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mporary College English,Oral English.1
作者: 杨立民总主编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简介: 本书为《现代大学英语》系列的口语教材,全套共4册,供大学英语专业本科一、二年级学生及水平相当的学习者使用。
众所周知,口语是用来进行语言交际的一项重要技能。多年来,“不敢说”、“不想说”、“没话说”、“不会说”一直是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难以逾越的障碍。本套口语教材就是针对这些问题,吸取国内外同类教材的优点,继承我国口语教学的传统编写而成的。
本教材的特点如下:
1. 作为一套系列教材的一个有机部分,本套教材在语言,题材和训练重点等方面和其他教材,比如听力、写作的精读有密切的联系和配合。这样就可以大大增加学生语言材料的输入,解决“没话说”的问题。同时又可以使学生得到先听后说、先读后说、写了再说等不同方式的训练。
2. 教材内容比较丰富。每一课都提供了大量的语言材料。这一方面是为了便于让学生模仿,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词语、表达方法以及有关的观点和思路,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他们说话的愿望。本套教材所选的对话和课文题材广泛,努力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就是为了解决学生“不想说”的问题。
3. 本教材的头两册采用题材和口语功能相结合的方法,旨在让学生通过口语课尽快掌握日常生活用语,这是精读课无法代替的。但是口语并不只是一些套语。它还有丰富的内容。本套教材按题材组织单元,将各种口语训练功能穿插其间。
4. 这套教材十分注重趣味性,但更重视人文内涵。我们努力在轻松中保持教材的格调,努力做到让学生不仅能说,而且能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言之上品。
5. 全套教材系完整,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主题从一、二册的日常生活逐渐过渡到三、四册中的各种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热点问题。练习重点也从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功能表达以及相对容易的问答、复述、归纳逐渐升级为对各种热点问题的论述。讨论和接近实战的经过充分准备的专题辩论,既能体现训练的阶段性,同时又可通过滚动式的安排防止教材安排的机械单调和训练方式前后的脱节。
6. 这套教材努力做到既有中国味,又有外国味;既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和中国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他们希望表达的内容,同时又兼顾西方文化和生活的介绍。
7. 这套教材所采用的语言,力求地道,但尽量避免使用土语、俚语和俗语。教材中适当介绍了一些有用的相关词语,但数量有限。这是因为口语课的主要任务不是扩大词汇,而是活用已学的东西。
8. 这套教材的练习设计,吸取了国外教材的优点,尽量注意交际性、趣味性和多样性,尽量把学生放在主动的地位。
考虎到使用本册书的学生大多数刚刚从中学毕业,除少数受过专门训练者以外,一般口语能力都比较弱。因此一开始不能给学生一个下马威,不能让学生对口语倒胃口。相反,一定要鼓励学生敢说、爱说,让他们养成好习惯。本册书正是根据这一精神编写的。
1. 本书训练的重点
i 口语的基本功是问答和复述,但是考虑到精读和写作课中对此已有集中训练,本册口语书中不再单列。然而,在课堂教学中,仍应一抓到底。
ii 掌握口语中的一些基本功能和一些基本意念的表达方法,比如招呼、介绍、请求、建议、赞同、反对、插话等等。
iii 培养日常生活口语的能力。学会用所学语言问路,看病,谈论天气、地方、人物、谈论学习、锻炼、业余爱好、饮食起居等等话题。
2. 本书的基本框架和使用方法
本书共15课,每课2-3小时,供第一学期使用。每课共5个部分:
i 热身练习
时间大约15分钟。主要通过看图、回答等手段引出本课主题,激起学生兴趣,打开学生思路。
. ii 对话和短文
每课大约2-3个对话和2-3个短文,合在一起组成本课的语言材料。这些材料需要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听录音,阅读,熟悉关键词语的发音和用法)。选择这些对话和短文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口语练习的素材和样板。学生可以为课上发言列一提纲,但不宜死记硬背。
iii 练习
这是口语课的主要活动。练习方式按不同材料而定,一般有小组问答、角色扮演、叙述大意、复述故事、编排对话、简单讨论等等。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掌握口语表达各种功能,提高日常生活的口语能力。
学生在用口语表达思想时,要真实,要具体朴素,也要有一定的流利程度。语言要有一定控制,但是又不能像精读课文一样细细咀嚼,要容许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说话。
iv 语言库
每课都会列出一些表达功能意念的常用词语和句型,供学生参考使用。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提醒学生利用这些材料。
v 辅助材料
提供辅助材料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学生堂上堂下的口语活动提供更多的思路和素材;二是为满足程度较好、感到吃不饱的学生的需要。这些材料希望教师能够熟悉,以便在课堂上灵活运用。
除以上材料外,所有材料还将配有录音和练习的参考答案。此外,应该反复向学生强调课外开展口语活动的重要性,这样课堂的练习才能转变为实际的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