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33 项 “哈金” 相关结果
Representing and intervening:introductory topice in the philosophy of natural science
作者: (加)伊恩·哈金(Ian Hacking)著;王巍,孟强译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2011
简介: 《表征与干预:自然科学哲学主题导论》的内容分“表征”和“干预”两个部分。“表征”部分探讨了科学实在论问题,分析了库恩、费耶阿本德、拉卡托斯、普特南、范·弗拉森等人的观点,“干预’部分财首次对实验科学进行了深入研究,表明实验具有独立干理论的生命,从而给出了实在论之争的新方向。作者论证,如果我们能够利用理论概念通过实验成功地干预世界,那么这些理论概念就是实在的。他的实体实在论或实验实在论已成为科学实在论的要要流派之一。 《表征与干预:自然科学哲学主题导论》视角独辟蹊径,风格清晰生动,内容深入浅出,堪称科学哲学界的又地范式转移之作。《表征与干预:自然科学哲学主题导论》适合理工科师生以及科技哲学、科技史和科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者参阅。
Good fall
作者: 哈金[著]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
简介: 我惊讶哈金推土机似的叙述方式,笨拙并且轰然作响。哈金的写作是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段叙述都是扎扎实实。在他的小说里,我们读不到那些聪明作家惯用的回避和跳跃,这种无力的写作至今风行,被推崇为写作的灵气。作为同行,我知道迎面而上的写作是最困难的,也是最需要力量的。 ——余华 哈金早已是名扬世界的作家,他为中国文学赢得的声誉不言而喻。 ——阎连科 哈金是当代英美文坛最受重视的华人作家……他白描海外华人社会众生相,平凡里有世故,涕笑中见真情。简单的故事写尽不简单的人生。 ——王德威 读哈金就像谈恋爱:你经验了焦虑、深沉的自觉和对世界有不舒服的感受,然而又有某种乐趣……哈金跟其他最好的写实作家一样,把情感的力量隐藏在了最白描的字句中。 ——《纽约客》杂志 海外中国人的传奇故事;在美国这片土地上他们最终是实现了自己的American Dream,还是被现实所放逐?全书以纽约法拉盛中国城为背景,讲述了12个关于新移民的生活故事,有被欠薪寻死的僧人,有既堕落又向往新生活的妓女,有为获得终身教职而焦虑的教授,有被生活所迫而临时拼凑的抗战夫妻等,他们各自带着自己的美国梦在现实生活的泥沼中摸爬滚打,既辛酸、无奈,又不乏温馨与希望。 哈金挖掘出了僧人这样以往没有被关注到的新移民,又对大学教授、餐厅服务员、妓女之类老移民人物形象进行了新的书写。小说中所呈现的海外华人的生活充满了艰难与辛酸,真实可感又具戏剧性,写出了新移民对新世界的探索与追寻,对故乡无奈的眷恋与牵挂,以及对自身身份的迷茫与确认。 这些华人移民的故事既是他们父辈和祖辈追寻美国梦的故事,也是世界上无数孤独坚忍、寻找家园之人的故事,在哈金笔下,释放出人间的温馨、人的尊严和对未来的热望,深受全球读者的喜爱。 《落地》——一个被拖欠薪水而不愿返乡的僧人,无奈中纵身一跃,反得起死回生。 《抗战夫妻》——一对男女,临时拼凑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是各取所需?还是情感所系? 《作曲家和他的鹦鹉》——一个作曲家与女友留下的鹦鹉朝夕相处、结下深情,竟然为救落水鹦鹉不顾性命。 《美人》——丈夫怀疑妻子不忠,雇私家侦探调查,却意外发现其它秘密。 《英语教授》——担心拿不到终身教职而惶惶不可终日,最终顺利通过,又喜极癫狂。 《选择》——一对母女同时爱上了家庭教师,亲情能战胜爱情吗? 《樱桃树后的房子》——一个缝衣工与同租一套房子的妓女相爱了,从此踏上亡命天涯之路。 《互联网之灾》——姐姐辛苦做服务员存钱,妹妹在国内却因频频电邮索钱买车而不得,竟然扬言要卖器官。 《退休计划》——一个家庭医疗助理决不放弃尊严,下定决心要为自己的老年生活努力。 《耻辱》——名牌大学教授跟随教育代表团访美,却为利益非法滞留,过着东躲西藏的日子。 《孩童如敌》——一对传统的老夫妇无法接受孙子孙女改姓的要求,与儿子一家闹翻。 《两面夹攻》——母亲来到美国探望儿子,却与媳妇战火不断,最终儿子不得不出奇招将母亲弄回国。
小众行为学
作者: (美)詹姆斯.哈金(James Harkin)著,张家卫 译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5-4-1
