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94 项 “樊崇义”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樊崇义 主编
简介: 本书是中国政法大学樊崇义教授主持的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刑事证据规则研究”(项目批准号:12AFX010)的最终研究成果。本书分为理论篇和实证篇两个部分。
作者: 樊崇义主编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简介: 本教材系统准确地阐述了本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做到了知识性、科学性、系统性的统一,可谓“集大家之智慧,成经典之通说”。本教材的出版对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法学界、法律界的高度评价。由于其历史长久,积淀雄厚,已经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科学、系统、稳定的教材体系,在法学教育中,既保持了学术发展的连续性、传承性,又及时吸纳新的科研成果,推动了学科的发展与普及。.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全面提高法律人才的素质,根据高等政法院校新的教学方案,我们对原来教材分别作了审定和重新修术。.. 这批教材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吸收国内外法学教育的新成果,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力求系统、准确地阐述各学科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努力做到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的统一。...
Theory on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作者: 樊崇义主编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2003
简介: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科研项目“诉讼原理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之一,被国家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推荐为全国法学研究生教学用书。 其特点是: 三大诉讼共同原理研究在全国尚属首次; 她标志着我国刑事、民事、行政三大诉讼法学从注释法学走向理论学; 本书吸收了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 本书首次提出了诉讼文化、诉讼人权、诉讼认识论、诉讼价值、诉讼法律移植、诉讼透明等一系列新概念。
作者: 樊崇义主编
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
简介: 《刑事审判程序改革调研报告》是刑事审判程序改革调研项目的研究成果,并拟提交全国人大法工委以作立法参考。刑事审判程序改革项目由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中心樊崇义教授主持,并与英国文化协会合作,主要针对我国司法机关在刑事审判过程中存在的诉讼程序方面的问题采取通过试点法院开展项目试验的方式进行实证研究。《刑事审判程序改革调研报告》即是在总结试点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份调研报告,这也决定了《刑事审判程序改革调研报告》最基本的一个特点,就是相关的理论探讨能够紧密联系司法实践,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从而对于相应的立法制度方面的完善及司法制度的改革都有一定的现实参考意义。
作者: 樊崇义主编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2003
简介:证据是刑事、民事、行政三大诉讼的核心和基础,更是实现司法公正、乃至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石之一。因此,当前我国兴起的司法培训,以及法学教育,都把《证据法学》作为必须课。为适应公、检、法机关和律师学习培训的需要,为了适应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深化教学内容改革的需要,我们编写了这本《证据法学》 该书以科学性、正确性为原则,力求简明、扼要,并解决实务问题,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作出了努力,渴望对公安司法干警和法学教育各个层次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证据法学》自2001年第一次出版以来,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两年之内已经重印。近三年来国家的证据立法也在紧张进行,最高人民法院又相断出台了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证据规则的司法解释。就司法工作而言,有关证据的运用,随着民主与法治的进程和市场经济的培育和发展,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基于变化的客观情况,对《证据法学》进行了修订。
作者: 樊崇义主编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2016年07月
简介: 在编写体例和内容创新方面,仍旧严格遵循刑事诉讼规律,并按照部门法学哲理化的思维,促使刑事诉讼法学研究方法走向多元和理性,在讲清刑事诉讼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程序的基础上,尽量在理念、原理以及原则、行为、效力等问题上阐释清楚。 对于书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添加二维码标识延伸阅读。
作者: 樊崇义主编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2008
简介:本书是教育部批准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目前国内证据法领域的领先之作。 在内容上,本书以十六章的篇幅阐述了证据法的一般原理、证据概念、证据规则、证明制度、证据证明力的审查判断等内容,结构完整清晰,又不乏对当前热点难点问题(如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电子证据、“录音、录像、律师在场”三项制度等)的积极探索。既有宏观概括,也有细致分析。 证据法学足一门极具实践品格的学科,本书正充分体现了这一实践性特征。因此,在方法上,本书不拘泥于对理论和法条的解说,更多的足务实地探讨具体规则的应用,启发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为诉讼实践提供有效昀指导和参考。 本书既适用于高校法学院系的课堂教学,也可作为司法实务部门全面学习和掌握证据法的培训用书,并成为实务工作的有效参考。
