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5 项 “雨果”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法)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著;郝演苏译
出版社: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简介:维克多·雨果(VictorHugo;1802年—1885年)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巴黎圣母院》是其代表作品之一。 这是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传奇故事:吉卜赛美少女爱斯美拉达有着惊人的美貌,在巴黎以卖艺为主。她爱上了英俊潇洒的御前侍卫弗比斯队长,但弗比斯本是逢场作戏的轻薄之徒。巴黎圣绠院副主教克洛德暗暗迷恋爱斯美拉达的美色,指使养子卡西莫多劫持爱斯美拉达未遂,又怒火中烧行刺跟爱斯美拉达约会的弗比斯。结果爱斯美拉达被当作杀人犯被判处死刑,行刑时刻被面貌奇丑但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搭救,躲进巴黎圣母院避难。卡西莫多为了拯救爱斯梅拉达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发现克洛德害死爱斯美拉达后愤然把他从顶楼推下摔死,自己来到公墓在爱斯美拉达的尸体旁自尽。小说揭示了人性的美好与外表的巨大反差,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了禁欲主义的破产。
作者: 杨臻编著
简介: 李斯特,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生于匈牙利雷定。六岁起学钢琴,先后为沙里埃利、车尔尼、雷哈、巴埃尔的帝子。十六岁定居巴黎,受雨果、拉马丁、夏多布里昂等浪漫主义文艺家思想影响,向往资产阶级革命。在音乐上主张标题音乐,创造了交响诗的体裁,作有《前奏曲》、《玛捷帕》、《普罗米修斯》等十三部。受帕格尼尼的影响,作有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十二首高级练习曲,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大大开拓了钢琴音乐表现力。1865年在梵蒂冈割发受礼,接受了“阿贝”的教职,但仍从事创作、教学活动。1875年创建布达佩斯音乐学院,亲任院长。 弗朗茨?李斯特于1811年生于匈牙利雷丁;1886年卒于拜罗伊特。匈牙利钢琴家、作曲家。父亲是一位杰出的业余音乐家。李斯特幼年起即接受音乐教育,9岁时即能演奏难度很大的里斯的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在一群匈牙利贵族的资助下学习6年。1822年举家迁往维也纳,在那里向车尔尼学习钢琴,向萨列里学习理论。他是一位钢琴演奏大师,革新和拓展了当时的钢琴演奏技术;又是一位在创作上有所创造的作曲家,他是现代极为重要的体裁交响诗的创始人。 要理解李斯特的钢琴协奏曲,应先了解他的演奏风格。他钢琴演奏技术的创新和演奏技术的才能,似乎可以与小提琴演奏巨匠帕格尼尼在小提琴领域里的才华相比,当李斯特坐在钢琴前演奏时,琴弦上回响的不单是一个个的乐音,而是一幅壮丽的景象,征服了听众。钢琴家克拉拉?舒曼在1838年第一次听李斯特演奏时说:“我不禁失声痛哭,它征服了我,在李斯特的面前所有其他的钢琴家都显得渺小了,甚至是塔尔贝格。”著名的指挥和钢琴家查尔斯?哈莱在听了李斯特的一次音乐会后有这样的回忆:“他的演奏风格的雄伟和他的演奏天才一样地突出,在一个他演奏钢琴和贝辽兹指挥的交响音乐会上,贝辽兹先指挥了他的《幻想交响曲》中的《断头台进行曲》,这是一首光彩夺目的管弦乐曲。但在音乐会的结束前,在钢琴上李斯特一个人弹奏了这个乐章的钢琴改编曲,它超过了整个乐队演奏时的效果,产生了难以置信的猛烈程度。李斯特还有另一个方面,具有诗人气质的作曲家舒曼生平反对廉价的外在效果的表现,但在1840年听了李斯特的一次独奏音乐会后说,李斯特的演奏果然光辉灿烂,但他更欣赏李斯特的具有魅力的温柔的一面,他说,除了肖邦,在这方面无人与之匹敌。
作者: (法)雨果著;金孩译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
