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21 项 “科特” 相关结果
作者: 丹尼尔•科特拉尔, 陈思清
简介:《雅思考官教你征服雅思口语》一书由资深雅思考官丹尼尔·科特拉尔和国内名师陈思清合著,揭秘了口语三部分的过关秘技,通过大量真实案例剖析了中国考生的常犯错误和备考误区,并按照4大评分标准具体讲述了如何达到高分要求。所配光盘含有考官本人超长录音及六种不同英语口音,是难得的雅思口语复习资料。 全书具体内容包括: 1. Part 1,Part 2和Part 3的过关秘技; 2. 考官点评大量5—8分真实案例,教你做到扬长避短; 3. 考官的4大评分标准如何一一突破; 4. 高分考生的5大要素;考官的一天,带你走进考官的内心世界。
作者: (哥伦)Gabriel Garcia Marquez原著;Margaret Miller,Josh Perry导读;杜晓轩翻译
出版社: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8
简介: 《百年孤独》故事讲述的是,何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和表妹乌苏拉结了婚。乌苏拉怕生下长有猪尾巴的孩子,不肯和丈夫同房。邻居普罗登肖嘲笑布恩地亚不通人道,两人决斗。普罗登肖被长矛刺中咽喉,顿时毙命。从此,死者的鬼魂缠着布恩地亚一家。夫妇俩只得远走他乡,村里一些年轻人也跟着去了。他们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了两年多,终于在人烟绝迹的一条小河边定居建村,并取名为马贡多。 几年之后,马贡多人口增至300人。每年3月,总有一伙吉卜赛人到村里来,带来村民们从未见识过的磁铁、望远镜、放大镜等新鲜玩意儿,最后,还送来了一座炼金试验室。布恩地亚对炼金着了迷,成天足不出户,埋头捣鼓。 小儿子奥雷良诺跟着布恩地亚整天泡在试验室里。大儿子何塞·阿卡迪奥不久跟一个经常来家帮活并用纸牌算命的女人庇拉发生了性关系。后来他又看中了一个吉卜赛姑娘,不辞而别,远走高飞。乌苏拉四处寻找,五个月后也没找到,但带回来一大群移民,还找到了与外界联系的通道。马贡多从此繁荣起来。布恩地亚夫妇收养了一个小女孩,取名雷蓓卡。不料,这女孩患有会传染的不眠症,不久,全家、全村的人都得了此病并丧失记忆。幸亏老吉卜赛人墨尔基阿德斯来到村里,配制药水,为人们治好了病。 布恩地亚因孩子长大,人口增多,决定扩建新房,门面漆成白色。这时新任镇长莫科特命令所有房子都要刷成蓝色。老布恩地亚一怒之下,把镇长赶走。后来双方妥协,莫科特一家住了下来。 奥雷良诺爱上了镇长未成年的小女儿雷梅苔丝,两人结了婚。但雷梅苔丝不久病死。此后,奥雷良诺便天天和岳父打牌,消磨时间。其时,适逢保守党和自由党竞选。莫科特倾向保守党,奥雷良诺同情自由党。自由党和保守党打了起来。保守党军队开到马贡多,占据学校做司令部,严厉搜查武器,枪毙自由党分子。奥雷良诺带人冲进学校,杀了保守党军官和士兵,委派侄儿阿卡迪奥(即其兄何塞·阿卡迪奥之子)镇守马贡多,自己则投奔自由党梅迪纳将军的部队。不久,成为全国闻名的奥雷良诺上校。 自由党战败,奥雷良诺上校被捕并被判处死刑;正要执刑之际,被其兄何塞·阿卡迪奥救出,然后两人一起再去解救梅迪纳将军。他们赶到军中,将军已经被害。大家便推选奥雷良诺为加勒比海革命军司令。但是何塞·阿卡迪奥却在家里突然被枪打死,不知是他杀还是自杀。 10月初,奥雷良诺率兵打回马贡多,守军司令蒙卡达被俘。革命法庭将所有参与抵抗的保守党人判处死刑。奥雷良诺这时忽然厌烦战争。经过一年多的斡旋,保守党和自由党终于签订了停战协定。奥雷良诺却用手枪自杀,但侥幸重伤未死。伤愈后,他闭门不出,在家里做金制的小鱼。 这时,奥雷良诺上校在外从军时生的17个儿子都到马贡多来了,他们带来了外地的工业技术,办起了工厂。他的侄孙何塞·阿卡迪奥第二也招了一批工人,从事挖河道、修码头等工程。马贡多逐渐现代化,通了火车,有了电灯。 有一个美国人到马贡多来,吃了这里生产的香蕉,研究了这里的土地和气候条件之后走了。不几天,来了一大批带着家属的外国技术人员,铁皮屋顶的房子盖起来了,土地被铁丝网圈起来了,马贡多变成了一个香蕉种植园。 美国佬在马贡多专横跋扈,草菅人命。奥雷良诺上校极为气忿,心想总有一天要把孩子们武装起来赶走这群外国佬,但这时掌握市政大权的美国老板布朗已下令把他的 17个孩子统统杀掉。总统致电慰问,镇长送来花圈。奥雷良诺上校极为颓丧,从此关在屋子里做金制小鱼,做满17个化掉再重做。一天,到一棵大栗树下小便,死在那里。 工会组织香蕉工人举行大罢工。政府派兵镇压。他们杀了3000人,把尸体装上200节车皮,运到海岸,丢进大海。之后,下了四年十一个月零两天的大雨,香蕉园一片汪洋,马贡多回到田园荒芜的状态。末了,布恩地亚家族最后一代人———个长有猪尾巴的婴儿被蚂蚁吃掉,而马贡多也在一阵旋风中消失。
作者: (美)路易莎·梅·奥尔科特(Louisa May Alcott)著;盖大勇译
出版社: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简介: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生于1832年,卒于1888年,美国作家。路易莎是位富有进取精神的人,年轻时曾教过书,做过护士,当过佣人。这些都为她创作《小妇人》提供了真实的素材。 路易莎十五岁开始写作,二十一岁开始发表作品。1868年写成《小妇人》,打动了无数读者,特别是女性读者。她在书中所倡导的崇高精神,至今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书中的故事,在今天还能勾起许多母亲对过去生活的美好回忆。 《小妇人》主要叙述马奇家的四个姐妹——梅格、乔、艾美、贝思是如何争取自力,又如何热爱家庭的。梅格爱慕虚荣,渴求变得高贵,但却放弃了继承马奇婶婶遗产的权利。乔善良纯真,对劳里的爱没有丝毫杂念,总是为别人打算。艾美热爱绘画,但她最终却放弃了追求最高境界的抱负,成为一个扶贫助困、具有高尚人格的人。贝思喜爱音乐,富有牺牲精神,为帮助赫梅尔一家而不幸染病。马奇家四姐妹的自尊和自立,体现了人性的尊严。
Methodolog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roduction
作者: 穆雷主编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简介: 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系列教材包括笔译、口译、理论、通识和工具书五大系列,是国内第一套专门针对MTl学牛编写的专业教材,具有专业化、实践性、应用型的鲜明特色。整套教材以职业翻译技能训练为核心,以应用型翻译理论为指导,配合不同学科领域的专题训练,旨在完善学习者的翻译学科知识结构,有效提高学习者口、笔译实践能力。 本书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专业选修课教材。 本书共十四章,介绍了翻译研究中的常用方法,有助于培养学习者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翻译研究的意识,增强研究的理据,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将研究结果建立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使研究最大限度地趋于合理化、科学化,更好地凸显研究价值与意义。本书具有以下特点:针对翻译学学科特点,重点阐述人文社会科学常用研究方法在翻 译研究中的实际应用,并选取大量研究实例进行细致分析;设计开放式思考题和研究项目,使学习者明晰研究目的、研究逻辑、研究用途、研究性质和具体的研究方法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把对方法论的认识内化为研究能力,培养其?判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帮助学习者自觉运用理论工具开展研究实践,直接指导其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写作。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 introductory course
