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鉴赏:图文珍藏版
作者: 胡为雄编著
出版社:红旗出版社,2002
简介:
片断:
虞美人枕上一九二一年
堆来枕上愁何状,
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
无奈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皆灰烬,
剩有离人影。
一钩残月向酉流,
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这首词是诗人赠给恋人杨开慧的。据杨开慧的青年好友李淑一回忆:1920年,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先生在北京逝世后,开慧就随母亲回到了长沙,在李淑一父亲李肖聃先生的帮助下,进入长沙私立福湘女中读书。李淑一当时也在这所学校就读,于是她们结成了莫逆之交。此时,杨开慧和毛泽东正在相恋,共同的情趣志向、共同的斗争生活使他们之间产生了真挚的爱情。杨开慧经常向李淑一谈起毛泽东的为人和品质,连恋爱中的“秘密”也告诉李淑一。有一天,她们在留芳岭下散步,杨开慧告诉李淑一说她收到毛泽东赠给的一首词。李问什么内容,杨即毫无保留地念给她听,并让她看了词稿。1957年,李淑一曾写信要毛泽东重写此词,毛未写,却另写了一首词《游仙》(参见《蝶恋花·答李淑一》注释)。李淑一后凭记忆把这首词写了出来。1983年5月22日《解放军报》的文章完整地把这首词公布出来。
注释
杨开慧(1901年-1930年),号霞,字云绵,湖南长沙县人,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杨昌济之女。1920年底与毛泽东结婚,生有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三子。1921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湘区委员会负责机要兼交通联络工作,后随夫到上海。武汉等地短居。1927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上井冈山后,杨开慧留居长沙板仓。1930年10月被国民党湖南反动当局下令逮捕,狱中数遭刑罚,但她坚贞不屈,拒不同意宣布同毛泽东脱离婚姻关系。同年11月,壮烈牺牲于长沙浏阳门外。
鉴赏
莫非是爱神的无端戏扰?还怕是求婚时遭挫有难言苦衷?有着海一般心胸的伟人丈夫,还从来没有如此忧愁过。本来,在你记忆的字典中,极难找到诸如堆、愁、翻、夜长、难明、无奈、灰烬、倦极、残月、眼泪等字眼。一首寄愁词,定能够敲开霞姑那掩面半开的心扉。
后记:
我之注读毛泽东诗词
我之注读毛泽东诗词,大概是一种命运使然。我在“毛泽东时代”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青年。记得我脖子上还围着红领巾的时候,就接触到了这位伟人的诗。那是1963年,我就读小学五年级,毛泽东10首诗词在报上发表后,我竟在课余时间读得津津有味,以至还能背诵。朦胧中,尽管有不少地方似懂非懂,但却从中得到了莫大的精神享受,汲取了向上的精神力量,更有一种难以表达的美感。入中学一年以后,“文化大革命”来了。十三四岁的我,也外出串连“闹革命”,到北京见毛主席。接着是加入红卫兵组织,跟着大红卫兵呼革命造反口号。后来反造腻了,造完了,闲起来,就读毛泽东诗词,习毛体草书。我手头至今珍藏着“文化大革命”时期购买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和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一些“毛主席手书”诗词。——这类制品当时都不太贵,诗词集八分钱一本,诗词手迹一分钱一张。
1971年,我参加“毛主席亲自批示”的葛洲坝工程建设,作犬马之效,具体工作是负责民兵连队的政治宣传工作。葛洲坝是西陵峡下游、宜昌上游江中心的一个小岛,长江河床在此处被它与黄土坝分割为三:大江、二江、三江。这就为分期建坝提供了较好的地理条件。初到葛洲坝,住竹棚,睡地铺,但由于置身名山大川中,我感到非常的惬意。至今我还怀念有一次夜宿在西陵峡群山之中的茅棚里,清晨被山鸟清脆叫声唤醒的美妙时刻,亦忘不了我曾多次游历的、高在峭壁之上的三游洞。正是在葛洲坝,我才明白元人萨都刺《念奴娇·登石头城》词中“惟有青山如壁”句的意思。当年,我常常登高望江,见宜昌对岸青山形同刀劈,果如坚壁,——这大概是千年江水下切的功绩吧?居高远眺长江时,听不见咆哮声,也不觉得浪头如何汹涌。长江显得那样的驯服、平静,俨如一衣带水。真令人难以想象它为何会选择高达数千米高的巫山山脉做突破口,从四川盆地东贯而出,硬是在巫山中部地区切成一道数百公里长的、名驰世界的“长江三峡”。那时,我只觉得已将自己置于了毛泽东那“高峡出平湖”的诗境,于是连同那辛苦的工作也蒙上了一层诗意。我从“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的诗句中领略出毛泽东那种大诗人的气魄。
