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30 项 “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 相关结果
意动心理学
作者: 郭本禹,崔光辉,陈巍著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
简介:《经验的描述:意动心理学》内容简介: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说过:“心理学虽有一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短期的历史。”心理学的长期过去可以上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心理学思想,从大约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9世纪中叶的这一时期被称为前科学心理学时期或哲学心理学时期。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从月球到银河深处的人类旅程
作者: 凌晨编著
简介:《繁星若尘:从月球到银河深处的人类旅程》内容简介: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是从采集文明过渡到农业文明,再从农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工业文明,已有200多年历史。在这些国家里,约有10亿人民改变了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水平,实现了现代化。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的快速增长也没有离开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但是,工业文明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后果: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恶化,引起了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危机。2008年9月以来,世界发生了百年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遭受到20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挑战。我国经济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为了应对这三重危机,必须转变发展模式,调整经济结构。一场国际科技竞争、技术革命正在兴起。 综观世界各科技强国的动向,这场技术革命将发生在如下领域:以绿色和低碳技术为主的能源技术革命,以生态文明和绿色经济为主的环保技术革命,以纳米材料、微电子光电子材料、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为主的材料技术革命,以转基因育种、新型生物能源、干细胞再生医疗、创新药物为主的生物技术革命,以3G手机网络、新一代互联网、传感网、物联网为主的网络技术革命。其他的重要领域还有空间、海洋,以及地球深部的开发利用等。 21世纪的特征是:数字化的世界,知识化的时代,学习化的社会。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是:文理兼容的、具有知识生产(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运用)能力的开放型人才。 以上观点与角度就是这套科普丛书的视角。 本丛书尝试以新的视角和写作技巧,探索青少年科普读物的创作风格。其特点为: 第一,在选题上:首先选取与经济社会发展、造福民生、改变或即将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等关系密切的技术成果(或领域),重点展现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与改变,力争做到具有前瞻性,以促使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对科学技术的理解与向往。 第二,在创作技巧上:寓知识于故事或事件之中。以故事(或案例)切入主题,展开并加以分析,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交融,步步深入,引导读者进入科学胜境,共同经历科学发展的过程。 第三,在传播科学知识上:要求有核心知识点,提出重点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读者在了解科学知识的同时,理解科学精神,接受科学思想,学习科学方法,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丛书文字生动,富有情趣。并努力做到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面试语言经典方略
作者: 姜燕著
简介:《面试语言经典方略》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公务员考试指导教材《申论写作》的姊妹篇,重在从语言对抗策略上给每一位即将走上面试考场的人提供应试的法宝。《面试语言经典方略》中虽然涉及到的公务员、事业编面试试题较多,但这是由于其代表性较强,《面试语言经典方略》并不仅仅针对公务员、事业编面试,它同样适用于其他求职、自主招生、留学面试、各类艺术专业招生面试等,适用于一切有选拔特点的面对面考试。《面试语言经典方略》的试题资料一部分来源于经过面试的考生口述提供,还有一部分是相关网站及培训机构提供的试题。 对“姜氏问答术”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作者的其他专著中找到更详细的论述,《面试语言经典方略》由于主要是针对面试的,所以涉及面比较窄,有关“姜氏问答术”的主要环节在《面试语言经典方略》第三章中有所涉及。读者在阅读附录一中的题目时,可以多多参照第三章中的问答术,以及前面几章的例题讲解,由于前面有较详细的例题分析,所以附录二中只是简单介绍了应答思路,而未对全部例题作出点评,读者可根据试题分类和主要考查点来找寻到一一对应的应答规律。
