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88 项 “何弘”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曲辰著
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简介: 《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举历史记载、历史文献、甲骨文字字例、《易》道理论、太极八卦图形的哲理含意与大量证据,不仅证明中国古典哲学产生至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而且详细、完整她将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体系介绍出来,并举一系列现代天文、地理、气象、生物、医药、卫生、科技、环保、工农业、改革开放、市场竞争等事例进行全面理论证明。 《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力图做到以历史、客观、辩证、求实的精神,去研究和解释《易》经,以便正本清源,还中国“天道、人道、地道、时变”四给一絷思想理论体系以本来面目,并借以阐明中化传统文化何以博大精深,以及如何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作者: 努尔古丽·阿不都苏力著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简介:本书选择了城市和农村两个不同社会作为考察点,通过两个不同社区女性生存和生活状况的比较研究,揭示了传统与现代社会中,维吾尔族女性如何保持传统,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将传统纳入到现今的生活中;揭示现代化过程中,维吾尔族城乡女性在行为特征等。
作者: 张岂之
出版社:中华书局 2017年07月
简介:
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具有怎样的当代价值?自信力与传统文化之间有哪些关系?怎样把握文化自信的尺度?饶宗颐、张岂之、陈先达、楼宇烈、许嘉璐、王蒙、陈来等学者的重要学术文章,深刻阐释了上述理论热点问题。本书由张岂之先生任主编,全书分为:本色、方向、格局、力度四部分,本书深入发掘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自信力量,对运用传统文化的智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目录】
代 序
论文化自信的历史文化基石 / 张岂之
本 色
【*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 陈先达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 楼宇烈
【第三讲】 “文化自信”五题 / 叶小文
【第四讲】 在世界文化相互激荡中站稳脚跟 / 范玉刚
【第五讲】 中华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方法论思考 / 姚新中
【第六讲】 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强国的历史支撑 / 周溯源
【第七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 / 韩星
方 向
【第八讲】 *同志关于传统文化的三句话 / 萧伟光
【第九讲】 *同志传统文化观三个重要方面 / 王杰
【第十讲】 *同志的中国传统文化观 / 韩振峰
【第十一讲】 优秀传统文化为治国理政提供丰厚思想营养 / 刘东超
【第十二讲】 *同志对中华“和”文化的传承创新 / 董洪根
格 局
【第十三讲】 文化复兴的历史机遇 / 王蒙
【第十四讲】 传统文化研究在布局 / 陈来
【第十五讲】 中国哲学、道理和话语权 / 王博
【第十六讲】 崇德修身: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诉求 / 刘芳 王喜国
【第十七讲】 *主席如何向世界讲中国故事 / 张广昭 陈振凯
力 度
【第十八讲】 中国梦当有文化作为 / 饶宗颐
【第十九讲】 中国梦的精神滋养和文化追求 / 孙来斌
【第二十讲】中华文化的“讲清楚”与“发扬好”/ 辛鸣
——兼论伟大复兴中的“精神独立性”问题
【第二十一讲】惟德动天 无远弗届 / 萧伟光
——每一位炎黄子孙都是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第二十二讲】 在走出去中彰显文化自信 / 孙丹
【第二十三讲】 中国文化如何影响世界 / 许嘉璐
附录
*同志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摘编 / 萧伟光
编后记
自信何来 / 焦雅君
【免费在线读】
【第十七讲】
*主席如何向世界讲中国故事
张广昭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现供职于中宣部全国宣传干部学院,2016 年出版专著《增强“四个意识”》。
陈振凯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部副主任,主任编辑,合著有《平天下》《学习关键词》《你好,一带一路》等书。
十八大以来的四年多,*主席每次出访,不论是会谈、交流还是撰文、演讲,都在努力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讲好中国故事”。
梳理*主席四年来出访演讲,可以发现,他着重讲好中国道路的故事、中国梦的故事、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等。
*亲自讲中国故事,效果显著。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声音的传播面不断扩大,中国道路、中国理念、中国模式在国际比较中愈来愈有吸引力。
讲中国道路的历史和现实
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而不是苏联道路、西方道路或者其他道路。
*主席每次出访发表演讲,都注重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从国内外比较的视角阐释中国道路,说明这条道路是中国奇迹、中国成功的根本原因。
在阐释中国道路时,*主席认为这是人民的选择。2013年3月23 日,他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指出:“‘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有发言权。”
在阐释中国道路时,*主席认为这是历史的选择。2014 年4 月1 日,他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中指出:“中国人苦苦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都想过了、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后,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在阐释中国道路时,*主席认为这是现实的选择。2017 年1月17日,他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 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立足自身国情和实践,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博采东西方各家之长,坚守但不僵化,借鉴但不照搬,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发展道路。”
在阐释中国道路时,*主席认为这是一条不断发展的道路。2015年10月21日,他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的演讲中指出:“改革开放三十七年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速近10%,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六亿多人口摆脱贫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七千美元。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这充分说明,中国人民正走在正确的道上。”
