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401 项 “吕不韦”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张振宇主编
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简介: 附光盘。 本书内容丰富,通过众多历史人物,囊括了中国历史几千年的历程。读者从中可以了解到秦始皇、汉武帝、李世民、成吉思汗,毛泽东等大政治家的雄才伟略;也可看到吕不韦、曹操、李鸿章、蒋介石等乱世枭雄的坎坷经历:夏桀、商纣、海陵王这样荒淫皇帝的暴虐一生。更有周公、商鞅、诸葛亮,岳飞、林则徐、彭德怀这样能臣猛将的历史功绩。以及王莽、董卓、严嵩军样乱世贼子的可耻下场。此外,本书还介绍了女性政治家武则天、慈禧,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洪秀全,大文豪屈原、陶渊明、鲁迅、老舍,科学家郭守敬、钱学森。目录第一章史前传说时代女娲:人类的始祖伏羲氏:开世人皇黄帝:人文初祖夏禹:原始社会的最后帝君第二章夏朝、商朝和西周少康:复国中兴之主商汤:顺天应人的革命家盘庚:殷商的奠基人武丁:残酷的杰出君主商纣:荒淫残暴的盖世奇才吕尚(姜子牙):被神化为未卜先知的智者周公(姬旦):辅臣的楷模周厉王:出逃民间的昏王第三章春秋郑庄公:箭射天子的小霸主管仲:千古名相晋文公(重耳):半生磨难又短暂辉煌楚庄王:一鸣惊人问鼎中原伍子胥(伍员):鞭尸复仇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老子:道教始祖孔子:至圣先师第四章战国时期吴起:用心仕途的改革家商鞅:被五马分尸的变法使者孙膑:身残志坚的军事家苏秦:巧舌如簧的纵横家屈原:以身殉抱负的大诗人蔺相如:一代贤相庄子:逍遥自在的仙人吕不韦:囤积居奇的高手……第五章秦朝第六章汉朝第七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第八章隋朝第九章唐朝第十章五代十国第十一章宋朝第十二章辽、夏、金第十三章元朝第十四章明朝第十五章清朝第十六章民国时期。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alents.No.4
光盘作者: 潘晨光主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简介: 《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4》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006年中国人才发展报告》一文 总结了一年来我国人才人事工作方面发生的主要大事及新进展。2006年,我国人才人事工作大动作不断,并体现出以下特点:首先,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除了重视党政人才、创新型人才、高层次人才等人才队伍的建设外,也提出了一些新的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如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职业社工队伍建设、人才开发的国际合作等;其次,在教育方面,特别是职业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不仅增加了投资,而且在政策方面也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再次,不断加大制度建设力度,各级组织、人事部门纷纷制订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出台了若干政策法规,使我国人才队伍建设逐步走向法制化的轨道。 “职教篇”主要分析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为了解我国职业教育的真实情况,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部门组织了20多位博士后对全国近十个省市的35所职业教育院校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发放了数万份调研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0020份。在此基础上,形成近60万字的调研报告,详细分析了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根据国外经验以及国内实践,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包括“大学前移”、“双线制”等。本书收录的职业教育内容是调研报告的浓缩版。 “热点篇”包含了四篇文章。有利的创新环境是开发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中国科技人才创新环境调研分析》一文在大量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科技人才所处的人文环境;《研究与开发投入对人才影响的实证研究》一文通过大量数据,对“国家r&d支出的人才乘数扩张效应”、“国家r&d支出优化的人才结构”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中国人才市场中的歧视现象研究》一文从六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人才市场歧视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消除人才市场歧视现象的对策性建议;《中国留学人才安全的现状与政策分析》一文针对全球化规则失衡日益危及发展中国家留学人才安全,既分析了中国留学人才安全的现状及其面临的威胁,又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队伍篇”包含了三篇文章。《首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状况的实证分析》一文以创新、创意理论为基础,从创意人才的素质要求、创意人才的开发和创意人才的管理等方面,对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中国社区人才开发研究》一文对我国社区人才开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现状、问题和成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中国台湾新闻人才培养的历史与现状》一文从中国台湾新闻人才发展的历史、新闻教育设置和人才现状与问题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台湾的新闻人才状况。 “法制篇”推出两篇文章。《“人才促进法”立法刍议》一文认为,改变现有的人才培养、使用和流动机制,就必须对现阶段的政策法规体系进行适当的变革和完善,该文提出了“人才促进法”的基本原则和框架;《国外人才法治建设状况》一文系统介绍了国外在人才法制化方面的一些做法。为推动我国的人才法治建设,要以市场化为着眼点,以国际化为切人点,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人事行政以单行法为主的经验,制订符合自身特点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 “历史篇”推出了两篇文章。《[吕氏春秋]论士》一文引自《吕氏春秋》(该书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召集众门客所编撰的一部政论书。战国时期七国争霸、变法图强的社会环境,使得士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各个舞台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各国都在招贤纳士、延揽人才方面做文章)一书,作者通过研究,系统论述当时各国的做法;《中国历史上决策失误谈》一文针对中国古代的专制集权主义,层层控制下的决策失误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避免决策失误的应对措施。
作者: 曹昇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2007
