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29 项 “凯鲁亚克”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著;王永年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简介:《在路上》是杰克·凯鲁亚克的第二部小说,在极度的时尚使人们的注意力变得支离破碎,敏感性变得迟钝薄弱的时代,如果说一件真正的艺术品的面世具有任何重大意义的话,该书的出版就是一个历史事件……[小说]写得十分出色,是多年前凯鲁亚克本人为主要代表,并称为“垮掉的”那一代最清晰、最重要的表述。 他和他的朋友们是“叛逆的一伙”,他们“试图用能给世界一些新意的眼光来看世界。试图寻找令人信服的……价值”。他们认为这一切通过文学都可以实现,产生了要创造一种批判现有一切社会习俗的“新幻象”的念头。 《在路上》里的人物实际上是在“寻求,他们寻求的特定目标是精神领域的,虽然他们一有借口就横越全国来回奔波,沿途寻找刺激,他们真正的旅途却在精神层面;如果说他们似乎逾越了大部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他们的出发点也仅仅是希望在另一侧找到信仰”。 《在路上》可以同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和弗·斯科特 ·菲兹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并列为美国的经典作品,被现为探索个人自由的主题和拷问“美国梦”承诺的小说。 《在路上》写得美极了,让人非一口气读完不可。 小说主人公萨尔为了追求个性,与迪安、玛丽卢等几个年轻男女沿途搭车或开车,几次横越美国大陆,最终到了墨西哥,一路上他们狂喝滥饮,高谈东方禅宗,走累了就挡道拦车,夜宿村落,从纽约游荡到旧金山,最后作鸟兽散。同时,书中体现了作者主张的即兴式自发性写作技巧——思绪的自然流动,反情节,大量使用俚语、俗语、不合语法规范的长句,并广泛涉及美国社会及文化习俗;另一方面,书中又展现了美国辽阔大地上的山川、平原、沙漠、城镇…… 《在路上》是杰克?凯鲁亚克的第二部小说,在极度的时尚使人们的注意力变得支离破碎,敏感性变得迟钝薄弱的时代,如果说一件真正的艺术品的面世具有任何重大意义的话,该书的出版就是一个历史事件。小说写得十分出色,是多年前凯鲁亚克本人为主要代表,并称为“垮掉的”那一代最清晰、最重要的表述。 凯鲁亚克和他的朋友们是“叛逆的一伙”,他们“试图用能给世界一些新意的眼光来看世界。试图寻找令人信服的……价值”。他们认为这一切通过文学都可以实现,产生了要创造一种批判现有一切社会习俗的“新幻象”的念头。 1957年,描写垮掉分子在各地流浪的生活的长篇小说《在路上》出版,使大批精神苦闷的青年为之神往,奉为“生活教科书”。《在路上》里的人物实际上是在“寻求,他们寻求的特定目标是精神领域的。虽然他们一有借口就横越全国来回奔波,沿途寻找刺激,他们真正的旅途却在精神层面;如果说他们似乎逾越了大部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他们的出发点也仅仅是希望在另一侧找到信仰。” 《在路上》可以同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和菲兹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并列为美国的经典作品,被视为探索个人自由的主题和拷问“美国梦”承诺的小说。 《在路上》一经问世即令舆论哗然,毁誉参半,但影响了整整一代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公认为60年代嬉皮士运动的经典。
简介:四十年畅销不衰 中文版全球独家授权 七年销量超百万 最受欢迎经典世界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这部潜心力作自1970年初版问世以来,赞誉如潮,已成为全球史观代表性著作,与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基础》、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卡森的《寂静的春天》、霍金的《时间简史》和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等被媒体并列为20世纪影响世界的十本书。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于世,可谓经典之中的经典。 2005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版,译自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生前编订的英文第七版,也是该书最终版。出版后累计加印30余次。1990年代初起,它就一直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本科教学的首要参考教材之一,对我国高校世界史教材编写工作产生了革命性影响。 此次推出的《全球通史》青少版,仍然以英文第七版为蓝本,从青少年的阅读习惯出发,保留原著精华和基本结构,目录、标题、编章节保持完整;在延续原版叙事脉络的基础上,精选那些影响深远、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删去了专业研究者关心的历史解释、历史反思、历史争议,降低理解门槛,力求传达原文简洁典雅之风,完整保留历史事实。总之,所有努力指向同一目的:保留原著最大特色——全球史体系,同时凸现史实脉络,便于青少年理解。 我们希望青少年朋友阅读本书后,能唤起对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之来龙去脉的求索兴趣,进而生长出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思考和探索世界新问题的精神。
作者: 小鹏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2010
简介: 这是一段背包十手的旅程分享,也是一个孤独狂徒的梦想宣言,更是一趟深度心灵之旅。 从借个背包出发,到频频甩掉八份工作上路,整整十年,小鹏没干过太正经的事儿,除了旅行——这是他人生中唯一严肃对待的事情。经纬之间,他用最节俭最自助最深入的旅行方式,将半个地球统统塞进了背包。 背包十年,小鹏由最初的菜鸟背包客,变成国内首位职业旅行家。 无论是三毛,凯鲁亚克,还是切·格瓦拉,在路上的精神永远都在年轻人之间传承,无论是现实反抗,还是自我寻找,趁着年轻赶紧再放纵一次吧!用旅行将自己狠狠甩在陌生之地,然后在孤独与自由中,再把自己找回来。
作者: 姜昕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7年06月
简介:
“中国摇滚玫瑰”姜昕是摇滚音乐圈有名的才女、美女和音乐创作人。这个被许多摇滚战士爱过,也爱过他们的音乐才女亲历和见证了中国摇滚乐从灿烂到荼蘼的20年。这部自传体长篇小说以她与窦唯、王菲的爱情纠葛为主线,以黑豹、唐朝乐队等众多摇滚乐队的兴衰为背景,再现了窦唯、丁武、张炬、何勇、张楚、汪峰等为代表的中国摇滚乐*辉煌的十年。她用真诚和饱含激情的笔,记录了一个理想飞扬的年代的故事……在她眼里,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北京就像在三四十年代的巴黎,在六七十年代的纽约,甚至更早的年代和更多的地方乃至将来,都有过也总会有那样一群人,就像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就像Patti Smith的《只是孩子》,他们为艺术而生,为爱而活……
