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旧踪
作者: 徐城北著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
简介:高庆奎·“再现”刘鸿声
有时,前辈演员某个卓绝的舞台处理,会“再现”于弟子的另一出戏当中。如果弟子不加言明,外人很难得知,也就无法评判其中的得失。
一次,和袁世海先生聊天。他谈起自己曾有幸陪同五位著名老生唱过《空城计》,其中除了晚期四大须生的马、谭、杨、奚之外,更有前辈老生高庆奎。随之,袁先生分别讲述了五位老生唱这出戏的特点。谈到高时,他特别提到在《空城计》前一场唱到“望空中求先帝大显威灵”时,高一边将最后一个字慢慢延长,一边身子正对着观众,缓缓向下场门退去。他的眼睛
一直在“笼”着全场观众,全场观众也一直被他的“神”领着,丝毫不觉得戏已松懈。直到高退到了下场门,这才停止演唱。在一个节奏鲜明的锣鼓点中转身,毅然亮相下场,又赢得了一片彩声。袁当时一边讲,一边以身示范,给我的印象很深。我一边听一边看,只觉得精彩异常,却没有深思高的这一舞台处理是从何处得来。
事隔数年,一次偶读江上行先生文章,他的文章又引用了清末民初著名票友罗念生谈刘鸿声的文章。罗的文章说:“有一次我看刘跛子(刘一腿跛,故有此称)演《群英会》的鲁肃,原以为此戏只有‘鲁子敬在舟中浑身战抖’四句原板可以讨好,其他没有施展嗓音的地方。谁料刘鸿声很有办法,他在唱散板“十万箭焉能够一夜造就”上句后,在下句“鲁子敬为朋友顺水推舟”上大卖力气,把这十个字一口气不换唱到底,用尽全力拖长,同时配合他的跛足,以倒退步极慢的走法和动作,完成这两句别人唱来很平淡的唱。这一招不仅把唱和做紧密结合,且看不出他跛足的缺陷,因而赢得满堂掌声。”
看到这儿,突然联想到前几年袁先生对我的所言,便陡然兴奋起来。我终于有了一点自己的发现:很可能高的这一处理就源于刘的那一处理。说“很可能”,是我没能赶上听高庆奎,更没赶上听刘鸿声。但是,不能因为没赶上就不许我揣测。刘的高明,是把掩盖个人毛病和刻画人物性格结合起来。到了高的时代,当《空城计》被越来越多的晚辈老生都唱成了“看家戏”时,高就不能不从表演上想点办法了。因为单从声腔看,用高派表现诸葛亮未必合适,所以从表演出发想办法,可以认为是突出奇兵,有时会赢得“以一当十”的效果。高在表演上有了这一招,我以为就足可以“匹敌”四大须生各自不同的声腔了。
陈寅恪·温馨一梦
陈寅恪教授,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的学术地位当在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