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3 项 “《北京文物鉴赏》编委会编”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Furniture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1
作者: 《北京文物鉴赏》编委会编
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4
简介: 明代家具一般被称为“明式家具”。明式家具主要采用印度、缅甸和东南亚一带出产的珍贵硬质木材,如紫檀木、花梨木、铁力木、酸枝木等,这些木材色泽沉重,纹理优美,质地坚硬细腻。明代家具品种式样丰富多彩,成套家具的概念已经形成,出现了以建筑空间功能划分的厅堂、卧室、书房等配套家具。 明代家具的主要特点是采用木架构造形式,形成别具一格的形体特征,造型简洁、秀丽、朴素,并强调家具的形体线条形象,体现明快、清新的艺术风格。同时,明式家具充分发挥了硬木的色泽和纹理之美,不事雕琢,为了讲究线条的优美,在不影响整体效果的前提下,只是在局部作小面积的雕饰。结构合理,造型优美,充分反映了“明式”家具的卓越水平。 清代家具和明代家具在造型艺术上的风格截然不同。清式家具的特点,首先表现在用材厚重上,家具体型、尺寸也较明代宽大。其次是装饰华丽,表现手法有镶嵌、雕刻及绘彩等,给人一种威严、稳重、豪华的感觉,与明式家具的朴素、轻巧、优美形成鲜明对比。清代家具以紫檀、红木为主,配以各种制作形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清式家具”。清式家具的制造地点主要是北京、苏州和广州,因各有自己的地方风格,于是又分别被称为“京式”、“苏式”和“广式”。京式和苏式较多地保留了中国古典家具的传统形式,广式家具则因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较大,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家具的欣赏试用“十六品”和“八病”来区别家具的好与坏和美与丑。当时的目的有二:一在说明明式家具的简练、淳朴,固早为世人所道,但还不能概括其全貌。此外还有不同的品格,值得欣赏品题。它们大都有迹可寻,勿须求之象外,可以说是有目共赏的。二在指出明及清前期虽是传统家具的黄金时代,但决不是每件家具都好。家具的欣赏虽不必因怕人有不同的看法而闭口不谈,但如想展开讨论,活跃气氛,最好的办法还是布置一个适宜的环境,把家具陈列出来,让大家能看到,供人欣赏品评。 家具陈置,前代多因室而异。厅堂上的器物讲求对称,固定而不免拘谨。书斋及居室则注重实用,灵活而多变化。这样,在布置上会出现对称与不对称、固定与灵活的对比。有对比胜过没有对比,这可使相对的事物更加突出。而且出现对比,本身就意味着不是单一而是有变化。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想象还会有三楹或五楹的厅堂,但这并不妨碍有意识地兼用对称、固定与灵活的两种布置方法。因为从这里也能看到对比和变化。 明及清前期家具之所以能达到这样高的水平,采用坚硬致密,色泽幽雅,花纹华美的珍贵木材是一种重要的因素。下面只讲黄花梨、紫檀木、鸡翅木、铁木、瘿木五个主要品种,并附带述及瘿木。 黄花梨这种木材颜色不静不喧,恰到好处,纹理或隐或现,生动多变。黄花梨又称“降香黄檀”亦称“降压木”其木屑泡水饮用可降血压,用木屑做枕头可舒筋活血、降血压、血脂,有证可查此木有中药“降香”。难怪得到很多家具爱好者的珍视。 紫檀在各种硬木中质地最坚,份量最重,除多为紫黑色外,有的黝黑如漆,几乎看不见纹理。它不及黄花梨那样华美,但静穆沉古,是任何木材都不能比拟的。 鸡翅木有新、老两种。新者木质粗糙,紫黑相间,纹理浑浊不清,僵直无旋转之势,而且木丝有时容易翘裂起茬。老木肌理致密,紫褐色深浅相间成文,尤其是纵切面纤细浮动,具有禽鸟颈翅那种灿烂闪耀的光辉。铁力“铁力木”,或作“铁梨木”、“铁栗木”,在几种硬木树种中长得最高大。 瘿木不是树种名称,而是老干盘根错节,结瘤主生瘿处的木材叫瘿木,北京匠师称之曰“瘿子”。而生瘿处的木材总是有旋转的细密花纹。 明清古典家具皆属榫卯结构的实木家具,因而木材的性能决定了古典家具的保养和维设要求。古典家具不要放到阳光直射的位置。