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07 项 “Ethan”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美)Bob Sheldon、Ethan Wilansky著
简介:本书是准备微软认证专家(MCP)考试(Exam 70-215:Installing, Configuring, and Administering Microsoft Windows 2000 Server)的微?碇付ǖ呐嘌到滩摹J楦鼋樯芰薟indows 2000 Server安装和配置;使用文件系统管理共享系统和访问;管理Windows 2000磁盘和数据存储;设置硬件设备并进行故障排除;监视和优化系统性能; 实现网络协议和服务和确保系统安全性等。读完本书各章节内容并完成动手操作练习后,读者将获得安装和管理Windows 2000 Server所必需的知识,并为认证考试做好充分的准备。 本书适用于MCP认证考试的应试者,对IT工
作者: Ethan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7年06月
简介:
JavaScript是目前Web开发领域非常流行的一种编程语言,得到众多IT从业人员和编程爱好者的关注。本书分为22章,在ES6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了JavaScript的基本语法、语言特性、相关工具、基本对象、技术以及推动现代JavaScript开发的范例等方面的知识。本书内容由浅及深,既有变量、控制流、函数等基础内容,又有异步编程、正则表达式等高级知识。本书适合具备一定JavaScript基础知识的读者阅读,也适合从事程序设计工作并想要深入探索JavaScript语言的读者阅读。
简介:There’s a real connection between craftsmanship and Web design. That’s the theme running through Handcrafted CSS: More Bulletproof Web Design, by bestselling author Dan Cederholm, with a chapter contributed by renowned Web designer and developer Ethan Marcotte. This book explores CSS3 that works in today’s browsers, and you’ll be convinced that now’s the time to start experimenting with it. Whether you’re a Web designer, project manager, or a graphic designer wanting to learn more about the fluidity that’s required when designing for the Web, you’ll discover the tools to create the most flexible, reliable, and bulletproof Web designs. And you’ll finally be able to persuade your clients to adopt innovative and effective techniques that make everyone’s life easier while improving the end user’s experience. This book’s seven chapters deconstruct various aspects of a case-study Web site for the Tugboat Coffee Company, focusing on aspects that make it bulletproof and demonstrate progressive enrichment techniques over more traditional labor-intensive methods. Subjects covered in this book include: building for unanticipated future useprogressively enriching designs using CSS3 propertiesusing RGBA color for transparency with an alpha channelmodular float managementcrafting flexible frameworksfluid layouts using grid-based design principlescraftsmanship details on typography, jQuery, and shifting backgroundsThe video included with this special edition features author Dan Cederholm as he illustrates 10 essential Web design guidelines. Enhancing the content in this book, the Handcrafted CSS: Bulletproof EssentialsDVD will arm you with a checklist to make your next project a flexible, adaptable, and wellcrafted design.
作者: (美)埃森·拉赛尔(Ethan M.Rasiel)著
简介:对于管理界而言,麦肯锡就像珠宝中的名牌Cartier一样。没有哪一家咨询公司能像麦肯锡公司这样,既闻名遐迩、成就非凡、大受吹捧,又守口如瓶。这一具有传奇色彩的战略思想库培养了许多世界上最出色的管理思想家和商界领袖。 像汤姆·彼得斯、肯尼奇·奥玛、乔恩·凯任巴齐这样的商界巨子,正是在麦肯锡培养了自己像激光般犀利的逻辑和敏锐性。而IBM的卢·戈斯特纳、美国运通的哈韦·葛鲁伯这样的企业巨擘,则把他们在麦肯锡学到的战略思维用于经营这些世界级公司的实践。 《麦肯锡方法》披露了麦肯锡小心守护的一系列管理技巧——那些可以帮助任何水平的任何人像麦肯锡顾问一样思考的工具。在这本书中,原麦肯锡分析专家埃森·拉塞尔提供给大家一套强有力的方法,哪怕是最为复杂的商业问题,在这套方法面前也会迎刃而解。 这是一套你可以在任何组织中运用的方法。 在总结自己在麦肯锡第一线工作数年的经验并大量采访现在以及过去的麦肯锡咨询顾问的基础上,拉塞尔带你走进了一个天地(用麦肯锡的话说,叫作“项目”),以便让你弄明白,在日常的生活中,如何才能从麦肯锡经严格锤练总结出来的管理分析技巧中获益。一旦你走进麦肯锡的世界,你就会学到这样一些内在的秘诀: ●80/20规则——这是提示管理咨询真谛的最也不起的规则之一。 ●“电梯测试”——让你明白为什么最好在30秒甚至更短的时间里把自己的主意概括出来。 ●为什么问题不会永远是问题。 ●蜀定你的前提,这是把你由问题引向解决方案的路线图。 ●成功地进行收集信息的谈话的7个要诀。 ●为你的情况说明“预先布线”以确保成功的秘密。 ●高效沟通的3个构成要素。 ●如何应付“讨债鬼”似的团队成员或难以打交道的同事。 ●如何让整个企业接受你的方案。 在《麦肯锡方法》一书中,拉塞尔带你走进了麦肯锡的新兵训练营,这样你就可以成为你自己的“咨询顾问”,从而捕捉到无坚不摧的解决方案去对付棘手的商业问题。无论你是试图应付复杂战略问题的高级主管、经理人员或企业所有者,还是正在努力提高效率和效益以便在企业中有所建树的商界职员,《麦肯锡方法》都为你提供了富于勇气而又令人着迷的通向商界成功这路的指导,这条成功这路正决定着今日麦肯锡公司的管理思想的方向。
作者: (美)艾森·拉塞尔(Ethan M. Rasiel)著;张薇薇译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简介: 本书从五大方面揭示了麦肯锡工作的小窍门,作者从麦肯锡思考问题的 方法开始,不仅介绍了麦肯锡解决商业问题的方法,同时也介绍了其于无声 处听有声的推销方法。想知道麦肯锡的生存之道吗?想知道如何敲开麦肯锡 这个顶级公司的大门吗?想知道关于麦肯锡最有价值的回忆吗?在麦肯锡方 法的背后透视和规划了职场人的职业之路,本书是走向职场的必读之物。
Generation existential:Heidegger’s philosophy in France, 1927-1961
作者: (美)伊森·克莱因伯格(Ethan Kleinberg)著;陈颖译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2010
简介: 德里达说:在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任何严密的哲学家都无法回避与 海德格尔的“争论”。 海德格尔的学说在法国扎根的过程是紧张的,也常常激起人们的强烈情 感,不断重现的海德格尔事件说明了这一点。伊森·克莱因伯格研究了1927 至1961年间海德格尔哲学在法国受到的最初三轮“解读”,追溯了从海德格 尔开始经过布朗肖和列维纳斯、梅洛-庞蒂及拉康直到米歇尔·福柯、雅克 ·德里达的思想以及在20世纪60年代崭露头角的一代思想家之间的传承关系 ,也讨论了海德格尔政治选择的复杂性质以及这些选择的后果问题。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5-1-1
简介: 本书系统讲解了使用Express开发动态Web应用的流程和步骤。作者不仅讲授了开发公共站点及REST API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讲解了构建单页、多页及混合Web应用的规划方式及最佳实践。具体而言,第1~5章介绍Node 和Express,搭建一个示例网站的骨架,讨论测试和QA。第6~12章介绍Node中更重要的结构,讲解模板,介绍cookies、会话和表单处理器,探讨中间件以及从服务器发送电子邮件。第13~15章讨论持久化、URL路由、API的编写、流行的MVC范式。第18~22章讨论安全、社交媒体集成以及网站的调试、启用和维护。本书适合所有前端和后端开发人员阅读。