作者: (美)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著;王永年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简介: 《在路上》是杰克?凯鲁亚克的第二部小说,在极度的时尚使人们的注 意力变得支离破碎,敏感性变得迟钝薄弱的时代,如果说一件真正的艺术品 的面世具有任何重大意义的话,该书的出版就是一个历史事件……小说写得 十分出色,是多年前凯鲁亚克本人为主要代表,并称为“垮掉的”那一代最 清晰、最重要的表述。 《在路上》里的人物实际上是在“寻求,他们寻求的特定目标是精神领 域的。虽然他们一有借口就横越全国来回奔波,沿途寻找刺激,他们真正的 旅途却在精神层面;如果说他们似乎逾越了大部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他们 的出发点也仅仅是希望在另一侧找到信仰。”
作者: 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著;梁永安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简介:《达摩流浪者》的故事跟随着两个热情探索禅之真理的年轻人的步伐展开。叙述者雷蒙•史密斯即凯鲁亚克本人,而集诗人、林火瞭望员和佛教徒于一身的贾菲是凯鲁亚克对诗人加里•斯奈德的画像。史密斯在伯克利大学结识了贾菲,他们一起参加了标志“旧金山诗歌复兴”的六号画廊诗歌朗诵会,一起去爬马特峰,感受生命的纯净和精神的自由。在他们的友情发展的同时,雷蒙借助禅宗修持,在孤凉峰上独处获得顿悟,成为真正的“达摩流浪者”。 凯鲁亚克在书中对中产阶级平庸和压抑的生活有独到的观察,把《在路上》的主角迪安•莫里亚蒂“互不干涉”的生活态度,转化为《达摩流浪者》中的东方和生态哲学。《达摩流浪者》不仅掀起了一场“背包革命”,更预言了六十年代遍及欧美的嬉皮运动。凯鲁亚克还将这部小说献给寒山子,为“垮掉的一代”文学增添了东方色彩。更多>>
作者: 黛娜·弗莱德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2018年01月
简介:
《龙纹身女孩》《追忆似水年华》《小妇人》《洛丽塔》《变形记》……原来,在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小说里面他们吃的是这个!每本小说都有一个被全世界数以亿计的读者难以忘怀的故事,在脑海中回味,不如在餐桌上吃到,以五感感受它。设计师兼作家黛娜·弗莱德将50部不可不读的经典小说中的美食挑选出来,富有创意地令这些美食穿越时空以精美的摄影作品形式集结再现在照片中。每一本小说所提到的微小元素都被作者细心添加和摆放,供读者重温经典。这是一本适合资深美食和小说爱好者珍藏的餐桌创意书。
【目录】
序
1
《白鲸》,[美]赫尔曼·麦尔维尔 HERMAN MELVILLE
6
《在路上》,[美]杰克·凯鲁亚克 JACK KEROUAC
8
《追忆似水年华Ⅰ:在斯万家那边》,[法]马塞尔·普鲁斯特 MARCEL PROUST
10
《小妇人》,[美]路易莎·梅·奥尔科特 LOUISA MAY ALCOTT
12
《秘密花园》,[美]弗朗西丝·霍奇森·伯内特 FRANCES HODGSON BURNETT
14
《格列佛游记》,[英]乔纳森·斯威夫特 JONATHAN SWIFT
16
《纠正》,[美]乔纳森·弗兰岑 JONATHAN FRANZEN
18
《洛丽塔》,[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VLADIMIR NABOKOV
20
《蝴蝶梦》,[英]达夫妮·杜穆里埃 DAPHNE DU MAURIER
22
《*蓝的眼睛》,[美]托妮·莫里森 TONI MORRISON
24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美]马克·吐温 MARK TWAIN
26
《同名人》,[美]裘帕·拉希莉 JHUMPA LAHIRI
28
《天才雷普利》,[美]帕特里夏·海史密斯 PATRICIA HIGHSMITH
30
《跳房子》,[阿根廷]胡利奥·科塔萨尔 JULIO CORTÁZAR
32
《飘》,[美]玛格丽特·米切尔 MARGARET MITCHELL
34
《麦田里的守望者》,[美]J.D.塞林格 J. D. SALINGER
36
《雷蒙娜和姐姐》,[美]碧弗利·柯利瑞 BEVERLY CLEARY
38
《鲁滨孙漂流记》,[英]丹尼尔·笛福 DANIEL DEFOE
40
《时间的皱纹》,[美]马德琳·英格 MADELEINE L’ENGLE
42
《百年孤独》,[哥伦比亚]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44
《路》,[美]科马克·麦卡锡 CORMAC M c CARTHY
46
《包法利夫人》,[法]居斯塔夫·福楼拜 GUSTAVE FLAUBERT
48
《小塞尔采蓝莓》,[美]罗伯特·麦克洛斯基 ROBERT M c CLOSKEY
50
《杀死一只知更鸟》,[美]哈珀·李 HARPER LEE
52
《金发女孩和三只熊》,[美]弗洛拉·安妮·斯蒂尔 FLORA ANNIE STEEL
54
《惧恨拉斯维加斯》,[美]亨特·S.汤普森 HUNTER S. THOMPSON
56
《海蒂》,[瑞士]约翰娜·斯比丽 JOHANNA SPYRI
58
《中性》,[美]杰弗里·尤金尼德斯 JEFFREY EUGENIDES
60
《伊甸之东》,[美]约翰·斯坦贝克 JOHN STEINBECK
62
《变形记》,[奥地利]弗朗茨·卡夫卡 FRANZ KAFKA
64
《大双心河》,[美]欧内斯特·海明威 ERNEST HEMINGWAY
66
《龙文身的女孩》,[瑞典]斯蒂格·拉森 STIEG LARSSON
68
《美国精神病》,[美]布雷特·伊斯顿·埃利斯 BRET EASTON ELLIS
70
《绿山墙的安妮》,[加]露西·莫德·蒙哥马利 LUCY MAUD MONTGOMERY
72
《钟罩》,[美]西尔维娅·普拉斯 SYLVIA PLATH
74
《雾都孤儿》,[英]查尔斯·狄更斯 CHARLES DICKENS
76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英]刘易斯·卡罗尔 LEWIS CARROLL
78
《卡瓦利与克雷的神奇冒险》,[美]迈克尔·夏邦 MICHAEL CHABON
80
《弗朗西丝和面包抹果酱》,[美]拉塞尔·赫班 RUSSELL HOBAN
82
《心痛》,[美]诺拉·爱弗朗 NORA EPHRON
84
《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F. SCOTT FITZGERALD
86
《万有引力之虹》,[美]托马斯·品钦 THOMAS PYNCHON
88
《笨蛋联盟》,[美]约翰·肯尼迪·图尔 JOHN KENNEDY TOOLE
90
《到灯塔去》,[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VIRGINIA WOOLF
92
《彼得兔的故事》,[英]毕翠克丝·波特 BEATRIX POTTER
94
《纳尼亚传奇:狮子、女巫和魔衣柜》,[英]C.S.刘易斯 C. S. LEWIS
96
《布鲁克林孤儿》,[美]乔纳森·勒瑟姆 JONATHAN LETHEM
98
《爱玛》,[英]简·奥斯汀 JANE AUSTEN
100
《娃娃谷》,[美]杰奎琳·苏珊 JACQUELINE SUSANN
102
《尤利西斯》,[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 JAMES JOYCE
104
小说简介
106
译本推荐
114
参考文献
120
致谢
125
【免费在线读】
《在路上》 ON THE ROAD
[美]杰克·凯鲁亚克 JACK KEROUAC /著 , 1957
但是我必须停止抱怨,起身前行。于是,我拾起背包,向坐在痰盂旁年迈的旅店老板说了声再见,便去吃东西。我吃了苹果派和冰激凌— 越深入艾奥瓦州,食物的味道就越好;苹果派越大,冰激凌的滋味也越浓。
《洛丽塔》 LOLITA
[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VLADIMIR NABOKOV /著 , 1955
午后的阳光像往常一样在屋里转了一圈,天色渐晚。我喝了一杯酒,然后一杯又接着一杯。我喜欢把菠萝汁加到杜松子酒里,因为这样总能使我精神倍增。我决定给自己找点事情做,把我们杂乱的草坪修整一番。我很少注意到,草坪里长满了蒲公英,那里还有一只可恶的狗— 我讨厌狗,玷污了原本放置日晷的石头平台。大多数蒲公英的金黄色花冠已经变成了银白色。杜松子酒和洛丽塔在体内翻腾,我起身时差点儿跌倒在折叠椅上。像一匹肉色的斑马!