作者: (美)Susan Gass,(英)Larry Selinker著;赵杨译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简介: 第二语言习得具有跨学科特点,可以从语言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等不伺视角进行研究。本书介绍了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概念和不同视角中的习得理论。详尽分析了各种理论框架下的研究成果,归纳总结了语料分析和实证研究等常用的研究方法,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一学科的发展脉络和基础理论。作者在每章之后给出了思考题,帮助读者理解相关理论,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进而形成批判思维能力,独立开展相关研究。 本书可作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汉语国际教育等专业的研究生教材,对语言学、心理学和语言教育等领域的师生来说,也是一部非常值得研读的学术著作。
20世纪外国文学史.第五卷,1970年至2000年的外国文学
作者: 吴元迈主编;钱善行,冯植生卷主编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4
简介: 概论 70年代以后各国文学的丰富多彩,总起来说,恰恰在于它的多元化状态,在于一批极有天赋,然而有着不同年龄和学识,不同文化背景、思想内涵和表现形式以及不同成就和影响的文人的集合,使一切思想、主义、流派都要在这个时代展现,所有卓尔不群的大家都要分享这方文学胜地的一角秀色。 首先是在欧洲,因为它拥有众多的文学大国和优秀作家。这30年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31名作家中,欧洲便有19位,占了近三分之二,可谓人才辈出。虽然欧洲各国的情况不同,文学面貌各异,甚或大相径庭,但它们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表现出的活力、创新和多元化倾向却十分相似。 七八十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文学取得了新进展,具有一股鲜活的生命力,各种题材、风格的作品大量涌现。同时,也涌现出众多驰名国内外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 1985年苏联开始改革,提出“社会进一步民主化”和“扩大公开性”的口号。1986年,苏联第八次作家代表大会在“民主化”和“公开性”原则下召开,会议气氛紧张,争论激烈,作家间的矛盾和分歧公开化。1987年,回归文学的“反思”冰山突现水面,直至1989年,反思和回归的热潮势头不改,大量被禁作品开禁,一时间洛阳纸贵,文学杂志订数猛增。这一年,主导苏联文坛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从作协章程中删除。1990年成为“索尔仁尼琴年”,各杂志纷纷抢登他的被禁作品。 1991年,风云突变,苏联党政高层领导斗争加剧,各种矛盾公开化,最终导致存在七十余年的社会主义苏联解体,苏联文学终成历史。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家由于多年来的积怨和不同政见被分成对垒的两军,口诛笔伐,俄罗斯文学迎来了寒冷的冬天。几年后,文学界的这场恶战始趋平息,各种作品百无禁忌、良莠不齐,纷纷破土而出。这些年,老作家们接连谢世,尚存者已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而那些40年代前后出生的作家逐渐成为文学中坚,一批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中青年作家则脱颖而出,给俄罗斯文学平添一抹春色。但是,俄罗斯文学欲现昔日的辉煌,恐怕还得“蓄芳待来年”。 东欧(现称中欧和东南欧)诸国与苏联情况基本相似。在波兰,哥穆尔卡任第一书记的两个五年计划(1961—1970)期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1970年底格但斯克等沿海城市工人罢工。70年代后期国家经济恶化,全国发生罢工浪潮,团结工会应运而生。1981年雅鲁泽尔斯基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同年12月波兰宣布进入战时状态,所有文艺团体被取消,所有出版机构被查封,文学刊物停刊,一些作家移居国外。1983年7月战时状态结束,1989年12月29日波兰人民共和国改国名为波兰共和国。 诗歌在波兰文学中占有特殊地位,尤其是诗人米沃什和女诗人希姆博尔斯卡获诺贝尔文学奖,更增添了波兰当代抒情诗的分量。除了这两位,享有盛誉的老一代诗人还有赫伯特和鲁热维奇,以及40年代出生的巴兰恰克和李普斯卡,青年一代则有奥哈拉派的希维特利茨基和波德夏德沃,古典化派的迪斯基和凯拉尔,先锋派的索斯诺夫斯基。几代诗人的诗歌特色、艺术形式和美学追求不尽相同,显示出波兰诗歌多元化的发展倾向。 匈牙利于1968年开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导致国内政治生活的重大变化。1989年10月8日,社会主义工人党代表大会上该党终止工作,成立匈牙利社会党。同月,国会修改宪法,规定国家实行多党制,改匈牙利人民共和国为匈牙利共和国。文学创作在七八十年代除了现实主义作家外,也出现了以沙布·玛克托、曼蒂·伊万为代表的“新月派”作家和以山陀·弗伦茨、弗耶什·安德烈为代表的“更新代”作家。 捷克斯洛伐克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导致苏联出兵,领导人杜布切克被捕;昆德拉等作家被开除出党,流亡国外;哈韦尔等被监禁;大批作家遭流放;由塞弗尔特任主席的作家协会被解散。1969年胡萨克任捷共中央总书记,1987年他辞去总书记职务,只任总统;1989年又辞去总统职务,同年捷联邦会议两院选举杜布切克为联邦议会主席,剧作家哈韦尔任总统。1993年元旦,捷克斯洛伐克分为两个独立国家:捷克和斯洛伐克。这一时期捷克斯洛伐克文学上最负盛名的是198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塞弗尔特和流亡国外、已入法国籍的作家米兰·昆德拉。 在法国,1959年至1963年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但工业的过度发展也激化了社会矛盾,社会不满情绪在1968年的“五月风暴”中暴露无遗。这次事件震撼了法国,创造了新的意识形态氛围,并导致1969年戴高乐退出政坛,结束了一个时代。