简介: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幕后推手。 《流血的仕途》读完让人感到惊心动魄,它不但在讲历史,讲古人的智慧,更是在讲人性。它不是那种看起来跟我们没什么关系的历史著作,也不是随处可见的通俗读物,而是通过对历史画面的描述,让读者受到启发,有所收获。——潘石屹 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李斯是一人个复杂的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在《史纲评要·后秦纪》中说,李斯“是圣是魔,未可轻易评说”。可见,李斯不是一个简单的人,一两句话说不清楚。——孙立群(南开大学古代史教授) 《流血的仕途》里有一种向上的精神,这种精神让人心潮澎湃,不可阻挡。正如胡适所言:李斯的“有为”思想,影响了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我想,也许不光是狭义的“知识分子”,现在的公务员、经理人、老板、学生等等,读曹昇这本书,都必将受益匪浅。——刘波(近现代文学博士) 布衣李斯,年过三十,前途渺茫,西行入秦,差点死掉。后逢偶然之机,跻身秦相吕不韦三千门客;又冒杀头之险,赢得秦王信任。其后数年,斯受命于王,小心翼翼,隐忍待发,幕后助秦王间六国,削重臣,夺军权,震宗室,将少年赢政一步步推向权力之颠。面对超级强悍的秦始皇,周旋于吕不韦,嫪毐这样权倾天下的竞争对手之间,李斯韬光养晦,蓄积势力,于不知不觉中崛起为大秦决定性人物。曹昇之书,以心证史,仿佛亲历。
出版社:海潮出版社,2010
简介: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召集诸门客集体编纂的一部著作。全 书分 为三个部分:纪、览、论。“纪”按春夏秋冬十二个月分为十二纪,如春 分三纪,孟春、仲春、季春。每纪包括五篇文章,总共60篇。“览”按照 内容分为八览,每览八篇,八八六十四篇(第一览有始览缺一篇,现有63 篇)。“论”也是按内容分为六论,每论六篇,六六三十六篇。还有一篇 序意,即全书的序言(今本已残缺),放在十二纪后边。总括起来《吕氏 春秋》全书共160篇,结构完整,自成体系。它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以及 它所保留的科学文化方面的历史资料,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
作者: 陈景元著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2009
简介: 2009年6月13日,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开始第三次大规模发掘,再次 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和讨论。 秦始皇陵地官里真的是“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吗?“汞异常”究竟是 怎么回事?秦始皇生前有没有预修过陵墓?秦始皇陵的面积到底有多大? 秦始皇陵地官里埋葬的真是秦始皇吗?吕不韦戈是如何出现在俑坑的?本 书是系统研究兵马俑的专著,作者根据工程外部的防洪体系、俑坑内部的 淤泥层数、出土在淤泥层表面的吕不韦戈,加上陶俑出现楚人所特有的“ 歪髻”、楚人特有的“尚赤”服色、坑内有众多的老年兵俑、有各种“违 抗”秦代制度的车马具、有大量已被禁止使用的青铜兵器等,有力地说明 了秦俑坑与秦王朝没有实质性的联系。与此相反的是,根据确凿可靠的史 料记载和大量的出土文物,作者有力地证明了:在两千多年之前,曾经统 治过秦国达41年之久的那位神秘人物,才是不为世人所知的俑坑的真正主 人。
作者: 顾颉刚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1996
简介:前言: 一提到中国的古史系统,任何人就想到三皇、五帝,以后就是三王、五霸,实在这个系统已经建设 了二千多年,深人人们的脑髓了。一般人不觉得其中有问题;少数人知道其中有问题,但因怕闹麻烦 也不敢讨论。如此相安无事,倒也做了六七十代的好梦,梦见三皇、五帝的黄金时代。陶渊明高卧北 窗下,涼风蹔至,自谓“羲皇上人”,就是这个好梦的追求者。 能做梦,本来也好;,可惜近几十年来,受了海通的影响这个好梦再也做不成了。西洋的学者不安 於创世纪的说法,有的研究地质学,有的研究生物学,有的研究人类学,有的研究社会学,把人类的由 来和進化弄得清清楚楚,使人知道古代的真相原来如此!最使人们的古史观念改变樣子的,是考古 学,他们挖出许多地下遗物,从古人的用器来证明当时的文化,更使人没法反抗。我们说古时是黄金 时代,但他们偏偏把蛮野的古代顯示给我们看,於是原来的古史立刻改变了樣子。 这个观念传到了中国,三皇、五帝就等着打倒了。放第一声礮的,是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改制 考的第一篇是上古茫昧无稽考,他在开端的小序上说:“大地人道皆蓲旉於洪水后,然印度婆罗门前、 欧西希臘前亦已茫然,岂特秘鲁之旧劫,墨洲之古事黯芴渺昧,不可识耶?吾中国号称古名国,文明最 先矣,然六经以前无复书记,夏、殷无徵,周籍已去,共和以前不可年识,秦、汉以后乃得详记……”这 就是他受了新潮流的激盪的证明。第二声礮是夏曾佑的中国历史教科书,这部书虽然名为教科,其实 是他的一家言,他把三皇、五帝的时代总称为“傅疑时期”。在傅统的历史里,三皇、五帝时的文物制度 反而较夏、商为整齐完备,怎么会“傅疑”起来?这两声礮都是在清末放的,因为那时人的目标专注在 立宪或革命,学问的空气淡薄,所以大家没有理会。但是力量是不会白费的,到了五四运动,对于旧思 想旧生活作一个总攻击的时候,这些散发的火星就燃烧起来了。 凡是做成一件事情,总是因缘凑合,具备了各种的条件。康、夏二氏立说后,为什么没人理会呢? 政治关系固是一端,而另一端则因没有考古学的辅助,力量不厚。自从清末发见了殷墟甲骨,到民国 初年,罗振玉氏大加鼓吹,集合了许多拓片,著作了许多论文,于是大家认识了商代的文化。本来我们 所有的商代历史的智识是从商书、商颂、史记殷本纪,及竹书纪年等书里得到的,想象中的商代,虽没 有周代的“文”,一定很像个天朝的样子。哪知拿甲骨文字来看,那时的生产只是牧畜、渔猎,那时的文 化只是祭祀、占卜,他们的地域是这样小,他们的社会是这样简单!就在这个时候,地质调查所发掘了 仰韶遗址,出了不少的彩陶,没有一个文字,随着挖出来的没有一些铜器,这文化是我们在古书里完全 没有瞧见过的,又是一种面目。大家说,殷墟是铜器时代的初期,而仰韶是石器时代的后期。这样一 再的大发现,就把我们从向日的儒家、道家的历史观念里拖了出来,知道书本的记载确是大有问题。岂 但“傅疑”,直是作伪 商代的文化,我们从殷墟遗物里窥见一个大略了。夏,我们从种种方面知道商以前确有这一个大 国,但究竟是怎样状况,因为没有得到他们的遗物,已经“茫昧无稽”。三王尚且如此,何况三王以前的 五帝,更何况五帝以前的三皇!我,因为自己觉得把这件事实认识的真,所以民国十一年就在努力周 刊附刊的读书杂誌裏对於三王的第一代(禹)和五帝的末二代(尧、舜)下一番破坏,其实不是破 坏,乃是把关於他们的传说作一番系统的建设。为什么独对於他们三人注意呢?只因他们是儒家所 奉的中心人物,是尚书一经中的最大的偶像。那时商务印书馆邀我编中学历史教科书,我不能违背我 的信念,所以也学了夏曾佑的办法,列了一章“传说中的三皇、五帝”。 想不到到了民国十八年,这部教科书竟因没有承认三皇、五帝而被禁了。我打听禁止的理由,得到 的消息是这位主张禁的达官说:“学者的讨论是可以的,但不能在教科书上这样说,否则摇动了民族的 自信力,必於国家不利。”我初听得时,确是佩服这位达官的高见,惴惴慄慄,惟恐自己作了民族的罪 人。继而想:我们民族的自信力真是建筑在三皇、五帝上的吗?最明白的回答,是我们汉族都承认是 炎帝、黄帝的子孙,如果推翻了炎帝、黄帝,我们这一族就团结不起来了。然而使我疑惑的,我们口裏 常常说是“炎、黄神明之胄”,又常常说“炎、黄在天之灵实式憑之”,为什么我们这汉族老像“一盤散 沙”,无论如何团结不起来呢?三皇、五帝,固然大家承认他们是最古的帝王,固然很少数的士大夫还 在做好梦,可是同一班民众有什么关联呢?有哪一个地方影响於他们的生活呢?世界上事,“千虚不 敌一实”。以前学者对於三皇、五帝、竭尽能力去铺张,装了许多金身,画了许多极乐世界,似乎可以吸 收多少位信徒,但结果只落得貌合神离;反不如几个民族英雄的慷慨悲歌使人感动。如果我们要团结 这民族,那么我们民族经过多少次的磨难,这磨难中的犠牲人物正可唤起全民众的爱国精神。试看学 校裏、戏馆中、书场上,每一次讲到演到杨继业、岳飞、文天祥、史可法、林则徐等,便洋洋有生气,使欢 众为之泣下。谁曾聴说讲演三皇、五帝而有同样的感动呢?至於说到汉族本身,我们可以说是许多小 民族的大圑结。三代,总算是汉族的核心了罢?但商和夏不是一民族,周和商也不是一民族,周和楚、 越又不是一民族,经过了千年的融冶,春秋时的蠻夷,到战国时就看不见了,宗全同化了。其间固然曾 感受多少苦痛,但到现在竟真成为一族了,这一族是拆不开的了。例如我们顾家,本是东越,居於东 瓯,语言衣服都不与华同,给汉武帝用了武力迁到江、淮,经了数百年同化,就是汉族了。到三国时,还 有未曾同化的越人,叫做山越,也常常出来擄掠,但经过吴国的努力开发,这些人又同化於汉族了。到 现在,有哪一个人出来组织越族同盟,想脱离汉族的?就使有这人出来,也決无人响应,因为血统早已 混合,分不清了。岂必远溯秦、汉,就是遼、金、元、清各族,凡同化於汉人的也都为汉族了。既为一族, 则利害所关自然一致,只要我们有方法圑结就圑结得起来,不必用同出一祖的空言来欺人。