特别是,*主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中国道路的价值。2015 年9 月22 日,在美国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中指出:“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我们用了三十多年时间,使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十三亿多人摆脱了物质短缺,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享有前所未有的尊严和权利。”
讲中国梦的背景和内涵
中共十八大后不久,即2012 年11 月29 日,*主席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中国梦”的概念。
每次出访,*主席都努力向外界讲好中国梦的故事,阐释中国梦是中国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憧憬,阐释中国梦的世界意义。
中国近现代发展史的一条重要主线,就是如何让自19世纪中叶起外强入侵、内部衰落的中国重新富强起来,这也是中国梦的提出背景。2013 年,*主席*次出访,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就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为了争取世界其他国家的理解和支持,*主席出访演讲时经常将中国梦与世界各国的美好梦想联系起来。
2013 年出访美国时,*主席明确告诉美方领导人,中国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2014 年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演讲时,*主席指出,中国人民在“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韩国人民也在致力于开创‘国民幸福时代’、创造‘第二汉江奇迹’的韩国梦”。2015 年在越南国会演讲时,*主席指出:“如同越南人民一直在追求民富、国强、民主、公平、文明的梦想一样,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
*主席在阐释中国梦的内涵时,还特别注重讲述其世界意义,即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实现中国梦的过程将为世界各国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2013年在访问中亚和东南亚时,*主席首次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设想。2014年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的演讲中指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以加强传统陆海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实现经济共荣、贸易互补、民心相通。”
*主席每次出访,都在*限度地争取世界各国对中国梦的理解和支持。
在国内,外事场合,*主席也用故事讲述中国梦的世界意义。2014 年,*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谈到一个故事:“在阿拉伯商人云集的义乌市,一位名叫穆罕奈德的约旦商人开了一家地道的阿拉伯餐馆。他把原汁原味的阿拉伯饮食文化带到了义乌,也在义乌的繁荣兴旺中收获了事业成功,*终同中国姑娘喜结连理,把根扎在了中国。一个普通阿拉伯青年人,把自己的人生梦想融入中国百姓追求幸福的中国梦中,执着奋斗,演绎了出彩人生,也诠释了中国梦和阿拉伯梦的完美结合。”
讲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华文化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和思想道德营养,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根本所在。
*主席每次出访,都很好地借助自己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融通中外,兼论中西,向世界各国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展示中华文化与各国文化交流互鉴的成果,让各国人民更好地触摸中华文化脉搏,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发展理念。
2014年,*主席在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讲到:“两千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这样的演说,既展示了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和魅力,也表达了中国人思考做事的逻辑原理。
2015年,*主席在英国议会发表讲话时指出:“英国是*先开始探索代议制的国家。在中国,民本和法制思想自古有之,几千年前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现在,中国人民正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吸收中华法制的优良传统,也借鉴世界各国法治的有益做法。”这样的演说,在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治国哲学的同时,帮助国际社会理解当代中国价值体系和道路选择。
一些故事,既能展示中华文化,又能拉近与听众距离。2015 年11 月7 日,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中,*主席说:“今年7月,几名新加坡‘90 后’大学生参加了2015‘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他们来到中国西北,用镜头记录现代中国,通过秦腔、兰州牛肉面、羊皮筏子等元素了解和传递中华文化。”
2016年,*主席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演讲时指出:“中华文明与阿拉伯文明各成体系、各具特色,但都包含有人类发展进步所积淀的共同理念和共同追求,都重视中道平和、忠恕宽容、自我约束等价值观念。”这样的演说,在寻找文化的相似点、文明的共通点的基础上,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之于现代世界的借鉴意义。
讲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和主张
*主席出访讲的更多的还是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
他从历史、文化和现实的角度,讲中国倡导的正确义利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大国关系、亚洲新安全观、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等,讲中国和平发展对世界的好,讲中国对人类文明及其进步的贡献,展示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首先,*从文化的角度来阐释中国的和平发展理念。2014 年,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的演讲中指出:“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中国自古就倡导‘强不执弱,富不侮贫’,深刻总结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天下大同等理念在中国世代相传。”
再者,*从历史的角度来阐释中国的和平发展理念。2014 年,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中指出:“中国人民经过逾百年前赴后继的不屈抗争,付出几千万人伤亡的巨大牺牲,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中国人民对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记忆犹新,尤其珍惜今天的生活。中国人民希望和平、反对战争,所以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也不允许别人干涉中国内政。我们过去一直是这样做的,今后也会这样做下去。”