作者: Ethan Watrall,Jeff Siarto著;O’Reilly Taiwan公司编译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简介:你将从《深入浅出web设计》学到付么? 你曾经希望看看书就能学到真正的网站设计吗?曾经想过该如何同时达成让网站看起来美观,又能有效率地沟通信息,还要通过可访问性与可用性的策略吗?br] 《深入浅出web设计》正是精通上述主题的秘笈。我们将学到如何设计一个绝佳、用户友好的网站,上谈客户需求,下说手绘分镜表,乃至完成在线所需的html与css主文件……而且会有一个真正可以运作的网站!br] 为何《深入浅出web设计》看上去如此不同?br] 各位的时间都很宝贵,不值得拿来与新观念搏斗。所以我们根据最新的认知科学与学习理论,设计出一套复合感官学习体验。《深入浅出web设计》使用丰富精美且符合大脑运作方式的视觉设计,帮助各位吸收知识,而不是以厚重的文字催促各位入眠。
作者: 陶洁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04月
简介:
《美国文学选读》由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陶洁主编,参编人员均为著名高校知名学者。本书充分汲取国内外文学选读教材的编写特色,精心选取美国文学***具代表性的篇段,加以简明清晰的注解,使读者能够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掌握美国文学发展的脉络,梳理不同时期的名家名著。本书主要的特色与创新有:
**,在作家的取舍方面,凡是已经成为经典的本书仍然收入,同时还增加了比较多的当代作家,帮助学生了解美国文学的新发展和新动态。
第二,考虑到美国文学的多元化发展,本书所选的作家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在主题、手法、文体风格或种族、性别等方面有一定的代表性。
第三,为了提高学生对文学的鉴赏水平,本书有意识地选用了不同文体的作品。
第四,本书中的作者生平简介及作品赏析简明扼要,补充提供了进一步阅读的篇目和参考书,旨在引导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自主扩展学习。
第五,为了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积极性,本书编者并不仅仅按照一学年18周准备材料,而是提供了22周的内容,尤其是诗歌,每一单元都介绍两个以上有代表性的诗人。这个做法,不仅给教师有选择余地,也使学生有了扩大知识,提高学习兴趣的机会。
此次是2版修订。
【目录】
前言…………………………………………………………………………………… 1
绪论…………………………………………………………………………………… 1
**单元………………………………………………………………………………… 1
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本杰明·富兰克林……………………………………… 1
Autobiography…………………………………………………………………………………… 1
第二单元………………………………………………………………………………… 10
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 10
Self-Reliance …………………………………………………………………………………… 10
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亨利·大卫·梭罗…………………………………… 21
Walden ………………………………………………………………………………………… 21
第三单元………………………………………………………………………………… 28
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纳撒尼尔·霍桑……………………………………… 28
Ethan Brand …………………………………………………………………………………… 28
第四单元………………………………………………………………………………… 40
Herman Melville(1819—1891)赫尔曼·梅尔维尔………………………………………… 40
Moby-Dick …………………………………………………………………………………… 40
第五单元………………………………………………………………………………… 45
Walt Whitman(1819—1892)沃尔特·惠特曼……………………………………………… 45
Song of Myself(I, II, VI & LII) ……………………………………………………………… 46
Emily Dickinson(1830—1886)埃米莉·狄金森…………………………………………… 53
Hope …………………………………………………………………………………………… 54
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 …………………………………………………………… 55
Edgar Allan Poe(1809—1849)埃德加·爱伦·坡…………………………………………… 58
The Raven ……………………………………………………………………………………… 59
第六单元………………………………………………………………………………… 64
Mark Twain(1835—1910)马克·吐温…………………………………………………… 64
The £1,000,000 Bank-Note …………………………………………………………………… 64
第七单元………………………………………………………………………………… 78
Henry James(1843—1916)亨利·詹姆斯…………………………………………………… 78
The Real Thing ………………………………………………………………………………… 78
第八单元………………………………………………………………………………… 95
Sherwood Anderson(1876—1941)舍伍德·安德森……………………………………… 95
A Story Teller’s Story ………………………………………………………………………… 95
Ezra Pound(1885—1972)艾兹拉·庞德…………………………………………………… 104
1
美国文学选读( 第二版)
A Girl ………………………………………………………………………………………… 104
Wallace Stevens(1879—1955)华莱士·史蒂文斯………………………………………… 106
The Snow Man ……………………………………………………………………………… 106
Robert Frost(1874—1963)罗伯特·弗罗斯特…………………………………………… 108
Love and A Question ………………………………………………………………………… 108
William Carlos Williams(1883—1963)威廉·卡洛斯·威廉斯…………………………… 111
The Uses of Poetry …………………………………………………………………………… 111
Langston Hughes(1902—1967)兰斯顿·休斯…………………………………………… 113
TheWeary Blues ……………………………………………………………………………… 113
第九单元……………………………………………………………………………… 116
Eugene Gladstone O’Neill(1888— 1953)尤金·格拉斯通·奥尼尔……………………… 116
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 ……………………………………………………………… 116
第十单元……………………………………………………………………………… 134
F. Scott Fitzgerald(1896—1940)弗·斯科特·菲茨杰拉德……………………………… 134
Winter Dreams………………………………………………………………………………… 134
第十一单元…………………………………………………………………………… 149
William Faulkner(1897—1962)威廉·福克纳…………………………………………… 149
Barn Burning ………………………………………………………………………………… 149
第十二单元…………………………………………………………………………… 162
Ernest Hemingway(1899—1961)厄内斯特·海明威…………………………………… 162
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 …………………………………………………………………… 162
第十三单元…………………………………………………………………………… 167
Ralph(Waldo)Ellison(1914—1994)拉尔夫·埃里森…………………………………… 167
King of the Bingo Game ……………………………………………………………………… 167
第十四单元…………………………………………………………………………… 176
John Updike(1932—2009)约翰·厄普代克……………………………………………… 176
Separating …………………………………………………………………………………… 176
第十五单元…………………………………………………………………………… 185