在家具上放物品应垫一层软膜,垂直方向轻拿轻放,擦家具的抹布应干净、柔软、温度适宜,擦至家具上不能留有水珠或水印。在日常使用中,尽量不用湿的抹布擦拭,上面放水杯时要加垫,以防出现水印。若有污渍或水印,可擦一点蜡上去,不要用有化学成分的蜡,如碧丽珠等。因为家具表面没有任何油漆,最好选则一些油制的蜡,并且定期给家具进行擦蜡保养。干燥季节每月至少一次,潮湿季节可缩减,四季有不同。这样可以保持家具长久的柔润。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具表面包的僵慢慢形成,便可逐渐减少擦蜡的次数。古典家具应定期进行保养,在正常情况下,每季度打一次蜡,用以保养。家具用久了,可以找专业人员对其进行修复,使家具的材质的结构真正得到保护。 家具要尽量避免日光的强晒,否则,时间久了会造成木质本色的变化。若表面出现细小划痕,擦蜡即掉,如划痕过深或出现开裂,需请专业人员修理。 家具的伸缩是正常的,有四季变化的地方尤为明显。一般每件家具经过四个季节的变化而随之定型,并相对稳定。
Paintings for Water - and - Land Service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作者: 《北京文物鉴赏》编委会编
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5
简介:水陆画大多采用工笔重彩画法,色勒、渲染十分细腻,毫发入微,工稳谨严,即便是衣服上细小的图案纹样都画得十分精致,用色十分丰富,敷彩浓重,富丽堂皇。水陆画中也有少数兼工带写,粗笔重彩、水墨谈彩等其他画法的作品。 水陆画中的人物形象设计有较为固定的模式,佛、菩萨、明王像需严格遵照仪轨,诸天、护法也都有传统的固定画法。道教神、民间神一般多彩用汉族帝王、文臣、武将的形象,有一些程式化的画法。画师在绘制过程中,继承多于创新,尽管如此,许多画师还是在作画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有自己的特点,从而使得水陆画的绘画风格呈现出多彩的面貌。因此,在水陆画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观察到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也能看到同一时期的不同风格。 为便于读者从文物和艺术的角度考察作品,本册大致按作品的时间先后排序,同属一堂的作品归纳在一起。
Color Porcelain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作者: 《北京文物鉴赏》编委会编
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5
简介:明、清两代是中国彩瓷高度发展繁荣的鼎盛时期。彩瓷分釉上彩和釉下彩两大类别。釉下彩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的长沙窑。长沙窑用褐、绿、蓝彩在瓷胎上绘画,花纹有各色圆点组成的图案、花鸟、人物、走兽、诗词等,技法嫡熟,构图美观,为瓷器的装饰开辟了新的溪径。不过长沙窑所烧制的是青釉釉下彩绘瓷,与后世的白釉薄胎彩瓷风格迥异。到了宋、金时期,彩瓷有了新的发展,磁州窑系的白釉黑彩、白釉酱彩、绿釉黑彩、白釉红绿黄彩,定窑的白釉黑彩、白釉红彩、白釉金彩、黑釉金彩,吉州窑的白釉褐彩等,品类繁多,风格各异,绘画题材也极为丰富,包括各种图案、飞禽、走兽、花鸟、鱼虫、人物和诗词等,构图新颖活泼,画风自然潇洒。除红、绿、黄彩和金彩绘于釉上外,其它均为釉下彩。 元代景德镇的青花瓷器是这一时代最负盛名的釉下彩瓷。釉下青花最早出现于唐代,但唐、宋的青花瓷均不成熟,产量很低,流传不厂,尚属初创阶段。到元代,青花瓷成为景德镇的主要产品。元青花的胎釉是在宋代青白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比北方磁州窑系的白瓷胎质坚薄,釉质光润明亮。胎面用青花描绘各种繁丽的花纹,再罩一层白中微闪青色的透明釉,用高温一次烧成。青花色泽幽雅明快,青翠披离,快人官感,令人赏心悦目。除青花外,釉里红也是元代著名的釉下彩瓷。与青花瓷所用绘画原料氧化钻不同,釉里红以氧化铜为呈色剂。