2017年,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指出:“国家和,则世界安;国家斗,则世界乱。从公元前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到两次世界大战,再到延续40 余年的冷战,教训惨痛而深刻。”这样,就从自身历史体认和世界历史比较的角度阐释了中国选择和平发展的理由。
*后,*从现实的角度阐释中国的和平发展主张。2013 年,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指出:“这个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旧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冷战时期的集团对抗不复存在,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都再也无法单独主宰世界事务。”2014 年,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演讲时指出:“当今世界,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老路还能走得通吗?答案是否定的。不仅走不通,而且一定会碰得头破血流。只有和平发展道路可以走得通。所以,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2017 年,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指出:“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力量的上升远远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
总之,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着高度的自信和自觉。这份自信和自觉,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来源于对历史的深切认知,来源于对现实发展大势的充分把握。
作者: 欧阳康主编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9
简介: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如何在全球化的境遇中保持文化的民族 性与世界性之间的张力,以更好地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这个重要的课题, 已经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书围绕全球化背景下弘扬与培育民族 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关于民族精神的多元解读,民族精神与文化认同, 全球化境遇下民族精神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应对方法,如何弘扬与培育中 华民族精神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全书共分成民族精神的审视、全球化 语境中的民族精神、全球化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探究、 文化视域中的民族精神等五个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 针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精神进行研究的初步成果。
华图多省市联考招录公务员专用教材申论80分文章写作10天通关教程
作者: 华图教育 编著
简介: 第一阶段 天时: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这个阶段的学习时间为两天,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从大局和整体出发,了解申论文章的特点和客观要求,确保写出符合要求的申论文章;二是学会鉴别申论文章的水平高低,为后期的模仿和写作训练提供指导。“初生牛犊不怕虎”,很多考生忽视申论文章的客观要求,按照自己的想法写文章,总是分数不高,这一阶段就是要解决这个症结。 第一阶段申论文章写作总论 日程第1天第2天任务申论写作的客观要求申论文章的好坏甄别心得华图图书网 book.huatu.com华图教育网 www.huatu.com第一阶段申论文章写作总论 第1天任务戴着镣铐跳舞——申论写作的客观要求 任务戴着镣铐跳舞——申论写作的客观要求 申论写作不同于高考作文,考生局限于固有的思维很难写出好的申论文章。高考作文是纯话题作文,在“思想健康”的前提下,考生思维发散空间大、立意多、限制少。长期命制和评阅高考作文的专家将其归纳为“情真意切、立意深刻、结构巧妙、富于文采”这16字要求。较之高考作文,申论写作最突出的特点是“戴着镣铐跳舞”:一是文体上的限制,独爱议论文;二是立意上的限制,三分看题目,七分看材料,立意有高度,引申有限度;三是语言风格的限制,偏爱逻辑严谨、句式简明、深刻入理,不好散文式语言风格。不了解申论写作的特点与限制,就容易犯禁忌,写出不合要求的文章,就更别提出彩了。 尽管申论写作通常被称为主观题,但主观题依然有客观的要求。忽略申论写作的客观要求,是很多基础好的学生作文考不了高分的重要原因,或许“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吧!那就让我们跳出申论,高屋建瓴,一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吧! 一、申论文章的文体 考试大纲对申论写作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考试题目也作了明确的说明: 文字表达能力:要求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运用说明、陈述、议论等方式,准确规范、简明畅达地表述思想观点。 例:2013年河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 【问题】 资料8中说:下水道作为城市的良心,井盖作为城市的名片,既是检验城市公共安全和公民幸福指数、城市是否宜居的重要尺度,也是检验城市管理者有无智慧和人本情怀的重要尺度。请结合给定资料,以《“城市名片”与“城市良心”》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章。(40分) 要求:见解深刻,主题突出;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语言流畅,字迹清晰。不少于1000字。 【解析】 除了明确要求“议论文章”之外,题目经常有“主题突出”、“思想深刻”、“论据充实”等要求暗示考生以议论文为写作文体。 何为议论文?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用议论或者说理的方式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从申论写作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将议论文细分为策论文、评论文、政论文三种类型。它们本质上都是议论文,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组成,之所以将三者划分开来,一是因为写作的侧重点不同,二是帮助考生最大限度地切合命题人的意图和阅卷规则。 议论文的写作思路一般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或者叫引论、本论、结论。其中“是什么”就是提出中心论点,“为什么”就是围绕中心论点分析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影响,“怎么办”则是提出对策和论证对策的可行性。如果突出“为什么”这一部分,全文以分析为主,这种文章就叫评论文;如果突出“怎么办”,全文以对策为主,这种文章称之为策论文;至于政论文,其实质是从评论文中引申出来的一种较为特殊的文体,突出对意义的分析,后文会有详细介绍。需要提醒考生注意的是,突出某一部分不代表舍弃其他部分,比如评论文的对策不是重点,但也必不可少,否则就会导致文章结构不完整。 (一)评论文 以分析为主要内容的议论文章,我们称之为评论文。分析部分主要分析什么呢?可以罗列存在的问题,可以剖析原因,亦可以正反两方面谈影响。因此,评论文的中心论点、分论点应该用观点倾向明确的语句表达。需要提醒各位考生:评论文是国考尤其是副省级考试申论作文的趋势,要求考生思想深刻、有独到见解。要写好评论文,考生需要下苦功夫借鉴和练习。人民网、新华网、半月谈的文章以评论文居多,适合考生借鉴。 例1: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副省级《申论》真题 【问题】 参考给定资料,围绕“海洋的保护与开发”,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思想深刻,观点明确; (2)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畅达; (3)总字数900~1100字。 