因受语言学、符号学和心理分析学影响,彻底抛弃现实主义而盛极一时的新新小说派开始衰退,主将索莱尔斯于1980年与《如实》杂志彻底分道扬镳,法国文学进入一个没有中心、没有旗帜、没有流派的多元化时代,文学的通俗化趋向不可阻挡。 原为新小说派元老的西蒙,在法国文坛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于198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那匠心独运、“将诗人和画家的创作力与对时间的深刻意识结合在一起”的创作思想和风格,无疑使他成为这一时期自成一格的文学大师。1996年去世的杜拉斯,擅写日常生活,但她摈弃原先以情节取胜的传统方法,把故事写得扑朔迷离,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得细腻感人。一部以少年时代初恋为背景的小说《情人》,缠绵悱恻,充满异国情调。同样拒绝传统的勒克莱齐奥,他的作品中无论是荒漠大海的神秘冒险,还是节奏疯狂的都市生活,细腻无序的描写总是与荒诞、寓意性的概括相依相融,传达出作者强烈的主观感受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图尼埃大器晚成,43岁时才发表处女作,但即获大奖,第二部作品《桤木王》又获龚古尔奖,确立了在法国文坛的地位。其作品想像丰富,荒诞离奇又充满象征,但它不同于通俗的科学幻想小说。莫迪亚诺的作品虚实相间,结构紧凑,语言明快。通过回忆与想像,以表现生活的不安定和潜伏的危险。 战后英国,其殖民帝国土崩瓦解,殖民地纷纷独立。1982年英军远征马尔维纳斯群岛,而1997年英国最后一个殖民地香港回归中国,最终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史。但“英语世界”的出现,使英语文学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个强大的话语体系。许多用英语写作的英联邦作家移民英国,亦给英国文学增添了绚丽的篇章。 这30年,英国文学前有卡内蒂(用德语写作)和戈尔丁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有出生于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的“后殖民”作家奈保尔再摘桂冠。这30年,英国文学既有老作家莱辛、戈尔丁、斯帕克、福尔斯宝刀不老、笔耕不辍,又有马丁·艾米斯、麦克尤恩、巴恩斯等中青年作家脱颖而出,日臻成熟;也有布鲁克纳、拜厄特、德拉布尔等女作家巾帼不让须眉,还有号称“移民三雄”的奈保尔、拉什迪、石黑一雄之崛起,蜚声国际文坛。这30年,英国诗坛异彩纷呈,新人辈出,多元化的开放格局造就了又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尔兰的西默斯·希尼。希尼的诗具有鲜明的民族背景和地方特色。品特的戏剧也成就斐然,1996年被授予终身成就奖,其戏剧作品语言幽默洗练,善用荒诞和比喻,富有象征意义。 德国在战后分裂成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一道柏林墙将一个民族分为东西两个阵营,走着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拆除,1990年两德统一,长达四十年的分裂历史终结。民主德国曾拥有三位一流作家,一位是女作家克丽斯塔·沃尔夫,她的《卡珊德拉》和《美狄亚》成功地运用丰富的艺术手段,集神话、象征、荒诞、梦幻于一体,将真实材料与文学虚构及主观评述有机结合,表达她对人类命运的忧虑;一位是剧作家海纳·米勒,他借助历史、神话和传说,并对戏剧表现形式进行创新,怪诞奇崛中显露出本人的悲剧史观和对历史与现实的批判;另一位是诗人布劳恩,他的创作简洁、冷静、客观,富于哲理,表现出对变革的渴望和对美好社会的追求。 联邦德国有两位作家海因利希·伯尔和君特·格拉斯获诺贝尔文学奖。伯尔“凭借他对时代的广阔视野,结合典型化的灵敏技巧,对复兴德国文学作出了贡献”;格拉斯“以他嬉戏般的黑色寓言描绘了被遗忘的历史面貌”。而以心理分析和细节描写著称的马丁·瓦尔泽,模糊了高雅文学和通俗文学界线的居斯金德,专写家庭生活、表现人的生存状态的女作家沃曼,通过荒诞手法表现现代人失落感的剧作家博托·施特劳斯等,都是当今德国文学的佼佼者。 奥地利1938年被纳粹德国吞并,后作为纳粹德国的一部分参加侵略战争。1955年,美、英、法、苏四方占领国同奥地利在维也纳签订条约,并于同年10月撤出占领军,接着奥国民议会宣布奥地利永久中立。文学上,奥地利属德语文学,约翰内斯·马梅尔与德国的海因茨·康萨利克同为当代德语文学中最负盛名的大众文学作家。托马斯·伯恩哈德和彼得·汉德克则是战后奥地利最重要的作家。前者主要写小说,主题常为疾病、灾难、死亡、绝望和沉沦;后者主要写剧本,创作完全违背传统戏剧,是一种没有情节、对白、场景、道具的“说话剧”。 瑞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保持中立,战后政局相对稳定,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人均年收入居世界前列。文学创作分德语地区和法语地区,而用德语写作的作家更为著名,其中迪伦马特和弗里施成就最大,均为戏剧家和小说家。前者的戏剧立意鲜明,荒诞离奇而富哲理,情节完整而语言幽默;后者的剧作大多表现他对世界的悲观看法,并有极强的喻意性;小说多表现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和个性自我认同的困难。 意大利从战后至60年代初,经济发展较快,但后来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使它陷于困境。70年代后,实行严厉的经济紧缩政策,国民生产总值开始缓慢回升。80年代初又一次爆发的经济危机持续了三年多,高失业率激发了社会矛盾,恐怖活动猖獗,政府换班频仍,民众心理空前脆弱。文学失去了昔日新潮迭涌、流派更替的局面,一片凋零,70年代后始恢复元气,被先锋派否定的现实主义有所振兴,实验主义继续发展,风格独具的作品时时出现,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两次被意大利作家——蒙塔莱和达里奥·福摘取。前者的诗歌表达人的内心世界之细微感情,现代人那孤凄、哀婉、怨怼的情感隐逸于诗的艺术意象之中;后者集编剧、导演、演员、舞美设计于一身,发挥假面喜剧即兴表演的特长,兼收欧美现代派戏剧的各种表现手法,创造出独特的现代讽刺喜剧。埃科是位文艺批评家,也是位文学家,将自己对中世纪文化的研究成果融于结构繁复、情节曲折离奇的小说中。卡尔维诺在其寓言式小说中融现实、幻想、哲理为一体,凝重荒诞的哲理性内容和观念糅合在寓言故事所特有的神秘朦胧的美感之中。莫拉维亚遵循写实主义传统,以他那敏锐的观察力和精细入微的心理描写,力图揭示异化社会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人们精神上的危机。 西班牙因佛朗哥的独裁统治而长期闭关自守。1975年佛朗哥去世,西班牙历史翻开新的一页。自80年代起,西班牙经济高速增长,文学也蓬勃发展。阿莱克桑德雷和塞拉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者继承西班牙抒情诗传统和现代派手法,对人生、爱情和当今社会的境况作了深刻探求和描述;后者的小说多围绕死亡主题展开,“以富有节制的同情”和充满悲剧色彩的叙事“勾画了孤独无助者令人心颤的形象”。 . 