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49 项 “补述”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杨天石 著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2014-6-1
简介: 本书为作者继《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1》、《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2》之后又一研究蒋介石日记的成果精选,全书主要内容分为抗战时期、国共谈判、战后中国、退守台湾等四部分,通过引述和研究蒋介石日记及其他相关资料,就相关历史时期蒋介石亲历的重要事件进行了深入详细的分析解说,提出了具有学术价值的观点和结论。 内容包括:绥远抗战与蒋介石对日政策的转变、蒋介石与德国反纳粹地下活动补述、蒋介石收复新疆主权的努力、蒋介石为何拒绝在《延安协定》上签字、蒋介石提议胡适参选总统前后、蒋介石枪毙孔祥熙亲信及其反贪愿望、蒋介石与蒋经国的上海“打虎”、蒋介石与钓鱼岛的主权争议、陈洁如回忆录何以尘封近三十年、蒋介石谋划与苏联合作反攻大陆、蒋介石与宋美龄的晚年感情危机等。
作者: (清)黄宗羲原著;(清)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
简介:《宋元学案(共4册)(精)》是了解和研究我国宋元时代学术思想史的必读参考书,书中全面而详细地记述了当时的学派源流,介绍了各派的学说思想并略加论断,收录范围广,著作选录多,史料考证精,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宗派门户之见,注意到各家宗旨。《宋元学案》,共100卷,最早为明末清初黄宗羲整理。康熙十五年(1676年)黄宗羲完成《明儒学案》后续修此书,仅成17卷并序而卒,其子黄百家续作,又成8卷,后由私淑弟子全祖望于乾隆十二年至二十年(1747年—1755年)补述,成91学案,也未竟而卒,后来底稿归勤县卢氏抱经堂(人卢月船手)、残本归宿愿蒋氏。宗羲六世孙黄征、七世孙黄直垕又补充为86卷,道光年间流入浙江学政陈少宗手。道光十八年(1838年)王梓材、冯云濠受督学何凌汉委托,整认讹钟,始成100卷。成91学案,共记宋元学者超过2000人。道光十八年(1838年)刊于浙江,却毁于鸦片战争,光绪五年(1879年)张汝霖再次主导,翻刻于长沙,成通行的100卷《宋元学案》,从草创到成书、刊印、通行,前后历经200余年。此书为初步了解宋、元二代理学家、哲学家的生平,思想大要,全书首冠《考略》,历叙成书始末,次《序录》,次学案正文。并节录了宋、元二代诸儒思想的文章。 《宋元学案(共4册)(精)》虽然是根据黄宗萎确定的思路和框架编写而成的,但黄宗羲本人完成的书稿并不多,他对宋元学术的认识以及对当时学者的评价,远没有充分地反映出来。而后续者的思想和识见,又显然没有黄宗羲深刻,因此,在《宋元学案(共4册)(精)》中,类似《明儒学案》那种深入和有点睛之笔的精彩评论较少,其主要价值体现在对资料的搜集、甄别、整理和保存方面。
作者: (美)休斯顿·史密斯(Huston Smith)著;刘安云译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1
简介: 本书介绍了世界七大宗教传统,包括印度教、佛教、儒家、道家、伊斯 兰教、犹太教、基督教以及各种原初宗教。作者透过个人的观察,以理性与 感性、传统与现代的态度,以及深入浅出的语言,把世界宗教的智慧传达给 大众。 本书根据作者1991年再版的版本翻译完成。这一全新版本融汇了作者近 三十余年的教学与研究的新成果,同时增加了新的面向,如两性观点与语言 的运用、加强各宗教的内在层面分析等。并在藏传佛教、苏菲教派与历史上 的耶稣等方面作了重点补述,且有崭新的一章论及原初宗教——美、澳、非 洲原住民的宗教传统。
作者: 王元化著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简介:《思辨录(精装)》收录王元化先生1940年至载2002年的各类思辨札记。范围广涉人物、思想、历史、哲学、美学、鉴赏、考据、训诂及译文校订等等。其中一部分,曾以《思辨随笔》为题,由上海文艺出版社于1994年刊行,在读者中影响甚巨,并于1995年获国家图书奖。此次作者重加增订,补入近十年来新札与前未发表的旧记150余则,或补述学案、发明旧说,或另辟蹊径、独抒新见、时间跨度逾六十年,从中不仅可窥作者之治学历程,更有以见一种贯通中西、融铄古今的真学问、真思想;一种持守如一、特立卓行的真精神、真性情。作者并将全书重新审改编定,作为定本问世。
作者: 王元化
简介:
王元化先生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研究《文心雕龙》,1979年出版《文心雕龙创作论》,此作初版即为当时大家所推重,郭绍虞、季羡林、徐复观、王力、钱仲联、王瑶等均予以充分肯定。与钱锺书《管锥编》、《谈艺录》、《七缀集》等同获首届比较文学荣誉奖。后来多次修订出版,*后定名为,《文心雕龙讲疏》。
本书辨定刘勰出身为庶族,刘勰思想基本以儒家思想为骨干,指出了刘勰思想的前后变化,讲了刘勰文学起源论与文学创作论,且对《文心雕龙》创作论八说作了释义本书是研究《文心雕龙》的经典,对我们创作也很有启发,很值得一读。
【目录】
新版前言
序
刘勰身世与士庶区别问题
《灭惑论》与刘勰的前后期思想变化
刘勰的文学起源论与文学创作论
《文心雕龙》创作论八说释义小引
释《物色篇》心物交融说——关于创作活动中的主客关系
附释:一、心物交融说“物”字解
二、王国维的境界说与龚自珍的出入说
三、审美主客关系札记
释《神思篇》杼轴献功说——关于艺术想象
附释:一、“志气”和“辞令”在想象中的作用
二、玄学言意之辨撮要
三、刘勰的虚静说
释《体性篇》才性说——关于风格:作家的创作个性
附释:一、刘勰风格论补述
二、风格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释《比兴篇》拟容取心说——关于意象:表象与概念的综合
附释:一、“离方遁圆”补释
二、刘勰的譬喻说与歌德的意蕴说
三、关于“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一点说明
四、再释《比兴篇》拟容取心说
释《情采篇》情志说——关于情志:思想与感情的互相渗透
附释:一、《辨骚篇》应归入《文心雕龙》总论
二、文学创作中的思想和感情
释《镕裁篇》三准说——关于创作过程的三个步骤
附释:一、思意言关系兼释《文心雕龙》体例
二、文学创作过程问题
释《附会篇》杂而不越说——关于艺术结构的整体和部分
附释:一、文学创作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二、整体与部分和部分与部分
释《养气篇》率志委和说——关于创作的直接性
附释:一、陆机的应感说
二、创作行为的自觉性与不自觉性
《日本研究文心雕龙论文集》序
1983年在日本九州大学的演讲
1984年在上海中日学者《文心雕龙》讨论会上的讲话