成功的作品颜色红艳,花纹潇洒。装饰内容和绘画风格与青花基本一致。还有用青花、釉里红同施于一器之上,并加搂空装饰的精美作品,青红相映,尤为美观。此外元代的蓝釉金彩、蓝地白花也是非常名贵的品种。 明代出现了唐、宋以后中国制瓷业的第三个历史高潮。此时的景德镇已发展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性瓷业中心,故有“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之说。特别是彩瓷生产的突飞猛进,揭开了数千年来陶瓷史上崭新的也是最为光辉灿烂的一页。明朝的彩瓷以青花、釉里红、釉上五彩、釉上彩和釉下彩相结合的青花五彩、斗彩等品种最为著称,其次还有白釉红彩、白釉酱彩、白釉绿彩、青花红彩、黄釉青花、黄釉红彩、黄釉绿彩、黄釉紫彩、红釉绿彩、酱釉绿彩、素三彩等许多名目。 明洪武时期是元瓷向明瓷发展的过渡阶段,洪武时期的青花、釉里红瓷器从造型到花纹装饰都还带有元瓷的风格,而且洪武瓷器多无年款,往往容易与元末瓷器混淆。由于1964年南京明故宫出土了红彩云龙纹盘的残片,学术界认为洪武己有很精细的釉上红彩瓷。 永乐、宣德两朝的青花瓷器,完全摆脱了元瓷的影响,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永、宣青花胎质坚细洁白,釉质晶莹肥厚,白中闪青。青花原料是由波斯进口的苏麻离青。这种青料,发色明艳,色泽深沉浓丽,由于含铁质较多,在瓷胎上作画用料多的地方烧成后往往出现黑蓝色带有锡光的斑点,成为这一时期青花瓷器独具的特点。用苏麻离青在瓷胎上作画,烧成后还会出现晕散现象,犹如用水墨在生宣纸上绘画时所产生的墨晕效果一样,点染自然,意趣倍增,但不甚适于用来描绘人物,故永、宣时期的青花瓷,人物纹样较少,所见永乐青花胡人乐舞图双耳扁壶,由于青花晕散,人物面目五官均不甚清晰。这一时期还有一种青花瓷,画工精细,青花花纹不见黑斑和晕散现象,所用原料可能是国产青料。 永、宣青花最流行的纹饰为植物的花果,如牡丹、莲花、茶花、菊花、牵牛、桃花、竹叶、蕉叶、卷草、岁寒三友(松、竹、梅)、灵芝、石榴、枇芭、蟠桃、荔枝、葡萄、瓜果等。动物纹有龙、凤、麒麟、海兽、鹦鹉、喜鹊、鱼藻等。此外尚有人物楼阁、仙人骑鹤、八宝、如意头、轮花、回纹、莲瓣、菊瓣、龟背、藏文、梵文等。这时期青花瓷的造型也很丰富;常见器形有盘、碗、盖碗、压手杯、高足杯、执壶、僧帽壶、背壶、三系竹节把壶、梅瓶、天球瓶、玉壶春瓶、扁瓶、扁腹绶带葫芦瓶、四方委角兽耳瓶、盖罐、轴头罐、水注、花浇、盖豆、八角烛台、无挡尊、大口尊、石榴尊、鱼篓尊、香薰、文具盒、漏斗、鸟食罐等。其中有不少器形都是经过精心设计而成的,结构合理,庄重大方。例如永、宣曲柄长流执壶,壶身形似玉壶春瓶,体高、颈长、口小、肩削。从肩以下渐大渐鼓,下腹最大,矮圈足小而微外撇。构成壶身外形的两条曲线,流利而挺秀,由于重心在壶身下部,增加了器形的稳重感。长流按于中腹部,向上斜挑,近口部更向外曲,流口与壶口平齐,为了将长流与壶身连成一体,流与壶颈之间安一云形短纽带,使长流获得了稳定而坚固的感觉,同时与安装于另侧壶颈、中腹之间的扁形长曲柄均衡对称,十分谐调。咯小于壶底的矮圈足则承托了整个壶体。使执壶显得分外端庄沉稳、美观大方。在这样一件造型优雅的器物上,通体用青花绘画各种精美的花纹,再罩以肥润莹洁、白中闪青的袖汁,烧成后青花幽靓雅洁,清新明快,自然豪放,在艺术上可以说达到了青花瓷所能取得的最佳效果。同时它又是非常适合于日常生活实用的器皿,它的容量较大,壶身稳重,便于放置;长柄便于把握、提放;长流便于斟倾。在生活中不仅能满足实用的要求,同时还给人以健美的享受。永、宣时期的新器型如竹节把壶、高顶盖香薰、盖碗、花浇、盖豆、绶带葫芦瓶等都是构思巧妙、外形美观而又切合实用的青花瓷器。宣德时期的洒蓝 (雪花蓝)、青地白花器,代表作品如洒蓝盔碗、蓝地白龙尊等都是极为名贵的佳作。永、宣青花瓷的成就,历来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确是非常允当的。 元代创烧的釉里红彩绘瓷,明初继续生产,但器形种类和产量均远不如青花瓷丰富。所见传世品有被认为是洪武时期的带盖梅瓶、盖罐、执壶、军持、玉壶春瓶、龙纹双耳瓶、钵、盏托等、宣德时期的三鱼高足碗、三果高足碗、龙纹碗、云龙纹盖碗等。宣德还有青花釉里红高足碗、青花釉里红盖碗等。釉里红与青花同为釉下彩,制作工艺相同,器形和装饰花纹也基本相似。 