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全鉴
作者: 迟双明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7年10月
简介:
《古文观止全鉴(珍藏版)》以时代为经,以历代作家作品为纬编排,以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是品味优美散文的范本。《古文观止》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观止”一词表示“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水平”。
【目录】
卷一 周文
◎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左传》) /
◎周郑交质(隐公三年《左传》) /
◎石碏谏宠州吁(隐公三年《左传》) /
◎臧僖伯谏观鱼(隐公五年《左传》) /
◎郑庄公戒饬守臣(隐公十一年《左传》) /
◎臧哀伯谏纳郜鼎(桓公二年《左传》) /
◎季梁谏追楚师(桓公六年《左传》) /
◎曹刿论战(庄公十年《左传》) /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僖公四年《左传》) /
◎宫之奇谏假道(僖公五年《左传》) /
◎子鱼论战(僖公二十二年《左传》) /
◎介子推不言禄(僖公二十四年《左传》) /
◎展喜犒师(僖公二十六年《左传》) /
◎烛之武退秦师(僖公三十年《左传》) /
◎蹇叔哭师(僖公三十二年《左传》) /
卷二 周文
◎郑子家告赵宣子(文公十七年《左传》) /
◎王孙满对楚子(宣公三年《左传》) /
◎齐国佐不辱命(成公二年《左传》) /
◎楚归晋知罃(成公三年《左传》) /
◎驹支不屈于晋(襄公十四年《左传》) /
◎子产告范宣子轻币(襄公二十四年《左传》) /
◎晏子不死君难(襄公二十五年《左传》) /
◎季札观周乐(襄公二十九年《左传》) /
◎子产坏晋馆垣(襄公三十一年《左传》) /
◎子产论尹何为邑(襄公三十一年《左传》) /
◎子产却楚逆女以兵(昭公元年《左传》) /
◎子产论政宽猛(昭公二十年《左传》) /
◎吴许越成(哀公元年《左传》) /
卷三 周文
◎祭公谏征犬戎(周语上《国语》) /
◎召公谏厉王止谤(周语上《国语》) /
◎襄王不许请隧(周语中《国语》) /
◎叔向贺贫(晋语八《国语》) /
◎申胥谏许越成(吴语《国语》) /
◎春王正月(隐公元年《公羊传》) /
◎宋人及楚人平(宣公十五年《公羊传》) /
◎吴子使札来聘(襄公廿九年《公羊传》) /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谷梁传》) /
◎虞师晋师灭夏阳(僖公二年《谷梁传》) /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檀弓上《礼记》) /
◎公子重耳对秦客(檀弓下《礼记》) /
◎晋献文子成室(檀弓下《礼记》) /
卷四 秦文
◎苏秦以连横说秦(《国策》) /
◎司马错论伐蜀(《国策》) /
◎范雎说秦王(《国策》) /
◎邹忌讽齐王纳谏(《国策》) /
◎颜斶说齐王(《国策》) /
◎冯谖客孟尝君(《国策》) /
◎触詟说赵太后(《国策》) /
◎鲁仲连义不帝秦(《国策》) /
◎鲁共公择言(《国策》) /
◎唐雎不辱使命(《国策》) /
◎李斯谏逐客书(《秦文》) /
◎卜居(《楚辞》) /
◎宋玉对楚王问(《楚辞》) /
卷五 汉文
◎五帝本纪赞(《史记》) /
◎项羽本纪赞(《史记》) /
◎秦楚之际月表(《史记》) /
◎高祖功臣侯年表(《史记》) /
◎孔子世家赞(《史记》) /
◎外戚世家序(《史记》) /
◎伯夷列传(《史记》) /
◎管晏列传(《史记》) /
◎屈原列传(《史记》) /
◎游侠列传序(《史记》) /
◎滑稽列传(《史记》) /
◎货殖列传序(《史记》) /
◎太史公自序(《史记》) /
◎报任少卿书(司马迁) /
卷六 汉魏文
◎高帝求贤诏(《西汉文》) /
◎文帝议佐百姓诏(《西汉文》) /
◎贾谊过秦论上(《西汉文》) /
◎贾谊治安策(一)(《西汉文》) /
◎晁错论贵粟疏(《西汉文》) /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西汉文》) /
◎司马相如上书谏猎(《西汉文》) /
◎李陵答苏武书(《西汉文》) /
◎诸葛亮前出师表(《后汉文》) /
◎诸葛亮后出师表(《后汉文》) /
卷七 六朝唐文
◎陈情表(李密) /
◎兰亭集序(王羲之) /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
◎桃花源记(陶渊明) /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
◎北山移文(孔稚珪) /
◎谏太宗十思疏(魏徵) /
◎滕王阁序(王勃) /
◎与韩荆州书(李白) /
◎春夜宴桃李园序(李白) /
◎陋室铭(刘禹锡) /
◎阿房宫赋(杜牧) /
◎原道(韩愈) /
◎原毁(韩愈) /
◎获麟解(韩愈) /
卷八 唐文
◎师说(韩愈) /
◎进学解(韩愈) /
◎争臣论(韩愈) /
◎与于襄阳书(韩愈) /
◎送孟东野序(韩愈) /
◎送董邵南序(韩愈) /
◎送杨少尹序(韩愈) /
◎送石处士序(韩愈) /