倘使藉欺 诈而结合,那么一旦民智大开,欺诈无法行使时,岂不是真把这个民族解散了吗? 因此,我承认这位达官抱的是杞憂。我们的民族自信力应当建立於理性上。我们正应当把种种 不自然的连络打断,从真诚上来结合。三皇、五帝既经一定不可信,万无维持其偶像之理。我要顺从 “学者的讨论是可以的”这一句话,所以把三皇、五帝的成分细细地加以分析,把三皇、五帝的演化的历 史详详地说明。 自从民国十八年,我由广州回到北平,即本此志愿,搜集材料。在这一年燕京大学的中国上古史 讲义裏,把东周至东汉的人们对於古史系统的观念理出一个頭绪。其中五帝部分,十九年重加修 正,发表於清华学报,命题为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可惜只写得半篇,便因病因事没有續下。三 皇一部分,则於二十一年夏天,在妙峯山金仙庵中增改一过,分出章节,就是这一册书。因为三皇太一 的问题,自从道教起来之后又增加了多少故实,而道藏分量太多,我的生活已不容我一册一册的翻看, 所以这册三皇考没有写成。到二十二年,我想宕着总不是辦法,就请北京大学史学系同学杨拱辰先生 (向奎)代我續下。到二十三年春间,他写成了,便交哈佛燕京学社,编入燕京学报专号。那时燕京大 学历史学系同学翁独健先生正在编辑道藏子目引得,又请他校对了一回。本来此书在这年秋冬间即 可出版,不幸我的继母病逝,我奔丧南旋,此事遂尔搁置。直至去夏北行,始经改定付印,到现在刚得 出版。综计这书从起草到印出,前后经历七年,时间不为不久。然而这七年之中,是我们中华民族处 境最艰屯的时候,时时处处受着强烈的刺戟,只要这个人是有爱国感情的,他就没法安心做事,研究的 工作哪裏谈得到!所以,这本书还是写得粗糙。将来倘徼天之幸,我们有安安稳稳坐在学院裏研究古 史的一天,我很希望把这本书重新写过。唉,不知今生今世会不会有这樣的福气? 我们非常欣幸,得到国立浙江大学教授钱琢如先生(宝琮)的合作。钱先生是数学史专家,兼通天 文学,著有中国数学史等书。一二八之变,我適省亲在杭,江、浙道路阻绝,只得留住数月,在这时期 中,就常常和钱先生会面。谈到三皇太一的问题,彼此有同心之契,我既曾搜集了神话的材料,他也曾 搜集了天文的材料。当下我便请他写一篇太一考,登入燕京学报。去年我因为母葬南旋,又和他往返 了多次。我就把三皇考稿本送去,请他改正,承他答應了。本篇第二十二章太一的墮落,二十三章太 一下行九宫及一十六章河图与洛书,改作的地方尤多。他並且允许我的要求,把太一考作为本书的附 录。感谢之情,真是非言可表!批评,我就请他做 童丕绳先生(书业)上年来北平,专心研究古史,见到此稿,很高兴,说要写一篇 序,序中多承指正。他主张把近时人讨论这问题的作品一起收入,我们表示赞同,就将蒙文通先生、缪 赞虞先生(凤林)的文字彙合编为附录,藉便读者勘证。童先生又转请冯伯平先生(家昇)把日本学者 是杨先生的原稿,经童先 三篇三皇研究的文字作为提要,也编入附录。三皇太一传说演变略团一幅, 生改作的。我们敬谢谢他们诸位的好意! 三皇问题,这本书固然没有写好,但演变的规模已大略具备,这问题可算是解决了。这问题之所 以能解决,全由於这传说起得晚,让我们看清楚其中的机構。五帝问题就没有这樣容易。“五帝”的集 合名词固然起得也不早,但这五位帝王各有其深长的历史,有的商代已有,有的两周已有,而且也许一 人化作两人(如喾与舜),那时的史料零落不完,无法寻出其演变的系统,所以只能作为一个悬案。我 以前作的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也只说秦、汉间的五帝而没有说殷、周间的五帝。三皇问题與 殷、周无关,只是秦、汉以来宗教史的问题而不是古代史实问题,所以容许我们作这原原本本的说明。 这正如伪古文尚书出於魏、晋,它所引用的材料大都存在,容易啓人怀疑,因此,虽有经典的权威,终为 可是一十八篇专於春秋、战国,编定於汉初,可供研究的材料太少了,我们虽有好 明、清学者所打倒。 后人复有上书言:古者天子常以春解祠,祠黄帝用一枭破镜,冥羊用羊,祠马行用一青牡马,太 一泽山君地长用牛,武夷君用乾鱼,阴阳使者以一牛。令祠官领之如其方,而祠於忌太一壇旁。 这文裏的太一泽山君,不就是天主、地主的變相吗?阴阳使者(汉书注[孟康曰:陰阳之神也”),不也 就是阴主、阳主的化身吗? 第二:泰一来源的另一段材料。关於泰一问题,本文也漏掉了一段材料,那便是荀子裏所说的“五 泰”。荀子赋篇说: 有物於此,虫虫兮,其状屡化如神……臣愚而不识,请占之五泰,五泰占之曰:“……夫是之谓 蠶理。”)蠶) 这五泰他书裏没有见过,或许就是泰一的分化(道教裏的太一五神,和张衡灵憲、帝王世纪裏的五种 “太”的来源,一部分或即由此)。杨倞注说“‘五泰’,五帝也”;案之下节云“臣愚不识,敢请之王”,王与 帝相对,则释“五泰”为五帝也还不算错(不过他以这五帝为少昊、顓顼、高辛、唐虞,则是大错)。那末泰 一非但做过三二皇”,他还曾做过“五帝”哩(这裏的五泰是神是人看不清楚)。又荀子礼论篇也有“太 一”,是大道的意思,这与道家所说的“太一”相近。 第三:燧人、祝融列入“三皇”说的来源。本文質问纬书的作者道:“燧人和有巢本来是联带的,为什 么只请燧人入‘三皇’而把有巢扔在一边,不理他呢?而且用了什么理由,知道他的次序应在伏羲之 后,神农之前呢?”(第一六节)这个質问,我可以代纬书的作者答覆,便是太皞、燧人连称见於荀子,正 论篇说“何世而无嵬,何时而无琐,太皞、燧人莫不有也”:玩其语意,是以太皞、燧人为最古的帝王,他 们的地位正與三皇相当。成相篇说“文、武之道同伏戲”;这是说近如文、武,远如伏羲,他们的道仍是 一樣可见伏羲也是最古的帝王。在这一点上,太皞很有同伏羲併家的可能(但是拿太皞同伏羲两个名 词连起来,称做什么“太皞伏羲氏”,那一定是刘歆们捣的鬼!逸周书太子晋解也说“自太皞以下至于 尧、舜、禹,未有一姓而再有天下者”;这篇书不甚可靠,故此处不引作证)。又庄子繕性篇也以燧人、伏 羲放在神农、黄帝之前。至乐篇並说“言黄帝、尧、舜之道,而重以燧人、神农之言”;可见燧人是在神農 前的。纬书的作者把燧人接伏羲,扔去有巢,而连数神农为三皇”,他们的根据是荀子和庄子。至白 虎通等书请祝融坐“三皇”的宝位,著者们也疑它没有根据,其实这也是有相当的根据的。庄子胠篋篇 列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 神农之前,这就是为至德之世;在这个太古帝王的系统中,祝融氏居然也得备员其中,位置且在伏羲、 “三皇”裏的祝融氏的来源;可惜他们把祝融、、伏羲的前后位次颠倒了。 第四:有人名的“三皇”的第四说。有人名的“三皇”,除(1)伏羲、燧人、神农,(2)伏羲、女娲、神 农,)3(伏羲、祝融、神农三说外,还有伏羲、共工、神農的第四说(这说三皇的次序想来如此),见刘恕 通鑑外纪引或说。这一说似是从刘歆世经的古史系统来的。世经以伏羲为木德,神农为火德,而廁一 闰水的共工於其间;作“三皇”第四说的人,他感觉“三皇”本来只有二皇,他想“那一皇怕是闰统罢”,所 以便把“霸九有”的共工氏给凑上了数。 第五:本文说“)王肃)有两个主张:第一是没有所谓‘五精感生’说,第二是不承认五帝之外再有 五天帝”)第一七节)。这末了的一句话似稍有语病。因为我们知道王肃以天上的五帝为五行之神,天 之辅佐(这仍跳不出谬忌的圈子)称为“五帝”;明王死而配五行,故亦称“五帝”:那末他並非不承认有 五天帝了。所以这句话若作“不承认有所谓‘六天’”,似稍妥帖。 第六:本文说鹖冠子裏的泰一即是九皇(第七节),这似乎是错误的。因为鹖冠子泰鸿篇明明说泰 皇问泰一曰”)注“泰皇、盖九皇之长也”)……又说“泰一……九皇受傅”;泰录篇也说“泰一之道,九 皇之傅”;则泰皇即是九皇(或是“九皇”之一)。九皇是学於泰一的,泰一是九皇的师傅;九皇与泰一是 二非一(至所谓“九皇殊制,而政莫不效焉,故曰泰一”,这也是说九皇之政效於泰一,泰一为殊制的九 皇所效,所以称作泰一。这段文义很是顯明)。 第七:庄子天運篇裏的“三皇”似乎是“三王”的误文(缪凤林先生说,见中国通史纲要第一册页一 六三一六四,这層颉刚师从前好像也提出过的)。又天運篇裏又有“上皇”,其文云“天有六极五 常,帝王顺之则治,逆之则凶,九洛之事,治成德备,监临下土,天下戴之,此谓‘上皇’”;楚辞裏的神的 “上皇”在这裏也被人化了。 第八:左传“三墳五典”语是刘歆们所竄入,我还有一个证据,便是左史倚相在国语中是个賢人,他 能止司马子期的以妾为内子的乱伦行为(楚语上),王孙围又称他为楚国之宝(楚语下);在左传这节裏 他卻变成一个被贬的人物了,他成了这件故事的犧牲品了。 上面把我的一点膚见说完,此下略略叙述“三皇”辨伪的历史: “三皇”这三尊偶像,在历史上说来,本来是不值一驳的东西;所以一般稍有历史观念的学者早就 对它不信任了。宋代以来,儒者们理智进步,对於“三皇”一名,便有持极端怀疑態度的了。刘恕通监 外纪说: 六经惟春秋及易、彖、象、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仲尼所作,诗、书,仲尼刊定,皆不称“三 皇”“五帝”“三王”。……六韬称“三皇”,周礼称“三皇五帝”及管氏书皆杂孔子后人之语,校其岁月, 非本书也。先秦之书存於今者:周书、老子、曾子、董子、慎子、邓析子、尹文子、孙子、吴子、尉缭子皆 不言“三皇”“五帝”“三王”。论语、墨子称“三代”。左氏传、国语、商子、孟子、司马法、韩非子、燕丹子、 称“三王”。穀梁传、荀子、鬼谷子、亢仓子称“五帝”。亢仓子又称“明皇圣帝”。……惟文子、列子、庄 子、吕氏春秋、五经纬始称“三皇”。鹖冠子称“九皇”。