简介:本书是目前证据法学领域的领先之作。樊崇义教授多年从事证据法研究及其于实务讲坛得来的实践经验为本书提供了坚实有力的品质保证。 全书以十五章的篇幅介绍了证据的基本概念、证明责任、证明标准、证据规则以及证据法的发展等热点问题。综观全书,在内容方面的特性有二:一为实践性。证据法学是一门极具实践品格的学科,该书充分体现了这一实践性特征。在阐述证据法学理论的同时,针对实践中常见的证据运用问题,不拘泥于理论讲说,而是启发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为指导诉讼实践提供有效参考。 本书另一特性为开放性。作者以相当笔墨介绍了国外证据制度和理论,在阐述证据法学一般理论的同时适度穿插介绍国外对相关问题的理论解答和实践经验,并对中国解决相关问题进行理论求证。从全书的结构来看,其开放性特点更集中体现在对有争议的理论问题不专断己见,持尊重的心态来对待各种理论观点,而对于现有的理论成果也在不断充实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理论命题。
出版社: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
简介: 《诉讼法学研究(第3卷)》内容主要包括:主编絮语“听后属实”与“看后属实”、诉讼原理、权利保障:诉讼的起源与本质、论司法现代化、判决异议研究、学术前沿、刑事证明责任的分配与转移、论行政诉讼原告的举证责任、论民事诉讼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的取证权利及其程序保障、民事管辖权争议解决机制研究等等。
作者: 樊崇义主编
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
简介: 《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是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中心主任樊义教授主持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该项目的研究成果有三个:一是《公诉案件一审模拟法庭教学录像》,即按照1996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自编自演,并录制的模拟法家庭教学片。该成果已获得司法部科研一等奖。二是举办了多次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的学术研讨会,研究成果已汇集成册,由方正出版社出版,题为《刑事诉讼法学专论》。三是《 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她是本课题的最终研究成果。 《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这个项目,历时三载。针对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实施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实务和理论问题,特别是遇到的一些深层次的理念和法律观方面的问题,作者分门别类,并开展了专题研究。通过研究,作者认识到,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的实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认识的过程和观念转变的过程,更感到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领域要不断深入,不断拓展。
作者: 樊崇义主编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2012
简介: 《2012刑事诉讼法:解读与适用》由全程参与修正案论证的权威专家领衔的解读,既回应司法实践、学术研究、法学教学中的相关疑问,也为准确适用该法律提供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指南。 为了便于读者准确理解条文之间的关系,《2012刑事诉讼法:解读与适用》的编章以修正案体例为基础,共设置了十一编与一个附则。“十一编”分别是:刑事诉讼法的任务与基本原则;管辖与回避;辩护与代理;刑事证据;刑事强制措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期间与送达;审前程序(立案程序、侦查程序、审查起诉);审判程序(一审程序、二审程序、死刑复核、审判监督);执行;特别程序。在刑事证据、一审程序中,考虑章节的逻辑性和便于读者理解,对个别条文的顺序进行了微调。
作者: 樊崇义,王建明主编
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1
简介:《〈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我国职务犯罪侦查研究》是教育部普通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该项目是经过招标竞争,由中国政法大学樊崇义教授中标获取的。
作者: 樊崇义主编;樊崇义[等]撰稿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2012
简介:樊崇义主编的《证据法学》第五版对我国证据制度的进步与发展,如在司法改革过程中关于证据规则,尤其是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等内容进行了重点介绍。此外,第五版还对有关证据概念、证据种类的变化的内容进行了吸纳,并对行政执法证据转化、证人作证制度、专家证人、证据收集中技术侦查手段等新增内容进行了论述,同时,也对尊重和保障人权、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对我国证据制度,尤其是证据收集、审查判断模式产生的一系列重大影响进行了解释。所有这些问题,在本书中都有所反映。 第五版对我国证据制度近年来的新规定、新要求、新模式、新标准和新方法都作了比较细致的阐释:不仅对我国证据法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些重大、前沿问题,以及国外的一些先进成果进行了客观的评介,而且对司法实务部门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面临的问题、挑战、经验法则等也进行了科学的总结。为了帮助广大读者对证据制度的理论与实践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第五版在每章前后分别增加了本章学习要点和思考题。本书既可以为普通高等院校的本科生、研究生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以为公检法办案人员作为培训和学习教材使用。
作者: 樊崇义主编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2013