《天才雷普利》 THE TALENTED MR. RIPLEY
[美]帕特里夏·海史密斯 PATRICIA HIGHSMITH /著 , 1955
玛吉和女仆从厨房里端出一大盘热气腾腾的意大利面、一大碗沙拉和一盘面包。迪基和玛吉开始聊起一家海滩餐厅扩大店面的事……汤姆根本插不上嘴。他琢磨着迪基的戒指并以此来打发时间。那两只戒指他都喜欢:右手中指上的是长方形绿宝石镶金大戒指,左手小指上的是只玺戒,较之格林利夫先生那只更大,也更华丽。迪基的手指又细又长,汤姆觉得有点像自己的手指。
“对了,你父亲在我离开前带着我参观了柏克 - 格林利夫造船厂,”汤姆说道,“他告诉我,你上次看过之后,他进行了多处改造。我十分感动。”
“他是不是也给你提供了一份工作?他总是在招揽有前途的年轻人。”迪基将叉子转了几下,然后将一大卷意大利面送入口中。
《追忆似水年华Ⅰ:在斯万家那边》 SWANN’S WAY
[法]马塞尔·普鲁斯特 MARCEL PROUST /著 , 1913
冬日的一天,我回到家中,妈妈见我浑身发冷,就建议我喝点茶,尽管我没有这个习惯。我起先拒绝了,但后来不知为什么又改变了主意。她让人端来一种名叫小玛德莱娜的点心,它的样子圆嘟嘟的,就好像是用扇贝壳形状的模子烤出来的。阴冷的天气和未来暗淡的前景令我心情压抑,我机械地掰了一块小玛德莱娜浸在茶中,舀起一小匙茶送到嘴边。就在混着点心渣的热茶入嘴的那一瞬间,我不禁打了个寒战,感觉自己的身体正在发生一种不同寻常的变化。一种美妙的愉悦感倏然而至,占据了我的身心,而我并不明了是出于什么原因。我顿时觉得沧桑的人生于我并不重要,其苦难无须挂怀,其短暂不过是虚幻而已。我就像坠入了情网,充满了激情;或者更确切地说,这种激情并非在我之内,而是成为了我。20世纪外国文学史.第四卷,1946年至1969年的外国文学
作者: 吴元迈主编;韩耀成,陈众议卷主编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4
简介: 概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并不意味着世界太平。和平初至,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由于政治立场、经济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迅速进入冷战状态。双方首先因德国重建而发生分歧,而后是旷日持久的斗争与对峙。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在华盛顿签署了针对苏联及其盟国的《北大西洋公约》,希腊和土耳其则于1952年,联邦德国和西班牙于1955年、1982年先后加入。作为回应,苏联、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八国于1955年5月14日在华沙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简称《华沙条约》)。两大阵营水火不容,军备竞赛节节攀升,使世界长期处于新一轮大战的边缘。 与此同时,世界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航空、电讯的商业开发和电影的普及更为人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生活空间。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在这个急剧变化而又相对稳定的时期,迎来了新的繁荣。 首先,社会主义阵营各国文学的形成和亚非拉文学的迅速崛起,导致文学领域西方中心主义的瓦解。世界文学开始出现多元化倾向。 苏联作为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面旗帜,在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举足轻重。苏联文学因而成为各国社会主义文学的榜样和全世界无产阶级的精神食粮。但这一形势由于苏联政治生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尤其是斯大林的逝世和中苏分歧等一系列变故而急转直下。50年代伊始,苏联文艺领域中“无冲突论”的危害日益显露出来,出现了粉饰现实的“节日文学”。1952年底,苏共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开始纠正这种倾向,号召作家、艺术家“无情地抨击社会中仍然存在的恶习、缺点和不健康的现象”,“大胆地表现生活的矛盾和冲突”。1954年末,第二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于莫斯科召开,继续批判“无冲突论”和粉饰现实的倾向,号召作家“写真实”和“干预生活”。同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成为这次代表大会深受关注的主题。苏联作家结合20年创作实践存在的问题,重新审视1934年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表述;强调共性与个性、规律性与主动性的关系,提倡大胆探索和不同流派、不同形式、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并存。1956年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发表《关于克服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决议,致使苏联发生根本转折。长期以来形成的教条主义、庸俗社会学和简单化的观点和做法遭到批评,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等问题得到广泛探讨,作家创作个性受到重视,文学审美品格和人道主义精神引起关注。50年代末,苏联文学急剧变化,一大批描写小人物、展示人性魅力、表现严酷现实、开拓艺术空间的作品应运而生。与此同时,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开始描写年轻一代的迷惘,产生了一批“非英雄化”作品。 位于中欧、东南欧地区的波、捷、匈、罗、保、阿等国,因为属于社会主义阵营而深受苏联影响。但在战后的一段时期里,这些国家的文学创作却保持了各自的优良传统。因此,整个40年代末都是各种文学艺术流派共存的时期,代表不同文学主张与倾向的文学刊物如雨后春笋层见叠出。但好景不长,随着波、捷、匈、罗、保等国的政治变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确定为惟一的创作方法,致使一部分作家被迫转入地下或者保持缄默;另一些作家背井离乡流亡国外。惟有南斯拉夫是个例外,由于它在政治上与以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相对立,文学界并未接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从而保持了各种流派的并存。1953年后,这些国家的执政党和政府都相继调整文艺政策,尽管力度大小不一,但总的趋向是放松控制。之后,又发生匈牙利十月事件和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事件,致使这些国家的政治、文化生活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即便如此,这个时期的中欧、东南欧国家文学依旧成绩斐然。