葡萄牙的情况与西班牙有些相似,独裁者萨拉查在葡统治长达37年,1970年病逝,1974年一些中下级军官发动军事政变,推翻法西斯政权。但直到1986年苏亚雷斯当选总统,葡萄牙近六十年才有了第一位文人总统。同样,葡萄牙这时有了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萨拉马戈,他是位关心世界命运的作家,作品新颖独特,充满隐喻和暗示,“通过由想像、同情和讽刺所维系的寓言故事,不断使我们对虚幻的现实有所了解”。 北欧的丹麦、瑞典、挪威、冰岛和芬兰,在60年代经济发展较快,但70年代随着经济危机和失业人数增加,各国经济发展趋于不平衡。瑞典经济发达,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教育高度普及,以现代福利国家著称。挪威的石油出口为其带来巨额利润。丹麦女作家索若普为丹麦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以写妇女的日常生活著称。瑞典1974年有两位作家雍松和马丁逊同获诺贝尔文学奖,但都在70年代去世。目前重要的作家为诗人古斯塔夫松和女小说家埃克曼。冰岛当前最受欢迎的作家为描写渔民生活、反映冰岛巨变的卡拉松和描绘一个充满欢笑和痛苦的世界的古德蒙德松。芬兰的阿尔波·鲁特为芬兰著名工人作家,以写赫尔辛基工人生活著称。 希腊有着古老的历史和文化。1946年爆发内战,1949年希共在内战中失败,大资产阶级掌权,实行白色恐怖。1967年军人发动政变,建立独裁政府。1973年废黜国王,确立共和制,1974年军政府垮台。1981年议会选举,由泛希腊社会主义运动执政,并进行了一些社会改革。1979年诗人埃里蒂斯因“从源远流长的希腊传统中汲取营养,以强烈的感情和敏锐的智力显示了现代人为争取自由、从事创造性活动而进行的斗争”获诺贝尔文学奖。 70年代后,亚洲各国经济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繁荣,但地区冲突和民族矛盾不断:两伊战争,苏联入侵阿富汗,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美伊战争,中东战争,印巴冲突,巴以冲突,印尼和菲律宾的民族冲突……影响着亚洲地区的安宁,但总的趋势仍是和平与发展。与此同时,各国的文学也有新的发展,新的成就。 日本文学在七八十年代错综复杂的社会思潮和文学思潮影响下,出现了许多文学派别,如“透明族”、“作为人派”和“内向派”等。这些文学派别的出现,一方面打破了日本文学的旧传统;另一方面由于作家的反常心理和对现实的不满,他们的作品中弥漫着种种迷惘、失落、空虚和颓废情绪。到90年代,这些风行一时的派别渐渐风流云散,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态势。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在接受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和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同时,将自己的美学观和政治观融入日本传统美学中,“在荒诞的故事叙述里蕴藏诗意的抒情,对人类危机进行深刻的思考”,开创了另一番天地。 印度文学自50年代起盛行的区域文学流派长盛不衰,一直延续至七八十年代。作家们以边缘小村落为依托,以现实主义手法描写那里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90年代后,一批用英语写作的中青年作家,如阿鲁·乔希、维克拉姆·赛德、乌帕马尼亚·查特吉和女作家阿妮塔·德赛、帕拉蒂·穆克吉等脱颖而出,他们的作品集荒诞与现实于一身,将富有特色的印度文化传播至世界。 以色列自1948年建国后,大批犹太作家从世界各地聚集到此,共同创造了以色列文学的繁荣。五六十年代以色列文学的领军人物是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阿格农,他“从犹太人民的生活汲取主题”,创造出“深刻而具特色的叙事艺术”。60年代至90年代“大屠杀文学”的代表人物为阿佩费尔德,他的《为每桩罪恶》和《不朽的巴特法斯》为这一流派的代表作;而奥兹则是“新浪潮文学”的代表人物,主张以色列与巴基斯坦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非洲各国均属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不发达,政局动荡;文学创作水平参差不齐,用阿拉伯语、法语和英语创作的国家和地区,水平相对较高。埃及是文明古国,1953年废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国。1967年中东战争,以色列占领西奈半岛。1978年,埃及通过谈判收回西奈半岛。1981年萨达特遭暗杀,穆巴拉克当选总统至今。他执政后,坚决镇压国内极端势力,继续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注意改善人民生活。1988年,小说家马哈福兹因“开创了全人类都能欣赏的阿拉伯语言叙述艺术”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继承阿拉伯文学传统,又吸收和运用象征、隐喻、荒诞、非理性等现代手法,丰富小说的表现力。 尼日利亚原为英国殖民地,1960年宣布独立。独立后,历史遗留的地区和部落矛盾日趋尖锐,政局不稳,军事政变不断,至1985年共有六次大的政变,70年代成为非洲最大的产油国。1986年,剧作家兼诗人、小说家的索因卡,因“以广阔的文化视野和诗情横溢的联想影响当代戏剧”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他将西方现代戏剧艺术与约鲁巴传统艺术相结合,对发展非洲民族戏剧作出了重大贡献。 南非1961年退出英联邦,成立南非共和国,是非洲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但南非当局长期以来推行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政策,黑人领袖曼德拉被判终身监禁,直至国大党在大选中获胜。1991年,白人女作家戈迪默获诺贝尔文学奖。 澳大利亚在战后鼓励英国和欧洲人移民,1966年对移民政策进行修改,允许亚洲人移民定居,至80年代后移民人数激增,使澳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同时亦滋生丰富的物质生活和人的意识危机的矛盾。1973年小说家怀特因“以史诗般的气概和刻画人物心理的叙述艺术,把一个新的大陆介绍到文学领域中来”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一部《风暴眼》集中体现了他的创作思想和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写出了当代澳大利亚人的自私、冷漠、苦闷和迷茫。彼得·凯里是“新小说派”的代表人物,他的长篇小说《奥斯卡和露辛达》是受到赞誉最多的作品,而伊丽莎白·乔利是女作家中的佼佼者,她发表的许多表现女性问题的作品具有独特而强烈的艺术效果。 战后加拿大经济迅速发展,70年代以来魁北克省独立运动曾多次造成国内政治危机,1982年以《宪法法案》替代《英属北美法》,并确定法语和英语同为加拿大国语。加拿大民族文学在欧洲文学和美国文学的影响下逐渐走向成熟。