Saul Bellow(1915—2005)索尔·贝娄……………………………………………………… 185
A Silver Dish ………………………………………………………………………………… 185
第十六单元…………………………………………………………………………… 205
Robert Hayden(1913—1980)罗伯特·海登……………………………………………… 205
ThoseWinter Sundays………………………………………………………………………… 205
Robert Lowell(1917—1977)罗伯特·洛威尔……………………………………………… 208
Man andWife ………………………………………………………………………………… 208
Allen Ginsberg(1926—1997)艾伦·金斯堡……………………………………………… 211
Howl ………………………………………………………………………………………… 211
Robert Creeley(1926—2005)罗伯特·克里莱…………………………………………… 215
Water Music…………………………………………………………………………………… 215
2
目录
Sylvia Plath(1932—1963)西尔维娅·普拉斯……………………………………………… 217
LastWords …………………………………………………………………………………… 217
第十七单元…………………………………………………………………………… 220
Edward Franklin Albee(1928— )爱德华·富兰克林·阿尔比………………………… 220
Who’s Afraid of VirginiaWoolf? …………………………………………………………… 220
第十八单元…………………………………………………………………………… 230
Toni Morrison(1931— )托妮·莫里森………………………………………………… 230
Beloved ……………………………………………………………………………………… 230
第十九单元…………………………………………………………………………… 237
Maxine Hong Kingston(1940— )汤亭亭……………………………………………… 237
TheWomanWarrior ………………………………………………………………………… 237
第二十单元…………………………………………………………………………… 249
Leslie Marmon Silko(1948— )莱丝莉·摩门·西尔柯………………………………… 249
Lullaby………………………………………………………………………………………… 249
第二十一单元………………………………………………………………………… 256
Robert Bly(1926— )罗伯特·布莱……………………………………………………… 256
The Buried Train ……………………………………………………………………………… 256
John Ashbery(1927— )约翰·阿什贝利……………………………………………… 258
And Ut Pictura Poesis Is Her Name ………………………………………………………… 258
Adrienne Rich(1929— )艾德里安娜·里奇…………………………………………… 261
Diving into theWreck ………………………………………………………………………… 261
Robert Pinsky(1940— )罗伯特·平斯基……………………………………………… 266
To Television ………………………………………………………………………………… 266
Rita Dove(1952— )丽塔·达夫………………………………………………………… 269
My Mother Enters theWork Force …………………………………………………………… 269
Gary Soto(1952— )加里·索托………………………………………………………… 272
Mexicans Begin Jogging ……………………………………………………………………… 272
How ThingsWork …………………………………………………………………………… 273
第二十二单元………………………………………………………………………… 275
David Alan Mamet(1947— )大卫·艾伦·马麦特……………………………………… 275
Oleanna ……………………………………………………………………………………… 275
3
作者: [美]Ethan Winer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5-5-1
简介:本书采用了400多张图片和照片进行解释说明,因此,这本简单易懂的书可以让你对音频理论与实践有一个深入了解。作者伊森温纳(Ethan Winer)借用基本常识、平实的语言以及少量的简单数学,使你无需具备工程学位就能理解最高深、最高技术水准的音频知识。如果你是一位中、高级的录音师或发烧友,那你一定已经对音频的基本工作方式有所了解了。那么本书将带你超越这一层次,本书把音频概念、听觉感知理论和声学理论、乐器物理学以及电子技术基础等知识交织在一起,展示了它们彼此间的关系,本书不仅仅是向您展示如何使用音频设备,诸如均衡器和压缩器,温纳介绍的是它们的内部工作方式,技术规格及如何测量等。全书包含实用小窍门、技巧、建议,以及大量的技巧揭秘。本书所有讲解与平台无关,适用于Windows和Mac操作系统,也适用于大多数软、硬件。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6年3月
简介:随着数据科学的热门,数据的优化、整理以及如何处理不良数据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本书通过处理不良数据,进行数据清理的案例,向读者展示了处理数据的方法。本书共有19章,从6部分向读者展示了使用和清理不良数据背后的理论和实践。第1部分是Grubby的动手实践指南,它向读者介绍了驾驭、提取数据的方法,如何处理文本数据中的数据以及Web开发中碰到的数据问题。第2部分是让人充满意外的数据,它向读者介绍了数据也会“撒谎”。第3部分是方法,它向读者介绍了处理不良数据的一些方法。第4部分是数据存储和基础设施,它向读者介绍了如何存储数据。第5部分是数据的商业化,它向读者介绍了如何避免数据处理的一些误差。第6部分是数据策略,它向读者介绍了如何追踪数据、评估数据质量以及构建数据质量相关平台等。本书适合数据科学家、数据处理和整理相关开发人员阅读。也适合想要进入数据处理领域的读者阅读。
作者: (美)艾森·拉塞尔(Ethan M.Rasiel),(美)保罗·弗里嘉(Paul N.Friga)著;张涛,赵陵译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2002
简介:麦肯锡公司由于对客户的商业形势做出明晰而有深度的分析,并提出独创性的有效解决办法而闻名全球。麦肯锡在保护其革命性的方法不受竞争对手的仔细研究上也获得了成功。 现在,《麦肯锡意识》一书摒弃这一阻碍,揭示了麦肯锡的顾问们能够始终展现其魔力的方式,以及如何使用这些方法在雇员数从10名到10 000名不等的公司里获取非凡的效果。本书具有的见解以及书中为形成麦肯锡意识而进行的头脑风暴练习,使得本书成为一本颇有深度的指导书,从而使麦肯锡方法应用到各个行业和组织中。 本书采用循序渐进的办法,从各个角度审视了麦肯锡的奥秘。企业主、经理、顾问和团队领导者可以关注对于以下问题所采用的综合性的处理方法: 采用麦肯锡的MECE(彼此是独立的,联合起来却是摧毁性的)进攻方式。 构造商业问题,使其在严格基于事实的分析之下容易受到影响。 使用同样基于事实的分析——与内心中的本能相结会——做出战略决策。 进行有意义的面试并且有效总结面试的内容。 分析数据并找出“该怎么办”。 与所有相关的决策制定者清楚地交流基于事实的解决办法。在任何一个组织里获得和管理知识,使组织价值最大化。 因为组织问题几乎不可能以真空形式存在,《麦肯锡意识》讨论了这些方法,但更多的是帮助你获得有用和明智的解决办法。它直指方法的渊源——前任麦肯锡的顾问们,现在则处于全球各个组织中的领导地位——带给你当今惟一以实现为基础、以解决问题为驱动的眼光来看待的著名的麦肯锡意识论。
Always on:how the iPhone unlocked the anything-anytime-anywhere future-and locked us in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简介: 所属分类:计算机网络 >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 iphone最初发布时,史蒂夫?乔布斯把它称为融合了ipod、手机和无键盘手持计算机三种产品的革命性产品,但可能连他都没有想到它会带来如此巨大的变革。当苹果公司推出了应用商店并将其对外界开发人员开放时,就如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iphone应用层出不穷,目前数量已有数十万之巨。 配备了为数众多的应用,iphone的功能开始急遽扩充,它已经远远不是一个普通的手机或手持设备了。实际上,正如本书作者所言,它将引领我们步入“永远在线”的未来,我们将可通过超乎想象的卓越设备灵活而持续地连接网络,并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做任何事情!这一点,将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它像一把双刃剑,既会令人难以置信地推动个体和社会的进步,也会牺牲一定的个人隐私和创作自由。 本书首次全面探究了苹果公司那种威力无穷的垂直整合商业模式,阐释其不同寻常的深远意义,并启发读者对它所昭示的社会变革作深刻的思考。 