简介: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小说家、剧作家和诗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他生于贝藏松,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将军,深受拿破仑的哥哥约瑟夫·拿破仑的信任,后又长期驻守法国边境。为此,雨果很早就经历了生活的动荡不安,目睹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他的母亲是个天主教徒,受伏尔泰的影响很深,并有意无意向孩子灌输君主立宪的思想,故早期的雨果倾向于保守,拥护保王党。雨果的父亲与妻子的政治观点不同,坚信孩子会抛弃波旁王朝,雨果后来果然成了共和派。 雨果自幼热爱文学,很早就显露出文学才华,十几岁就能作诗、写小说。1819年,他创办了刊物《文学保守者》,数年后又出版《颂歌集》(1822),后者在形式上拘泥于古典主义诗歌的格律,歌颂王室和天主教,因而两次获得路易十八赏赐的年俸。后来他加入了浪漫派的第一文社,又将《颂歌集》改成《颂歌与民谣集》,获得很大成功。
作者: (法)维克多·雨果著
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
简介: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十五世纪法国的故事。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已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卡西莫多是流浪的吉卜赛人的弃儿,生来就畸形:独眼、驼背、跛足。吉卜赛人偷偷地拿他换走了雷姆地方一个妇女的小女儿安妮丝。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收养了卡西莫多,在成年后让他在圣母院里当敲钟人。由于长年敲钟,他的耳朵又震聋了。卡西莫多忠于职守,对副主教极为崇敬,唯命是从。 一个节日的晚上,副主教指使卡西莫多去抢吉卜赛少女爱斯梅拉达,被国王卫队撞上,队长腓比斯救下少女。次日,卡西莫多被鞭打示众。卡西莫多痛苦万分,要求喝水。副主教看见后悄悄溜走,吉卜赛少女却大胆地送水给受刑的卡西莫多喝,可怜的敲钟人从此对她感激不尽。 原来吉卜赛少女正是被流浪人偷走的安妮丝。她年轻、美丽,能歌善舞。节日晚上被卫队长腓比斯救下来以后就爱上了他,约定相会。这事被副主教得知,跟踪腓比斯,藏在他们幽会的地方,用匕首刺伤腓比斯,自己溜走。爱斯梅拉达被逮捕,屈打成招,被判绞刑,这时只要腓比斯站出来就可以证明她的无辜,但他却保持了沉默。 在狱中副主教一再向爱斯梅拉达表示,只要她肯爱他就能免死。但少女坚定地爱着腓比斯,副主教恼羞成怒,宣布执行绞刑。行刑的前一天,爱斯梅拉达被卡西莫多救走。
作者: (法)雨果著;李玉民译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简介:“在文学界和艺术界的所有伟人中,他是惟一活在法兰西人民心中的伟人。”这是罗曼·罗兰对雨果的评价。青少年的罗兰保存一期《堂吉诃德》画报,上面有一幅“老俄耳甫斯”彩画:苍苍白发罩着光环,他正抚弄着竖琴,为苦难的民众引吭高歌。《悲惨世界》的作者留下的这副形象,也许是大众更乐意接受的。 捧读《悲惨世界》,最突出的感觉,当是厚重之感。同样是杰作,同样又厚又重,读《约翰·克里斯托夫》,或者读《追忆似水年华》,都没有这种感觉,这种厚重之感,不是拿在手上,而是压在心头,感到的是人类的苦难厚厚而沉重的积淀。不是写苦难深重的书,都能当得起这“厚重”二字。而《悲惨世界》独能当得起,只因这部大书压在作者心头,达三十年之久。 历时三十余年,从一八二八年起构思,到一八四五年动笔创作,直至一八六一年才终于写完全书,真是鬼使神差,这在雨果的小说创作中也是绝无仅有的。这部小说的创作动机,来自这样一件事实:一八0一年,一个名叫彼埃尔·莫的穷苦农民,因饥饿偷了一块面包而判五年苦役,刑满释放后,持黄色身份证讨生活又处处碰壁。到一八二八年,雨果又开始搜集有关米奥利斯主教及其家庭的资料,酝酿写一个释放的苦役犯受圣徒式的主教感化而弃恶从善的故事。在一八二九年和一八三O年间,他还大量搜集有关黑玻璃制造业的材料,这便是冉阿让到海滨蒙特伊,化名为马德兰先生,从苦役犯变成企业家,开办工厂并发迹的由来。此外,他还参观了布雷斯特和土伦的苦役犯监狱,在街头目睹了类似芳汀受辱的场面。 到了一八三二年,这部小说的构思已相当明确,而且,他在搜集素材的基础上,写了《死囚末日记》(1830年)、《克洛德·格》(1834年)等长篇小说,揭露使人走上犯罪道路的社会现实,并严厉谴责司法制度的不公正。