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24 项 “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相关结果
应用计量经济学
作者: 刘斌,张怀清著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简介: 本书力图将计量经济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在介绍计量经济理论时 不过分强调具体的数学推导过程,而在介绍实际操作时强调计量经济的理论 支撑,使读者能够在计量经济理论的指导下,针对实际问题设计和使用合理 的计量经济模型,提高定量分析能力。本书具有以下特色:(1)较为详细地 讨论建模前的数据处理和模型中的变量选择问题及计量经济模型的选择与比 较。(2)较为详细地介绍模型的求解方法及确定性模拟和随机性模拟的各种 方法。(3)详细讨论预测平台的调整方法及如何将主观判断与模型预测整合 起来。(4)详细介绍VAR模型的各种识别条件、VAR模型与其他模型的比较及 VAR模型的其他应用。(5)详细讨论协整检验及小样本条件下非常有效的 Pesaranshin的ARDL方法。 本书可供不同层次计量经济学的学习者使用,也可供从事经济分析和预 测的人员参考,特别适合作为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计量经济学教材及参考 书。 本书配合各章内容附有练习使用的数据光盘,可供读者上机练习。
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及其应用
作者: 刘斌著
简介: 鉴于DSGE模型的重要性,本书将系统地介绍DSGE模型的开发和应用,将分别从DSGE模型的结构、模型的求解和模拟、模型中参数的确定、模型的比较和选择以及最优经济政策的选择等几个方面详细介绍DSGE模型开发与应用的技术细节,并且在最后一章我们将基于我国的实际数据探讨DSGE模型针对不同经济问题的运用。据笔者现在了解的信息,国内外目前还没有一部专著全面和细致地介绍DSGE模型的开发和应用,因而笔者期望本书能使读者了解DSGE模型开发和应用的最新进展。本书可供不同层次的计量经济学习者使用,可供从事经济分析和预测的人员参考,特别是可作为研究生进行计量经济学学习的教材及参考书。
财产保险
作者: 郑功成,许飞琼主编
简介:《财产保险(第4版)》内容简介:本教材系统阐述了财产保险的基本理论与经营实务,充分反映财产保险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最新发展,涵盖团体火灾保险、家庭财产保险、机动车辆保险、船舶保险、航空保险、科技工程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与保证保险、农业保险等险种。每章编有内容提示、案例分析及复习思考题,便于教学和学生自学使用。 本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保险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保险公司员工培训及自学使用。
基础理论与方法
作者: (日)森栋公夫,赵国庆著;赵国庆[等]编译
简介: 本书是为高等学校教学需要编写的教材,旨在使学生掌握常用的计量经 济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强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训练学生数量化的基 本技能。本书共由九章构成。第1章为数据分析,主要介绍基本的统计分析 和检验方法。第2章为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第3章为偏相关系数与三变量回归 分析,本章既是第2章两变量分析方法的扩展,也是第4章多元回归分析的基 础。第4章为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讨论包含K个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第5章 讨论模型误差项存在的诸问题。第6章为模型估计方法的扩展,本章介绍在 实证分析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模型。第7章为统计分析的基础,本章对与前面 相关的一些定理及内涵做了进一步的讨论。第8章为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分 析。第9章讨论如何利用EViews对经济数据进行建模。书中复杂的数学推导 均放在每章的附录部分,这是为了方便进一步深入学习的读者,初学者跳过 这部分,对于本书的学习没有任何影响。
网络银行
作者: 孙森主编
简介: 本教材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以电子商务为核心 ,介绍了网络银行的产生、现状与发展趋势,网络银行的支付工具及其运作 过程,网络银行的业务类型与营销模式,网络银行服务的经济特性与定价策 略,网络银行的开发设计与运行环境维护,网络银行的安全技术保障措施, 网络银行的监督管理与风险防范等知识。 本教材可供高等学校金融专业、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供金融系 统员工业务培训及自学使用。
Chinese banking deposit products design and innovation research
作者: 张桥云等著
