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88 项 “红旗出版社,2006” 相关结果
长征途中的毛泽东
作者: 蒋建农,郑广瑾著
出版社:红旗出版社,2006
简介:遵义会议之后,摆在中央红军面前的敌情仍然是非常严重的,仍然处在 强大敌人的围追堵截之中。如何粉碎强敌的进攻,争取主动?这是摆在中共 中央和中央红军面前最重要最紧迫的工作,也是时刻萦绕在毛泽东脑海里的 问题。 当时,敌我力量非常悬殊。蒋介石调集了中央军和湘、桂、川、黔、滇 地方军阀部队约150个团三四十万人的庞大兵力,他们拥有比较先进的武器 ,有空军助威,有全国政权做后盾,粮食被服弹药供应充足,运输比较方便 。而中央红军仅有3万多人,武器落后,弹药不足,粮食被服给养缺乏,没 有根据地做依托,没有空军,没有汽车。敌我兵力对比为10:1,敌强我弱 形势非常明显。为了克服被强敌围追堵截的困境,毛泽东运用其高度机动灵 活的战略战术,发动指挥了四渡赤水战役。 这次战役,敌方的最高统帅是蒋介石,中央红军方面的最高统帅是毛泽 东。这是蒋介石与毛泽东在战场上的第二次直接较量。第一次是1931年进行 的对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围剿”,蒋介石统帅30万大军向红军大举进攻,被 毛泽东指挥的仅有3万人的弱小红军打得大败而归,损兵折将3万余人,蒋介 石亲自品尝了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的厉害。 这次四渡赤水之战,蒋介石飞重庆,奔贵阳,自任统帅,亲督三四十万 重兵,又以十倍的优势兵力运用第五次“围剿”中获胜的堡垒政策,从四面 八方向中央红军追堵而来。蒋介石并不是白痴,而是一个有很强的政治手腕 和军事才能的人物。1938年11月,毛泽东曾说:“蒋介石代替孙中山,创造 了国民党的全盛的军事时代。他看军队如生命,经历了北伐、内战和抗日三 个时期。过去十年的蒋介石是反革命的。为了反革命,他创造了一个庞大的 ‘中央军’。有军则有权,战争解决一切,这个基点,他是抓得很紧的。对 于这点,我们应向他学习。”①蒋介石的学习是广泛的,他读过《四书》、 《春秋左传》、《尚书》、《易经》、《纲鉴》、《礼记》,学过周、秦诸 子的学说和宋理学,还学了《孙子兵法》、《曾文正公集》,这为他打下了 国学的基础。他很关心时事,爱读报纸,学习过英文、日文、俄文。 P102-10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习问答
作者: 本书编写组编
简介:为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新部署和精神实质而编写。全书紧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内容进行设问和解答,逐条作了展开论述,是供广大党员和干部学习中央关于“三农”问题最新政策和部署的普及性参考读物。
长征精神读本
作者: 张荣臣,谢英芬主编
简介:一、长征的胜利是红军将士艰苦奋斗的结晶 今天,当我们提到“艰苦奋斗”这个字眼的时候,我们很难想象得到, 当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艰苦境地和奋斗 精神。长征是红军指战员艰苦奋斗的壮丽史诗。艰苦奋斗是党的优良传统, 是人民军队的本色,是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长征中,红军指战员 就是凭着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征服千难万险,战胜了强大敌人 ,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 长征是党和红军战胜强敌的史诗。长征是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进行的殊 死搏斗。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后,国民党先后投入上百万中央军和地方军,动 用了空军的大部,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红军兵力、装备都居于绝对劣势, 而且处于无后方依托的流动作战中。然而,各路红军以一往无前、压倒一切 敌人的英雄气概顽强战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孤舟强渡大渡河,22勇 士飞夺泸定桥,红二、红六军团转战乌蒙山,红四方面军激战嘉陵江,红二 十五军血战独树镇
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基础理论建设工程论
作者: 赵云献著
简介:
为了孩子们的全面发展.第三辑,图说北京少先队风采
作者: 王粤,罗洁主编;少先队北京市工作委员会主编
初等数学:全一册
作者: 罗守山主编;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材编写委员会编
出版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红旗出版社,2006
政治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作者: 席文启主编
简介:本书运用大量资料研究了人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文化背景、体系内涵及发展。从哲学、法学、历史等多角度论证了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本书着重论述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明文的产生、发展及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简介:胡锦涛同志的讲话回顾了历史,总结了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经验,指明了全党今后的工作方向,为帮助广大党员深入全面地理解讲话精神,我们编写了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提炼出讲话要点,突出了我党建党、执政理念的突破、新发展。
建设创新型国家学习问答
作者: 黄苇町主编
简介:该书就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要点,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我国科技事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主要差距和发展方向,还有对有关自主创新的重要名词、概念的理解等属于广大干部“应知、应会”的基本问题,进行设问和解答。
同心共建和谐社会:让世界充满爱,中学生读本
作者: 邓晓红主编
新编党员学习培训教材
作者: 吕澄,赵国良,谭继有主编
