及造成这种不封闭性的原因进行了相当深入的探讨。它指出,“记时词语的不封闭性,或说开放性”是“人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时间的长河里,需要记录和表述的时间概念极其复杂”所决定的,而使这种不封闭性成为可能的原因则是记时词语组成的多样性———构成方式既丰富,能产性又极强。古汉语中,时间名词和时间副词虽然是有限的,但可以大量借用其他类词与之结合为新的记时词语。而时间词本身的同义连用、近义连用、反义连用,以及时间名词的词义引申与交互使用等,也都可以构成新的记时词语。
《综说》还讨论了记时词语的模糊性,指出有些词语本身就代表着多种时量,有些记时词语是带有比况性和约估性的,有些词语受语境影响可出现两可的甚至相反的记时含义,这都表现了汉语记时词语的模糊性质。《综说》还对记时词语的结构类型进行了归纳分析,详列出从单词到成语的各种结构方式。
《综说》用较多篇幅阐述了汉语记时词语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示出在科学记时工具(钟表等)发明以前,我们的先人已经发明了多种多样的记时方式和丰富多彩的记时词语。比如:以天色的明暗、日影的变化、星月的运行规律、农事活动和物候的变化、动物的活动规律、人的五官四肢运动等记时。“透过这些记时方法,可以了解到不少社会礼制的、民俗的乃至心理方面的文化现象”。
可以看出,作者在这方面确实思索有日,开掘颇深,读来使人多有所获,兴味盎然。以我有限的见闻,称《综说》是迄今对古汉语时间范畴考查最深入、描写最细致、论述最全面的一篇学术专论,或许不是妄谀。从另一个角度说,这本书给应用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研究也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样品。
自 序
在写成《古汉语疑问范畴词典》后,我就开始对时间词语进行搜集和研究,并写出《古汉语时间范畴词典》(下简称“两典”)。后者卷首长文《古汉语时间范畴综说》,是全书的纲领。它首先指出时间词语的不封闭性(开放性),因此对它进行穷尽性的搜集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选取数千个使用频率较高、不加解释又难懂其意者加以阐释。如“暢月”、“既生魄”、“破瓜”、“骑秋”、“柔日”等。
《综说》还归纳出十馀种古汉语记时方式,如:以天色明暗记时(昧爽、黑早)/以太阳的位置记时(日高、日中、日斜)/以霜、雨、露等记时(霜节、雨水、寒露)/以社会习俗记时(蒲节、正灯、三浣)/以人的四肢五官的动作记时(反掌、旋踵、眨眼、转瞬),等。这些问题,目前研究和论及者尚不多见。
此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将《两典》作为《古汉语范畴词典》的《疑问卷》和《时间卷》同时出版,我趁此良机进行了增补,使其内容渐臻完备。
作者
2015年
作者: 张定京
简介:
整理出版少数民族语言会话读本,是对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尤其是濒危语言的保护和传承,是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乃至人类文化意义非凡。本书从少数民族语言角度向世界展示了我国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字以及风俗习惯,每天一句,每本366句。这是每个少数民族对外宣传的“名片”,有利于我国文化及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
【前言】
前 言
哈萨克族是跨境民族,总人口为1300万,分为三个大的部落,即小玉兹、中玉兹、大玉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的哈萨克族人口为1250458人,大多属于中玉兹,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天山以北地区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8县2市、塔城城区和阿勒泰地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以及甘肃省的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境外的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891.3万人,2006年)。此外,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俄罗斯、蒙古、土耳其、阿富汗等国也有部分哈萨克族人。
哈萨克族历史悠久,古代中国北方和西域的塞种、乌孙、匈奴、康居、阿兰、乃蛮、克烈、钦察等部落和部族均与哈萨克的族源有关。哈萨克族于15世纪在七河地区建立哈萨克汗国。“哈萨克”一词的含义有“真正的塞克(塞种)”“白天鹅”“避难者”“自由人”等不同说法。
哈萨克族是草原文化的代表,主要从事畜牧业,放牧羊、牛、马、骆驼等牲畜,历史上“逐水草而居”,近年来开始定居。传统居所以便于搬迁的“哈萨克毡房”为主;饮食以奶食和肉食为特色;刺绣、制毡、编织、奶制品加工、鞍具制作等工艺较为发达。
哈萨克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其中口头文学非常发达,形式多样,包括神话、民间故事、史诗、诗歌、谜语、格言、谚语等,仅巨幅长诗就有200多部,以“阿肯艾特斯”为代表的歌种繁多,唱歌伴随哈萨克人一生。哈萨克族信仰伊斯兰教,属逊尼派。