宣德彩瓷最突出的成就是发明了釉下彩和釉上彩相结合的工艺。首先是将釉下青花和釉上矾红同施于一器之上,这就是著名的青花红彩器。传世品如青花红彩海兽高足杯、青花红彩海涛龙纹碗都十分精美,前者以青花绘海水,蓝白相间的滚滚波涛,汹涌澎湃,红艳的海兽随跃动翻腾的海浪上下邀游,形成极强的动感,青红相映,情趣盎然。后者反其道而行,以红彩为海涛,青花绘各种姿态的游龙,新颖别致,生动活泼,艳丽无比,与前者异曲而同工。青花和釉上红彩结合的成功为彩瓷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随之而起的就是宣德时期的釉下青花和多种釉上彩相结合的新工艺——“宣德五彩”。1985年在西藏地区发现了两件极为珍贵罕见的传世品——宣德御窑青花五彩莲池鸳鸯纹碗。这个重要发现在世界范围内尚属首次,就目前所知是仅存的两件实物。(注)这项发现解决了中国古代陶瓷史上的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即古代文献所记载的“宣窑五彩”并非子虚。这两件青花五彩碗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即在局部纹饰上采用了斗彩工艺,这就把斗彩的发明从成化提前到宣德。从而对宣德时期彩瓷的成就也应重新予以评价。 宣德青花五彩碗,造型秀丽,碗口外撇,腹部较瘦,下腹不下垂,接近永乐形制,可能是早期的作品。两碗的造型纹饰基本一致。碗的花纹装饰十分精美,青花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所用彩绘原料为苏麻离青,有明显的黑斑和晕散现象。碗口内壁为一周青花藏文吉详语,字体工整挺秀,装饰效果极佳。外壁口沿至上腹部为一周青花云龙纹,上下共有青花弦纹三道,形成一个装饰区间。云龙边饰相当宽阔,约占碗身高度的三分之一。圈足外壁用青花满绘海水纹。碗底双蓝圈内楷书青花“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款。龙纹边饰以下为主题纹饰——莲池鸳鸯。莲池中绘五彩鸳鸯两对,莲花数丛,间以芦苇、慈菇、浮萍。鸳鸯雌雄相随,画工细腻,形象逼真,意态自然。莲花在开阔的湖面上摇曳飘香。充分显示了夏日莲池的静溢和鸳鸯得所的精神状态。在绘画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境界。 斗彩工艺主要用于鸳鸯纹上,雄鸳鸯顶毛用深褐、浅绿彩描绘,颈部用深红点绘羽毛,再覆以红彩,并用红彩勾喙。眼睛和双翅用青花描绘。两枚扇形三级飞羽用青花双勾轮廓线,线内填浅褐彩。雌鸳鸯用青花绘眼睛、顶毛、双翅,其它部位用褐彩点染。前者与(南窑笔记)所记述的“青料双勾花鸟……成后复入彩炉,填入五色,名日填彩”,后者与“先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日斗彩”的工艺正相吻合。雄鸳鸯扇形飞羽用的是“填彩”工艺,雌鸳鸯所用乃是先用“青料画其半体”的斗彩工艺。这两种画法都属于斗彩范畴。在此碗上,斗彩面积虽然不大,只限于局部,但却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开启了有明一代斗彩工艺的先声,是目前仅见最早的斗彩工艺。而且各种色彩的配置谐调美观,花纹线条流畅自然,画凤细腻工整,说明技艺已很成熟。斗彩工艺正是在其母体“宣窑五彩”中孕育、成长起来的。最后脱离母体而成为独立的名贵品种。此碗的发现,证明明沈德符《敝帚斋余谈》所记“本朝窑器用青花间装五色,为古今之冠,以宣窑品最贵……”是信而不诬的。 此外宣德时期创烧的彩绘瓷尚有白釉釉下酱花、白釉釉下青绿花、蓝釉白花、黄釉青花(黄釉为低温釉,施于烧好的青花器上做为地色)、青花金彩等新品种。
Gold and silver wares of the Ming dynasty
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6
