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70 项 “徐林祥” 相关结果
课程与教学论新编语文
作者: 张中原,徐林祥主编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简介: 《课程与教学论新编系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是一部新编的高等师范学校教学用书。《课程与教学论新编系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对语文教学论研究的基本问题、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其内容包括语文课程性质、语文课程目标、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新课程教科书评介、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语文教学评价、语文学习方式方法和习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概述等。
刘熙载及其文艺美学思想
作者: 徐林祥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简介: 《刘熙载及其文艺美学思想》以刘熙载及其文艺美学思想为研究对象。上篇综合运用哲学、美学、文艺学、比较文学的方法,阐释了刘熙载关于审美本质和关于作家、作品、读者的论述,并通过对刘熙载与王国维、黑格尔、艾布拉姆斯的比较,揭示其文艺美学思想的独到之处。下篇主要采用历史学、文献学的方法,辑录并注释刘熙载佚文11篇、佚诗7首,编订刘熙载年谱,考证刘熙载师友弟子。
百年语文教育经典名著 第一卷
作者: 徐林祥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7年07月
简介:《百年语文教育经典名著(第1卷)》收入在百年语文教育史上有较大影响、至今仍有参考价值、且有一定代表性的语文教育类著作,含经典原文、注释及内容导读等。《百年语文教育经典名著(第1卷)》共收小学国文国语教学论著六种:姚铭恩著,《小学校国文教授之研究》(1915);张士一著,《小学“国语话”教学法》(1922);吴研因著,《小学国语教学法概要》(1925);舒新城著,《道尔顿制与小学国语教学法》(1925);赵欲仁著,《小学国语科教学法》(1930);俞焕斗编著,《高小国语科教材和教法》(1948)。
顾黄初语文教育思想研究
作者: 王乃森,徐林祥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简介:语文教育专家顾黄初教授是当代语文教育界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本书是庆贺顾氏从教50周年及其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论文集。全书分两部分,一是研讨会实况;二是论文选集。共收录50篇文章,从各个不同角度对顾氏的语文教育理论、语文教育的历史与现状、语文教材的编制与使用、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进行论述、分析和评价,具有一定深度和学术价值。
语文教育研究方法
作者: 徐林祥主编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简介: 《语文教育研究方法》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语文学科教学方向教材,也是国内第一部以“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命名的著作。《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将国内外教育研究方法的最新研究成果与语文学科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论述了语文教育研究的基本理论和语文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并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和具体案例介绍了文献研究法、量的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质的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叙事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教育研究方法。《语文教育研究方法》有助于语文学科教学方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一般语文教育工作者了解语文教育研究的原理与过程,掌握语文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语文教育科学研究的水平和能力。
中国美学初步[电子资源.图书]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简介:《庄子》中第一篇叫《逍遥游》,其主旨就是讨论人如何达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的问题的。照庄子看来,大鹏击水三千。扶摇九万,列子御风,日行八百,似乎是自由的,但实际上还不是完全自由。大鹏飞行九万里,需要有广大的空间,列子日行八百,也得靠风力。这些都是“有待”的,而只有“无待”,才可以说达到真正的自由。所谓“无待”就是说不需要任何条件。所以他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哉!”这种“逍遥游”是无所待的,从而是绝对自由的。 庄子认为,这种“无待”的绝对自由的境界不是一般人可以达到的,只有“至人”、“神人”、“圣人”等才可以达到,因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就是说,只有去知去欲、丧我顺物、不求有功、自然无为、挣脱名缰利锁、返朴归真,从而感悟“道”、把握“道”、乃至与“道”合一的人,才能达到“无待”的绝对自由的境界,这也就是《齐物论》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将人提升到与天地自然比肩而立的高度。而达到这种境界的关键是“无己”、“无功”、“无名”,也即《人间世>中的“心斋”,《大宗师》中的“坐忘”,《齐物论》中的“丧我”,《天地》中的“忘乎物”、“忘己”。 关于“心斋”,庄子在《人间世》中借孔子与颜回的对话作了阐述。 回日:“敢问心斋?”