简介:近60年以来,人们的消费行为趋势几乎被主流市场上的商业巨头所主导,但今天情势已然改变。将所有东西卖给所有人的策略行不通了,因为没有产品可以独占大众的注意力了。牛津学者詹姆斯哈金站在全球趋势观察最前沿,以他一贯擅长的专栏散文评述风格,透过一个又一个当代商业、文化、媒体和生活等领域的个案研究指出:当中间市场陷落,社群经济来临,小众的崛起将成就新的商业梦想。人们可以从小众出发,打造出一门好生意——就像星巴克、小米、豆瓣网或者北大1898众筹咖啡馆那样,聚拢一群热情的粉丝,创造意想不到的商业成果。
作者:
出版社:
简介: 《離散》是李有成教授繼《他者》之後的一本新著,在精神上延續《他者》一書對弱勢者與其相關議題的關懷。離散是自古即有的人類生存處境,在全球化的時代更是普遍存在的現象。本書首先追溯若干民族在歷史上不同的離散經驗,特別是華人與原住民的離散經驗,接着論證離散與文學和文化生產的關係及其當代意義。全書的主要章節在細讀某些小說、電影及回憶錄文本,探討其中涉及離散經驗的重要議題,例如種族歧視、刻板印象、身分認同、文化政治、文化記憶、都會空間、家園政治、酷兒離散、家國想像等等,所論包括白先勇、哈金、林玉玲、吳子謙、米拉奈耶、古雷希、莫妮卡阿里等臺灣、新加坡、印度、美國及英國之重要作家與導演。作者希望藉着多方論證,模塑一個饒富批判意識的離散詩學。
Honey money:Power of erotic capital
作者: (英)凯瑟琳·哈金(Catherine Hakim)著;孟萍云译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
简介:《性感资本:从会议室到卧室都适用的魅力优势》编辑推荐:未必与生俱来,可以后天修炼。继波伏娃《第二性》后又一本性别“圣经”。首创“性感资本”,为女性谋取最大福利。性感资本,从会议室到卧室都适用的魅力优势。性感资本(Erotic Capital)=美貌+性感+打扮+社交技巧。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建中,香港《信报》创办人林行止,中华女性素质教育基金秘书长张乐华,魅力心灵成长专家张晓梅,女性幸福快乐指数研究专家赵格羽,《星岛日报》《周末画报》《东方早报》《哈佛商业评论》《金融时报》《经济学人》《卫报》合力推荐。
美国华裔流散文学批评的东方主义视野
作者: 陈爱敏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简介: 《认同与疏离:美国华裔流散文学批评的东方主义视野》作者在一个跨文化的语境下集中讨论美国华裔文学,并把焦点对准五位在英语文学界有着重大影响的华裔作家:早期成名的黄玉雪,迅速进入主流文学的汤亭亭,题材独特异军突起的谭恩美,桀骜不驯不断发出不同声音的赵健秀,以及近几年内成名并得到广大读者和学界认可的哈金。
简介: 中共建國六十年,最純正的中國知識分子,寫給中國最誠摯的備忘錄。 這是一位可敬的公共知識人的稀世之音,值得每一位讀者細心傾聽! 全球三百多位著名作家,包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因卡、柯慈、戈迪默、葛拉斯等人,以及著名作家魯西迪、艾可、愛特伍德、保羅.奧斯特、哈金、張戎等人,發表連署聲明,要求中共當局立即釋放因要求言論自由和民主的劉曉波。 你不是試圖搜集四川大地震中死難學生的名單嗎,這就涉嫌“顛覆國家政權”了;你不是試圖為死於有毒奶粉的孩子的家長提供法律援助嗎,這就涉嫌“顛覆國家政權”了;你不是試圖幫助因賣血而染上愛滋病的農民兄弟討一個“說法”嗎,這就涉嫌“顛覆國家政權”了;你不是試圖揭露無數的母親被計生人員強迫墮胎的慘劇嗎,這就涉嫌“顛覆國家政權”了。這個國家,這個政權,怎麼像一個紙糊的房子那樣無比脆弱呢?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大國,這是一個外表崛起、精神沉淪的大國,劉曉波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真相。 二十年來劉曉波不斷發出獅子吼,都是為了挽救一個一天天沉淪下去的大國,希望他有一天會回到文明的正流。本書所收五十篇文章是他在再度入獄前寫成的,包括兩個方面:正面是伸張自由、民主、人權、和平等普世價值,反面則是揭示「以沉淪當崛起」的種種醜惡面相。這是一位可敬的公共知識人的稀世之音,值得每一位讀者細心傾聽! < TOP>
等待
作者: 哈金 著 金亮 译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5-6-1
简介: 小说描写了一段长达18年的三角恋情:文化大革命时期,军医孔林苦苦等待18年,终于能与结发妻子淑玉离婚,和久久苦恋的情人吴曼娜结合的时候,却又失去了爱的激情。 为那个女人,他离婚离了整整18年,漫长的煎熬过后,等来的是身心的解脱,还是更牢固的枷锁? 长夜漫漫,青春易老,我们的爱情是否经得起18年的等待与煎熬?