简介:《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系列:刑事诉讼法学(第3版)》编辑推荐:根据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的决定,我们在前一版本的基础上,对《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系列:刑事诉讼法学(第3版)》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尤其是对刑事诉讼法修改中的重点难点和争议之点,均与解读并阐释。
On the Due Process of Law-A Criminal Procedure Perspective
作者: 樊崇义[等]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简介:《正当法律程序研究——以刑事诉讼程序为视角》一书通过对正当法律程序的起源和发展脉络的全面梳理,阐明了它的理论基础,即决定正当法律程序之正当性、程序性和法律性的正义论、程序论和法治论,认为正义论乃其正当性来源,程序论是其程序来源,而法治论则为其合法性来源。对于正当法律程序的价值,本书认为,它主要体现在促进人类司法的理性化、文明化、民主化等方面。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书深入论证了正当法律程序与刑事诉讼的关系:一方面,刑事诉讼是正当法律程序的主要载体;另一方面,正当法律程序是刑事诉讼的灵魂。最后,提出了正当法律程序观念下中国刑事诉讼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
作者: 樊崇义主编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2009
简介:本书乃大家之作,堪为学习刑诉法的最佳选择。作者以核心概念统领相关制度,条分缕析,完成了法学理论与现行规定的有机结合;在解说制度规定时,又深入阐发规则背后的学理构成,从而增加了本书的理论说服力。 本书共十五章,在结构方面,按照诉讼的主体——客体——行为这一逻辑思路进行编排;内容方面,则在厘清刑事诉讼法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程序的基础上,尽量将理念和原理问题阐释的更为透彻,助益读者在更高层面上理解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法。 尤值一提的是,作者密切关注我国《刑事诉讼法》修订工作的实时动态,对我国刑诉法的现状与未来作出了研判性质的分析与思考,提出了一些颇具前瞻意义的建设性意见与思路。
作者: 樊崇义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2017年06月
简介:
第六版对我国证据制度的进步与发展,如在司法改革过程中关于证据规则,尤其是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等内容进行了重点介绍。此外,第六版还对有关证据概念、证据种类的变化的内容进行了吸纳,并对行政执法证据转化、证人作证制度、专家证人、证据收集中技术侦查手段等新增内容进行了论述,同时,也对尊重和保障人权、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对我国证据制度,尤其是证据收集、审查判断模式产生的一系列重大影响进行了解释。
本版修订,各章增加了导读和案例。其中,案例分析采用二维码技术呈现。此外,新版增加了全书课件,提供地址供师生下载使用(详见封底)。
本书既适用于高校法学院系的课堂教学,也可作为司法实务部门全面学习和掌握证据法的培训用书,并成为实务工作的有效参考。
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简介: 本书是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中心主办的以诉讼法判例为研究对象的定期出版物。该刊物以蕴含诉讼法、证据法问题的真实判例为研究对象,兼及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三大诉讼法领域。
作者: 樊崇义主编
出版社: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
简介: 内容介绍: 主编絮语 刑事诉讼呼唤证据规则 樊崇义 最近一个时期,由于教学和科研的需要,深人实际部门了解了一些刑事案件的定罪量刑情况,查阅了大量的案卷和刑事判决。再加上对来访者的接待,来者多数是案件问题,深入交谈中了解到都是由于证据的运用出了问题,导致当事人不服,家属有气而上访北京;近日,我还接到许多来信,打开一看同样是为案件的证据问题而造成判后不服,四处申诉、上访、告状。面对这些情况,在学习刚刚结束的全国人大十届三次会议文件精神的过程中,自己感悟到刑事诉讼与构建和谐稳定社会紧密相连,案件的判决和裁定公正才能服判,服判才能和谐,和谐才能稳定。当前在刑事诉讼领域里出现的“翻案风”、“上访潮”,无一不是因为案件中证据的调查和运用出了问题,造成当事人、家属不服而翻案、上访、申诉、告状。 刑事诉讼中的证据问题,从我接触到的80%的案件看,根子在于证据的收集调查没章法,案件事实的认定无规则,刑事诉讼的证据规则迟迟不出台,导致公、检、法机关办案不规范。直到今天,多数办案人员一直在沿用历次政治运动中发动群众的查证方法,事实的认定沿用搞专案的方法,“三对口”的方法,即采用一切手段逼供、诱供,甚至骗供,有了当事人的承认,再找两个证人加以印证,三张口一致,就下判了。重口供轻证据,重言词轻实物,重人证轻物证,“三重三轻”的办案方法是当前案件质量滑坡的重要原因.,更是造成社会不得安宁的重要因素之一。 口供主义盛行。在我国,由于封建专制主义证据制度的影响,对刑事案件事实的认定,人们习惯于重口供轻证据的做法,视口供为证据之王,反映在办案程序上“先抓人后取证”;反映在证据的收集上,先拿下口供再去收集其他证据,为了拿口供,千方百计,变着手法,不择手段地逼、诱、骗,刑讯、打人者皆有。由于口供的来源非法,所以翻供率居高不下,申诉、告状的到处都有。即使在诉讼的过程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也反反复复,最终到法庭上还是翻了供。司法机关置翻供于不顾,仍然硬着头皮下判。可想而知,这种判决何以为“铁案”。 靠证人证言定案。许多刑事案件,特别是经济犯罪案件,在证据的收集和运用上,并没有从经济活动的流程和各个环节上去寻找物证、书证,而把功夫下在证人上。为了使证人证言同口供相互印证,取得供证一致的效果,刑讯逼供者,诱供、骗供者,大施“声东击西”战术者时有出现。更为危险的是,在市场经济下的各种证人,受利益的驱动,受各种各样人际关系的支配,证人一会儿一个面孔,一会儿一个说法,当着司法机关的面说一套,当事人在场时又说一套。实践已经证明,只靠证人证言定案是一种最危险的做法。有专家称:证人证言是一种最危险的证据,这一说法不无道理。其原因是由证人证言证明力的特点所决定的。马克思早年就说过,什么叫人呢?人是各种社会关系之综合,生活在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形形色色的社会联系,这种复杂的关系直接影响着证人证言的质量,更何况在商品经济下的人际关系。同时,即使是一个品格完好、最诚实的人,所作的证词也可能有失真的时候。这是由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局限性所决定的。由此可见,用证人证言定案的可靠性、真实性极差。从当前上访、告状、申诉的案件看。多数都是由于证人证言发生了变化,导致原判的根据和基础不稳,形成了反复缠诉的局面。