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04 项 “许纪霖” 相关结果
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
作者: 许纪霖编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2005
简介:20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变动最激烈、最起伏动荡的岁月,发生了此前数千年从未有过的大变局。而作为社会精英的读书人,则面临着从古代士大夫到现代知识分子的大转型。这一大转型,既是一次思想史意义上的价值转变,也是一个社会史层面上的身份、地位和角色的转换。本书的编选侧重于后者,从知识社会史的角度来研究这次大转型,以及在大转型过程中社会政治与文化思想的互动。 现代知识分子所处的社会,不再是一个以士大夫为中心的“四民社会”,而是一个无中心的“断裂社会”,其一是国家与社会的断裂,其二是社会各阶层的断裂。在这样一个乱局之中,知识分子与国家不仅去了内在的体制关联,而且对国家产生了强烈的疏离感。而大批知识精英离开家乡,离开乡村,进入都市,又意味着他们脱离传统的民间社会,失去了自己的血缘、地缘和文化之根。在传统中国,士大夫是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中枢,现代知识分子不仅疏离了国家,而且也游离了社会,成为无所依附的自由漂浮者。
大国法治
作者: 唐晋主编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2009
简介:《高端讲坛——大国法治》:本书通过法学专家学者的视角,站在法 治前沿的高度,着眼于中国法学发展的前景,阐述有关法哲学、法理学、 宪法学等多个方面的热点问题,指出了中国法治发展的优势所在和光明前 途,阐明中国的崛起和发展,离不开法治的完善,旨在展示几千年的中国 文化所特有的法哲学精神,呈现东方大国法治的独特魅力。 《高端讲坛——大国外交》:本书立足于探讨大国关系变化的趋势和 规律,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变化以及新局面谈起,探讨全球化进程 中的国际格局、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演变、美国对华外交政策、中 非关系的和平发展,以及国际政治中的话语霸权、全球化背景下的“安全 ”等等。本书旨在以研究国际大国外交为契机,深入思考中国在外交上应 该采取的策略和规避的风险,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 《高端讲坛——大国战略》:本书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来治理变迁的 经验,从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出发,提出了中国新世纪大战略的新思路。秦 晖、俞可平、王绍光、丁学良、罗小朋、陈志武等众多名家纷纷献策,从 中国经济的再崛起、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国防安全问题等方 面对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提出最具前瞻性的见解。 《高端讲坛——大国模式》:本书通过专家的视角,对政治、经济、 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和阐释,回答了中国这个人 口庞大、历史悠久的“大国”如何选择一条自新的、富有前途与光明的道 路的问题,旨在总结中国模式的个性特征和基本规律,探索新形势下中国 发展战略选择,为中国的发展寻找镜鉴,以期有利于中华民族复兴这一宏 伟目标的实现。 《高端讲坛——大国软实力》:本书由许嘉璐、汤一介、庞朴、楼宇 烈、戴逸、张岂之、王岳川、萧功秦、秦晖、许纪霖等国学大师,通过讲 述中国文化精神的魅力与缺陷,说明一个能够广泛地影响世界的中国,一 定是以中国精神建构的生命价值观和社会生活理念,成就中国文化形象的 整体高度和阔度——必须在整个人类文化价值观上,拥有影响和引导这个 世界前进的文化力量。这就是中国软实力的构建。 《高端讲坛——法治与治史》:本书辑录了二月河、孙立群、马瑞芳 、纪连海、翁飞、马宝记、薛家柱等名家的精彩演讲,内容主要涉及千古 风云人物的成败得失与功过是非。这些风云人物或开天辟地,造就辉煌盛 世;或建功立业,成就不世之功;或功败垂成,黯然退出人生舞台……不 甘寂寞的他们,在历史上留下了重重谜团。各位学者根据各自专长,用通 俗、诙谐的语言,为我们打开了历史之门,让我们看到了范蠡、曹操、康 熙、雍正、和珅、曾国藩、李鸿章等等一个个更为真实鲜活的面孔。