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超现实主义等艺术流派、艺术风格都得到了相应发展。 在民主德国,由于贝歇尔、布莱希特、安娜·西格斯、布雷德尔、雷恩、博多·乌泽和阿诺尔德·茨威格等作家流亡归来,无产阶级文学传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这一传统深受苏联文学模式的影响,从一开始就置于统一社会党的领导之下,提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因而,民主德国文学从战后至50年代中期除描写反法西斯斗争和揭露纳粹罪行以外,基本上都是对社会主义建设业绩和新人的正面歌颂。到了60年代,情况发生变化,新一代作家开始注意反映生活的矛盾与阴暗面。其中比较成功有克丽斯塔·沃尔夫、埃尔温·施特里马特、赫尔曼·康特和君特·德·布勒因等作家的作品。 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学对西方文学也产生了影响。60年代,这种影响随着西方国家中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左倾和学生运动的爆发而达到了顶峰。 这一时期的另一重要现象是亚非文学的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亚洲国家遭受日本帝国主义蹂躏。战后,亚洲民族独立解放运动风起云涌,许多国家相继取得独立。同样,许多非洲国家摆脱英、法、意、葡等国的统治,成为新兴的独立国家。这些国家由于政治制度不同,国情各异,其文学发展的轨迹和情况不尽相同。一些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一些国家建立进步的民主政权,一些国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还有一些国家依然保持君主制。此外,亚非地区局部战争不断,先后爆发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阿尔及利亚战争等。这些因素无疑给这些国家的文学造成了重大影响。与此同时,就主导倾向而论,这一时期的亚非文学又分别受到苏联文学和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这些都导致亚非国家文学总体上的丰富与多彩。拿印度和埃及为例,这一时期的文学可谓空前繁荣。印度文学受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响,出现了两大倾向的并存与互惠。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进步主义文学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一开始就吸引大批作家。40年代虽然出现了分化,但客观上促进了这类文学的繁荣和成熟。心理分析小说从四五十年代流行起来。这类作品不仅将弗洛伊德学说与甘地主义和印度宗教相结合,而且明显地带有自然主义色彩。埃及经济五六十年代出现了畸形发展的态势,致使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这客观上为文学提供了十分丰富的素材。同时,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和西方文学思潮无不对埃及文学产生重要影响,使埃及文学无论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显得相当丰富多彩。阿拉伯世界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哈福兹便是这一时期脱颖而出的重要作家。 与其他东方国家不同,日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开始在美国的卵翼下发展经济。5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日本文学发生了重大变革,传统作家重登文坛,战后派和第三代新人崭露头角,使这一时期的日本文学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民主主义、现实主义、中间小说、存在主义、先锋派并驾齐驱,互相影响。日本文学最终孕育了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等一批闻名世界的重要作家。 由于民主力量占了上风,也由于邻邦美国的强盛和国际市场对石油及农作物的需求,拉丁美洲地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愈来愈多的人了解了建立现代化民主社会可能带来的好处,因而要求变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同时,欧美国家的各种思潮连同其文学艺术一股脑儿涌入拉丁美洲国家。而拉丁美洲国家往往因为历史、文化和社会的原因,对这些思潮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这就导致20世纪中叶拉丁美洲特有的人文景观,文化的繁荣导致文学的“爆炸”,轰动一时的魔幻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社会现实主义等等,都生成甚至繁盛于这一时期。1959年,古巴革命的胜利又极大地鼓舞了这一地区的进步作家并为之提供了一个安全、可靠的后方。60年代,拉美文坛最活跃、最有生气的作家如加西亚·马尔克斯、巴尔加斯·略萨、科塔萨尔、富恩特斯、贝内特蒂、萨瓦托等,在古巴周围结成了广泛的统一战线。拉丁美洲文坛流派纷呈,佳作迭出。 其次,在社会主义阵营和亚非拉文学与西方文学分庭抗礼的同时,西方文学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现代主义不再一枝独秀,形式主义盛极而衰,一些水火不相容的流派和方法走向了并存和融合。另一方面,传统文学与时俱进,获得了新的生机。世界文学因此出现了多重风格、多种流派并存、整合的崭新局面。 在法国,传统小说已经成为读者最多、影响最大的一个品种。女作家萨冈的通俗小说获得了巨大成功。亨利·特罗亚的传记小说,埃尔韦·巴赞、于连·格林、波伏瓦、萨特等人的自传体小说和马尔罗、莫里亚克等人的回忆录都拥有大量的读者。历史小说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阿拉贡的《受难周》、亨利·特罗亚的《义人之光》等一些作品,显示了历史小说的活力。侦探小说家乔治·西默农和圣安东尼奥的系列作品,以及战后出版的侦探小说丛书“黑色系列”也曾风靡一时。现代主义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到五六十年代达到顶峰,但已不再一统天下。存在主义小说作为其中的一个支流,五六十年代进入了全盛期。意识流小说方兴未艾。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意识流受到普遍的重视并被愈来愈多的小说家所采用。新小说在继承意识流小说和荒诞小说的基础上,对传统小说进行了更为彻底的革新。此外,50年代出现了贝克特和尤内斯库的荒诞派戏剧,从而将荒诞性推演到了极致。五六十年代也是新的文学批评方法得到充分发展的时期。