简介:本书是为了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六次全会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贯彻落实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关于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党章的通知》,切实抓好党员学习培训而编写的。全书以党章为依据,紧紧围绕新形势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必须抓住的重点问题,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全书共十七章,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下编: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辅导读本
作者: 叶笃初主编
简介: 本书依照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新要求,设计为“一总六分”的篇章结构。“一总”就是要讲清党章在党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学习贯彻党章的重大意义;“六分”就是从胡锦涛同志提出要着重解决的六个方面问题展开叙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学习与研究:2005-2006
作者: 北京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编
简介:本书是2005年以来,北京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组织特约研究员,对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江泽民文选》,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而发表在《人民日报》、《求是》杂志、《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主要媒体上的理论文章,以及本中心召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系列研讨会上代表的发言编辑成书。
放眼看长征
作者: 叶心瑜著
简介:红军长征到底走了多少路 红一方面军长征到底行程多少?1936年斯诺根据访问调查和看了《二万 五千里》(即《长征记》)一书,其中红一军团计程总计为一万八千零八十八 里。他认为加上全部的迂回曲折,辗转进退,红军自己通称它为二万五千里 长征,无疑是走了这么长或更长的路程。 由于台湾有人著书对红一方面军长征里程持怀疑态度,甚至认为是斯诺 的新闻宣传,实际上没这么多,他还举例说《长征记》中红军自己也不认为 有这么多里程。所以,我们还是引一下斯诺当时写的报道,这是很有必要的 。 斯诺在“大迁徙”一章中这样写道:“红军自己通称它为‘二万五千里 长征’,加上全部的迂回曲折,辗转进退,从福建的最远点到陕西道路的西 北终端,某些部分的行军者无疑走了这么长或更长的路程。红一军团所编的 一段一段的精确行程表显示,它长征的路线总长一万八千零八十八里,折合 六千英里——约两倍于横贯美洲大陆的距离——这一数字大概是这支主力部 队的平均行军里程。在征途中,他们穿越了一些世界上最难走的车辆无法通 行的路径,跨过了亚洲高峻的雪山和宽大的河流。” 斯诺的上述报道,说明是红军自称的二万五千里,不是他臆想的。红军 长征里程的计算,是有科学根据的。红一军团走的里程,当时是由一段一段 的精确行程表显示的;加上全部的迂回曲折,辗转进退,从福建的最远点到 陕西的西北终端;某些部队的行军里程。三者一加,斯诺认为“无疑走了这 么长或更长的路程”。 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程,不是任何人臆想的,确有根据的。过去人们常 讲的“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的这句话,仍是人们对红军长征精神的肯 定,也是对自己的鞭策。 我们花了那么多笔墨,去引述斯诺当年的报道,就是为了我们未经过长 征的人,看看红军长征在外国人眼中,特别是当时的外国人眼中,是如何评 说的,这是很有意义的。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研究
作者: 张荣臣著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优秀格言选集.三
作者: 张三铁主编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学习读本
作者: 人民日报理论部编
简介: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科学发展现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这是认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所做出的重要决策。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保证。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只有深人理解科学发展观与我们党关于发展的理论、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关系,才能在各项了作中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作者: 周永学著
简介:本书围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个主题,在学习领会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和胡锦涛同志关于党的先进性建设重要论述的基础上,从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经验总结,理论思考和先进性建设的内容体系,实践要求两个方面,作了一些初步的解读。
权威人士谈新农村建设
作者: 田永胜[编]
简介:《中国之重:权威人士谈新农村建设》内容简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深刻反映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反映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反映了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客观实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知识产权保护与自主创新
作者: 金志海,李洪武主编
红旗出版社,2006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红旗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