1987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演讲
1988年广州《文心雕龙》国际研讨会闭幕词
《敦煌遗书文心雕龙残卷集校》序
《文心雕龙创作论》初版后记
《文心雕龙创作论》第二版跋
《文心雕龙讲疏》日译本序
备考
一、郭绍虞
二、曾祖荫
三、钱仲联
四、徐复观
五、季羡林
六、程千帆
七、兴膳宏
八、朱寨
九、牟世金
十、胡厚宣
十一、罗宗强
十二、钱伯城
【免费在线读】
刘勰身世与士庶区别问题
刘勰的生平事迹史书很少记载,现在留下的《梁书》和《南史》的《刘勰传》几乎是仅存的文献资料。这两篇传记过于疏略,甚至未详其生卒年月。清刘毓崧《通谊堂集?书文心雕龙后》,根据《时序篇》“暨皇齐驭宝,运集休明,太祖以圣武膺箓,高祖以睿文纂业,文帝以贰离含章,中宗以上哲兴运,并文明自天,缉遐(熙)景祚。今圣历方兴,文思光被”一段文字,考定《文心雕龙》成书不在梁时而在齐末。所据理由有三:一、《时序篇》所述,自唐虞至刘宋,皆但举其代名,而特于齐上加一皇字。二、魏晋之主,称谥号而不称庙号;至齐之四主,唯文帝以身后追尊,止称为帝,余并称祖称宗。三、历朝君臣之文,有褒有贬,独于齐则竭力赞美,绝无规过之词。《书后》又说:“东昏上高宗庙号,系永泰元年八月事,据高宗兴运之语,则成书必在是月之后。梁武帝受和帝之禅位,系中兴二年四月事,据皇齐驭宝之语,则成书必在是月之前。其间首尾相距,将及四载。”这一考证经过近人的研究,已渐成定谳。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根据此说进一步考定刘勰于齐明帝建武三、四年间撰《文心雕龙》,时三十三四岁,正与《序志篇》“齿在逾立”之文相契。从而推出刘勰一生跨宋、齐、梁三代,约当宋泰始初年(465年)生,至梁普通元、二年间(520或521年)卒,得年五十六七岁。至此,刘勰的生平才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轮廓(关于刘勰的卒年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就在这个基础上,参照《宋书》、《南齐书》、《梁书》、《南史》并《梁僧传》中有关资料,加以对勘,写成《梁书刘勰传笺注》。这篇笺注虽不越《梁书》本传范围,但对刘勰的家世及其在梁代齐以后入仕的经历,都有相当丰富的增补。上述研究成果提供了不少线索,但仍留了一些问题尚待解决。这里首先想要提出刘勰的身世问题。
《梁书》本传说到刘勰的家世只有寥寥几句话:“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祖灵真,宋司空秀之弟也。父尚,越骑校尉。勰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祐,与之居处,积十余年,遂博通经论,因区别部类,录而序之。”灵真、刘尚二人,史书无传,事迹已不可考。但是我们从这里知道灵真为宋司空秀之之弟,而秀之又是辅佐刘裕的谋臣刘穆之的从兄子。根据这条线索,就可以从刘穆之、刘秀之两传来推考刘勰的家世了。杨明照《本传笺注》曾参考有关资料,制出刘勰的世系表①。《本传笺注》分析刘勰的世系表说:“南朝之际,莒人多才,而刘氏尤众,其本支与舍人同者,都二十余人,虽臧氏之盛,亦莫之与京。是舍人家世渊源有自,其于学术,必有启厉者。”这里所说的臧氏,亦为东莞莒人,是一个侨姓大族,其中如臧焘、臧质、臧荣绪、臧严、臧盾、臧厥等,史书并为之立传。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称:“自江左以来,其文学之士,大抵出于世族。”②其中所举能文擅名的士族,舍琅邪王氏、陈郡谢氏、吴郡张氏、南兰陵萧氏、陈郡袁氏、东海王氏、彭城到氏、吴郡陆氏、彭城刘氏、会稽孔氏、庐江何氏、汝南周氏、新野庾氏、东海徐氏、济阳江氏外,就有东莞臧氏在内。《本传笺注》虽然没有明言刘勰出身士族,但以之比配东莞臧氏,似乎认为刘勰也是出身于一个士族家庭。这种看法在王利器《文心雕龙新书序录》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肯定。《序录》作者直截了当地把刘勰归入士族。近来探讨刘勰出身的文章也多持此说。
刘勰究竟属于士族还是庶族,这是研究刘勰身世的关键问题。自然,在南朝社会结构中,无论士族或庶族,都属于社会上层(当时的下层民众是小农、佃客、奴隶、兵户、门生义故、手工业劳动者等)。但是由于南朝不仅承袭了魏文帝定立的九品中正门选制,而且逐渐形成了一种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因而使士族享有更大的特权。士、庶区别是南朝社会等级编制的一个特点。这一点我们可以举《南史?王球传》来说明:“徐爰有宠于上,上尝命球及殷景仁与之相知。球辞曰:‘士庶区别,国之章也。臣不敢奉诏。’上改容谢焉。”这里清楚地说明了士、庶区别是国家的典章。当时士族多是占有大块土地和庄园的大地主,有的甚或领有部曲,拥兵自保。晋代魏改屯田制为占田制后,士族可以按照门阀高低,荫其亲属。这也就是说,通过租税和徭役对被荫庇的族人和佃客进行剥削。他们的进身已无须中正的品评,问题全在区分血统,辨别姓望。在这种情况下,官有世胄,谱有世官,于是贾氏、王氏的“谱学”成了专门名家的学问,用以确定士族的世系,以防冒滥。士族拥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实际上成了当时改朝换代的幕后操纵者。至于庶族则多属中小地主阶层,但是在豪族右姓大量进行搜刮、土地急剧集中的时代,他们占有的土地时有被兼并的危险。在进身方面,他们由于门第低卑,更是受到了压抑,绝不能像士族那样平流进取坐至公卿。《晋书》载刘毅陈九品有八损疏,**条就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意思说庶族总是沦于卑位。左思在《咏史诗》中也发出了“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感叹。到了宋、齐两朝,庶族进身的条件受到了更大的限制,《梁书?武帝纪》载齐时有“甲族以二十登仕,后门以过立试吏”的规定③。当时,虽然也有一些庶族被服儒雅,侥幸升迁高位,但都遭到歧视和打击。《晋书》记张华庶族儒雅,声誉日隆,有台辅之望,而荀勖自以大族,恃帝深恩,憎疾之,每伺闲隙,欲出华外镇。《宋书》记蔡兴宗居高位,握重权,而王义恭诋其“起自庶族”。兴宗亦言:“吾素门平进,与主上甚疏,未容有患。”《南齐书》称陈显达自以人微位重,每迁官,常有畏惧之色。尝谓其子曰:“麈尾扇是王谢家物,汝不须捉此自随。”这些事例充分说明士、庶区别甚至并不因位之贵贱而有所改变。所谓“服冕之家,流品之人,视寒素之子,轻若仆隶,易如草芥,曾不以为之伍”(《文苑英华》引《寒素论》)。所以,无论从政治上或经济上来说,庶族都时常处于升降浮沉、动荡不定的地位。
根据笔者对刘勰家世的考定,并参照他在著作中所表现的思想观点来加以印证,刘勰并不是出身于士族,而是出身于家道中落的贫寒庶族。理由有下面几点:
**,按照士族身份的规定,首先在于魏晋间的祖先名位,其中以积世文儒为贵,武吏出身的不得忝列其数。可是我们在刘勰的世系表中,不能找到一个在魏晋间位列清显的祖先。秀之、灵真的祖父爽,事迹不详,推测可能是刘氏在东晋时的*早人物。《南史》只是说他做过山阴令,而晋时各县令系由卑品充任。至于世系表称东莞刘氏出自汉齐悼惠王肥后,则颇可疑。此说原本之《宋书?刘穆之传》,似乎应有一定根据。但是,南朝时伪造谱牒的现象极为普遍,许多新贵在专重姓望门阀的社会中,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编造一个做过帝王将相的远祖是常见的事。因此,到了后出的《南史》,就把《宋书?刘穆之传》中“汉齐悼惠王肥后”一句话删掉了。这一删节并非随意省略,而是认为《宋书?刘穆之传》的说法是不可信的。这一点,我们可以据《南史》改削《齐书》本纪一事推知。《齐书》本纪曾记齐高帝萧道成世系,自萧何至高帝之父,凡二十三世,皆有官位名讳。《南史?齐本纪》直指其诬说:“据齐、梁纪录,并云出自萧何,又编御史大夫望之,以为先祖之次。案何及望之,于汉俱为勋德,而望之本传,不有此言,齐典所书,便乖实录。近秘书监颜师古,博考经籍,注解《汉书》,已正其非,今随而改削云。”可见《南史》改削前史是以其有乖实录为依据的。据此,我们知道东莞刘氏不仅没有一个在魏晋间致位通显的祖先,而且连出于汉齐悼惠王肥后的说法也是不可靠的。这是刘勰并非出身土族的**个证据。
第二,在刘氏世系中,史书为之立传的有穆之、穆之从兄子秀之、穆子曾孙祥和刘勰四人(其余诸人则附于各传内)。其中穆之、秀之二人要算刘氏世系中*显赫的人物。据《宋书》记载,穆之是刘宋的开国元臣,出身军吏,因军功擢升为前军将军,义熙十三年卒,重赠侍中司徒,宋代晋后,进南康郑公,食邑三千户。秀之父仲道为穆之从兄,曾和穆之一起隶于宋高祖刘裕部下,克京城后补建武参军,事定为余姚令。秀之少孤贫,何承天雅相器重,以女妻之;元嘉十六年,迁建康令,除尚书中兵郎。他在益州刺史任上,以身率下,远近安悦。卒后,追赠侍中司空,并赠封邑千户。穆之、秀之都被追赠,位列三公,食邑千户以上,自然应该归入官僚大地主阶级。可是,从他们的出身方面来看,我们并不能发现属于士族的任何痕迹。穆之是刘氏世系中*早显露头角的重要人物,然而史籍中却有着充分证据说明他是以寒人身份起家的。《宋书》记刘裕进为宋公后追赠穆之表说:“故尚书左仆射前军将臣穆之,爰自布衣,协佐义始,内端谋猷,外勤庶政,密勿军国,心力俱尽。”(此表为傅亮代刘裕所作,亦载于《文选》,题为:《为宋公求加赠刘前军表》)这里明白指出穆之出身于布衣庶族。《南史》也曾经说到穆之的少时情况,可与此互相参照:“穆之少时家贫,诞节,嗜酒食,不修拘检,好往妻兄家乞食,多见辱,不以为耻。其妻江嗣女,甚明识,每禁不令往。江氏后有庆会,属令勿来,穆之犹往,食毕求槟榔,江氏兄弟戏之曰:‘槟榔消食,君乃常饥,何忽须此?’妻复截发市肴馔,为其兄弟以饷穆之。”(此事亦见于宋孔平仲之《续世说》)这段记载正和上表“爰自布衣”的说法相契。在当时朝代递嬗、政局变化的情势下,往往有一些寒人以军功而被拔擢高位,参与了**统治集团。但是,他们并不因此就得列入士族。这里可举一个突出的事例。《南史》称:“中书舍人纪僧真幸于武帝,稍历军校,容表有士风,谓帝曰:‘臣小人,出自本县武吏,邀逢圣时,阶荣至此,为儿婚得荀昭光女,即时无复所须,唯就陛下乞作士大夫。’帝曰:‘由江敩谢,我不得措此意,可自诣之。’僧真承旨诣敩,登榻坐定,敩便命左右曰:‘移吾床让客。’僧真丧气而退,告武帝曰:‘士大夫故非天子所命。’”这个例子清楚说明身居高位的庶族乞作士大夫,连皇帝都爱莫能助。我们在《南史?刘祥传》里还可以找到有关穆之身世的一个旁证:“祥少好文学,性韵刚疏,轻言肆行,不避高下。齐建元中,为正员郎。司徒褚彦回入朝,以腰扇障日,祥从侧过曰:‘作如此举止,羞面见人,扇障何益?’彦回曰:‘寒士不逊。’”刘祥是穆之曾孙,时隔四世,仍被士族人物呼为“寒士”,更足以说明刘氏始终未能列入士族。“寒士”亦庶族之通称(《唐书?柳冲传》称“魏氏立九品,置中正,尊世胄,卑寒士,权归右姓已”,即以寒士与世胄对举)。总之,细审刘穆之、刘秀之、刘祥三传的史实,刘氏出身布衣庶族,殆无疑义,这是刘勰并非属于士族的第二个证据。
第三,再从刘勰本人的生平事迹来看,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些线索。首先,这就是《梁书》本传所记下面一段话:“初,勰撰《文心雕龙》……既成,未为时流所称。勰自重其文,欲取定于沈约。约时贵盛,无由自达,乃负其书候约出,干之于车前,状若货鬻者。”据《范注》说,《文心雕龙》约成于齐和帝中兴初。案此时刘勰已居定林寺多年,曾襄佐僧祐校定经藏,且为定林寺僧超辩墓碑制文(据《梁僧传》载,超辩卒于齐永明十三年),不能说是一个完全默默无闻的人物。另一方面,当时沈约与定林寺关系也相当密切,这里只要举出定林寺僧法献于齐建和末卒后由他撰制碑文一事即可说明。法献为僧祐师④,齐永明中被敕为僧主,是一代名僧。刘勰与僧祐关系极为深厚,而僧祐地位又仅次于其师法献。沈约为法献碑制文在建武末,《文心雕龙》成书在中兴初,时间相距极近。在这种情况下,刘勰如果要使自己的作品取定于沈约,似乎并不十分困难。为什么《文心雕龙》书成之后,刘勰不利用自己在定林寺的有利地位以及和僧祐的密切关系去会见沈约,相反却无由自达,非得装成货鬻者干之于车前呢?这个疑问只能用“士庶天隔”的等级界限才能解答。南朝士族名士多以拒庶族寒人交际为美德。庶族人物即使上升为贵戚近臣,倘不自量,往见士族,仍不免会受到侮辱。这类故事史籍记载极丰,不烦赘举。沈约本人就是极重士、庶区别的人物,《文选》载他所写的《奏弹王源》一文可为证。东海王源为王朗七世孙,沈约以为王源及其父祖都位列清选,竟嫁女给富阳满鸾;虽然满鸾任吴郡主簿,鸾父璋之任王国侍郎,可是满氏“姓族士庶莫辨”,因此“王满连姻,实骇物听”,玷辱世族,“莫斯为甚”。刘勰要使自己的作品取定于这样一个人物,只有出于装成货鬻小贩之一途了。其次,《梁书》本传又说,沈约得书取读后,“大重之,谓为深得文理,常陈诸几案”。沈约重视的原因,前人多有推测,以为在于《声律篇》,因为它和沈约自诩独得胸襟的《四声谱》有相契之处。纪昀《沈氏四声考》曾谓:“勰以宗旨相同,故蒙赏识。”这是不无理由的。距此时不久,刘勰就于梁天监初起家奉朝请,进入仕途了⑤。不过,尽管《文心雕龙》见重于沈约,尽管刘勰入仕后又被昭明太子所爱接,但二人的史传和留下的文集,竟没有一件事涉及刘勰,也没有出现一句对他称道的话,可见他仍旧“未被时流所称”⑥,其原因很可能和他出身微贱有关。此外,刘勰少时入定林寺和不婚娶的原因,也只有用出身于贫寒庶族这件事才能较为圆满地说明。史称南朝赋役繁重,人民多所不堪,只有士族特邀宽典,蠲役免税。庶族自然不会得到优免。根据当时历史记载,一般平民为了避免沉重的课输徭役,往往只有进入寺庙,因为寺庙是享有特权的地方,入寺庙后可以不贯民籍,免于向政府纳税服役。《魏书?释老志》已有“愚民侥幸,假称入道,以避输课”之语。《南史?齐东昏侯纪》称:“诸郡役人,多依人士为附隶,谓之属名,出家疾病者亦免。”《弘明集》载桓玄《与僚属沙汰僧众教》称:“避役钟于百里,逋逃盈于寺庙,乃至一县数千,猥成屯落。邑聚游食之群,境积不羁之众。”又僧顺《释三破论》引《三破论》曰:“出家者未见君子,皆是避役。”明明说出当时因避租役而入寺庙是普遍现象。当然,不可否认,刘勰入定林寺可能还有其他原因,如佛教信仰以及便于读书等(当时的寺庙往往藏书极丰)。不过,我们不能把信仰佛教这一点过于夸大,因为他始终以“白衣”身份寄居定林寺,不仅没有出家,而且一旦得到进身机会,就马上离开寺庙登仕去了,足证他在定林寺时期对佛教的信仰并不十分虔诚。再就刘氏家世来看,亦非世代奉佛,与佛教关系并不密切⑦。他自称感梦撰《文心雕龙》,梦见的是孔子,而不是释迦。《文心雕龙》书中所表现的基本观点是儒家思想,而不是佛学或玄学思想。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他入定林寺依沙门僧祐居处的动机并不全由佛教信仰,其中因避租课徭役很可能占主要成分⑧。至于他不婚娶的原因,也多半由于他是家道中落的贫寒庶族的缘故。《晋书?范宁传》、《宋书?周朗传》都有当时平民“鳏居每不愿娶,生儿每不敢举”的记载。总之,从刘勰本人的一些事迹来看,只能用出身庶族、家境贫寒的原因才可以说明,否则便很难解释。这是刘勰并非属于士族的第三个证据。
