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7 项 “寒寒”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宋英杰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2017年10月
简介:
《二十四节气志》是中国气象先生宋英杰潜心之作。凭借多年强大的专业积累和知识功底,他从气象大数据的角度,为我们解读二十四节气的文、理、古、今。读者不仅能看到传统节气知识,更能了解节气随时代的演变和发展。
几千年的节气文化,在今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熬过了冬天,却差点儿冻死在春天”?
大寒、小寒谁更寒?大暑、小暑谁更热?
50年来,中国人名的变化竟然跟天气息息相关?
为什么实际温度是30摄氏度,体感温度却超过40摄氏度?
冯骥才为何说“女人的孩提记忆散布在四季,男人的童年往事大多在夏天”?
时光律动,草木枯荣,《二十四节气志》,为你讲述节气文化在这个时代的“未完待续”。
二十四节气是“未完待续”的文化。我们的传承,不是只从古籍中寻章摘句,还要留下这个时代对她的独特贡献。使她,充盈着科学的雨露,洋溢着文化的馨香;使她,既在我们的居家日常,也是我们的诗和远方。
——宋英杰
【目录】
目录
推荐序/马未都
序言
立春 四时之始
雨水 甘雨时降
惊蛰 阳和启蛰
春分 青葱时光
清明 正好时候三月春
谷雨 雨生百谷
立夏 万物并秀
小满 正阳时节
芒种 亦稼亦穑
夏至 景风南来
小暑 蒸炊时节
大暑 大暑龌龊热
立秋 凉风有信
处暑 禾乃登
白露 玉露生凉
秋分 平分秋色
寒露 秋中之秋
霜降 杪秋时分
立冬 过冬如修行
小雪 气寒将雪
大雪 似玉时节
冬至 迎福践长
小寒 冬将军
大寒 寒气之逆极
附录一二十四节气歌谣
附录二以时序为秩的行事规则:《礼记•月令》
附录三经典的物候历:《逸周书•时训解》
附录四节气岁时在日本的流变
【免费在线读】
秋分平分秋色
秋气堪悲未必然,
轻寒正是可人天。
每年9月23日前后,是秋分,到了昼夜平分之时。现今,北半球很多国家依然是“一刀切”地以昼夜平分日(相当于春分和秋分)作为春季和秋季的起始日。诗云:“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在诗人眼中,似乎是中秋满月将秋色平分。实际上,真正平分秋色的是秋分,“昼夜均而寒暑平”。
一位旅居欧洲多年的朋友对我说:“每年到夏至那一天,我心里就会咯噔一下,因为白昼由盛而衰了。到秋分的那一天,心里又会咯噔一下,因为开始昼短夜长了。”一个微妙的时间节点,往往带给人们别样的心念。
对于气温,我的感触是:初秋,升降随意;中秋,反弹无力;深秋,保持不易。初秋的气温像减肥,刚刚降了又反弹。中秋的气温像大盘,降下容易升上难。深秋的气温像工资,没降就算涨了钱。
夏、秋、冬的博弈转折
秋分时季节版图上,秋坐拥约620万平方公里的势力范围,并意欲接管夏的江北地盘。
就在秋与夏在长江沿线胶着之时,冬已从青藏高原大本营悄然出山,并借助“外援”,在天山和大兴安岭将秋击溃,赢得两片“飞地”。冬的领地迅速扩至约188万平方公里。此时,夏的疆土只剩下约152万平方公里,仅为盛夏时代的1/4,在夏、秋、冬的“三足鼎立”中位居末席。由于有副热带高压这个“外部势力”的资助,并有气候变暖的“国际形势”,此时,夏之阵地易守难攻。
秋分,恰是夏、秋、冬“三国”博弈格局的转折点。
季节版图上的焦点:秋分前,主要是夏、秋间的纠纷,秋蚕食夏的领土;秋分后,主要是秋、冬间的争端,冬鲸吞秋的属地。
秋分时节,夏、秋的气候分界线已至长江沿线。此后,秋在南线攻掠的余地已然有限,在北线将遭遇冬的加速入侵。所以,秋分时节,是秋之疆域短暂的全盛时期。
木犀热
农历八月,雅称桂月,秋分恰是桂香时节。
秋分时节,南方往往依然暑热未消,还难以把每只秋老虎都关进笼子里。旧时,人们把这时的闷热天气,称为“木犀蒸”,闷热都被说得如此文雅。
范成大《吴郡志》记载:“桂,本岭南木,吴地不常有之,唐时始有植者。浙人呼岩桂曰木犀,以木之纹理如犀也。有早晚两种。在秋分节开者,曰早桂。在寒露节开者,曰晚桂。将花之时,必有数日鏖热如溽暑,谓之木犀热。言蒸郁而始花也。自是金风催蕊,玉露零香。”
以前在北京,我对于“木犀蒸”自是没有切身的感触,因为秋分时节,北京早已秋凉如水。
2015年,秋分日我赶巧到湖南出差,恰好邂逅金桂。其时天气依然闷热,爱出汗的我还随身携带着暑期出差的“标配”:毛巾。两天之后,临走时,天气迥异。一场风雨之后,木犀蒸已然变成了木犀凉,真的是金风催蕊、玉露零香。于是我以此发了一条微博:“迎候你时,一树芬芳;送别你时,满庭花雨。”催蕊零香的凉爽,却让人顿生一丝小伤感。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天气预报》背景音乐《渔舟唱晚》的音乐情境,正是出自云销雨霁的秋分时节。
秋季来临,很多地区的降水量锐减。以北京为例,与8月相比,北京9月的降水量会减少72%,10月减少86%。
记得唐代李贺有一句诗:“少年心事当拿云。”少年心性豪放,会有摘下云朵的想法。但仔细想来,“拿云”应该是与节气有关的技术活。卷云太远,纤细又轻薄,摘云仿佛只扯下了几片羽毛,没有摘云的仪式感和获得感。层云低垂着、铺展着,灰蒙蒙的,感觉脏兮兮的,有点像黑心棉,估计有精神洁癖的少年不屑去摘。“乌头风、白头雨”的积雨云,像恐怖片似的,少年就别摘了,电闪雷鸣的,多危险啊。春季风太大,流云不容易摘。冬季天太冷,摘到的可能是一手“雪糕”。还是摘秋天“白云满地无人扫”的淡积云吧,高洁、雅致。而且秋分“雷始收声”,雷公、电母一般也不会搅局。
秋分的云
“秋天来得早,云彩质量好;赶紧摘几朵,回家做棉袄。”
俗话说:“二八月,看巧云。”
夏季,要么是“自我拔高”的积雨云,黑云翻墨、惊雷震天、白雨跳珠;要么是“平铺直叙”的层(积)云,沉沉地密布着,整个天空都不会显示,雨下得拖泥带水。避之不及,怎会有看云的心情?!