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组,结构类型上属黏着语,以大量的附加成分构词和表达语法意义,其地域差别很小,词汇丰富,语法结构严谨,有规范的文学语言,表达能力很强。在我国,哈萨克族目前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哈萨克文(也称“老文字”)。哈萨克语言文字是我国国家级政治生活和传媒机构常态化使用的5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之一;在国外,哈萨克语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国语,使用吉里尔(斯拉夫)字母为基础的哈萨克文。
作者: 陈国庆
简介:
整理出版少数民族语言会话读本,是对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尤其是濒危语言的保护和传承,是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乃至人类文化意义非凡。本书从少数民族语言角度向世界展示了我国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字以及风俗习惯,每天一句,每本366句。这是每个少数民族对外宣传的“名片”,有利于我国文化及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
【前言】
前 言
佤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孟连、澜沧、双江、耿马、镇康、永德等县。其中,沧源佤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是佤族主要的聚居区。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佤族有429709人。
佤族主要分布在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延伸地带,此地区山峦重叠,平坝极少,也称阿佤山区。佤族聚居的沧源和西盟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干湿分明,垂直气候明显,生物、矿产资源极为丰富,素有“植物王国”和“动物乐园”之称。在茫茫林海中,生长着种类繁多的珍稀动植物,有铁力木、楠木、柚木、红椿、石梓、红椎、木莲、番龙眼、八宝树、团花等珍稀树种,有当归、野三七、小黑牛、血七、路党参、黄草等近百种野生中草药材;有亚洲象、孟加拉虎、蜂猴、长臂猿、猕猴、金猫、云豹、绿孔雀、巨蜥、岩羊、白鹇、红原鸡、苏门羚、蟒蛇等珍稀动物。此外,有金、银、锡、铁、铅、铜、锌等金属矿和煤、云母、石膏、石棉等非金属矿;有茶叶、甘蔗、橡胶、紫胶等经济作物;还有芒果、菠萝蜜、柑橘、香蕉等种类繁多的热带水果和木耳、香菇、橄榄、胡椒、砂仁、竹笋等山林特产。
阿佤山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被称为3000年前人类文明光辉的沧源崖画、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沧源广允缅寺、沧源班洪抗英纪念碑等独具特色的名胜古迹。有如蓬莱仙境的佤山雾海,形态奇特、规模宏大的地下溶洞,千姿百态的古榕树林,以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热带雨林奇观和珍稀动物景观等自然风光。
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据史料记载,佤族先民是属于形成今佤德语支中布朗族、德昂族、佤族的古代“濮人”中的一支。佤族内部在历史上没有统一的族称,在有关的汉文史料里,曾有“望”“望苴子”“哈刺”“哈佤”“嘎刺”“卡佤”等族称。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曾用过“佧佤族”的族称,“佧”含有贬义,1962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并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佤族。历史上佤族先民分布地域很广,据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佤族先民最早分布于滇西南迄缅甸北部地区,汉晋开始迁徙至澜沧江以东和萨尔温江以西的地域。大约在唐朝,由于其他民族的不断迁徙与当地佤族先民形成了交错杂居的状况,佤族分布区域则相对较少。清代中叶,佤族目前的分布格局初步形成。
佤族在历史上就富有反抗精神,多次掀起反抗封建统治的起义斗争;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斗争中,表现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如震惊中外的“沧源班洪抗英”斗争和佤山抗日游击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
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分巴饶克、阿佤、佤3种方言。佤族历史上没有文字,以前主要以刻木、结绳记事和以实物传递信息。20世纪30年代,外国传教士曾设计过一种用来拼写佤语的文字,当地称为“撒拉文”,由于该文字缺乏科学性,不能准确地拼写佤语,未能被推广。1957年,我国的民族语文工作者创制了一套以巴饶克方言为基础方言,以沧源的岩帅佤话为标准音,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这套拼音文字经国家批准使用至今。