有了上面三个证据,现在回过头来,参照一下《文心雕龙》所表现的思想观点来加以印证,我们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
《文心雕龙》是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刘勰并没有在这部论著中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直接表示看法。自然,我们从《文心雕龙》的思想体系和基本观点也可以推出刘勰的政治倾向。不过,这里需要找到一些可以用来论证刘勰家世的更直接的材料。就这方面来说,我以为《程器篇》是一篇*值得重视的文字。刘勰在这篇文章中论述了文人的德行和器用,藉以阐明学文本以达政之旨。其中寄慨遥深,不仅颇多激昂愤懑之词,而且也比较直接正面地吐露了自己的人生观和道德理想。纪昀评《程器篇》说:“观此一篇,彦和亦发愤而著书者。观《时序篇》,此书盖成于齐末,彦和入梁乃仕,故郁郁乃尔耶。”纪昀这个说法虽然也看出一些问题,可是没有进一步去发掘其中意蕴,究明刘勰的愤懑针对哪些社会现象,只是笼统地斥之为“有激之谈,不为典要”就一笔带过了。直到*近,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始对《程器篇》作出较充分的分析。兹摘要录下:“细绎其文,可得二义:一者,叹息于无所凭借者之易召讥谤;二者,讥讽位高任重者,怠其职责,而以文采邀誉。于前义可见尔时之人,其文名籍甚者,多出于华宗贵胄,布衣之士,不易见重于世。盖自魏文时创为九品中正之法,日久弊生……宋齐以来,循之未改……至隋文开皇中,始议罢之。是六代甄拔人才,终不出此制。于是士流咸重门第,而寒族无进身之阶,此舍人所以兴叹也。于后义可见尔时显贵,但以辞赋为勋绩,致国事废弛。盖道文既离,浮华无实,乃舍人之所深忧,亦《文心》之所由作也。”这里显然把刘勰的愤激归结到士庶区别问题上面。现在我们就从《程器篇》援引下面几段文字来加以说明。
一、“古之将相,疵咎实多。至如管仲之盗窃,吴起之贪淫,陈平之污点,绛灌之谗嫉,沿兹以下,不可胜数。孔光负衡据鼎,而仄媚董贤,况班马之贱职,潘岳之下位哉!王戎开国上秩,而鬻官嚣俗,况马杜之磐悬,丁路之贫薄哉!”——这里列举的前人仅西晋王戎时间*近,且出身势豪。(《晋书?王戎传》说他:“好兴利,广收八方园田,水碓周遍天下,积实聚钱,不知纪极。”)其余管仲以下诸人,已经年代绵邈,似乎与士、庶区别问题无关。但是“纪评”指为非为典要的有激之谈正是针对这一段文字而发。细审其旨,我们可以看出刘勰在这里含有借古喻今的深意,表面似在指摘古代将相,实际却是箴砭当时显贵。《奏启篇》以“不畏强御,气流墨中,无纵诡随,声动简外”为楷式,《谐篇》用“心险如山,口壅若川,怨怒之情不一,欢谑之言无方”来解释民间嘲产生的原因,也都是从这种精神出发的。这一点,只要再看一看下面一段引文就更可以明白。
二、“盖人禀五材,修短殊用,自非上哲,难以求备。然将相以位隆特达,文士以职卑多诮,此江河所以腾涌,涓流所以寸折者也。名之抑扬,既其然矣;位之通塞,亦有以焉。”——这一段话*早为鲁迅所重视,他曾经在早期著作《摩罗诗力说》中加以援引,并指出:“东方恶习尽此数言。”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刘勰对于当时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产生的种种恶习所感到的愤懑和不平。正如《校释》所说,他一方面慨叹于布衣寒族无所凭借而易招讥谤,另一方面不满于贵胄士流位高任重而常邀虚誉。《史传篇》:“勋荣之家虽庸夫而尽饰,迍败之士虽令德而常嗤;理欲吹霜煦露,寒暑笔端,此又同时之枉,可为叹息者也!”刘勰推崇“良史直笔”,而指摘某些史臣文士专以门阀高低作为褒贬的标准,亦同申此旨。
三、“士之登庸,以成务为用。鲁之敬姜,妇人之聪明耳,然推其机综,以方治国,安有丈夫学文,而不达于政事哉?”——这里以妇人聪明来说明学文以达政之旨,寓有箴砭时弊之意。当时士族多不问政事,流风所扇,虽所谓英君哲相亦不能免,甚至武人亦沿其流。朝士旷职,多见宽容。《南齐书?褚渊传》称:“贵仕素资,皆由门庆。平流进取,坐至公卿。则知殉国之感无因,保家之念宜切。”《梁书?何敬容传》载姚察之论曰:“宋世王敬弘,身居端右,未尝省牒。风流相尚,其流遂远。望白署空,是称清贵,恪勤匪懈,终滞鄙俗。是使朝经废于上,职事隳于下。”《陈书?后主纪论》曰:“自魏正始、晋中朝以来,贵臣虽有识治者,皆以文学相处,罕关庶务,朝章大典,方参议焉。文案簿领,咸委小吏,浸以成俗。迄至于陈,后主因循,未遑改革。”这类情况,史不绝书,几乎随处可见。士流不问政事是由于尚于玄虚,贵为放诞。事实上,玄谈在当时已成了登仕之阶。《世说新语》曾记张凭因清谈得到刘真长赏识而被举为太常博士。任彦昇在《为萧扬州作荐士表》中更直截了当地提出“势门上品犹当格以清谈”。这些都说明了属言玄远方能入仕。刘勰在《明诗篇》中也批评了江左玄风“嗤笑徇务之志,崇盛亡机之谈”的不良倾向。《议对篇》则以贵媵还珠之喻斥责了“不达政体”的浮华文风。这种批评和《程器篇》“学文达政”的主张是声气相通、原则同贯的。
四、“文武之术,左右惟宜,郤縠敦书,故举为元帅,岂以好文而不练武哉!孙武兵经,辞如珠玉,岂以习武而不晓文也!”——刘勰为什么以文人习武作为衡量梓材之士的标准呢?此说人多以为异。但是,我们如果参照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也就不难发现刘勰倡立此说的由来。史称齐梁之际,“内难九兴,外寇三作”,刘勰撰《文心雕龙》正在此时。当时中原沦丧已久,北魏迁都洛阳,出兵南侵,萧齐皇朝不仅毫无御侮决心,反而不断演出了自相残杀的丑剧。南渡后,士族偏安江左,过着糜烂腐朽的生活,耽好声色,体羸气弱。这一点,可引《颜氏家训?勉学篇》的一段文字来说明:“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于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蹑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夫射御书数,古人并习,未有柔靡脆弱如齐梁子弟者。士习至此,国事尚可问哉?”刘勰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文事武备并重之论的。
