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北客家乡土建筑研究:以广东省兴宁市上长岭村围龙屋为中心
作者: 熊寰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01-01
简介:围龙屋是位于粤东北的一类乡土建筑类型,也是重要文化遗产。围龙屋极具特色,主要体现在建筑文化内涵及其社会性特点。本文从文化遗产视角,以乡土建筑为研究对象,将围龙屋作为切入点进行调查研究。研究时,主要聚焦在围龙屋的空间上,本文将其分为私有空间和共有空间两部分,而后者是本文研究的重心。对此,本文主要从三个研究角度展开。一是哲学层面对乡土建筑的分析,重点引渡了列伏斐尔的空间生产理论,统领本书的行文脉络。二是从历史学角度展开传统宗族制度对围龙屋社会性的影响。本文将“人”与“物”这两方面结合起来,进行探索性研究,重点反映和揭示了传统宗族制度与围龙屋空间的关系。三是从建筑人类学角度展开对乡土建筑的研究,因为传统的乡土建筑能够*直接地表现价值、意向、观念和生活方式及其变动。本文通过调查其承载和生产的围龙屋文化,展现围龙屋的社会事实。全文共分为五章。绪论部分阐述了本研究的缘起、过程、方法、思路、目的和意义等,对全文进行的铺垫性的介绍。其次,从客家源流研究、客家社会文化研究和围龙屋研究三方面回顾了与本文相关的重要研究成果。*章为理论架构,从空间、记忆到乡土建筑理论三方面阐述了本文的理论框架。其中空间角度引渡了列伏斐尔的空间生产理论,记忆角度引渡了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以及人类学关于族群方面的研究成果。乡土建筑角度主要引渡了拉普普的乡土建筑文化决定论。第二章讨论了客家族群的建构过程,通过引用历史学研究成果,指出了“客家中原说”的建构问题及其方法论的错误,并对包括围龙屋在内的客家民居做了总体阐述。第三章探讨了围龙屋空间的构造,以上长岭村为中心,阐述了该村围龙屋的社会性脉络、空间的布局以及传统工艺技术。第四章讨论了围龙屋的宗教空间,在将其分成祖先空间、神灵空间和生殖空间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祭祖、上坟、葬俗、龙神、三山大王、上灯、化胎与五行星石等内容。第五章讨论了围龙屋的公益空间,首先从宗族公益和家族公益两个角度分析了围龙屋的公益传统,其次阐述了围龙屋的公益现状,包括公益组织、个体公益和公益活动等。通过对全文的论述,本文得出了围龙屋共有空间已然衰落和必然衰落的结论,并重点从宗族制度及其所依附的宗法社会角度对此做了解释,从而归纳出社会性文化遗产不可能存在实质性传承和复苏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