加拿大英语文学的代表人物是女作家阿特伍德,其长篇小说《使女的故事》描写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荒诞世界,被认为是女权主义的代表作。她的诗歌一反传统诗的形式,以出人意料的意象,不带感情色彩的风格,表达对妇女生存状况的关注。迈克尔·翁达杰的作品带有鲜明的多元化特色,一部《英国病人》轰动国际文坛,被认为是“反殖民小说的经典之作”。法语文学作家安娜·埃贝尔以《卡穆拉斯卡》被称为“当代最优秀的魁北克小说家”。 美国在60年代由于卷入印度支那战争,并将越战升级,导致经济衰退。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1974年因水门事件被迫辞职,美国爆发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1975年福特政府正式宣布侵越战争结束,但美苏两国军备竞赛越演越烈。1991年底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布什和克林顿政府一面试图加强地区间经济合作,一面充当“世界警察”角色,参加海湾战争,长期从各方面制裁伊拉克,在科索沃问题上干涉别国内政,大肆轰炸南斯拉夫。 这30年,美国文学如同它的政治经济一样变化很大。索尔·贝娄和辛格获诺贝尔文学奖,加上马拉默德和菲利普·罗思,使美国文学拥有四位犹太裔现实主义大作家。他们的构思、笔法、风格、哲理思辩各不相同,但都将细致描写与象征、荒诞、寓意性的概括相交融,创造出新的语境,来表现美国的社会现实和犹太人的生存与命运,传达出作者强烈的主观感受和对现实的悲剧性理解。 同样,厄普代克也以描写细腻和现象主义方法见长,在他创作中占主要地位的“兔子系列”,花费40年时间描写了不同时期的中产阶级人物兔子哈利·安斯特朗姆的经历和命运,反映出近半个世纪来美国社会的变迁。常以暴力和爱情为创作主题的女作家欧茨,在传统的现实主义基础上兼容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神秘主义等手法,表现了美国现代社会的复杂生活。卡弗和贝迪描写平凡生活的细节,塑造各具特色的小人物形象,揭示世界和人生的荒诞,成为“简约派”的代表人物。 变化迅速的美国生活,促使一些作家用更新颖的手法来反映现实。巴思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他丰富的想像力和实验精神;冯内古特发展了60年代海勒式的“黑色幽默”,融科学幻想为一体,对美国社会进行漫画式的嘲讽和揭露;多克托罗对历史和历史人物进行虚构和编织,用匪夷所思的情节来怀疑美国社会繁荣安定的真实性。品钦在“黑色幽默”的基础上,以各种艰深的现代科学、杂乱无章的内容和晦涩难懂的语言来营造当代社会令人窒息的梦魇般气氛。 这30年,美国文学亮点中的亮点,是黑人文学的崛起并融入美国的主体文学。哈里的《根》、艾丽斯·沃克的《紫颜色》、伊什梅尔·里德的《物神》、怀特曼的《隐匿地》以及桂冠诗人丽塔·多弗,剧作家奥古斯特·威尔逊等,都以他们出色的作品和非凡的才能让人刮目相看。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更为美国文学增添了一抹亮色,而1987年俄罗斯侨民诗人布罗茨基获诺贝尔文学奖,则多多少少让俄罗斯感到几分沮丧和无奈。 60年代西班牙语美洲文学曾发生震惊世界的“文学爆炸”,造就了一批蜚声世界的作家,魔幻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社会现实主义等流派纷呈。70年代以后文坛继续火爆,但进入80年代后,随着聂鲁达、阿斯图里亚斯、卡彭铁尔、科塔萨尔、博尔赫斯、鲁尔福、纪廉等一批文学大家凋谢,文坛显得静寂许多,到了90年代才又奇迹般复苏,新老作家开始新一轮冲刺。智利的巴勃罗·聂鲁达、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和墨西哥的奥克塔维奥·帕斯分别获诺贝尔文学奖,他们的获奖既是西班牙语美洲文学的骄傲,亦给诺贝尔文学奖本身增添了荣光。而阿根廷的博尔赫斯虽未获此奖,但其声名并不在他们之下。他的散文和短篇小说清冽、明丽、灵动、精致,令人神醉情驰。在富恩特斯笔下,现实主义又重放异彩,历史和幻想在作品中交融、升华,组成一首深沉悠远的命运交响曲。擅长结构现实主义的巴尔加斯·略萨,个人情爱和社会重大政治问题在他的作品中交相辉映。卡夫雷拉·因方特注重文学语言的探索与革新,浪漫主义的爱情悲剧被他注入了独特的古巴音乐舞蹈成分。 文学爆炸后,拉美一些青年作家脱颖而出。智利的伊莎贝尔·阿连德以一部充满魔幻的《幽灵之家》演绎了一个国家风云变幻的历史;她的同胞埃德华兹1999年获塞万提斯奖,成为该奖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得主;墨西哥的劳拉·埃斯基韦尔的《沸腾》让读者再次领略魔幻现实主义的魔力;阿根廷的普伊格的《蜘蛛女之吻》重新回到情节,并在小说的叙事结构中融入影视手段;多产的波塞在《天堂之狗》中用艰深而高品位的文字展示落后的文明与文明的落后。 巴西受葡萄牙殖民统治长达三百余年。1964年军人发动政变,建立军人政权,三届政府均实行独裁统治。1979年文人政府掌权,实行大赦,改革经济,逐渐使巴西经济实力居拉美首位。特雷维桑为巴西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其作品短小凝练,意韵深刻。特莱斯为巴西最负盛名的女作家,文笔细腻流畅,揭露社会风气的败坏和道德的沦丧。卡布拉尔是战后巴西诗坛声望最高的诗人,具岩石般冷峻的抒情色彩。而维里西莫则是当今巴西最知名的专栏作家。 位于东加勒比海小安的列斯群岛上的一个小点——圣卢西亚,面积616平方公里,人口不足十三万,其中黑人占九成,原为英国殖民地,1979年始获独立,经济以香蕉种植业为主。如今小小的岛国,因它的子民沃尔科特获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而闻名遐迩。瑞典文学院称他的叙事长诗《奥梅罗斯》是“一部恢宏的加勒比史诗”,称他的大量诗作“散发出光和热,并深具历史眼光,是多元文化作用下的产物”。 20世纪末的世界文学乃至文化已显现出多元化和通俗化走向,这种走向也许还将对21世纪的世界文学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作者: 许钧,穆雷主编;王克非[等]编著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2009
简介:《翻译学概论》内容简介:当今国内翻译学研究领域最为活跃的学者王克非、许钧、刘军平、刘云虹、林克难、郑海凌、谭载喜、廖七一、穆雷联袂编著的翻译理论教材。 以开阔的视野,展现翻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特别对近几十年来中西方学者在翻译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作了系统的梳理。 注重融合性,在把握翻译学现状和发展的基础上,融合中西视野,对翻译学主要流派作了精要的归纳与评述; 追求体系性,以基本理论问题为中心,采取中西比较的方法,凸显翻译学的内涵和学科特色; 坚持发展性,采用历史、发展的目光审视与思考翻译问题,注重揭示理论发展过程中各种流派或理论之间内在的、历史的联系; 突出开放性,全书提出了100个思考题,涉及翻译学的基本问题和翻译学研究的新课题,提供了学术思考线索和新的思考空问,引导读者对翻译活动和翻译研究作出独立的思考。
Course book of sight translation
作者: 陈菁主编