简介:纵观北京地区金银器制作和使用历史及成就,可以看出,从最早的刘家河墓葬时期金器的个别发现,到时代金银器工艺的高超绝伦和辉煌成就,北京地区金银器制作使用的发展轨迹,大体与北京历史的发展相契合。金银器从其开始出现,即主要是社会上层,特别是朝廷和皇族享用的高档物品,是其他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同时,又作为一种特殊工艺,金银器的雕饰与加工,既与上流时尚审美意趣密切相关,也是皇家和贵族需求的反映。同时,由于上流时尚的引导和渗透,及金银器固有的精美,使其在民间也深受喜欢和珍藏。其生动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体现了能工巧匠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地数巧夺天工的杰作,为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光添彩。
Bronzes of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作者: 《北京文物鉴赏》编委会编
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5
简介: 中国古代青铜器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艺术最早最闪光的亮点。中国古代青铜器不仅器物类型繁多、造型庄重华丽、纹饰优美精湛、铭文内容丰富,而且用途广泛,除宴飨外常用于祭祀礼仪,作为强化统治权力的手段。青铜礼器还被用于贵族之间的婚媾、宴享、朝聘、会盟等活动,以铭功颂德。青铜品也作为馈赠礼品,贵族间进行交往,以维护统治权力。因此,青铜礼器是权力的象征,是贵族等级地位的标志,是礼制的工具。 商代青铜器中酒器繁多,门类丰富。商代早期青铜器胎薄,以光素无纹居多;商代中期,青铜器以平雕一层花为主,以兽面纹居多,且无云雷纹底纹;商晚期至西周时期,青铜器种类丰富,食器、酒器、水器、车器、兵器等皆有。这一时期的青铜器,造型华丽,纹饰精湛,变单层花为三层花;铭文字数逐渐繁多,由一字铭增加至数百字,史实清晰,具有研究价值。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制的衰落,礼器减少,而媵器、弄器增多,纹饰更加精细、繁缛、富丽,出现了蟠螭纹、蟠虺纹、绳纹、鸟兽纹、宴乐狩猎纹等,由抽象纹饰逐渐转为写实纹,铭文以自作用器居多。出现了新的器类,如匜、敦、(钅和)、鉴、高柄豆。此时期青铜器壁薄均匀。新的工艺——错金银、嵌松石、铜镶铜和鎏金技术达到了高峰,亦可称为青铜器中之上乘之作。 中国古代青铜器是光辉灿烂、独具一格的瑰宝,是世界文明大花园中一枝最耀眼的奇葩,是最有价值的收藏佳品。 因体例所限,本书仅就北京地区出土的青铜精品做一简述,以解读者对燕地青铜文化特色的了解之需。
Ornament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作者: 《北京文物鉴赏》编委会编
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5
简介:首饰原本通指男女头上的饰物,俗称“头面”。以后又成为全身装饰品的总称。古代首饰已有发饰、颈饰、冠饰、佩饰等。我国早在商代就已经制作出套、组金首饰。1977年,北京平谷县刘家河商墓出土的金笄、金耳坠、金臂钏就是采用铸造、锤揲技法制成的,它的造型朴拙浑厚,含金量已达到80%。首饰是随时代的不同、人们生活习惯和服饰的变化而发展的。唐代是我国金银饰品制作和使用的鼎盛时期,那种把金、银、珍珠、宝石相互搭配,发挥不同材料的特点,充分展示出饰品绚丽多姿、豪华精美的风采,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制作对以后的金银细作有着深厚的影响。
Furniture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2
作者: 《北京文物鉴赏》编委会编
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5