开篇语 1 第1章 追求完美 6 web之路 9 有效的商业模式 14 简单平板的天才设计 16 itunes的诞生 19 第2章 新的疆域 21 大爆发 25 竞争 28 超越手机 30 第3章 永远在线的社会 34 教育的重启 37 随叫随到的医生 41 永远在线的警察 45 世界都在看 48 永远在线的社会 50 第4章 摩天大楼般的商业 51 星巴克的登顶之路 55 苹果的垂直复苏 59 微软的 windows手机重启计划 65 垂直的未来 71 第5章 控制权之争 74 媒体的未来 77 不许改动我 82 一种“开放的”选择 86 互联网和“不联网” 89 移动之魂 93 第6章 更聪明还是更愚蠢 95 破碎的注意力 98 过载的大脑 104 第7章 变得更好,还是变得更差 111 游戏开始 113 魔镜,魔镜 116 一个字的价值 118 连网的上班族 123 对于新媒体的旧恐惧 126 第8章 断开连接 127 连上数据 132 生活的黑客 135 第9章 i间谍:隐私终结者 141 偷窥者 143 数据挖掘机 148 搜查权依旧 152 隐私真的如此重要吗 154 第10章 完美的前景 158 增强现实 159 数据服饰 163 活生生的机械人 165 无所不在的眼睛 168 知名苹果专栏作家剖析未来之路? 全面探究苹果公司引领的垂直整合商业模式? ? “永远在线”的利与弊,触及现代人的呼吸与灵魂 第 1 章 追 求 完 美 iphone把所有人都愚弄了。就连史蒂夫?乔布斯在2007年介绍这款没有键盘的玩意儿时都不怎么清楚他手中拿着的到底是什么。 “今天,我们将要介绍3款革命性的产品,”乔布斯在macworld expo的主题演讲中说道,“一款ipod、一款手机,以及一款因特网通信设备。一款ipod、一款手机……” 他停顿了一下。 “你们听明白了吗?这并非3台独立的设备。这只是一台设备。我们叫它iphone。” 只是3种东西吗?讨巧地说,当我撰写本文时,iphone已经集数十万种东西于一身了,而且它的功能还在不断增加,这都多亏了“应用”,它们为这款手持设备平添了无穷无尽的功能。iphone不仅仅是一款网络浏览器、一款手机和一款ipod,而且还是狙击手的弹道计算器、市场行家的条形码扫描器、音乐人的吉他调音器、摄影爱好者的照片编辑器,以及其他许多许多东西。 在很多方面看来,iphone都是首款几乎实现了我们对于完美之物的梦想的装置——一机在手,万事不愁——就像至尊神探迪克?特雷西的无线电通信手表,或者詹姆斯?邦德那部可以开锁和扫描指纹的手机一样。这样一款设备的吸引力是无法抗拒的,它那小巧的机身已经无关紧要,而应用成了它的主人所需要的一切。 但是,iphone在发布的第一天,看似对于竞争对手来说并不构成什么威胁(至少他们当时是这么说的),直到后来苹果才掀起了这样的一阵狂潮。虽然苹果把一款富网页浏览器、一款最先进的地图应用程序和一款重制的ipod媒体播放器都塞进了iphone之中,但是很多竞争对手的手机也都提供了类似的功能。不仅如此,iphone刚上市时的价格高达500美元——功能少,价格高,这就是当时评论家们的说法。 “这是世界上最昂贵的手机,而且由于它没有键盘,故而不是一台很好的电子邮件收发机,因此并不能吸引商务用户,”微软的ceo史蒂夫?鲍尔默在2007年1月接受cnbc采访时说,“我,我大致看了看它,我觉得,嗯,我还是更喜欢我们的战略。我非常喜欢。” 也许当乔布斯介绍iphone时,微软的鲍尔默遗漏了一个更关键的地方。比这款手机本身意义更为重大的是隐藏在其背后的商业行动。乔布斯秘密地与at&t协商,并签下了一份在美国的独家运营合约,而在当时他都没有向该运营商展示过这款手机。这是前所未有的:按理说应该由移动运营商和制造商来决定手机需要具备的功能,然后他们会向操作系统开发商发出一系列严格的指示。但是,乔布斯在亲自督阵iphone的设计和体验之后,从运营商那里抢得了控制权,而苹果就此成功改写了无线领域的游戏规则。结果,苹果就能够紧紧掌控iphone的操作系统和硬件的设计,让用户可以享受为他们量身定做的移动体验,而不再对运营商言听计从。 在iphone的余波之下,到了2009年的第三季度,微软相比上一年第三季度已经失去了 windows mobile近1/3的市场。面对这惨淡的数据,微软之后只得承认了 windows mobile的弱点。同时,苹果的iphone平台则迎来了良好的增长态势,市场占有率从12.9%提升到了17.1%。而到了2010年年底(此时苹果已经售出了7350万部iphone )微软急切发布了它的应对法宝—— windowsphone 7,这款操作系统运行在,你猜对了,多点触控的手机上且有些还不带键盘。在撰写本文时,虽然 windowsphone 7已经在2010年年末发布了,但微软在智能手机的赛场上依然只是一条小鱼。这家软件公司甚至还和诺基亚这个同样因为没有及时应对iphone所引发的变革而节节败退的巨头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制作手机,希望能够迎头赶上。评论家们并不确定这样的联盟是否能扭转局势,因为第一部运行 windows系统的诺基亚手机要到2012年才能上市。 由于不受运营商影响,iphone的触摸屏体验对消费者非常友好,但这只不过是让iphone成为大热点的第一个原因而已。苹果在2008年7月发布了第二代iphone,标价为200美元,并且引入了一个蓝色的泡泡图标:应用商店。应用商店是一款杀手级的应用,让苹果一跃领先于所有的竞争对手。 应用商店在这一领域弹奏出了几个独特的音符。它让iphone的用户可以访问由全世界开发者编写的丰富的第三方应用资源。在上线首日,应用商店上就发布了552款应用。到2011年,应用商店的应用数量累计已经超过了40万款。由于提供的应用能够满足各种需求,苹果之前发售的那一款设备有可能取代你想要购买的任何一款硬件设备。 iphone带来的一个现实情况是:我们有可能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得到我们所需要的任何东西。而结果就是,一切都改变了——从人们进行社交互动的方式到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方式,从我们完成工作的方式到公司制作产品的方式。 你一定想知道是什么让iphone和应用商店如此特别。iphone是如何提供“任何事情、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体验呢?这不正是因特网数年来承诺为我们实现的梦想吗——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带给我们想要的任何数字化的东西? 结果,网络不足以做到这一点——也可以说,它做过头了。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它。 web之路 因特网经历了许多年,已经演变成了一个庞大的核心,它承诺可以让我们按需访问所有类型的数据。在这一承诺的实现上,它是无可指摘的。问题在于因特网提供的信息过多,而浏览器也太笨。我们如今拥有的数据太多了,都不知道该如何利用它们。因此,这如同宇宙一般持续扩张的因特网实在是太过庞大了,仅凭搜索引擎和网页代码,远远无法按我们需要的方式将这些数据整合到我们的生活之中。 浏览器成为了一个笨重的界面,不过情况并非一直如此。20世纪90年代,因特网浏览器正处于革新大爆发的中央地带,当时各大公司正在网页市场的主导权上一决雌雄。由吉姆?克拉克(jim clark)和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领头的网景( netscape,开始叫做mosaic公司)公司依靠通过“扩展”的形式呈现的动画、音频和视频之类的当时全新的html性能一马当先,当时的开发者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大量开发了那些“扩展”。直到1995年,网景已经占据了80%的浏览器市场。如果你当时在网上冲浪的话,用的很有可能就是网景。当然了,对这样庞大的数字产生了兴趣的不是别人,正是微软,为了挑战网景,它发布了自己的浏览器——inter net explorer。虽然微软落后了几年,但是由于一个主要特点(inter net explorer从一开始就是免费的),它很快就赢得了极高的市场占有率。 网景和微软在1995年和1996年间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它们的浏览器中,发布了一个又一个的更新、一个又一个的测试版。当这两个浏览器都进入了第四代时,微软这个巨人终于迎头赶上,踩在了网景头上。网景于1998年消亡了,后来重生为mozilla——一个自由、开源的平台。这对于网景的粉丝来说是个好消息,但是许多技术专家都一致认为,微软的胜利使网页标准的发展速度大幅下降了。微软和网景竞争的动机终究不是为了改革网络,而是想占据前沿领域,避免落人之后——历史证明这是微软一向的做法。但是,网页浏览体验在 netscape 1.0之后就再也没有发生过本质的变化了。 在之后的数年内,浏览器领域几乎没有发生任何革新。在新版本的inter net explorer中,微软将关注点放在了安全功能上。直到很久以后,火狐(firefox)在2003年的首次露面才让我们看到浏览器的一些变化:第二代火狐提供了扩展(或称插件),它允许任何程序员通过创建新的实用程序来强化人们的浏览体验。但是在这之后,浏览器的革新就进入了平稳时期——即使是在2008年firefox 3发布时,mozilla高调宣称为重大“革新”的“智能地址栏”(当在地址栏中开始输入时,它可以自动寻找过去访问过的站点)也是一样。浏览器的革新开始停滞不前,相比我们用于在网上冲浪的计算机的快速发展,浏览器体验的进化显得非常缓慢。 火狐的最初创造者之一,现在供职于facebook的乔?休伊特(joe hewitt)这样叙述道:“在五六年前,网络技术的发展完全停止了。在过去1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它都没有任何进展,直到2008年情况才有所改善。浪费的那6年时间到现在还依然在让我们还债。”他接着说,“而与此同时,苹果却在一个这些公司曾经有能力占据的平台上推广着这种应用商店的模式。他们每年都能给这个平台增加大量新东西。” 但是在我们谈及移动应用之前,可不能把搜索引擎给忘了。