佤族人民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佤族传统的民间文学内容丰富,有神话、传说、寓言、民谣、谚语、谜语等。其中有解释宇宙万物、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司岗里》,有抨击背信弃义、损人利己行为的寓言,有含有深刻哲理的谚语等。
佤族民歌分为情歌、儿歌、山歌、酒歌、猎歌等,种类繁多,风格独特,曲调各异。传统乐器有芦笙、笛子、铜锣、三弦、木鼓等。佤族舞蹈特点鲜明,具有豪放、粗犷、古朴、奔放的风格,其中“甩发舞”“木鼓舞”“剽牛舞”最具代表性。
佤族尚黑,服装大都以黑色为主。男子头缠黑包头,上衣黑色圆领短衣,下穿肥短黑色大摆裆裤子,有戴银耳坠、银手镯的习俗,好佩带长刀。妇女多留长发,老年人头缠黑色大包头,中年人则头盘假发束并装有一对多色小绣球,少女戴银箍。妇女大都戴银制耳环,颈挂银项圈,腰系竹藤圈,手戴银制手镯,上着黑或蓝色圆领短衣,下围由黑、红、紫、蓝等颜色组成的有多种图案的筒裙。
佤族主食为大米,辅以小米、玉米、荞麦、豆类等。男女均嗜酒、吸烟,喜欢饮自制浓茶,喜食酸、辣食物。佤族住房大都为干栏式草顶竹楼,上面住人,下面养牲畜和家禽。
佤族婚姻自由,实行一夫一妻制。男女谈情说爱,被称为“串姑娘”。盛行父子连名制。佤族的节日主要有春节、火把节、新米节等,其中,以祭祀“谷魂”的新米节最为盛大。
佤族通行土葬。成年人死后,要鸣枪报丧,村寨中有公共坟地,人死后要牲口祭祀,择吉日下葬。佤族主要信仰自然崇拜、精灵崇拜和祖先崇拜三位一体的原始宗教。最崇拜“梅吉”社神,每年春种秋收或村寨发生重大事件时,都要举行祭社活动。18世纪后,佛教、基督教相继传入佤族地区,部分佤族群众信奉小乘佛教和基督教。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4~1985年,佤族聚居区及佤族与其他民族杂居区先后成立了5个自治县。1988年3月,在凤庆、永德、镇康等县成立了3个民族乡。几十年来,佤族人民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断变革生产方式,提高生产力水平,使佤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科技及其他各项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年来,当地佤族干部迅速成长,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过去教育水平比较落后的佤族,现在出现了佤族教授、佤族科技工作者、佤族作家、佤族记者、佤族研究生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阿佤山区充分利用自己的地区优势,改善投资环境,与周边国家开展多方位的经济合作,引进外资,发展边境贸易,不断推动佤族地区各项社会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凡例
一、佤语会话资料尽量选取与人们现代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366个短句。选择这些短句,主要是为了人们易学、易记、易掌握、易使用。说是短句,但用佤语讲出来就变得长一些。
二、会话中用佤语表述比较困难或译说相当麻烦,或者由此使句子拉得很长的个别内容,直接用佤语习惯说法进行表述或译写。
三、本书中的佤语会话资料,主要使用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境内的佤语巴饶克方言口语语料。
四、文字书写符号主要运用1957年我国民族语文工作者创制的以巴饶克方言为基础方言,以沧源的岩帅佤话为标准音,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的佤文为主。
五、本书选定的300个单词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并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中,名词最多,其次是动词、代词、形容词、数词,而副词、连词只是象征性地择取一两个实例。
六、基础词汇部分选入的词汇,按照名词、代词、形容词、动词、数词、副词、连词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七、在基础词汇表中,虽然尽量照顾到了366句会话句资料里出现的诸多词条,但借词、复合词以及使用率较低的词等未纳入列表。
作者: 王海棻
简介:
《古汉语范畴词典》是作者在吕叔湘先生的引导下,对古汉语疑问、时间语义范畴进行几十年研究的成果。《时间卷》的本体部分包括三千多个记时词语,每个词语都有精确的释义和精选的若干例句,上起甲骨文,下迄明清小说,时间跨度大。书中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排序原则进行排序,即按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序,对每一个疑问词条均进行了解释,并列举了出处。
【前言】
序
陈和年
我一直认为,汉语语法史研究的深入,有两项工作必须走在前头,一是专书的研究,一是范畴的研究。专书研究现已得到较多人的关注,而范畴研究关注的人则还很少。究其原因,或许因为范畴是讨论一种语法意义的表达范围的,所涉及的材料,外延几乎是无限的吧!