简介:明代家具一般被称为“明式家具”。明式家具主要采用印度、缅甸和东南亚一带出产的珍贵硬质木材,如紫檀木、花梨木、铁力木、酸枝木等,这些木材色泽沉重,纹理优美,质地坚硬细腻。明代家具品种式样丰富多彩,成套家具的概念已经形成,出现了以建筑空间功能划分的厅堂、卧室、书房等配套家具。 明代家具的主要特点是采用木架构造形式,形成别具一格的形体特征,造型简洁、秀丽、朴素,并强调家具的形体线条形象,体现明快、清新的艺术风格。同时,明式家具充分发挥了硬木的色泽和纹理之美,不事雕琢,为了讲究线条的优美,在不影响整体效果的前提下,只是在局部作小面积的雕饰。结构合理,造型优美,充分反映了“明式”家具的卓越水平。 清代家具和明代家具在造型艺术上的风格截然不同。清式家具的特点,首先表现在用材厚重上,家具体型、尺寸也较明代宽大。其次是装饰华丽,表现手法有镶嵌、雕刻及绘彩等,给人一种威严、稳重、豪华的感觉,与明式家具的朴素、轻巧、优美形成鲜明对比。清代家具以紫檀、红木为主,配以各种制作形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清式家具”。清式家具的制造地点主要是北京、苏州和广州,因各有自己的地方风格,于是又分别被称为“京式”、“苏式”和“广式”。京式和苏式较多地保留了中国古典家具的传统形式,广式家具则因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较大,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家具的欣赏试用“十六品”和“八病”来区别家具的好与坏和美与丑。当时的目的有二:一在说明明式家具的简练、淳朴,固早为世人所道,但还不能概括其全貌。此外还有不同的品格,值得欣赏品题。它们大都有迹可寻,勿须求之象外,可以说是有目共赏的。二在指出明及清前期虽是传统家具的黄金时代,但决不是每件家具都好。家具的欣赏虽不必因怕人有不同的看法而闭口不谈,但如想展开讨论,活跃气氛,最好的办法还是布置一个适宜的环境,把家具陈列出来,让大家能看到,供人欣赏品评。 家具陈置,前代多因室而异。厅堂上的器物讲求对称,固定而不免拘谨。书斋及居室则注重实用,灵活而多变化。这样,在布置上会出现对称与不对称、固定与灵活的对比。有对比胜过没有对比,这可使相对的事物更加突出。而且出现对比,本身就意味着不是单一而是有变化。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想象还会有三楹或五楹的厅堂,但这并不妨碍有意识地兼用对称、固定与灵活的两种布置方法。因为从这里也能看到对比和变化。 明及清前期家具之所以能达到这样高的水平,采用坚硬致密,色泽幽雅,花纹华美的珍贵木材是一种重要的因素。下面只讲黄花梨、紫檀木、鸡翅木、铁木、瘿木五个主要品种,并附带述及瘿木。 黄花梨这种木材颜色不静不喧,恰到好处,纹理或隐或现,生动多变。黄花梨又称“降香黄檀”亦称“降压木”其木屑泡水饮用可降血压,用木屑做枕头可舒筋活血、降血压、血脂,有证可查此木有中药“降香”。难怪得到很多家具爱好者的珍视。 紫檀在各种硬木中质地最坚,份量最重,除多为紫黑色外,有的黝黑如漆,几乎看不见纹理。它不及黄花梨那样华美,但静穆沉古,是任何木材都不能比拟的。 鸡翅木有新、老两种。新者木质粗糙,紫黑相间,纹理浑浊不清,僵直无旋转之势,而且木丝有时容易翘裂起茬。老木肌理致密,紫褐色深浅相间成文,尤其是纵切面纤细浮动,具有禽鸟颈翅那种灿烂闪耀的光辉。铁力“铁力木”,或作“铁梨木”、“铁栗木”,在几种硬木树种中长得最高大。 瘿木不是树种名称,而是老干盘根错节,结瘤主生瘿处的木材叫瘿木,北京匠师称之曰“瘿子”。而生瘿处的木材总是有旋转的细密花纹。 明清古典家具皆属榫卯结构的实木家具,因而木材的性能决定了古典家具的保养和维设要求。古典家具不要放到阳光直射的位置。在家具上放物品应垫一层软膜,垂直方向轻拿轻放,擦家具的抹布应干净、柔软、温度适宜,擦至家具上不能留有水珠或水印。在日常使用中,尽量不用湿的抹布擦拭,上面放水杯时要加垫,以防出现水印。若有污渍或水印,可擦一点蜡上去,不要用有化学成分的蜡,如碧丽珠等。因为家具表面没有任何油漆,最好选则一些油制的蜡,并且定期给家具进行擦蜡保养。干燥季节每月至少一次,潮湿季节可缩减,四季有不同。这样可以保持家具长久的柔润。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具表面包的僵慢慢形成,便可逐渐减少擦蜡的次数。古典家具应定期进行保养,在正常情况下,每季度打一次蜡,用以保养。家具用久了,可以找专业人员对其进行修复,使家具的材质的结构真正得到保护。 家具要尽量避免日光的强晒,否则,时间久了会造成木质本色的变化。若表面出现细小划痕,擦蜡即掉,如划痕过深或出现开裂,需请专业人员修理。 家具的伸缩是正常的,有四季变化的地方尤为明显。一般每件家具经过四个季节的变化而随之定型,并相对稳定。