案文子称墨子,而列子称魏文侯,墨子称吴起, 皆周安王时人,去孔子没百年矣。艺文志鹖冠子一篇……唐世嘗辨此书后出,非古鹖冠子;今书三 卷十五篇,称剧辛,似与吕不韦皆秦始皇时人,其文浅意陋,非七国时书。艺文志云文子,老子弟子, 孔子並时,非也!庄子又在列子后,与文、列皆寓言,诞妄不可为据!秦、汉学者宗其文词富美,论 議辨博,故競称“三皇五帝”,而不究古无其人,仲尼未嘗道也。……讖纬起於哀、平间……名儒以为 祅妄,乱中庸之典。司马迁、孔安国皆仕汉武帝,迁据穀梁传、荀卿子等称“五帝”,不敢信文、列、庄 子、吕氏春秋称“三皇”。……孔安国为博士,考正古文,独见周礼,据“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左传云 左史倚相“能读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安国以周礼为古文,而不知周礼经周末秦、汉增损,伪 妄尤多;故尚书序云:“伏羲、神農、黄帝之书谓之三墳;少昊、顓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孔颖 达云:“三墳之书在五典之上,数与三皇相当,墳又大名,与皇义相类,故云三皇之书;……”此皆无所 稽據,穿金妄说耳!……秦初併六国,丞相等议帝号,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 上尊号,王为‘泰皇’;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乃知秦以前诸儒或言 五帝,犹不及三皇,后代不考始皇本纪,乃曰兼三皇、五帝号曰皇帝,误也!……(卷一) 刘恕是崔述前的一个谨严的史学家,他折衷於所谓“仲尼之言”,悍然断三皇、五帝为古无其人。他把 古书清理了一下,悍然断凡称“三皇五帝”的都是晚出之书,诞妄之说。他连周礼都割棄了,不能不说 他有相当的勇气。他把三皇的时代移到战国以后,太古的偶像已被他根本推翻了。在刘恕以前,固然 已有怀疑三皇的人,但总没有像他这樣徹底的;如他同时人司马光的稽古录道: 伏羲之前为天子者,其有无不可知也。如天皇、地皇、人皇、有巢、燧人之类,虽於传记有之,语 多迂怪,事不经见。(卷一) 他虽也怀疑伏羲之前的为天子者,但终不敢断定地说“古无三皇”,他远不及刘恕的勇敢。 到了清代,考证学大昌,当一般经师正在迷信汉人的经说,大开倒车之际,卻有一位头脑极清醒的 辨伪大家起来;这个人便是崔述。崔述在他的補上古考信录裏力闢“三皇”说之谬道: “三皇五帝”之文见於周官,而其说各不同:……后之编古史者各从所信,至今未有定说。余 按:书云“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皇帝清问下民”,是帝亦称“皇”也。诗云“皇王惟辟”,“皇王烝哉”, 是王亦称[皇”也。书云[惟皇作极”,又云“皇后憑玉几”,诗云[皇尸载起”,又云“獻之皇祖”,传云[皇 祖文王”,又云“皇祖伯父昆吾”,离騒云“朕皇考曰伯庸”,然则“皇”乃尊大之称,王侯祖考皆可加之; 非帝王之外别有所谓“皇”者也。且经、传述上古皆无“三皇”之号,春秋传仅溯至黄帝,易传亦仅至 伏羲,则谓羲、農以前别有“三皇”者,妄也!燧人不见於传,祝融乃顓顼氏臣,女娲虽见於记,而文亦 不类天子,则以此三人配羲、农,以足“三皇”之数者,亦妄也!……伪孔传书序云:“伏羲、神农、黄帝 之书谓之三墳;少皞、顓顼、帝喾、尧、舜之书谓之五典;其意盖以墳为“皇”书,典为“帝”史,然黄帝以 “帝”称而反为“皇”,名实迕矣!……盖“三皇五帝”之名本起於战国以后,周官后人所撰,是以从而 述之。学者不求其始,习於其名,遂若断不可增減者;虽或觉其不通,亦必别为之说以曲合其数:是 以各据传说互相诋諆。不知古者本无“皇”称,而“帝”亦不以“五”限,又何必夺彼以与此也哉! (前论) 史记秦本纪云“古者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河图及三五历称:“天皇氏十六头……地 皇十一头……人皇九头……”后世序古史者往往採之;以余观之,谬莫甚焉。传曰“上古结绳而 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世又传仓颉始作书契,然则书契之起於羲、农以后,必也;羲、农以前未有 书契,所谓“三皇”“十纪”帝王之名号,后人何由知之?……夫尚书但始於唐、虞,及司马迁作史记乃 起於黄帝,谯周、皇甫谧又推之以至於伏羲氏,而徐整以后诸家遂上溯於开闢之初,岂非以其识愈 下,则其称引愈远;其世愈后,则其传闻愈繁乎!且左氏春秋传最好称引上古事,然黄、炎以前事皆 不载,其时在焚书之前,不应后人所知乃反详於古人如是也!(本文) 他说“皇本是尊大之称,非帝王之外别有所谓“皇”。经传述上古统没有“三皇”之号,所以说羲、农以前 别有“三皇”那是妄谈!燧人、祝融、女娃们都够不上“三皇”的地位,所以以此三人配羲、农以足“三 皇”之数,也是谬妄!至伪孔传、书序以黄帝为“三皇”,名实相迕,也不足據。三皇、五帝之名氏是战国 以后人所杜撰,周官是后世的伪书,所以从而述之。况且书契起於羲、农以后,所谓“三皇”“十纪”帝王 的名号后人何从知道?后人所知反比古人为详,这是“其识愈下则其称引愈远,其世愈后则其专闻愈 繁”的一条史学公例。他的话驳得这樣有力,不知当时人何以还不觉悟? 崔述以后辨斥“三皇”之说的有康有为、崔適等。他们以为“三皇”之名只是刘歆们臆造出来的,凡 是古书上说“三皇”的文字都是刘歆们所竄改。他们的话著者们已引入本文中,加以辨正,现在不赘 述了。 在近人中辨“三皇”说的伪最力的人,據我所知道的有三位大师。第一位便是本文的著者顾颉刚 先生。颉刚师在他的名著古史辨第一册裏说: 从战国到西汉,伪史充分的创造:……自从秦灵公於吴阳作上时,祭黄帝……经过了方士的鼓 吹,於是黄帝立在尧、舜之前了。自从许行一辈人擡出了神农,於是神农又立在黄帝之前了。自从 易击辞擡出了庖犧氏,於是庖犧氏又立在神农之前了。自从李斯一辈人说“有天皇,有地皇,有泰 皇,泰皇最贵”,於是天皇、卋皇、泰皇更立在庖犧氏之前了。……自从汉代交通了苗族,把苗族的始 祖传了过来,於是盤古成了开天闢地的人,更在天皇之前了。时代越后,知道的古史越前;,文籍越无 徵知道的古史越多。汲黯说“譬如积薪,后来居上”,这是造史很好的比喻。(页六五,与钱玄同先生 论古史书) 这就是所谓“層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这观念是导源於崔述的)。三皇是这層累裏的第二層。在此 以后,颉刚师曾编著了一种初中本国史教科书,因为裏面没有照通常的例叙说“三皇五帝”,犯了维持 道统的人的忌,他们用了政治上的力量压迫颉刚师,把这本书销灭了。哪裏知道不久便有第二第三怀 疑三皇、五帝说的人起来,那便是经今文学大师廖季平的高足蒙文通先生,和我们的右翼骁将缪凤林 先生。蒙先生说: 谷永言“夫周、秦之末,三、五之隆”,师古曰“‘三’谓三皇,‘五’谓五帝”;则“三皇、五帝之说起 自晚周,汉师固已言之也。郊祀志有梁巫、晋巫、秦巫、荆巫,晋巫祠五帝;亳人谬忌奏祠泰一方曰 “天神贵者泰一,泰一佐曰五帝”;是五帝本神只。……郑玄以“太一者,北辰之神名”,宋均谓是“北 极神之别名”;是北辰之神一,而五帝之神佐之。武帝时人有上书言“古者天子三年一用太牢祠三 一:天一、地一、泰一”;是天地之神又並北辰之神而三。秦博士言“古者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 皇最贵”;则“三皇”之说本於“三一”;五帝固神只,三皇亦本神只;初谓神不谓人也。 他首先探讨“三皇”的来源,他以为“二皇”的娘家是“三一”(先有“太一”然后有“三一”)。他们本来是神 而不是人。他接着说: 撮周、秦书之不涉疑伪者而论之:孟子而上皆惟言“三王”,自荀卿以来始言“五帝,庄子、品氏 春秋乃言“三皇”。 以陆德明之言考之,则庄子书亦多有非漆圆作者杂出其间。则战国之初惟说“三 王”,及於中叶乃言“五帝”,及於秦世乃言“三皇”。 这是蒙先生的“層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再看下去,他说: 五帝”说始见孙子,“三皇”说始见庄子;岂“三五”皆南方之说,駴子取之而别为之释,乃渐徧于 东方北方耶? 他以为“三皇五帝”之说皆起於南方,后乃传到东方北方的。他的结论是: 帝固独贵之神,今乃有五,则不能不有尤贵者焉。周官春官司服“王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 祀五帝亦如之”则“五帝”之外别有“上帝”。“五帝上帝”之说,自三晋始也(蒙先生以周官为三晋人 所作)。又一变而为“泰一”,为“三一”,为“三皇”,又去古义益远也。(古史甄微一) 他这个議论虽然有些倒果为因(因为我们知道周礼是王莽的书,五帝上的那位上帝正是泰的七身 而武帝寺的 三一也正从三皇之说脱化而出),但在他以前没有人像他这樣把“三皇”徹底研究过,所以 他的劳绩是不能完全湮没的。此后他又说“三皇”之说既起,又以古之王者配“三皇”。“三皇”之兑未 定,而“九皇”之说又起。“九皇六十四民”在秦本属雍廟,入汉亦为古之王者(同上古史甄微一)。他以 “九皇六十四民”本是秦雍廟所祀的神,到汉也变成了古之王者,这个提议,虽然我们还不敢断定它可 靠与否,但也是值得注意的(蒙先生从皮鹿门说读郊祀志“雍有……九臣十四臣……之属”的[九臣十 四臣”为“九皇之臣”“六十四民之臣”)。 对於“三皇”的起源,与蒙先生持相反的说法,而各得一部分真实的,便是缪凤林先生。