到了秋季,水汽蒸发减少,而气压梯度加大,大气的通透性和洁净度提高,流动性增强。总云量减少,其中高云的比例增加。由厚重改为轻灵,高天上流云。此时的云,宜人而不扰人,如丝如缕,淡薄、高远,纤云弄巧,更具动感和色彩,更可谓“云彩”。且“鸿雁二月北上,八月南下”,所以古时,二八月,看的是流云、飞鸿的时令之美。
“二八月,乱穿衣”,乱穿衣的时节看巧云。
气象谚语说:“秋分白云多,处处好田禾。”“处处好田禾”好理解,秋分正是“天下大熟”之时。那么,秋分是否真的白云多呢?我选取了几个代表性城市,先看看北京、南京各个时节的云量。
与大暑时相比,北京秋分时节的总云量减少了44%,低云量更是减少了65%。秋分时节,至少在整个秋季是“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的那种中高云在总云量中占比*的时候。由夏到秋,阴沉到非黑即灰的低云,在秋分时确实是*少的。白云的比例提高了,但总量还是略显紧俏。
与大暑时相比,南京秋分时节的总云量只减少了5%,但低云量减少19%。总云量几乎还那么多,减少的是低云。北京是白白净净的中高云在总云量中占比增加,白云还多少有些“供不应求”。如果说北京的“秋分白云多”还有点牵强,那么南京可以是这则谚语中天气的“颜值担当”。
再看看成都和广州。
成都是一座“多云”的城市,且秋雨缠绵。即使秋分时节,云也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与大暑时相比,成都的总云量反而增加了20%,不过低云量减少了9%。白云确实多了,只是太多了。蓝天被抢戏,几乎沦为配角。如果以供求关系来制定白云的价格,那么成都秋分时的白云,真的是物美价廉。
即使到了秋分时节,广州也不敢说是残暑已消,因为一般要到霜降时节才能步入秋季,所以云依然体现着夏天的容颜。与大暑时相比,广州在秋分时节的总云量减少8%,但低云量并未减少,所以“秋分白云多”之说并不适合广州。广州要到小雪节气,低云才会降至*少。显然,只是简单的一句“秋分白云多”,并不能放之各地而皆准。
几年前,我在江西三清山记下这样一副对联:“殿开白昼风来扫,门到黄昏云自封。”白天,阳光辐射,对流增强,风力加大,所以风扫殿;傍晚辐射降温,水汽凝结,云量增多,于是云封门。我之所以喜欢这副对联,就是因为它既科学,又文学。如果没有科学原理的支撑或者对于环境现象细腻的观察,所谓文采,也是难以圆融的。换一个角度,如果科学尤其是科普的文字能够有文学的加持,在人们的眼中,科学或许会更亲切、更优美。
古人对于秋分物候的描述是: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水始涸。
从春分时节的“雷乃发声”,到秋分时节的“雷始收声”,历时半年的“雷人”季节就此终结。
古人认为,行云布雨的龙“春分登天,秋分潜渊”,于是云和雨在秋分时节迅速减少。
立春时节“蛰虫始振”,尚未春暖便蠢蠢欲动。秋分时节“蛰虫坯户”,尚未秋寒便封塞巢穴,它们对于时令的预见力可谓天赋。
秋天,给人一种高峻邈远的感觉,能见度提高,通透、明净、干爽。秋毫可以明察,秋水能够望穿,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所谓秋高气爽,因为温度降了,于是气爽;因为云量少了,于是秋高。尤其是低云量的锐减,使得即使有云,也大多是灵动的白云,高洁淡远而不沉闷压抑。所以才有“短如春梦,薄如秋云”的说法。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如秋云。
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
按照古人的说法,此时“西方有白云起如群羊为正气,主大有年(年,谷熟也)”。
《诗经》有云:“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天上朵朵白云飘舞,甘露惠及草木。
农事繁忙的秋分时节
我小时候背诵的节气歌谣中有这样一句:“白露快割地,秋分无生田。”秋分依然是农事繁忙的时节:“秋分收稻,寒露收草”,“秋分不割,霜打风磨”,“秋分时节两头忙,又种麦子又打场”。
当然,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节奏,忙活着不同的作物。即使在华北平原,从北至南,便有“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和“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的差异。再往南,便是:“秋分放大田,寒露一扫光”,“秋分种山岭,寒露种平川”,“寒露早、立冬迟,霜降种麦正当时”。
顺应时令的播种,对于麦子的品质特别重要。先时者(种得太早),可能脆弱多病甚至不能成活。后时者(种得过晚),可能“薄色而美芒”,只有麦芒长得漂亮,成为徒有“颜值”的麦子。
得时之麦:“秱长而茎黑,二七以为行……食之致香以息,使之肌泽而有力。”适时播种的麦子,梗长穗色深,麦粒二七成行,壳薄、粒红、籽重,吃这样的面,口感和营养俱佳,使人红润而壮实。甚至有“四时之气不正,正五谷而已矣”这样的说法,意思是:气候纵然异常,但只要所吃的是得时生长的五谷即可。“是故得时之稼,其嗅香,其味甘,其气章。百日食之,耳目聪明,心意睿智……身无苛殃”,似乎我们能否健康聪慧,与五谷是否应时有很大的关联。
2015年临近秋分,我远足郊外,梨刚刚罢园,山里满树的枣子、满地的栗子。俗话说:“旱枣涝梨。”这一年雨水不算多,果农说:“梨倒是水灵,栗子长得很小气。本指望枣子长得瓷实些,但架不住虫子霍霍(破坏)啊!”
秋分时节,人们还是盼望雨水的滋润:“秋分不宜晴,微雨好年景。秋分有雨来年丰。秋分半晴又半阴,来年米价不相因(米不贵)。”
明代冯应京《月令广义》中这样评述:“(稻)将秀得雨,则堂肚大、谷穗长;秀实后得雨,则米粒圆、收数足。”正所谓:“麦秀风摇,稻秀雨浇。”
完全靠天吃饭的时代,什么是好天气?能予我温饱的天气便是好天气,这是质朴而直白的天气价值观。人们无暇顾及什么AQI(空气质量指数)、什么舒适度,就更别说什么洗车指数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1963年某乡村广播站大喇叭发布的天气预报稿,预报寒潮将至,首先提醒村民的是赶紧到猪圈里铺干草,可千万别把小猪和母猪冻坏了。人们面对天气,似乎首先想到的是作物和动物,而非人物。因为正是它们,才能带给人们生存的安全感。
除了天气,古人认为秋分、秋社的日期次序也与丰歉相关:“以秋分在社前,主年丰;秋分在社后,主岁歉。”谚云:“分后社,白米遍天下;社后分,白米像锦墩。”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载谚云:“秋分在社前,斗米换斗钱;秋分在社后,斗米换斗豆。”《淮南子》曰:“秋分蔈定而禾熟。”收成多寡,年景好坏,不再是悬念,在秋分时节基本有了定论。
为了收成,人们以发散而跳跃的思维,找寻着各种可能的关联,使对于年景的占卜更像一门玄学。虽然现在也有关于作物产量的预报,但是预报模式与古法并无交集。
秋风秋雨
农历八月的雨,被称为“豆花雨”,“里俗以八月雨为豆花雨”。农历八月雨后一层秋凉,花事稀落,而豆花独开,“一城秋雨豆花凉”。
农历八月的风,被称为“裂叶风”,秋风吹到树叶上,伤裂叶片,故名,亦称“猎叶之风”。古人说:“挠万物者,莫疾乎风。”秋风呼号,落木萧萧。撼动万物者,没有什么比风更强悍的了!这是季风气候之中,人们深刻的领悟。
猎猎西风,古时又被称为“阊阖风”,阊乃倡,阖乃合,秋风提示着人们需要开始倡导闭藏了。“金风渐起,嘶柳鸣旌,家家整缉秋衣,砧杵之声远近相接。教场演武开操,觱篥鸣于城角。更有檐前铁马,砌下寒蛩,晨起市潮,声达户牖。此城阙之秋声也。”可见,所谓的秋声,既包括自然的秋声,也包括人文的秋声。人文的秋声,更具有时代的独特印记。
对于南方而言,往往是“热至秋分,冷至春分”。北方一些地区在秋分时节已见初霜,“秋分前后有风霜”,“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所以“秋分送霜,催衣添装”。
云由浓到淡,草木由密到疏,少了繁花缛叶。“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天与地,都在做着减法,都开始变得简约和静谧。
季风气候,季节更迭往往是从盛行风的变化开始的。风,应约而来。
愁与西风应有约,年年同赴清秋。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风泛须眉并骨寒。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先闻。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冷气团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每次冷暖交锋几乎都伴随着暖气团的溃败和冷气团的“反客为主”,所以“一场秋雨一场寒”。但在西部一些地区,暖湿气团尚未退却,而干冷气流要么从高原北侧东移,要么从东部向西倒灌,冷暖空气时常形成“乱战”,导致阴雨连绵,所谓“华西秋雨”。
巴山夜雨涨秋池。
夜雨做成秋,恰上心头。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
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
1933年,黄宾虹先生在游历青城山之时邂逅秋雨,据说当时路人皆夺路避雨,只有他挑得一块岩石坐雨观景,等回到旅舍“蒙被酣眠打腹稿”。对于此事,他写道:“青城大雨滂沱,坐山中移时,千条飞泉,令恍悟。若雨淋墙头,干而润,润而见骨。墨不碍色,色不碍墨。”
他以近70岁的高龄,一任冷雨湿身,揣摩画意,于是以花青融入淡墨描绘雨雾水气,为“华西秋雨”提供了传神的视觉注释。正是:“泼墨山前远近峰,米家难点万千重。青城坐雨乾坤大,入蜀方知画意浓。”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
新寒中酒敲窗雨,残香细袅秋情绪。
梦也不分明,远山云乱横。
云雨朝还暮,烟花春复秋。
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
凭画槛,雨洗秋浓人淡。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风刀霜剑,冷气团的一轮轮攻势,使寒意渐增。