苍天录番外
作者: 林夕编绘
出版社: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0
简介: 莲姬——大陆上最美丽神秘的女人。 她诞生于天地之间。不老不死、不生不灭,却毫无一丝人类的情感。 传说中,如果有年轻男子能够在二十年内让莲姬拥有与人类一样的感情,她就会永远和这名男子在一起,否则,她会夺走这名男子所有的一切…… 奥丁帝国年轻的王子——达南·凯西,自负而勇敢。在一次与哥哈金五国的激战中意外地看见了从沙漠海市蜃楼里浮现出的莲姬幻象……
伟人之初邓小平
作者: 武市红等著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简介:一 巴蜀之子 家世 勤奋好学 关心爱护弟弟妹妹 爬到石乌龟上玩 二 赴法之路 重庆求学 不忘恩师 第一次远洋 初到法兰西 在哈金森工厂 三 投身革命 走上职业革命家之路 “油印博士” 领导“战运总会” 部署反逃亡斗争 出任一二九师政委 神头岭、响堂铺伏击战 粉碎日军的九路围攻 开辟冀南抗日根据地 领导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 九 在抗日战场上(下) 打 “虎”拒“狼” 邓小平与卓琳 战斗在太行山上 百团大战 建设巩固的抗日根据地 “三三制”原则 开展大生产运动 担任北方局代理书记 推动整风运动 十 决战岁月 上党战役 平汉战役 九战九捷 挺进大别山 战斗在大别山区 淮海战役总前委书记 打过长江去
檀岛花事:夏威夷植物日记
作者: 刘华杰 著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7-1
简介: 美丽的夏威夷群岛是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也是考察地壳变动、适应辐射演化、生物多样性变迁的理想地点。植物爱好者北京大学哲学系刘华杰教授踏着洛克的足迹,在近一年时间里在夏威夷群岛风餐露宿,攀爬数十条山道,实践着他所倡导的“博物人生”。作者追随徐霞客、奥斯贝克、华莱士、威尔逊、哈金森等博物学先贤,以第一人称的游记体生动记录并用精彩照片展示了作者所观察到的大量本地植物和外来植物。本书为人们深度了解夏威夷的植物种类、本土种与外来种的竞争、生态变迁、植物保护、自然教育等提供了鲜活的材料,也为自然爱好者快速熟悉陌生环境、准确识别当地物种以及尝试博物学生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
Journey.2,The mysterious island
作者: (加)布拉德·佩顿(Brad Peyton)导演;(美)道恩·强森(Dwayne Johnson), (美)乔什·哈切森(Josh Hutcherson), (英)迈克尔·凯恩(Michael Caine)主演
出版社:中国录音录像出版总社,[2012]
简介: 在影片《地心历险记》的续集中,17岁的肖恩(乔什·哈彻森,继续饰演第一部影片中的角色)收到一封来自神秘岛的密电--那里有诡异危险的生灵和致命的火山,还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肖恩的继父(道恩·强森饰)无法阻止肖恩,于是在直升机驾驶员(路易斯·古兹曼饰)和他美丽固执的女儿(凡妮莎·哈金斯饰)的陪同下,四人一同出发前往小岛,赶在巨浪吞噬岛屿、埋葬神秘财富之前,救出滞留在那里的人。 精彩剧照: 演员简介: 乔什·哈切森(Josh Hutcherson):美国男演员,2002年以电视电影《House Blend》出道,凭借电影《小曼哈顿》、《勇敢者游戏2》受到关注,因电影《通往特雷比西亚的桥》在票房和口碑上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让乔什同合作的安娜索菲亚·罗伯一时间成为人见人爱、风头无二的小演员。
我所知道的战争wo suo zhi dao de zhan zheng
作者: (美)乔治·S.巴顿著;陈铎,李福崇译
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2005
简介:乔治·S·巴顿将军(1885年-1945年)是美国陆军四星上将。1909年毕业于西点军校。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任美国欧洲远征军总司令潘兴将军的上尉副官。1917年参与美军第1装甲坦克旅的组建,并随该旅参战。1932年毕业于美国陆军学校。历任装甲坦克旅旅长、师长、军长。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任美国第3集团军司令。法西斯德国投降后,任德国巴伐利亚军事行政长官和美国第15集团军司令,免职后负责领导一个总结战争经验的小组。1945年12月9日,巴顿因车祸负伤,后于12月22日去世,享年60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指挥所属部队参加了西方盟军在北非、意大利和欧洲第二战场的各次主要战役,一直到彻底打败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在作战中,巴顿重视坦克作用,在西方盟军各部队中,他所指挥的部队战绩最为辉煌。人们称他“有指挥大军的天才”,特别擅长于进攻、追击和装甲作战,是一位敢打敢拚、英勇善战的骁将。 