缪先生素 来是以“信古”著名的,但他也不是一味的迷信古初;他实在受崔述的影響很大,他只是一个儒家 正统派的古史学者。他曾说过“其世愈后,传说愈繁,古史之内容亦愈丰富”;“孔子订书始于唐、虞,传 易则言义、农、黄帝时事,然但因事及之,未尝盛有所称述也;自余诸子皆以铺张上古为事,汉儒杂取其 书以为传记,故伏生、董子之书其博古皆非孔子所及,马迁史记观其自序亦欲继儒家之正统者,然所採 已杂;……盖自儒者习闻百家異说,採之以益经,流传既久,学者不复考其所本,以为其事固然,於是儒 者……学者……皆不知儒家所传之史矣”等话(中国通史纲要第一册页一五○及页一五四),这都是同 崔述一鼻孔出气的。他确也有些“疑古”的精神(他的中国通史纲要第一册唐、虞以前的古史题为“传 疑时代”,“上古之传说”)。他对於“三皇”说的意见是: “帝”为上帝之称,而“皇”初无天帝或帝王之义;,以君释“皇”,后起之义。……“三皇”之说盖起於 道家理想之世之具体化。道家不满现世,冥想古初,(案儒家何独不然?)老子尝言“失道而后德,失 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以-道”“德”“仁”“义”观世之隆污,而“道”“德”之世有理想而 无君。庄子始以容成、大庭、赫胥等氏为至德至治之世。在宥篇广成子曰-得吾道者,上为皇而下为 王”;又以“皇”为得道之君之称号。盖管子尝称:“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谋得兵胜者霸”: 以“皇”“帝”“王”“霸”代表历史退化之四时期。古代尚“五”复尚“三”,“霸”五,“王”三,“帝”又为五, “皇”之说起,遂亦冠“皇”以“三二”。以周官言“外史掌三皇之书”观之,其说或兴於庄子前。然庄子书 言“三皇”者,疑皆“三王”误文。公羊襄二十九年注又引孔子曰“三皇设言民不违,五帝画像世顺机”: 语出纬书,更不足辨。吕氏春秋贵公“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 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盖至秦人而“三皇”乃确定,道家理想中之太古为上古史之首页矣。 缪先生以为“三皇”之说起於道家。在老子时还只有一种空洞的太古理想。到庄子时太古史上纔有容 成、大庭、赫胥等名号。而帝王之义的“皇”字,也始见於庄子和管子。因为古代尚“五”复尚“三”,所 以“霸”有五个,“王”有三个,而“帝”又是五个,“皇”说一起,便也不得不冠“皇”以“三”数。“三皇”之说 是确定於秦人的,於是道家理想中的太古,便變成上古史的首页了。他这段议论很覈实,我们只能相 当的承认。他接着又说: 吕覧不言何者为“三皇”,秦博士则曰“古者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史记秦始皇本纪);此天 皇、地皇、泰皇疑即吕覧之“三皇”。汉书郊祀志(案蒙、缪二先生不引史记封禅书,而引汉书郊祀志 之文,岂信崔適辈之说,以封禅书为有可疑邪?其实封禅书甚可信,崔氏辈之疑未是)言太一,又言 天一、地一、泰一,皆古天神;近人或言泰皇之说本於泰一,“三皇”之说本於“三一”,其始亦为神,后 乃为人(蒙文通古史甄微说)。考先秦之神虽有以“皇”名者,然无“三皇”之神。周官有人之“三皇”, 而无神之“三皇”。郊祀志记秦一统后祀典最详,亦无“三皇”之祀。惟齐有天主、地主等“八神”,或言 天皇、地皇或由天主等转变。然神以天为尊,“三皇”苟为神,当曰“天皇最贵”,而秦博士言“泰皇最 贵”,又上秦王尊号为“泰皇”,故知其为人而非神矣。“泰一”之名始见荀子礼论,庄子亦屡言之,与 易传“太极”义略同,初不谓神。楚人以“太一”为神名,亦不谓上帝。日人津田左右吉太一说考之甚 详。汉世“泰一”“三一”之祠於古无徵,疑皆由“三皇”之说而出。武帝迷信神只,“而海上燕、齐怪迂 之方士多更来言神事”,以汉祀五帝,而三皇在五帝前,秦人又谓“泰皇最贵”也,故“谬忌奏祀泰一 方曰‘天神贵者泰一,泰一佐曰五帝’”矣。谬忌仅取泰皇言泰一而不言天皇、地皇也,故“其后人上书 言‘古者天子三年”用太牢祠三一:天一、地一、泰一’”(皆见郊祀志)矣。是则“三一”之说本于“三 皇”,泰一之说出自泰皇;“三皇”初谓人,不谓神也。(中国通史纲要第一册第三章[二]四七节) 缪先生反对“三皇出於三一”之说,他有三项理由:第一个理由是先秦及秦统一后皆无“三皇”之神。这 条理由欠充足,因为“三皇”固然是人而不是神,但这人儘可由神变化而来。第二个理由是古无上帝的 “泰一”。这一说也不大对,因为楚辞称东皇太一为“上皇”,“上皇”就是“上帝”的变文(参看本文第三 节)。况且即使楚辞九歌裏的“太一”不是上帝,同时也儘可有上帝的“太一”存在。第三个理由是汉世 “泰一”“三一”之祠於古无徵。这个理由便比较的站得住了。因为“三皇”之说若果由“三一”出,则“三 一”之祀当古已有之,为什么谬忌奏了一“一”,而忘了那两“一”,要叫其后人再来補奏呢?这分明是方 士们斗奇争巧的玩意儿,蒙先生实在被方士们瞒过了也,缪先生的举发是对的!至於他反对的或说, 以天皇、地皇为由天主等转变而来(观史学杂志所载缪先生三皇五帝说探源一文,知此即缪先生自己 之说),倒是不错!缪先生说神以天为尊,“三皇”苟为神,当曰“天皇最贵”,不应曰“皇最贵”。这个質 问,我们可分两層答覆:第一是泰皇之说当出於东皇太一,东方於五行中属木,四时中属春,行次皆最 先。所谓“帝出於震”,在五行说支配下的宗教,东皇太一焉得不成为天神中的最贵者?第二是“太一 是“道”的化身,“道”驾“天地”,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人法 地,地法天,天法道。”又说“道生一,一生二”;这“一”即是“太一”,等於“太极”,“二”等於“两仪”,也就 是“天地”(吕氏春秋大乐篇说“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注“‘两仪’,天地也”),泰皇的高於天、地 两皇,犹之乎“太极”的高於阴阳两仪。何况“太“(泰)字又本来是一个崇高尊贵的称号呢!(本文著者 说,见第五节。) “三皇”问题就这樣结束了。“三皇”的来源问题是蒙文通先生首先提出的。缪凤林先生補正蒙先 生的意见(史学杂志第一卷第五期载有蒙先生与缪先生的通信,题目就是“三皇五帝说探源”;这两封 信便是本文所引两先生论著的前身),他那段“三皇”略论(中国通史纲要第一册三皇之传说与帝皇之 混合)简直就是本文十万言考證的缩影;在本文未出世以前,是要让它独霸“三皇问题”的论坛的。至 著者们的这篇十万言的论文,详博得未曾有,当然无疑地更是本问题的一个最后的大结帐!(本文与 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都是由颉刚师的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改编成的。那讲义是民国十八年度 所编,並记於此。) 二十四,十二,五,童书业。 -------------------------------------------------------------------------------- 请读片断: 可是,历史的压力总是重的。西汉一代,太一的权威何等强大王莽纵费力立出新系统来,究竟摆 脱不了这个习惯,所以在他的传中又有下列数事: 五威将乘乾文车,驾坤六马,背负鷩鸟之毛,服饰甚伟。每一将,各置左、右、前、后、中帅,凡 五帅,衣冠、车服、驾马,各如其方面色数。将持节称太一之使,帅持幢称五帝之使。莽策命曰:“普 天之下,迄於四表,靡所不至!”(传中,始建国元年) 六年(天凤)春,莽见盗贼多,乃令太史推三万六千岁历纪,六岁一改元,布天下。下书曰:“紫阁 图曰:‘太一、黄帝皆僊上天,张乐崑仑、虔山之上。后世圣主得瑞者当张乐秦终南山之上。’予之不 敏,奉行未明,乃今谕矣。……”(传下) 七月(地皇元年),大风,毁王路堂。复下书曰:……昔符命文‘立安为新迁王;临国雒阳,为统 义阳王。……伏念紫阁图文’,‘太一、黄帝皆得瑞以僊,后世褒主当登终南山’。所谓‘新迁王’者,乃 太一新迁之后也。‘统义阳王’,乃用五统,以礼义登阳,上迁之后也。……其立安为新迁王,临为统 义阳王,几以保全二子。……”(传下) 这第一则五威将帅的制度即是武帝时泰一壇的制度。第二、三则所述紫阁图文,谓太一与黄帝皆仙而 上天,与武帝时公卿所述泰帝事相近,太一亦人王,且在黄帝前。即此可证泰帝即是太一。而太一的 神人之邮,也给紫阁图打通了。 一四太一的消失 太一和三皇好像是迴避似的。当太一势力高张时,不听得有人提起三皇;到王莽时,三皇又擡头 了,太一卻渐渐退让,终至於隐去了。但这是偶然的一件事,並非太一与三皇有一起一伏的必然关係。 要明白它的原因,须把武帝以后的泰畤情况先看一下。 汉书郊祀志记宣帝时事,云: 十二年(元康四年,前六二),乃下诏曰:“盖闻天子尊事天地,修祀山川,古今通礼也。间者上帝 之祠阙而不亲,十有馀年,朕甚懼焉。朕亲饬躬齐戒,亲奉祀,为百姓蒙嘉气,获丰年焉。” 明年(前六一)正月,上始幸甘泉,郊见泰畤。数有美祥。修武帝故事,盛车服,敬齐祠之礼,颇 作诗歌。其三月,祠后土。 汉书宣帝纪神爵四年(前五八): 春二月,诏曰:“迺者凤皇甘露降集京师,嘉瑞並见,修兴泰一、五帝、后土之祠,祈为百姓蒙祉 福。……齐戒之暮,神光顯著。薦鬯之夕,神光交错,或降于天,或登于地,或从四方来集于坛。上帝 嘉饗,海内承福。其赦天下!”