【解析】 首先题目给出的话题是“海洋的开发与保护”,并无定论。考生需要给出自己明确的观点:到底是开发重要,还是保护重要?是要经济效益,还是要环境效益?考生只有写成评论文才能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倾向。其次,要求“思想深刻,观点明确”,若考生写成策论文就很难满足这一要求了。需要提醒大家一个辨别技巧,当题目中出现类似“思想深刻,观点明确”之类的要求时,应该避免写成以对策为主的文章,而应突出中间的分析部分。 例2:评论文示例 是什么催生人性之恶 苏北因戾气暴发在商场砍人,因停车纠纷将幼童摔死,因上访不果在公交纵火……接连的个人暴力事件,一经报端、网络披露开来,便引发民众对公共安全的担忧情绪,也牵动起舆论对社会文明的深沉拷问。 我们应当谴责并制止,所有的暴力都是对文明进步的悖谬,所有的仇恨都是对包容和谐的颠覆。同时,我们也当追问和求解,是什么在催生人性之恶?如何从源头祛除社会戾气? 首先让人警醒的,是同样被媒体频频聚焦的行政暴力的蔓延和危害。 尽管法治政府、行政文明的建设进程正在加快,但是,人们还是不时看到身边发生的另一种乱象:有城管队执法,或围殴村民,或暴踩商户;有保安队截访,限上访者自由,向上访者施暴;有联防队治安,轻则伤人筋骨,重则夺人性命;更有那些强行征地拆迁逼人上高楼、进社区的,引发了一次次平民拼命抗争,酿成了一场场群体冲突事件……当然,一些政府官员总会在第一时间出来划清界限:他们都是不在编的临时工。可是,百姓都很明白:这些临时聘用人员毕竟都是政府的雇员,他们的这些举动,毕竟都是履行政府职能的执法行为。而且,在矛盾冲突的善后中,这些政府官员展现出的也多是纵容包庇,百般推脱,竭力掩盖真相,甚至以维稳之名,动用强制力量高调介入,加剧冲突。这一切,与现代政治倡扬的法治政府、行政文明,与现代领导必备的群众观念、人文关怀,相去何其遥远? 往深处延伸,我们则感受到社会公平正义价值的流失和追寻。 让每一个人都能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是近年来广大民众最强烈的呼声。收入不公,让弱势群体倍感生活压力的沉重,基尼系数的居高不下,已接连敲响“中等收入陷阱”的警钟。更为显眼的是财富不公。看一看网络举报的那些官场上的“房叔”“房姨”“房姐”,坐拥几十套房产的财富神话如何能轻易制造出来?再看一看许多乡村,土地被政府强行低价征占、被资本强势集中流转,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被何人侵夺?更深层的则是权利不公。在制度的缝隙中,在政策的扭曲中,权力的寻租与资本的依傍相链接,垄断更多的发展资源,占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攫取更多的发展红利。当民众的心中涌起一种对生存发展的无力感、对人生梦想的挫败感和对尊严体面的羞辱感,任何一点新的伤害,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那最后一根草。 公平正义既是一种理性原则和道义要求,也是一种现实的社会关系和日常的生活意义。 从系列极端事件的发生中,我们还体验了国民心性的演变和底线伦理的挑战。在社会共同营造的文化氛围中,在百姓共同沉溺的文化期待中,个人暴力和社会戾气,已经获得了它生长的激励和文化的因子。先听听家长对孩子为人处世的日常教育,不少是凡事既不能忍让、更不能吃亏的谆谆告诫;再翻翻书摊上成功学励志学的经验秘诀,不乏狼性文化、厚黑之道的特别推崇;还有引发社会争议的黑暗童话热中的经典颠覆,时兴恐怖、丑陋的人物形象,渲染阴暗、残酷的故事结局。 我们需要重建社会,重建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重建社会伦理和社会价值。 所幸的是,我们的心灵中,依然有公平正义的坚守和捍卫;我们的生活中,依然有道德良知的呼唤和践行。许许多多的“最美”人物,正在用自己默默的努力和平凡的奋争感动着周围,感动着中国,用他们点点滴滴的日常之善,丝丝缕缕的人性之美,在燃烧人们向善而生的意愿,在激发人们永不停息的前行。 希望就在这里升腾,力量就在这里凝聚。呵护这种希望,壮大这种力量,我们就能改革制度,就能改变社会,也就能改善我们自己。 ——节选自《半月谈网》,原文有删节 【解析】 例文以“社会文明中的人性”为话题写了一篇评论文。文章仍然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写作思路,所不同的是分析部分是重点,占用了大量篇幅,且分析深刻;在分析部分作者的言辞可能有些夸大、失实,这是考生应当注意避免的。尽管如此,为了确保文章结构的完整性,对策部分并未省略,这是考生需要注意的。 (二)策论文 以对策为主要内容的议论文章,我们称之为策论文。在申论考场上,什么情况需要考生写策论文呢?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题干明确规定“写一篇策论文章”,在广东省的申论考试中最为常见;另一种情况是题干中出现着重强调对策的词语,比如“如何提高”、“如何做好”、“如何治理”等。 例1:2010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 【问题】 针对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仅限所给材料),以“进一步加强农民工工作”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策论文章。(本题50分) 要求:措施全面,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行文流畅,针对性强,具有可操作性。 【解析】 题目中明确要求写成“策论文章”。广东省的作文是按点给分的,更加务实,对思想高度、语言文采之类的主观的、务虚的要求很少。请考生把握特点,有针对性地备考。 例2:200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 【问题】 在我国妥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是政府面临的重大问题,请你就我国政府如何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字数控制在1000~1200之间。(40分) 要求:自拟题目,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解析】 题干中强调的是“如何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暗示考生写作的重点是对策。山东省考过“如何治理超载现象”,多省联考考过“如何做好水资源这篇大文章”,可见策论文章在各省省考和多省联考《申论》中仍然较为常见,这一点和国考不同。请大家注意,如果去掉“如何”二字,则强调的重点有所变化,并不是只能写策论文。如以“弘扬黄河精神”为话题,则重点可以是“黄河精神的内涵”,即“是什么”;也可以是“黄河精神的意义”,即“为什么”;最后也可以突出“如何弘扬黄河精神”,即“怎么办”。而国考副省级申论作文的趋势是越来越不提倡写策论文章了,考生以对策为写作重点,可能难得高分。 例3:策论文示例 如何降服“问题奶”? 国内连续出现奶粉问题,不但拷问着奶粉企业的良知,也在考验着职能部门的管理智慧,相关部门和企业也该认真考虑如何杜绝问题奶粉了。 新西兰乳业巨头恒天然集团首席执行官西奥?史毕根斯来华就恒天然最近曝出的问题奶粉事件致歉。据了解,中国80%的进口奶粉来自新西兰,而这80%的进口奶粉中,又有90%来自恒天然。恒天然公司发布消息称该公司一工厂2012年5月生产的浓缩乳清蛋白粉检出肉毒杆菌,这些产品有四家中国进口商涉及。污染源是该公司在新西兰北岛怀卡托地区豪塔普工厂的一根并不经常使用的管道,据称和该管道的清洁不彻底有关。 为何四家涉事的境内进口商没有一家在自检中发现问题?又为何在新西兰方主动曝出问题后,质检部门才有所行动? 不断完善乳业国家标准。中国乳品质量标准对肉毒杆菌并无规定。恒天然是在企业自检中发现问题的。对于国外负责任的大企业,其质控项目数量和质控要求都要高于我国国家标准。但是光靠企业自律是不够的,相应国家标准也应尽快完善。乳业专家宋亮呼吁国内应该赶快出台乳粉中的肉毒杆菌限量标准。 落实完善相应赔偿制度。相关部门或组织应积极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经营者进行协商谈判,按照《食品安全法》要求10倍赔偿金,可以用这些赔偿成立消费者赔偿基金。落实和完善赔偿制度也会让企业更加自律自觉! 监管和惩罚机制要严厉。此次恒天然选择“自曝家丑”很大原因是因为新西兰拥有一整套严格、成熟的乳制品质量监管制度,肇事企业如果对质量问题无视和瞒报,不仅会被消费者唾弃,而且必将遭受重罚严惩。我国对问题奶粉的查处也应更加严厉,市场本身的“惩罚”作用也应得到重视和体现。 注意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按照恒天然的说法,早在今年3月,企业便发现潜在质量问题,在接下来几个月里对产品样品实施进一步检测,直至7月31日,才发现了可能引起食物中毒的肉毒杆菌。