五、“君子藏器,待时而动,发挥事业,固宜蓄素以弸中,散采以彪外,其质,豫章其干,摛文必在纬军国,负重必在任栋梁,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时以骋绩,若此文人,应梓材之士矣。”——此说出于儒家。孔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孟子:“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是其所本。这种人生观决定了刘勰的愤懑和不平,不会超越“在邦无怨,在家无怨”的儒家思想界线。纪昀说他由于郁郁不得志而发愤著书,这个论断,大体不差。《诸子篇》“身与时舛,志共道申”的感叹,也同样说明了“穷则独善以垂文”的道理。
根据上面的引文和说明来看,《程器篇》在许多场合都对士庶区别这一社会现象提出了批评,而这种批评是正符合于一个贫寒庶族的身份的。由此同样得出了刘勰并非属于士族的结论,正与上文考定刘勰家世所得证据完全一致。确定了刘勰属于庶族,就不难发现,他的一生经历都和他的出身有关。在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中,贫寒庶族往往处于动荡不定的地位:在经济上遭到排挤,在进身上受到歧视,甚至在日常生活方面也得时时忍辱含垢。这种受压抑、不稳定的地位使他们对当时社会中的某些黑暗现象感到不满。
刘勰的一生,经过了入寺—登仕—出家三个阶段。他在**个时期,由于出身低微,家境贫寒,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进入寺庙,采取了“穷则独善以垂文”的权变之计,发愤著书⑨。他在《文心雕龙》中,吐露了内心的不平和愤懑,反对了代表门阀标榜的浮华尚玄的文风,提出了文质并重的文学主张。从思想体系上来说,他恪守儒家的思想原则和伦理观念。《文心雕龙》基本观点是“宗经”。他处处都在强调仁孝,对儒家称美的先王和孔子推崇备至。从入寺以来,他就一直怀着儒家经世致用发挥事业的理想,当他一旦有了进身机会,认为自己可以实现自己的抱负时,就马上登仕去了。因而,他从**阶段到第二阶段,即由居寺而登仕,完全是合逻辑的发展。这正反映了所谓“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时以骋绩”的人生观。他在第二个时期由于有了个人的前途,社会地位骤然提高,从而在思想上也就产生了相应的变化。他自梁天监初起家奉朝请后,就在言行上充分表现出亦步亦趋地趋承萧梁皇朝的意向。《梁书》本传称:“时七庙飨荐,已用蔬果,而二郊农社,犹有牺牲;勰乃表言二郊宜与七庙同改。诏付尚书议,依勰所陈。迁步兵校尉,兼舍人如故。”据《本传笺注》分析:“步兵校尉因陈表而迁。”此说甚是。梁武帝即位不久即长斋素食,曾三次舍身入寺。刘勰陈表正好投合了这种需要⑩。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刘勰在这个时期所写的《灭惑论》找到更有力的证据。这篇论著标志着刘勰由儒家古文学派立场转变到向玄佛合流(此事将在下章中详论)。《灭惑论》中有一段话说:“张角、李弘,毒流汉季;卢悚、孙恩,乱盈晋末;余波所被,实蕃有徒。”刘勰反对奉太平道的张角和五斗米道的孙恩,似乎是佛道之争。卢悚亦奉天师道。李弘事迹不详,但为道教徒似无疑问。《老君音诵戒经》云:“称名李弘,岁岁有之。”晋时李弘有五,但在汉代史籍中,则尚未查出李弘名字。《灭惑论》所谓“余波所被,实蕃有徒”,正是指此而言。事实上,这种思想乃在于维护社会的统治力量。《诸子篇》:“昔东平求诸子、《史记》,而汉朝不与,盖以《史记》多兵谋,而诸子杂诡术也。”照刘勰看来,兵谋诡术都是造成社会动乱的祸源,因此他对于儒家经典以外的《史记》、“诸子”颇多微词。尽管刘勰在仕途中抛弃了以前的愤懑,竭力趋承萧梁皇朝的意向,幻想通过妥协道路去实现自己纬军国、任栋梁的理想;可是,看来他在仕途中并不得志。梁武帝学兼内外,奉佛教而不废儒书,曾经在这两方面发起过许多活动,史籍和《弘明集》都留下不少记载,其中却找不到刘勰参与的任何痕迹,可见他并未得到梁武帝的重视。到了晚年,他仍落入以前郁郁不得志的处境。梁武帝只命他和僧人一起撰经。他的地位又和入寺时相差无几了。终于他选择了出家遁世的途径,作为自己的归宿。据《梁书》本传称:“有敕与慧震沙门于定林寺撰经。证功毕,遂启求出家,先燔鬓发以自誓,敕许之。乃于寺变服,改名慧地。未期而卒。”刘勰用燔鬓发自誓的坚决态度来启求出家,可能由于在仕途上感到了幻灭,怀有说不出的苦衷。这就是他由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即由仕途而出家的原因。综上所述,刘勰的一生经历正表明了一个贫寒庶族的坎坷命运。他怀着纬军国、任栋梁的入世思想,却不得不以出家作为结局。他不满于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却不得不向**统治集团进行妥协。他恪守儒家古文学派立场反对浮华文风,却不得不与玄佛合流的统治思潮沆瀣一气。这些矛盾现象只有通过他的时代和身世才能得到*终的说明。
作者: 焦书科主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简介:本习题集是按高校理工科通用的高分子化学教材内容和顺序分章列题,共分绪论、逐步聚合、自由基聚合、离子聚合、配位聚合、共聚合、聚合反应实施方法和聚合物化学反应八章。各章习题的数量、深度、范围和覆盖面均与教材的相应章节相匹配。所拟习题着重体现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消化和具体运用;某些习题侧重对实际问题的综合分析和解题思路,少数题目需借助参考资料作出回答,以培养训练学生查阅文献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进一步开阔读者的视野并有助于学生考研和从研,再版时还选入一些考研试题、并在部分章节之后补述了相应聚合反应和方法近年来取得的重要进展。 本习题集可作为高校理工科和师范院校高分子化学课程的教学习题,也可作为高分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资料,还可供该专业的考研和在研的研究生参考。
作者: 何禹葭,徐媛,于文文字;龙沁,郭威,胡蓉绘画;童乐编绘
简介: 这套《漫画<资治通鉴>》旨在以漫画的形式诠释《资治通鉴》,但需要说明的是,为了系统全面地呈现中国的历史,本套书不仅以《资治通鉴》为原本,更辅以《左传》等经典史籍,补述了《资治通鉴》中所未编及的公元前403年之前的历史。轻松幽默地讲述了这一时期的神话传说和关键史实,场景恢弘大气,人物造型可爱而不失古风,对白生动幽默,确保读者能够在开心阅读的同时,以史为鉴,通古今,明大义。本册为《春秋战国上中下》。本书由童乐编绘。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作者: (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原著;甘强,王军波编译;陈果插图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