简介:本课题研究以中国银行业开放与竞争为背景,以存款产品设计为研究对象,以花旗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存款产品为案例,以微观经济学等为理论基础,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总结、提炼存款产品的微观结构,分析存款契约的特殊属性,研究存款产品的设计机制;并通过分析中国银行业存款产品设计的现状与问题,结合以花旗银行为代表的美国银行业存款产品设计与销售的特点,提出改进我国存款产品设计的思路与重点。本研究所构建的存款产品设计理论对指导我国银行业的存款设计实践,以及通过设计机制改进来增强存款产品的吸引力、竞争力和稳定性,完善我国金融理论和巩固银行在融资体系中的地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Study on combined effect on Beijing financial industry
作者: 王曼怡著
简介:《北京金融产业集聚效应研究》以金融集聚理论研究为切入点,结合北京金融产业集聚现状,借鉴国际经验,运用已有数据样本展开了实证分析。在全面评估金融产业集聚对北京经济增长贡献的基础上,深入揭示了金融产业集聚对北京经济增长的正负经济效应,提出了北京金融产业集聚发展的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北京金融生态环境、北京金融中心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框架及策略,进一步探索了低碳经济时代北京金融产业集聚发展的新趋势和后危机背景下建设北京金融中心城市的战略选择。《北京金融产业集聚效应研究》对北京金融产业集聚效应进行了延展性分析和系统性研究,它将对北京金融中心城市建设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刻的现实影响。
票号信用与品牌研究
作者: 赵保富著
简介:《票号信用与品牌研究》内容简介:为什么要研究源自晋商的票号呢?在我的印象当中,有一次研讨课与赵保富探讨未来的研究选题,在银行从事品牌管理工作的赵保富,希望研究选题能与自己现在的工作有所关联,且或多或少能够帮助解决困惑自己多年而又相当重要的问题。我问他当前最为关注的问题是什么呢?他说是关于银行业的品牌建构问题。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随着金融市场向国际开放,国内银行业的品牌建构成为一个关乎未来战略方向的大问题。众所周知,脱胎于计划经济的中国银行业,无论是外在包装还是内在文化,都还处于初级的摸索阶段,要在强手如林的国际市场当中取得立足之地,品牌建构可谓是重中之重。如何进行品牌定位,如何执行品牌战略,如何进行具体品牌设计,如何探测品牌传播,这些都是目前广告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
Pricing and hedging of warrant
作者: 孙建全著
简介:《权证的定价与避险》内容简介:2005年8月22日,宝钢权证在国内开始上市交易,标志着我国权证市场的重新启动。随后,武钢、鞍钢、钢钒、万科等50多只权证相继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市场交易活跃,已初具规模。与权证市场的发展相比,国内对于权证理论的研究相对比较滞后,主要集中在权证引入的必要性、可行性,权证的交易、发行、法律监管以及投资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而对于权证理论的核心——定价与避险问题的研究比较少,仅仅停留在介绍国外理论的层面。虽然国外对权证定价的研究已有百年的历史,其理论体系也比较完善,但是其定价模型建立在许多的假设基础之上,同时市场不断地发展变化,权证的定价与避险理论相应地需要继续发展。 《权证的定价与避险》以国内权证市场为背景,以国内证券市场发行的权证为研究对象,以国内外期权和权证的定价与避险理论为基础,深人分析国内权证市场及其发行的权证的特点,利用金融工程理论,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基于国内市场实际的权证定价与避险问题。
China financial system
作者: 张健华主编
简介: 2008年9月,随着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新一轮的国际金融危机开始席卷全球。当那些赫赫有名的金融机构纷纷破产或出现财务危机急需救助、欧美发达的金融体系濒临崩溃之际,年轻的、转制中的中国金融体系会受到怎样的冲击、导致怎样的后果,一时间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问题。 当金融危机的大潮逐渐退去,人们发现,中国金融体系经受住了考验,不仅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经济迅速企稳回升,还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之一。中国金融体系吸引了国内外越来越多探寻者的目光。 然而,无论是海外人士、还是国内的非专业人士,要在短时间内了解中国金融体系的全貌并非易事。中国金融体系具有明显转轨特征和中国特色,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差别很大,按西方的模式来看中国的金融体系必定会有种种疑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金融体系不断发展变化,至今仍处于变革之中,不了解其发展变化的逻辑,就无法理解现实中的各种问题,也抓不住中国金融体系的本质特征。遗憾的是,系统介绍中国金融体系全貌的书寥寥无几,这无疑更增添了国内外人士了解中国金融体系的困难。 感谢中国金融出版社推出这套《中国金融丛书》,为中外读者提供了中国金融体系的全景图。这也促使我们将这些年来在金融工作中积累的对中国金融体系的认识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认真的反思。
Basel II in financial crisis:challenge and improvement
作者: 巴曙松,邢毓静,朱元倩等著