可以想见,有哪个监管部门能为了一个样品,花上几个月的时间去跟踪检测?因此,光靠外界监督,而不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也是不行的! 在此次肉毒杆菌事件中,恒天然公司自曝问题显示出对监管制度的敬畏,同时也暴露出我国的监管模式仍然过度地依靠检测的方式等问题。这两点都值得我们的企业和监管者反思与借鉴。 ——节选自《人民视点》第52期,原文有删节 【解析】 例文以“如何降服问题奶”为话题写了一篇策论文。文章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写作思路,在提出中心论点后,既分析了问题的原因,又提出了对策。但是文章的重点是对策,为了明确这一点,我们可以发现,文章的标题、中心论点、分论点全是对策的表达方式。考生们可以学习这种写作技巧:通过标题、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来突出写作重点。 (三)政论文 政论文是评论文的特殊形式,评论文之于政论文就如同长方形之于正方形,考生不必刻意去区分,只需要了解即可。政论文仍然以分析为主,但是分析的重点是中心论点的意义,目的是深化必要性。因此,当话题确定是值得提倡的、没有争议的,这种文章便可以写成政论文。如下所示: 例1:2010年上半年北京市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 【问题】 请围绕“健康是关系国家强盛、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大问题”写一篇议论文。(40分) 要求:(1)根据给定材料,结合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2)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字数控制在800 ~1000字。 【解析】 题目明确指出“健康是关系国家强盛、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大问题”,即健康毫无争议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文章主体部分可以重点谈健康的意义,从而写出一篇政论文。 例2:政论文示例 “简政放权”,新一轮改革掷地有声 国务院动员部署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表讲话。他强调,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和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精神,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把该管的事务管好,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把政府工作重点转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 “把该放的权力放掉”释放“壮士断腕”的决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的突破口,是释放改革红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一招。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核心就是简政放权。市场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源泉,只有下决心进一步打开政府职能转变的这扇大门,把该放的权力放到位,才能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造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把该管的事务管好”凸显提供公共服务的信心。改革不仅要取消和下放权力,还要创新和改善政府管理,管好该管的事,放和管两者齐头并进。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应该更多放在抓大事、议长远、谋全局上,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权威性;政府的工作重点应转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 “开弓没有回头箭”彰显“抓铁有痕”的落实力度。改革贵在行动,重在落实。新一轮转变政府职能的大幕已经拉开,必须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坚决打好这场攻坚战。要言出必行,说到做到,严格落实任务和责任,对工作不力的进行问责。一方面,要把职能转变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建立长效机制;另一方面,改革要公开透明,把取消、下放和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依法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工作开展以来,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国务院此前两次召开常务会议,共批准取消和下放133项行政审批事项。然而,在转变政府职能进入攻坚期的关键阶段,如何实现各项改革工作的“无缝对接”,顺利开启新一轮机构改革,李克强总理用简单实在的话语为改革工作指明了方向:“说白了放开(权力)是第一,放开那些不该管的;第二管住、管好那些该管的;第三说到了就要做到,一定要抓好落实。” 李克强总理告诫道,“以后的路还很长!”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意志,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气,打好改革这场攻坚战。李克强总理的讲话,再一次释放出改革的决心和信心,让新一轮改革更加掷地有声! ——节选自《新华网评》,原文有删节、改动 【解析】 细心的考生会发现,政论文的“官味”十足,政策理论性很强。大家不用感到奇怪,因为这类文章更加务虚。当然,我们可以通过举例论证来使这类文章显得务实、接地气。 二、申论文章的立意 申论文章的立意一方面源于题目和材料,另一方面又要高于题目和材料,我们将这个特点概括为“引申有限度,立意有高度”。 (一)引申有限度 申论通常以近两年的理论热点为命题点,再把这些理论热点转化成申论材料。这就意味着,考生完全可以根据题目的要求,回到相应的材料找到命题人的命题点;反之,考生脱离题目和材料,天马行空地想哪说哪儿,就会脱离命题人的命题意图,难以取得满意的成绩。 出卷人的命题点如何在申论材料中体现?我们如何从材料和题目中找到理论热点?方法很简单,考生只要注意材料中的权威观点就可以。哪些材料属于权威观点呢?一是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和观点;二是政策理论文件;三是专家的观点。 1.国家领导人的观点 例:2011年9?17联考《申论》真题 【问题】 结合给定资料,以“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为题,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思想深刻,观点明确,结构完整,语言流畅;不少于1000字。 【材料依据】 2011年5月28日,温家宝总理在中国科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崇尚理性、勇于探索、追求真理,这是科学技术与生俱来的禀性,也是科学精神的实质。科技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个具有科学精神的民族,才是真正有生机、有希望的民族。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科学素质,要大力加强科学普及工作,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他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抓住机遇,顽强拼搏,为我国科技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2.政策理论文件 例:2010年4?25联考《申论》真题 【问题】 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水是公共产品或者准公共产品,因此用水应该是低价的。针对这种观点,参考给定资料,写一篇文章,对国家水资源价格改革的基本思路进行阐述。(40分) 要求:(1)自拟题目,中心明确,观点鲜明,联系实际; (2)说理充分,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3)不少于800字。 【材料依据】 2002年12月,原建设部颁布《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鼓励社会资金、外国资本参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在市政公用事业逐渐放开的过程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进入。 3.专家的观点 例:2012年9?15联考《申论》真题 【问题】 请参考给定资料,以“浅谈文化的‘修内功’与‘走出去’”为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中心明确,思想深刻; (2)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3)总字数1000字左右。