耶鲁大学公开课:政治哲学:许纪霖、刘擎、周濂联合推荐、短小精悍而又博大精深的政治哲学导论
作者: (美)史蒂芬B斯密什(Steven B. Smith)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3-1
简介:短小精悍,内容丰富 《耶鲁大学公开课:政治哲学》一书重点选取了十位左右的政治哲人及其经典著作进行讲解,重点突出,要言不烦,基本上涉及了政治哲学全部重要主题。落脚现实,生动幽默 作者史蒂芬B斯密什非常善于以现实生活中的事例阐述深奥的政治哲学原理,并且以美国作为民主社会的典型,具体而微地分析了民主政体的利弊。
大时代中的知识人
作者: 许纪霖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2012
简介:许纪霖所著的《大时代中的知识人(增订本)》在内容上作了较大扩充,增加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除了补人近年新撰写的人物个案研究之外,主要增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宏观图景”系列,并将全书分为五编 ,外加一个介绍作者关于知识分子研究的附录。这样,既保持了知识分子心态史研究的风格,又提供了更广阔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宏观视野,树木之外,又见森林。
199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重大论争研究
作者: 许纪霖,罗岗等著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简介:1990年代后期,国内知识界关于中国发展道路的思想论争影响深远,它构成了今天知识界思考公共问题的一个基础和出发点。本书是关于这场思想论争的一个专题性研究。 本书本着客观、无偏颇的立场,整理收录了当下中国知识界中对于此一时期思想论证状态的各种角度的思考,其中,不免有相互抵牾的观点和价值判断,亦存在和编者相左或某些非主流的表达方式。但无论怎样,这些思考都是中国当下学术界关于这个课题的研究成就在不同侧面的折射。 1990年代的中国思想文化界,是一个重新分化的年代。80年代所形成的启蒙阵营到了90年代,围绕着中国现代性的重大核心问题,其内部发生了一系列论战,形成了不同的思想断层和价值取向。本书通过对90年代重大论争的系统研究,揭示了当代中国思想启蒙的内在复杂性。
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卷.第2版
出版社:
简介: 本书为编选本思想史论著作,系统地汇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20世纪中国思想研究的重要成果。 全书分上、下两卷,分四辑,收录了23篇论文,第一辑为五四专辑,从经济伦理、自由与保守、启蒙与救亡、理性主义与浪漫主义等多个角度解析了五四这个复杂而矛盾的大时代,探讨了20世纪中国社会思想变化的根本原因;第二、三两辑重点讨论了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风起云涌的各种观念与论战;第四辑则梳理了五四以来激荡中国的各种思潮。 全书各论立论严谨,有冲击力,对于清理和研究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尤可资借鉴。
Back to the public space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简介:这本《回归公共空间》,是作者2002年回到母校华东师范大学任教之后,作文狐狸文章的结集。这些文字,大都发表在非专业类的报纸和公共刊物上,是作者在学院研究之余,介入日常生活、思考当下世界所形成的思想副产品。这是作者的第四本思想文化评论集。前面三本分别是《第三种尊严》(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暧昧的怀旧》(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和《新世纪的思想地图》(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有趣的是,过去的三本旧作,较多的是一些学术文化评论,书卷气、文艺腔比较浓,而这本新的集子,更多的是社会思想评论,虽然文字变得“难看”,却多了几分沉重。 本书是作者在学院研究之余,介入日常生活、思考当下世界所形成的思想副产品。涉及当代思想观察、大学体制改革反思、对“9·11”、“非典”等国内国际重大突发事件的深层透视,以及对日常文化生活的批判性分析等。