吕叔湘先生是最先关注汉语语法范畴的语言学家。他在《中国文法要略》下卷《表达论》中,以大半篇幅讨论了“数量”、“指称”、“方所”、“时间”、“反正·虚实”、“传信”、“传疑”、“行动·感情”等八种语法意义的表达方式和范围,总名之为“范畴”。 “搜集的用例还相当多,安排得还有些条理”(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修订本〉序),但当时毕竟还没有条件对这些范畴的外延作非举例式的、尽可能完备(在古汉语范围)的收集、描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全面深入、更有条理的总结。接力棒传给了他的弟子们。
王海棻在与吕先生合著的《马氏文通读本》完成后,便把大半精力投入到古汉语两个范畴——疑问范畴和时间范畴的研究上,写成《古汉语范畴研究·疑问卷》和《古汉语时间范畴研究·时间卷》(下称《时间卷》)。这里着重谈谈《时间卷》。
《时间卷》和《疑问卷》一样,是一部兼有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研究性著作。它的本体部分包括数千个记时间语,每个词语下都有精确的释义和精选的例句。仅这些工作已经足以使人啧叹,而实际与作者的前期工作,其量远不止于此。由于记时词语的不封闭性(开放性),对它作穷尽性的搜集是很困难的,何况限于词典的规模和读者对象,入典词语不能不有所选择。这数千个词语只是作者搜集中使用频率较高、不加解释又不易为一般读者所明晓的。随手摘取几个:两日、晡夕、长赢、长至、暢月、吉亥、既生魄、浃日、九春、菊节、腊序、兰时、孟陬、杪冬、蒲节、骑秋、僧夏、柔日……像这类词语,怕连具有高等文化的人也未必能解得确切吧!还有些词语,虽未必常用或难懂,却有类型代表性质,便也收入典中。这数千条词语下列举的例句,总计约有万条,上起甲骨文,下迄明清小说,时间跨度之大、所反映汉语记时词语面貌的准确、清晰程度,都表明了作者研究工作的深度和难度。
对于语言研究者来说,词典的数千余条词语只是研究资料,更重要、更有意义的部分是词典开头作者写的那篇研究报告:《古汉语时间范畴综说》(下称《综说》)。它是作者多年研究古汉语时间范畴的科学总结,它从汉语记时词语的特性、记时词语的结构类型、记时方法与社会文化的密切关系,以及时间范畴的历时演变诸方面,为我们画出了古汉语时间范畴的清晰图象。
《综说》首先对记时词语的不封闭性及造成这种不封闭性的原因进行了相当深入的探讨。它指出,“记时词语的不封闭性,或说开放性”是“人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时间的长河里,需要记录和表述的时间概念极其复杂”所决定的,而使这种不封闭性成为可能的原因则是记时词语组成的多样性———构成方式既丰富,能产性又极强。古汉语中,时间名词和时间副词虽然是有限的,但可以大量借用其他类词与之结合为新的记时词语。而时间词本身的同义连用、近义连用、反义连用,以及时间名词的词义引申与交互使用等,也都可以构成新的记时词语。
《综说》还讨论了记时词语的模糊性,指出有些词语本身就代表着多种时量,有些记时词语是带有比况性和约估性的,有些词语受语境影响可出现两可的甚至相反的记时含义,这都表现了汉语记时词语的模糊性质。《综说》还对记时词语的结构类型进行了归纳分析,详列出从单词到成语的各种结构方式。
《综说》用较多篇幅阐述了汉语记时词语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示出在科学记时工具(钟表等)发明以前,我们的先人已经发明了多种多样的记时方式和丰富多彩的记时词语。比如:以天色的明暗、日影的变化、星月的运行规律、农事活动和物候的变化、动物的活动规律、人的五官四肢运动等记时。“透过这些记时方法,可以了解到不少社会礼制的、民俗的乃至心理方面的文化现象”。
可以看出,作者在这方面确实思索有日,开掘颇深,读来使人多有所获,兴味盎然。以我有限的见闻,称《综说》是迄今对古汉语时间范畴考查最深入、描写最细致、论述最全面的一篇学术专论,或许不是妄谀。从另一个角度说,这本书给应用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研究也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样品。
自 序
在写成《古汉语疑问范畴词典》后,我就开始对时间词语进行搜集和研究,并写出《古汉语时间范畴词典》(下简称“两典”)。后者卷首长文《古汉语时间范畴综说》,是全书的纲领。它首先指出时间词语的不封闭性(开放性),因此对它进行穷尽性的搜集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选取数千个使用频率较高、不加解释又难懂其意者加以阐释。如“暢月”、“既生魄”、“破瓜”、“骑秋”、“柔日”等。