CAT:a new horizon for translat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作者: 徐彬著:a new horizon for translat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简介: 计算机技术对人类活动的诸多方面已经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其中也包括翻译实践。从最基本的打字输入,到文字排版,直至自动翻译,计算机技术越来越成为专业译者不可忽视的现实存在。译者究竟如何能最合理地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翻译的生产力,或曰效率,是《翻译新视野:计算机辅助翻译研究》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翻译新视野:计算机辅助翻译研究》将对几种翻译记忆系统作简单的介绍,阐明翻译理论在系统开发中所起到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翻译新视野:计算机辅助翻译研究》试图揭示主流翻译记忆系统的工作机制,并证明翻译记忆系统在翻译实践中的必要性、可应用性。
现代中国的语言体验
作者: 郜元宝著
简介:继1985年北京大学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1988年上海学者陈思和、王晓明提出“重写文学史”的主张。自此20年来,文学史的个性化写作和文学史理论创新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在文学史研究中具有创新意义的概念,《20世纪文学史理论创新探索丛书》正是在此基础上对一些重要问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丛书填补了20世纪文学史理论研究的空白,为文学史的写作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资料准备。本书系丛书之一种。
新文学整体观续编
作者: 陈思和著
“五四”至抗战前的文学与“民间”关系的一种思考
作者: 王光东著
简介:《新文学的民间传统:"五四"至抗战前的文学与"民间"关系的一种思考》内容简介:2005年底,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举办第二届“明贤讲席——近现代中国文学的学科视野”的报告会,主题报告者有李欧梵、王德威、王晓明、黄子平、陈平原和我六人。我挨着陈平原教授坐,所以他的报告我听得很清楚。印象最深的是,他开口便语惊四座:凡从事文学教育或研究的人,撰写并出版一部“文学史”,都是一件让人魂牵梦萦的壮举。他引王瑶先生当年的文章说:几乎每一位研究中国文学学者的最后志愿都是写一部满意的中国文学史。同时还举一位已经作古的老先生(名字我忘记了)为例,那位先生的终身遗憾就是没有写出一部文学史。①尽管平原教授接下去的观点并非是赞美文学史。而是相反。他要力破“文学史神话”。
行走在汶川大地震中
作者: 刘兴诗著
简介: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震动了整个世界,无数志愿者从四面八方 奔向灾区,配合迅速出动的解放军部队、消防火、医疗队和别的形形色色的 抢险救灾的队伍,奋不顾身战斗在第一线,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 这里有一个另样的志愿者。77岁的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学退休教授刘兴诗 ,不顾高龄体弱和亲友阻拦,匆匆从北京赶回来,悄悄进进出出灾区,一直 奋战在前列。他是龙门山区许多国家级和省级景区的设计者,也是灾区一些 县市的顾问。当年设计风景区不取分文报酬,谢绝了在景区赠予房产的建议 ,被当地尊称为“银厂沟之父”。如今银厂沟遭受灭顶之灾,许多熟悉的乡 亲不幸遇难。他怀着悲痛的心情和高度责任感进入灾区考察,为重建灾区和 地震情况研究收集第一手的震情资料,曾经两次负伤。对于这次地震,他有 许多独到的学术见解,所以,《山河震撼:行走在汶川大地震中》这本书不 是泛泛之谈。《山河震撼:行走在汶川大地震中》这本书的文字里,处处表 现出一个爱国、爱人民的老知识分子的真挚感情,有的段落几乎字字滴血, 也是一般科普著作所没有的。
民间布面点画赏析
作者: 张道一著
简介: 《蓝花花(民间布面点画赏析)》,是借用了一个陕北姑娘的名字,用以介绍往时的民间艺术,在那衣被之上所染出的美丽图案。蓝色的布,呈现出白色的花纹,或是在白布上染出蓝花,显得特别沉着而清丽。在大自然中,有各种颜色的花卉,红花、黄花固然惹人喜爱,蓝花的恬静更为诱人。 民间的蓝染花布是很精美的,其制作工艺并不复杂。因为是用油纸版刮浆漏印而产生防染的效果,那油纸版上的花纹必须是线线相断,有的索性用点组成画面,形成一种特殊的风貌,而且格调很高,具有独特的韵味,带有浓厚的装饰性,可称作“点画”。
低碳经济的必由之路
作者: 王宁寰编著
简介: 本书围绕“低碳经济”这个热门话题,用新视角来观察、分析、解释 、介绍:低碳经济与现代能源的关系,节能减排与新能源技术的关系,石 油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带来的问题,以及未来新能源材料 的开发利用前景。 本书从社会经济的发展角度,通过中国石油开发过程中艰难、卓越的 历史,使人们了解到我国石油从无到有,从有到足,从足到缺的发展历程 。也使人们认识到,尽管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但是由于对化石能源无 节制的使用和浪费,已经给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危害,能源危机与生态危 机相伴而行的双重危机已迫在眉睫。 本书指出要解决能源、生态双重危机的必由之路是发展“低碳经济” 。书中主要从科学技术发展角度,介绍能源材料和技术的重要前沿领域, 包括核能利用新技术以及可再生清洁能源技术;太阳能、风能的开发利用 ;特种水力发电异军突起;核电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蓄光型自发光材料的 诞生;以及神秘的新能源材料——可燃冰的发现和利用。 本书还指出,“低碳经济”就是全方位的节能减排经济,就是创新的 “新能源开发经济”,也就是全人类“生态文明经济”,归根到底是全人 类可持续发展和生存的经济。我国必须坚定不移地开发“第五能源”—— 节能减排,同时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我国能源前景依然光明 ,世界能源前景同样光明。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作者: 姜振寰著