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简介: 《视译》内容简介:教育部于2005年批准设置本科翻译专业,为翻译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本着全心致力于外语教育事业发展的宗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首家隆重推出“翻译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以大力支持本科翻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充分满足翻译专业师生的需要,为培养高素质的翻译人才贡献一份力量。 该系列教材特色明显: 开创性:国内第一套翻译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 权威性:国内外多所重点院校的众多知名专家主持编写,阵容权威强大, 科学性:经多方调研、反复论证、严谨规划,认真编写而成, 系统性:分翻译理论、实践与技能、特殊翻译等多个板块,包括近40种教材,全面而系统, 针对性:特别针对翻译专业学科特点和师生需要,度身打造, 前沿性:充分吸收各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紧密跟踪学科发展前沿信息。
Introducton to typology:the unity and diversity of language
简介:《类型学导论》源自于作者多次授课的讲义,是语言类型学的一本概论性著作,基本涵盖了类型学关注过的主要类型,非常适合做教材和入门读本,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很多为初学者考虑的安排和考虑,同时这也是一本系统了解语言类型学的研究现状及其重要成果的好书。作者在书中回顾了类型学简史,阐述了语言类型学在方法与解释问题上的学科特色;从语序类型学、形态类型学、名词性成分和动词范畴等几方面分析了人类语言的共性和差异。《类型学导论》的一大特色是正文前的“世界语言一览”和“略语表”,为读者提供了很好的参考阅读的材料。另外,作者还在书末为读者提供了便于从不同线索去查阅的详细的索引。《类型学导论》适合语言学、类型学的专业人士和自学者阅读。
作者: 孙晓燕编著
出版社:中国宇航出版社,2011
简介:《名人访谈?亲密接触》顾名思义,是一套对具有影响力人物进行访谈的、极具价值的人生励志系列英语读物,共七个分册。七个分册,七种情怀,别样的思绪,别样的感动。 本套丛书精选了约200位在各领域成就斐然、名声显赫的精英人物,并对他们接受400余次不同媒体访谈的对话记录进行了翻译和整理。 《深度对话:美国总统访谈录》精选各大媒体的最新英文原版素材,保证了英文的原汁原味。本书精选在政坛最具影响力的精英人物,并对他们的访谈对话进行了翻译和整理: 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美国第44任总统巴拉克?奥巴马 一个不向世界示弱的总统:美国第43任总统乔治?沃克?布什 第一个出生在二战后的总统:美国第42任总统比尔?克林顿 一个退休后更受人们喜爱的总统:美国第41任总统乔治?赫伯特?布什(老布什) 从好莱坞明星到美国总统:美国第40任总统罗纳德?里根 “不要叫我总统,请叫我吉米”:美国第39任总统吉米?卡特 美国拥有政敌最少、最谦逊的总统:美国第38任总统杰拉尔德?福特 一个辞职后成为艺术家的总统:美国第37任总统理查德?尼克松 一路小跑的总统:美国第36任总?林登?约翰逊 一个留下很多未解谜团的总统: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肯尼迪 找不到一个确切的词来全面形容的总统:美国第34任总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一个即使没人相信他,他也完全相信自己的总统:美国第33任总统哈里?杜鲁门 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深度对话:世界500强CEO访谈录》精选各大媒体的最新英文原版素材,保证了英文的原汁原味。本书精选19位世界500强CEO的访谈,并对他们的对话进行了翻译和整理,让你在学习英语的同时近距离领略大将风范: 被诉讼包围?完美先生、沃尔玛集团首席执行官:李?斯科特 善于洞察女性需求、宝洁集团前首席执行官:雷富礼 一个纯粹的职业理人、通用电气前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 傲慢的巨人、通用汽车前首席执行官:里克?瓦格纳 全球最富创新精神的职业理人、惠普集团首席执行官:马克?赫德 蓝色巨人的领舞者、IBM首席执行官:山姆?彭明盛 倍受争议的首席执行官、花旗集团首席执行官:潘迪特 华尔街的救世主、摩根集团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 将权力下放的领导者、强生集团首席执行官:威廉?韦尔登 美国传奇创业家、戴尔集团首席执行官:迈克尔?戴尔 全球领先的软件开发商、微软公司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 媒体巨人的拯救者、时代华纳首席执行官: 杰弗里?比克斯 新型销售模式的引领者、百思买首席执行官:布莱恩?邓恩 最有影响力的商界女性、卡夫食品首席执行官:艾琳?罗森菲尔德 数字世界之父、思科公司首席执行官:约翰?钱伯斯 “联邦快递”之父、联邦快递公司首席执行官:弗雷德里克?史密斯 记者眼中的“暴君”新领导、迪士尼公司首席执行官:罗伯特?伊格尔 苹果神话的缔造者、苹果公司首席?行官:史蒂夫?乔布斯 IT界的神话人物、谷歌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
作者: (美)路易莎·梅·奥尔科特(Louisa May Alcott)著;赵晓玲注释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10
简介: 《小妇人》是美国文学史上一部历久不衰的佳作。它以1861—1865年美 国南北战争为背景,描绘了马萨诸塞州康考德镇一个普通家庭的喜怒哀乐。 马奇夫妇及四个女儿梅格、乔、贝思和艾米共同构筑了这样一个充满温馨和 快乐的家庭。它虽然贫穷却坚强乐观,不乏困扰却在道德与爱的感召下走向 幸福的彼岸。是一首关于人性美和尊严、关于爱的赞歌。 小说分为两部。第一部描写马奇一家在一年战争中的生活点滴。马奇先 生远赴战场做了随军牧师,照看伤员,留下妻子和四个女儿过着清苦的生活 。为了补贴家用,梅格为别人照看孩子,乔去陪护马奇婶婶,贝思在家中帮 助母亲和女佣汉娜做家务。四个女孩子在马奇太太爱与信心的教导下,在艰 苦环境的磨炼中发出光和热。她们虽然贫穷却愿意帮助比她们更需要帮助的 邻居赫梅尔一家。她们也有虚荣心,希望得到漂亮的衣服,吃到可口的食物 ,过上公主一样的生活。但幻想归幻想,她们在现实的环境中依然必须依靠 自己的努力来面对生活的困难。第二部描写了四姐妹日后的成长,写她们各 自追寻不同理想与归宿的过程。 故事开始于某一个圣诞节,四姐妹立志要克服缺点,不再抱怨工作辛苦 乏味,不再自私虚荣,要学会自我控制,勇敢地生活、战斗,追求真善美, 向天国进发。 不久,他们有了新朋友——富有却严厉苛刻的劳伦斯老人和他的孤独帅 气的孙子劳里。渴望友谊、率直活泼的劳里很快和马奇家的女孩们打成一片 ,尤其和二女儿乔更是亲密无间。在乔的劝说下,劳里开始学着顺从爷爷, 让爷爷开心;脾气古怪却心地善良的劳伦斯老人也在马奇一家闪亮精神品质 的感召下,心灵的冬色为之驱除,从过去忧伤的记忆中摆脱出来,开始尝试 与孙子沟通,给予孙子信任与理解。 