搜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它让网络的可用性呈指数上升,而且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因特网曾经是高校科研人员、技术专家和军方专用的,所以寻找信息在当时毫无挑战性。然而, 1993~1996年,因特网有了大规模的急剧发展,从130个站点增加到了60万个以上。搜索的难度不断积累,成为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将由alta vista、雅虎(yahoo),以及后来的谷歌(google)来解决。约翰?巴特尔(john battelle)是《连线》的合作创始人,也是《搜》(the search: how google and its rivals rewrote the rules of business and transformed our culture)一书的作者,他对复杂难解的因特网问题进行了极为恰当地总结:“这种庞大性导致了另一种网络盲目性:我们知道存在着某样我们也许想要寻找的东西,但是却不知道该如何去找的这样一种感觉。于是我们抱着这东西会通过某种方式找到我们的希望,开始了搜索。” 曾经,马修?格雷(matthew gray)的“流浪者”(wanderer)在网络上“爬来爬去”,给它所发现的每一个站点建立一个索引,而如今搜索已经从这个机器人软件进化成了谷歌的大规模超文本网页搜索引擎。谷歌最终凭借其评分算法在这场搜索游戏中击败了altavista和excite,获得了胜利。这种算法起源于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在斯坦福大学带领的一个叫做backrub的计算机科学项目。这二人所关注的不仅仅是链接行为,也注意到了回链行为。佩奇和布林发现在研究了有多少个站点回链某个特定站点以后,我们就可以对这个站点的重要性进行评分——这就同学术论文在被其他学术论文引用以后会得到更高的可信度类似。而且不仅如此,backrub还会将链接到某个站点的所有站点的评分考虑进去,再来判定前者的评分。所以,谷歌并不是仅仅根据字符串一股脑地给出所有搜索结果,而是会基于某种聪明的数学算法,根据这些结果的重要性对其排序。 让谷歌比竞争对手们显得老练得多的就是这种算法,但这些还只是初级阶段。现在搜索已经非常强大而实用,但搜索的问题依然只解决了一部分。谷歌的工程副总裁伍迪?曼波(udi manber)认为搜索的问题只解决了5%,而这正是搜索技术的天性:搜索在找出答案的同时,永远都会提出新的问题。 当转向移动网络时,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搜索是为家用计算机或者办公计算机建立的工具,而家中和办公场所基本上就是我们使用搜索最多的地方了。“搜索流量在早上会增加,在傍晚又会迎来一个高峰,因为我们在那个时候全都打开了电脑,搜索电影票、家政服务,或者搜索本地的水管工来修理漏水的管道。”巴特尔写道。 那么,当我们走路、开车,或者在实体商店里购物时又如何呢?突然之间,原来的平衡就被打破了。在户外或者路上时,搜索行为就会不可避免地被较低的连接速度和智能手机的小屏幕严重影响。而且,搜索依然是一种多步操作:在查询框中输入、进行搜索、选择某个页面,然后加载内容。对于移动体验而言,搜索完全不够理想。虽然搜索这一工具极大地改善了计算机上的网页浏览体验,但是对于智能手机所开辟的永远在线的生活方式来说,还有许多地方可以改进。在移动体验方面,搜索还不够智能,而这正是苹果试图通过原生应用改善的主要部分。 更糟糕的是,当网页浏览器进入智能手机时,其性能会更差。它们无法支持我们在计算机上多年以来习以为常的许多富网页功能。由于这些限制,网页开发者都会减少其移动版站点的功能,甚至都懒得去做移动版本。针对这一情况,苹果在首款iphone中史无前例地引入了富html移动浏览器,这是一个重大举措,因为它激励了许多网页开发者为iphone(以及那些仿制品)重新设计站点,接着移动网络就很快成熟了。 “让移动网络的可用性得到了无限提高的正是移动版safari和iphone。”我的同事迈克尔?卡洛雷说,他是wired.com网站 webmonkey板块的编辑,多年来研究并报导网络领域的相关内容。他说,“在那之前的动因主要都是功利主义,或者只是新鲜感而已。” 当乔布斯在2007年宣布开发者可以为iphone编写网络应用时,这听上去是个好消息。但是光有一款富网页浏览器和一款可以运行网络应用的操作系统还不够,几个月以后,还是几乎没有多少人编写网络应用。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这方面赚不到什么钱——在网络上或者在浏览器中没有一个有凝聚力的商业平台能让网页应用成为盈利的商机。(编程爱好者们在试水无足轻重的共享软件市场时,就已经从失败中吸取到这一教训。) 为让iphone平台与众不同(并且具有竞争力),苹果需要招募一些开发者来制作第三方应用。说到底,这就是微软锁定其在桌面操作系统领域统治地位的一个手段:绝大部分软件开发者都为 windows而非mac制作游戏和应用。苹果需要为iphone召集开发者,而为了做到这一点,苹果必须提供一点刺激。 乔布斯对此了然于胸。 有效的商业模式 “那如果你是一名开发者,你已经在一款令人惊叹的应用上花了两个礼拜,也许更长的时间,你有什么梦想吗?”在2008年3月,激情洋溢的乔布斯对着苹果总部会议室中满座的软件开发者和记者说道,“你的梦想就是把它呈现在每一位iphone用户的面前。今天我们还做不到这一点。大部分开发者都没有这样的资源,即便是大牌开发者要将应用送到每一位iphone用户面前都要经历百般曲折。而我们,就是要解决这个困扰每一位无论是新手还是大师的开发者的问题。” 乔布斯挥动手臂的幅度非比寻常——这令人想起韦利?旺卡[willy wonka,金?怀德(gene wilder)饰演]热情招呼人们走进其巧克力工厂的情景。很明显,他激动万分。 “我们的方法是采用应用商店,”他说,“这是我们所编写的一款将应用发送到iphone上的应用程序。而且,在下次发布软件新版本时,我们将把它置入每一部iphone之中。这样一来,我们的开发者们就可以通过应用商店接触到每一位iphone用户了。我们将使用这种方式将应用发布到iphone上。” 这的确有效。开发者真的赚到了钱,只不过有的人赚得多,有的人赚得少。还有一些人甚至一夜暴富: 2008年9月,独立程序员史蒂夫?德莫忒尔(steve demeter)称,他在短短两个月里凭借其益智游戏trism(重力方块)赚到了25万美元,这款游戏的单价为5美元。也许,在德莫忒尔的经历中最诱人的部分就是trism成为了“独立游戏”的典范:他几乎完全凭一己之力做出了这款游戏,期间仅花500美元请了一位设计师帮了个忙,最后通过twitter和其他的社交网络工具自行发布了这款游戏。 作为一名收入不高的记者,一看到德莫忒尔拿出来向我证明其成功的银行对账单,我就惊呆了。在那个月月末,有一笔高达9万美元的进账,对方正是苹果。德莫忒尔炫耀道,最棒的一点在于他根本就没有想要赚钱。 “我真的没有考虑过钱的问题,”德莫忒尔告诉我,“我收到了一封电子邮件,我猜那是一位约摸50岁的女士发来的,她说:‘我并不常玩游戏,但是我非常喜欢trism。’这就是我制作游戏的动力。” 德莫忒尔成了应用传奇的宣传代表。苹果尽一切可能利用trism的成功,在媒体报道中强调它的热卖,甚至还拍了一部纪录片,在发布会上播放。 6个月后的2009年1月,一个更加成功的例子出现了,独立程序员伊桑?尼古拉斯(ethan nicholas)超越德莫忒尔,在1个月内凭借坦克火炮类游戏ishoot赚取了60万美元。尼古拉斯的故事要比德莫忒尔的更具传奇色彩。当时他是sun公司的工程师,在轮班之余,他一手抱着年仅1岁的儿子,另一只手则编写程序,每天在ishoot上钻研8小时。因为没有多少闲钱去买书来学习如何编写iphone应用,所以他是通过浏览网站内容自学成才的。 当ishoot在10月刚刚发布时,销售状况在一段时间内并不乐观。接着,尼古拉斯就挤出了些空闲时间,编写了这款应用的一个免费版本——ishoot lite(ishoot精简版),并在1月发布。接下来,他的策略便是在ishoot lite中给售价3美元的完整版ishoot打广告。免费版本被用户下载了240万次,并且吸引了32万对ishoot lite持满意态度的玩家为ishoot买单。这款游戏一跃成为冠军,而且霸占这个宝座长达26天。就在ishoot荣获冠军的那天,尼古拉斯辞掉了他的工作。 “虽说下个月我不能成为百万富翁,但是如果到今年年末我都还没有成为百万富翁,那可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当ishoot还稳坐头把交椅时,尼古拉斯对我说道,“要不是缴了税,我现在就已经是百万富翁了。” 虽然当初德莫忒尔和尼古拉斯在跟我交谈时都感觉前途一片大好,但是几个月以后,事实表明他们的成功主要靠的是运气。在2009年10月接受《新闻周刊》采访时,德莫忒尔说trism销量下降以后,他实际上将在应用商店里赚来的钱投入了股票市场中才变得更加富有了。尼古拉斯与他的经历类似,之后再也没有开发出如同ishoot那样的热卖作品,他在接受《新闻周刊》采访时说很害怕自己只是昙花一现。 新闻界,包括笔者在内,很快就给移动应用的商机贴上了数字淘金的标签。虽然这听起来似乎是个挺恰当的比喻,但一些不那么成功的开发者感觉这种说法有点哗众取宠。在19世纪中叶的加州淘金热中,只有少数幸运儿一夜暴富,但也正是他们吸引了整片大陆上无数热切的“49淘金者” 。同样,只有很少一部分iphone开发者淘到了数字金矿,而其他人则只能淘到些金属块或者根本一无所获。无数程序员在发财梦的吸引之下热情地注册账户,开始生产iphone应用。 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裂,应用商店成为了一片新生的数字疆域。而当业界巨人们占据着硅谷,新兴公司和独立程序员们很快意识到了,他们可以通过编写移动应用在夹缝中求生存。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他们发布了将近40万款应用。 简单平板的天才设计 iphone吸收了苹果的核心理念——软件是硬件成功的关键要素——并将其发扬光大。苹果将iphone做成了一块只有一个按键和一块触摸屏的简单平板,它独特的力量都蕴藏在底层的操作系统之中。可定制的、直观的操作界面,结合支持该设备的大量第三方应用,使得iphone成为了各种用户的首选手机产品,包括普通消费者、专业级用户、教师、学生、医生,甚至还有美国军方,他们正在试验将iphone运用到战场上。