作者: 于洪波著
出版社: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
简介:《日本教育的文化透视》介绍了:日本文化的赶超史及其文化的优势趋向特征,对我国文化在21世纪里如何弘扬光大提出了挑战。我们知道,一种封闭的文化系统,一旦其内在的全部潜能发挥到了极限状态,并且达到了对特定环境的完满适应,那么此文化系统就必将趋于稳定。在这种状态下,该系统整体的重新适应就会产生困难。无疑,如何克服我国文化中的自我封闭、墨守成规和夜郎自大等惰性因素,如何将外向开放、随机应变和善于摄取等竞争机制引进到我们的文化系统中来,将是我们面临的迫切选择。 20世纪末,柏林墙的倒塌及苏联解体,标志着世界各国冷战时期主要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间的对峙,将逐步让位于后冷战时期文明间的对话和冲突。而在全球正在日趋一体化的今天,能 够被不同的文化系统所占据的各种生态环境正在日益减少,加上现代最先进文化类型的优势范围不断扩大,致使文化类型的多样性大大削弱了。最终,世界上所有文化系统似乎都将归结为某一 种或某几种优势文化类型的不同演化形式。在这一天来到之前,我们如何将那些被人类文明公认为普遍、永恒的同质性的价值,诸如,民主政治、法治社会、爱好和平和环境保护等,根植于我国的文化和教育之中,将是决定我们能否在未来的世界里取得优势的关键。
英文共同题名:Daming Palace national heritage park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9
简介:《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规划篇》内容简介: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现已全面展开建设,为了搞好这一工作,在过去的两年中,我们进行了详尽的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的大量招标,目前有些仍在进行中。大遗址保护工程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已取得重大成就的今天,如何弘扬中华文明,在精神领域重塑中国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重归它应有的地位,成为日益紧迫的课题。西安作为世界著名古都之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如何使更多的文物遗址从地下走出来,发挥中国早期历史公园的作用,在今天的国际国内大发展中,重新喊出自己的强音,再次以汉唐盛世的气概面向世界,也成为了全体西安人的渴望与行动。 保护好千百年来祖先遗留下的瑰宝,传承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表达我们对过去的理解和尊重,融入当代的研究与制造成果,创造能够无愧于未来的恢宏业绩,在文化建设的同时,造福人民,提升城市整体品质。这是我们的理想,也是我们衡量与取舍并决定实施方案的原则。从总体规划到详细规划及建筑设计,大量国内外设计单位及工作人员为建设好大明宫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众多的遗址保护专家来这里研究、探讨,献计献策,使我们的方案更趋完善。 作为全国现存最大的宫殿遗址,我们在建设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新的挑战,我们将继续以严谨的态度做出自己的探索,使此项目真正成为大遗址保护的示范工程。 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规划篇》的编辑工作中,我们对大量优秀的规划设计方案进行了精选与整理,由于时间较紧,难免在工作中会出现一些纰漏,望各位专家、读者观后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更正。在此谨向关心、支持大明宫规划设计及建设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作者: (1944-)刘大椿,著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简介: 科学哲学是当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又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哲学学科。国外许多大学都开设这样的课程,供文理科学生选修,我国也不例外。目前国内的科学哲学出版物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属于科学哲学史性质,另一类就是科学哲学概论。《从中心到边缘:科学、哲学、人文之反思》的最大特点就是史论结合,基本上吸收了以上两类的研究成果,并且有所发展和创新。什么是科学?如何驾驭科学?科技革命有何用?怎样看待科学哲学?科学精神如何弘扬……《当代中国哲学家文库》系列之一将带您一一探讨。 本人的学术兴奋点可以说首先是聚焦在科学活动论和互补方法论上,对科学与哲学的关系、科技革命及其影响尤为关注,试图从一个比较特殊的角度走近科学。在抽象的反思过程中,则着重对自然、社会和历史中一系列令人困扰的问题进行哲学分析,并反过来省思哲学本身。随着研究的展开,又将视线和笔触投向天人关系、文化整合和文理并重之类常被解构的矛盾点,努力关照人文、避免异化。最后,不期然为那些凸显在当代时空交汇处的充满焦虑的问题所吸引,竟乐于通过游走边缘来重新定位中心。循着这条路径,我隐隐感到,自己40岁之后的学术轨迹竟然是从中心发散到边缘,所以给《从中心到边缘:科学、哲学、人文之反思》定的书名就成了《从中心到边缘:科学、哲学、人文之反思》。 《从中心到边缘:科学、哲学、人文之反思》内容选自1985年以来发表的百多篇文章,按上述线索编纂而成。虽然文章基本上一如原样,好在这些工作确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并不显得零散。非常欣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主事者的气魄,居然能在比较功利化的社会氛围中出版一套不赚钱的《当代中国哲学家文库》。本人半路出家,自认为只是个科学与哲学边缘的耕耘者而已,不敢自称为什么家。但蒙抬举,能趁此机会清理一下自己的学术工作,也就不避越位之嫌,欣然从命了。
作者: 张喆 著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6年1月
简介:本书从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物华天宝的地理优势、惊天动地的民族解放、开启盛世的复兴之路等角度阐述了中华文明如何复兴;中华民族精神如何创新和培养;如何正确认识“人均资源占有量”,探索资源开发新路径,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如何弘扬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上所创造的精神丰碑;如何从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中认识中国道路。
作者: 李小三主编