本书原名《我所知道的战争》实际是巴顿将军根据自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战北非、意大利和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期间在作战间隙时写下的日记,在1945年5月战争刚刚结束时匆匆撰写的。在巴顿将军12月不幸因故死后,由其夫人及在整个二战期间担任巴顿将军副参谋长的哈金斯上校编辑整理出版。这也是巴顿将军惟一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连续性记载,因此颇具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从这本书中,人们可以了解巴顿将军的战役战术思想、作战原则和指挥艺术;当时的战略战役态势,交战双方的战略战术意图;以及敌对双方上层的许多趣闻轶事,是研究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重要参考史料。
新民说 四分之三的沉默——当代文学对话录
作者: 傅小平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08月
简介: 这是一本由诚实的提问引出的不可多得的好书。——高尔泰他的视角、洞察力,都堪称一流。他走向了思与诗的核心地带。——张炜这部对话集,宏观处从中国时空透视全球化语境,微观处用显微镜观察细节的水滴。——杨炼名家推荐: 《四分之三的沉默》是汉语中我读过的*丰富、*精彩的访谈集。——哈金 这是一本由诚实的提问引出的不可多得的好书。不仅是采访记录,也是一簇簇思想碰撞的火花。诚如资中筠先生所说,她的一些话语,是由于采访者的“推动”才说出来的。只有精彩的提问,才能唤出精彩的回答。提问的精彩,来自敏锐的审美感觉、广泛而深入的阅读,以及对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相信不仅现在的读者,将来的读者也会从中得到许多阅读的快乐和有益的启示。——高尔泰 傅小平的文学对话,本身就是精彩的文学作品。他像个灵巧的内心侦探,善用对话这一独特文体,跟踪、追寻、审视、厘清当代中国文学诸大家,迫使作者摊开思想地图,辅助读者裁定作家是否能自圆其说,*终验证于作品的质地。这部对话集,宏观处从中国时空透视全球化语境,微观处用显微镜观察细节的水滴。听傅小平与作家们谈话,我们会不知不觉参与其中,颔首,微笑,摇头,皱眉,掩卷之后,才突然发现,我们都是揭秘的共谋者,和傅小平一样,在窥探作家内心堂奥的同时,加倍享受了杰作的创造之美。——杨炼
苍天录·王朝
简介: 伊斯莲·罗兰——哥哈金王国最年轻的少女将军。她的睿智和勇气使地成为了哥哈金人民心目中无往不利的战伸?美丽的禁忌之子奥卡也一直守护着她。风云突变,伊斯莲·罗兰的生父——吉论亚的执政官绛焱皇子再度挑起了对哥哈金王国的战争:伊斯莲·罗兰成为王国军统帅领军迎战自己这位素未谋面的父亲… 而这时,伊斯蓬和奥卡却意外地发现,吉论亚军的统帅,神秘莫测的黑发青年克拉姆,竟然与奥卡一样也是神之一族的后裔,而他的背后似乎还隐藏着一股庞大而诡异的力量——与一个叫“莲姬”的女人有关……
一路有言笑
作者: 不宁惟是著
出版社:接力出版社,2005
简介:一个爱思考、爱读书、爱旅游的独行女孩的心路历程,一位“80后”作家独特的生命感悟。作者不宁惟是的文字洗练,叙述从容,个性鲜明,酷肖网络作家安妮宝贝。 本书分为《流记篇》、《书记篇》和《散记篇》三部分。《游记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摩洛哥、西班牙、希腊以及中国东北等地的旅行经历和旅途中的体验。《书记篇》主要是作者读书的心得与体会,从止庵的《废名文集》到哈金的《等待》,从杂文到诗歌,从书评到影评,涉猎广泛。《散记篇》主要是作者的一些随笔文字,是对作者心情的记录,有人物与景物的描写,有对生活点点滴滴的感悟,有对一词一物的评述。 全书配有作者亲自拍摄的多幅图片,视角新奇,韵味独特,与富有特色的文字珠联璧合,给人全新的阅读感爱。
实用广告理论与方法
作者: 哈金芳 编著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5年10月
简介: 哈金芳编著的《实用广告理论与方法(高等院校 十二五工商管理类课程系列规划教材)》自成体系, 有独立、完整的广告学理论体系和实用的广告实务方 法,并试图较好地弥补以上缺憾。本书也是笔者多年 教学实践的积累和总结。 本书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本、专科生学习 广告学基本理论和实务方法的教材或参考书;可以成 为帮助企业管理者或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士快速、系统 地学习和掌握广告学基本理论及基本方法的指导书: 可以作为对广告理论及广告实务方法与技巧有兴趣的 人士的通俗读物。
Supermoney