简介:本修订稿是巴塞尔委员会加强监管资本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引入新的监管标准来提高压力时期可提取的缓冲资本储备;提高银行资本的质量;引入杠杆率作为新资本协议的最低保障机制。在推进该项目的过程中,巴塞尔委员会还采取措施降低最低资本要求的过度周期性波动,提倡用更具有前瞻性的方法来计提准备金。巴塞尔委员会将于2010年第一季度前发布整个项目的征求意见稿。该书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新近颁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和线索,通过历史演变、国际比较和理论分析,进而结合金融机构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具体过程,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主要特征、出台的背景及其所蕴含的国际金融监管发展和演变的趋势进行了探讨,对新资本协议可能对全球金融业,特别是中国银行业的影响进行了评估,并对全球金融机构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方式进行了分析。
Analysis of equity financing preference of China’s listed company from control cost-benefit
作者: 李文君著
简介: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研究:基于控制权成本收益的分析》通过对西方经典融资理论的梳理,以及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分析,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西方经典融资理论的价值基础是什么,其是否具有普适性;二是我国上市公司表现出来的股权融资偏好有悖于优序融资理论的情况,这是否就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是非理性的。对经典理论以及相关的实证检验文献的梳理回答了第一个问题:西方经典融资理论的价值基础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即资本成本最小化,而实证检验并不是都支持优序融资理论。
裂变论
作者: 赖加宏著
简介: 为什么一些国家或个人会很富有,而另一些则很贫穷?如何可以让一个 组织或个人裂变式地迅速崛起?怎样可以看清各种人类行为、眼花缭乱的经 济现象背后的真实缘由?人们如何整合外部资源以转变为更多的自有新资源 ?利他智慧策略最有利成功吗?人们努力追求成功的本质是什么?《裂变论 》从裂变收益速度的视角出发,给出了上述问题的答案。
Foundations of international macroeconomics
作者: 莫瑞斯·奥博斯特弗尔德(Maurice Obstfeld),肯尼斯·罗格夫( Kenneth Rogoff)著;刘红忠[等]译
简介: 《国际宏观经济学基础》自1996年由麻省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以来,已成为美国许多一流大学国际宏观经济学(国际金融学)研究生课程的主要教材或重要参考书。本收的最大创新之处在于引入了微观基础的跨期均衡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方法已经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国际宏观经济学领域许多具体问题的研究当中,并成为国际宏观经济学一种全新的主流分析方法,标志者新的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时代的开始。 该书可以作为宏观经济学(国际金融学)的研究生教材,也可以作为金融理论研究者的参考读物,对干进一步促进我国国际宏观经济学(国际金融学)研究生的教学,推动我国国际宏观经济学(国际金融学)理论和政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Reseach on micro-mechanism of monetary policy conducting
作者: 白鹤祥著
简介: 本书从微观角度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首先, 本书从绩效考核体系和利率定价行为两方面分析了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对货 币政策传导的影响。厘清了商业银行的信贷决策和资金定价机制,从而梳 理出商业银行环节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因素;然后,作者把分析的视角 转向信贷的两大需求主体——企业和居民,研究两大主体资产负债表的动 态反应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接着,作者将视角投向金融监管与货币政 策传导的相关关系,在重点强调银行绩效考核、银行利率定价.企业资产负 债表和金融监管是现行我国货币政策的四大微观传导机制后,提出了一个 四大机制互相结合、互相影响的框架;最后,针对相关问题,作者还给出 了翔实、具体和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本书结构严谨、论证充分,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 向。
信息经济学视角的会计盈余信息质量理论研究
作者: 王铁林著
