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tudy on agricultural protection in China
作者: 潘盛洲著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简介:
片断:
一、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本研究的选题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1.农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这种
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农业是人类社会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
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的
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农业是一切非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
的基础”等事实的抽象描述上,而且还被经济学家依据大量实证
分析基础上所作的严密的理论推理所证明,比较经典的概括就
是,农业对国民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主要有四方面的贡献:产品贡
献、市场贡献、要素及外汇贡献(库滋涅茨,1961)。在我国,
特殊的国情赋予了农业特殊的重要性,这就是,由于全国12亿
人口中有9亿多生活于农村,直接靠农业及其相关产业获取收
人。工业原料中的40%(其中轻工业原料的70%,纺织工业原
料的90%)来自农业,全社会商品的43.2%销往农村,使得农
业成为决定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自立的基础产业。因此,
旨在探求保障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农业保护研究不论是在理论上
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我国农业目前的发展状况迫切需要开展对农业保护问题
的研究。经过近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
瞩目的成就。最显著的标志是,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以
占世界7%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吃饭问题。但
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中最薄弱的环节,农
业发展滞后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从1991年到1994年,全国工业
年均增长24%,而农业只增长6.6%,工业增长速度相当于农
业的近4倍,显然超出了现阶段工农业发展的正常比例。特别是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农业
在为工业建设提供了巨额的资金、原料、劳动力等的情况下,目
前仍在源源不断地向非农产业输送着各种经济资源。不少地方出
现了资金、土地、物质、技术人才、高素质劳动力甚至领导精力
的“农转非”,使得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恶化,发展后劲明显不
足。这除了价值规律支配下的市场运作外,一些地方政府的行为
无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外,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加
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临近,我国农业发展不仅受尚未理顺的经济体
制的制约,受农业自身经营规模小、管理水平低、生产条件差等
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困扰,还面临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的冲击。因
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需要不需要对农业进行
保护、如何保护,亟需在理论上给出回答,在政策上给出措施。
3.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对农业保护问题的
研究具有一定的国际意义。首先,如果通过该问题的深入研究,
制订出一套有效的政策措施并被付诸实施,从而保障我国农业与
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使现在的12亿多乃至本世纪
末的13亿中国人民不仅吃得饱而且吃得好,不仅过上小康的日
子而且继续向富裕迈进,这本身就是对人类世界的一大贡献。其
次,世界上还有许多类似我国的发展中国家,近些年来我国改革
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引起了他们的密切关注。如果我国能够成功
地开创出一种成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农业保护模式或保障农业
与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的路子来,则对面临着同样问
题的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农业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
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都会碰到它。对该问题的理论探索,将
会丰富发展经济学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后记:
p;农业保护是一个涉及全局、且理论性和政策性较强的重大问
题。由于所从事的工作性质使然,几年前我就对该问题的研究产
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陆续地写了几篇这方面的文章,但真正对该
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却是在我的导师朱希刚研究员的鼓励和指导
下开始的。因为本书是利用工余时间进行写作的,有时只能写半
个小时、甚至十几分钟,所以进展一直较慢,但我坚持了下来,
并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在1998年4月完成了本书的初稿。
朱老师对本研究倾注了大量心血,从题目的确定到框架的构
思,从资料的搜集到具体的计算、分析甚至写作,他都给予了及
时的指导和帮助。他那渊博的知识,使我获益良多;他那积极的
工作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使我深受教育;他那正直宽厚的品
格,已经并将永远对我产生影响。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段应碧同志拨冗为本书作
序,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和鞭策。
在研究和论文写作过程中,我工作单位的肖万钧、张从明等
领导同志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和支持,并为我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
境,使我能够自始至终愉快地边工作边写作。中国农业科学院的
牛若峰、冯海发、程国强、赵芝俊、厉为民、孙东升,深圳市公
路局的丘国荣,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的曹力群,国务院扶贫
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陈凡,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所韩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张忠发,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的马晓河
等,均从不同方面给予我大力支持和帮助。
中国农业出版社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方便,特别是沈镇昭、
秦光武、柯文武、姚红等同志为成书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在本书出版之际,谨向上述老师、领导和朋友致以诚挚的感
谢。
本书参考了大量近年来有关的研究成果,特向书中引用了文
章著作的作者表示感谢。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妻子瓮巧玲,在我进行该项研究和写作
期间,她几乎承担了全部家务。没有她的理解和支持,我是很难
完成本书的写作的。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经验不足,加之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
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潘盛洲
1999年5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