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史学
作者: 顾颉刚著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简介:众所周知,顾颉刚(1893一1980)总括而言,是中国现代史学的奠基人之一;具体而言,是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颇有影响的"古史辨"运
动的主将。作者的特殊身份决定了本书的特殊意义。我们从中既可看到这位博涉了多个史学领域、亲历了多项史学活动、交接了多位史
学名家、编撰了多种史学论著的奠基人对学科和同行的观察与评论;也可看到这位主将以特别的篇幅对他领导的史学运动所作的阐述与
估价。在对20世纪的中国学术作反思与总结的时候,"古史辨"的影响--包括其正面与负面--是不能忽视的,而本书的有关部分,正是出自当事人一份直接亲切的概要。
通过对近百年来史学研究成果的叙录,本书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作者的个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不是抄胥稗贩,而反映
出作者的识见;其二不求四平八稳,而反映出作者的性情。因而勇于裁断,较少模棱之论。例如为各分支贡献最多的学者排出明确的"座
次":魏晋南北朝与隋唐史以陈寅恪为第一,以周一良、岑仲勉分居第二;宋史以邓广铭为第一,以张荫麟为第二;辽金史举陈述、傅乐焕;明史举吴晗、王崇武;南明史举朱希祖、谢国桢;清史举孟森、萧一山;太平天国史举简又文、罗尔纲;沿革地理及内陆移民史举谭其骧。时间又过去了半个世纪,这些"座次"至今看来基本上仍属不刊。既使另有一些可议可刊,我们也能借以了解作者在某一个阶段的认识。而对不以为然者,作者亦不加隐饰,例如在肯定了吴其昌的甲骨文研究成绩的同时,指出吴的《卜辞所见先公先王三续考》"什么'帝立''王倪'等的考证,未免有些凿空"。又为郭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未在社会史研究者中产生应有的影响、反而在论战中受到不当的攻击抱不平,指出"这是因为当代的'社会史研究者',大部分只是革命的宣传家,而缺少真正的学者"。而在彰扬郭著"精深独到的见解"的同时,也不讳言其中亦"不免有些宣传的意味"。在"通史的撰著"节更直陈:
中国通史的写作,到今日为止,出版的书虽已不少,但 很少能够达到理想的地步。本来以一个人的力量来写通史,是最困难的事业,而中国史上须待考证研究的地方又大多,故所有的通史,多属千篇一律,彼此抄袭。
这不啻是当头棒喝--虽然其下也例举了自吕思勉、邓之诚到张荫麟、钱穆等有数的几种"较近理想"的通史著作。对新著通史的不满,显然是当时知识界的共识,不以中国史名家的朱光潜此前就己说过:
"治一切学问都不可不明白史的背景,可惜我们至今没有一部完善的通俗的通史,近人张荫麟、钱穆诸君所编的各有特见,但都只能算是草
创。"(《人文方面几类应读的书》)但外行的非议与内行的反省,份量犹自不同。这类表现作者识见与性情的直率批评,应该是严肃的学术史研究的题中应用之义。虽然总的来说,本书的评析比起介绍来显得相对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