作者: 杨宽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简介: 序言 卷一 重评1920年关于井田制有无的辩论 云梦秦简所反映的土地制度和农业政策 释青川秦牍的田亩制度 卷二 论西周金文中“六■”“八■”和乡遂制度的关系 再论西周金文中“六■”和“八■”的性质 春秋时代楚国县制的性质问题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发展演变 战国秦汉的监察和视察地方制度 从少府职掌看秦汉封建统治者的经济特权 论秦汉分封制 卷三 商代的别都制度 西周列国考 卷四 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史料价值 论梁惠王的年世 再论梁惠王的年世 楚怀王灭越设郡江东考 关于越国灭亡年代的再商讨 卷五 伯益、句芒与九凤、玄鸟 丹朱、驩兜与朱明、祝融 鲧、共工与玄冥、冯夷 禹、句龙与夏后、后土 序《古史辩》第七册因论古史传说中的鸟兽神话 楚帛书的四季神像及其创世神话 秦《诅楚文》所表演的“诅”的巫术 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之源昆仑山的神话传说 卷六 上郡守疾戈考释 长沙出土的木雕怪像 汉代门阙前的“罘罳” 汉代木明器 汉代的多层建筑 考明器中的“四神” 纸冥器的起源 六博考 六博续考 “幌子”小记 古代四川的井盐生产 卷七 月令考 《令月令》考 卷八 重刊《墨经哲学》前言 墨经哲学 卷九 墨学分期研究 墨学非本于印度辨 先秦的论战——中国学术史上有价值的一页 墨家世界观及其与名家的争论 名家考原 名家言释义 诸子正名论 《老子》讲究斗争策略的哲理 吕不韦和《吕氏春秋》新评
作者: 曹昇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2008
简介: 公元237年,嬴政十年。在此之前,李斯助秦王间六国、削重臣、夺军权、震宗室,中间经历了成蟜自焚、嫪毐被诛、太后被禁、吕不韦被逐等一系列风云变幻的政坛巨震……李斯将少年嬴政一步步推向权力之巅,他自己于不知不觉中崛起为大秦决定性人物!就在李斯意气风发之际,一场可怕的政治风暴突然来临,几乎将他数年泣血奋斗化为乌有,然李斯凭天授雄才,力挽狂澜于即倒,不仅扭转了个人命运,也让大秦帝国从此走向了一条伟大而灿烂的统一之路——扫六合、震四宇,大秦铁蹄以气吞万里如虎之势,碾碎六国,统一四海,历时两百多年的战国时代,终于结束!在实现了毕生梦想之后,李斯的命运,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征程…… 曹昇之书,以心证史,仿佛亲历。
作者: 曹昇著
出版社: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0
简介: 历史确切地记载了这件事:公元前254年的一天下午,阳光暖洋洋地照 着。30岁的李斯在楚国小城上蔡,当一名仓库管理员。那天下午,他看着 厕所里的老鼠,突然感到自己的卑微和生命的无常,一股改变命运的野心 从他心底升起,他决定结束这碌碌无为的生活,去开创一番大事业…… 33年后,秦始皇统一中国,李斯成为帝国历史上第一任宰相,权倾天 下。 李斯是大秦统一中国的幕后策划者,是先秦政治智慧的集大成者,是 后世官场文化的开创者,是从最卑微的起点到位极人臣的第一人,是开创 小篆的大书法家;他的上司是史上最强悍的独裁者秦始皇,他的死对头是 权倾朝野、老谋深算的吕不韦;数十年血雨腥风,半辈子叱咤风云,当李 斯在公元前254年那天下午从上蔡出发,他的一生,就注定要成为从政之路 上无数后来者的万世楷模。 如何在无权无势时异军突起;如何在险恶环境中默默前行;如何在大 权在握时清醒隐忍以保自身安全;李斯的一言一行,直至今日,仍然给我 们以启发和准确高效的示范。
作者: 昊天牧云 著
出版社:工人出版社 2014-6-1
简介: 昊天牧云著的《秦朝那些事儿(3大结局)》从秦国的始祖写起,一直到大秦帝国的衰亡。 秦朝的始祖伯益助大禹治水有大功而得“嬴”姓,之后,成为夏朝高干,夏末投奔商汤,再次成为商朝的贵族。周灭商时,沦为草根,从最底层干起,逐步做大做强,经过数代经营,在周王朝东迁之后,终于成为一方诸侯。至秦穆公时,嬴秦统一西部,扩地千里,开始与中原诸侯分庭抗礼,成为当时的超级大国之一。而后,广揽贤才,以关中为基地,兵锋直指中原,以奇计与铁蹄相结合,最终横扫六国,兼并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然而,干戈未息,暴政又起,只十五年大秦即失其鹿,以致一夫作难,三世而斩,千秋万代帝王之梦,毁于一旦。 《秦朝那些事儿(3大结局)》从公元前二八四年写起,直到秦朝灭亡。近八十余年间,秦嬴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大起大落:昭襄王即位,近四十年,权柄尽握于宣太后手中,直至范睢入秦,密室定计,夺太后之权,罢黜魏冉,强干弱枝,远交近攻。范睢白起,黄金搭档,获得长平大捷;将相失和,终取邯郸之辱。一代雄主嬴政,荣登大宝,只数年之间,即巢灭太后,驱逐吕不韦;之后,挥鞭东指,骑铁如虎,横扫六国,如摇枯振槁,战国诸雄无不应声而灭。然而,一统之后,暴政又起,焚书坑儒,筑长城、修骊山、建阿房宫,民不聊生。六国贵族,伺机而动。始皇东巡,死于沙丘。赵高乘势而出,胁迫李斯,杀扶苏、立胡亥,诛诸公子,将暴政推向新的高潮。陈涉吴广,揭竿而起。各地豪杰云集影从,反秦浪潮,风起云涌。章邯率秦军力挽狂澜,败楚兵,斩项梁,局势稍定。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兵。大秦败象,自此而定。刘邦西向,势如破竹,进入关中,曾经强悍无敌的大秦王朝,黯然谢幕。
简介: 对千古一相李斯的解读,至今还没有一部作品能超越《流血的仕途》。 《流血的仕途》将战国末年群雄逐鹿的历史盛卷亦庄亦谐铺展开来,刻画出千古第一丞相李斯,在大秦政坛曲折、传奇的一生。在这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李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成就仕途理想,谨慎低调却又次次冒着杀头危险。他与史上最强悍的大老板秦始皇纠缠,与权倾天下的竞争对手吕不韦、嫪毐这样的危险政客周旋,隐忍蓄势多年,最终崛起为大秦男二号书中密布的智慧与谋略、杀伐与权术、心法与玄机,令人心惊。《流血的仕途》,不仅是一部李斯的独家仕途笔记,也是一部为官、从商、自我成功不可错失的技术集成秘籍。 读一遍参透历史,读两遍醒悟人生。看李斯在大转折期的官场生存智慧,发现两千年来中国仕途的终极诡秘! 本书分上下两册,《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上)》为上册,起于李斯离开上蔡,终于吕不韦被逐出咸阳,时间跨度为十八年。 《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上)》的作者是曹昇。
作者: 李宗吾著;东篱子解译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
简介: 在商品经济社会,“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则是永远的真理 。厚黑功夫对涉足社会的人们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君不见,古往今来,凡名商巨贾,无不以厚黑起家,以厚黑守业。从 古代的陶朱公、吕不韦,到满清的晋商雷履泰、徽商和红顶商人胡雪岩, 再到现代的洛克菲勒、摩根、比尔·盖茨,每个人身上无不充满了厚黑的 智慧,由此可见,《厚黑学》不仅于政界屡试不爽,在商界更是无往不利 。 《厚黑学现代释用》一书,通过大量贴近生活的事例和精练的要点, 从掌握为人处世、经商原则、为政原则等方面,生动地展示了轻松处世、 灵活办事的方法。 一旦你掌握了书中的原则,并积极实践,就一定能够启迪智慧,增长 才干,开拓思路,更新观念,打破常规,化腐朽为神奇,在芸芸众生中脱 颖而出,在生活、事业的波涛中乘风破浪,奋勇向前。
出版社:广东音像出版社,2009
简介: 首次曝光中国华街,金融风暴中的传奇经商之道!《白银帝国》一片旨在体现晋商制度,发扬晋商精神,向全世界介绍纵横五百年于中、蒙、俄地区商业霸主的文化。此片描写一山西票号起落的故事,由于清朝商业发达,晋商发明汇票制度,以汇兑代替危险的镖局押现银运输,且兼营存放款,是今日银行制度的前身,其劳方身股(即员工配股)的制度,更是首开世界先河。由于山西票号掌控当时的全国金融,甚至有“清廷的财政部”之称。 而此片描写之“天成元”票号,拥有自中国各地远至俄国、蒙古、日本及南洋的二十三个分号。本片主轴即描写此商业帝国两代之间的传承,除了一段纠缠在父子与一奇女子的三角关系外,同时亦是中国两大思想体系——法家与儒家的义理之争。而天成元票号在历经绑票、挤兑、八国联军、官方与民争利,以及辛亥革命等事件,所显现的大仁大义的恢宏气度——商人重义,亦即晋商的仁义精神,与其它商人不同之处。 本片斥资一千万美金、筹备两年,邀集由香港及内地知名演员郭富城(曾获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大陆长春电影节最佳男主角、香港金像奖最佳男演员提名)、张铁林(主演《还珠格格》、《五月槐花香》、《乱世英雄吕不韦》、《双龙会》等,现任暨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以及郝蕾(主演《颐和园》、《地下铁》等),演译这段大时代中高潮迭起的精采故事。 本片由著名电影人焦雄屏及导演姚树华共同监制,制作团队更是一时之选,由奚仲文(《满城尽带黄金甲》、《如果.爱》、《甜蜜蜜》、《心动》)担任服装设计总监;董玮(《英雄》、《七剑》)任武术指导;知名摄影师潘耀明(《三叉口》、《大城小事》、《童梦奇缘》)任摄影、知名制片张震燕(《英雄》、《十面埋伏》)任总策划;李丛喜(《鬼子来了》、《太阳再次升起》)担任执行制片,导演为史丹佛戏剧学博士、执导过近三十出舞台剧的新锐导演姚树华,实为黄金阵容。 本片为了忠实呈现晋商“博学、知耻、腿长”的经营哲学,剧组更远征山西(晋中地区:祈县、太谷、平遥、榆次、灵石;远城地区:解州;晋城地区:晋城、沁水、陵川),敦煌(河仓城、阳关),青海(党金山),天津,北京等,共二十二个景点拍摄。希望藉由最磅礡的场景,重现此商业帝国昔日的荣光。
作者: 沈明明 著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5-4-1
简介: 商鞅、伍子胥、吕不韦、李斯、孟昶、和珅……他们都曾是命运的宠儿,搅动时代风云,书写中国历史,堪称所处时代最闪耀的明星;他们又都是命运的弃儿,在步入人生的最后,却或是含冤,或是含恨,或是含耻,或是含辱,郁郁而终。 他们的非常态死亡,与他们生平的辉煌业绩,与他们的人生境遇,与他们奉守的人生哲学等等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联系?他们的死,除了给历史留下一声声深沉的叹息之外,还有些什么呢?在本书中,作者重点选取这些历史名角的悲剧片段,浓墨重彩,娓娓道来,用学者的严谨钩沉历史,揭示出名角不为人知的一面,又用细腻流畅的文笔,给我们描画出熟悉名人的陌生面孔。
作者: (宋)司马光著;王辉编译
出版社:三秦出版社,2012
简介: 《资治通鉴》 以史为鉴,知盛衰兴替;前事不忘,明是非得失 《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成就最高的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等历时19年编辑完成。书成后,宋神宗赐名为《资治通鉴》,意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其成就可见一斑。《资治通鉴》全文共294卷,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间1362年的历史。所记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重要的历史人物等方面。全书文字简明扼要,生动流畅,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家之绝笔。 《左传》 春秋诸侯争霸故事先秦史学最高成就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撰写。以《春秋》为本,取材包括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叙了春秋时期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共250多年间各诸候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历史事实,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也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吕氏春秋》 集各家之精华成一家之思想 简介:《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由战国末期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编成的,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其内容驳杂,主要以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为主,同时又汇集了墨、法、兵等学派的学说,成为当时秦国统一天下、治理国家的主要思想武器。编者编著的目的显然也是为了集各家之精华,融合各家之学说,成一家之思想。书中保存有先秦各家各派的不同学说,还记载了不少古史旧闻、古人遗语、古籍轶文及一些古代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但更主要的是资料价值。它的一些寓言故事,至今仍脍炙人口,富有教育意义。 