狂走日本
作者: 毛丹青著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
简介: “他在日常生活的细微末节中发现了真正的日本。” 最受日本舆论界赞许的双语作家毛丹青,多年的日本旅居生活和穿梭于两国文化的丰富经历使得他对异域文化有独特的微妙体验。正如作家莫言的比喻:他是一条鱼。 新版的《狂走日本》选摘了毛丹青最富盛名的散文作品《狂走日本》和《日本人的七颗铜豌豆》菁华内容,以及部分最新创作感悟,从“风情实录”“文事清流”“万象人生”三个方面述及日本文化的各个角落,文章视角独到,文笔简洁,观点新颖,举重若轻。 作家莫言亲自作序推荐。 “他在日常生活的细微末节之中发现了真正的日本。”(学者许纪霖《新民晚报》刊载) “他用虫眼一般的视点观察的是一个个的真实。”(文评家池内纪《周刊朝日》刊载) “他几乎是继鲁迅、周作人以来最富感性与悟性的知日派作家”(学者藤井省三《东京新闻》刊载) “他是中国了解日本的一位大侠!”(导演田壮壮)
在诗意与残忍之间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2013
简介:《在诗意与残忍之间》是许纪霖教授的随笔集,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宏观角度梳理20世纪中国六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精神脉络,深刻剖析了作者“这一代”知识分子的艰难成长;第二部分就知识分子的个体进行分析,列举了顾城、史铁生、王小波、李慎之、王元化、张刚等人的不同故事,通过他们的选择来展现不同时代知识分子的取舍;第三部分,作者放眼宏观,从辛亥百年纪念入手,结合古今,论述了中国如何从富强走向文明、从政治自由主义到伦理自由主义,并强调最重要的是重建社会和伦理。 全书并无长篇大论,但是每一篇都在不同的角度深入剖析中国当代的思想界,探究知识分子的责任与命运,关注家国兴亡,担当文化道义。
全球正义与文明对话
作者: 许纪霖主编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简介: 收入本辑的多数论文曾提交2004年1月在上海举行的一次国际学术讨论会。那次会议的主题是“全球正义与跨文化对话”,主办单位是华东师范大学的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协办单位是美国卡内基伦理学与国际关系委员会和挪威卑尔根大学科学与人文学科理论研究中心。会议原定于2003年5月举行;非典在这年春夏的爆发和流行迫使会议延期举行,却也使得来自中国、美国、挪威、德国、以色列、澳大利亚等国家的20多名与会者多了一些时间来思考同时期爆发的伊拉克战争。战争问题和人权问题、贫困问题一起,构成了这次会议——因而也是这个论文集——的主要现实背景。 美国哲学家约翰·罗尔斯的政治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正义”,德国哲学家尤根·哈贝马斯的政治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对话”,它们分别构成了“全球正义与文明对话”这一主题的两个关键词。我们也不妨说,罗尔斯和哈贝马斯的国际政治理论一起构成那次会议——以及本论文集——的主要理论背景。 但是,“全球正义”并不是罗尔斯“正义论”的简单推广,“文明对话”也未曾是哈贝马斯“商谈理论”的关注焦点。与罗尔斯本人的方案不同,他的学生托马斯·博格通过对罗尔斯正义论的“国内版本”的突破而得到的,并不是一种“国际正义理论”,而是一种“全球正义理论”;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的主体是国家,而后者的主体则是个人;前者把国家主权当作基本事实和重要原则,而后者则一方面承认全球化趋势中国家主权受到越来越多限制这个事实,另一方面强调个人权利应该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基本秩序的规范基础。相应地,多年来一直是哈员马斯的“同情的批评者”的奎纳尔·希尔贝克和约翰·阿纳森,一个致力于用后期维特根斯坦传统来弥补哈贝马斯的理论,强调在论证全球普适的正义原则的时候要更关注具体实践和特殊语境,一个则致力于把韦伯以来的文明分析和比较的视角和成果(包括萧公权、史华兹、都大维和安乐哲等人对中国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比较)引入政治哲学,从而为有关全球正义的文明对话拓宽基础。 当然,“有关全球正义的跨文化对话”并不等于“不同文明(文化)的代表之间有关全球正义进行的对话”。