教训告诉我们,在如何对待证人证言、如何处理证人证言同实物证据的关系、如何确立传闻证据规则等一系列问题上,都在渴望证据规则早日出台。 违法取证时有发生。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3条虽然明确规定:“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硪‘必须保证一切与案件有关或者了解案件的公民,有客观的充分的提供证据的条件。”但是,立法却未明确规定,非法取得证据的排除规则。同时,更没规定如何防止和禁止非法取证的具体措施,诸如讯(询)问时的律师在场制度、录音录像制度等等。因此,取证过程中的违法现象禁而不止,时有发生,甚至导致一些大案要案成了冤案,如最近新闻媒体披露的湖北省余祥林杀妻案,河南省服刑13年又无罪释放的胥敬祥抢劫、盗窃案,河北省已执行死刑的聂树斌强奸案。其冤判、错判、错杀的基本原因,都是由于对证据的收集、判断以及此后的定案缺少约束,没有规矩何以成方圆,一句话因为没有证据规则而造成这些错案。以佘祥林杀妻案为例,由于证据的关联性规则不明确,办案人员把一具女尸误认为是本案的被害人,即余祥林之妻。时隔11年之后,其妻张在玉突然归来。其实按照关联性规则的要求,女尸是否为被告人佘祥林所杀,它同本案的关联性,应该说是不难确定的。由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没有严格地确立和执行,办案人员肆无忌惮地非法取证,“1994年4月15日下午,那位指导员见我实在说不出死者的方法,就将我拉到写字台旁,给我画了一张‘行走路线图’,并叫我依照他画的那张图画画了一张”。如此非法制造假证,令人发指,难道这张图可以作为证据适用吗?!“对于当时‘指认现场’的情景,他们问我在什么地方杀的人,我随便指了一个地方,他们就给我照了相。而后叫我交出杀人的石头,我准备随便找一个石头给他们,谁知那地方根本就没有石头,他们又见我实在找不到石头,就直接将我架到堰塘的另一头站定,问我尸体沉在哪里,我见某某(注:此处略去姓名)面对着堰塘,且我站的地方有很多纸,就猜着说在这里,他们就给我照了相。”“当时我已被残忍地毒打10天10夜,精神麻木,早就处于昏睡状态,且全身伤痕累累,根本无法行走站立,我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能尽快地休息一会儿,只要让我休息一下,无论他们提出什么要求,我都会毫不犹豫地顺应。”这里不难看出,余祥林的口供,以及现场照片、作案工具,所有这些重要的证据,都是严重违反程序而非法取得的,更不难看出这起冤案是怎样形成的。血的教训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尽快确定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重要性。当然,这里反映出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个证据规则问题,办案人员借办案之机,大施违法乱纪之手段,还应受到党纪国法的惩处!由于笔墨所限,我们仅举余案中的几点,说明关联性规则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之重要性。回到刑事诉讼的各个阶段,回到刑事诉讼的实务去,何止于此!侦查、起诉、审判各个阶段对证据的收集与运用,都在呼唤证据规则的出台。它包括对证据的收集、调查规则,对收集到的证据的审查判断规则,审判时质证规则、交叉询问规则,等等。我国的刑事诉讼立法关于证据制度的规定,几乎是空白的,很少涉及证据规则。诚然,这种状况是有它的历史原因的,但是,我国民主与法治的进程,各方面的情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刑事案件的追诉和查处,必须依法进行,必须按照各种证据的证据力和证明力的要求进行,不仅历史的发展在呼唤证据规则的出台,而且就查处刑事案件本身也急需证据规则出台。这正是科学的发展观在司法领域中的具体表现。
作者: 苏方遒等译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简介: 《俄罗斯联邦刑事诉讼法典》简介 樊崇义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并没有因此而宣 布原有的法律失去效力,而是仍然予以沿用。就刑事诉讼 法典而言,尽管苏联解体以后进行多次修订、增删,但原 有的刑事诉讼法典的构造和主要内容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 化,法典的名称仍旧沿用苏联解体前俄罗斯全称的俄文缩 写即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典》,简称《苏俄刑事诉讼法典》,又可译为《俄罗斯联邦 刑事诉讼法典》,这是语言习惯问题。由此可见,法律的 继承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俄罗斯联邦现行刑事诉讼法典,是苏俄最高苏维埃第 五届第三次会议1960年10月27日制定通过,并于1961 年1月1日起实施至今。这部刑事诉讼法典在实施的30 多年的期间里,包括苏联解体前和解体后共计进行了54 次修订、并增补和废除部分条款;其中在1991年12月至 1995年5月期间,进行22次修订,对90个条文131处 进行了修订,并增补47条,废除5条。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于1993年12月12日全民投 票通过的《俄罗斯联邦宪法》对俄罗斯联邦刑事诉讼法典 的修改和完善,产生着很大的影响。诚然苏联解体后的俄 罗斯1993年宪法同前苏联的1936年宪法和1979年宪法 的框架和内容有许多相同之处,特别是从1977年宪法到 1993年宪法,关于刑事诉讼的诉讼原则,多数都作了保 留。诸如,“刑事案件的审判权只能由法院行使”、“审理 刑事案件要有人民陪审员参加并且实行合议制”、“审判员 独立并且只服从法律”、“使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刑事诉 讼”、“保障刑事被告人的辩护权”、“法院审理公开进行”、 “人身、住宅不受侵犯和保障通讯秘密”、“法制原则”、 “公益原则”、“公民在法律和法院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无罪推定原则”、“刑事损害赔偿原则”,等等。但是,俄 罗斯1993年宪法对这些原则有的又进行了修改,赋予了 更加科学更加民主的内容,有的进行了重新规定。与此同 时,还新增加了一些与刑事诉讼有关的原则和程序。例 如,关于无罪推定原则,原苏联1977年宪法第160条规 定:“非经法院判决和根据法律,任何人都不能认为是犯 罪和受刑事惩罚”,而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1993年宪法第 49条,不仅对这一规定的文字表述作了重大修改,而且 对这一原则的派生内容,也在本条内作了具体规定。把无 罪推定原则规定为三项:“1.每个被控犯罪者在其罪名未 经联邦法律规定的程序予以证实和已经生效的法院判决所 确认之前均为无罪。2.被告没有证明自己无罪的义务。 3.无法排除的有罪的怀疑应作出有利于被告的解释”。 1993年宪法的第51条还进一步明确规定:“任何人都没 有义务对自己、自己的配偶和近亲属作证,近亲属的范 围,由联邦法律规定”。再如,关于保障被告人辩护权原 则,在宪法第48条增加规定了法律援助的内容,规定: “保障每个人都有权获得高水平的法律帮助。在法律规定 的情形下,法律帮助是免费的。”宪法第50条还明确规定 了非法证据的效力法律问题,即“在从事司法活动的过程 中不许利用通过违反联邦法律而获得的证据”。