马奇家的女孩们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由于性格、观点、理想、兴趣的 不同,她们有时也会有争吵和愤怒的眼泪,但最终总会在母亲的谆谆教诲下 涣然冰释,四姐妹健康快乐地成长。梅格虽然爱慕虚荣,渴望珠光宝气和华 美的衣服,但在参加了莫法特家的舞会后,她认识到上流社会的装腔作势、 虚伪无聊,宁可过一种贫穷却有尊严的生活。乔因为自己自私的报复行为差 点儿使艾米命丧冰窟而后悔不已,决心努力克制自己,宽容忍耐。艾米也认 识到了自己的嫉妒对乔造成的伤害,勇敢地承认了过错。贝思凭借善良赢得 了劳伦斯老人的爱心的回赠——一架她日思夜想的钢琴,她不再羞怯胆小。 乔赢得了第一笔稿费,尝到了靠自立赢得别人尊重的喜悦,仿佛看到了自己 成为一名大作家的光明前程。 马奇家和劳伦斯家不理会流言蜚语的挑拨,互相关心,相互支持,坦荡 快乐地生活着。劳里被乔反叛的性格深深吸引,一种比友情更密切的感情在 少年心中悄悄滋长着,而乔对此浑然不知。同时,梅格和劳里的家教约翰先 生也暗生情愫。 父亲病重的电报打破了生活的宁静,乔毅然卖掉秀发为母亲凑够了路费 ,马奇太太在约翰的陪护下赴华盛顿照顾马奇先生。贝思因探望赫梅尔一家 染上了猩红热,艾米被送到马奇婶婶家去躲避,在那儿她学会了如何调整自 己去取悦这位絮絮叨叨却仁慈善良的老太太。在梅格和乔的精心照顾下,马 奇太太赶回来时,贝思巳转危为安,却不再像以前那样健康活泼。马奇先生 和约翰在第二个圣诞节赶回来,一家人得以团聚。梅格与约翰于六月完婚并 育有一子一女。劳里为了让爷爷开心,顺从地上了大学,这个被宠坏了的孩 子在那儿更是养成了一些公子哥习气,但内心仍保留着一分纯真和对乔深深 的眷恋。乔的文章屡见报端,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她不惜走庸俗小说的 道路,沉湎于描绘凶杀、神秘事件和错综复杂的爱情故事。 梅格的婚姻生活虽然不时地有一些家庭风暴,但凭借自己的真诚,母亲 智慧的启迪,约翰的宽容而平安度过,她正逐渐成长为一个能干的主妇。 艾米在马奇婶婶家的经历使她更加掌握了待人处世、与人为善的技巧。 她以德报怨的宽厚和温和的性情让老太太欣赏不已,并赐予了她一次美好的 欧洲之旅。 艾米的幸运让乔怅然若失,加上她误以为贝思爱上了劳里,便决定离家 去纽约做柯克太太家的女佣,为贝思腾开位置,顺便满足自己天性喜欢冒险 和不安分的个性。在那儿,乔邂逅了巴尔教授,乔景仰他的学识和人格,并 在他的影响下,放弃了写低俗小说。 冬去春来,劳里以优异的成绩结束了学业。当他以为自己现在有了资本 可以让乔崇拜并接受他的求婚时,乔不愿因为姐妹们成家使家庭离散,以不 适合为由拒绝了他。劳里伤心欲绝,失魂落魄地来到了欧洲,见到了艾米。 艾米暗恋这个邻家大哥,却不满他的懒散、游手好闲。劳里受到艾米的指责 后离开了她,试图有所作为,忘掉失恋的痛苦,重新寻找新的恋情。贝思越 来越苍白虚弱,在她最后的日子里,她仍然努力把爱和快乐带给大家。在一 个黎明,贝思带着大家的祝福与不舍平静地离开了人世。 在劳里的安慰和鼓励下,艾米在欧洲度过了失去亲人的悲伤日子。劳里 的爱让她感到温暖踏实,二人都意识到他们才是最合适的一对儿。 乔独自一人担负着家庭的重任,承受着失去贝思的痛苦。劳里携艾米的 归来让她有些怅惘,她怀念过去的天伦之乐,感到孤独。巴尔教授来拜访马 奇一家,乔接受了他的求婚,并继承了马奇婶婶的梅园,和巴尔一起开办学 校,实践自己的人道主义理想。 乔和艾米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一大家人温馨和美地生活在一起。经过困 惑、迷惘、悲伤、欢乐,马奇家的人们终于实现了道德的自我完善,迎来了 收获的季节,建立起自己的圣城。
Society and culture of major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an introduction.Book one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简介: 《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于2000年出版第一版,2005年出版第二版,一直以来有广大的读者群,并受到使用者的好评。现在出版的第三版根据使用者的反馈,对单元的安排做了以下调整:上册的澳大利亚部分删除了unit l6 relision in australia today和unit 19 bureaucratic power and whistle-blowers,原因是许多读者认为这两章较难,且专业性较强,不适合本科,特别是低年级本科学生。我们认为他们的意见很好。本部分的作者重新编写了两篇课文:unit16 australian cultural life和unit 19 australia in theworld today。这两篇新课文的语言相对容易,包含的内容重要,涉及面广泛,对读者了解现代澳大利亚很有帮助。同时,原unit 17 from penal colony to“free migration'’的题目改为work and family life,并增添了许多新内容。下册的变化是美国部分增加了两个单元,即unit 11 american way of flife:a search for credible generalizations和unit 12 the women'sliberationmovementinamerica。原来的unit 14 early american jazz被unit 16 american popular culture:movies and music替换,原因是early american jazz的题目比较狭窄,而新章的内容更能反映美国的大众文化。下册从原有的20个单元增加到22个单元。 第三版的结构基本保持原书的课文、注释和练习的风格,但每个单元增加了相关网站,以便师生对某些感兴趣的话题增进了解和展开进一步的研究。这些网站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大多数是稳定的官方和机构的网站。第三版保留的课文大多有改变,主要是信息更新或增添必要的新内容。注释和练习也作了相应的变化。相信第三版较之前两版有明显的改进,希望能继续受到读者的欢迎。
作者: 熊学亮,曲卫国主编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简介: 语用学博大精深,涉及面广,且新理论新方法层出不穷。本书汇集了语用学研讨会上发表的精典论文,对关联理论、语境、语用推理、话语分析、认知、礼貌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及讨论。书中内容具体包括:常规推理与“格赖斯循环”的消解、语用认知模块性问题、“国际交流语用学”的学科特征、小泉参拜靖国神社被判违宪新闻报道的倾向性分析等。
Confessions of a public speaker
作者: (美)斯科特·博克顿(Scott Berkun)著;朱敏,包艳丽,刘珍等译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简介: 本书既实用又引人入胜。作为职业演讲家,作者斯科特·博克顿为我 们展现了多位杰出演讲家的行事作风,同时指点我们从中学到知识。无论 是经理还是教师,只要涉及演讲,并期望他人倾听,都可以读一读本书, 作者以业内人士的视角,告诉你如何让不同的人接受你的观点。在从事演 讲事业的15年里,斯科特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演讲会,这些经历既有成功也 有失败,他将这些经历浓缩成书中独特、有趣而生动的故事。 通过书中的生动故事和出人意料的自白,作者从大演讲家的角度出发 ,无论你是从事教学,还是表演,都能从中受益,对说服的言语艺术另眼 相看。