作者: (美)亚当·史密斯(Adam Smith)著;李月平,曲绍宏译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简介:沃伦·巴菲特是谁,什么是超级金钱 退休的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和他的女朋友一起居住在法国南部,翻译希腊文和拉丁文的经典著作—这是他最青睐的业余爱好,而证券分析师的圣经—《证券分析》(Security Analysis)一书的主旨,正是出自古罗马诗人贺瑞斯(Horace):“现在正在跌落的,将来还会复原;而现在风光无限的,将来也会跌落。” 在认识格雷厄姆之前,我曾经在《金钱游戏》一书中提到过他。在我的笔下,“如果证券分析能被算作一门职业的话,格雷厄姆便堪称这个行当的教父。在他出现之前,这个职业根本就不存在,因此,格雷厄姆的权威地位不容置疑。” 格雷厄姆本人对“教父”的称谓十分满意。他用希腊文纠正了我书中的几处错误,并表示自己愿意在纽约和我讨论一些问题。 在那之后不久,他果真来到了纽约,会见出版商并探望自己的小孙子,我借机询问他对当前市场的看法。 格雷厄姆希望我能为他的著作《聪明的投资者》(Intelligent Investor)创作一个新的版本。“我只愿意把这件事情交给两个人去做,”他说,“一个是你,另一个是沃伦·巴菲特。” “沃伦·巴菲特是谁?”我问。1970年,在奥马哈城和格雷厄姆的朋友圈以外的地方,并没有多少人听过这个名字。 而今天,沃伦的名头是如此响亮,当报纸提到他时,甚至不需要在前面加任何同位语,如果一定要为他安一个头衔的话,报纸会把他简单地称做“投资者巴菲特”。各处的书架上都可以找到关于他的传记。巴菲特的确当得起“投资者”这个称谓,他是有史以来这个领域里最出色的实践者。投资使他成为这个国家第二富有的人,仅次于他的好朋友比尔·盖茨。 甚至在1970年,沃伦的投资业绩就已经出类拔萃,而他的投资方法和技巧在当时并不流行。1956年,他用从朋友和亲戚那里借来的10.5万美元与人合伙进行投资,而到1969年他终止合伙关系时,最初的资金已经增值为1.05亿美元,复利收益率达到31%。沃伦的业绩表明,他的身价在2500万美元左右。他之所以让合伙企业关门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已经不能理解当时股票市场的情况。 就写作新版《聪明的投资者》而言,我并不是一个合适的人选。我是萨姆·斯特德曼(Sam Stedman)的信徒,他的投资哲学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增长”,他提倡寻找那些迅速成长并能将高增长率保持下去的公司。这些公司拥有受到保护的专利权和不可动摇的市场地位,至少在三年之内能够保证稳定的利润,不过它们的股票价格往往高于平均水平,而且不支付股息。 施乐914,这种机器让我们陷于“成长投资”中不能自拔。它是世界上第一台复印机,曾经有人说在将来的某一天人们也许会将“施乐”当成一个动词来使用,这在当时看来有些异想天开。施乐被认为是“10倍成长股”,一旦找到这样一只股票,就再也没有其他东西能吊起你的胃口。施乐的信徒甚至把这种模式复制到了其他国家—英国的Rank 施乐和日本的富士施乐。 人们涌进57大街的登喜路专卖店,订做袖子上有四排扣的西装。我们将格雷厄姆抛在了脑后,尽管他很有个人魅力,但他在1949年说过的话让人们觉得不太中听,他说自己不会购买IBM的股票,因为这只股票的价格已经越过了“我所认为的真实投资的底线”。 在格雷厄姆的催促下,我和沃伦进行了几次电话交谈,然后专门飞到奥马哈去和他见面,即便在那时我也不认为自己能够胜任格雷厄姆为我安排的工作。我们一起吃牛排,享用烤肉、鸡蛋和马铃薯。我和沃伦相处得十分愉快,他是一个随和、有趣的人,拥有惊人的天赋,正如每个人现在知道的那样,他堪称聪明绝顶。 从外表上看,沃伦并不像是施乐的拥趸。尽管西装革履,但他显然对衣服的裁剪并不在意,手腕露在袖子外面(如今,作为资深的金融权威,沃伦的衣着无可挑剔,不过我相信他对服饰的兴趣仍然不大),用一位施乐追随者的话说,沃伦看上去就像刚从卡车上掉下来的芜菁。 我来到沃伦位于法纳姆大街的住所,在1958年,他花了3.15万美元买下这套房屋。屋子略显凌乱,但却十分舒适。 我想知道,他是如何在奥马哈进行投资操作的。纽约的投资组合经理通常都会在早饭、午饭或宴会时聚在一起,交流一些信息。 “奥马哈给了我洞察力。”沃伦回答。他给我看了一篇出自华尔街的报道,上面写着:“证券分析来不得一时一刻的松懈。” “噢!”沃伦感叹道,“这类东西总会让我觉得内疚—当我忍不住到外面来上一杯可乐的时候。” 沃伦似乎对寻找下一个施乐兴趣不大。笃信增长率的人们正在四处搜索,和小贩、顾客、竞争者谈论着菲利普·费希尔(Phil Fisher)的哲学,而沃伦的研究方法则别具一格。 举个例子,沃伦注意到印第安纳的一只高速公路债券售价为70多美元,而伊利诺伊州一只几乎一模一样的债券则卖到了90多美元。投资债券的人们认为这种差异的存在主要是由于印第安纳高速公路的维护金额不够高。 沃伦亲自开车去印第安纳高速路上转了一圈,然后他来到印第安纳波利斯,查阅了高速公路部门的维护报告,他认为这条路实际上并不需要那么高的维护费用,于是他购买了这只债券。很快,该债券的价格便上升到伊利诺伊州债券的水平。 沃伦向我说明了他的几条投资原则,他把它们记在一个发黄的小本子上: 1. 我们进行投资选择的基础是投资的价值,而不是受欢迎的程度。 2. 我们的投资要致力于将永久性的资本损失(而不是短期内的报价损失)降到最低。 3. 我和我的妻子、孩子对合伙企业中属于我的净价值拥有全部所有权。 沃伦已经关闭了他的合伙公司,所以我没法对它进行投资。这家合伙企业购买了一家新英格兰老式纺织企业—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份,当时它的股票在“粉红单”市场上进行交易。我查询过这家公司的资料,它似乎正在走向没落。 沃伦在给投资人的信中写道:“伯克希尔所处的市场存在过度竞争,因此它不可能像施乐那样赢取高额利润,不过拥有这家企业并不见得是一件坏事。” 