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8 项 “曹炳章原辑”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作者: 曹炳章原辑;高萍校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简介: 《瘟疫论》提要 明·吴有性撰。有性字又可,震泽人。是书成于崇正壬午。以四时不正之气,发为瘟疫。其 病与伤寒相似而迥殊,古书未能分别,乃著论以发明之。大抵谓伤寒自毫窍而入,中于脉络,自 表入里,故其传经有六。自阳至阴,以次而深。瘟疫自口鼻而入,伏于膜原,其邪在不表不里之 间,其传变有九,或表或里,各自为病,有但表而不里者,有表而再表者,有但里而不表者,有里 而再表者,有表里各传者,有表里分传而再分传者,有表胜于里者,有先表而后里者,有先里而 后表者,其间有与伤寒相反十一事,又有变证兼证,种种不同,并著论制方,一一辨别。其显然易 见者,则脉在不伏不沉之间,中取之乃见。舌必有苔,初则白,甚则黄,太甚则黑而芒刺也。其谓 数百瘟疫之中,乃偶有一伤寒。数百伤寒之中,乃偶有一阴证。未免矫枉过直。然古人以瘟疫 为杂证,医书往往附见,不立专门。又或误解《素问》“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之文,妄施治疗。有 性因崇祯辛巳南北直隶山东浙江大疫,以伤寒法治之不效,乃推究病源,参稽医案,著为此书。 瘟疫一证,始有绳墨之可守,亦可谓有功于世矣。其书不重序次,乃随笔札录而成。今存其旧, 其下卷食复劳复条中载安神养血汤,小儿时疫条中载太极丸,并有方而无药。又疫痢兼证一条, 亦有录而无书,故别为补遗于末,又正名一篇,伤寒例正误一篇,诸家瘟疫正误一篇,原目不载, 盖成书以后所续入,今亦并录为一卷,成为完书。现又附录偶斋评语,乃偶斋辨舌一篇,作为补 遗。按:偶斋姓年,名希尧,刊有《经验良方》数种传世。 片断: 偶斋云:伤寒感冒,邪从外入,谓之中经。 瘟疫邪发膜原,由内而出,谓之浮越。伤寒瘟 疫,只传足三阴三阳,不到手三阴三阳,故不 言手经而言足经。足太阳乃膀胱经也,与肾为 表里,而肾为足少阴也。足阳明乃胃经也,与 脾为表里,而脾为足太阴也。足少阳乃胆经 也,与肝为表里,而肝为足厥阴也。 瘟疫初起 瘟疫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而 无憎寒也。初起之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 数,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疼身痛,其时邪在 伏脊之前,肠胃之后。虽有头疼身痛,此邪热 浮越于经,不可认为伤寒表证,辄用麻黄、桂 枝之类强发其汗。此邪不在经,汗之从伤表 气,热亦不减。又不可下,此邪不在里,下之从 伤胃气。其渴愈甚,宜达原饮。 达原饮 槟榔二钱厚朴一钱草果仁五分知母 一钱芍药一钱黄芩一钱甘草五分 上用水一盅煎八分午后温服。 按:槟榔能消能磨,除伏邪,为疏利之药。 又除岭南瘴气。厚朴破戾气所结。草果辛烈 气雄,除伏邪盘错。三味协力,直达其巢穴,使 邪气溃败,速离膜原,是以为达原也。热伤津 液,加知母以滋阴。热伤荣气,加白芍以和血。 黄芩清燥热之余,甘草为和中之用。以后四 味,不过调和之剂,如渴与饮,非拔病之药也。 凡疫邪游溢诸经,当随经引用,以助升泄。如 胁痛、耳聋,寒热,呕而口苦,此邪热溢于少阳 经也,本方加柴胡一钱。如腰背项痛,此邪热 溢于太阳经也,本方加羌活一钱。如目痛,眉 棱骨痛,眼眶痛,鼻干不眠,此邪热溢于阳明 也,本方加干葛一钱。证有迟速轻重不等,药 有多寡缓急之分,务在临时料理,酌定分两, 大略而已,不可执滞。间有感之轻者,舌上白 苔亦薄,热亦不甚,而无数脉,其不传里者,二 三剂自解。稍重得必从汗解。如不能汗,乃邪 气盘错于膜原,内外隔绝,表气不能通于内, 里气不能达于外,不可强汗。病家见加发散之 药,便欲求汗,误用衣被壅罨,或将汤火熨蒸, 甚非法也。然表里隔绝,此时无游溢之邪在 经,三阳加法不必用,宜照本方可也。感之重 者,舌上苔如积粉,满布无隙,服汤后不从汗 解,而从内陷者,舌根先黄,渐至中央。邪渐入 胃,此三消饮证。若脉长洪而数,大汗多渴,此 邪气适离膜原,欲表未表,此白虎汤证。如舌 上纯黄色,兼见里证,为邪已入胃,此又承气 汤证也。有两三日即溃而离膜原者,有半月十 数日不传者,有初得之四五日,淹淹摄摄,五 六日后,陡然势张者。凡元气胜者,毒易传化。 元气薄者,邪不易化,即不易传。设遇他病久 亏,适又微疫,能感不能化,安望其传。