另外,俄 罗斯1993年宪法中,关于诉讼中的人权保障,强制措施 的适用,诉讼活动中控辩双方平等、一事不再理原则、刑 事损害赔偿,等等,都作出了新的规定和解释。 俄罗斯刑事诉讼法典以1993年宪法为依据,至1995 年5月,共进行了20多次修订,修改和增订的内容突出 地反映俄罗斯法制建设和诉讼机制是沿着依法治国的轨道 向前推进的,特别是把刑事诉讼中无罪推定等多项诉讼原 则都确定为宪法原则,而且近几年在刑事诉讼法的修改 中,对上述各项原则及诉讼程序,沿着科学民主的要求, 又进行了扩展和完善。诸如诉讼的人权保障,被告人、辩 护人的诉讼权利,陪审团制度的确立和适用程序,取消庭 审前的处理庭,庭审方式的改革,等等,都有较大的变化 和发展。 此次翻译是根据俄罗斯联邦莫斯科力勃罗斯出版社的 1995年版本。 诉讼文明的进步和诉讼观念的转变,以及世界各国刑 事诉讼法发展潮流的震荡,使得俄罗斯联邦刑事诉讼法典 的修订,在体现自己特色的同时,又接近了世界各国有关 刑事诉讼程序的普遍规定。现行俄罗斯联邦刑事诉讼法典 是前苏俄刑事诉讼法典的延续,新法在许多方面仍然保留 着已实施30多年的一般规定,如提起刑事诉讼程序的规 定和检察机关行使法律监督职能的规定,社会团体或组织 对被告人申请或交付其担保的规定,等等,都是其所具有 的独特之处,并且还予以丰富和完善。但是,新法在保留 自己特点的同时,对于不合理和不科学的规定予以修改, 并吸收了两大法系刑事诉讼结构的长处,如前所述在加强 人权保障方面的规定,增加庭审中控辩双方对抗机制,增 设陪审团审理案件诉讼程序等,使得新的刑事诉讼法典更 加充实和完备。 俄罗斯联邦现行刑事诉讼法典共有10编,39章,计 466条。第一编通则,第二编提起刑事诉讼、调查和侦 查,第三编第一审法院诉讼程序,第四编上诉审诉讼程 序,第五编刑事判决的执行,第六编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 判决、裁定,第七编未成年人案件诉讼程序,第八编适用 医疗性强制方法的诉讼程序,第九编审判准备材料的笔录 形式,第十编陪审法庭诉讼程序。 综观俄罗斯联邦现行刑事诉讼法典的发展历史,可以 概括出以下主要特点:一是修订频繁。自1961年1月1 日起实施至1995年6月3日止,在这段期间里共计修订 了54次;其中在1991年12月至1995年6月的三年半期 间里进行了22次修订,平均每年修订和补充6次多。而 且,随着《俄罗斯联邦刑法典》于1996年5月24日被国 家杜马通过、联邦委员会1996年6月5日批准并于1997 年1月1日起施行,现行的刑事诉讼法典还面临着必须修 改的问题。频繁的修改,不能不是现行的俄罗斯联邦刑事 诉讼法典的特点。二是刑事诉讼监督措施比较严密。俄罗 斯联邦各级检察院的检察长一方面亲自或指挥调查机关及 侦查机关及侦查员进行调查和侦查,决定刑事案件是否向 法院移送起诉,参加法庭审判活动支持控诉;另一方面检 察长有权对调查、侦查和执行法律情况进行监督,对于法 庭审理时所发生的问题有权提出意见,对刑事判决执行合 法性进行监督。由此可以看出,检察长肩负着侦查职能、 控诉职能和法律监督职能,与我国的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 中地位和作用相类似,但其诉讼监督的力度和措施,远远 超过我国。除检察机关对刑事案件的立案、侦查、起诉、 审判、执行等各个环节都进行监督外,上级法院对下级法 院的审判工作也进行监督。这种监督是由上级法院通过对 下级法院的判决、裁定提出抗诉实现的。关于检察机关的 监督职能,自1993年以来,俄罗斯国内围绕构建何种模 式的检察院,在学术界发生了严重的分歧,争论的焦点是 监督职能的存废或加强与削弱的问题。面对两种意见,在 立法上的一个重大变化是1993年宪法采用了一种妥协的 立场,一方面继续肯定检察机关集中、统一的监督机制; 另一方面又把检察权作为司法权的组成部分规定在宪法的 第七章,其章名就称作司法权,在内容上首肯法院在刑事 诉讼中的中心地位。三是刑事被告人可以选择审判组织, 区(市)人民法院管辖的刑事案件除明列规定的外,“经 被告人同意,审判员可单独审理可能判处5年以下剥夺自 由刑罚的犯罪案件”(第35条)。边区、州、市法院管辖 的刑事案件,被告人可以申请由审判员和12名陪审员组 成的陪审庭审理案件,若被告人不提出申请或不同意,则 由1名审判员和2名人民陪审员或者由3名职业审判员组 成的合议庭进行审判。即使是一案数名被告人中一人提出 由陪审庭审理的申请而其他人反对,或者被告人对自己数 罪中某一罪提出由陪审庭审理的申请,都是准许的。由此 可见,刑事被告人在选择审判组织方面有相当大的自由。 苏联解体以后,对刑事诉讼法典的修订是俄罗斯自 1985年以来最重要的修订,尽管在1985年至1990年期 间有过7次修订,但改动不大。因此,从1991年至1995 年期间的修改内容看,可以反映出现行俄罗斯联邦刑事诉 讼法典的重要变化。 1.加强对公民人身自由的保护措施。 公民人身自由的保护是公民人权保护的核心内容。新 法第11条在保留旧法中“任何人非依法院决定或经检察 长批准,不受逮捕”的规定的同时,为了使这种逮捕措施 能够得到正确的运用,避免造成对公民人身自由的侵犯, 规定了“被逮捕的人有权申诉并要求就羁押他的合法性和 是否有根据进行司法审查”,而且“审判员依照司法审查 结果作出的释放被羁押人的决定,应当立即予以执行”。 这一规定的增加,对于保障公民免遭非法逮捕和无根据的 羁押,约束司法机关任意性行为,无疑是一项重要的措 施。在采取强制措施时,作出决定的调查人员、侦查员、 检察长和作出裁定的法院,都必须说明理由,并指明被采 取强制措施的人涉嫌的犯罪。决定和裁定应当向被采取强 制措施人宣告,在此基础上,新法增加了必须向被采取强 制措施的“解释对采取强制措施的申诉程序”的内容(第 92条)。这一内容的增加大大地提高了司法机关采取强制 措施的透明度。这样做既便于公民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又便于公众对司法行为的监督。这是诉讼民主化法制化的 重要标志。 对于公民提出的关于其被羁押的合法性和是否有根据 的申诉,新法增设了司法审查程序。有权进行司法审查的 主体是被羁押所在地的法院审判员。审判员在收到申诉进 行司法审查的申请后3日内,在检察长、辩护人、被羁押 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参加下的不公开法庭上,对羁押的合法 性和是否有根据进行审查。审判员在听取申诉人对其申诉 论证和其他出庭人员意见之后,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撤 销羁押并释放被羁押人的决定和驳回申诉的决定。司法审 查是诉讼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刑事诉讼法典第 2条规定的“不使任何一个无罪的人被追究刑事责任和被 判处刑罚”的具体体现。通过司法审查,将已被羁押但又 无合法根据的被羁押人当庭予以释放,这不仅有利于保障 公民的人身自由免遭非法剥夺,而且也有利于强化司法机 关执法的严肃性。这一点值得我国刑事诉讼借鉴。 2.加强对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诉讼权利的保护。 《俄罗斯联邦刑事诉讼法典》中的犯罪嫌疑人是指因 有犯罪嫌疑而被逮捕的人和在提出控诉以前已被采取强制 措施的人(第52条)。旧法中对犯罪嫌疑人诉讼权利的保 障是远远不够的。新法除了保留旧法中犯罪嫌疑人享有的 诉讼权利外,又赋予其一些重要诉讼权利,如有权知道受 嫌疑的原因,有权提出证据,有权了解有他本人参加的调 查活动笔录,有权向法院申请进行司法审查并送交关于对 他采取羁押的合法性和是否有根据的证据材料,有权参加 司法审查程序,有权申请回避,等等(第52条);此外, 在第19条中还规定了调查人员、侦查员、检察长和法院 必须保证犯罪嫌疑人享有的辩护权和维护其人身权利与财 产权利。