《综说》还归纳出十馀种古汉语记时方式,如:以天色明暗记时(昧爽、黑早)/以太阳的位置记时(日高、日中、日斜)/以霜、雨、露等记时(霜节、雨水、寒露)/以社会习俗记时(蒲节、正灯、三浣)/以人的四肢五官的动作记时(反掌、旋踵、眨眼、转瞬),等。这些问题,目前研究和论及者尚不多见。
此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将《两典》作为《古汉语范畴词典》的《疑问卷》和《时间卷》同时出版,我趁此良机进行了增补,使其内容渐臻完备。
作者
2015年
作者: 张定京
简介:
整理出版少数民族语言会话读本,是对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尤其是濒危语言的保护和传承,是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乃至人类文化意义非凡。本书从少数民族语言角度向世界展示了我国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字以及风俗习惯,每天一句,每本366句。这是每个少数民族对外宣传的“名片”,有利于我国文化及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
【前言】
前 言
哈萨克族是跨境民族,总人口为1300万,分为三个大的部落,即小玉兹、中玉兹、大玉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的哈萨克族人口为1250458人,大多属于中玉兹,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天山以北地区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8县2市、塔城城区和阿勒泰地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以及甘肃省的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境外的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891.3万人,2006年)。此外,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俄罗斯、蒙古、土耳其、阿富汗等国也有部分哈萨克族人。
哈萨克族历史悠久,古代中国北方和西域的塞种、乌孙、匈奴、康居、阿兰、乃蛮、克烈、钦察等部落和部族均与哈萨克的族源有关。哈萨克族于15世纪在七河地区建立哈萨克汗国。“哈萨克”一词的含义有“真正的塞克(塞种)”“白天鹅”“避难者”“自由人”等不同说法。
哈萨克族是草原文化的代表,主要从事畜牧业,放牧羊、牛、马、骆驼等牲畜,历史上“逐水草而居”,近年来开始定居。传统居所以便于搬迁的“哈萨克毡房”为主;饮食以奶食和肉食为特色;刺绣、制毡、编织、奶制品加工、鞍具制作等工艺较为发达。
哈萨克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其中口头文学非常发达,形式多样,包括神话、民间故事、史诗、诗歌、谜语、格言、谚语等,仅巨幅长诗就有200多部,以“阿肯艾特斯”为代表的歌种繁多,唱歌伴随哈萨克人一生。哈萨克族信仰伊斯兰教,属逊尼派。
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组,结构类型上属黏着语,以大量的附加成分构词和表达语法意义,其地域差别很小,词汇丰富,语法结构严谨,有规范的文学语言,表达能力很强。在我国,哈萨克族目前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哈萨克文(也称“老文字”)。哈萨克语言文字是我国政治生活和传媒机构常态化使用的5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之一;在国外,哈萨克语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国语,使用吉里尔(斯拉夫)字母为基础的哈萨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