◎祭十二郎文(韩愈) /
◎柳子厚墓志铭(韩愈) /
卷九 唐宋文
◎驳《复仇议》(柳宗元) /
◎捕蛇者说(柳宗元) /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
◎钴钅母潭西小丘记(柳宗元) /
◎小石城山记(柳宗元) /
◎待漏院记(王禹偁) /
◎黄冈竹楼记(王禹偁) /
◎书《洛阳名园记》后(李格非) /
◎严先生祠堂记(范仲淹) /
◎岳阳楼记(范仲淹) /
◎谏院题名记(司马光) /
◎朋党论(欧阳修) /
◎纵囚论(欧阳修) /
卷十 宋文
◎梅圣俞诗集序(欧阳修) /
◎送杨寘序(欧阳修) /
◎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
◎五代史宦者传论(欧阳修) /
◎相州昼锦堂记(欧阳修) /
◎丰乐亭记(欧阳修) /
◎醉翁亭记(欧阳修) /
◎秋声赋(欧阳修) /
◎祭石曼卿文(欧阳修) /
◎管仲论(苏洵) /
◎辨奸论(苏洵) /
◎张益州画像记(苏洵) /
◎范增论(苏轼) /
◎留侯论(苏轼) /
◎贾谊论(苏轼) /
◎晁错论(苏轼) /
卷十一 宋元文
◎上梅直讲书(苏轼) /
◎喜雨亭记(苏轼) /
◎凌虚台记(苏轼) /
◎超然台记(苏轼) /
◎放鹤亭记(苏轼) /
◎石钟山记(苏轼) /
◎前赤壁赋(苏轼) /
◎后赤壁赋(苏轼) /
◎三槐堂铭(苏轼) /
◎方山子传(苏轼) /
◎六国论(苏辙) /
◎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
◎黄州快哉亭记(苏辙) /
◎寄欧阳舍人书(曾巩) /
◎赠黎安二生序(曾巩) /
◎读孟尝君传(王安石) /
◎同学一首别子固(王安石) /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王安石) /
卷十二 明文
◎送天台陈庭学序(宋濂) /
◎阅江楼记(宋濂) /
◎司马季主论卜(刘基) /
◎卖柑者言(刘基) /
◎深虑论(方孝孺) /
◎象祠记(王守仁) /
◎信陵君救赵论(唐顺之) /
◎报刘一丈书(宗臣) /
◎《吴山图》记(归有光) /
◎沧浪亭记(归有光) /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王世贞) /
◎徐文长传(袁宏道) /
◎五人墓碑记(张溥) /
参考文献 /
【免费在线读】
卷一周文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左传》)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①。庄公寤生②,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③,佗邑唯命④。”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⑤:“都城过百雉⑥,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⑦,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⑧,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⑨。”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⑩,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注释】
①庄公:即郑庄公。共(gōng)叔段:共是国名,叔为兄弟排行居后,段是名。②窹(wù)生:逆生,倒生,即难产。③虢(guó)叔:东虢国国君。④佗:同“他”。唯命:“唯命是从”的省略。⑤祭(zhài)仲:郑国大夫,字足。⑥雉:古时建筑计量单位,长三丈,高一丈。⑦缮:修整。甲:铠甲。兵:武器。具:备齐。卒:步兵。乘(shèng):兵车。⑧颍考叔:郑国大夫。颍谷:郑国邑名,在今河南登封西南。封人:管理边界的官。⑨遗(wéi):赠送。繄(yì):语气助词。没有实义。⑩阙:同“掘”,挖。泄泄(yì):快乐舒畅的样子。这两句诗出自《诗·大雅·既醉》。匮:穷尽。锡:同“赐”,给予。
本文是一篇完整而优美的记事散文。记述了春秋初期郑国君主庄公与其母、其弟间的利害冲突及权力之争。在这场家族内部权力之争中,郑庄公以逸待劳,一举粉碎了其弟共叔段的进攻。透过这个缩影,将春秋时代统治阶级内部的骨肉相残、利益斗争从侧面做了生动的揭示。
作者除了善于用精练的语句、委婉流畅的笔调写出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之外,还用极少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内心活动,使庄公的老谋深算、姜氏的偏执任性以及共叔段的野心勃勃跃然纸上。“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短短的八个字,道出了郑庄公对母亲的极大怨恨。“尔有母遗,繄我独无”又深刻地反映出了庄公在发誓不与母亲相见后的痛苦与矛盾,折射出了他内心的思念与重孝。文中颍考叔的机智,也是传神之笔。“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一个人若不仁义的事情做多了,必定会自取灭亡,你就等着吧!