《战国策》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旁征博引,舌战群英 《战国策》是由西汉末期的学者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纵横家的著作,整理编辑而成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十二策。分别记载战国时期十二国的部分历史。记述了战国时代谋臣策士们的言论及其活动,反映了战国时代政治、军事、外交斗争和各诸侯国之间的各种复杂矛盾。这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充分展现了古代先贤在语言和计谋方面达到的高精境界,洋溢着令人叹为观止的人生智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智囊》 运筹帏幄的智慧宝典决胜千里的实用指南 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别号墨憨斋主人。《智囊》一书是其在明熹宗天启六年(1625)闲暇之余采撷当时仅见的一些稗官野史、小说大观以及笔记丛谈等古代文献中有关智慧的各种故事、传说,加以分类排比,编辑而成的。全书可分“上智”、“明智”、“察智”、“胆智”、“术智”、“捷智”、“语智”、“兵智”、“闺智”、“杂智”等10大部和“见大”、“知微”、“得情”、“威克”、“委蛇”、“灵变”、“辩才”、“不战”、“贤哲”、“狡黠”等28卷,思想内容的丰富多彩和社会价值的博大精深是《智囊》一书最为突出的两个特点。此外,由于《智囊》一书大多取材于古人对当时社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社会传闻的真实记录,同一些舞文弄墨的好事者们恣意杜撰的神话、演义之类的无稽之谈大异其趣,因此,该书又可作为治文史者学习和研究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诸多方面的重要史料,并可弥补和纠正正史中的某些不足和失误。 《六韬·三略》 天下兵书之祖现代战争之魂 《六韬》《三略》,都是古代兵书。《六韬》通过周文王、周武王与姜太公对话的形式,阐述治国治军的基本方略、指导战争的理论与原则,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受到历代兵家、名将的重视。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 《三略》是中国第一部专讲战略的兵书,以论述政治战略为主,兼及军事战略。该书问世以来,受到历代政治家、兵家和学者的高度重视。南宋晁公武称其:“论用兵机之妙、严明之决,军可以死易生,国可以存易亡。” 《百战奇略》 运筹帷幄的智慧精粹决胜千里的成功宝典 《百战奇略》是一部以论述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为主旨的古代军事理论专著。作者刘基,字伯温,明初军事谋略家。《百战奇略》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的军事思想,而且搜集和存录了大量古代战争战例资料。它搜集了自春秋迄五代一千六百四十五年(最早的战例是公元前700年春秋初期的楚绞之战,最晚的战例是945年五代末期的后晋与契丹的阳城之战)间散见于二十一种史籍的各种类型的战例百则,并且这百则战例,大多都有战争发生的时间和资料来源,这为后人检索战争资料,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史,提供了极大方便。 《孙子兵法》 中国兵学的奠基之作举世瞩目的兵学奇书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是中国兵学的奠基之作。作者孙武,是中国春秋时期伟大的军事家。《孙子兵法》充满了谋略和智慧,重视心理战,强调用计谋取胜.而不是单凭武力,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本书不仅为军事行动提供了理论依据,还对政治、经济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自其问世以来便被军事家们奉为指导战争的金科玉律,更被一些政治家、商业家视为珍宝,潜心研究。 《三十六计》 天下兵书之祖,现代战争之魂 《三十六计》素有兵法、谋略奇书之称,是中国历代无数次战争的实践经验总结,被古今中外许多军事家广泛研习和应用,在千变万化的战争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为后世留下一个个精彩绝伦的成功战例。《三十六计》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每套各含六计,总共“六六三十六计”。 此书虽说是一部军事著作,但其蕴涵的深刻哲理在现代军事、政治、经济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历代政治家、军事家和商业巨子都潜心研究的著作之一。
作者: 纪连海著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2013
简介:《纪连海点评(套装共2册)》收入本纪4章,点评五帝、秦始皇、汉高祖、吕太后。世家7章,点评齐太公、楚世家、越王勾践、范蠡、陈涉、萧相国、留侯张良。列传21章,点评韩非子、外戚、伍子胥、孟尝君、平原君、廉颇蔺相如、屈原、吕不韦、淮阴侯韩信等20多位人物。
作者: 迟双明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7年10月
简介: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史记全鉴(珍藏版)》在《史记》原典的基础上,参考史学名家们的研究成果做了注释和解读,以便于读者朋友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这一伟大的历史著作。
【目录】
◎ 五帝本纪第一 /
◎ 夏本纪第二 /
◎ 殷本纪第三 /
◎ 周本纪第四 /
◎ 秦本纪第五 /
◎ 秦始皇本纪第六 /
◎ 项羽本纪第七 /
◎ 高祖本纪第八 /
◎ 吕太后本纪第九 /
◎ 孝文本纪第十 /
◎ 孝景本纪第十一 /
◎ 孝武本纪第十二 /
◎ 吴太伯世家第一 /
◎ 齐太公世家第二 /
◎ 鲁周公世家第三 /
◎ 燕召公世家第四 /
◎ 管蔡世家第五 /
◎ 陈杞世家第六 /
◎ 卫康叔世家第七 /
◎ 宋微子世家第八 /
◎ 晋世家第九 /
◎ 楚世家第十 /
◎ 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
◎ 郑世家第十二 /
◎ 赵世家第十三 /
◎ 魏世家第十四 /
◎ 韩世家第十五 /
◎ 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
◎ 孔子世家第十七 /
◎ 陈涉世家第十八 /
◎ 外戚世家第十九 /
◎ 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
◎ 荆燕世家第二十一 /
◎ 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
◎ 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
◎ 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
◎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
◎ 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
◎ 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
◎ 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
◎ 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
◎ 三王世家第三十 /
◎ 伯夷列传第一 /
◎ 管晏列传第二 /
◎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
◎ 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
◎ 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
◎ 伍子胥列传第六 /
◎ 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
◎ 商君列传第八 /
◎ 苏秦列传第九 /
◎ 张仪列传第十 /
◎ 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
◎ 穰侯列传第十二 /
◎ 王翦列传第十三 /
◎ 孟子列传第十四 /
◎ 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
◎ 平原君列传第十六 /
◎ 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
◎ 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
◎ 范雎列传第十九 /
◎ 乐毅列传第二十 /
◎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
◎ 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
◎ 鲁仲连列传第二十三 /
◎ 屈原列传第二十四 /
◎ 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
◎ 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
◎ 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
◎ 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
◎ 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
◎ 魏豹列传第三十 /
◎ 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
◎ 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
◎ 韩信列传第三十三 /
◎ 田儋列传第三十四 /
◎ 樊哙列传第三十五 /
◎ 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
◎ 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
◎ 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 /
◎ 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
◎ 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
◎ 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 /
◎ 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
◎ 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 /
◎ 田叔列传第四十四 /
◎ 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
◎ 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
◎ 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 /
◎ 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
◎ 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
◎ 匈奴列传第五十 /
◎ 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
◎ 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 /
◎ 南越列传第五十三 /
◎ 东越列传第五十四 /
◎ 朝鲜列传第五十五 /
◎ 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
◎ 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
◎ 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
◎ 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
◎ 汲郑列传第六十 /
◎ 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
◎ 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
◎ 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
◎ 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
◎ 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
◎ 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
◎ 日者列传第六十七 /
◎ 龟策列传第六十八 /
◎ 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
◎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