仲尼日:“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斋”必须“若一志”,即排除杂念、精神专一。“心斋”要经过两个阶段:“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即以心观物阶段;“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即领悟阶段。“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是说耳朵不听外界动静、心志不与外界接触,这时耳朵对外界已是听而不闻,心对外界已是静而不思。“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王夫之《庄子解》注:“心斋之要无他,虚而己矣。”只要悟道者使自己的心境达于空明,“道”自然就会进入他的心灵。这种悟道的方法,庄子就称为“心斋”。 关于“坐忘”,庄子在《大宗师》中仍是借孔子与颜回的对话来阐述的。 颜回日:“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 就是要“离形”,我与万物为一;“黜聪明”就是要归于虚寂。做到“离形去知”。就能“同于大道”即说的“道”的境界。“坐忘”的过程便是悟“道”者的一切事物,甚至忘掉自己形体的存在,排除感官经它杂念的干扰,对“道”的感知和认识的过程。《齐:“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嗒焉似丧其耦。”坐忘”的形象描述。 忘、天人合一,主观精神绝对自由,人生也就无待逍合一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审美的最高境界。一般能达到这种境界,是因为他们不能做到“无己”、“无”,相反地,“见利而忘其真”(《山木》)。“真”在庄子那里并不是指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因为他对现实是否定的。“真”在庄子那里是基于人的自然本性的直觉,就是藏于人的自然本性未经现实浸染过的情感。“真者,精诚之至也”,“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而不可易也”(《渔父》)。“真”就是精诚,不是强迫为之,而是本性的自然流露,是不假外饰的自然。 庄子把“心斋”、“坐忘”的精神境界看作是人生的自由境界.以为在自己内心取消利害得失的考虑,就能达到人生自由。实际上,这种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自由,只能是一种虚假的自由。但是,庄子提出的这种“心斋”、“坐忘”的精神境界,作为对审美主体的一种要求,却有它的合理性。从审美创造来说,如果创造者不能从利害得失的观念中超脱出来,他的精神就会受到压抑.他的创造力就会受到束缚,他就不能得到创造的自由和创造的乐趣。从审美欣赏来说,如果欣赏者不能摆脱实用的功利的考虑,就不能发现审美的自然,就不能从有限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中把握宇宙无限的生机,就不能得到审美愉悦。《达生》记载的“梓庆削木为镰”的故事便是一个例证。 梓庆削木为锿,锿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日:“子何术以为焉?”对日:“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镶,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以静心。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镰,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子那里并不是指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因为他对现实是否定的。“真”在庄子那里是基于人的自然本性的直觉,就是藏于人的自然本性未经现实浸染过的情感。“真者,精诚之至也”,“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而不可易也”(《渔父》)。“真”就是精诚,不是强迫为之,而是本性的自然流露,是不假外饰的自然。“镰”是悬挂钟磬等乐器的木架子,上面雕刻有鸟兽等精美图案。梓庆是一位木工,他雕刻的镰极为精美,看到的人都以为是鬼斧神工。他能够达到这种境界,靠的是“齐以静心”。“齐”通“斋”。“齐以静心”也就是“心斋”。所谓“不敢怀庆赏爵禄”、“不敢怀非誉巧拙”、“辄然忘吾有四枝(肢)形体”,就是庄子所说的“无名”、“无功”、“无已”。排除外界干扰、没有利害得失,然后进入山林,观鸟兽自然天性,并在胸中形成鸟兽的审美意象,然后动手雕刻,创造出神化的艺术作品。这就叫做“以天合天”。自然而然,物尽其性,对于人之造物——艺术来说,就是要“以天合天”。 三、物我同一 《庄子》中有一篇叫《达生》。“达生”不是极力追求生命本身的绵延,而是寻找个人对生命的完成和精神对生命的超越。毫无疑问,庄子也幻想有那种永恒的生命,就像藐姑射山上的神人,“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逍遥游》)。但庄子更为关注的是人对生与死的理解是否可以超越生死,不再为生死忧愁烦恼,而获得精神的自由和快乐。一方面在精神上淡化生与死的界限,另一方面又尽可能地依照天道自然来完整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使人的生命流程体现自然之道,这也就是《养生主》所说的保身、全生、养亲、尽年。任何戕害生命的行为和举动都是违背天道自然的,而顺应自然完整地实现自己生命流程却是值得庆贺的,大概也正因此才有妻死庄子“鼓盆而歌”(《至乐》)的故事。 《养生主》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老聃死了,他的朋友秦失来吊。哭了三声就出来了。有人怪他对朋友没有感情。秦失说:我看见有些人在那里哭得很悲痛,这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意思是说,一个人的生,是由于偶然的机会,他的死,是随顺自然的规律。不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对于死有过分的悲痛,这种悲痛,是由要逃避自然规律而来的,因此,他就要受一种叫做“遁天之刑”的惩罚,其内容就是那个悲痛。而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就不会受到这种刑罚,从这种刑罚中解放出来,称为“悬解”。 ……
百年语文教育经典名著 第二卷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8年01月
简介:
百年语文教育经典名著 第五卷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7年11月
百年语文教育经典名著 第三卷
一只红烧鸡:沪剧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1960
百年语文教育经典名著 第四卷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7年05月
简介:《百年语文教育经典名著(第4卷)》收入在百年语文教育史上有较大影响、至今仍有参考价值、且有一定代表性的语文教育类著作,含经典原文、注释及内容导读等。《百年语文教育经典名著(第4卷)》共收中学语文教学论著五种:陈望道著,《作文法讲义》,约5.4万字;梁启超著,《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约2.5万字;夏丏尊、刘薰宇合著,《文章作法》,约6.5万字;高语罕著,《语体文作法》,约10.0万字;于在春编写,《集体习作实践记》,约7.6万字。
徐林祥 李明高研读朱自清 叶圣陶《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
作者: 徐林祥 李明高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年01月
百年语文教育经典名著 第七卷
百年语文教育经典名著 第六卷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高级中学·全国统一教师资格考试指南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6年11月
简介:为配合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编写一套适合参加考试人员备考复习使用的考试指南丛书。本套书在编写时紧扣教师资格考试大纲,深入、细致地研究了大纲中的考试目标、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试卷结构和题型示例,凝聚了知名专家学者的经验和智慧,旨在帮助考生切中考试重点,少走弯路,缩短备考时间,提高备考效率。 本书设置了“测一测”“读一读” “练一练”“想一想”等栏目,所设栏目环环相扣,科学实用,使考生能够系统准确地掌握重点知识,迅速捕捉考试要点,强化学习效果。知识点翔实,讲解深入浅出。讲练结合,解析精当。
百年语文教育经典名著 第十卷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7年12月
本卷图书共收小学国文国语教学论著两种:艾伟著,《阅读心理·国语问题》(1948),约13.3万字;艾伟著,《阅读心理·汉字问题》(1949),约20.5万字。含经典原文、注释及内容导读。这两本专著为语文教育开辟了一个心理学研究的视角,是20世纪前期阅读心理研究之典范。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年02月
本书系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的配套教材。全书由“绪论”和“语文课程与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与语文课程资源”三个课程模块构成,论述了“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语文教材的编制理论”“语文教材评介”“语文教材分析的内容与方法”“初中语文教材分析”“高中语文教材分析”和“语文课程资源”等问题。本课程已在精品开放课程共享系统“爱课程”网(www.icourses.cn)上线。
本书可作为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本科生教材,也可供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工作者阅读参考。
语文教育发展篇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
简介:本书主要是编选当代有影响的语文特级教师和语文教学名师对自身语文教学实践经验、教学策略及艺术的论述分析,即从实践层面揭示语文教育教学的智慧。
语文教师继续教育指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简介:《语文教师继续教育指南》是21世纪语文教育文库,教师继续教育参考系列中的语文教师继续教育指南分册,《语文教师继续教育指南》既有语文教师继续教育基本理论、课程体系、办学模式、管理考核等问题的研究,又有语文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案的探讨、语文教师教育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的指导,还附有继续教育研究参考书目和语文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推荐书目。它为师范院校中文专业改革教育教学工作、为中小学语文教师坚持在职进修,提供很好的参考依据。《语文教师继续教育指南》内容全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针对性及实用性,可供中小学在职语文教师和即将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同志作业务进修之用。
百年语文教育经典名著 第十二卷
本卷图书共收小学国文国语教学论著一种:张志公著,《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约22.5万字。含经典原文、注释及内容导读。
语文优质课例篇
作者: 高伟毅,刘淼主编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颠覆与重构:现代学校德育课程变革
作者: 岳刚德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15年05月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7年07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8年01月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7年11月
上海文艺出版社,1960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7年05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年0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