而在旧法中这些权利只限于刑事被告人所享有, 不包括犯罪嫌疑人。 《俄罗斯联邦刑事诉讼法典》中的刑事被告人是指根 据规定的程序,在具备充分证据情况下被提出犯罪指控的 人。确定某公民为刑事被告人,在俄罗斯刑事诉讼法典中 有专门程序,叫做确定刑事被告人程序,这一点新法与旧 法没有区别。所不同的是,新法增加了一些刑事被追诉者 所享有的诉讼权利,旨在加强对刑事被告人的保护,如有 权就逮捕的合法性和是否有根据向法院申诉,有权了解有 其本人参加的侦查活动以及向法院送交证明对他采取羁押 的强制措施或延期羁押期间的合法性是否有根据的证明材 料,以及有权参加司法审查程序,此外,有权委托辩护人 的时间也比旧法提前。刑事被追诉者所享有的诉讼权利范 围的大小,是公民反驳非法追究,增强自己反抗能力的重 要措施的关键。《俄罗斯联邦刑事诉讼法典》在这方面吸 收当事人主义诉讼形式的很多优点,不仅扩大了刑事被告 人的诉讼权利范围,而且还增强了侦查活动的透明度,在 侦查模式和结构上加强抗辩性。公民被刑事追究之后,理 所应当知道为何被追究,缘何根据被追究,以及对追究提 出质疑,这些新法都给予了保障。这是新法向诉讼民主化 进程迈出的重要一步。 3.辩护人介入诉讼的时间提前。 辩护人介入诉讼的时间,各国刑事诉讼法普遍规定是 从侦查阶段介入诉讼,而且有关的国际公约也有类似的规 定。但是,在侦查阶段的哪段时间里可以介人,各国规定 又有所不同。俄罗斯旧的刑事诉讼法典中规定“从向刑事 被告人宣告侦查终结并将案件的全部进行情况提供刑事被 告人了解的时候起,准许辩护人参加诉讼。经检察长决 定,从提起控诉的时候起,可以准许辩护人参加诉讼”, 而“对于未成年人、哑人、聋人、盲人和其他由于生理或 精神上的缺陷不能亲自行使其辩护权的人的犯罪案件,从 提起控诉的时候起,准许辩护人参加诉讼。”而新法明确 规定:“从提起控诉之时起,准许辩护人参加诉讼。”这就 意味着,无论被告人的情况如何,也无需检察长的决定任 何被告人都可以在被提起指控时起委托辩护人。而犯罪嫌 疑人在被逮捕或在控诉前对他采取羁押的情况下,则从对 他宣布逮捕或采取这种强制措施的决定时起,就有权委托 辩护人参加诉讼。新法还进一步规定:“如果犯罪嫌疑人 或被告人所选择的辩护人在该人受到逮捕或羁押时起24 小时之内不能到场,则调查员、侦查员和检察长有权建议 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另请其他辩护人或通过法律顾问处向 其提供辩护人。”从新法的这些规定看,公民一旦被司法 机关追诉,就可以获得辩护人的帮助,而且辩护人必须在 24小时内参加诉讼。对于经济困难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 人,参与案件的调查和侦查机关、检察长、法院有权全部 或部分免除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法律帮助费用。辩护人 的劳动报酬由国家支付。可见公民被刑事追究以后,获得 辩护人的帮助是有一定保障的。 辩护人介入诉讼以后,利用法律规定的一切辩护手段 和方法,查明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无罪或减轻他们的责任 的情况,并给予必要的法律帮助。新法关于这一任务的实 现,除了辩护人介入诉讼的时间提前以外,还赋予了辩护 人比旧法更多的诉讼权利。新法规定,辩护人介入诉讼以 后,有权会见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并且不受时间和次数 的限制。这为辩护人了解案件情况和给予犯罪嫌疑人和被 告人法律上的帮助所必须的保障。在旧法中,辩护人不参 加调查机关的调查活动,而新法中将这一规定予以废除。 在新法第51条中明确规定,辩护人有权在提起控诉时在 场,参加讯问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以及其他调查活动。 辩护人掌握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人被指控的案件材 料和证据材料,是进行有效地富有针对性地辩护的必不可 少的手段。新法中明确地赋予了辩护人在这方面的所享有 的诉讼权利。辩护人不仅有权了解逮捕笔录、关于使用强 制措施的决定和在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或辩护人本人 参加下进行的调查笔录,而且还有权了解已出示或应当出 示给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文件以及送交法院的关于对犯 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采取羁押强制措施或延期羁押期限的 合法性和是否有根据的证明材料。而在调查或侦查终结之 后,辩护人有权了解案件的一切材料和摘录必需的资料。 从上述有关修改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俄罗斯联邦刑 事诉讼法典》中的辩护制度内容已经与各国通常规定接 轨。这一点确实值得借鉴。 4.弱化庭前审查程序,取消旧法中关于处理庭的规 定,变处理庭决定交付法庭审判问题为审判员自行决定, 而且审查的内容也由实体性审查转变为程序性审查。 在俄罗斯联邦刑事诉讼中,刑事案件的侦查或调查结 束之后,经检察长决定,将案件移送法院,由法院作出是 否交付法庭审判的决定。在旧法中,是否交付法庭审判的 审查处理决定,由审判员一人和二名人民陪审员组成的处 理庭作出,而且检察长必须参加。新法中改变了这种做 法,由审判员独立地解决刑事案件交付审判问题。审判员 可以根据移送法院案件的情况作出相应的决定:或者交付 法庭审判;或者将案件发还补充侦查;或者中止对案件的 审理;或者依照管辖移送案件;或者终止诉讼,检察长无 须参加审判员作出的决定。 在审判员对移送法院的刑事案件作出相应决定以前, 所要审查的内容新法和旧法也有所不同。新法中将旧法中 的“指控刑事被告人负有罪责的行为是否具有犯罪构成” 的规定废除了。这实际上是将开庭前对案件进行实体性审 查转变为程序性审查,但是这种转变并不彻底。审判员在 解决交付法庭审判问题时,对于“所进行的调查和侦查不 够充分,而又不能在审判庭上加以补充的”(第232条), 仍然作为将案件发还补充侦查的原因、一。这对于刑事被 告人来讲,是不公平的,而且又没有次数的限制,易造成 诉讼拖延,使刑事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使法院的 公正性受到威胁。 对于将刑事案件交付法庭审判的条件,新法也进行了 补充规定,即如果审判员得出结论,认为案件的侦查工作 遵守了本法典有关保障被告人的公民权利的全部规定,没 有法庭审理案件的其他障碍时,有权取消起诉书中的个别 控诉事项,或者适用规定较轻犯罪的刑事法律。但是,依 实际情况所提出新的控诉必须与原起诉书所包括的控诉没 有重大差别(第223?1条)。审判员有权变更控诉或者提 出新的控诉的规定,虽然这种规定是从维护被告人利益并 且须与原起诉书所包括的控诉没有重大差别,但审判员的 这种做法,毕竟与其所承担的审判职能不相称。 尽管如此,新法就交付法庭审判程序的修改,较旧法 而言,却是一个进步,因为废除了开庭前对案件的实体性 审查,为审判员在正式审理案件时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奠 定了基础。 5.设立了独任庭审判组织形式。 旧法中关于审判组织的规定比较单一,只有审判员和 人民陪审员组成的法庭一种形式。