这句话千百年来被人们所熟悉和传知,广为流传。周郑交质(隐公三年《左传》)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①,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②。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③;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④,潢汙、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蘋》⑤,《雅》有《行苇》《泂酌》⑥,昭忠信也。”【注释】
①贰于虢:二心,这里指平王想把政权一部分让虢执掌。虢(guó),指西虢公,周王室卿土。②崩:去世;畀(ì):交给;③祭(zhài)足:即祭仲,郑大夫;温,周朝小国。④筐、莒(jǔ):竹制容器,方为筐,圆为莒。锜(qí)釜,饮具,有角为錡,无角为釜。⑤《采蘩》《采蘋》:均为《诗·召南》篇名,写妇女采集野菜以供祭祀。⑥《行苇》《泂(jiǒng)酌》:均为《诗·大雅》篇名,前者写周祖先晏享先人仁德,歌颂忠厚。后者写汲取行潦之水供宴享。
这是一篇说理文章,寥寥二三百字,就囊括了许多事迹,描绘出了很多情形。从一定的层面上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的政治面貌。
周郑之间“交质”“交恶”,双峰对峙,故事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在看似平淡无奇的叙述中,全篇有着“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境界之美。
全文从“信”和“礼”的角度叙事论事,既说周、郑之事,又不拘泥于周郑之间。用君子之言“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说明“信任如果是发自内心的,即使没有人质,也没有谁能够离间他们”这样一个道理。天子和诸侯的信用,竟然要用交换人质来作保证,简直就是笑话。因此把“周”“郑”说为二国,尽显讽刺意味。
文章剖析道理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使文章的说理性极强,令人回味无穷。“苟有明信,涧、溪、沼、?之毛,蘋、蘩、蕴、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
如果有发自内心的诺言,小溪小塘里面的浮萍、水藻,装在竹篮铁锅一类的容器里面,都可以拿来祭祀鬼神,进献王公。说明只要有真心,形式是次要的。石碏谏宠州吁(隐公三年《左传》)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①。又娶于陈,曰厉妫②,生孝伯,蚤死。其娣戴妫生桓公③,庄姜以为己子。
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④。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
石碏谏曰⑤:“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⑥,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⑦;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⑧。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
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⑨。【注释】
①《硕人》:《诗经·卫风》篇名。②妫:陈国为妫姓。厉和下文的戴,都是谥号(古时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得称号)。③娣:春秋时代,诸侯娶他国之女为妻,有妹妹或侄女随嫁,叫娣。④嬖:宠爱。⑤石碏:卫国的大夫。⑥眕:安定的样子。鲜:少。⑦六逆:庄姜为正妻,桓公为子,是贵、是长、是亲、是旧、是大、是义;嬖为妾,州吁为庶子,是贱、是少、是远、是新、是小、是淫。⑧速:招致。⑨老:告老退休。
如何教育子女对于一个国君而言,不仅是他个人的家庭问题,也关系到国家社稷和民族安危。所以,石碏进谏卫庄公。
全篇“宠”字是自始至终的一个关键。文中以庄公酿祸、州吁作祸、石碏说祸、桓公受祸皆因“宠”而来连贯全篇。
石碏的一段劝谏之词言简意赅,逻辑严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很有论辩的力度和说辩的风采。