我并没有购买伯克希尔的股份。在我离开奥马哈之前,我对沃伦说我对改编格雷厄姆的著作没有兴趣,沃伦说他也有同样的想法,于是我们告诉格雷厄姆,他的书事实上不需要做任何改进。 《超级金钱》这本书记录了格雷厄姆和沃伦的一些小故事。该书出版时,出版商兰登书屋(Random House)为此举办了一次宴会。沃伦参加了这次宴会并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我们一起合影留念,照片上我的头发很长,而沃伦的发型使他看起来像个中美洲人。 沃伦购进了华盛顿邮报公司的大量股份,这家报业公司的人很诧异:“这个沃伦·巴菲特是谁?” 我向华尔街的朋友询问华盛顿邮报公司的境况,他们似乎对这家公司的股票并不看好。 他们说:“在大城市中,报纸正在走向消亡。卡车无法开进狭窄的街道,劳动力的问题也十分严重,现在的人们都习惯于从电视上获取新闻信息。”看起来,华盛顿邮报公司成不了下一个施乐。 1976年,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对纽约杂志公司施行了一次恶意收购。我曾经是后者的创建人之一,并拥有5%的股份。我们花费了8年的时间让这家公司成为业内的佼佼者。我们不仅拥有《纽约杂志》(New York Magazine),还创办了《乡村之音》(Village Voice)和《新西方》(New West),而现在,默多克买下了这家公司50.1%的股份。 我给沃伦打电话并向他诉苦。 “你想把公司买回来吗?”他问。 他给我送来了新闻集团的年报,上面充斥着晦涩难懂的英国和澳大利亚会计术语。 “新闻集团的市场价值为5000万美元,”沃伦说,“如果你能拿出2700万美元,你就可以拥有两家澳大利亚的大型报刊、73家英国周报、2家电视台和Ansett航空公司20%的股份,而且还可以让纽约杂志公司重新回到你手中。” “我们应该怎么做?”我问。 “‘我们’是什么意思?”沃伦说,“你想把杂志公司要回来,而我正在给你出主意。” “但是默多克控制了新闻集团。” “你没有仔细阅读。看看第14条脚注,Clarendon拥有40%的股份,其他股份由澳大利亚的一些机构持有。Clarendon属于默多克和他的四个姐妹,如果能够说服其中的一个就好办了,你和我看来得有一个人去澳大利亚待上一年了。” 我没有去澳大利亚,也没能要回纽约杂志公司,也许我本应买下新闻集团。默多克后来出售了这家本属于我们的杂志公司,卖价是他买进时的几倍。 当电视节目“亚当·史密斯”开始录制时,我们迅速把节目现场搬到了奥马哈,这是沃伦第一次在电视上露面,也是很长时间内唯一的一次,在节目中沃伦不断地使用棒球术语来打比方。 “当我审视我的公司管理者时,我感觉自己就像是扬基队的米勒·哈金斯 (Miller Huggins),注视着自己的选手阵容。” “在股票市场上,你就是击球手,而市场就好比投手。市场不停地掷出各式各样的球,但除非其中有一个好球,否则你没必要挥棒。” “所以你也许6个月都不会挥一次棒?” “你可以两年都不挥棒,这就是伯克希尔不在华尔街上市的好处—没有人会在围栏后面冲你喊叫:‘快挥棒击球,你这个废物!” 在后来的几次电视访谈中,沃伦继续和我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你曾经说过:‘也许纽约股票交易所会关闭两年,但我并不会太在意。’不过你被认为是投资界的权威,那么你怎么才能自圆其说?” “纽约股票交易所是否开放和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股票会不会升值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交易所在周末也关门,但我并不会因此慌张。当我审视一家公司的时候,它的价格是我最不关心的部分。你不会一天问三次‘我的房子值多少钱’对吗?每只股票都代表一桩生意,你真正应该关心的是,这桩生意的价值是多少?” 沃伦曾经送给我几份国家互助人寿公司(National Mutual Life Assurance)的年报,当时凯恩斯是这家英国企业的主席。“这个家伙深得主席报告写作的精髓。”沃伦漫不经心地说。 作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主席,沃伦写给股东的公开信甚至比凯恩斯的报告还要著名,它们已经成为了投资的教科书。在公开信中,沃伦不仅细致地阐述了公司的各项业务,而且对会计流程进行了分析。 伯克希尔在奥马哈的年会吸引了超过1万人前来参加,巴菲特和他的副主席查利·芒格(Charlie Munger)花了几个小时的时间回答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一场独一无二的研讨会,参加人数的纪录每年都在不断地刷新。不论伯克希尔每年的业绩如何,当你从奥马哈年会离开的时候(伯克希尔的年会堪称资本家们的伍德斯托克),总会觉得轻松许多。 在“.com”泡沫期间,巴菲特一如既往地保持了冷静的头脑。他说,如果由他来教授一门投资学课程,他会在课堂上提问:“.com能值多少钱?“如果有学生给出任何一个数值,巴菲特说:“我都会毫不留情地给他一个F。” 曾经风光一时的公司和机构坠入了凡间。令人敬畏的“成长型”公司正在“烫平”自己的利润,而一家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则失去了信誉。正如贺瑞斯所说:“现在风光无限的,将来也会跌落。” 