以圣伯夫和朗松为代表的传统批评方法受到空前的挑战。一种以文本结构、叙述语言和文学内在因素为主要对象的新批评从60年代开始形成并得到迅速发展。同时,以吕西安·戈尔德曼为代表的社会学批评,因其在充分考虑作品生成的社会环境的条件下注重分析作品的内在结构,而被统称为“发生学结构主义”。尽管如此,60年代真正引起东方和西方批评家们激烈论战的并非新批评,而是加洛蒂提出的“无边的现实主义”理论。 在英国,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同样是一派多彩的景象。小说方面,不少战前成名的作家笔耕不辍,伊夫林·沃、普里斯特里、格雷厄姆·格林、奥威尔等均有新作问世。新一代作家中,戈尔丁于1954年因小说《蝇王》而一举成名。艾米斯、韦恩等“愤怒的青年”因抒发愤怒和不满而备受关注。60年代后期,作家的聚焦点从内容转到形式,开始对小说形式进行更为大胆的实验。此外,女性作家莱辛、斯帕克、默多克等开始登上文坛,展示风采。50年代中叶,英国剧坛涌现了一批颇具特色的优秀作家,形成了一场新戏剧运动。贝克特和奥斯本分别代表了这一运动的两个主要方向,即荒诞派戏剧和写实主义戏剧。同时,品特的“威胁喜剧”、韦斯克与奥斯本等人的“厨房洗碗池戏”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诗坛也没有因为一些大家的退出而凋零。康奎斯特、金斯利·艾米斯、詹宁斯、拉金和韦恩等“运动派”诗人在继承和发展中为战后英国诗坛注入了新的生机。在文学批评方面,随着西方兴起新左派思潮,文化研究和批评实践构成了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威廉斯将文学批评扩展为文化批评,并与霍加特、汤普森和霍尔等人一起为英国文化研究作出了贡献。 美国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大既得利益者,政治上趋向保守,50年代风行一时的麦卡锡主义便是证明之一。1950年2月,参议员麦卡锡以共产主义已经渗入国务院为由,在美国朝野掀起新一轮反共浪潮,揭开了全国性政治迫害运动的序幕。从此,美国及其新盟友与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为敌,战争一触即发,人类和平受到严重威胁。40年代末至50年代的美国文学并非这一历史的机械反映,但或多或少体现了美国社会的相对平静与保守。先是战争题材的盛行,随之而来的则是对中产阶级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的批判。与此同时,年轻一代开始以消极形式反对美国社会,形成了以金斯伯格、凯鲁亚克等人为代表的“垮掉的一代”。60年代,随着u-2飞机被苏联击落、吉隆滩登陆失败、古巴导弹危机和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及越南战争的爆发,美国社会进入多事之秋。反战运动、黑人运动、女权运动和年轻一代的反文化运动此起彼伏。美国文坛因之而开始呈现出少有的喧哗与骚动。“垮掉的一代”由西而东,向全国推进。嬉皮士文学、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黑人文学和女权主义文学共同赋予美国文学以浓墨重彩。 在德国,许多作家都为建立统一、进步的文坛而进行过努力。但是,政治形势的发展很快使他们的愿望成了泡影。德国东、西两部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方面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文学也是如此。西德文学选择了与东德文学截然不同的路数,不仅各种思潮、流派和创作方法得以并存,就连不乏污点的作家也有一席之地。托马斯·曼、德布林、黑塞、楚克迈耶、魏森博恩和雷马克等老作家,以及贝恩、伊丽莎白·朗盖瑟、贝根格林、容格尔等留守作家,都发挥了很大影响。格拉斯、伯尔和马丁·瓦尔泽等人的长篇小说创作取得了骄人成绩。年轻一代作家通过“废墟文学”和“返乡文学”反映了战后德国的真实景象。60年代中期以后,“福利社会”带来的弊端也成了年轻作家批判的对象。与此同时,海森比特、黑尔特林、阿尔诺·施密特和奥地利作家汉德克等热衷于语言实验和形式创新,从而最大限度地颠覆了传统的叙述形式。60年代末,随着冷战的加剧和东西方矛盾的激化,文学的政治化倾向日益明显,并最终导致了席卷西方世界的1968年学潮。这一时期的奥地利文学大致选择了西德文学的发展道路。瑞士作为中立国,保持了文学的自由发展。加上弗里施和迪伦马特等著名作家的努力,战后瑞士德语文学很快赢得了国际声誉。 与一般西方国家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并未给西班牙和葡萄牙带来光明。战后的盟国政府在欢庆胜利的同时,开始对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两个“准法西斯国家”实行全面封锁。客观上加剧了佛朗哥和萨拉查的闭关锁国。硕果仅存的留守作家不得不转入地下,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文学反抗。这种形势一直持续到50年代中期。1955年,联合国正式接纳西班牙。从此,西班牙逐步恢复了与西欧及美洲各国的外交关系。即便如此,西班牙社会依然处在佛朗哥的铁腕统治之下。隐晦曲折地表现现实,依然是多数作家选择的创作道路。从体裁看,小说是这一时期西班牙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塞拉、何塞·玛利亚·希隆内拉、米格尔·德利维斯、拉法埃尔·桑切斯·费尔罗西奥和女作家卡门·拉福雷特、安娜·玛利亚·马图特等,则是代表作家。60年代,随着国际和周边环境的好转,西班牙小说从观念到形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作家个性的进一步张扬,形式创新成为西班牙小说的主要标志。相形之下,西班牙战后的诗歌和戏剧并不像小说那么繁荣。首先,诗坛由于“二七年一代”的过早凋零而“青黄不接”;剧坛则受战后政治气氛和经济条件的制约,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法恢复活力。为了避免各种审查和可能遭遇的麻烦,许多剧院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旧戏新唱”,将战前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一些传统剧目重新搬上舞台,这客观上延续了西班牙源远流长的戏剧传统,并给窒息的生活提供了一丝文化气息。 在葡萄牙,超现实主义给50年代的诗歌创作打上了深深烙印。到了60年代,随着实验主义诗歌开始兴起,诗坛出现了勃勃生机。超现实主义、意象主义、晦涩主义和具体派诗歌争奇斗艳。一时间,新名词、新概念、新形式层出不穷。小说和戏剧虽然不像诗歌那么热闹,却也得到了响应和发展:一边是新现实主义和存在主义;一边是以女作家贝萨·路易斯为代表的无主义作家。新现实主义和存在主义50年代就出现融合,而无主义作家则一步步走向个性化写作。 意大利在医治战争创伤的重建时期开始了工业化进程,文坛上出现了新现实主义等重要流派。新现实主义文学以鲜明的政治倾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大众化的艺术风格区别于以往的现实主义创作。它在意大利文坛占据统治地位达十年之久,产生了大量优秀的纪实性作品,培养和造就了许多优秀作家。与此同时,工业化进程不可避免地催生了大量的工业题材文学。