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分析法(第3版)
作者: 【美】约翰.斯科特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6年3月
简介:本书是社会网络分析的一本导引或手册,而非需要一口气读完的讲义。我把一些辅助性说明和难解的技术放在脚注中,不过有一些复杂的公式仍有必要留在正文内,希望它们越少越好。我建议社会网络分析的初学者首先阅读第2、3章,然后泛读本书的其余章节,再返回到一些难点部分。对于已经熟悉社会网络分析的读者来说,他们可以反之,首先浏览第2、3章,然后重点阅读第4章到第9章的内容。如果在一项特定的研究中需要运用某种技术,那么与该技术相关的章节就应该精读。尽管后续的章节依赖于前文中提出的论证,但是当试图应用某种特殊技术的时候,都可以反过来视每一章为一个参考源。第2章讨论社会网络分析的历史,考察它在小群体社会心理学中的起源,随后在有关工厂和社区的社会学及社会人类学研究中得到发展,接下来到1970年代由哈佛大学的社会学家和1990年代由物理学家作出了更精深的研究。本章展示了一些理论观点是如何在各类研究传统中出现的。自1970年代以来出现了关键性的研究工作,它们将一些各自独立发展的观点整合起来,本章将展示现有的各种模型和测度是这些观点累积的结果。第3章将考察在界定社会网络的边界以及选择所研究的关系时出现的问题。本章也考察了基于特定个体的“个体网”分析与专注整体性质的整体网分析之间的关系。本章也讨论了社会网络分析的数据收集方法,通过讨论引入了社会网络分析的某些必备工具。特别是,本章介绍的矩社群图更是建立关系数据模型的简易且直观的方法。第4章介绍社会网络的基本构成要素。本章首先考察了社会计量学的基本观念,即将网络表达为由“点”和“线”构成的“图”,并且指出如何用它们提出一些概念,如“距离”“方向”和“密度”等。在第4章的论证基础上,第5章讨论了点的“中心度”(centrality)和整体网的“中心势”(centralization),指出如何从局部的“个体中心”测度转向整体的“社群中心”测度。第6章考察在分析社会网络内部的子群时使用的主要概念———即网络分离而成的“派系”和“社会圈”。第7章转向探讨由社会关系界定的“位置”结构,并探讨这些位置以什么方式结合成为复杂的“拓扑”结构。第8章关注网络动力学问题,探讨网络如何随着时间而变。在解释网络动力学以及检验有关网络结构和变迁的备择假设时,统计学上近期出现一些争论,本章也要考虑这些争论。最后,第9章介绍展示关系资料的形式化方式,本章将超出简单的网络图,走向社会结构的多维“图”的生成以及一系列网络结构图形化的图论方法。多数章节在结尾部分都考察了所讨论的测度在特定经验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