此外,他还发表了纪念碑式的作品《巴黎圣母院》(1831年),以及许多诗歌与戏剧,独独没有动手写压在他心头的这部作品。酝酿了二十年之久,直到一八四五年十一月,雨果才终于开始创作,同时还继续增加材料,丰富内容,顺利写完第一部,定名为《苦难》,书稿已写出将近五分之四,不料雨果又卷入政治漩涡,于一八四八年二月二十一日停止创作,一搁置又是十二年。《苦难》一书遭逢苦难的命运,在胎儿中也要随作者流亡了。 设使雨果也像创作其他小说那样,构思一明确便动笔,那么以他的文学天才,他一定能继《巴黎圣母院》之后,又有一部姊妹篇问世了。或者在一八四八年书稿写出五分之四的时候,再一鼓作气完成,那么在雨果的著作表中,便多了一部惩恶劝善的力作;虽然出自雨果之手,也能算上一部名篇,但是在世界文学宝库存里,就很可能少了一部屈指可数的称得上厚重的鸿篇巨制。 这三十余年,物非人亦非,发生了多大变化啊!如果说一八三0年,在他的剧本《艾那尼》演出所发生的那场斗争中,雨果接受了文学洗礼,那么一八四八年革命,以及一八五二年他被“小拿破仑”政府驱逐而开始的流亡,则是他的社会洗礼。流亡,不仅意味着离开祖国,而且离开所有的一切,包括文坛领袖的头衔、参议员的地位等等;流亡,不仅意味着同他的本阶级决裂,而且也同他所信奉的价值观念、文学主张决裂;流亡,给他一个孤独者的自由:从此他再也无所顾忌了,不再顾忌社会、法律、权威、信仰,也不再顾忌虚假的民主、人权和公民权,甚至不再顾及自己的成功形象和艺术追求。流亡,把他置于这一切之外,给他一个大解脱,给他取消了一切禁区,从而也就给了他全方位的活动空间,使他达到历史、现实和未来所有视听的声音。 雨果在盖纳西岛过流亡生活期间,就是从这种全方位的目光、全方位的思想,重新审视一切,反思一切。在此基础上,他不仅对《苦难》手稿做了重大修改和调整,还大量增添新内容,终于续写完全书,定名为《悲惨世界 》。整部作品焕然一新,似乎随同作者接受了洗礼,换了个灵魂。这是悲惨世界熔炼出来的灵魂,它无所不在,绝不代表哪个阶层、哪些党派,也不代表哪部分人,而是以天公地道、人性良心的名义,反对世间一切扭曲和剖割人的生存的东西,不管是多么神圣的、多么合法的东西。 世间的一切不幸,雨果统称为苦难。因饥饿偷面包而成为苦役犯的冉阿让、因穷困堕落为娼妓的芳汀、童年受苦的珂赛特、老年生活无计的马伯夫、巴黎流浪儿伽弗洛什,以及甘为司法鹰犬而最终投河的沙威、沿着邪恶的道路走向毁灭的德纳第,这些全是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所经受的苦难,无论是物质的贫困还是精神的堕落,全是社会的原因造成的。雨果作为人类生存状况和命运的思考者,能够全方位地考察这些因果关系,以未来的名义去批判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以人类生存的名义去批判一切异己力量,从而表现了人类历史发展中的永恒性矛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悲惨世界》可以称作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 一八六二年七月初,《悲惨世界》一出版,就获得巨大成功,人们如饥似渴地阅读,都被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所征服了。持否定态度的人则从反面证实这部作品的特殊分量:居维里耶·弗勒里称雨果是“法国第一号煽动家 ”,拉马丁撰文赞赏作家本人的同时,抨击了他的哲学观点:“这本书很危险……灌输给群众的最致命、最可怕的激情,便是追求不可能实现的事情的激情……”也有人指责他喜欢庞大,喜欢夸张,喜欢过分。然而,他这种放诞的风格,添上了“全方位”的翅膀,在“悲惨世界”中奋击冲荡,恰恰为人类的梦想,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呐喊长啸。 时间和历史和作出了判断,《悲惨世界》作为人类思想产生的一部伟大作品,已为全世界所接受,作为文学巨著的一个丰碑,也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无可争议的不朽地位。
The World Classic Short-short Stories
光盘作者: 贺年主编
出版社: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简介: 本书精选了世界各国著名文学大师契诃夫、高尔基、赫尔岑、屠格涅夫、海明威、霍桑、欧·亨利、爱伦·坡、毛姆、齐福、沙奇、王尔德、莫泊桑、雨果、都德等创作的极短篇小说佳作百余篇,所选作品不仅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同时也具有可读性和代表性。可说是向读者展示了一座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经典的世界小小说宝库。 本书前言 特色及评论 文章节选