而新法中对这单一的审 判组织进行了修改,不仅改变了原来法庭组成成分,即由 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组成法庭变为即可由审判员和人民陪 审员组成法庭又可由3名职业审判员组成法庭,而且还规 定了审判员独任制审判。新法第35条以列举苏俄刑法典 有关条文的方式,规定了由审判员单独审理的案件,此 外,经被告人同意,审判员可单独审理可能判处5年以下 剥夺自由刑罚的犯罪案件。前者是强制性规定,后者是任 意性规定。审判员要向每个受审人查明是否同意审判员独 任审理该案,同意与反对的意见都记人法庭审理的笔录 中,法庭必须执行。在共同犯罪中,受审人当中有人反对 独任审理时,应当由审判员和两名人民陪审员或者由3名 职业审判员组成的法庭审理案件。 新法中所确定的审判员独任制审判,只适用于区 (市)人民法院管辖的刑事案件的审理,区(市)人民法 院的上级法院以及军事法院管辖的刑事案件,不适用独任 制审判。此外,一切未成年人案件一律合议制审判,不适 用独任制审判。 新法中虽然规定了审判员的独任制审判,但没有规定 简易审判程序,对于所审理的案件仍然依据普通程序进行 审判。 6.增设了陪审庭审理案件的诉讼程序。 新法与旧法相比较,变化最大的方面,要属新法中增 设了陪审庭审理案件程序,并把它作为法典的一编。这是 苏联解体以后,对刑事诉讼法典所作的最大的修订,这次 修订增加了47条,使刑事诉讼法典的条文达466条(详 细内容在四部分介绍)。 7.扩大了不进行刑事诉讼情形的茫围。 苏联的解体,社会制度的变革,政治的多元化,意识 形态的多样化,必然导致法律的相应变化。新法在第5条 中的修改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即规定“对于神职人员就其 所知道的忏悔情况拒绝提供证词”,不得提起刑事诉讼, 已经提起的刑事诉讼应当终止。同时,新法中还规定,如 果某一行为在判决生效缺乏犯罪构成,或在行为实施后, 生效的刑事法律中已删除了关于该行为构成犯罪和应予以 处罚的内容,则不得提起刑事诉讼,已提起的刑事诉讼应 当终止。 8.规定了非法取得的证据不具有法律效力。 为减少和制止司法机关违法取证以及侵犯公民的合法 权利现象的发生,新法中明确规定“违反法律所取得的证 据被认为没有法律效力,不能作为控诉的根据”(第69 条)和用于证明案件事实。 四 俄罗斯联邦现行刑事诉讼法典在旧法的基础上,增设 了陪审庭审理案件的诉讼程序,使之成为独立的审判程 序。陪审庭诉讼程序有以下特点: 1.陪审庭诉讼程序适用的法院和案件。 根据新法典的规定,适用陪审庭诉讼程序的法院是边 区、州、市法院,其他级别和种类的法院则不适用。所适 用的案件是边区、州、市法院根据法典第36条所列举的 案件,也就是只有边区、州、市法院所审理的一审案件才 适用陪审庭诉讼程序。二审案件和再审案件都不适用。 2.陪审庭诉讼程序所适用的原则。 新法典在确定陪审庭诉讼程序的同时 明确规定了必 须遵守的诉讼原则。具体如下: (1)辩论原则。 新法典明确规定“预审和陪审庭诉讼程序建立在辩论 原则基础上”(第429条)。为维护客观和公正,法庭应当 保障诉讼双方权利的平等,并创造必要的条件以便全面和 充分地调查案件。这是辩论原则的必要保障。为了使诉讼 双方都有充分平等的辩论机会,新法中禁止陪审庭根据新 的指控或对新的人进行审理(第429条)。 陪审庭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始终保持公正的立场是正 确贯彻辩论原则的关键,为此,新法中对退回补充侦查的 案件作了严格的限制:一是出现了对案情有重要意义而不 进行补充侦查就无法进行审理的新情况;二是必须依照检 察长、被害人、受审人及其辩护人的申请。这两个条件必 须同时具备,才能退回补充侦查,而且法庭不能主动地退 回补充侦查。 (2)无罪推定原则。 新法中规定陪审团进入评议室之前,审判长应讲明 “无罪推定原则的实质”,以及关于没有排除的怀疑作有利 于受审人解释的规定(第451条)。这表明无罪推定已是 运用证据认定案情的原则。陪审团在对“有关行为的发生 是否被证实,受审人实施这个行为是否被证实,受审人实 施这个行为是否有罪”这三个主要问题之中任意一个问题 作了否定的回答,都构成无罪刑事判决。 (3)直接不间断原则。 新法中规定,陪审团的判决只能根据在陪审庭上直接 调查的证据,任何证据对陪审员来说都没有预先确定的效 力,他们的结论不能建立在推测以及排除审理的证据基础 之上。对受审人前科联系的情况,陪审员不参加调查,审 判员不应当使陪审员了解不被准许的证据。陪审员在审理 案件的整个期间,除规定的程序外,不得与国家公诉人、 被害人、受审人和他的辩护人、其他诉讼参加人,以及证 人、鉴定人、专家、翻译人员交往,否则,审判长有权解 除陪审员的职务。另外,陪审团的评议不能间断,只是在 工作日结束之后,陪审员得到审判长的许可,才有权为了 休息而中止评议。 (4)刑事被告人必须有辩护人帮助的原则。 新法中规定,辩护人必须参加陪审庭诉讼程序的全部 活动,包括向刑事被告人宣布侦查终结和将案件材料交其 了解时、在预审时、在陪审庭审理案件时。如果刑事被告 人没有委托辩护人,审判员必须指定律师担任其辩护人参 加诉讼。被指定律师的报酬有国家预算负担。 3.陪审员的权力与义务。 在审理案件过程中,陪审员享有以下权力: (1)在法庭上参加所有证据的调查,以便获得根据自 己内心确信独立地评价案件的可能性,并回答向陪审庭提 出的问题,对案件作出判决; (2)通过审判长向受审人、被害人、证人、鉴定人发 问; (3)参加物证、文件的检验、参加对地点和住所的勘 验程序,参加在法院进行的所有其他侦查活动; (4)请求审判长讲明法律的规定、与案件有联系的在 法庭上宣读的文件内容、受审人被控诉实施的犯罪特征、 以及需要搞清楚的其他不明白的问题; (5)在庭审时作书面简记。 陪审员应承担的义务: (1)必须如实地回答审判长提出的问题,根据审判长 的要求提供自己与参加诉讼的其他人之间关系的情况; (2)必须遵守法庭秩序,服从审判长的法律命令; (3)必须准时出席法庭,在审理案件时,不得离开法 庭; (4)没有审判长的准许,不得与法庭组成人员以外的 人联系; 陪审员若违反上述规定的义务,将被免除继续参加对 案件的审理,并被处以罚款。 4.陪审庭审理案件的诉讼程序。 陪审庭审理案件的诉讼程序,有别于审判员独任制和 合议制审理案件的诉讼程序,新法中明确规定了具体的步 骤与方式,具体如下: (1)申请。 由陪审庭审理案件,必须依照刑事被告人提出的关于 由陪审庭审理案件的申请进行,没有被告人的申请,法庭 不能依照职权强制执行。被告人关于由陪审庭审理他的案 件的申请,是陪审庭诉讼程序的前提和必经阶段。如果一 案中有几个被告人,其中有的被告人提出申请而其他被告 人不声明反对意见可以适用陪审庭诉讼程序。如果有的被 告人提出了反对意见,在不影响全面、充分和客观地研 究、分析和解决案件的前提下,侦查员和检察长应当分案 处理。 关于提出申请时间,被告人在向他宣布侦查终结和将 全部案件材料交其了解时提出,在此以后提出的申请和在 预审中申请已被确认而后被告人又反悔的,均不予准许。 (2)预审。 新法中明确规定,凡是由陪审庭审理的案件,都必须 经过预审。被告人提出由陪审庭审理案件申请以后,案件 进入预审程序,以确定案件是否由陪审庭审理。预审由审 判员1人在检察长、提出申请的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参加下 的开庭中进行。被告人申请缺席审理或者拒绝参加,则可 以在被告人缺席的情况下进行。被害人是否参加预审,由 法院决定。预审的程序是: 在庭审开始时,审判员介绍 审理案件的性质和法庭组成人员,宣布出席法庭的公诉 人、辩护人及书记员,说明被告人的个人情况,准许申请 回避; 然后,由国家公诉人宣读起诉书的结论部分之 后,由审判员查明被告人是否理解控诉的内容,以及是否 肯定自己关于由陪审庭审理案件的申请。