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风卷怒涛。
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
金秋严肃气,凛然不可容。
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当然,深秋时节,雾霾也会渐渐增多。“浓雾知秋晨气润,薄云遮日午阴凉”,但古时候往往是清新、单纯的雾气,现代的雾已很难那般清新、单纯了。
秋天,作为一个过渡季节,远比夏或冬短暂,却是诗词歌赋的丰产季节,一如作物。秋兴秋悲,乡愁心事,家国情怀,我*喜欢那一句:“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
疏朗时节,快意秋分。
秋分平分秋色
秋气堪悲未必然,
轻寒正是可人天。
每年9月23日前后,是秋分,到了昼夜平分之时。现今,北半球很多国家依然是“一刀切”地以昼夜平分日(相当于春分和秋分)作为春季和秋季的起始日。诗云:“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在诗人眼中,似乎是中秋满月将秋色平分。实际上,真正平分秋色的是秋分,“昼夜均而寒暑平”。
一位旅居欧洲多年的朋友对我说:“每年到夏至那一天,我心里就会咯噔一下,因为白昼由盛而衰了。到秋分的那一天,心里又会咯噔一下,因为开始昼短夜长了。”一个微妙的时间节点,往往带给人们别样的心念。
对于气温,我的感触是:初秋,升降随意;中秋,反弹无力;深秋,保持不易。初秋的气温像减肥,刚刚降了又反弹。中秋的气温像大盘,降下容易升上难。深秋的气温像工资,没降就算涨了钱。
夏、秋、冬的博弈转折
秋分时季节版图上,秋坐拥约620万平方公里的势力范围,并意欲接管夏的江北地盘。
就在秋与夏在长江沿线胶着之时,冬已从青藏高原大本营悄然出山,并借助“外援”,在天山和大兴安岭将秋击溃,赢得两片“飞地”。冬的领地迅速扩至约188万平方公里。此时,夏的疆土只剩下约152万平方公里,仅为盛夏时代的1/4,在夏、秋、冬的“三足鼎立”中位居末席。由于有副热带高压这个“外部势力”的资助,并有气候变暖的“国际形势”,此时,夏之阵地易守难攻。
秋分,恰是夏、秋、冬“三国”博弈格局的转折点。
季节版图上的焦点:秋分前,主要是夏、秋间的纠纷,秋蚕食夏的领土;秋分后,主要是秋、冬间的争端,冬鲸吞秋的属地。
秋分时节,夏、秋的气候分界线已至长江沿线。此后,秋在南线攻掠的余地已然有限,在北线将遭遇冬的加速入侵。所以,秋分时节,是秋之疆域短暂的全盛时期。
木犀热
农历八月,雅称桂月,秋分恰是桂香时节。
秋分时节,南方往往依然暑热未消,还难以把每只秋老虎都关进笼子里。旧时,人们把这时的闷热天气,称为“木犀蒸”,闷热都被说得如此文雅。
范成大《吴郡志》记载:“桂,本岭南木,吴地不常有之,唐时始有植者。浙人呼岩桂曰木犀,以木之纹理如犀也。有早晚两种。在秋分节开者,曰早桂。在寒露节开者,曰晚桂。将花之时,必有数日鏖热如溽暑,谓之木犀热。言蒸郁而始花也。自是金风催蕊,玉露零香。”
以前在北京,我对于“木犀蒸”自是没有切身的感触,因为秋分时节,北京早已秋凉如水。
2015年,秋分日我赶巧到湖南出差,恰好邂逅金桂。其时天气依然闷热,爱出汗的我还随身携带着暑期出差的“标配”:毛巾。两天之后,临走时,天气迥异。一场风雨之后,木犀蒸已然变成了木犀凉,真的是金风催蕊、玉露零香。于是我以此发了一条微博:“迎候你时,一树芬芳;送别你时,满庭花雨。”催蕊零香的凉爽,却让人顿生一丝小伤感。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天气预报》背景音乐《渔舟唱晚》的音乐情境,正是出自云销雨霁的秋分时节。
秋季来临,很多地区的降水量锐减。以北京为例,与8月相比,北京9月的降水量会减少72%,10月减少86%。
记得唐代李贺有一句诗:“少年心事当拿云。”少年心性豪放,会有摘下云朵的想法。但仔细想来,“拿云”应该是与节气有关的技术活。卷云太远,纤细又轻薄,摘云仿佛只扯下了几片羽毛,没有摘云的仪式感和获得感。层云低垂着、铺展着,灰蒙蒙的,感觉脏兮兮的,有点像黑心棉,估计有精神洁癖的少年不屑去摘。“乌头风、白头雨”的积雨云,像恐怖片似的,少年就别摘了,电闪雷鸣的,多危险啊。春季风太大,流云不容易摘。冬季天太冷,摘到的可能是一手“雪糕”。还是摘秋天“白云满地无人扫”的淡积云吧,高洁、雅致。而且秋分“雷始收声”,雷公、电母一般也不会搅局。
秋分的云
“秋天来得早,云彩质量好;赶紧摘几朵,回家做棉袄。”
俗话说:“二八月,看巧云。”
夏季,要么是“自我拔高”的积雨云,黑云翻墨、惊雷震天、白雨跳珠;要么是“平铺直叙”的层(积)云,沉沉地密布着,整个天空都不会显示,雨下得拖泥带水。避之不及,怎会有看云的心情?!
到了秋季,水汽蒸发减少,而气压梯度加大,大气的通透性和洁净度提高,流动性增强。总云量减少,其中高云的比例增加。由厚重改为轻灵,高天上流云。此时的云,宜人而不扰人,如丝如缕,淡薄、高远,纤云弄巧,更具动感和色彩,更可谓“云彩”。且“鸿雁二月北上,八月南下”,所以古时,二八月,看的是流云、飞鸿的时令之美。
“二八月,乱穿衣”,乱穿衣的时节看巧云。
气象谚语说:“秋分白云多,处处好田禾。”“处处好田禾”好理解,秋分正是“天下大熟”之时。那么,秋分是否真的白云多呢?我选取了几个代表性城市,先看看北京、南京各个时节的云量。
与大暑时相比,北京秋分时节的总云量减少了44%,低云量更是减少了65%。秋分时节,至少在整个秋季是“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的那种中高云在总云量中占比*的时候。由夏到秋,阴沉到非黑即灰的低云,在秋分时确实是*少的。白云的比例提高了,但总量还是略显紧俏。
与大暑时相比,南京秋分时节的总云量只减少了5%,但低云量减少19%。总云量几乎还那么多,减少的是低云。北京是白白净净的中高云在总云量中占比增加,白云还多少有些“供不应求”。如果说北京的“秋分白云多”还有点牵强,那么南京可以是这则谚语中天气的“颜值担当”。
再看看成都和广州。
成都是一座“多云”的城市,且秋雨缠绵。即使秋分时节,云也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与大暑时相比,成都的总云量反而增加了20%,不过低云量减少了9%。白云确实多了,只是太多了。蓝天被抢戏,几乎沦为配角。如果以供求关系来制定白云的价格,那么成都秋分时的白云,真的是物美价廉。
即使到了秋分时节,广州也不敢说是残暑已消,因为一般要到霜降时节才能步入秋季,所以云依然体现着夏天的容颜。与大暑时相比,广州在秋分时节的总云量减少8%,但低云量并未减少,所以“秋分白云多”之说并不适合广州。广州要到小雪节气,低云才会降至*少。显然,只是简单的一句“秋分白云多”,并不能放之各地而皆准。
几年前,我在江西三清山记下这样一副对联:“殿开白昼风来扫,门到黄昏云自封。”白天,阳光辐射,对流增强,风力加大,所以风扫殿;傍晚辐射降温,水汽凝结,云量增多,于是云封门。我之所以喜欢这副对联,就是因为它既科学,又文学。如果没有科学原理的支撑或者对于环境现象细腻的观察,所谓文采,也是难以圆融的。换一个角度,如果科学尤其是科普的文字能够有文学的加持,在人们的眼中,科学或许会更亲切、更优美。
古人对于秋分物候的描述是: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水始涸。
从春分时节的“雷乃发声”,到秋分时节的“雷始收声”,历时半年的“雷人”季节就此终结。
古人认为,行云布雨的龙“春分登天,秋分潜渊”,于是云和雨在秋分时节迅速减少。
立春时节“蛰虫始振”,尚未春暖便蠢蠢欲动。秋分时节“蛰虫坯户”,尚未秋寒便封塞巢穴,它们对于时令的预见力可谓天赋。
秋天,给人一种高峻邈远的感觉,能见度提高,通透、明净、干爽。秋毫可以明察,秋水能够望穿,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所谓秋高气爽,因为温度降了,于是气爽;因为云量少了,于是秋高。尤其是低云量的锐减,使得即使有云,也大多是灵动的白云,高洁淡远而不沉闷压抑。所以才有“短如春梦,薄如秋云”的说法。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如秋云。
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
按照古人的说法,此时“西方有白云起如群羊为正气,主大有年(年,谷熟也)”。
《诗经》有云:“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天上朵朵白云飘舞,甘露惠及草木。
农事繁忙的秋分时节
我小时候背诵的节气歌谣中有这样一句:“白露快割地,秋分无生田。”秋分依然是农事繁忙的时节:“秋分收稻,寒露收草”,“秋分不割,霜打风磨”,“秋分时节两头忙,又种麦子又打场”。
当然,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节奏,忙活着不同的作物。即使在华北平原,从北至南,便有“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和“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的差异。再往南,便是:“秋分放大田,寒露一扫光”,“秋分种山岭,寒露种平川”,“寒露早、立冬迟,霜降种麦正当时”。
顺应时令的播种,对于麦子的品质特别重要。先时者(种得太早),可能脆弱多病甚至不能成活。后时者(种得过晚),可能“薄色而美芒”,只有麦芒长得漂亮,成为徒有“颜值”的麦子。
得时之麦:“秱长而茎黑,二七以为行……食之致香以息,使之肌泽而有力。”适时播种的麦子,梗长穗色深,麦粒二七成行,壳薄、粒红、籽重,吃这样的面,口感和营养俱佳,使人红润而壮实。甚至有“四时之气不正,正五谷而已矣”这样的说法,意思是:气候纵然异常,但只要所吃的是得时生长的五谷即可。“是故得时之稼,其嗅香,其味甘,其气章。百日食之,耳目聪明,心意睿智……身无苛殃”,似乎我们能否健康聪慧,与五谷是否应时有很大的关联。
2015年临近秋分,我远足郊外,梨刚刚罢园,山里满树的枣子、满地的栗子。俗话说:“旱枣涝梨。”这一年雨水不算多,果农说:“梨倒是水灵,栗子长得很小气。本指望枣子长得瓷实些,但架不住虫子霍霍(破坏)啊!”