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简介: 他,一个有多重身份的神秘人物,如何能成为一名幼小孤女的恩人? 冉阿让曾经是苦役犯,他从泰纳迪耶家的魔爪中救出小柯赛特,履行了自 己在芳汀弥留之际许下的诺言。为躲避雅韦尔的追捕,冉阿让隐居于修道 院,并在那里把柯赛特抚养成人。出落成大姑娘的柯赛特爱上了一个名叫 马利尤斯的年轻人,而冉阿让也将在他们的爱情面前渐渐引退。 1830年的马黎战火纷飞,雨果将这一切记载于真实的历史一页,向世 人展示了当时社会的悲惨状况。 完整的小说内容,带你体会精彩故事情节,生动活泼的练习更引你进 入作家丰富的内心世界。 《悲惨世界》是法国著名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继《巴黎圣母院 》之后创作的又一部气势恢宏的鸿篇巨著,是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和艺术 风格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以卓越的艺术表现力,通过对冉阿让等人 的悲惨遭遇以及冉阿让被卞福汝主教感化后所做的一系列令人感动的事迹 的描写。向人们展示了一幅自1793年法国大革命到1832年巴黎人民起义期 间法国近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辉煌画卷,深刻揭露和批判了19世纪法 国封建专制社会的腐朽本质及其罪恶现象,对穷苦人民在封建重压下所遭 受的剥削欺诈和残酷迫害表示了悲悯和同情。小说集中反映了雨果的人道 主义思想,饱含了雨果对于人类苦难命运的关心和未来坚定不移的信念, 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被誉为“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和“人性向 善的精神史诗”,是世界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
作者: (法)雨果著;李玉民译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
简介:本书是雨果的第一部重要代表作。全书艺术地再现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历史真实,宫廷与教会如何狼狈为奸压迫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怎样同两股势力英勇斗争。他把事实和想象,叙述和描写巧妙地结合起来,为纯朴善良的敲钟人和吉普赛女郎、邪恶狡诈的教士和队长都安排了毁灭的结局。作者将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动丰富的戏剧性场面有机地连缀起来,使这部小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小说的发表,也使得雨果声名远扬。 1482年的巴黎,圣母院居住着一主、一仆:道貌岸然的助祭长克洛德和敲钟的畸形人卡西魔多;内心实际上邪恶的克洛德对街头跳舞卖艺的吉普赛姑娘爱丝美拉达动了淫念,夜间打发卡西魔多劫持少女,被少年英俊的卫队长孚比斯救出。姑娘爱上了孚比斯,满怀嫉妒的助祭长趁他二人幽会之际刺伤军官,却嫁祸于爱斯美腊达。她因而被判处死刑,在临刑之际被暗中爱慕她的卡西魔多救出,把她安顿在圣母院内避难,但克洛德唆使教会把她看作女巫,法院不顾圣母院享有圣地避难权,决定予以逮捕。巴黎下层社会的好汉们前来营救姑娘,却被敲钟人误以为是官兵来抓爱斯美腊达,拼命抵抗,国王路易十一调兵遣将来攻打圣母院,上下夹击,一场混战中,克洛德把少女劫持出更多>>
作者: 常静 编著