简介: 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西方经济学思潮中最大的一个流派,不管是对西方 经济学说,还是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政策,都产生了巨大而久远的影响。《就 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一时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的轰动,有人把他的 理论誉为一场像“哥白尼的天文学,达尔文的生物学,爱因斯坦的物理学” 一样对人类有突出贡献的革命。西方经济社会以“有没有读过凯恩斯的《就 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作为衡量“有没有财富头脑“的标准。 凯恩斯被世界誉为“战后繁荣之父”。本书就是他在二战时期的严峻局 势下,所作的拯救世界金融危机方案的“三部曲”之一。 当下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们仍然认为,如果你不读《就业利息和货币通 论》,就没有资格谈论经济学,就无法获得自我创造财富的原动力。 本书原著是一部卷帙浩繁的经典巨制,其高古深奥、晦涩难懂的学术语 言表述,给当代读者的阅读造成了障碍。鉴于此,我们采取全新的编排体例 ,以幽默漫画完美诠释《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实用性,以贴近当代人生 活的经典案例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趣味性,并在准确缩译,精炼编著的基 础上,以知识点的方式对书中的核心内容进行精彩补述,延展了读者的阅读 面,极大地丰富了本书的知识性。这样一来,不仅抹去了原著让人敬而远之 的学究气,而且更加突显出原著高深实用的智慧。一切尖端高深的思想变得 易于理解和掌握,一切玄奥的知识变成了当下我们日常生活工作的实用常识 。
作者: 高师《基本乐理》教材编写组[编]
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简介: 为使教材具有更为广泛的适应性,我们采取五线谱和简谱结合,并列进行的教学模式,尤其有关记谱法的常用符号等项内容,使学生都能够熟练掌握,以备在走上教学岗位后,具有更强的工作适应能力。 在每章的习题中,都有综合分析题,且数量较大,题型多样。它不仅使学到的理论知识得以在分析作品时找到用武之地;同时也使学生在对实际作品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在如何理解和表达音乐方面有所收益,无疑,这也应该成为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修养和素质的有效手段。 本教材在内容安排上,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伸缩性。在基本知识、基础理论的阐述方面尽量做到简明、精练;在结合实际方面,则较为充实和丰富。这可给教师在教学中留有充分的余地,可在教学中根据课时的多少、学生的基本条件等因素进行取舍,实事求是的安排和调整教学计划提供了可能。 在基本内容之外,还用相当的篇幅增加了“补述”部分。这些可以视为学习《基本乐量》的初充和深化。其中有的内容亦可列入教学计划,在课堂上讲述;有的内容还可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研讨,这不仅使学生更加开阔视野,涉猎更深层次的知识,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作者: 许威汉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简介:本书原由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出版。在出版过程中,蒙责编杨树达之高足周炳侯编审鼓励、支持,得益良多。今承北京大学出版社重印,得以改正少量印刷失误,补述少量行文疏漏,诸多雅教,感念殊深。另统观全书,尤觉“训诂术语”独立成章列于分论之首颇嫌未当,兹特选移于总论之末,既无损全书内容大体,亦顺理成章。 已往若干训诂之作,常缠于术语、书证之纷解,“训诂”二字之释达二十余种之多,雅系之作累计六十余部,加以讲解方法、程序未人科学轨道,无怪人谓训诂之学为“天书”,几望而却步。笔者有鉴于此,不泥成习。其间,第一章换以“训诂力作示范”,径先益以历经逻辑检验与实践检验之切实内容,丰以析理分量,资以导读,让读者先接触卓有见地之实际训释论析素材,引入胜境,俾随后各章迎刃而解。“知”和“能”都和实践分不开,悟读训诂大家实践成果,引以为自己训诂实践之雅范,并视之为人门首务,诚问学至理。 笔者青年时代,恩师唐文治(清进士,位至尚书,退而办学)授课,尝以“熟读深思,循序渐进”教诲,“读、思”二者尤不敢忘。值此重印《训诂学导论》之际,自度第一章补换“训诂力作示范”,盖亦问学规律性使然。 书末附录《试论20世纪传统 更多>>
作者: 琦君著;李瑞腾编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
简介:爱与孤独(代序) 三更有梦 烟愁 三更有梦书当枕 桂花雨 细雨灯花落 千里怀人月在峰 与我同车 留予他年说梦痕 母亲的书 母心似天空 灯景旧情怀 水是故乡甜 母亲的金手表 万水千山 此处有仙桃 玻璃笔 我爱动物 泪珠与珍珠 母心·佛心 一袭青衫 妈妈银行 万水千山师友情 梦中的饼干屋 永是有情人 亲情似海 外公 父亲 云居书屋 油鼻子与父亲的旱烟筒 母亲 毛衣 金盒子 春草池塘 我的另一半 “我的另一半”补述 遥寄楠儿 病中致儿书 春风化雨 吾师 家庭教师 启蒙师 不见是见 见亦无见 圣诞夜 怀念两位中学老师 八十八分 生一代一双人 春风化雨 鹧鸪天 三十年点滴念师恩 辰星寥落 一点心愿 编后记