秋分时节,人们还是盼望雨水的滋润:“秋分不宜晴,微雨好年景。秋分有雨来年丰。秋分半晴又半阴,来年米价不相因(米不贵)。”
明代冯应京《月令广义》中这样评述:“(稻)将秀得雨,则堂肚大、谷穗长;秀实后得雨,则米粒圆、收数足。”正所谓:“麦秀风摇,稻秀雨浇。”
完全靠天吃饭的时代,什么是好天气?能予我温饱的天气便是好天气,这是质朴而直白的天气价值观。人们无暇顾及什么AQI(空气质量指数)、什么舒适度,就更别说什么洗车指数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1963年某乡村广播站大喇叭发布的天气预报稿,预报寒潮将至,首先提醒村民的是赶紧到猪圈里铺干草,可千万别把小猪和母猪冻坏了。人们面对天气,似乎首先想到的是作物和动物,而非人物。因为正是它们,才能带给人们生存的安全感。
除了天气,古人认为秋分、秋社的日期次序也与丰歉相关:“以秋分在社前,主年丰;秋分在社后,主岁歉。”谚云:“分后社,白米遍天下;社后分,白米像锦墩。”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载谚云:“秋分在社前,斗米换斗钱;秋分在社后,斗米换斗豆。”《淮南子》曰:“秋分蔈定而禾熟。”收成多寡,年景好坏,不再是悬念,在秋分时节基本有了定论。
为了收成,人们以发散而跳跃的思维,找寻着各种可能的关联,使对于年景的占卜更像一门玄学。虽然现在也有关于作物产量的预报,但是预报模式与古法并无交集。
秋风秋雨
农历八月的雨,被称为“豆花雨”,“里俗以八月雨为豆花雨”。农历八月雨后一层秋凉,花事稀落,而豆花独开,“一城秋雨豆花凉”。
农历八月的风,被称为“裂叶风”,秋风吹到树叶上,伤裂叶片,故名,亦称“猎叶之风”。古人说:“挠万物者,莫疾乎风。”秋风呼号,落木萧萧。撼动万物者,没有什么比风更强悍的了!这是季风气候之中,人们深刻的领悟。
猎猎西风,古时又被称为“阊阖风”,阊乃倡,阖乃合,秋风提示着人们需要开始倡导闭藏了。“金风渐起,嘶柳鸣旌,家家整缉秋衣,砧杵之声远近相接。教场演武开操,觱篥鸣于城角。更有檐前铁马,砌下寒蛩,晨起市潮,声达户牖。此城阙之秋声也。”可见,所谓的秋声,既包括自然的秋声,也包括人文的秋声。人文的秋声,更具有时代的独特印记。
对于南方而言,往往是“热至秋分,冷至春分”。北方一些地区在秋分时节已见初霜,“秋分前后有风霜”,“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所以“秋分送霜,催衣添装”。
云由浓到淡,草木由密到疏,少了繁花缛叶。“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天与地,都在做着减法,都开始变得简约和静谧。
季风气候,季节更迭往往是从盛行风的变化开始的。风,应约而来。
愁与西风应有约,年年同赴清秋。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风泛须眉并骨寒。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先闻。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冷气团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每次冷暖交锋几乎都伴随着暖气团的溃败和冷气团的“反客为主”,所以“一场秋雨一场寒”。但在西部一些地区,暖湿气团尚未退却,而干冷气流要么从高原北侧东移,要么从东部向西倒灌,冷暖空气时常形成“乱战”,导致阴雨连绵,所谓“华西秋雨”。
巴山夜雨涨秋池。
夜雨做成秋,恰上心头。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
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
1933年,黄宾虹先生在游历青城山之时邂逅秋雨,据说当时路人皆夺路避雨,只有他挑得一块岩石坐雨观景,等回到旅舍“蒙被酣眠打腹稿”。对于此事,他写道:“青城大雨滂沱,坐山中移时,千条飞泉,令恍悟。若雨淋墙头,干而润,润而见骨。墨不碍色,色不碍墨。”
他以近70岁的高龄,一任冷雨湿身,揣摩画意,于是以花青融入淡墨描绘雨雾水气,为“华西秋雨”提供了传神的视觉注释。正是:“泼墨山前远近峰,米家难点万千重。青城坐雨乾坤大,入蜀方知画意浓。”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
新寒中酒敲窗雨,残香细袅秋情绪。
梦也不分明,远山云乱横。
云雨朝还暮,烟花春复秋。
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
凭画槛,雨洗秋浓人淡。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风刀霜剑,冷气团的一轮轮攻势,使寒意渐增。
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风卷怒涛。
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
金秋严肃气,凛然不可容。
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当然,深秋时节,雾霾也会渐渐增多。“浓雾知秋晨气润,薄云遮日午阴凉”,但古时候往往是清新、单纯的雾气,现代的雾已很难那般清新、单纯了。
秋天,作为一个过渡季节,远比夏或冬短暂,却是诗词歌赋的丰产季节,一如作物。秋兴秋悲,乡愁心事,家国情怀,我*喜欢那一句:“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
疏朗时节,快意秋分。
作者: 郑伟章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1999
简介: 昔叶昌炽费时七年,撰成《藏书纪事诗》(以下简称叶《诗》)初稿,于光绪十六年(1890)八月十七日呈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潘祖荫阅。潘一见激赏,即欲付梓。旋病危,弥留之际尚念念不忘催促尽快写出清稿付梓。潘殁后数年,始由江标刻六卷本行世。又数年后,叶氏自刻七卷增补本。王颂蔚谓此书为“艺林绝业”。吴郁生谓此书为“二百数十年间无人荟萃之创作,文字一日不灭,此书必永存天壤”。 潘氏等人何以如此高度重视叶《诗》?这是因为,中国数千年文明之发展,在在离不开书籍!历史是一条长河,任何个人不过是长河中的一个水分子,且瞬息即逝。唯有一艘不沉的巨轮在长河上由古驶至今,还要驶向永远。它,就是书籍!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书籍的民族,故历史上文献家辈出,代不乏人。聚书、抄书、校书、刻书、辑书、编目、题识等活动,便成为几千年来中国文坛上重要历史活动内容。尤其是清以来,这些活动更是空前活跃,成就卓著。数以千计的中国文献家们,或节衣缩食,典产置书;或废寝忘食,勤苦抄书,目为之眚;或丹黄不去手,终日校书不辍 ;或破产以刻书,上以寿古人之精神,下以沾溉来学;或插架万签,一一品评题识、编目;或历尽艰辛,抢救古籍,遏制外流他邦。他们爱书如命,饥以当食,寒以当衣,病以当药石,寂寞以当友朋,佞宋癖元,达到痴绝傻绝的程度。现存十数万种古籍无不凝聚他们辛勤耕耘的汗水和心血。他们为中国的文化昌盛作出了不朽贡献。他们的历史大有可纪者。 然而,除少数达官贵人、知名学者外,多数人皓首文献,不求功名,故“皆名不挂通人之口,缥缃既散,蒿莱寂然”。清初与黄虞稷、叶万、周在浚互相借书抄校的孙潜,至乾隆间全祖望游吴下,问诸后进已莫知其本末。吴骞对乾嘉间所修地方志不载叶万,忿忿曰:“殊恨事也。”钱曾在《读书敏求记》记叶奕(林宗)事迹,特别指出,冀日后“托此书以传,不致名氏翳如”。康雍间,郑元庆撰《湖录》百二十卷,至嘉庆间散佚,范锴仅访得一卷,辑为《吴兴藏书录》,纪吴兴一地文献家十六人,是为纪文献家专著之始。嘉道间,文献大家顾广圻欲就吴地“人物渊源,典籍流派”笔之,“以传文献之信”。黄丕烈欲“各撰小传,合编一集”,认为“此亦好古者之责也”。陈揆亦欲“葺诸家藏书原委,为邑中文献”。然皆未成。清末,丁申仿郑元庆《湖录》,撰《武林藏书录》四卷,亦仅为专纪杭州一地文献之作。至于上下古今,通纂全国各地文献家为一书,此前则未有。至光绪间,苏州才子叶昌炽始网罗摭拾,采辑五代末以迄清末文献家故实,撰成《藏书纪事诗》,共收录七百三十九人,其中清代三百二十九人。