1976年过去了。1978年春,我就读武汉师范学院(现为湖北大学),学的是政治教育专业。那时,我根本没想到日后的工作将是研究毛泽东和他的思想,更没想到会来研究毛泽东诗词。不过,我对毛泽东诗词的注意力从未减弱。记得是年9月9日,《人民日报》刊发了毛泽东《贺新郎》等诗词三首,我立即仔细的研读了它们,并还与同学谈论过。又还记得1980年夏学校图书馆清理书库,贱卖一批藏书,我花一角钱选中了一本《毛主席诗词注释》。
1984年夏,我离开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个工作单位中共咸宁地委党校——它地处温泉,在潜山脚下,淦河边上,空气清新,风景秀丽——就读武汉大学研究生院。我选择的专业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方向则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真是命运的安排,我开始有步骤的研究起毛泽东来了。
武汉大学给我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回忆。它的校园也当属世间少有。到处是风格独具的亭台楼榭式建筑物,侧伴碧波万顷的东湖,内有林木茂葱的络咖山,还有那三月樱花,八月桂香。春天,我与同学好友一齐到磨山或东湖游赏;夏天,我在湖水中与游鱼一起嬉戏;秋天,我在附近的红枫林中踏叶。那些个可爱的早晨和黄昏。那些个四季分明的春、夏、秋、冬。那些个我多次翻阅、研读过的书卷。那些个我抄写摘录下来的笔记及构思写作出来的文稿。那些个人头攒动、身影飞闪、步子不停的通宵舞会。
在武汉大学期间,我基本上熟悉了我的研究对象。为了增加一些切身的感受,我花时间游历了韶山、湘潭、长沙、井冈山、延安、庐山等毛泽东生活、活动过的地方,并收集了不少研究资料。韶山的秀美,岳麓山的静幽,井冈山的雄险,延安的古朴,庐山的峻峭,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游历井冈山时,最使我难忘的是我独自一人到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朱砂冲探访的情景。那是在1985年11月19日上午,我置身峻险苍翠的群山中,面对四周死一般的沉寂,觉得似乎有一股无形的引力要将我连同这山这土凝合在一起。我感触到了山的力量!我也深深理解了毛泽东当年在一份报告中表露出的“我们深深感觉寂寞”的吁叹。奇怪的是,当时我的思绪老是缠绕在毛泽东的“波浪式发展”思想上。翻越黄洋界离开井冈山时,则给了我一种美的享受。那是在清晨,车子到了山顶,只见山外云浪翻卷,汹汹涌涌。云海代替了隆隆炮声和在望旌旗,别有一番诗意。
在长沙,我参观了毛泽东青年时代求学的地方——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毛泽东创办湖南自修大学时利用过的船山学社社址,以及毛泽东从事革命活动时的住地小吴门外清水塘。我还游历了青年毛泽东喜欢光临的位于湘江江。动的橘子洲,游历了他常常露宿、风浴或雨浴之地岳麓山。岳麓山东滨湘江,其上山树繁茂,更有岳麓书院、爱晚亭、赫曦台、禹王碑、云麓宫等胜景名地,整个一座山都充满了诗意。怪不得老年毛泽东常常怀念着它。1955年返湘后,他与少年同窗周世钊结伴重游湘江和岳麓山,不久兴致勃发地写下了一首将人带进美妙意境的诗。1961年,他在致周世钊的一封信中,更是表露了对此山此水一种强烈的依恋之情。信中他以无比羡慕甚至嫉妒的笔调这样写道:“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朝云薛荔村。”“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同志,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岂不妙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