此外,苹果并不排斥那些没有太多钱的年轻客户,特别针对他们推出了ipod touch,将它称为没有手机功能的iphone再恰当不过了,你不需要每月为它支付电话账单。截至2010年,苹果的iphone和ipod touch用户已达1.2亿。 iphone应用解决了网络和搜索在移动应用程序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iphone应用只能在iphone上运行,这就意味着它们经过了优化,可以充分利用iphone本身的处理器,gps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应用读取数据的速度就更快了,而且它们更加智能,能够采取针对某一应用的特定方式来获取信息。(例如,yelp应用会根据iphone的地理位置,在yelp数据库中只搜索在你附近的饭店和娱乐场所。)不仅如此,iphone应用和计算机应用不同,你只需点击一个按钮,它就能自动运行和安装软件更新来进行自我维护,而在pc上则必须访问各个站点,下载文件,然后手动更新软件。可见,与iphone和应用商店有关的一切都是为了适应一种永远在线的移动生活方式而设计的。 苹果并不会出于需要发明全新的东西,也不会以此掀起一股革新。应用可以做到的很多事情毕竟在好几年前就已经可以做到了。苹果的传统做法只是研究某种已有的技术,然后确定该如何改进它。 “苹果并不一定要发明新东西,而只要重新发明旧东西就行了,”在iphone平台的初创时期曾经参与到推广工作中的前苹果公司软件工程师马特?德兰斯(matt drance)说,“我认为移动设备也是如此。发明第一部手机的公司当然不是苹果。苹果公司坐视了很久,当决定出手解决问题时,才最终用上了他们所观察到的结果和学习到的教训。” 苹果在1977年发布apple ii时也是这样。苹果并没有像pc市场中其他人那样,发布需要用户用电路板和烙铁自行组装的pc,而是把一台能正常运转的计算机的所有组件通通打包装在了一个整洁的塑料盒子里。只要你给apple ii插上电源,就可以使用它了。这让普通人也最终得以使用个人计算机,而不局限于那些铁杆的极客们。实际上,iphone的情况也是一样的。苹果发布的手机就是为了取悦用户,并让用户在应用商店中毫无困难地找到为他们量身定做的工具。 因此,iphone应用商店一鸣惊人。虽然有许多网站都复制出了许多iphone应用的功能,但是用户还是觉得iphone应用的效果更好,他们疯狂地下载着应用,甚至花钱购买。应用商店在2009年4月达到了10亿的下载量,而截至2011年1月,下载量已经超过了100亿。 很多评论人认为应用数量达到40万款并没有多大意义,因为那些应用中有许多都是垃圾,既有毫无用处的应用,也有非常蹩脚的游戏。而那些品质一流,让iphone鹤立鸡群的应用非常稀少。(流行的twitter应用tweetie通常被誉为设计美观、功能丰富的软件范例。)其实,虽说高品质的应用对于iphone的成功极其重要,但是数量也是头等大事,也许还更为重要。 应用商店所累积的应用越多,它就越有机会吸引世界上多达数百万的iphone和ipod touch用户中的每个人。我们可以把那一大批差劲的iphone应用忽略掉,而对于许多非常低调的应用,普通的消费者完全不会注意到它们,或者说不会想到要去使用它们。但是在应用商店中还有相当多能迎合一些特定的职业、爱好以及兴趣的小众应用,这些应用很容易错失普通消费者的注意。我可以举出一些例子:ichart emr,这是一款给医生用来查看并储存病人的病历单的应用;rev则是一款给技工使用的进行汽车引擎诊断的应用;nerdulator是一款为军方狙击手用于计算弹道的应用。这类专业应用才是让iphone如此独特的关键。结果,借着应用商店中应用数量和质量的东风,苹果推出的设备几乎实现了我们梦想中的完美之物。 然而,史蒂夫?乔布斯并不是看到网络问题,就奇迹般地轻松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与此相反,苹果在抓住这一机遇之前,在mac上苦心经营了多年,尝试了各种不同的软件和发布模式。如果没有itunes,那么应用商店就绝不可能像今天这么成功。 itunes的诞生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媒体经历了一场从模拟到数字的巨大变迁,而音乐产业对此恨之入骨。 令美国唱片行业协会极其懊恼的是,因特网用户很快就学会了使用免费的数字音乐,不再愿意花钱买专辑,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winamp mp3播放器和napster。面对专辑销量的下滑,唱片公司不断地对napster和mp3.com这些提供数字音乐的网络服务商提起诉讼,其矛头同样指向了钻石 多媒体(diamond multimedia,一家韩国公司,发布了一款叫做rio的mp3播放器)。显然,对于唱片业而言,要想随之改变很不容易。 紧接着,史蒂夫?乔布斯就出现了。这位苹果ceo在2002年就怀着这样一个梦想:让苹果拥有一个使用简便、内容丰富、质量可靠的在线音乐商店。乔布斯认为,这些特点足以说服用户掏钱购买那些他们本可以非法免费获取的东西。届时,这个在线音乐商店就可以让唱片公司有能力与盗版竞争,而不用像现在这样吃力不讨好。 但是,为了让在线音乐能够得以实现,乔布斯认为他的商店必须允许客户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购买音乐:照着菜单点。而说服那些唱片公司这么做可绝非易事。“一开始跟唱片公司商谈时,在线音乐业务对他们而言正是一团糟,”乔布斯对《完美之物》(the perfect thing)的作者史蒂芬?乐维(steven levy)说,“从来不曾有人以99美分的价格卖出一首歌。实际上,从来不曾有人卖出过任何一首歌。而我们就这样走进会晤室,开口说道:‘我们想用点菜的方式销售歌曲。我们也想要销售专辑,但是我们想要一首歌一首歌地卖。’他们觉得这将会是专辑的末日。” 乔布斯首先和那些音乐巨头们进行谈判,包括华纳唱片公司和环球公司。苹果请这两家公司的谈判团队飞抵加利福尼亚的库比蒂诺。在苹果总部大楼one infinite loop的一间会议室中,乔布斯着手开始展示他的宏图伟业。首先,他用一大关键性的提议让这些唱片公司上钩了:苹果将通过itunes这个当时仅支持mac平台的音乐播放器软件来销售音乐。说到底,苹果mac操作系统的市场占有率不过只是个位数,那么区区itunes音乐商店的发布又怎么可能毁灭唱片业呢? 经过了一系列漫长而艰难的谈判之后,这两家唱片公司终于同意入伙了,但是苹果必须首先接受一些限制:在itunes上购买的歌曲只能在3台“被授权的”计算机上播放,而一张播放列表只能在cd上烧录7次。 bmg和emi唱片公司很快也跟着入了伙,后来索尼也跳上了这条船。苹果在2003年4月28日开放了itunes音乐商店,当时提供了20万首歌。(与此同时,苹果也发布了第三代ipod。)在头一周中,itunes商店的客户们购买了超过100万首音乐。6个月后,苹果说服了各家唱片公司,允许 windows用户共享itunes。 itunes商店是后来由iphone引领的“任何事情、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体验的序幕。它借以和盗版抗衡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用户只需点击一个按钮,就能从海量的数字音乐目录中下载一首歌曲,这一体验在iphone上得到了广泛的扩展。至于iphone如何开启了“任何事情、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革新,我们可以从参与到应用领域中的那些最为成功的独立程序员身上找到答案。 brian x. chen 曾任macworld杂志副主编,目前为wired.com撰写文章,他关于苹果的专栏文章吸引了数百万读者。
作者: (美)艾森·拉塞尔(Ethan M. Rasiel), (美)保罗·弗里嘉(Paul N. Friga)著;龚华燕译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简介: 本书是《麦肯锡方法》的姊妹篇,在《麦肯锡方法》的基础上,作者以 外部人的角色传达了麦肯锡意识,针对界定问题、设计分析内容、数据收集 、解释结果、汇报、团队管理、客户管理、自我管理等不同的内容,借鉴《 麦肯锡方法》此书给出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书中有大量的案例分析, 并有实战练习的小贴士,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修正自我职业管理的案头书。
作者: Douglas Clegg 著
出版社: 2004-5-1
简介:Harrow House Series, Book 1 -- There are places that hold in the traces of evil, houses that become legendary for the mysteries and secrets within their walls. Harrow is one such house. Psychic manifestations, poltergeist activity, hallucinations, and other residue of terror have all been documented in Harrow. It has been called Nightmare House. It is a nest for the restless spirits of the dead. When Ethan Gravesend arrives to inherit Nightmare House, he does not suspect the horror that awaits him -- the nightmare of the woman trapped within the walls of the house, or the endless crying of an unseen child.