简介: 常静,古筝演奏家,独立音乐人,国家一级演员,泰国公主常任古筝老师。 她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先后师从李婉芬教授、邱大成教授习筝。她的音乐空灵唯美,如中国山水画般气韵悠长,并用现代的方式向世界介绍中国古老的文化,通过独特的演奏吟唱方式和东西方乐器的混搭,给予古筝音乐全新的诠释。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演奏古筝独奏《礼乐——春江花月夜》。2013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和世界著名音乐家雅尼先生合作《琴筝和鸣》,获得广泛关注。 常静专注于古筝演奏与创作,已在美国真音乐、台湾源动力、德国EDEL、香港雨果、中国瑞鸣等唱片公司出版《常静》、《离弦》、《彩虹之上》、《筝美人》、《十指弹一》、《杏花天影》、《瑞鹤飞》等多部唱片,并在唱片中担任作曲、编曲、演唱、演奏、制作等工作。 常静曾与多位古典艺术大师合作。与指挥家洛林·马泽尔合作演出的古筝协奏曲《春江花月夜》,与作曲家陈其钢、指挥汤沐海等合作的陈其钢作品《蝶恋花》,并由法国国家交响乐团首演。常静也与包括雅尼、理查德·克莱德曼、朱哲琴等在内的多名世界优秀音乐人跨界合作流行、新纪元、摇滚、爵士等音乐。 常静在2010年创立了以演奏原创作品为主的个人乐队,乐队由古筝、小提琴、钢琴及打击乐为主要构成,作品中大胆融入了昆曲等中国音乐元素。至今,常静与其乐队已经在中国国家大剧院、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新加坡榴莲剧场、北京保利剧院等地成功举办数十场专场音乐会,好评如潮。 常静在张艺谋电影《山楂树之恋》、王家卫电影《东邪西毒终极版》、文章主演电影《走着瞧》等电影音乐中也有精彩的古筝独奏。 常静从2002年至今受聘于泰国皇室,为朱拉蓬公主殿下教授古筝。并与公主殿下一起在中国和泰国多个城市成功举办六届“中泰一家亲"古筝歌舞晚会,担任演奏、创作、策划等工作,为两国的文化交流及友好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获两国领导人的高度赞扬。
作者: (法)Victor Hugo著;(加)Michael Robert Bradie改写;(韩)安衼莲插图;毛佳维译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简介:本书由两个绝望的灵魂、监护者、巴黎人、恋人与革命、救赎等五章内容组成。 《悲惨世界》是维克多·雨果最伟大的作品,也是世界文学上的一朵奇葩。这部小说创作于1862年,描写的是失业工人冉阿让因偷窃一块面包被判刑,经历了19年的苦役生活。他出狱后受到主教的感化,一心为善,终于成为大企业主和市长,但始终未能见容于统治者,几遭困厄,最终在孤独中死去。雨果的灵感据说是来自于他无意中看到的一份巴黎警察局的案卷记录,其中记录了主人公冉阿让的原型偷窃面包而被判处服苦役的经过。雨果在这部小说中以生动的笔调真实地反映了19世纪30年代前后法国的社会生活和革命斗争,再现了社会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命运,无情地揭露和鞭笞了当时法国严重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和资产阶级法律制度的极端残酷和虚伪,表达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
Hunchback of Notre Dame:masterpiece in modern English
光盘作者: Victor Hugo原著;Sharon Martin改编;三思堂翻译
出版社: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简介: 奇丑无比的敲钟人卡西莫多爱上了美丽的女主角艾丝米拉达,他的命 运坎坷,爱情遥不可及。但是在容貌奇丑、驼背、耳聋,自小被父母遗弃 的主角内心深处,却隐藏着高尚的灵魂。本书深刻地描绘了人性的善与恶 、贪婪与纯真,雨果的这一部浪漫主义作品有着发人深思的教育寓意。
作者: Arthur Conan Doyle著;张天乾,李丹译
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简介:《新东方·Password Readers:巴斯克维尔的猎犬》是Password Readers系列读物之一。Password Readers系列读物精选了原创和经典的小说类作品。这些作品经过改编后更加适合英语学习者的需要。该系列读物为读者自主学习提供了实用且易理解的学习材料。每册读物由十余个六页长度的章节组成,故事与练习交替循环,既巩固词汇学习,又增强阅读技巧。每个故事结束后还配有与主题相关的背景信息,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文本并扩大知识面。每册读物均配有一张音频光盘,在提高听力的同时,也给人一种听的享受。先听再读,你会发现每本书都具有更为丰富的价值。 