至此,始将五代、宋以来文献活动勾画出一个轮廓,实为开山发凡之巨著。故此书百余年来,备受文坛重视。梁启超、陈垣均将其列为国学重要书目之一。后踵而续之、补之、增之者不乏其人,如伦明、刘声木、冯雄、徐绍棨、莫伯骥、王大隆、王謇、吴则虞诸前辈,即为卓卓可记者。 叶《诗》筚路蓝缕,功不可没。然亦颇有缺憾。其初,叶氏本欲“人为一传”,终因“条理之不易”,乃仿厉鹗《南宋杂事诗》、施北研《金源纪事诗》之例,撰为诗注体,既非文学,亦非史传。即以一人或数人为一组,每组咏诗一首。诗后列出史料数则为注。诗既无味、无用,史料亦不连贯成篇,或简而不明,或繁而芜杂,阅读不便。作为史著,不能谓之得体。入录者不少人史料不丰,又有大量著名文献家被漏略,可增补者为数甚多。又叶氏例不录生存,与之同时及百余年来可续者为数极多。至于后踵之作,或已佚失,或仍不脱诗注体窠臼,或随手札记,深浅不一,或散于各篇,寻检不易。故另创新体,增其遗漏,补其不足,续其后出,成一较系统读物,实属必要。 予不敏,读书未周,然颇以“狂胪文献耗中年”为座右铭,乃有志于先撰成《文献家通考》(清——现代),以其时近于今,切于实用,且为文献活动最活跃之时期。二十年来(除中间有数年因工作性质变化外),寒寒暑暑,朝朝暮暮,莫不寝馈于此。孳孳 矻矻,雪钞露纂,从文集、丛书、方志、笔记、日记、年谱、书目、题跋及其他各类共一千四百六十余种古籍中,摭拾史料颇富,乃一一条理成篇,人各成传。此中甘苦难为外人道,又何必为外人道。自以为典籍源流之述,献征潜德之阐,责不可逭,故虽苦犹甘,虽劳犹乐。至于明以前部分尚待蒇稿。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外墙外保温建筑构造:10J121(替代 02J121-1、99J121-2 99(03)J121-2、06J121-3)
作者: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组织编制
出版社:中国计划出版社,2010
简介: 本图集适用于严寒、寒冷和夏热冬冷地区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以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抗震设防烈度不小于8度的地区,基层为混凝土和砌体结构的墙体外墙外保温工程。 涵盖了粘贴保温板系统、胶粉EPS颗粒系统、EPS现浇混凝土系统、EPS钢丝网架现浇混凝土系统、胶粉EPS颗粒贴砌保温板系统、现场喷涂硬泡聚氨酯系统、保温装饰板系统七种外墙外保温系统和作为附录的岩棉系统外墙外保温系统。 包括了各种外墙外保温?统的基本构造、组成材料的性能指标。墙体、门窗洞口、勒脚、阳台、变形缝、空调搁板等建筑部位的构造详图,说明了不同气候分区、不同基层墙体、不同传热系数的各种系统保温层厚度,特别是依据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民用建筑外保温及外墙装饰防火暂行规定》(公通字[2009]46号文)的要求设计了防火隔离带的构造。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简介: 内容提要 《薛氏医案》是一部久负盛名的大型医学丛书,以收录严谨,切合实用 著称。尤其是薛己对一些名著的注释发挥,更是影响深远,本书收书二十四 种,医经有《十四经发挥》、《难经本义》;本草有《本草发挥》;诊断有《敖 氏伤寒金镜录》;伤寒有《伤寒铃法》;综合性医书有《平治会萃》、《明医杂 著》;内科有《内科摘要》;外科有《外科发挥》、《外科心法》、《外科枢要》、 《痈疽神秘验方》、《外科经验方》、《外科精要》;妇科有《校注妇人良方》、 《女科摄要》;儿科有《钱氏小儿直诀》、《陈氏小儿痘疹方论》、《保婴摄要》、 《保婴金镜录》;骨伤科有《正体类要》;口齿科有《口齿类要》;眼科有《原 机启微》;以及麻风专著《疠疡机要》。本次出版以明刊本为底本,参以清代 书业堂、聚锦堂、渔古山房刻本精校而成,可供中医临床、中西医结合工作 者及广大的中医药爱好者参阅。 片断: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臂骨尽处为腕。脉之大隧为经。交经者 为络。本经终于出大指之端矣。此则从腕后 列缺穴,达次指内廉出其端,而交于手阳明 也。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 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 者,咳嗽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 痛,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寒字疑衍 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虚则背肩痛寒,少气 不足以息,溺色黄。变,卒遗失无度。盛者寸 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手阳明大肠经之图 手阳明大肠经穴歌 手阳明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 历历温溜,下廉上廉三里长,曲池肘髎迎五 里,臂臑肩髃巨骨当,天鼎扶突禾髎接,终以 迎香二十穴。 手阳明,大肠之经。○凡二十穴左右共四十穴, ○是经气血俱多 大肠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当脐右回十六 曲。 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 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 大指次指,大指之次指,谓食指也。手阳 明,大肠经也。凡经脉之道,阴脉行手足之里, 阳脉行手足之表。此经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商 阳穴,受手太阴之交,行于阳之分也。由是循 指之上廉,历二间、三间,以出合谷两骨之间, 复上入阳溪两筋之中。○商阳,在手大指次指 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二间,在手大指次指 本节前,内侧陷中。三间,在手大指次指本节 后,内侧陷中。合谷,手大指次指岐骨间陷中。 阳溪,在腕中上侧两筋陷中。 循臂上廉,入肘外廉,循臑外前廉,上肩。 自阳溪而上,循臂上廉之偏历、温溜、下 廉、上廉、三里,入肘外廉之曲池,循臑外前 廉,历肘髎、五里、臂臑,络臑会,上肩,至肩髃 穴也。○偏历,在腕①中后三寸。温溜,在腕 后,小士六寸,大士五寸。下廉,在辅骨下,去 上廉一寸。上廉,在三里下一寸。三里,在曲 池下二寸,按之肉起。曲池,在肘外辅骨屈肘 曲骨之中,以手拱胸取之。肘髎,在肘大骨外 廉陷中。五里,在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脉中。 臂臑,在肘上七寸。臑会,见手少阳经,手阳明 之络也。肩髃,在肩端,两骨间陷者宛宛中,举 臂有空。 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会上。 肩端两骨间,为髃骨。肩胛上际会处,为 天柱骨。出髃骨前廉,循巨骨穴,上出柱骨之 会上,会于大椎。○巨骨穴,在肩端上,行两叉 骨间陷中。大椎,见督脉,手足三阳、督脉之 会。 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太阳。 自大椎而下,入缺盆,循足阳明经脉外, 络绕肺藏。复下膈,当天枢之分,会属于大肠 也。缺盆、天枢,见足阳明经。 其支别者,从缺盆上颈贯颊,下齿缝中。 头茎为颈。耳以下曲处为颊。口前小者 为齿。其支别者,自缺盆上行于颈,循天鼎、扶 突,上贯于颊,入下齿缝中。天鼎,在颈、缺盆 直扶突后一寸。扶突,在气舍后一寸五分,仰 而取之。又云:在人迎后一寸五分。 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 鼻孔。 口唇上、鼻柱下,为人中。既入齿缝,复出 夹两口吻,相交于人中之分,左脉之右,右脉 之左,上挟鼻孔,循禾髎、迎香,而终以交于足 阳明也。○人中穴,见督脉,为手阳明、督脉之 会。禾髎,在鼻孔下,挟水沟旁五分。迎香,在 禾髎上一寸,鼻孔旁五分。 