On food and cooking,the science and lore of the kitchen
作者: 哈洛德·马基(Harold McGee)著;邱文宝,林慧珍译
出版社:大家出版社,2009
简介: 食物與廚藝:奶、蛋、肉、魚 ★國際專業廚師學會(IACP)2004年最佳食物類參考書 ★餐飲界權威James Beard Foundation2004年最佳食物類參考書 試著回答以下問題: 要打出綿密的奶泡,該選用低脂乳還是高脂乳? 濃稠的蛋清和稀薄的蛋清,哪顆蛋比較新鮮? 又香又濃郁的油魚,是低脂魚種或高脂魚種? 微波加熱究竟會不會有輻射殘留在食品上? 如同牛津大學物理學家暨食物愛好者尼可拉斯?克提(Nicholas Kurti)在1969年所言:「這是人類文明可悲之處,我們有能力著手測量金星的大氣溫度,而且還真的這麼做了,卻不知道甜點舒芙蕾內部發生什麼反應。」但哈洛德?馬基連結廚藝與科學,從此改變了我們對食物的理解與想像! 全球大廚 沒人手上敢不拿著本書! 25年前(1984),本書於美國出版,在廚藝界投下一枚震撼彈 5年前(2004),增修了將近600頁內容,獲得世界級大廚一致推薦 去年(2008),作者榮登《時代》雜誌百大影響人物 改寫了全球廚房,催生開創性的「分子料理」與「化學廚房」 獲得讚譽:「凡張口吃東西的人,都用得上本書!」 歷經1/4世紀,無書能出其右 連《時代》雜誌亦譽為「小鉅著」 ●改變全球廚房的傳奇之書 25年前,哈洛德.馬基(Harold McGee)首創以科學探討烹飪,將廚藝由藝術和文化提昇至科學領域,讓《食物與廚藝》甫一推出立刻掀起風潮,席捲並影響了美、加、英、法各地。《食物與廚藝》重新賦予食物更深刻的科學意義和文化風貌,發動革命,建立了民眾對烹飪的新態度、新觀念,連電視節目也開始製作廚房科學的節目,不僅帶動「廚房科學」風潮,也催生了現今當紅的「分子美食」! ●四分之一世紀 歷久不衰 如今歷經四分之一世紀,《食物與廚藝》仍是國際三星級大廚奉為圭臬的重要寶典,於2004年新增近600頁內容後,再掀高潮。再沒有哪一本書,將食材描述得如此詳盡精確、將變化講解得這麼深入淺出,並將專業的飲食科學成功轉化為大眾普遍接受和理解的廚房科學知識。人類食物的起源、構成,以及各種食材如何透過廚藝變身為誘人美食的過程,盡收於此。 ●導覽飲食的文明與奧秘 《食物與廚藝》是全世界美食愛好者和職業廚師的「聖經」,連結了烹飪與科學,從各色食材的化學組成,探究滋味、香氣、質地、顏色和營養,如同牛津大學的物理學家暨食物愛好者尼可拉斯?克提(Nicholas Kurti)所言:「我們有能力著手測量金星的大氣溫度,而且還真的這麼做了,卻不知道舒芙蕾內部發生什麼反應。」《食物與廚藝》從我們未曾想像過的科學之窗窺探廚房實驗室的神奇變化,透視人類歷來飲食的文明,宛如廚房中的羅塞塔石碑,完美呈現了生命延續的無窮奧秘與無邊魅力。 原書厚達近900頁,從人類生命起源的乳汁,到文明發展後的飲料、甜點,各種食材皆有鉅細靡遺的介紹。《食物與廚藝:奶、蛋、肉、魚》的內容包括乳與乳製品、蛋類、肉類、海鮮等葷食,以及烹調方法與相關器具、四種基本的食物分子(水、蛋白質、脂質、碳水化合物)和化學入門等。 本書特色: 入門菜鳥必讀:從選材、處理到烹調、器材,建立基本功,不再try and error 廚房老手必讀:建立概念、了解原理,升級為大師手藝 家庭主婦必讀:掌握採購訣竅、營養成分,成為有智慧的食物專家 老饕食客必讀:美食鮮味由何來,如何搭配才是極致口感,吃完還能回饋大廚建議 文化研究必讀:回溯早期食譜,描繪前人的飲食生活樣貌 創意料理人必讀:透視食材特性與變化,揮灑各種美食變奏,創造私房食譜 餐廳經營者必讀:了解食物源流歷史,給予顧客驚奇未來 鑑識人員也要讀:了解食物在人體內的變化,才好追蹤辦案 美食部落客也要讀:對口感、香氣、質地等評論,下筆言之有物、有根有據 國際名廚瘋狂好評,爭相推薦: ★這本書是座金礦,提供了所有食材成分和烹飪過程中的一切資訊,而你對食物會遭遇的所有問題,也都提供了解答。這裡面沒有任何「食譜」,卻是我心目中關於食物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傑米?奧利佛(Jamie Oliver),英國電視明星大廚,以烹飪節目聞名全球,著有暢銷系列書《原味主廚》(The Naked Chef) ★在好幾代的主廚間,《食物與廚藝》一直最可靠的資訊來源,而哈洛德?馬基則是個充滿魅力的老師,在我們這個產業中,無人能出其右。在我全部的書籍中,《食物與廚藝》是被我翻閱得最破爛、摺角最多的一本書。──湯瑪士?凱勒(Thomas Keller),米其林三星餐廳The French Laundry 以及 Per Se主持兼經營者,唯二拿到米其林六顆星的大廚 ★準備好升級吧!哈洛德?馬基以《食物與廚藝》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我們知道在烹飪時,怎樣會成功、怎樣會失敗,但是哈洛德?馬基卻告訴我們原因。這本書是我所見過最完整的食物大全,資訊量極大,但卻好懂得不得了。──雪莉?歐?蔻瑞荷(Shirley O. Corriher),著有《烹調巧手》(CookWise)、《烘焙巧手》(BakeWise) ★哈洛德?馬基為我們鑽研了食物的學問。任何和烹飪有關的問題,都可以在《食物與廚藝》找到答案。所有成人會在廚房中問到的「為什麼」,這裡都有解答。──巴比?弗勒(Bobby Flay),有「料理鐵人」之稱,知名燒烤餐廳Mesa Grill和Bolo主廚兼經營者 ★無庸置疑,這是關於廚房和人類營養科學的重要著作中,最棒最令人著迷的作品了。──馬德蓮?卡曼(Madeleine Kamman),著有《廚師的養成》(The Making of A Cook) ★哈洛德?馬基這本《食物與廚藝》能夠修訂、擴充,真是再好不過了!這部鉅作處理的範圍之廣、內容之翔實,想要了解食物的來源、收成、儲藏、烹調、氣味、口味甚至消化吸收,都要看這本書。不論是專業廚師或是認真的業餘廚師,都能從此書獲益,了解到烹飪時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啟發讀者成為更有想法的採購者、廚師,甚至顧客。本書第一版就已經是我們書店有史以來最暢銷的著作,改版增修之後,簡直更是所有想要了解食物的一切的人的福音。──納赫?瓦克斯門(Nach Waxman),紐約市「廚藝和信函書店」(Kitchen Arts & Letters)經營者 ★因為哈洛德?馬基這本書,我在食物和科學中歷經了一趟難以忘懷的旅程……以及不可思議的閱讀體驗。──寶拉?