石碏所举的“六逆”“六顺”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卫庄公没有听从石碏的劝谏,对州吁溺爱放任,后来州吁谋反。这则“宠儿必骄,骄而酿祸”的实例,对于现代父母非常有借鉴意义。“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
爱自己的儿子,一定要以正确的礼法来教导约束他,这样才能使他不走上邪路,家庭才能和睦,国家才能安定。臧僖伯谏观鱼(隐公五年《左传》)春,公将如棠观鱼者①。
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②,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③。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④,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⑤,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⑥。归而饮至,以数军实。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鸟兽之肉不登于俎⑦,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⑧,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公曰:“吾将略地焉。”遂往,陈鱼而观之。僖伯称疾不从。
书曰:“公矢鱼于棠”,非礼也,且言远地也。【注释】
①棠:一作唐,鲁国地名,今山东金乡东。鱼:同“渔”。②讲:演习。大事:古代把祭祀和军事当作国家大事。③不举,意为不要理会。④轨物:指法度。⑤蒐:搜索选择。春季打猎要选择不孕的禽兽。苗:夏天打猎,为苗除害。狝:捕杀。秋季打猎,顺秋天肃杀之气。狩:包围防守。冬季打猎,见禽兽即猎获,不再择取。⑥振旅:整顿军队。⑦俎:古时祭祀时用以载动物祭品(猪、牛、羊)的礼器。⑧皂隶:服贱役的人。
这是一篇臣子规谏君王的谏辞短文。本文记叙了臧僖伯用当时社会的礼制去劝阻鲁隐公去棠地观看捕鱼一事。
臧僖伯在谏辞中,未说一句观鱼是不合礼法之言,但是文中观鱼是不合礼法之事一目了然,这一点尤其巧妙。文章一开始就提出君王举止关系国家社稷,话题郑重;中间历陈典故,都与观鱼相互映照,从而达到规劝君王不能忽视小节而纵欲逸游的目的。臧僖伯的言语处处合乎典规法度,句句在理,从中可以看出他善于辞令,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另外从他的谏辞中也可以看到古代礼法的一个侧面。“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
事物如果不是涉及祭神和练兵打仗这些头等国家大事,就不是国君应该关注的。郑庄公戒饬守臣(隐公十一年《左传》)秋七月,公会齐侯、郑伯伐许①。庚辰,傅于许②。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③,子都自下射之,颠。瑕叔盈又以蝥弧登,周麾而呼曰:“君登矣!”郑师毕登。壬午,遂入许。许庄公奔卫。
齐侯以许让公,公曰:“君谓许不共,故从君讨之。许既伏其罪矣。虽君有命,寡人弗敢与闻④。”乃与郑人。
郑伯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以居许东偏⑤,曰:“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而假手于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⑥,其敢以许自为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于四方,其况能久有许乎?吾子其奉许叔以抚柔此民也,吾将使获也佐吾子⑦。若寡人得没于地,天其也礼悔祸于许,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唯我郑国之有请谒焉,如旧昏媾⑧,其能降以相从也。无滋他族实逼处此⑨,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吾子孙其覆亡之不暇,而况能禋祀许乎?寡人之使吾子处此,不惟许国之为,亦聊以固吾圉也⑩。”乃使公孙获处许西偏,曰:“凡而器用财贿,无置于许。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夫许,大岳之胤也。天而既厌周德矣,吾其能与许争乎?”