是动则病齿痛欪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 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 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凛不复。盛者人迎大三 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足阳明胃经之图 足阳明胃经穴默 四十五穴足阳明,承泣四白巨髎经,地 仓大迎颊车峙,下关头维人迎对,水突气舍 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屯,膺窗乳中延乳根, 不容承满梁门起,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 外陵大巨存,水道归来气冲次,髀关伏兔走 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值 下巨虚及丰隆,解溪冲阳陷谷中,内庭厉兑 经穴终。 足阳明,胃之经。凡四十五穴,左右共九十穴○ 是经气血俱多。 胃大一尺五寸,纤曲屈伸,长二尺六寸。 额,鼻茎也,鼻山根为頞。足阳明起于 鼻两旁迎香穴,由是而上,左右相交于頞中, 过睛明之分,下循鼻外,历承泣、四白、巨 髎,入上齿中,复出循地仓,挟两口吻,环 绕唇下,左右相交于承浆之分也。○迎香,手 阳明经穴。睛明,足太阳经穴,手足太阳、少 阳,足阳明,五脉之会。承泣,在目下七分, 直瞳子。四白,在目下一寸,直瞳子。巨髎, 在鼻孔旁八分,直瞳子。地仓,挟口吻旁四 分。承浆,见任脉,足阳明、任脉之会。 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 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简介: 牛蒡为菊科牛蒡属植物,中药牛蒡子为其干燥成熟果实,收录于历版《中国药典》,为常用中药。牛蒡子性寒,味辛、苦,归肺经、胃经,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的功效。此外,牛蒡的其他部位也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 牛蒡子始载于《名医别录》,谓之恶实,列为中品。日“恶实,味辛、平,无毒。主明目,补中,除风伤。根茎治伤寒、寒热、汗出、中风、面肿、消渴、热中、逐水。久服轻身耐老。生鲁山平泽。又,恶实,一名牛蒡,一名鼠黏草”(梁·陶弘景编,尚志钧辑校。《名医别录(辑校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此后,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千百年来祖国医学对牛蒡的临床应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我们自20世纪90年代对牛蒡种质资源、质量规范化、生态适宜性、标准化栽培及应用开发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承担国家“九五”攻关课题——牛蒡子的质量规范化研究、国家“十五”攻关课题——牛蒡子炮制工艺与质量标准研究、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牛蒡子生态适宜性分析技术研究及适宜生产区区划、国家科技部项目“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子课题 “酸浆、牛蒡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及国家重大新药创制计划课题——牛蒡子苷元结构改造物的新药开发研究等10余项国家及省市级课题的资助。为了更好地促进牛蒡产业的发展,研究组把多年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编撰此书。本研究的部分研究内容被载入2000版《中国药典》和2010版《中国药典》,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子课题)、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本书可为中医药研究人员以及研究和使用牛蒡的读者提供参考。
作者: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组织编制
出版社:中国计划出版社,2014
简介:13CJ48《JL无机轻集料砂浆保温系统建筑构造》是以江阴市江伦建材有限公司的JL无机轻集料砂浆保温系统在建筑墙体保温节能构造中的应用技术为依据编制的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参考图集。 图集内容主要包括:说明,外墙(隔墙)保温层厚度选用表,屋面、层间楼板保温层厚度选用表,干挂石材幕墙保温构造,内保温建筑构造,通用节点构造(包括勒脚、女儿墙、凸窗窗口、封闭阳台、开敞阳台、变形缝、分格缝、空调机搁板、水落管、防火隔离带构造)、外墙保温用锚栓等。 该图集适用于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地区的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以及严寒、寒冷地区的其他保温系统的辅助保温工程。
作者: 赵军,马洪亭,李德英主编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简介: 由赵军、马洪亭、李德英编著的《既有建筑供能系统节能分析与优化技 术》是基于“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既有建筑综合改造关键 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之一:“既有建筑供能系统升级改造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不同地域、不同建筑类型、不同供能系统特点等阐述对既有 建筑供能系统升级改造技术研究。 书中首先对既有建筑供能系统的特点、统计与评价作了简要介绍;然后 详细给出了我国严寒、寒冷地区、过渡地区以及炎热地区既有建筑功能系统 节能设计的关键技术;结合工程实例,对既有建筑能量梯级利用的相关技术 进行了研究;最后,详细阐述了既有建筑电力系统升级改造的关键技术。 《既有建筑供能系统节能分析与优化技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我 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适用于暖通空调、建筑节能 等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建筑运行、维护管理工程技术人员。 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
作者: 田英章
出版社:湖北美术出版社 2017年08月
简介:
春日暖暖,繁花盛开。春是色,姹紫嫣红。
夏日炎炎,硕果累累。夏是味,沉李浮瓜。
秋日凉凉,云风清清。秋是声,叶落簌簌。
冬日寒寒,严雪纷纷。冬是触,粉妆玉砌。
四时更迭,岁月轮回,春夏秋冬,赋予苍穹万物各种情态。
书写四季,笔墨回旋,字里行间,道出篇篇千姿华丽文藻。
【书摘与插画】
作者: 田英章
出版社:湖北美术出版社 2017年08月
简介:
春日暖暖,繁花盛开。春是色,姹紫嫣红。
夏日炎炎,硕果累累。夏是味,沉李浮瓜。
秋日凉凉,云风清清。秋是声,叶落簌簌。
冬日寒寒,严雪纷纷。冬是触,粉妆玉砌。
四时更迭,岁月轮回,春夏秋冬,赋予苍穹万物各种情态。
书写四季,笔墨回旋,字里行间,道出篇篇千姿华丽文藻。
【书摘与插画】
作者: 寒寒
出版社:宁波出版社 2015年12月
简介:
本书为宁波青年作家创作文库中一部诗歌自选集,收录诗人寒寒(本名孙建娣)创作的80余首诗作。全书分“小乍现”“抒情或念想”“总有一些突如其来”和“天色破晓之前”四辑,题材和语言兼具个性,字里行间充满智慧和理性。家庭、亲情、友邻,山水、草木、街道甚至病房的白色走廊和闪着寒光的X光机都成为诗人关注点,并以一种颇具匠心的方式进行了解读。
【编辑推荐】