沃佛特(Paula Wolfert),著有《地中海烹飪》(Mediterranean Cooking) ★如果不了解基本的食物科學和實際的烹飪技巧,那麼在廚藝上就不可能擁有真正的創意!哈洛德?馬基的《食物與廚藝》絕對是這個主題的專著,是讓專業廚師或家庭煮婦廚藝晉級的必備工具。──查理?卓特(Charlie Trotter),全美50最佳餐廳Charlie Trotter’s主廚兼經營者 ★對於正在廚房學藝的學生而言,《食物與廚藝》是必備之物,綜合了各個科學學門和烹飪傳統的細部知識,在字裡行間激發了讀者對廚藝的想像。哈洛德?馬基同時擁有的兩項專業:科學家的技術和廚師的心腸。──瑞克?貝雷斯(Rick Bayless),著有《瑞克.貝雷斯的墨西哥廚房》(Rick Bayless’s Mexican Kitchen)、《一次品嚐一道墨西哥菜》(Mexico One Plate at a Time) ★哈洛德?馬基深不可測的知識和無盡的智慧,大大影響了整個美食界。過去我不斷參閱《食物與廚藝》這本食物和科學的權威著作,而且驚奇地發現,我總是還會學到新的東西。──馬利歐?巴塔利(Mario Batali),紐約知名餐廳Babbo 和Otto 主廚兼經營者,《煉獄廚房食習日記》中的食神 ★哈洛德?馬基先前那部極具深度的科學性著作,早已是我們開發新食譜的工具,不但告訴我們食材的特性及烹調時的變化細節,並進一步啟發我們在廚藝上更加精進的靈感。哈洛德?馬基真是烹飪界的哲學家皇帝啊!──蘿絲?賴維?柏瑞寶(Rose Levy Beranbaum),著有《派及派皮聖經》(The Pie and Pastry Bible) ★過去二十多年來,只要我遇上關於食物化學或烹飪過程中的任何問題,都會去翻閱哈洛德?馬基的《食物與廚藝》。而這個無與倫比、擴增後的新版本,肯定會成為我書架上最重要的用書。──賈克?裴平(Jacques P?pin),著有《賈克和茱莉亞居家烹飪》(Jacques and Julia Cooking at Home)以及《學徒:我在廚房裡的生活》(The Apprentice: My Life in the Kitchen) ★《食物與廚藝》是融合了歷史、科學和實用建議的經典著作,這裡有你想得到的廚房相關主題,而且都讓你讀得如癡如醉(真的)。只要是會張口吃東西的人,都用得上這本書。它是家庭必備的工具。──切瑞?孟德森(Cheryl Mendelson),著有《家庭的撫慰:持家的藝術和科學》(Home Comforts: The Art and Science of Keeping House) ★充分揉合了食物的科學和歷史,再灑上數千筆烹飪的致勝要訣。──艾森?貝克(Ethan Becker), 著有《烹飪的喜悅》(Joy of Cooking) ★幾十年前,當我們都還沒成為正式廚師之前,就已經常參考哈洛德?馬基的《食物與廚藝》,一直到現在,仍舊是我們廚房工作者的推薦讀物。這本書現在有更新版本,我們簡直都要為之瘋狂了。──蘇珊?弗尼格(Susan Feniger) 和瑪莉?蘇?密立根(Mary Sue Milliken),平價美食餐廳 Border Grills 和Ciudad Restaurant主廚兼經營者 ★哈洛德?馬基在這部令人著迷的作品中,鉅細靡遺地詳盡道出烹飪過程中所有的變化、原理和理由。本書收納了許多實用的甚至不常見的資訊,只要是鍥而不捨、充滿好奇的廚師,都應該擁有一本。──丹尼爾?包洛德(Daniel Boulud),紐約知名餐廳Daniel 及Caf? Boulud主廚兼經營者,有紐約食神之稱 < TOP>
作者: (美)Jeffrey Zeldman,(美)Ethan Marcotte著;傅捷,祝军,李宏译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简介: 《网站重构:应用Web标准进行设计(第3版)》内容简介:畅销书作家、设计师、网页标准教父jeffrey zeldman再次更新了他经典的、颠覆行业的指南书。这已经是《网站重构:应用Web标准进行设计(第3版)》的第3版了,此次更新基本涵盖了随着环境和技术的变化,web标准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因此而发生的改善。第3版让基于标准的设计思想更加清晰,更加易于理解,帮助你在这个领域中保持聪明和领先。 一如既往,《网站重构:应用Web标准进行设计(第3版)》提供了更多明确的见解和新的例子,来阐述基于标准的设计的核心思想,为你的网站最终确定一个合理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与前两版不同的是,在第3版,除了有很多的“why”来提出问题,也提供了大量的“how”来解决问题。另外,在写作方法上作者力图用诙谐的、有吸引力的写作风格,使复杂的技术更易于理解消化,帮助你轻松创建一个访问快速、低成本维护和开发、更多用户的网站,帮助你用新技术使css布局适应多个浏览器,使网站内容更容易被搜索和访问到。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简介: 如果你是Web服务开发方面的新手,那么你如何搞清楚这种新兴的框架以便今天就开始写你自己的程序呢?对于程序员而言,本书既具体介绍了XML Web服务,同时又是该方面的一本方便的参考书,本书准确阐述了新一代分布式服务的基础知识,并且展示了用开源Java工具创建服务的快捷方法。 Web服务使得不同的应用程序相互识别并通过Internet无缝交换数据成为可能。例如,在Solaris上运行的Java程序能够找到并且调用运行在Windows XP上用C#语言写的代码,或者调用运行在Linux上用Perl写的程序,而不用考虑这个服务如何实现等细节问题。常见的Web服务集是微软的新的.NET策略、Sun公司的Sun ONE Platform和W3C的XML Protocol Activity Group中的核心。 在本书中,作者Ethan Cerami谈到了四种关键技术: ● XML远程过程调用(XML-RPC); ● SOAP(大多数商业Web服务开发的基础); ● 通用发现、描述和集成(UDDI); ● Web服务描述语言(WSDL) 本书对上述主题进行了概述,包括含有大量样例代码的Java语言概览,组成服务的XML文档的例子以及对可以免费获得的Java API的解释。本书也包括了当前Web服务指南、开源工具指导和术语解释。 如果你要揭开Web服务的面纱,找到相关技术的有用信息,那么就阅读本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