简介:《信息经济学视角的会计盈余信息质量理论研究》内容简介:“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已成为会计界的至理名言。然而,会计是否重要,关键还要看它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在会计信息质量低劣的情况下,会计不仅不能体现出其重要性,还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至今人们记忆犹新的世通、安然会计舞弊案以及2007年下半年以来爆发的金融危机引发的会计准则的激烈争论,等等,再次表明会计信息质量是会计的生命。但是,“会计(信息)质量概念是含糊不清的,并且经常以模模糊糊的方式加以讨论” (Pen.man,2003)。在一些重要的领域,如会计信息的需求、会计信息质量体系的构成、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指标、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因素等,会计团体或学者们的研究结论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表现在现实经济社会中,就是不同企业间的会计信息质量良莠不齐及企业整体会计信息质量不尽如人意。因此,继续关注和深入研究会计信息质量及其评价体系,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会计盈余在衡量企业价值、计量管理报酬、纳税和利润分配等方面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盈余信息质量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体现,甚至可以说,盈余信息质量影响和决定会计信息质量。
互联网络的经济学分析
作者: 张静敏著
简介: 《互联网络的经济学分析》使用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互联网络的经济特性、互联网络产业运行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的互联网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政策建议。《互联网络的经济学分析》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对互联网络进行经济学分析。第一,从互联网络所提供的产品主要为信息产品出发,分析其经济特性;第二,从互联网络的网络特征出发,分析其网络效应;第三,从产业组织结构的角度出发,分析互联网络中的垄断与竞争;第四,从产业演进的角度出发,分析互联网络产业发展演变的特征;第五,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现状,提出中国发展互联网络的政策建议。
Commercial bank stress testing
作者: 黄志凌主编
简介:《商业银行压力测试》内容简介:自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全球金融体系历经沧桑巨变,频繁的市场动荡、金融创新带来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使得全球金融体系发生危机的可能性与严重性与日俱增。从1987年美国股市的“黑色星期一”、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到这次由美国次贷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我们可以看到,危机的波及范围、影响的深度和烈度在不断增大。危机中很多金融机构遭受重创乃至破产倒闭,像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雷曼兄弟、贝尔斯登这样的金融巨擘也未能幸免。在震惊之余人们逐渐认识到,危机等极端事件发生的概率远超过大家的估计,而现代金融机构在市场动荡和金融风暴中的生存能力,似乎也远比我们原先想象的要脆弱。
Liquidity risk measurement and management:practitioner’s guide to global best practices
作者: 伦纳德·麦茨(Leonard Matz),彼得·诺伊(Peter Neu)编著;孙国申[等]翻译
简介: 许多重大事件都吸引管理层越来越关注流动性风险.例如1997年亚洲金 融危机。1998年俄罗斯短期国债违约事件,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倒闭 以及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导致的支付系统中断事件等。 银行已经认识到,适当的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控制体系和 流程能帮助他们维持稳健的流动性状况。这种稳健的流动性反过来又会增 加投资者和评级机构对银行的信心。同时改善融资成本和融资便利程度。 《流动性风险计量与管理——通向全球最佳实践的从业指南》一书提 供了银行流动性风险计量和管理的最佳工具与方法。在本书中.经验丰富的 银行家们和备受推崇的流动性风险专家们与读者分享了他们的真知灼见和 实践经验。本书从多个观点视角展示最佳方法.例如对极端情形下应急计划 的逐日融资管理。本书还对流动性风险经理的创新观点进行了综合、组织 并加以清晰阐述.这些观点包含健全的压力测试.流动性风险转移定价,应 急计划等。 无论你正致力于提高银行评级、降低银行融资成本、提升风险管理效 率、还是致力于与银行监管者建立更好的关系。本书都可作为流动性风险 管理最佳实践的全面指南。
证券投资学
作者: 葛永波主编
简介: 本书立足于当前的经济背景与发展趋势,沿着“核心-重点-整体-细 节”的写作思路,对证券投资市场、证券投资工具、证券交易的具体操作、 证券估价、证券投资收益与风险、证券投资分析、证券市场监管等内容按照 知识点的内在逻辑与延展规律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本书重视内容的系统 性与学科交叉性,强调实践性与时效性,力求表达言简意赅,内容深入浅出 。 本书适用于经济金融专业本科学生,也可作为证券、银行、保险系统及 其他经济管理部门的行业培训与学习用书。
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