作者: (日)南云久美子主编;赵春辉译
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简介: 按照中医的观点来看,寒证、贫血和低血压都有同一个词关连,那就是“寒”。 “寒”给身体带来各种各样不舒服的感觉。头痛、目眩、手脚发麻、胃蠕动差、疲劳感、心脏剧烈跳动、失眠等等。 本书从西医、中医的两个角度来看寒证、贫血、低血压,介绍了处理方法和治疗方法。也用文字来介绍饭菜的烹调法、入浴法、伸展运动、针灸以及拔罐疗法、中药等。如能灵活用于每天的生活,那就会受益匪浅。
作者: 盛维忠主编
简介: 片断: 卷上 辨阴证阳证 曰甚哉!阴阳之证,不可不详也。遍观《内 经》中所说,变化百病,其源皆由喜怒过度,饮食 失节,寒温不适,劳役所伤而然。夫元气、谷气、 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六者, 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 既脾胃有伤,则中气不足;中气不足,则六腑阳 气皆绝于外。故经言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者,是六 腑之元气病也。气伤脏乃病,脏病则形乃应,是 五脏六腑真气皆不足也。惟阴火独旺,上乘阳 分,故荣卫失守,诸病生焉。其中变化,皆由中气 不足,乃能生发耳。后有脾胃以受劳役之疾,饮 食又复失节,耽病日久,事息心安,饱食太甚,病 乃大作。 概其外伤风寒,六淫客邪,皆有余之病,当 泻不当补;饮食失节,中气不足之病,当补不当 泻。举世医者,皆以饮食失节,劳役所伤,中气不 足,当补之证,认作外感风寒,有余客邪之病,重 泻其表,使荣卫之气外绝,其死只在旬日之间。 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可不详辨乎? 按《阴阳应象大①论》云:天之邪气,感则害 人五脏。是八益之邪,乃风邪伤人筋骨。风从上 受之,风伤筋,寒伤骨,盖有形质之物受病也,系 在下焦,肝肾是也。肝肾者,地之气。《难经》解 云:肝肾之气,已绝于内,以其肝主筋,肾主骨, 故风邪感②则筋骨疼痛,筋骨之绝,则肝肾之本 亦绝矣,乃有余之证也。又云:水谷之寒热,感则 害人六腑。是七损之病,乃内伤饮食也。《黄帝 针经》解云:适饮食不节,劳役所伤,湿从下受 之。谓脾胃之气不足,而反下行,极则冲脉之火 逆而上,是无形质之元气受病也,系在上焦,心 肺是也。心肺者,天之气。故《难经》解云:心肺 之气已绝于外,以其心主荣,肺主卫。荣者血也, 脉者血之府,神之所居也;卫者,元气七神③之 别名,卫护周身,在于皮毛之间也。肺绝故④皮 毛先绝,神无所依,故内伤饮食,则亦恶风寒,是 荣卫失守,皮肤间无阳以滋养,不能任风寒也。 皮毛之绝,则心肺之本亦绝矣,盖胃气不升,元 气不生,无以⑤滋养心肺,乃不足之证也。 计受病之人,饮食失节,劳役所伤,因而饱 食内伤者极多,外伤者间而有之,世俗不知,往 往将元气不足之证,便作外伤风寒表实之证,而 反泻心肺,是重绝其表也,安得不死乎?古人所 谓实实虚虚,医杀之耳!若曰不然,请以众人之 耳闻目见者证之。 向者壬辰改元,京师戒严,迨三月下旬,受 敌者凡半月,解围之后,都人之不受病者,万无 一二,既病而死者,继踵而不绝。都门十有二所, 每日各门所送,多者二千,少者不下一千,似此 者几三月,此百万人岂俱感风寒外伤者耶?大抵 人在围城中,饮食不节,乃⑥劳役所伤,不待言 而知。由其朝饥暮饱,起居不时,寒温失所,动经 三两月,胃气亏乏久矣。一旦饱食太过,感而伤 人,而又调治失宜,其死也无疑矣。非惟大梁为 然,远在真祐、兴定间,如东平,如太原,如凤翔, 解围之后,病伤而死,无不然者。余在大梁,凡所 亲见,有表发者,有以巴豆推之者,有以承气汤 下之者,俄而变结胸、发黄,又以陷胸汤、丸及茵 陈汤下之,无不死者。盖初非伤寒,以调治差误, 变而似真伤寒之证,皆药之罪也。往者不可追, 来者犹可及,辄以平生已试之效,著《内外伤辨 惑⑦论》一篇,推明前哲之余论,历举近世之变 故,庶几同志者,审其或中,触类而长之,免后人 之横天耳!僭易之罪,将何所逃乎? 辨脉 古人以脉上辨内外伤于人迎气口,人迎脉 大于气口为外伤,气口脉大于人迎为内伤。此辨 固是,但其说有所未尽耳。外感风寒,皆有余之 证,是从前客邪来也,其病必见于左手,左手主 表,乃行阳二十五度。内伤饮食及饮食不节,劳 役过甚,皆不足之病也,必见于右手,右手主里, 乃行阴二十五度。故外感寒邪,则独左寸人迎脉 浮紧,按之洪大。紧者,急甚于弦,是足太阳寒水 之脉,按之洪大而有力,中见手少阴心火之脉, 丁与壬合①,内显洪大,乃伤寒脉也。若外感风 邪,则人迎脉缓,而大于气口一倍,或二倍、三 倍。内伤饮食,则右寸气口脉大于人迎一倍,伤 之重者,过在少阴则两倍,太阴则三倍,此内伤 饮食之脉。若饮食不节,劳役过甚,则心脉变见 于气口,是心火刑肺,其肝木挟心火之势亦来 薄②肺,经云:侮所不胜,寡于畏者是也。故气口 脉急大而涩③数,时一代而涩也。涩者,肺之本 脉;代者,元气不相接。脾胃不及之脉,洪大而数 者,心火刑肺也;急者,肝木挟心火而反克肺金 也。若不甚劳役,惟右关脾脉大而数,谓独大于 五脉,数中显缓,时一代也。如饮食不节,寒温失 所,则先右关胃脉损弱,甚则隐而不见,惟内显 脾脉之大数微缓,时一代也。宿食不消,则独右 关脉沉而滑。经云:脉滑者,有宿食也。以此辨 之,岂不明白易见乎。但恐山野间卒无医者,何 以诊候?故复说病证以辨之。 辨寒热 外伤寒邪之证,与饮食失节、劳役形质之 病,及内伤饮食,俱有寒热。举世尽将内伤饮食 失节、劳役不足之病,作外伤寒邪,表实有余之 证,反泻其表,枉死者岂胜言哉!皆由不别其寒 热耳。今细为分解之。 外伤寒邪,发热恶寒,寒热并作。其热也,翕 翕发热,又为之拂拂发热,发于皮毛之上,如羽 毛之拂,明其热在表也,是寒邪犯高之高者也。 皮肤毛腠者,阳之分也,是卫之元气所滋养之分 也。以寒邪乘之,郁遏阳分,阳不得伸,故发热 也。其面赤,鼻气壅塞不通,心中烦闷,稍似袒 裸,露其皮肤,已不能禁其寒矣。其表上虚热,止 此而已。其恶寒也,虽重衣下幕,逼近烈火,终不 能御其寒。一时一日,增加愈甚,必待传入里,作 下证乃罢。其寒热齐作,无有间断也。 其内伤饮食不节,或劳役所伤,亦有头痛、 项痛、腰痛,与太阳表证微有相似,余皆不同,论 中辨之矣。内伤不足之病,表上无阳,不能禁④ 风寒也,此则常常有之。其躁热发于肾间者,间 而有之,与外中寒邪,略不相似。其恶风寒也,因 脾胃不足,荣气下流而乘肾肝,此痰厥气逆之渐 也。若胃气平常,饮食入胃,其荣气上行,以舒于 心肺,以滋养上焦之皮肤腠理之元气也;既下 流,其心肺无有禀受,皮肤间无阳,失其荣卫之 外护,故阳分皮毛之间虚弱,但见风见寒,或居 阴寒处,无日阳处,便恶之也,此常常有之,无间 断者也。但避风寒及温暖处,或添衣盖,温养其 皮肤,所恶风寒便不见矣。是热也,非表伤寒邪, 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 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而躁热,上彻头顶,傍 彻皮毛,浑身躁热,作须待祖衣露居,近寒凉处 即已,或热极而汗出⑤亦解。彼外伤恶寒发热, 岂有汗出者乎?若得汗,则病愈矣。以此辨之, 岂不如黑白之易见乎! 当内虚而伤之者,燥热也,或因口吸风寒之 气,郁其阴火,使咽膈不通,其吸入之气欲入, 为膈上冲脉之火所拒,使阴气不得入,其胸中⑥ 之气为外风寒所遏而不得伸,令人口开目瞪,极 则声发于外,气不能上下,塞于咽中而气欲绝。
作者: 隋·杨上善
简介:
《黄帝内经太素》为隋·杨上善撰,共30卷,是首部分类编纂整理、研究注解《黄帝内经》的著作。全书按摄生、阴阳、人合、脏腑、经脉、腧穴、营卫气、身度、诊候、证候、设方、九针、补泄、伤寒、寒热、邪论、风论、气论、杂病等19类重新编次注释。适合中医工作者、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
作者: 大愿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7年09月
简介: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人间是个好地方,它活生生,它趣味万端;人间是个好地方,品尝过方能体会滋味;人间是个好地方,见到过方能领悟世相;人间是个好地方,你要用心修行,在这人间的每一日,在这当下的每一刻!在世间处世,在人间为人,在红尘堆里学山居;修好自己的命,看好自己的心,种好自己的福田;如此,方得自在——自在自在,自己要在!送给您的365日贴心叮咛!