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注释】
①许:国名,姜姓,西周初年分封给伯夷的后代。在今河南许昌市东。②傅:同“附”,迫近。③蝥弧:郑国的大旗。子都:郑国大夫。瑕叔盈:郑国大夫。麾:同“挥”。④弗敢与闻:意为不敢接受许国的领土。⑤许叔:许庄公的弟弟。⑥一二父兄:指同姓群臣。亿:同“臆”。共亿:同心。⑦获:郑大夫公孙获。⑧昏:同“婚”。昏媾:相互结亲。⑨他族:指能够威胁、危害郑许两国的诸侯国。禋祀:用清洁的祭品祭神。⑩圉:边界。亟:急速。新邑:指郑武公东迁建新国都。序:世系班次。周代很讲究“系”,这是先同姓,后异姓,同姓又有嫡、庶之分。大岳:同“太岳”,即唐尧时的四岳。或说许国是四岳之一的伯夷的后代,或说许国是神农氏的后代。胤:后代。刑:同“型”,法度。
本文主要是郑庄公告诫百里与命令公孙获的言语记录。他对百里所言,用的是外交辞令,而对公孙获,则是以君王对形势的分析,摊开底牌,告诫利害的方式。他的言辞表达委婉,对时局分析透彻,能够审时度势,让人感觉情理兼得,处处显示了一位尊奉礼法、敬畏天命、量力而行的古代政治家风采。郑庄公对许大夫百里说:“请你侍奉许叔安抚这里的人民吧!”他懂得统治他国不能全靠武力,历代君主奉行的怀柔政策,据说是他发明的。
文章对于讨伐许国的记述也很有特色。在关键处有画龙点睛之笔“君登矣!”描写了胜利的情形和人物的风采,是篇辞令妙文。“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
度量自己的德行处理问题——这是“度德而处”的成语来源;估计自己的能力去办事——“量力而行”;选择时机然后行动——“相时而动”,这些具有哲理的话和成语,都是从这个故事流传下来的。臧哀伯谏纳郜鼎(桓公二年《左传》)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①,纳于大庙,非礼也。
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②,大路越席③,大羹不致④,粢食不凿⑤,昭其俭也。衮、冕、黻、珽⑥,带、裳、幅、舄⑦,衡、紞、纮、綖⑧,昭其度也。藻、率、鞞、鞛⑨,鞶、厉、游、缨⑩,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俱而不敢易纪律。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
周内史闻之,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君违,不忘谏之以德。”【注释】
①郜:国名,姬姓,故都在山东成武东南。当时已被宋国吞并。②清庙:太庙,祭祖必肃穆清静。③大路:亦作“大辂”,天子乘以祭天的车子,朴素无装饰。④大羹:同“太羹”,肉汁。不致:不另加调味品。⑤粢:黍(黍子)稷(粟)合称粢,当时主要食粮。⑥衮:天子和最高级官吏祭祖的礼服。冕:最尊贵的黑色礼帽。黻:熟皮做的蔽膝。珽:玉做的朝板。⑦幅:斜裹的小腿上的布。舄:有复底的鞋。⑧衡:使冠冕固着在头发上的簪子。紞:帽子两边悬挂玉饰的细绳。紘:纽带。古人戴帽时,用一笄(jī,簪子)把帽别在发髻上,再用紘由颔下挽上,系在笄的两端。綖:冕上的长方形的版,外包黑布。衡等四物都是冠饰。⑨藻率:放玉的衬垫,熟皮制作。鞞、鞛:都是刀鞘的装饰物。⑩鞶:皮做的束衣带。厉:垂着的大带子。游:旌旗上的飘带。缨:马头上的皮带。黼黻:礼服上所绣花纹。钖、鸾、和、铃:都是车马上装饰的铃铛之类。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以为传授政权的国宝。雒:同“洛”。义士:指伯夷、叔齐这类不肯臣服周朝的人。
臧哀伯劝诫鲁桓公不要把受贿而来的郜鼎陈放于太庙之内,他认为这样做有违礼制,会给国家带来祸殃。他这番劝谏说得有理有据,有服人的力度和论辩的风采。
“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是全篇的主题思想,他认为作为君王就应该发扬美德、堵塞邪恶,做百官和人民的表率。他的这一思想,赋予了当时的礼法以进步的内涵。
鲁桓公是以杀逆当了国君的,视杀逆为常事,他不知道宗庙的礼法是子孙所世守、百官所瞻瞩的,并没有接纳臧哀伯的劝谏。但是臧哀伯的进谏比起他的父亲臧僖伯,在政治、社会方面有着巨大的进步意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
国家衰亡的原因在于官员腐败;官员丧失道德,是由于受宠的臣子公然接受贿赂。季梁谏追楚师①(桓公六年《左传》)楚武王侵随②,使薳章求成焉,军于瑕以待之③。随人使少师董成④。
斗伯比言于楚子曰⑤:“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⑥。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
熊率且比曰⑦:“季梁在,何益?”斗伯比曰:“以为后图,少师得其君。”王毁军而纳少师。
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
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诱我也,君何急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⑧,信也。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
公曰:“吾牲牷肥腯,粢盛丰备⑨,何则不信?”对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瘯蠡也⑩,谓其备腯咸有也。奉盛以告曰‘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所谓馨香,无谗慝也。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
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注释】