由此产生的“工业与文学”的讨论,影响了几代作家。许多著名作家如卡尔维诺等都参加了这场讨论。此外,工业题材文学派生了两大支流:一是注重形式翻新的实验文学,是一种间接反映工业文明的文学派别,文史学家称之为“新先锋派”;二是直接描写工业社会的工业文学,多以工业生产和工人劳动为表现对象。虽然二者都以反映异化现象为己任,但“新先锋派”文学侧重于形式创新,而工业文学则更多地表现为内容的翻新。然而,“新先锋派”在60年代喧闹了一场之后,并没有留下多少成功的作品,倒是稳步遵循现实主义方法的工业文学取得了丰硕成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过不同遭遇的北欧诸国选择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50年代,以爵士音乐和可口可乐为象征的美国文化潮水般涌入北欧,冲击着固有的民族文化传统。随着冷战和扩军备战加剧,知识分子普遍感到悲观失望。于是,存在主义大行其道,现代主义再度兴盛。那些自以为奉行现实主义的作家也纷纷采取兼容并包的做法。60年代,北欧诸国进入“福利社会”后,文学更加丰富多彩。 . 澳大利亚摆脱了有史以来的孤立状态,迅速融入国际社会,迎来了一个社会开放、经济起飞的新时期。澳大利亚文学得到了相应发展,虽然发展并不平衡,诗人和小说家的脚步不尽一致,但总体上说,现实主义文学不再一枝独秀,文坛出现了流派纷呈、人才辈出的繁荣局面,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以及一大批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作家共同缔造了蔚为壮观的澳大利亚现代文学大厦。 新西兰迎来了自己的百年华诞,其文学也进入了成熟季节。长篇小说破天荒第一次压倒了占主导地位的短篇小说和诗歌,成为文坛的主导形式。与此同时,美国文学的影响日益明显,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成为多数作家攻击的目标。诗坛出现了新浪漫主义,小说则呈现出多样化倾向。 加拿大在支援西方国家恢复家园的同时,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收益和良好的国际形象。随着经济的繁荣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加拿大的民族文化得到了长足发展。老一辈作家笔耕不辍,年轻一代迅速崛起。他们不仅善于继承传统,而且十分注重借鉴欧美文学,多层次、多方位地开创了民族文学的发展道路。到60年代,加拿大文学已然形成自己的独立品格。高等院校纷纷开设独立的加拿大文学课程;一大批作家作品走出国门,引起国际社会关注。加拿大文学从此不再是英国文学的一个分支,更不是美国文学的翻版。 战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除了因两大阵营对峙而产生的种种不同甚至完全对立的文学形态外,还涌现了各色各样的中间状态、游离状态的文学,其中拉丁美洲文学和一些亚非国家文学的崛起,不能不说是世界文学的一大进步。它们极大地丰富了世界文学的画廊,揭示了文学发展的一些带有普遍价值的规律,如文学与政治、继承与借鉴、扬弃与兼容的关系等。由于亚非拉文学的兴起,以及多重风格、多种流派的并存、整合与兼容,世界文学开始呈现出空前多元发展的景象。
作者: (美)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著;文楚安译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1998
简介: 《在路上》被二战后的美国青年奉为“生活教科书”,和金斯堡的《嚎叫》一起被公认为“垮掉派”文学经典。本书写于1951年,由作家用三个星期在一卷30米长的打字纸上一气呵成;问世50年来畅销不衰,仅在美国就已售出350万册,现在仍以每年11-13万册的销势增长,还不包括各种语言的译本印数。本书描写青年学生萨尔为追求个性自由,与狄安(以卡萨迪为原型)、玛丽露等一伙男女开车横穿全美,一路狂喝滥饮,耽迷酒色,流浪吸毒,性放纵,在经过精疲力竭的漫长放荡后,开始笃信东方禅宗,感悟到生命的意义。 《在路上》体现了作者主张的即兴式自发性写作技巧,并广泛涉及美国社会一文化习俗,都给理解和翻译带来很大困难。小说主人公及其伙伴沿途搭车或开车,几次横越美国大陆,最终到了墨西哥。
On the road:the original scroll
作者: (美)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著;金绍禹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简介:本书是“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凯鲁亚克的自传性代表作,原书是他1951年4月用三个星期在一卷30米长的打字纸上一气呵成。2007年《在路上》出版50周年之际,维京出版社首次将未经编辑修改的原稿完整出版,当年被删剪的部分得到还原,人物也一一恢复真名。除英文原稿外,本书还加上了导言和简单注释,完整将《在路上》用原汁原味的凯鲁亚克式英语呈现给读者。
Authentic road:a study of kerouac’s "on-the-road" novels
作者: 陈杰著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简介:《本真之路: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小说研究》内容简介:如果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叛逆者的历史。亚当和夏娃是叛逆者;苏格拉底、耶稣、恺撒、莎士比亚、马丁?路德、哥白尼、美国超验主义者,以及中华和其他文明中无数开创历史的人们,在本质上都是叛逆者。但一个真正创造历史的叛逆者绝非仅仅是反叛,更不是为反叛而反叛,他们是探索者和创造者,他们的叛逆本身就是开拓。他们在探索新的道路,创造新的生活。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哲学、宗教、政治、思维方式和文学创作上的革命,而且也是社会制度、价值观念、行为举止乃至生活方式上的深刻变革。 20世纪40年代后期出现在美国的垮掉一代在本质上也是叛逆的一代。在麦卡锡主义最猖獗的年代里,在冷战狂热和清教传统共同创造的高压之下,垮掉一代毫不畏惧的身影开始出现在美国城乡,以其特有的方式挑战、冲击和解构着主流社会和主流文化。垮掉派运动是美国自南北战争以来所经历的最深刻的历史性变革的先驱和重要组成。然而,垮掉一代虽然具有反叛的性格,甚至还采取了极端的行为和令许多人难以接受的生活方式,但他们不是一味反对任何价值观念。同历史上所有具有创建性的叛逆者一样,垮掉一代的诗人和作家们不仅继承了叛逆的传统,而且继承了东西方文明中一些最优秀的遗产。正因为如此,垮掉一代所进行的艰苦探索才那样具有特别的意义。
作者: (美)凯鲁亚克 著,黄勇民 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1-1
简介: 《孤独旅者》是《在路上》作者凯鲁亚克一系列旅行主题的文章的合集。 从美国南部到东海岸再到西海岸再到偏远的西北部,他的足迹遍及墨西哥、非洲摩洛哥、巴黎、伦敦,他乘船横渡两大洋:大西洋和太平洋,遇到各色各样有趣的人和城市。他去铁路上、货船上、深山里工作,在纽约同“垮掉的一代”谈天玩乐,在巴黎巡游教堂和博物馆,生动展现一个独立自主且受过教育但又身无分文、四海为家的浪子的生活状态。
