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智能制造的人才培养策略
作者: 李耀平
出版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9年02月
简介:
本书面向智能制造发展的需求,以重点人才的培养为主题,在针对高校、企业、政府等相关部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当前智能制造人才数量与质量不足、培养与实践欠缺、协同与衔接缺位等问题的思路,对新形势下智能制造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内涵进行探讨,对人才培养与成长的路径进行分析,提出发展思考和策略建议。
本书可供中国制造业尤其是智能制造领域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企业人员,高等院校等教育机构智能制造相关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以及在电子类、机械类、计算机类等相关专业就读的高职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等参考使用。
【前言】
智能制造是在传统制造的基础上,将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构建起的将通信、传感、网络、计算、控制、软件融于一体的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s,CPS)。它对设计、制造、管理、服务等整个生产环节和流转领域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转型升级,是一种工业制造的崭新模式,并将随着人工智能、人机交互、3D打印、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的应用创新,创造出未来人类社会制造业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
当前,全球正掀起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浪潮,抢占智能制造的发展先机,已成为世界制造强国和大国关注的焦点。
“德国工业4.0”计划,在构建信息物理系统(CPS)的框架下,注重制造硬件系统的建设,将信息、传感、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工业制造紧密结合,打造智能工厂、智能生产,以期实现价值链上企业间的横向集成,制造系统纵向集成,端对端的数字化以及网络化集成。
“美国工业互联网”革命,旨在建设强大的工业网络,推进高级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实现通信、计算、控制的集成,将工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在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等方面统筹资源,提高效率,减少能耗,更注重于软件系统的建设。
“中国制造2025”规划,提出了我国未来制造业“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确立了进入世界制造强国行列的奋斗目标。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我国工业制造从2.0、3.0迈向4.0的主要着力点。我国要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技术、装备、产品等硬件条件必不可少,而知识、经验、人才等软件支撑则更为重要。因此,人才是智能制造的*主要因素,智能制造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面向智能制造,我国不仅在信息技术与装备、核心元器件、工业软件、高档数控机床、先进制造加工工艺手段、科学管理与统筹机制上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在“智造型”人才的重点培养和成长上也存在很多不足,相应的人才储备十分欠缺。
智能制造需要一大批“智造型”人才,需要杰出的领军人物、卓越的工程师、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智造型”人才既要掌握迅猛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也要熟悉工业制造的关键环节,成为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当前,我国制造业人才供需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结构性矛盾。一方面,一般制造人才市场供给相对过剩,这与制造业大而不强直接相关;另一方面,智能制造的人才供给不足,相应的培养与成长机制不够完善与健全,高等教育特别是工程教育的传统模式亟待转型升级,面向智能制造的重点人才培养与成长策略亟待深入研究。
“智造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是支撑智能制造的主要力量,其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能够与智能制造的实际发展相匹配,与人工智能的未来趋势相适应,需要企业、大学、政府统筹协同,积极配合。借鉴美国、德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在工程教育方面的经验,面向智能制造发展,我国培养“智造型”人才应从工程教育模式创新着手,积极探索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改革、校企合作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为我国早日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奠定坚实的教育基础,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本书针对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重点问题,立足工程教育的改革实践,从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等方面展开研究,提出培养与成长的重点发展策略,为我国“智造型”人才市场急需与未来储备提供战略咨询决策方面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