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简介: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研究》全方位、深层次地梳理和勾勒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一整套精神传统,科学解读和阐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产生的背景、成因、来源,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关系,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与世界主要民族、政党精神的宏观比照,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深层内涵,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整体解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一度“失落”与认识误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价值取向和时代意义,新世纪如何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传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等问题。
作者: 张友谊, 商志晓主编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简介: 中华民族在推进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民族精神。本书就什么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民族精神的性质和特征以及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等方面组作了深刻阐述。
作者: 余文森主编
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简介: 教师角色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教师的素质和 能力也面临更高的要求。如何弘扬、培植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主体 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等问题成为教师在目前 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难题。《名师工程》丛书以教育管理者和教师为主要读 者对象,通过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将人本教育的思想落实到教育实践中 ,真正实现教育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的本质要求。
作者: 章尚正著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简介: 《旅游文学》的编写宗旨,概而言之,就是帮助读者了解并感悟中国旅游文学的博大精深,培养旅游文学欣赏以至创作的兴趣与技能。 《旅游文学》设定的教学目标,就知识而言,主要是知晓旅游文学的源流嬗变、类型与结构、主题取向、艺术境界;就技能而言,主要是通过对古今名家名作的鉴赏,提高认知能力与审美能力,推动读者走向旅游大天地,学习并掌握一些欣赏与创作旅游文学作品的艺术技巧。 《旅游文学》的撰写以重名家材料、重审美鉴赏、重实践习得为特色。 全书分为四个单元。第一个是宏观总论单元,包括第一至第三章,重点分析旅游文学的五大特征,探讨旅游文学繁荣的原因,研究旅游文学的类型与结构,考察旅游文学的发展轨迹。第二个是分题材研究单元,包括第四至第七章,重点分析旅游文学中的名篇佳作如何捕捉并反映山水自然、人文古迹、民俗风情、域外风光中的真、善、美。第三个是分主题研究单元,包括第八章、第九章,重点研究旅游文学大师们如何弘扬华夏民族正气、发扬科学探索精神、抒发行旅游览情感,以及张扬崇尚山水、任情适性、建功立业之类的生命精神。第四个是艺术欣赏单元,包括第十至第十二章,重点介绍旅游文学追求物的新奇性与先进性、美的独特性与丰富性、情的流变性与深挚性的审美风尚,分析旅游文学作品特别讲究绘画美、辞采美、修辞美的艺术特色,辟出专章研究其最具艺术创造力并对华夏民族艺术风格作出巨大贡献的意象美与意境美,考察旅游文学的作家风格、时代风格与民族风格,举例推介旅游文学中广泛游历、培养创作灵感、重视立意命题、精心选体选材、讲究艺术构思等创作技巧,还举例介绍了知人论世、设身其境、以意逆志、博观熟读、切忌片面等欣赏方法。各章后附有“思考题”。 《旅游文学》的学习,难不在字词句篇的串联,而在对作者命意苦心与艺术匠心的体会悟解;要不在名篇名句的背诵,而在赏析与创作的实践;贵不在一时的废寝忘食,而在持之以恒的研读锤炼。
作者: 朱耀廷主编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简介: 本书是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朱耀廷教授主编的一本大学文科专业 基础课和其他专业素质课教材。它涉及“天人之际,古今之间”的许多问题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内容十分丰富。其主要任务是针对不同对象重点介 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主要特点,并对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出自 己的看法。本书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轴心时代的诸子学说。重点讲授 先秦儒家、墨家、老庄之学、《周易》、法家、名家以及古代的兵法战策等 。第二部分,礼仪风俗与宗教信仰:重点介绍封建礼制与皇家文化、中国古 代的民风民俗、中国传统饮食习俗、茶文化、酒文化、中国传统居住习俗、 中国传统婚姻习俗、土生土长的宗教一道教,移植与变异——佛教与中国传 统文化等。第三部分,文史艺术与古代科学:重点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古代 戏曲、古代艺术、古代史学典籍、中国古代的学校与科举、中国古代人才问 题以及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等。第四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传播:包 括统一与交融——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会;两岸同根——中国 传统文化在台湾;汉文化圈——中国传统文化在亚洲;走向西方——中国传 统文化在欧美等。
作者: 董乃斌著
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
简介: 本书主要由近十个论述古典文学研究家的研究成果和研究风格以及古典文学研究方法的专章组成,是一部别具一格的学术专著、别具一格的学术史。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所写有关学术史和论古典文学研究方法的文章的补订编集。这些文章围绕着一个主题,那就是中国文学研究,主要是古典文学研究如何弘扬传统和走向现代的问题。 20世纪的中国苦难重重,但我们古老的祖国和亿万人民义无反顾地向现代化奔去,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实与之同步。总结上世纪文学研究的学术史,亦可一言以蔽之曰:从传统迈向现代。而展望学术前景,明确自己的职责,则应该是继续前行,并把弘扬传统与走向现代更好地结合起来,以形成我们能够更好应对世界潮流的新的传统。为此,学习前人和同辈学人的经验自然十分必要。
作者: 李国强编著
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简介: 本书根据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和科技部培训科技干部要求,结合新时期科技工作实际,分四章进行编写: 第一章记述井冈山革命斗争历史。井冈山斗争从1927年10月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队伍进入江西永新三湾开始,到1930年10月红军攻克吉安,井冈山斗争融入湘赣革命根据地崛起止,历时整整3年。这部分从井冈山斗争的历史背景写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发展、恢复和坚持井冈山的斗争,系统记述了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包括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等重要历史。 第二章阐述井冈山精神的核心价值。斗争需要精神,斗争产生精神。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伟大革命精神,具有原创意义,其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都先后作过重要的分析和深刻的论述。