【目录】
壹月 修心篇贰月 禅悟篇
叁月 智慧篇
肆月 福田篇
伍月 念头篇
陆月 自在篇
柒月 财富篇
捌月 家庭篇
玖月 教子篇
拾月 事业篇
拾壹月 人际篇
拾贰月 内观篇
后 记 与万事万物之生机活力同在
【免费在线读】
心圆满,一切才圆满有一个老人家,一直没有结婚。他从年轻时起就长期到世界各地旅行,目的是为了寻找一个完美的女人做妻子。但是一直找到七十岁,他都还没有找到。有人很同情地问他:“你走了那么遥远的路,到过那么多地方,难道就没有找到过一个完美的女人吗?”老人很感伤地说:“我年轻时,确实在某个地方遇到过一个完美的女人。”问的人很奇怪,说:“那你为什么没有娶这个完美的女人为妻呢?”老人说:“因为她也在寻找一个完美的男人。”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向外在去寻求完美,永远不可能得到,就算是寻找到了完美,也是无能为力。因为我们的内心悲智不完美,所以看到的外境也不完美。当我们内在有足够的慈悲和智慧时,我们看到的世界才可能是完美的。佛语有云:“心净则国土净。”心清净,走到哪里都是净土;心解脱,一切外境都不是障碍;心圆满,一切都圆满。
让自己的那条线变长在生活中,有些人永远要通过跟他人的比较,才能确定自己的价值。比别人强,就洋洋自得;比别人差,就会烦恼、痛苦。事实上,这些烦恼、痛苦都是因内心的贪、嗔、痴而起,可称为“心灵的垃圾”。有个拳击手认为自己的功夫天下无敌,但跟一个对手比赛时,他却意外地落败了。他非常不服气,在心里牢牢记住对手的一招一式,然后回去请教师父:“师父,我把他的招式演示给您看,您帮我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失败。”师父没有看他的演示,而是拿粉笔在地上了划一条线,说:“在不去擦这条线的前提下,怎么把它缩短?”拳击手左思右想也想不出答案。师父拿起粉笔,在旁边划了一条更长的线,两者一对比,原来那条线就相对变短了!道理就是这么简单,你不用去找他人的短处,只要提升自己就好了,让自己的线变长,让自己的心灵成长,这样就行了。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为什么有些人和事会使我们烦恼?为什么你喜欢这个人,却不喜欢那个人?根源在于分别心:认为这个是好的,就起了贪心;认为那个是坏的,就逃避、排斥、抗拒它,就生了烦恼。归根结底,就是一个“迷”字,也就是心迷。心迷有三个特点:*,有执著心,我见很重;第二,有迷境心,心跟随外在环境而动;第三,有攀缘心,一直追求自己认为好的,排斥自己认为不好的。其实,好坏的区别在哪里?在你没有觉悟时,都是你的业障现前;在你觉悟时,都是你的自性显现。所谓“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当你取得了一些成就,手中有了一些权力、财富,要用之于正途,用之于帮助众生,这可以增长福报;但如果你执著、沉迷于权力、财富本身,它就会障碍你,成为捆绑你的绳索。
全凭心地用功夫我们遇到烦恼时,*反应不要去找外在的原因,因为大多数时候问题都不在外面,而在于我们的执著心。如果我们看不到问题的根源在内心,而一直到外面去找原因,就好像一个士兵还不知道敌人在什么位置,就盲目地乱放箭,那一定会伤及无辜,导致战斗的失败。明朝末年时,有一位姓罗的状元写了一首《醒世诗》:“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营家计,昧昧昏昏白了头。是是非非何日了,烦烦恼恼几时休?明明白白一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修。”如果你不能够向内照亮内心的盲点,就会长期困于其中。每天都在忙于家计,忙于让家庭更好、事业更好,到老了回头看看,却一事无成,昏昏昧昧、迷迷糊糊,头发就已经白了。其实,明明白白就有一条大路在眼前,只要我们照亮自己的内心,当下就会觉醒。没什么奥秘,全凭心地用功夫。
你是山,树就是一根头发有时候,一点点小事情就会让我们烦恼、痛苦,就会让我们的生活忙乱不堪,这是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心太小了。怎么办?让你的心变大!心小了,再小的事都是大事;心大了,再大的事都是小事。打个比方,我们每个人的体力、智力、能力都差不多,但一辈子活下来,却把人生活得千差万别。差异到底在哪里?*个差异在于愿力的大小。你是心怀天下,还是心中只有自己?做事的格局、出发点不一样,结果也会不一样。第二个差异在于心有没有扩大。大多数人的身体差异并不显著,都是正常人的高矮胖瘦,那差异从哪里体现?在于心的大小。如果一棵巨大的树倒下来,砸在头上,我们一定会被砸死砸伤。但当你的心长成一座巍峨的高山,这棵巨树长在山上就像是一根头发,它还能砸死你吗?所以,让我们的心大起来,让我们的心强起来,树砸过来也就不用慌乱了。
心灵自由的四个法门有四种方法,可以让我们体验到心灵的自由:*种方法是不执著于自己的观点。同一件事情,可能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看法。不要认为你的看法就一定是对的,别人的看法就一定是错的。第二种方法是能够承当。不要老想着过去哪些事做得不圆满,悔不当初;也不要老想着未来应该怎么办,心生恐惧。要活在当下,无论有多难,都勇敢承担它。在美丽中欣赏美丽,在痛苦中觉醒痛苦,在烦恼中观照烦恼,在悲哀中超越悲哀。第三种方法是转化。有很多现状,我们想改变,却往往无能为力、无可奈何。要做到境不转心转,不受这个环境的支配,不让它影响到你的心。第四种方法是融合。包容一切,对一切众生都好,就是对自己好。请学会两个字——赞美。每天口吐莲花香,欢喜自在地游戏人间。
让生活慢下来都市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让很多人有一种喘不上气的感觉,于是大家纷纷提倡慢生活。那么,究竟怎样让我们的生活节奏慢下来呢?其实,本质上不在于外在节奏的快慢,而在于内心的调整。当我们内在充满智慧时,很多事情就可以从容处理,效率也非常高。更主要的是,我们的心不要跟着生活节奏一起忙乱,不恐惧、不恐慌,不要担心这个、害怕那个。我们不要在外面去找安心之道,而要到内心去体悟生命本具的价值。能够有所体悟时,我们的心就安了。一切的修行,无论你学习佛家还是儒家,无非是三个层次:*个是让心安定;第二个是让心强大;第三个是让心觉醒。其实,这也就是佛法中所说的戒、定、慧三无漏学。做到这三个层次,你的心就定下来了,自然就实现了慢生活,自然就不会好像有人在背后驱赶一样地忙乱生活,而是享受人生的状态。
打破心的局限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不如意是常态,但是,使我们痛苦、烦恼的,其实不是事件的本身,而是我们对这些事件的看法、认识有局限、有执著。我们执著于一定要那样子才是好的,不是那样子就烦恼、痛苦了。禅宗中特别强调不要预设立场,为什么?因为都是自性的流露。这种局限和执著就是无明。我们不仅要脱离外在的污染,更要脱离内心的束缚,脱离内心中因为无明而产生的束缚。要想没有痛苦,要想脱离痛苦,首要的一点,不要从外在去解决问题。你一直认为得到某一样东西就满足了,评上教授就快乐了,赚到一百万就快乐了。不是,问题来自于我们的内心,来自于观念的束缚和局限,所以要解决它、超越它,这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才能快乐自在地生活。无论是世间还是出世间,要想成功,都是需要运用这个智慧的法则,也就是打破观念的局限和束缚。
整个世界都是修心的道具很多人喜欢养锦鲤,觉得锦鲤很漂亮、很好看。锦鲤有一个特性:把它养在小鱼缸里,它就只能长到两三寸;把它放在很大的鱼缸里,它能长到六寸到一尺长;把它放到湖里,它可以长成一米长的大鱼。这就是锦鲤的启示:心量大了,格局、境界也就大了,相应地,成就也会更大。所以,我们要不断地提升生命的境界,开拓生命的视野,不要被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绑住,这实在是很糟糕的人生状态。当我们的心量扩大后,当我们改变消极的思维方式后,整个世界都是我们修心的道具。“文殊遇缘则有师”,在文殊菩萨的眼里,不必“三人行”才有“老师”,因为任何一个因缘都是修心的契机,都可以增长智慧和慈悲心,所以都是我们的老师。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所遇到的每一个因缘,能在这些修心的契机中培养智慧和慈悲,就算是学到文殊菩萨的智慧了。
国王能给你什么有一位国王,打猎时跟随从走散了,他独自在森林里面绕了三天三夜,终于看到一座村庄。刚好有两兄弟在耕田,看到这个狼狈的“流浪汉”就收留了他,热情地招待他吃住。国王非常感激地说:“我是这个国家的国王,为了感谢你们的招待,请你们每人提出一个愿望,无论是什么,我都一定帮你们实现。”哥哥说:“请国王赐给我八亩地。”弟弟说:“我什么也不要,只希望您在每年新年时来我家吃顿饭。”国王对两兄弟的要求都非常爽快地答应了。转眼到了新年,国王想起了自己的承诺,对身边的大臣说:“我要到一个农民家里去吃一顿饭。”大臣赶紧派人到弟弟家里察看。他的家很寒酸,整个村子也很破败,于是,大臣就命人把村子整治得焕然一新,还给弟弟盖了一栋新房子。看完这则寓言,请思考两个问题:谁是你的国王呢?你想从国王那里得到什么呢?
作者: 王东红
简介:
中医认为,女性体质属阴,身体容易虚,虚则寒,寒则湿,湿则瘀。通过艾灸的纯阳之火,可以补充阳气,让气血充足,从而让女人从内而外散发出生机与魅力。
本书艾灸疗法配以真人演示图和取穴图,对于没有中医基础的人来说,也能轻松找准艾灸部位。坚持艾灸,女人暖养更年轻。
作者: 我是寒寒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9年11月
简介:
不管是个人照还是合影,只会尴尬地出剪刀手或比个心形?形貌俱佳美女一枚,拍出来却觉得“不上相”又不得其解?旅拍只会和地标建筑留下“到此一游”照?告别“木头人”“剪刀手”“大象腿”,寒寒带你轻松玩转人像摄影和摆姿,拍出精致好看的自拍照、旅行照、闺蜜合影照…… 本书图片精美,文字细腻,介绍了大量热门的人像摄影技法和技巧,从场景选择、服饰搭配、道具运用、姿势解析、构图技巧、后期美化等方面,对拍出甜美、可爱、元气、性感等风格的人像照片进行了全方位的技法分享,让读者更好地掌握人像摄影的基本要领并逐渐提高摄影技艺。 简单易上手又方便记忆的拍照姿势都在这里,爱美、爱生活的各位不要错过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