作者: 雪米莉著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简介: “天下第一庄”庄主刘仁举为了在武林争霸,将“温家堡”堡主温天民设计打下神龙顶,并屠庄夺宝。温天民之女温琪儿在亡命途中,更被“栖霞山三魔头”劫到深山古庙轮番奸淫。温琪儿为了求生复仇,被迫在三个魔头间虚与委蛇,以色相离间三魔头,使其火拼,乘乱逃走。 三魔复追,温琪儿慌乱中逃到神龙顶。“神捕帮”帮主,大内总捕头魏炯赶到,力敌三魔头。“黑虎魔君”趁魏炯缠斗,又欲劫持温琪儿。温琪儿不愿再次受辱,被迫跳崖自杀。 琪儿落岩为古藤绊住,并为数月前被打下此崖的温天民所救。温天民伤残后忧愤过度,外貌大变,琪儿醒后竟不识其父。温天民见女儿被魔头强暴得不成人样,恨自己不能保护爱女,也不敢相认,假作武林隐士,尽心传授女儿武功。 “栖霞魔头”灵狸魔君,嗅觉天下第—,嗅出半崖绝壁上有人,三个魔头又垂绳追杀上来。幸遇魏炯与“浪侠”司马飘雪在附近寻找温琪儿,才将魔头惊走。温天民见藏处暴露,伤重后将全部真力度与琪儿,临死时父女才相识。此等惨状,使温琪儿变得心冷如铁石。 温琪儿出神龙顶,又遇四魔。温琪儿内力大增,但不敌四魔,只好且战且逃。逃到乌云顶绝境,再次跳崖,被山洪卷走。昏死的温琪儿被冲到下游沙滩,为《风云少侠》中的水灵儿所救。水灵儿打败魔头,并收温琪儿为徒。 温琪儿被卷进了司马飘雪与水灵儿长达二十年的寻找与躲避的纠葛之中。司马飘雪此时大脑已为酒精毒害,时常神智不清,将温琪儿误作水灵儿。温琪儿艺成出山报仇,司马飘雪处处协助。温琪儿大开杀戒,将当年奸淫她的魔头今日削鼻割耳,明日断指挑筋,慢慢折磨以泻复仇之恨。单挑武林霸主刘家庄时,更是妇婴皆杀,以至白道惊骇,由同情她而疏远她。 司马飘雪因神智不清,被东瀛浪人设计赌酒醉死。魏炯史深爱温琪儿。为使温琪儿恢复人性,魏炯倾情八百里,沿途以至情至性的求爱诗篇写满酒楼,挂满林间。温琪儿大受感动,杀气化散,但又自卑其经历,自认不配魏炯。最后—战,面对最厉害的“栖霞山”灰狮魔君,魏炯为保护温琪儿,断了一臂并受伤十余处,终于杀了灰狮魔君。温琪儿终于接受了魏炯的真爱,结伴双双出海。 本书选材大胆,写人之不敢写,情节诡异,细节描写达到度而又不过渡。 《风云少侠》中的人物在此书中更有进一步的补述和结局。两部书构成了百一十万字的恢宏巨著,实为当代武侠小说的精品之作。
作者: 童乐编绘
简介: 这套《漫画<资治通鉴>》旨在以漫画的形式诠释《资治通鉴》,但需要说明的是,为了系统全面地呈现中国的历史,本套书不仅以《资治通鉴》为原本,更辅以《左传》等经典史籍,补述了《资治通鉴》中所未编及的公元前403年之前的历史。轻松幽默地讲述了这一时期的神话传说和关键史实,场景恢弘大气,人物造型可爱而不失古风,对白生动幽默,确保读者能够在开心阅读的同时,以史为鉴,通古今,明大义。本册为《秦汉上下》。本书由童乐编绘。
作者: 罗树宝著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
简介: 该书介绍了从最早的书籍形式甲骨书起,直到十九世纪西洋机械化铅印术的传入为止这一期间内的图书各种形态。全书分为史卷及赏卷两卷,分别介绍了图书之源、纸以前的书、纸的发明和纸写本书、印刷术的发明、历代刻印本书、活字印刷术与活字版印本书、历代图书补述以及装帧之美、书的劫难、发现与收藏、图书赏鉴等篇。讲述了中国书籍三千年的辉煌历史。一册在手,书香中国. [
出版社:中国长安出版社,2004
简介: 中国的茶道,源远流长,中国的茶道,可道可明亦可悟。周作人说:“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吴觉农说:“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就像禅宗悟禅强调即身体验和顿悟,品茶也讲求一种不可说的心灵体验,其妙处就如禅宗的拈花微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可谓: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日本茶祖千利休言:“一杯有清新甘味,二杯有人生苦味,三杯有老年涩味。”这茶的味道,不也正与人生的过程一样么?人生或者浓酽或者清淡,功名利禄来来往往,炎凉荣辱沉沉浮浮,都是人生的滋味。多一分淡泊,便 得一分宁静。深入细致品茶,如同品味漫漫人生。本书以别开生面的形式讲述了200多个意味深长,含蓄幽默的茶的故事,配以精美的漫画,以轻松自然的方式为读者打开一扇品味人生、领悟人生的智慧之门。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
简介: 内容提要 本书将元?李果东垣撰写的《用药珍珠囊》和明?熊宗立编著的《珍珠囊补遗 药性赋》二书一并印行。 《用药珍珠囊》又称《药性珍珠囊》,元?李杲东垣撰。全书十九章,书中“十二 经药象所人图”极富特色;其馀各章亦在药物归经、气味厚薄、阴阳、升降浮沉、功 用主治等药学理论方面有重要贡献,在医药临床方面有独特、明确并切合实际的 应用价值。李东垣《用药珍珠囊》是金?张元素《珍珠囊》(即《洁古珍珠囊》)和元? 王好古《汤液本草》之间一部承前启后的重要本草典籍,已失传四百馀年,现仅 存有点校辑补者挖掘出的明代嘉靖年间万卷楼手抄本孤本。今点校辑补出版, 可解国内外对《东垣珍珠囊》存在的众多疑团,也填补了中医药学发展史上的空 白。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是学习中医中药者必读之书,既是普及中医药学的入 门之作,也是记述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临床用药的一部重要文献。卷一为“总赋” 及“用药发明”;卷二为“主治指撑”和“用药须知”;卷三、卷四记述玉石、草、木、 人、禽兽、虫鱼、果品、米谷、蔬菜部药物的药性、炮炙、功用等。从明代至今,本书 有100多个版本,现社会上流传的多为清及清代以后的版本,均因重订、重校、删 改而舛讹迭出。今挖掘出明版善本,逐字逐句核勘、注释全文,使“药性赋序”和 “药性赋”原文重新大白于天下。此本补述、完善全书体例、药性和按语,解决不 明确及不同见解的问题,澄清“六陈歌”“十八反歌”“十九畏歌”“妊娠服药禁歌” 的出处,纠正四百年来百馀部各种版本中存在的诸多舛讹和疑团。 此点校注释重订本对古药名、古病名、古地名、古人名、古代字词、本草学术 语、较难懂的医学术语及随科学进步而发现古人理解有误之处作出注释,具有以 前各版《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不具备的特点和优点。此外,尚解决了书名、著者、 成书年代,内容构成及其衍变问题,分析出递嬗关系与版本系统源流,注释内容 密切联系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有利于学习、研究和实际运用,有利于推广本草 学知识,挖掘祖国医学宝藏,促进中医药学不断发展和提高。 本书对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有重要价值,对重视养生保健者也易学易懂, 实为一部不可或缺的重要典籍。
作者: (法)昂利·沙里叶(Henri charriere)著;马金章译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2010
简介: 《赌注》主要是对《越狱》主人公“蝴蝶”因蒙受不白之冤而受罚充军,历经十几年策划和多次失败后终于潜逃成功的补述。《赌注》讲述他入狱前和重获自由后的人生经历:他曲折、富有情味的童年;他的亲人朋友;他逃狱后的流亡生活和为了复仇的诸多冒险经历。遇到美丽的姑娘丽达之后,心灵开始复苏,他把自己的经历写成小说出版,最终大获成功,震惊朝野,用这种独特方式完成复仇,他本人也从一个浪子、冒险家变为一个成功事业家。 相比之下,《越狱》以扣人心弦的情节见长,《赌注》则更关注人的内心。 《赌注》出版后,很快被译成多种文字,它又以感人的斗争、凛然的正气、悲怆的遭遇、跌宕的情节、炽热的爱情赢得了世界读者的心,再次被列为国际性的畅销书。