从木辑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们都在有意识地突破原有文化背景的限制、有意识地采纳不同对话者的视角。比方说,对西方视角和西方理论持批判态度的不仅有何包钢、韩水法、许纪霖、吴冠军等中国学者,而且有西方学者。美国哲学家艾利森·雅格尔以2003年互联网上发起的“拯救阿米拉”的请愿运动为例来论证全球正义讨论中有必要引入第三世界视角和女性主义视角,是西方学者对“西方观点”的批判性反思的很好例子。 收入本辑的有些论文的作者,虽然没有出席会议,但慷慨应允将他们的论文收入本论丛,其中包括加拿大哲学家查尔斯·泰勒、英国哲学家大卫·米勒、香港哲学家石元康和台湾哲学家钱永样、陈宜中。 全球正义的问题显然不是一个纯粹的哲学问题;希尔贝克所说的“理性间判断(inter-rational judgment)”应该在此问题的讨论中起重要作用。本辑的不少论文超越了哲学的视野,但经济学家韦森对本论文集的跨学科色彩的贡献,仍是不可替代的。
中国启蒙的自觉与焦虑
作者: 许纪霖 刘擎 主编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年2月
简介: 以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为标志,新文化运动已过百年。这场再造新文明的运动,也被称为中国的启蒙运动。然而,它究竟是何种意义上的启蒙,它与欧洲的启蒙运动有何异同?在新文化运动汇入世界主流文明的同时,中国的文化主体性何在,中国人的文化认同何在?本书收录了国内著名学者许纪霖、刘擎、周濂、秋风、白彤东、陈赟等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论述,更有王汎森先生对“主义”问题的细致考证。
中国知识分子十论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简介:90年代以来的中国,进入了一个专业化和学院化的时代。后现代的大潮,颠覆了知识元语话的合法性。在专业化和现代化的双重夹攻下,知识分子死亡了吗?知识分子的公共性是否还有可能,又如何可能?在本书中,以中国知识分子研究而闻名学界的许纪霖,将近年来最新的思考奉献给有着共同精神关怀的读者们。其中,既有对新世纪知识分子命运前途的冷峻讨论,也有对上世纪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激情回眸。以学理论证思想,以思想提升学理,成为本书的特色所在。
另一种理想主义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简介: “三十年集”系列丛书的作者是一批如今活跃在学术界和文化领域的 著名学者与知识分子。他们大多出生于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对于他们而 言,过去的三十年是一段重要而又特殊的生命旅程。 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一批“知青”的命运由此而改变 ,并被投入到与先前的生活完全不同的时代洪流之中。在这潮头多变的三 十年里,他们执著地行走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努力保持着自己独立的性 格;在汹涌而来的滚滚红尘中,也不曾失却超越性的人文关怀。为着一个 信念、一份眷恋,他们不懈地寻觅着。这里的每一本书所记录的就正是他 们自己三十年来的心路历程,他们的经历、感受、体悟、思索以及由此而 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姿态。 这是他们个人的独特道路,也是我们时代的独特风貌。
Which civilization? rethinking on the rise of China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简介:本书对中国崛起问题作了个性化探讨,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了以下问题:中国的崛起是一种什么样的崛起?中国崛起的奥秘何在?崛起的成功背后又支出了什么样的历史代价?崛起的中国将走向何方?中国将为世界提供什么样的普世价值和文明模式?
读书人站起来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简介: 《读书人站起来》以历史的视野思考现实,以现实的关怀反思过去。在 历史与当下的双重语境中来回穿梭,获得某种平衡的反思,尽管可能成为难 以担当的重负。在这种沉思者的宿命中,评论,追忆,答问,演讲。世事多 艰,风云变幻,作者在批判中痛并快乐着,真性情的流露与大问题的反思, 堪为时代证言,亦可谓夜色中的灯火,点燃你我的思想激情。 《读书人站起来》由许纪霖编著。
何谓现代,谁之中国?