简介: 1943年春天,在一艘商船上,21岁的水手杰克·凯鲁亚克决定写自己的第一部小说。他白天努力工作,晚上手写作品,他为作品起的标题是《大海是我的兄弟》。现在,70年后,这本书终于出版,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位美国文坛巨匠早年生活和成长的诸多奇妙细节。 这本《大海是我的兄弟》的写作时间早于《镇与城》7年,标志凯鲁亚克写作生涯正式开始,在这本书里,凯鲁亚克为他先锋的写作方法和独特的写作风格打下了基础。这是《在路上》和《达摩流浪者》的初级版本,凯鲁亚克所有经典的重要雏形:在一个物质世界中寻求精神意义,将自发的旅行当作通向自由之路,深夜酒吧和公寓里的深度交谈,不顾一切逃离社会的冲动,以及孤独奇异而可怕的美。
作者: (法)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著;周克希译;(荷)凡·东恩绘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简介:重现20世纪初巴黎风华,令任何风格都黯然失色!力求完美的译本,周克希先生殚精竭虑之作!佚失半个世纪之久伽里玛珍贵原版插图!野兽派大师凡·东恩斑斓呈现逝去时光! 本书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影响了弗中尼亚·伍尔芙、奥罕·帕慕克、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杰克·凯鲁亚克等整整一个时代的思想者与文学大师。荣获法国文学最高奖——龚古尔奖。讲述真正的幸福在于回忆过去静止中的幸福,在于追忆似水年华……一本关于时间、空间与记忆的书,一本在文字、结构、风格与主题上都有着无限可能的作品。 作者简介 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1922),法国小说家,意识流小说鼻祖之一。代表作《追忆逝水年华》由七部互有联系又各自独立成篇的小说组成,超越时空概念的人的意识、潜意识活动在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为现代小说在题材、技书、表现方法上开辟了新途径。其中第二部《在如花少女们倩影旁》获1919年龚古尔文学奖。重要作品还有《欢乐与岁月》、《一天上午的回忆——驳圣伯夫》等。更多>>
作者: (美)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著;金绍禹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简介:本书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垮掉派文学之王——杰克?凯鲁亚克的一部剧作,而且是一部久被封存,而今又首次被发觉现世的杰作。提起凯鲁亚克,人们最多想到的是他的代表作《在路上》,而今年上半年,他的一部从未发表也几乎没有人提及的剧作——《垮掉的一代》,却在美国新泽西的一个仓库里被发现。 这部剧作写于1957年秋天,正是凯鲁亚克的经典小说《在路上》发表的同一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位生前过着颠沛不定生活的作家,其未发表的剧作的节选却被登载在一份男性时尚杂志《最佳生活》上。 剧作叙述了凯鲁亚克文学作品中的著名人物,也是他的另一个自我——杰克及其朋友们酗酒、赌马与吸毒的一天,最大程度,最接近真实地体现了“垮掉的一代”当时的生活写照,真实、自然又不乏颓废,全剧本穿插着对宗教的讥讽和对现实的反叛。“《在路上》出版后,凯鲁亚克在回到佛罗里达家中的一个晚上写就了这个剧本”,凯鲁亚克的传记作者和朋友杰拉德·尼科西亚说。 虽然这个剧本从来没有出版或上演过,不过垮掉派经典电影《采雏菊》正是以其中的第三幕为基础而拍摄的。他的作品代理人斯特林·洛德说凯鲁亚克曾把这个剧本交给好几个制作人,不过都被退了回来。但斯特林觉得这个剧本“极其完美地传达了时代的气氛,其中的角色都依据真实人物而来。” 凯鲁亚克甚至把这个剧本交给当时的影帝马龙?白兰度,希望他来出演,但最终遭到对方的回绝。在《垮掉的一代》剧本被拒绝之后,凯鲁亚克要求把它封存起来。这样,这个剧本在仓库里一直被搁置了几乎50年。 这个剧本将于今年10月由著名独立出版社Thunder''s Mouth Press出版,它读起来像是一首爵士乐曲,有着快速转换的节奏。这也许不是凯鲁亚克最好的作品,但绝对是他的杰作之一。 对凯鲁亚克来说,没有出版的作品是罕见的。在他生前,他的许多杰作都没有出版,但是过去10年来他的作品大量出版乃至再版,以至成了一种热潮。虽然有《在路上》的成功,但凯鲁亚克死时,口袋里只有91美元。他生前曾经有一段辉煌,但是右翼保守势力对他发起了攻击。他们把他看做是对美国社会价值观的严重威胁。将近50年之后的今天,凯鲁亚克以及他的同伴们,已经成为美国文化中一个不可缺乏的部分,而这部名为《垮掉的一代》的剧作,所以没能在垮掉派当年最活跃的时期上演,但仍不失为一份迟来的文化遗产。
作者: (美)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著;赵伏柱,赵文书译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1998
简介:《孙行者》是当今美国文坛声誉正隆的女作家汤亭亭(1940-)的重要作品。汤亭亭《女勇士》、《中国佬》等走红美国,成为90年代的美国华裔作家群中的佼佼者。
《孙行者》描写了美籍华裔嬉皮士青年惠特曼·阿新的生活奇遇。阿新向往自由与和平,崇拜垮掉派大作家杰克·凯鲁亚克,反对和摒弃资本主义社会的陋习与观念,是一位大诗人惠特曼式的多才青年。他辞去枯燥的售货员工作后,在旧金山的城区流浪。一次在朋友的聚会上,他与白人姑娘、美丽的唐娜相识并闪电式结婚。在早请失业救济金无助时,他组成了一个即兴表演的剧团,上演中国古代名著中的英雄故事,借以抨击社会的不公、人性的丑陋,受到公众及评论界的欢迎……
小说熔现实与梦幻、生活与幻觉、现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于一炉,是一部在美国极为畅销、广受评论界好评的力作。
作者: 张佳玮著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
简介:后记 1 2004年5月,我接到了小说开头提及的那个短信。大概在一周之后,我开始想写一个小说。这个小说与我以前写的东西有所不同。一是我这一次并没有以古代为背景,二是讲故事的方式也许较以往有所区别。 作为我自己,最开始的想法是用一个封闭的结构,一个七章式的简单复回,描述一个略有神经质,并且怯懦又软弱的人无所适从的故事。在此之前,我写小说一向平铺直叙,对结构几无概念。我得承认的是,在写这个小说前进行的常规性阅读中,福克纳的某些叙述方式在我意识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村上春树的一部小说里,曾经提到过“世界尽头”这个词,以及“此侧”和“彼侧”的观点。这种双线叙述的方式,有别于福克纳在《八月之光》里出现的三乃至四条主线叙事的方式,那是因为前者的小说对于意象、象征和复置的多次应用,使最后的效果,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但那与文本结构的关系并不是那么血肉相连。当然,我不是说我在企图在写作中看齐大师。我的意思仅仅是,我感觉到了讲述若干个故事可以运用的多种方式,以及如何使它们成为一个和谐整体的办法。