作者: 童乐编绘
出版社:海燕出版社,2012
简介:《漫画国学系列 漫画《续资治通鉴》清(上)》 一部《资治通鉴》,令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受益无穷。然而中国历史并非止于五代十国,之后便有多人续写《资治通鉴》,南宋李焘作《续资治通鉴长编》,清康熙年间徐乾学编纂《资治通鉴后编》。另有清代学者毕沅所编《续资治通鉴》,耗时二十余年,参阅众多资料,取材宏博,考证谨严,编排合理,臻于完美。梁启超对该书评价极高,认为有毕《鉴》则各家续《鉴》皆可废也。 《漫画<续资治通鉴)》乃是将这部巨著以漫画的形式全新演绎,并补述原著中所未编入的明清两朝之兴衰治乱,完整呈现中国宋至大清的辉煌历史,幽默风趣而不失历史之庄重,造型可爱而不缺场景之恢弘,让读者们从那些明君贤臣身上收获智慧与德行,从烽火连天的战事中感悟人生,以史明智。 本册描绘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朝代一清的鼎盛时期。康乾盛世的繁华之间,能看到底熙的开拓,雍正的勤政,乾隆的守成; 亦能看到康熙的艰辛,雍正的狠厉,乾隆的潇洒。然而,一场翻天覆地的变故也正在这一片和谐中悄然酝酿一欲知详情,请见正文。 本套书还有: 《漫画国学系列 漫画《续资治通鉴》清(下)》
作者: 华林甫编
简介: 编者的话 abstract 上篇 综述 1 近年我国历史地理研究的进展 2 扣国历史地理学三十年 3 近年来我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4 回顾建国以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 5 中、历史地理研究概述(1949一1984) 6 建国以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 7 回顾与展望——中国历史地理学四十年 8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新进展 9 近十年来历史地理的新进展 10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成就 11 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中篇 专题总结 1 中国历史自然地理学的回顾与前瞻 2 十年来历史自然地理研究的新进展 3 中国地理学史三十年(1949—1979) 4 近四十年来中国地图学史研究的回顾 . 5 八年来中国古都学概述 6 “七大古都”说论辩始末 7 近年来《禹贡》研究述略 8 最近十年来《水经注》研究概述 9 对近代先驱地理学家徐霞客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10 简论我国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工作 11 十多年来西南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12 二十年来边疆史地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13 河西四郡设置年代讨论综述 14 本世纪以来关于秦汉古象郡的争论 15 关于古象郡地望问题争论的补述 下篇 年度进展 1 1981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况 2 1982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况 3 1982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进展 4 1983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况 5 1984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况 6 1985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况 7 1986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况 8 1987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况 9 1988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况 10 1989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况 11 199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次 12 1991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 13 1992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 14 1993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 15 1994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 16 1995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 17 1996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18 1997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述评 19 1998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述评 20 1999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 21 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 22 2001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23 2002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24 2003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附录: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半世纪回顾 重印后记 增订本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