作者: 许纪霖,刘擎 主编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9-1
简介: 《何谓现代,谁之中国?》为许纪霖、刘擎主编“知识分子论丛”第12辑。本辑关注的话题是重构现代中国想象,内容包括王汎森谈中国思想史研究经验、许章润谈革命、金观涛谈契约论的起源、崇明谈承认政治等。 在今天这个时代,“什么是现代中国”,并不是一个确定的事实,而是有待建构的一套想象。 何谓现代,谁之中国?对现代中国的再阐释并不是一个事实性的揭秘,而是一个知识性的解读,它包含各种各样竞争性的话语,也包含各种不同的知识类型。主观和客观相互交错在一起,在当今新的历史语境里,我们该如何来生产关于现代中国的知识? 我们无法依托一个清晰、可靠、稳定的中国元素来奠定对中国的认同。在这样一个时代,你必须要有一种大无畏的成熟:与流动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共存。康德曾说,启蒙是一种成熟,就是勇敢地公开运用你的理性。而我觉得,现代人要有另外一种成熟,就是与这个时代的很多不能化解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暧昧性共存。——刘 擎 当下中国亟需政治决断以展现政治成熟。值此情形下,如何提炼中国民族的政治气质和政治智慧,使中国走向政治成熟,蔚为一个政治的国族,是一切追究政治立宪和国家理性的理论体系之衷心寄托所在,也是中华民族得为亿万国民分享文化、政治家园的历史和政治前提。——许章润 自由民主之所以能够运转,其前提是存在一个政治共同体。如果共同体走向分裂和对抗,自由民主也必然失败。自由民主能够有效运转,不仅仅是因为其保护了个体或群体的权利,更是因为其锻造了公民,创造了促进共通善的政治生活。——崇 明 知识分子论丛简介: CSSCI来源辑刊。 一线学者,一流视角,一个对话空间。以中青年知识分子为主体。关心国事,有表达能力和号召力。论丛以中外思想史、知识分子研究、政治哲学、社会理论及都市研究为核心,每辑聚焦知识界共同关怀的某个公共问题,为中国和全球知识分子的跨学科交往提供一个合宜的公共空间。
大国软实力
简介:本书通过讲述中国文化精神的魅力与阙失,说明一个能够广泛影响世界的中国,一定是以中国精神建构的生命价值观和社会生活理念,成就中国文化形象的整体高度和阔度——必须在整个人类文化价值观上,拥有影响和引导这个世界前进的文化力量。这就是中国软实力的构建。 本书由许嘉璐、汤一介、庞朴、楼宇烈、戴逸、张岂之、王岳川、萧功秦、秦晖、许纪霖等国学大师,通过讲述中国文化精神的魅力与缺陷,说明一个能够广泛地影响世界的中国,一定是以中国精神建构的生命价值观和社会生活理念,成就中国文化形象的整体高度和阔度——必须在整个人类文化价值观上,拥有影响和引导这个世界前进的文化力量。这就是中国软实力的构建。
Reflections on moderning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简介:《现代性的多元反思》从多元角度讨论现代纷争中的自由思想,并着重讨论了史华慈、韦伯和本雅明等人的思想对于理解现代世界及其与自由的关系意义,全书分为“主题笔谈:自由主义的自我反思”、“西学前沿:现代纷争中的自由思想”、“西方思想研究:韦伯与实证主义问题”、“文化研究:本雅明与他的世界”四个专题,世界各地学者张灏、李欧梵、江宜桦、钱永祥、许纪霖、刘擎、王利以及彼得·考德威尔、小林康夫、理查德·希伯斯等都发表了重头文章。
上海文化的多元历史传统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
简介: 由罗岗等编著的《城市的记忆》围绕上海城市文化传统与城市精神这一主题,着重从上海的三种文化传统,即明清以来的江南文化、近代的殖民文化传统和革命年代的社会主义城市传统,研究上海都市从历史到现实多元复杂的文化传统,并研究不同的文化传统之间的断裂与延续、它们之间的历史转型过程。该书第一章导论,系统分析了上海的城市文化认同、多元的城市文化传统、上海城市文化性格中的多歧趋向,并对上海的城市精神作了探索性的讨论和定位。在此基础上,之后六章通过印刷、电影、小说、传媒、生活方式、城市空间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述,仔细研究和分析上海的城市文化精神和城市历史传统。
Enlightenment and anti-enlighten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a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简介:本书作者许纪霖教授是研究中国思想史的专家,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思想和思潮的研究方面有独到建树。近代以来的思想启蒙运动曾激励了中国几代人追求民主自由的梦想,但是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速,经历了90年代的思想大分化之后,进入新世纪的启蒙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严峻挑战,包括后现代思潮、国家主义思潮、新左翼思潮、虚无主义思潮、反西方主义思潮等,从而使思想理论界再次陷入了徘徊与茫然的境地。今天中国再次面临历史的抉择:是故步自封、过度强调中国特殊论,还是继续沿着启蒙的路径,融入人类主流文明?这是关系到中国社会未来走向的大问题。而本书正是试图从思想史的角度回答这一问题。
新星出版社,2005
华文出版社,2009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3-1
中华书局,2012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
重庆出版社,2013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年2月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