我尝试着用我感觉到的方式来讲故事。当然,这个故事最后写得如意与否,我自己并无发言权。 在开始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最早,我想着保持一个严谨的结构,使文本能够看上去较为对称,使之看上去像一篇小说。但是在写作过程中,某种感情攫取了我。于是,当我写完这个小说,我发现它和我想象中希望达到的形象不一样了。它成了一个自由生长的东西,不由我的手控制。而且到最后,它看上去像一个爱情故事。 2 在我最初的想法中,这个小说的第三和第五章的灵感,来自于克洛德·西蒙的《有轨电车》和海明威的某个短篇,当然还有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我一直认为60年代的美国是如斯伟大,在我阅读到的材料和我接触到的西方人士中,对那个年代的评价和描述都令人神往。我能够相信的是,那个年代是最接近于自由的乌托邦的年代。也许那个年代存在着许多令人不是很愉快的事实,例如吸毒、性狂欢,但是这些问题也许更多该归罪于过去年代的某些压抑与积累。说到底,我自以为是的认为,自由本身并非坏事。 出于很多原因,我自身是怯懦的。较之于小说中的那个人近乎于夸张的软弱无力,也许尚有距离,但是怯懦这个品行本身无可置疑。于是自由在我看来具有危险性。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流浪者本身是缺乏力量的,因为他们无力主宰自己。奥德修斯作为希腊最伟大的智者,能够以其谋略征服特洛伊城,然而命运注定的二十年漂泊,他却无从回避。“生活在别处”是兰波的口号。这种带有主动色彩的行为本身是一种幻想。于是兰波早逝了。六十年代的伟大美国也最终未能成为终极的乌托邦。七十年代的越南战争,经济萎缩,而后奔放的自由思想被释放为暴力与沉沦。以至于作为流行精神领袖的披头士主唱列农的死亡,也许是一个时代的凋落。暴力成为了精神的解放点。关于这一点,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刻画得入木三分。 《加州女郎》是一首极老的歌。在现实生活中,我在一个小店里买到了一张蒙尘的CD,CD盒面上的图案艳丽得近于花哨。我聆听了其中的《DANCE DANCE DANCE》和《CALIFONIA GIRLS》。《加州女郎》这首歌的欢快令人惊讶。而那是贯穿六十年代的整个乐观情绪的核心。 中文歌词我仅见过一个版本,是从林少华先生翻译的村上春树《且听风吟》中摘录而来,如下: “东海岸少女多魅力, 时装都会笑眯眯。 南方少女多矜持, 走路、说话是组装式。 中西部少大多温柔, 一见心脏就跳得急。 北方少女多可爱, 令人浑身流暖意。 假如出色的少女全都是 加利福尼亚州的……” 最后一句,记忆中是:I wish all of them could be from Califonia.这是我那拙劣的英语听力能够分辨的唯一一句歌词。 3 2004年的夏天我在上海流离失所,有很多个夜晚我坐在通宵的茶馆中,观看着欧洲足球锦标赛。在其他的日子中,我住在几个朋友的家中,几个人横七竖八的躺了一地。我跟几个到处流浪的人谈话,说起很多城市,很多不同的地域和很多不同的人,以及女孩。在这些谈话中,我聆听到了好几个人同时宣称对于爱情的消极看法。而我只能默然不语。乔伊斯以其天纵奇才总结了20世纪的都柏林和迈锡尼时代希腊的共通性,而我发觉,如果要将我们这个年代和美国六十年代挂钩,似乎也不是不具备可行性。 在我们历经的漫长生活中,爱与恨,悲与喜,得到与失去,追求和放弃,这一切与往昔的英雄史诗年代以及任何年代都了无区别。欲望和激情--包括怯懦--都随着各色各样的生活方式而呈现于世界上,这是生活本身的史诗性所在。孤单是贯穿大多数年代的主题。而流浪是须臾不停的过程。说到底,每个人都只是在不停的流浪不休。从城市的这端到那端,从轨道的这端到那端,以至于世界以及星辰。如同我们所立足的行星本身,亦是不断的漂流和游动不止。 4 这个小说中出现的两个女主角,其本人的生活原型如今都健康而平安的生活在中国东部沿海的城市中。我与其中一人已有四年时间未见。我必须补充的是,在这个小说中,绝大多数关于她们的情节皆出于杜撰及虚构。如果这个故事中有一些因素使人能够想到爱情,那么我想说,那也许并不真实。 这个小说写完的时候,我即将迎来在上海的第二个冬天。我能够诉说的和能够感知的,都在这个小说里面。暗示与隐喻在大多数时候是一种无聊的行为。然而我缺乏将之陈述的勇气。我惟有借这个地方,给远在另一个城市的,那个我习惯将之写为H的女孩,写一句话: 我一直记得,那年春天,那个唱《THE CALL》的女孩子。 自那时起,我一直想念着她。我希望,她能沉静、自如并且快乐。一直像那时,16岁的她一样。 如此而已。 我正在想起欧洲的 野牛和天使 颜料持久的秘密 预言家的十四行诗 艺术的避难所 这便是我与你能共享的 唯一的永恒 我的 洛丽塔 ——纳博科夫·《洛丽塔》
作者: 杰克·凯鲁亚克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年10月
简介:
《垮掉的一代》是凯鲁亚克在1957年发表其代表作《在路上》之后当年写就,只花了一个晚上。该作自凯鲁亚克创作以来被封存了五十年之久,之后方才被发掘并面世。剧中叙述了凯鲁亚克文学,作品中的著名人物,也是他的另一个自我--杰克,杜鲁兹的酗酒与吸毒的一天。该作以杰克,杜鲁兹为切入点,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对话中,辐射了美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一大批年轻人的心态。杰克时时刻刻想抓住生活的实在享受,只追求当下,他们的思想在*自由的躯体里得到升华,并在美国战后的忧伤失望中予以了世人面对现实的勇气,这也是当时美国“垮掉的一代”的典型特征。全书语言流畅,思维跳跃,从文本与思想上都与杰克·凯鲁亚克的经典作品《在路上》相互辉映。
作者: 许志强著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2013
简介:本书是一部外国文学评论集,作者视野开阔,文思缜密,艺术感觉敏锐,观点新颖独到。书分五辑。第一辑收录八篇学术随笔,论述萨义德、毛姆、奈保尔、纳博科夫、海明威、凯鲁亚克、茨威格等。第二辑选录五篇书评,评议莱辛、村上春树等。第三辑收录研究库切的八篇文章。第四辑有五篇译后记,是作者翻译麦尔维尔、笛福、维特根斯坦、拉什迪等作品的研究成果,第五辑是五篇专题论文,阐释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布尔加科夫、卡夫卡、福克纳、马尔克斯等人的创作。附录四篇文章,《虎年札记》和《蛇年札记》是从私人笔记中选取的文字,涉及文学、绘画、音乐等;两篇评论木心创作的文章,发表后影响深远。
作者: 费勇 著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4-7-1
简介: 寒山,唐代避世隐居的禅学高僧,在欧美享有超越李白、杜甫的知名度与追捧。他是美国“垮掉的一代”推崇的精神领袖,也是凯鲁亚克《在路上》《达摩流浪者》中永恒的理想归宿。 传说里的寒山,以及凯鲁亚克小说里的人物,用疯疯癫癫的方法来对付这个一本正经的世界,用嘻嘻哈哈的态度化解这个世界的各种枷锁。 本书通过对唐代禅疯子诗人寒山的诗歌、美国“垮掉的一代”领军人物——凯鲁亚克《在路上》《达摩流浪者》的解读,向忙于世俗的人们提出修心八堂课,让人们从焦虑到自由,从急躁到从容,研透生命意义,找准人生方向!让人们尝试每时每刻皆为逍遥时光! 它告诉我们:逍遥、自由,不过是一种每个人凭借勇气就可以实现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