本章着重从井冈山精神的灵魂、主题、核心、特征四个方面对其丰富内涵和时代意义进行阐述。 第三章分析自主创新是我国面向未来的发展方略,着重阐述自主创新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介绍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任务,以及推进自主创新必须正确认识和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第四章阐述走自主创新道路与弘扬井冈山精神的关系。首先从理论上阐明自主创新道路与井冈山道路是一脉相承的,是我们党继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并取得成功之后,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然后联系科技实际,遵循胡锦涛总书记关于。三个结合”的指示,从八个方面就如何弘扬井冈山精神,让井冈山精神引导自主创新道路进行具体阐述。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第一山,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课堂。为了方便学员学习井冈山斗争历史和参观考察革命遗址,本书对井冈山20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了介绍,列为附录。内容按山上、山下两部分编排,除介绍革命旧居旧址外,还记述了一些重要史实和革命烈士及井冈山斗争亲历者的传略。
作者: 何弘,吴庆范编著
出版社:中国城市出版社,1999
简介:Web应用日益广泛,已经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是一个新兴的巨大媒体,行将结束报纸、电视在传播业的统治地位,而且将构成我们工作与生活的一个新平台。因此,掌握网页制作技术不仅是一种时尚,更将是谋生的一种必要而且上佳的手段,将在信息社会里大有作为。 本书综合网页制作各方面的情况,向您推出世界最流行的微软网页制作软件最新版FrontPage 2000、蓝色巨人IBM的网页制作利器IBM网页制作中文版3.0,当然还有最最发烧级的网页制作梦之队——Macromedia的三大法宝: Dreamweaver、Flash和Fireworks,可以说高手毕至、阵容豪华。能熟练掌握和运用这几种软件,您将在网页制作领域无敌于天下。当然,在向你讲解这些网页制作的神兵宝器的具体用法的同时,我们也没忘了给您讲解最最基本的网页制作知识——TML和最最领先的网页制作技术DHTML、JavaScript,以及ASP,确保您不仅深谙独孤剑法的精要,更有一身深不可测的无上内功。
作者: 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 编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2014-11-1
简介: 我国网络文学的发展迄今已有十五、六年时间,并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文学现象,相对于网络文学自身的蓬勃发展,理论上的总结梳理乃至深度的评论仍处于滞后状态。如何看待这一文学“新”现象,并从学理、实践多方梳理网络文学的历史价值、内涵核心、价值取向、生产机制、消费特点、评价体系以及市场法则,是理论评论界也是文学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为促进对网络文学的再认识,加强对网络文学的引导,使网络文学创作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放飞中国梦想,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审美需求,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应有贡献,2014年7月11日-12日,中国作协创研部、全国网络文学重点园地工作联席会议、人民日报文艺部、光明日报文艺部联合在中国作协北戴河创作之家召开了首届“全国网络文学理论研讨会”。会议围绕构建网络文学评价体系这一主题,设置了六个议题:一、网络文学如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述中国故事,二、网络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传统的关系,三、网络文学的创作特点与艺术特征,四、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与批评标准,五、网络文学的传播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六、引导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会议期间,与会者展开了热烈研讨。会议结束后,相关报道、综述和部分论文在《光明日报》、《文艺报》、《作家通讯》等发表,中国作家网开设了研讨会专题,受到文坛内外广泛关注,产生了较大社会反响。 我们在会议召开前,向全体与会者征集了与网络文学相关的论文。现在,在中国作协领导的重视和作家出版社的支持下,我们谨将会议论文编辑出版。为更加全面地体现近期网络文学研究成果,本书同时收入了2013年9月以来《光明日报》开设的“网络文学面面观”专栏和2014年4月以来中国作协与《人民日报》共同开设的“网络文学再认识”专栏发表的部分文章。相信这样一部专门探讨网络文学的文集,能够对广大网络作家的创作和广大文学网民的阅读鉴赏提供有益的帮助。 需要说明的是,书中各篇文章的观点不尽相同,亦有争议分歧之处,这体现出了当今文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生态。作为编者,我们只是尽量将每位专业人士的思考心得如实予以呈现,并不对各自的观点论断妄作判断取舍。
Research on the promotion and cultivation of national spirit
作者: 杨叔子等著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简介:《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研究》内容简介: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主要内容的中华民族精神。 《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研究》围绕如何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这一时代课题,从理论、历史、现实、比较、对策等不同角度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和考证,取得了具有学术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研究》认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并通过他们特定的社会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价值信念、性格与心理的总和。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共同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综合体现,是被高度综合和概括了的一个民族的共同的精神品质和风貌。民族精神是直接寓于民族意识中的具有最高的自觉性、整体性、普遍性和超越性的意识和信念,是民族意识的真理与核心所在,是民族的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的结晶,是民族生存的精神之链。 《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研究》认为,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包括“人本和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勤劳俭朴”、“仁者爱人”、“天下为公”、“见利思义”、“反省内求”以及独立人格与理想追求等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在当代仍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古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产生、中华民族精神的近代转换和现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三个历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