作者: (美)路易莎·梅·奥尔科特(Louisa May Alcott)原著;Rachel Williams改编;毛荣贵,王莉娜译注
出版社:航空工业出版社,2007
简介: 小说《小妇人》(little women)是美国女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louisa may alcott)的代表作,以19世纪末期的美国家庭生活为背景,描写了马奇一家四姐妹的成长经历。是一部关于“女孩子成长的书”。书中展示的是一幅幅温馨甜美的家庭生活图景,歌颂了永恒的爱情,一百多年来打动过无数读者的心。 小说开始时,马奇先生在华盛顿当兵,马奇太太守在家教导四个女儿:梅格、乔、贝丝和艾米。四姐妹学会了互相关爱,相互忍让,懂得了贫穷并不可怕,只要怀有一颗善良仁爱之心,热爱生活,辛勤工作,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幸福。梅格在与上流社会交往时,认识到了浮华奢侈的生活会使人变得俗不可耐,只有内在美才是最珍贵的。她与贫穷、善良而又上进的布鲁克先生相爱并结了婚,生了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在磕磕碰碰中学会了操持家务、照顾丈夫和孩子,婚姻生活幸福美满。乔火爆的性情有一次差点弄得把妹妹艾米淹死,从此她决定要时常保持冷静,克制自己尖刻的言辞。乔施展了自己的文学才华,在报纸上不断发表故事,出版了自己的小说,靠写作挣来了自己的面包并使家人的生活过得更舒适。乔拒绝了隔壁邻居家的童年知心伙伴——家庭富裕、年轻潇洒的劳里的求爱,理由是虽然她喜欢自己的这位好朋友,但是她心中并不爱他。后来乔遇见了德国人巴尔教授,他虽然是个外国人,年近四十,一贫如洗,靠教书为生,但他那颗善良仁慈之心深深吸引了乔,乔与教授相爱结婚。书中善良温柔的贝丝的遭遇则让人扼腕叹息。贝丝在照顾邻居家生病的孩子时,不幸染上猩红热,最后这位‘宁静儿’在睡梦中停止了呼吸。性格乖巧的艾米讨得了马奇婶婶的欢心,并得到她的资助,到欧洲各国游历数年,提高了艺术鉴赏力。她在旅途中与失恋的劳里相遇,在抚慰劳里时,两人擦出爱情的火花,最终喜结连理,领悟到爱情比金钱和地位更重要。 四个姐妹在成长的过程中,克服了各自性格上的缺陷,除了过早凋零的贝丝之外,都过上了幸福的婚姻生活,获得了个性的独立,成长为小妇人。
Design: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作者: (美)约翰·赫斯科特著;丁珏译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2013
简介:《牛津通识读本:设计,无处不在》由中国工业设计奠基人,清华大学教授柳冠中作序推荐。《牛津通识读本:设计,无处不在》以英汉双语形式呈现,方便对照阅读。《牛津通识读本:设计,无处不在》中附有英汉对照索引,方便随时查阅。
Society and culture of major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an introduction.Book two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简介: 《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于2000年出版第一版,2005年出版第二版,一直以来拥有广大的读者群,并受到使用者的好评。现在出版的第三版根据使用者的反馈,对单元的安排做了以下调整:上册的澳大利亚部分删除了unit 16 religionin australia today和unit 19 bureaucratic power and whistle—blowers,原因是许多读者认为这两章较难,且专业性较强,不适合本科,特别是低年级本科学生。我们认为他们的意见很好。本部分的作者重新编写了两篇课文:unit 16 australian cultural life.unit 19 australia in the world today。这两篇新课文的语言相对容易,包含的内容重要,涉及面广泛,对读者了解现代澳大利亚很有帮助。同时,原unit 17 from penal colony to“free migrafion'’的题目改为work and family life,并增添了许多新内容。下册的变化是美国部分增加了两个单元,即unit 11 american way of life:asearch for credible generalizations和unit 12 the women's liberation movementin america。原来的unit 14 earlv americanlazz被unit 16 american popular culture:movies and music替换,原因是early american jazz的题目比较狭窄,而新章的内容更能反映美国的大众文化。下册从原有的20个单元增加到22个单元。 第三版的结构基本保持原书的课文、注释和练习的风格,但每个单元增加了相关网站,以便师生对某些感兴趣的话题增进了解和展开进一步的研究。这些网站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大多数是稳定的官方和机构的网站。第三版保留的课文大多有改变,主要是信息更新或增添必要的新内容。注释和练习也作了相应的变化。相信第三版较之前两版有明显的改进,希望能继续受到读者的欢迎。
作者: (英)斯科特·索恩伯里(Scott Thornbury)著;邹为诚译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简介: 《朗文如何教口语》是How to系列(杰里米·哈默主编,英国朗文出版集团出版)中的how to teach speakin9的中译本。旨在帮助各类和各层次的英语教师,如何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授口语。 《朗文如何教口语》共分为7章,从对说话者的分析、口语教学应优先考虑的问题,到发展口语技能的一般方法以及对口语教学计划和评估等方面,给予教师具体实用的指导。书后附有任务文件,可帮助读者增进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朗文如何教口语》适用于口语教学工作的英语教师,对师范院校外语专业的学生以及有意提高英语口语水平的职场人士也极具参考价值。
Ispeak: public speaking for contemporary life
作者: (美)保罗·纳尔逊(Paul E. Nelson),(美)朱迪·皮尔逊(Judy Pearson),(美)斯科特·蒂茨沃思(Scott Titsworth)著;伍惠琼,张轶译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简介:《演讲圣经》内容简介:常常阅读我们图书的读者一定都记忆犹新,2008年前出版的图书中,都放置了一篇题为“一切为了您的阅读体验”的文章,文中所谈,如今都得到了读者的广泛认同,也得到了出版业内同行的追随。 在我们2008年以后的新书以及重印书中,读者会看到这篇“一切为了您的阅读价值”;而对于我们图书的新读者,我们特别在整《演讲圣经》的最后几页,放置了“一切为了您的阅读体验”的精编版。今后,我们将在每年推出崭新的针对读者阅读生活的不同设计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