①楚:芈(mǐ)姓国。西周时立国于荆山一带。周成王封其首领熊绎以子男之田,为楚受封的开始。后来楚国自称王,与周处于对立地位。楚武王为楚国第十七代君。楚也称荆。②随:国名,姬姓。今湖北随县。③薳章:楚大夫。瑕:随地。今湖北随县境。④少师:官名。董:主持。⑤斗伯比:楚大夫。楚子:指楚武王。因楚为子爵,故称楚子。⑥我则使然:是我们自己造成的。⑦熊率且比:楚大夫。季梁:随国的贤臣。⑧祝史:管理祭祀的官吏。正辞:如实说明,不欺假。⑨粢盛:盛在祭器里供神用的谷物。黍、稷叫粢,装进器皿之后叫盛。⑩瘯蠡:六畜所患皮肤病。慝:邪恶。五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九族:上自高、曾、祖、父,下至子、孙、曾、玄,加上本身。另一说,父族四代,母族三代,妻族二代,合为九族。
春秋时期,国家是把祭神和练兵打仗当作头等大事的,不会在乎人民的意愿和利益,但是本篇却反映了春秋时代对于民和神之间关系的一种进步主张:“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民是主体,神是附属。所以好的君主必须首先做好对民有利的事,然后再去致力于祭祀神祇一类的事,这些言论代表着当时最为先进的社会思潮,具有宝贵的思想价值。季梁的谏辞,思想前卫,逻辑严密,立于不败之地,不愧是一位具有民本思想的进步政治家。本文先是忠民信神并提,然后深入论述应该以民为主,神为附。在谈到神的地方都是从民着眼,所以说服力很强,能使随侯感到恐惧,于是整顿内政。“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圣明的君主总是先把人民的事情办好,再致力于祭祀鬼神。曹刿论战(庄公十年《左传》)十年春①,齐师伐我②。公将战。曹刿请见③。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④,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⑤。”对曰:“小惠未徧⑥,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⑦,神弗福也⑧。”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⑨。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⑩,刿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注释】
①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②我,指鲁国。鲁,在今山东西南部。《左传》传为鲁国史官而作,故称鲁国为“我”。③曹刿(guì):鲁国人。④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⑤人:这里指一些臣子。⑥徧:同“遍”,遍及,普遍。⑦孚(fú):诚信感人。⑧福:作动词,赐福,保佑。⑨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北。⑩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手扶。
齐鲁长勺之战,是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本文记述曹刿向鲁庄公献策,终于在长勺之战中,使弱小的鲁国击败了强大的齐国的进攻,反映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全文通过人物对话,充分表现了曹刿的“远谋”和“慎战”,并且紧紧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未战考君德,方战养士气,既战察敌情”层层剖析,如剥春笋,这些都是战争中克敌取胜的基本规律。
全文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准确生动,一篇三百字的短文,不仅井然有序地记述了一次战役的全部过程,也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人物智勇谋略的风采,真是一字千金。体现了作者记事写人的高超技艺,是故成为《左传》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打战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僖公四年《左传》)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①,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②,不虞君之涉吾地也③,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④:‘五侯九伯⑤,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⑥,北至于无棣⑦。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⑧。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⑨。师退,次于召陵⑩。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穀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注释】
①北海、南海:泛指北方、南方边远的地方,不实指大海。②风:公畜和母畜在发情期相互追逐引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相距遥远,虽有引诱,也互不相干。③虞:料到。涉:蹚水而过,这里的意思是进入,委婉地指入侵。④召(shào)康公:召公爽(shì),周成王时的太保,“康”是谥号。太公:即吕尚,名望,齐国始祖。姓姜,通称姜太公,或称太公望。一说字子牙,又称姜子牙。⑤九伯:九州的长官。五侯九伯泛指各国诸侯。⑥穆陵:地名,在今湖北麻城北的穆陵山。⑦无棣:齐国的北境,今山东省无棣县北。⑧次:军队临时驻扎。陉(xíng):楚国地名。⑨屈完:楚国大夫。⑩召(shào)陵:楚国地名,在今河南郾城东。不穀:不善,诸侯自己的谦称。徼(jiǎo):求。敝邑:对自己国家的谦称。方城:指楚国北境的大别山、桐柏山一带。
本文记叙的是齐楚间一次势均力敌的外交斗争。篇中对双方的描写都很传神。齐侯处处都是一个霸主姿态;管仲无理找借口,鸡蛋里面挑骨头。可写到楚国的地方,忽而顺从,忽而诙谐,忽而严厉,真是节节生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