简介:本书参考国内外科技史研究最新成果,简要介绍自古至今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共12章:1.人类的诞生与古代文明;2.铁器时代与自然哲学;3.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4.欧洲中世纪与东西方文化交流;5.文艺复兴与近代科学革命;6.英国产业革命与工业社会的形成;7.经典自然科学的形成;8.近代技术的全面发展;9.20世纪的科学;10.20世纪的技术;11.中国近现代的科学技术;12. 科学技术与人类未来。本书写作注重科技发展与哲学、经济、文化、社会的关系,图文并茂,有较强的可读性。
现代困境中的文学语言和文化形式
作者: 张新颖,坂井洋史著
林辰文集.壹,鲁迅事迹考鲁迅传
作者: 林辰著;王世家编校
简介:本文集分四卷集结了林辰先生一生在鲁迅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成果。书中以其完备的文字与细腻的文义,既展示出林辰所经历的人生道路、与友人的真挚交往以及他崇高自守什么的人格魅力,又体现出其丰厚的学养、广博的杂学、方法的缜密与工作的艰辛;从书的字里行间,既可感受到林辰朴素的思想、朴素的学问,又可领略到其博大的人文精神与严谨的治学足迹,也可以体认到什么是真正的“做学问”,感悟到什么才是一个严肃学者敢于寂寞的勤谨风尚,了解一个学问家形成的历程。第一卷:鲁迅事迹考,鲁迅传。《鲁迅事迹考》考证清楚了不少鲁迅生平事迹中的疑难问题,并将一种治学方法示人,既为后来的学者指示了门径,又是《鲁迅传》的史料准备。而《鲁迅传》,则以“详细而正确”的学术性,讲述了鲁迅的生活经历、思想心境及创作,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真实而可以亲近、可以理解的鲁迅。曾得到许寿裳、孙伏园、台静农、曹聚仁等前辈的赞扬。 第二卷:鲁迅述林。它是对鲁迅辑校古籍方面的考证、校勘、注释和评价。第三卷:秋肃集、跋涉集。《秋肃集》是林辰先生的杂文集。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的重庆,散刊于当时的报刊上。《跋涉集》则是其《鲁迅事迹考》、《鲁迅述林》的集外文。第四卷:致友人信、家书,记有大量珍贵史料。
林辰文集.肆,诗农书简
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与咨询
作者: 刘嵋著
简介: 本书分为导论篇和实务篇,其中实务篇包括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咨 询和团体心理工作坊。作者根据多年团体心理辅导与咨询的实践经验,为读 者提供了实际有效的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工作坊的设计 方案与部分实例,具有可操作性强的特点。本书适合于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 康骨干教师、心理咨询师、辅导员、班主任、社会工作者、心理学及教育学 等相关专业教师、学生、德育工作者等人士阅读与参考。
中俄(苏)教育交流的演变
作者: 余子侠,刘振宇,张纯著
简介:本书根据中国的历史发展走向及教育交流的历史运行轨迹,着重研究现当代以来中外教育交流的一些关键问题,而这些研究内容也是以往人们研究比较薄弱的环节。因此,本书的撰写对于中外教育交流领域来说,既有填补空白的科研作用,亦将丰富整个教育学尤其教育史学科的体系建构。
趣味实验
作者: 于启斋编著
简介: 实验需要动手。实验离不开材料。本书从身边不起眼的材料做起,不 用花钱,随手可得,利用手中的几种简易材料做来做去,一物多用,让少 年儿童玩儿得尽兴。 本书以轻松幽默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快乐学习。既有动手能力的内 容,又有可以开发智力的短文,可谓是少年儿童开发智力的最佳读物。 本书的一大特点是:在注重动手动脑的同时,还注重了智力的开发, “想开去”栏目,让大家在原来问题的基础上,插上想象的翅膀,对问题 进行拓展,以达到开发智力的目的。“开视野”栏目,使少年儿童开阔视 野,扩大知识面。“借题发挥”栏目,是某些内容的强化和延伸,使本书 更具可读性。 来吧,来吧,快乐实验在吸引着你。愿你喜欢本书,愿本书成为你享 受快乐的好伙伴。
主编还有:曲金良、修斌、赵成国
作者: 孙立新[等]主编
简介:本书为海洋历史地理论集,其中的论文一部分取自2004年10月22~24日中国海洋大学德国研究中心、海洋文化研究所和海洋发展研究中心在青岛联合举办的“海洋:社会发展与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另一部分是由中国海洋大学“历史地理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改编而成,还有一部分则是约请专家学者专门写作或翻译的。
载人航天与人类社会
作者: 周武编著
简介: 本书讲述的是人类进入太空和在太空生活的故事。全书以独特视角来 展现人类对宇宙这一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发现,及通过回眸地球来审视人类 自身的命运和未来,揭示太空探索人人有份的哲理。 全书首先从一只充当人类探索先锋的流浪狗开始,描写了人类如何小 心翼翼地叩开太空之门,进入太空生活、工作和开展研究;如何重新发现 地球——宇宙空间中充满生机而又异常脆弱的巨大绿洲;如何探索生命的 奥秘和人类的发展空间。当7位宇航员抑制不住强烈的好奇心开始太空之旅 后,人们对太空探索的意义转向了更深层次的拷问——地球人类是宇宙中 唯一的幸运儿吗?满载着各种生灵的地球这一“诺亚方舟”将航向何方?
中国新教育运动研究(1912-1930)
作者: 汪楚雄著
简介: 中国新教育运动是民国北洋政府时期和国民政府初期(1912——1930)由蔡元培、黄炎培、郭秉文、蒋梦麟、陶行知、胡适等留学欧美的新教育家群体为主导。以各级各类教育界人士为主体,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和国外教育家群体鼎力相助,官民配合相对默契,以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为理论基础.致力于改革传统的中西教育,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教育改革运动。运动经历了发轫、发展、高潮和衰退四个阶段。教育社团和报刊是其腾飞的两翼.?局更迭是其兴亡的背景。它是国际教育新潮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基石。它与“新文化运动”同源同质异构不同步。本书从教育活动史的视角再现了“新教育运动”的历史画卷。
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