第一级(Beginner) 这一级别读物几乎都以现在时陈述,出现一些情态动词,尤其是must和can;并包含大量关于形容词、介词和疑问词的练习。在第一级的读物中,插图在词汇学习与测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级(Elementary) 这一级别读物几乎都以现在时陈述。其中也出现一些情态动词的使用,尤其是must,can,should,have to。这一级别的大多数读物包含关于形容词比较级、不规则名词复数形式,以及疑问词和疑问句的练习。每册读物都配有全彩色插图,既帮助读者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又增加练习题的生动性。 第三级(Pre-intermediate) 几乎所有故事都以现在时讲述,涉及少量过去时,尤其是was和were。大多数读物都聚焦于常用的基本词汇,很少出现助动词,读者可以进一步学习形容词的比较级和疑问词的用法。 第四级(Intermediate) 一般过去时广泛地出现在这一级别的读物中。学生可以从中掌握不规则动词的过去时态变形。文章中还包括动词的一般将来时和一些常用情态动词的用法。这一级别的文章用词更为广泛,读者可以深入学习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的用法。其中一些读本还讲述了更为复杂的语法结构,比如条件状语从句、不定式结构等。语法讲解采用大量疑问句和否定句作为例子,以加深对语法结构的学习。 第五级(Upper-intermediate) 这一级别读物涉及的话题及词汇主要聚焦于现代时尚行业:电视产品、时尚设计、电子银行等。这些故事的中心内容是商业事务及现代无线通信。文章中使用了中高级难度的动词时态和其他语法结构。 读者可根据自己实际的英语水平(如词汇量、语法知识、理解能力、阅读能力等)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而不必受制于学校年级划分或学历高低的约束。关于本系列读物的其他信息,请参考书末最后一页。 在巴斯克维尔庄园附近的沼泽地上,一直流传着关于猎犬的神秘传说。自从巴斯克维尔家族的先祖——雨果·巴斯克维尔丧命于传说中凶恶无比的巴斯克维尔猎犬的利齿之下,这个家族的人就像中了诅咒似的,一个个遭遇噩运。巴斯克维尔家族的人被告诫不要在黑夜降临、罪恶势力最嚣张的时候走过沼泽地。这块沼泽地上到底有什么秘密呢?现在这个家族的继承人亨利爵士即将回到庄园,他能否逃出家族的梦魇,逃脱巴斯克维尔猎犬的诅咒呢?让我们随着福尔摩斯和他忠实的搭档华生医生一起穿越那片阴云密布的荒原,走进神秘的巴斯克维尔庄园。
作者: 雨果著;Paulette Collet,Frank Milani改编;苏启运译
出版社: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2
简介:本套阅读是我社悦读经典产品线旗下的法语语种读物,从麦格劳引进。本系列一共五本,精选知名度高的法语经典阅读篇目,并由知名学者改编,适合有一定法语水平的学习者使用。为了更好地帮助中国学习者充分利用阅读内容,该系列都配备了由国内知名法语翻译者精心翻译的译文,供学习者参考使用。《巴黎圣母院的罗锅》为该系列中的一本。本书内容包括前言、致教师和学生、正文23篇、中文翻译。正文由导读、阅读内容以及课后练习构成。本书配mp3一张。
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简介:《全国音乐等级考试音乐基础知识:音乐常识分册(中级)》内容简介: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一代文豪雨果曾经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字母,一把是音符。”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些名言都道出了音乐教育对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性。音乐正是借助于有节律的音响运动,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晓之于理,动之于情,感之于心,寻之于行,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净化人的心灵。所以,音乐教育活动不是孤立的艺术,它本质上是一种依托于文化土壤中的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