然而巴菲特却还是巴菲特,仍然在法纳姆的居所里居住,仍然在位于Kiewit广场的办公室里办公。政府指望沃伦能让我们回到正确的轨道上。他在《华盛顿邮报》的显要位置发表文章,就一些重要的问题展开论述。而最近,巴菲特致股东的公开信则给人们上了一堂道德课,“查利和我对过去几年中发生的事情感到恶心,股票持有者遭受了数十亿美元的损失,而作为这场灾难的始作俑者,公司总裁、推销商和其他高层人物却带着惊人的财富扬长而去……这些商业领袖把股东视作替死鬼而不是伙伴,他们真应该感到羞愧。” 沃伦·巴菲特有权感到愤怒,他的话也得到了听众的响应。金融界总会招来一些擅耍花招的骗子;金钱以数字的形式编制,而数字又是如此容易受人摆布。大萧条时期的纽约股票交易所主席理查德·惠特尼(Richard Whitney)最终锒铛入狱,他是他那个时代的马莎·斯图尔特(Martha Stewart)。不过如今的社会已经变得更加宽容,斯图尔特甚至有机会主持一档广播节目并在电影中过一把影星瘾。 《超级金钱》在1972年首次出版,书中有一位个性鲜明的人物:戴维·巴布森。他被描述为“复仇天使”,当着许多大银行和共同基金代表人的面,这个粗暴易怒的新英格兰人说:“你们当中的一些人应该离开这个行当。”他宣读了一份股票名单,那些曾经的市场宠儿无一例外地摔了个稀烂;他还分门别类地细数金融界的罪过:空壳集团的骗局,把养老基金当成摇钱树的公司总裁和财务总监,粉饰书面业绩的共同基金经理,等等。尽管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事实上他单子上列举的东西一点儿都没有过时。如果戴维能看到如今对冲基金的状况,那该多么有趣啊!不过很遗憾,他已经离我们而去了。 《超级金钱》是《金钱游戏》的姊妹篇,两本书都运用了第一人称的叙事口吻,用戏剧化的手法描写各种各样的人物。在《金钱游戏》中,大人物温菲尔德闪亮登场,他穿着牛仔裤和牛仔靴,追逐那些从5美元飙升到50美元的股票,而到了《超级金钱》,他的资产已经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信用收缩和股市萎靡中缩水了 90%。不过他并没有因此而心慌意乱,他仍然拥有位于滑雪胜地阿斯彭的豪宅,并且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艺术史,他购买了一些公用事业部门的股票。“温菲尔德搞公用事业?”我对此感到诧异。“时过境迁,孩子,时过境迁。当情况发生改变时,我们必须有所觉察。”他回答。在这本书中还提到一位人物,他卷入了大规模的法律诉讼,关于他是否曾向原告支付非法回扣的问题争论至今。 正如温菲尔德所说,事情总会发生改变,但在有的时候,它们越是改变,就越是接近原始的样子。比如,在《超级金钱》的这个新版本面世的同时,我们正进行着一场昂贵且饱受质疑的战争,并且面临着巨大的财政赤字,整个国家陷入了争吵与焦虑。这样的情形与20世纪70年代初的景象如出一辙:越南战争以及由战争引发的赤字,对未来潜在危险的担忧,而在当时的金融界,结构性的变化即将发生。70年代的这些变故使得华尔街3/4的公司从市场上消失。我们无法预知下一个十年将会发生什么,但我们已经感觉到了隐隐的震颤。 除去轶闻趣事以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两本书中也涉及了一些严肃的话题。比如,《金钱游戏》指出,人们总是试图从理性的视角看待金融事件,因为他们认为金融游戏的衡量标准是数字,而数字是有限且明确的。不过,按照《金钱游戏》的说法,事情的真相并不是这样。任何一位敏锐的观察者都能看出,金融游戏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行为或者心理。再者,人们并不总是像经济学家假设的那样,在理性收益最大化的前提下行事。《金钱游戏》中引用了一些箴言,譬如 “股票并不知道你拥有它”、“价格没有记忆”以及“昨天与明天无关”。富达的创立者约翰逊先生检验过这样一种理论—“一群男人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类似于一个女人”,而一位心理学家则推断市场上存在着追求失败的人。 几十年过后,阿莫斯·特韦尔斯基(Amos Tversky)和丹尼尔·卡纳曼(Daniel Kahneman)在行为经济学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的尝试,这个领域如今已经变得炙手可热。他们发现了什么?人的行为可以是非理性的。人们害怕遭受损失,因此他们不会将赌注放到最大。特韦尔斯基和卡纳曼并不研究经济,而作为心理学家,这两个人取得的成就激动人心:他们构建出种种游戏、问题和情景,以揭示出人们的实际行为方式,他们的研究结论与古典经济学的假设正好相反。特韦尔斯基和卡纳曼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称为“预期理论”,并将它发表在《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a)杂志上,因为这份经济学期刊此前曾经刊登过几篇关于决策理论的著名文章。幸亏他们没有选择《心理学评论》(Psycholognical Review)—假如这篇文章最初刊登在一本心理学杂志上,也许它就不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我和我的同事认真学习了特韦尔斯基、卡纳曼及他们的追随者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的理论。