参考文献 /
【免费在线读】
五帝本纪第一
【原典】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①,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②,蓺五种③,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虎④,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⑤,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获宝鼎,迎日推⑥。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léi)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zhuān)顼(xū )也。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⑦。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帝颛顼生子曰穷蝉。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kù)。
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jiǎo)极,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于颛顼为族子。
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⑧。其动也时,其服也士。帝喾溉(jì) 执中而徧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
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
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敬道日出,便程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中春。其民析,鸟兽字微。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中夏。其民因,鸟兽希革。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夜中,星虚,以正中秋。其民夷易,鸟兽毛毨⑨。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便在伏物。日短,星昴(mǎo),以正中冬。其民燠⑩,鸟兽氄毛。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信饬百官,众功皆兴。
尧曰:“谁可顺此事?”放齐曰:“嗣子丹朱开明。”尧曰:“吁!顽凶,不用。”尧又曰:“谁可者?”(huān)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尧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尧又曰:“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皆曰:“鲧可。”尧曰:“鲧负命毁族,不可。”岳曰:“异哉,试不可用而已。”尧于是听岳用鲧。九岁,功用不成。
尧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践朕位?”岳应曰:“鄙德忝帝位。”尧曰:“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众皆言于尧曰:“有矜在民间,曰虞舜。”尧曰:“然,朕闻之。其何如?”岳曰:“盲者子。父顽,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尧曰:“吾其试哉!”于是尧妻之二女,观其德于二女。舜饬下二女于妫汭,如妇礼。尧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从。乃遍入百官,百官时序。宾于四门,四门穆穆,诸侯远方宾客皆敬。尧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尧以为圣,召舜曰:“女谋事至而言可绩,三年矣。女登帝位。”舜让于德不怿。正月上日,舜受终于文祖。文祖者,尧大祖也。
于是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舜乃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遂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辩于群神。揖五瑞,择吉月日,见四岳诸牧,班瑞。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祡,望秩于山川。遂见东方君长,合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为挚,如五器,卒乃复。五月,南巡狩;八月,西巡狩;十一月,北巡狩:皆如初。归,至于祖祢庙,用特牛礼。五岁一巡狩,群后四朝。徧告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肇十有二州,决川。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宫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过,赦;怙终贼,刑。钦哉,钦哉,惟刑之静哉!
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工师,共工果淫辟。四岳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岳强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朱于南河之南。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
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
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
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
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舜居妫汭,内行弥谨。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尧九男皆益笃。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尧乃赐舜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扞而下,去,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为已死。象曰:“本谋者象。”象与其父母分,于是曰:“舜妻尧二女,与琴,象取之。牛羊、仓廪予父母。”象乃止舜宫居,鼓其琴。舜往见之。象鄂不怿,曰:“我思舜正郁陶!”舜曰:“然,尔其庶矣!”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于是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
【注释】
①徇(xùn)齐:聪慧明敏。
②五气:五行之气。古代把五行和四时相配:春为木,夏为火,季夏(夏季的第三个月,即阴历六月)为土,秋为金,冬为水。
③蓺(yì)五种:指种植黍、稷、稻、麦、菽等谷物。
④熊、罴(pí)、貔(pí)、貅(xiū)、(chū)、虎:都是猛兽名,六种猛兽在当时可能是六个氏族的图腾标志。
⑤荤粥:部族名,即匈奴。
⑥(cè):同“策”。
⑦絜:同“洁”。古人祭祀之前要斋戒沐浴,洁净身心,以表示虔诚之心。
⑧嶷(nì)嶷:高峻的样子,指品德高尚。
⑨毨(xiǎn):指秋季鸟兽更生新毛。
⑩燠(yù):暖,热,这里指防寒取暖。
氄(ǒnɡ):鸟兽细软而茂密的毛。
矜(guān):通“鳏”,无妻或丧妻的成年男子。
嚚(yín):愚顽。
妫(ɡuī)汭:妫水边上。
禋(yīn):古代一种祭祀仪式,把祭品放在火上烧,使香味随烟上达于天,叫禋祭。
祡:同“柴”,古代一种烧柴祭天的仪式。
眚(shěng)灾:因过失造成灾害。
殛(jí):殛刑,诛杀。
苦窳(gǔyǔ):粗劣。
(chī)衣:细葛布制成的衣服。
《五帝本纪》是《史记》的首篇,记载的是远古传说中相继为帝的五个部落首领——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的事迹,同时也记录了当时部落之间频繁的战争,部落联盟首领实行禅让,远古初民战猛兽、治洪水、开良田、种嘉谷、观测天文、推算历法、谱制音乐舞蹈等多方面的情况。这些虽为传说,但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地下文物的发掘来看,有些记载亦属言之有征,它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远古社会,提供了某些线索或信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就是从这远古的传说开始的,黄帝和炎帝两个部落联合,战争,最后融为一体,在黄河流域定居繁衍,从而构成了华夏族的主干,创造了我国远古时代的灿烂文化。
五帝开创的事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的开端,五帝的传说,几千年来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心里,被当作贤君圣主的楷模历代传颂。尤其是炎帝和黄帝,“炎黄子孙”早已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亲切称呼。
后来传说的几位古帝王一直到夏商周帝王,都被认为是黄帝的直系子孙,连蛮、夷也被纳入这个系统。后世的帝王也声称他们是黄帝的后裔。几乎所有的姓氏都将自己的远祖追溯到炎帝、黄帝或他们的臣子身上。而接受了华夏文化的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等)也声称自己是黄帝子孙、炎黄子孙。
在清朝末年,这个观念随着中国民族主义的建构更加广泛地流传,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蚕食,包括少数民族人士在内的有识之士号召打破族群界限,以“炎黄子孙”为旗帜凝聚中华。在面对外国强敌侵略而处于亡国亡种的危难形势下,“炎黄子孙”的概念成为以祖先崇拜为基本文化的中国人构建民族凝聚力的符号。抗日战争时期,“炎黄子孙”的称谓在抗敌烽火中定型为中华民族的指代符号,成为号召与激励海内外华人共同抗战的一面旗帜。“中华民族之全体,均皆炎黄之子孙”,全体中国人皆为炎黄子孙已成为共识。
作者: 吴稼祥著
出版社:朝华出版社,2006
简介:无论你是一个家庭主妇,还是一个高级干部,无论你是一个士兵,还是一个企业高管,你肯定知道1+1=2,1-1=0;但你未必知道世界上有些东西越加越少,越减越多;你未必知道打下一座江山可能是因为做对了一则加减题,而搞垮了一家企业家却是因为不会做加减法。 加减法有两种,一种是1+1=2的数字加减法,这人人会做;另一种是1+1≠2的智慧加减法,你未必会做,它可能等于-8,也可能等于1000,甚至等于数十万。一个秦国的公子异人加一个太子妃华阳夫人,等于整个秦国成了囊中之物,这是大商人吕不韦当年做的加法题。学会了这种加减法,你就学会了如何进行设局与博庶的中国功夫。
作者: 王占君著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2013
简介: 泰国人质公子异人,在大商人吕不韦的帮助下逃离赵都邯郸。后,异人即位,其子赢政被立为太子,吕不韦被拜为丞相。几年后,弱冠之年的赢政登极为大秦少主。危机四伏中,赢政平定了内乱,招贤纳良,竭力图谋天下,最终,横扫六阖建立帝业。此后,他炼丹求仙、巡游天下、焚书坑儒、修筑长城,大秦民怨沸腾。博浪沙驿道边,一场惊天谋刺已经酝酿好了…… 《秦始皇》通俗而生动地讲述了秦始皇赢政的传奇一生情感与伦理的冲突,人性与权欲的较量,智慧的照耀、权谋的诡诈,充溢其间。 《秦始皇》大气磅礴,作者王占君既写出了赢政、吕不韦等在那刀光剑影的时代的心路历程,又展现了赵姬等女性在历史星空下的无奈与随波逐流……
作者: 郭志坤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01月
简介:
在诸子百家中,影响较大的有十家,分别是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孙子、墨子、商鞅、韩非子和吕不韦,这套丛书正是以这十家作为提问对象,依孔子“每事问”的探究精神,采朱熹“或问”的访谈形式,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和大量精彩的图片,对诸子的生平经历、思想观点、身后纷争和后世影响进行别开生面的介绍和趣味横生的阐释,让读者在与诸子先贤“面对面”的交流中体味诸子思想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商鞅,先秦时期法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导的变法运动对中国古代历史有深远影响。本书采用问答的形式,分悲喜人生、矢志变法、农战为本、修政作壹、千秋功罪五章,全方位、多角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商鞅法家思想,使读者感知到形象、立体的商鞅变法家、改革者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