Color Glazed Porcelain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作者: 《北京文物鉴赏》编委会编
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5
简介:本书辑入北京地区馆藏明清颜色釉瓷器的精美图片80余幅,充分展示了明清颜色釉的艺术魅力及文物价值,书中还辑入有关小常识,全书中英文对照。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s of the Qing Dynasty
作者: 《北京文物鉴赏》编委会编
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5
简介:《清代青花瓷:北京文物鉴赏》讲述青花瓷器是最富有东方民族风情的瓷器品种,它起源于唐代,元代发展成熟后主要为外销瓷,从明代起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到清代,青花瓷器仍占主导地位,上服务于皇室,下普及于民间,外远播于世界,无论是在工艺技术、绘画水平还是产量方面都达到了历史上的又一高峰。北京作为清王朝十世君王长达276年的都城,皇宫内、外流传至今的清代青花瓷器,数量之多,品种之繁,是非常惊人的,它们都是来自瓷都景德镇的产品,不仅时代特征鲜明,而且烧造脉络清晰,为世人再现了清代青花瓷器的发展历程。
作者: 《北京文物鉴赏》编委会编
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5
简介:《古钱币》主要内容:中国古代钱币历史,在漫长的古代社会,它走过了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创造了一种极具个性特色的钱币文化。作为沟通商品交换媒介的古钱币,在发展社会经济和商品交换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直接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变化,并体现国家意志。它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区域之间的经济往来,促进了社会经济、贸易、文化的向前发展。并影响到周边国家,加强了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国古代钱币的形体虽小,但涉及面却很广。除了以青铜铸币为主流的用品通形式外,还铸造了铁、铅、锡、金、银、纸等其他材质的铸币,丰富了钱币的流通手段。铸币工艺上从手工制造到机器制造,反映出劳动人民极高的聪明才智。在钱文书体上运用了篆、隶、真、行、草等书法,并在宋代达到钱文书法的巅峰,甚至皇帝都亲自题写钱文,使钱币与书法艺术的结合达到了极致境界。同时,自汉代一直到明清,还出现了反映民俗民情的花钱,这种将迷信与祈祷吉祥的形式用到钱币上,是中国古代钱币文化中又一伟大创举,极在地丰富了中国古代钱币文化。此外,中国不仅铸钱历史悠久,而且研究钱币的时间非常外远。从南朝萧梁时起一直到现在,无数文人学者孜孜以求,著录成书,从不间断,使中国古钱这门学问向着更广的方向迈进。
Porcelains of the Liao Song and Jin dynasties
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6
简介: 《辽宋金瓷器》内容简介:北京在辽、宋、金时期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混居融合的地区,也是当时北方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因而在那里出土与传世的此期瓷器不仅十分丰富多彩,而且因地域、民族、烧造技法等多方面的不同而呈现出较为复杂的产品特征。《辽宋金瓷器》图文并茂地介绍了龙泉务窑、定窑、均窑、磁州窑、耀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吉州窑中的精品,对每款瓷器的出土地址、馆藏机构作简要说明。《辽宋金瓷器》可供广大瓷器爱好者、收藏者阅读。