如果被告人本人 确认由陪审庭审理他的案件,而其他被告人不表示反对, 审判员宣布满足这一申请。此后,法庭转为对国家公诉 人、被害人、被告人和辩护人的申请的审理。 审判人员 在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后,批准申请,作出交付法庭审判的 决定并当庭宣布,之后退庭,预审程序结束。审判长关于 由陪审庭审理案件的决定是最终的决定,不允许上诉和抗 诉,被告人和法院都不能反悔。 在预审中,审判员若认为有必要,可以宣读提交法庭 的文件,审查案件中现有证据有准许性。 如果在预审中,被告人没有确认由陪审庭审理他的案 件,或者其他被告人有人声明反对意见,审判员应当查明 每个被告人是否同意由3名职业审判员组成的合议庭审理 案件和被告人当中是否有人反对。审判员查明每个被告人 的意见后,宣布预审终结,然后依照本法典第二十章的规 定进行诉讼。 (3)陪审庭审理案件前的准备工作。 在作出交付法庭审判决定后陪审庭审理案件之前,审 判员应当命令法院的有关机构,保证不少于20名陪审员 出席法庭。法院在不迟于开庭前7日内,通知公民应当出 席法庭执行陪审员义务的时间。在确定的开庭审理日,由 法院的有关机构从到庭的陪审员中,通过抽签挑选以确定 足额陪审员。 (4)在法庭上挑选陪审员。 在开庭审理日,被法院有关机构通知的不少于20名 陪审员到庭后,由审判长进行审查,对于具有法律规定回 避理由的陪审员,决定其回避。每个到庭的陪审员也有权 说明妨碍其陪审员职务的正当理由,并提出自行回避。检 察长以及被害人、民事原告人、民事被告人和他们的代理 人、受审人和他的辩护人可对每个到庭的陪审员提出附有 理由的回避。上述自行回避和申请回避由审判长独立地当 庭加以决定。 通过自行回避和申请附有理由的回避以后,剩下的陪 审员不得少于18名,若不是18名,由审判长向法院有关 机构下达关于从替补名单中补充必要数量陪审员成员的命 令。如果剩下的陪审员多于18名,审判长应当宣布剩下 的陪审员数量,并通过抽签使剩下的陪审员数量为18名。 之后,审判长宣布由诉讼双方对18名陪审员进行无 理由回避。首先由国家公诉人申请回避陪审员,并有权回 避不超过两名陪审员;然后,由受审人或其辩护人对陪审 员回避,并有权回避使剩下的陪审员的数量不少于14人。 这种规定回避次数的方法,可以防止因回避陪审员而使 诉讼活动被拖延,符合诉讼经济原理。 (5)在法庭上组成陪审团。 通过各种回避以后,审判长要对不少于14名陪审员, 通过抽签选定陪审团成员。陪审团成员由12名定额陪审 员和两名替补陪审员构成。如果被选定的陪审员数额与未 被选定的陪审员数额构成未被回避的陪审员总数,以及排 除任何影响陪审团正确组成的违法行为,那么,陪审团的 组成就被认为已经完成。陪审团组成以后,审判长命令 12名陪审员进入陪审席落座,两名替补陪审员坐在陪审 席上由审判长专门指定的位置。诉讼双方对陪审庭的组成 无声明反对意见,陪审团就要进行以下内容的宣誓:“我 宣誓,诚实地和公正地执行自己的职责,注意到所有在法 庭上审查的证据、理由、案件情况和细微情况,除此之 外,像自由的公民和正直的人应该的那样,根据自己内心 信念和良心解决案件”。 (6)法庭调查。 陪审团宣誓以后,陪审庭诉讼程序进入法庭调查阶 段。法庭调查从国家公诉人起诉书结论部分开始,但不能 提及受审人前科事实和承认自己是特别危险的累犯。 如果所有受审人都作有罪供述,而且没有引起诉讼各 方的争议和审判员的怀疑,审判长有权仅限于审查他们的 证据,或者宣布法庭调查结束进入法庭辩论阶段。 受审人在陪审庭上有权供述或者不供述关于提出的控 诉和案件的其他情况。在受审人供述以后,国家公诉人, 以及被害人、民事原告人、民事被告人及其代理人,辩护 人有权讯问受审人。 在受审人、被害人、证人和鉴定人被各方讯问之后, 审判员以及陪审员经审判长向他们提出问题。陪审员提出 的与案件没有关系的问题,以及提示性或侮辱性的问题, 审判长应予以制止。 (7)法庭辩论。 法庭调查结束以后,陪审庭转为听取诉讼双方的辩 论。法庭辩论由国家公诉人,以及被害人、民事原告人、 民事被告人或者他们的代理人,受审人和他的辩护人发言 构成。诉讼双方在辩论中不应提到不应当由陪审团参加审 理的情况。当提及引证已被排除审理的证据情况时,审判 长应当阻止诉讼双方参加者的辩论。诉讼双方辩论参加者 对另一方发言中所说过的内容,都有权抗辩。 (8)受审人最后陈述。 法庭辩论结束以后,受审人有权作最后陈述。最后陈 述没有时间限制,但陈述的内容如果与案件无关,审判长 有权阻止。受审人在陈述时任何诉讼参加者不得向其提出 问题,若受审人的陈述中说出了对案件具有重大意义的新 情况,审判长应当恢复法庭调查。 (9)审判长退庭前说明。 受审人最后陈述完毕后,审判长应当向陪审团进行有 关的说明,其主要内容是引用控诉的内容、讲解有关刑法 的规定、提示法庭调查的证据、讲明国家公诉人和辩护人 的观点、评定全案证据的基本规定,等等,以便陪审团就 此案作出判决。但是,审判长在说明中,禁止以任何形式 对向陪审团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审判长退庭前说 明讲完以后,陪审团进入评议室评议并作出判决。 (10)陪审团评议并作出判决。 陪审员进入评议室后,由首席陪审员主持不间断地讨 论应当解决的问题的评议,根据对其提出的问题的回答进 行投票以及计算票数。陪审团评议,秘密进行,除陪审员 以外,其他人不得在场。 陪审团进入评议室后3小时内,对其提出的问题,没 有作出一致的决定,但大多数陪审员对问题单中的三个主 要问题的每一项都投票作出肯定的回答,那么,有罪判决 被认为通过。如果至少6名陪审员对问题单中的三个主要 问题的任何一项投票作出否定的回答,那么,无罪判决被 认为通过。对于其他问题则由陪审员们简单多数票确定, 如果票数相等,做有利于被告人的回答。 (11)审判长对陪审团作出判决的案件的处理决定。 陪审团评议结束后回到法庭,由首席陪审员宣布判 决。陪审团关于受审人的无罪判决,审判长必须遵守,并 应作出无罪判决的决定,受审人已被羁押的,应当庭释 放,诉讼活动结束。在陪审团作出有罪判决并宣布以后, 审判长给予国家公诉人以及被害人、民事原告人、民事被 告人或者他们的代理人、受审人和他的辩护人机会,以调 查不许由陪审员参加调查的证据,以及对与陪审团作出判 决的法律后果相联系的每个问题发表意见,包括受审人已 作出鉴定的问题、规定对其处罚的问题和解决民事诉讼问 题。诉讼双方可以提及由法院刑事判决应当解决的任何法 律问题,以及引证受审人的前科证据。此后,审判长根据 有罪判决和无须陪审团判明的情况评定受审人实施的行 为,即或者作出免除刑罚刑事判决的决定或者确定刑罚的 有罪刑事判决。另外,审判长对陪审团的有罪刑事判决, 如果认为本案有足够的理由决定无罪的刑事判决,即由于 没有查明犯罪事件或者没有证实受审人参加实施犯罪行 为,作出解散陪审团和指派案件从预审阶段起由另外的法 庭成员重新审理的决定。 (12)对陪审庭刑事判决和决定的上诉和抗诉以及重 审。 对陪审庭的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判决和决定,提 出上诉和抗诉以及审查程序,除依照本法典第四编规定以 外,还需遵守以下规定。首先,只能对陪审庭刑事判决、 在陪审庭上审判长作出的关于终止诉讼的决定和审判长根 据预审结果作出的决定,提出上诉和抗诉,在审判上作出 的其他决定,不准在上诉审程序中提出上诉和抗诉;其 次,上诉和抗诉的法院是俄罗斯联邦最高法院上诉厅;再 次,上诉厅撤销或变更判决和决定的理由只能是法庭调查 具有片面性或不充分性、严重违反刑事诉讼法、不正确地 适用法律、判出的刑罚不公正,但是,上诉厅不能恶化被 告人的诉讼地位,也不能将案件交付新的侦查;最后,对 陪审庭刑事判决依监督审判程序的重审的理由与二审撤销 和变更的理由相同,重审的程序依普通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