2002年,卡纳曼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特韦尔斯基已在前几年去世)。 《超级金钱》同样试图探讨一些严肃的话题。“超级金钱”这个词实际上是我创造出来的,我用它来区分我们钱包里的绿色钞票和国家的真正财富—资本化了的收益(或者说利润),它们以股票的形式在市场上存在。你在Google拼死拼活地工作,但与Google公司的股票期权相比,你每周得到的工资实在微不足道。将Google发给你的工资支票兑现,你得到了货币,而将你手中的股票期权兑现,你得到的是超级货币,这就是为什么在这个国家—事实上是在全世界—没有货币、拥有货币和拥有超级货币的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超级金钱》还将带你思考如何衡量我们经济系统中那些不能被量化的因素。砍下一株生长了500年的红杉,国内生产总值账户的金额增加,但是没有哪个账户的金额会因为红杉数量的下降而减少,因此,即使拥有大量的超级货币,我们也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这本书提出疑问,通用汽车会信奉和谐吗?通用电气会信奉美好与真相吗?本书用轻松的口吻给出了答案,然而,即使在今天,它们背后的问题也还需要进一步地讨论和思索。
超现实数码影像创意
作者: (英)巴里·哈金斯,(英)兰·普罗伯特著;徐锡华,徐莹,陈茜译
出版社:浙江摄影出版社,2013
简介:《搞怪照片:超现实数码影像创意1》超现实主义影像艺术大师详细讲解、展示了如何运用数码技术制作精彩炫目的影像效果,让你饱览超现实数码影像的创作奥秘,感受前所未有的影像震撼。
伟大摄影师传记
作者: 朱丽叶·哈金
出版社:中国摄影出版社 2016年09月
简介:《伟大摄影师传记》这本书中,以大胆而引人入胜的笔触呈现了19至20世纪,包括安塞尔•亚当斯、伊冯夫人在内的38位最有影响力的摄影大师的一生,揭开了他们复杂的性格成因,以及塑造了其世界观的社会和政治背景,阐述了自己对其创作研究的新观点。本书以这些摄影大师的个人肖像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为插图,这些生动的原始图像资料不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细致地了解摄影师本人,而且还能够引导读者了解摄影艺术本身的创新和发展历程。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作者: 托马斯·库恩(Thomas S. Kuhn)著;伊安·哈金(Ian Hacking)导读;金吾伦,胡新和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十五个有想法的书人
作者: 梁文道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改变世界的134个概率统计故事
作者: 岩泽宏和
湖南科技出版社 2016年4月
蒲公英的种子——华裔文学与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研究
作者: 芮渝萍 等著
科学出版社 2015年06月
南京安魂曲
作者: 哈金著;季思聪译
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
小镇奇人异事
作者: 哈金[著];王瑞芸译
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
Selected stories of north American chinese writers
作者: (美)融融,(美)瑞琳主编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
全球华语小说大系,海外华人卷
作者: 张颐武主编;师力斌编
新世界出版社,2012
驯服偶然
作者: 伊恩哈金
商务印书馆 2015年04月
国际经典字体设计教程 :字体要怎么使用
作者: Michael Harkins(迈克尔·哈金斯)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4-8-1
Waiting
作者: [美]哈金著;金亮译
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
The taming of chance
作者: (加)伊恩·哈金(I.Hacking)著;刘钢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Bi any other name:bisexual people speak out
作者: 罗兰·哈金斯(Loraine Hutchins),兰妮·卡阿乎玛努(Lani Kaahumanu)编;陈锦华译
商周出版,2007
作者: 哈金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年03月
History and systems of social psychology
作者: (美)萨哈金(Sahakian,William S.)著;周晓虹等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