Porcelains of the Yuan Dynasty
作者: 《北京文物鉴赏》编委会编
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5
简介:元代制瓷业是宋,金制瓷业的继续和发展。元瓷夹在宋和明清两个制瓷业高峰之间,过渡性十分明显。一方面,宋、金时期的一些名窑,如磁州窑、钧窑,景德镇窑,龙泉窑的传统产品仍在继续烧造,特别是龙泉,青白系诸窑,由于外销的需要,大件器型增多,生产规模普遍扩大;另一方面,元代中晚期景德镇又正式烧出了青花,釉里红,钴蓝釉,铜红釉,卵白釉等新品种,为它日后成为瓷都奠定了基础。钧窑 元朝统治时期,北方定窑、耀州窑巳经走向衰落,钧窑和磁州窑则继续发展。 元代钧窑系的烧造中心仍是河南禹县。这时期钧瓷的影响比宋朝还大,烧钧瓷的窑口在河南广有分布,河北、山西也有,形成了一个钧窑体系。和宋、金不同的是元钧瓷的胎子更厚,更粗糙、疏松,有砂粒及砂眼,胎子颜色深灰或土黄。胎釉结合不如宋钧紧密,釉子胳粗,有大气泡和棕眼。颜色一般是月白色或蓝灰色,个别器物上有紫红色彩斑,是人工有意涂抹而不是釉中所含铜元素在高温中的自然晕散。釉厚,自然垂流多不到底,底足无釉,露深黄色或浅褐色胎。 元钧瓷一般光素无纹,炉、罐、瓶等立器有的模印贴花或堆塑纹饰,纹饰模糊不清。元钧瓷常见有盘、碗、罐、炉、瓶、盆等。碗多敛口,收腹,小圈足,底足心有旋削残留的鸡心凸起。炉多直口或浅盘口,直颈,鼓腹,有3个小尖足或兽足,有的有耳。 与宋代钧窑瓷器相比,元代钧窑瓷器流传后世的数量要多,但其价值与宋钧却相差很大,主要是因为元钧瓷胎质粗松,釉色僵硬,存世量多。 元代已有青花瓷器,釉里红的烧制已较成熟,釉里红是一种传统的彩绘瓷器,是元代景德镇制瓷业的重要成就。元朝官窑只景德镇一处,官窑器内均烧有“枢府”字号。元瓷釉厚,多仿钧窑瓷器,以天兰色兼带紫斑为贵,花纹图案有:划花、印花、雕花等。这一时期出现了窑变、青花、釉里红的技法。为釉下装饰和以后的釉上装饰创造了条件。这一时期的瓷器,除一部分保留了宋代的制瓷遗风,通常采用划花、刻花、印花以外,又创造出用毛笔在胎上绘画的方法。这种用彩料画出花纹后,烧制的瓷器,就叫作“彩资”。“彩瓷”一般分为“釉上彩”与“釉下彩”两大类。在胎坯上画好花纹后,再上釉入窑烧制,称为“釉下彩”在烧制好了的瓷器上再加以彩绘,又经炉火烘烧而成的,叫作“釉上彩”,这时期的青花、釉里红瓷器,就是属于“釉下彩”。明代以后出现的新彩、五彩、粉彩等,都属于“轴上彩”的范畴。 总之,元代在继承前代瓷器发展的基础上,又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从而在世界陶瓷史上为祖国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元代次瓷器的突出成就,无论在造型、纹饰以及烧造技术等方面,都为明、清两代瓷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元代瓷器在对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影响 也是十分深远的。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s of the Ming dynasty
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6
简介:青花瓷器是中国陶瓷的艺术,它起源于唐代,成熟于元代,明代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明洪武二年(1369)始,在江西景德镇珠山设御窑厂(又称官窑),专为宫廷烧造日常生活器皿和赏赐品,并派督窑官指挥、监烧。一改元代青花瓷器一窑同烧几个品种的生产模式,也改变了明以前官窑“有命则供,无命则止”的生产状态,江西景德镇成了明、清两代御窑厂的所在地。景德镇官窑瓷器以其工艺精湛、瓷土精良、色润纯正、纹饰规范享誉世界,成为中国的制瓷中心。明代景德镇除官窑烧制御用品外,民窑瓷器也有很大发展,出现了“官民竞市”欣欣向荣的局面。 明代青花瓷器所采用的青花色料,在进口料也有国产料,青料多样化是明代青花瓷器的一个重要特点。各时期特征鲜明。明代青料色阶主要有3种,呈青、蓝、紫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