不传则 邪不去,邪不去则病不瘳,延缠日久,愈沉愈 伏,多致不起。时师误认怯证,日进参芪,愈壅 愈固,不死不休也。 偶斋云:少阳胆经行身之侧,为半表半 里,柴胡乃本经之药。太阳膀胱经行身之背, 为表,羌活乃本经之药。阳明胃经行身之面 前,为里,葛根乃本经之药。 传变不常 疫邪为病,有从战汗而解者;有从自汗、 盗汗、狂汗而解者;有无汗竟传入胃者;有自 汗淋漓,热渴反甚,终得战汗方解者;有胃气 壅郁,必因下,乃得战汗而解者;有表以汗解, 里有余邪,不因他故,越三五日前证复发者; 有发黄因下而愈者;有发黄因下而斑出者;有 竟从发斑而愈者;有里证急,虽有斑,非下不 愈者;此则传变不常,亦为常变也。有局外之 变者,男子适逢淫欲,或向来下元空虚,邪热 乘虚陷于下焦,气道不施,以致小便闭塞,小 腹胀满,每至夜即发热,与导赤散五苓五皮之 类,分毫不效,得大承气一服,小便如注而愈 者。或里有他病,一隅之亏,邪乘宿昔所损而 传者,如失血崩带,经水适来适断,心痛疝气, 痰火喘急,凡此皆非常变。大抵邪行如水,惟 注者受之,传变不常,皆因人而使。盖因疫而 发旧病,治法无论某经某病,但治其疫,而旧 病自愈。 偶斋云:战汗,身体颤抖而汗出也。自汗, 无故自然汗出也。盗汗,熟睡而汗出也。狂汗, 其人发狂,走跳叫骂,狂已,忽然汗出安卧也。 急证急攻 瘟疫发热一二日,舌上白苔如积粉,早服 达原饮一剂,午前舌变黄色,随现胸膈满痛, 大渴烦躁,此伏邪即溃,邪毒传胃也,前方加 大黄下之。烦渴少减,热去六七,午后复加烦 燥发热,通舌变黑生刺,鼻如烟煤,此邪毒最 重,复瘀到胃,急投大承气汤。傍晚大下,至夜 半热退,次早鼻黑苔刺如失,此一日之间,而 有三变,数日之法,一日行之,因其毒甚,传变 亦速,用药不得不紧。设此证不服药,或投缓 剂,羁迟二三日必死。设不死,服药亦无及矣。 尝见瘟疫二三日即毙者,乃其类也。 偶斋云:一日之病,而有三变,此疫毒之 最重者。若以缓剂治之,而能望其生者几希。 表里分传 瘟疫舌上白苔者,邪在膜原也。舌根渐黄 至中央,乃邪渐入胃。设有三阳现证,用达原 饮,三阳加法。因有里证,复加大黄,名三消 饮。三消者,消内消外消不内不外也。此治疫 之全剂,以毒邪表里分传,膜原尚有余结者宜 之。 三消饮 槟榔草果厚朴白芍甘草知母 黄芩大黄葛根羌活柴胡 姜枣煎汤服。 热邪散漫 瘟疫脉长洪而数,大渴复大汗,通身发 热,宜白虎汤。 白虎汤 石膏一两知母五钱甘草一钱炒米一 撮 加姜煎服。 按:白虎汤,辛凉发散之剂,清肃肌表气 分药也。盖毒邪已溃,中结渐开,邪气方离膜 原,尚未出表,然内外之气已通,故多有脉长 洪而数。白虎辛凉解散,服之或战汗,或自汗 而解。若瘟疫初起,脉虽数,未至洪大,其时邪 气盘踞于膜原,宜达原饮。误用白虎,既无破 结之能,但求清热,是犹扬汤止沸耳。若邪已 入胃,非承气不愈。误用白虎,既无逐邪之能, 徒以刚悍而伐胃气,反抑邪毒,致脉不行,因 而细小。又认阳证得阴脉,妄言不治,医见脉 微欲绝,益不敢议下,日惟杂进寒凉,以为稳 当,愈投愈危,至死无悔,当此急投承气,缓缓 下之,六脉自复。 偶斋云:日惟杂进寒凉,以为稳当,比比 皆然。更有老手,诊得脉虚,即用温补。前以 误用寒凉,而致脉微,后以脉微,辄用温补,试 问若辈举世皆然,今为是书说破,良当悔悟 矣。
作者: 曹炳章原辑;唐菊香,方汀编校整理
出版社:农村读物出版社,2007
简介: “医话”是医家立言的结晶,也是医家进行病例分析、学求思考有所感悟后,记录的心得。其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医家的经验与造诣。中医传至清代,达到了前人所没有达到的高峰。因此,这一时期的名医“医案”、“医话”价值也最高,历来为医家搜集揣摩之重点。本书荟萃了黄退庵、计南、毛对山等数位清代名医大家之“医话”作品七篇。内容包括对历代医家医术的认识、治医,也得、医德评选等,其中不乏具知灼见,对今人治医具有极高的学习价值。
作者: 曹炳章原辑;杨金萍,谭红校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简介: 《中国医学大成》的编纂,在当时倍受中医界的推崇,认为此书是“寿世宝藏,医林巨观”。原书共计365种,分13类,曰医经、药物、诊断、方剂、通治、外感、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针灸、医案以及痘疹、推拿、疑难杂症等。每书均写有提要,以明此书之来历、内容之要点;每一类之中均按年代先后次序排列,以便考证。可惜此书刊行未半,日本人侵入,印刷被迫中断,仅有136种问世。1990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与岳麓书社均将曹氏所刊之书影印出版。之后,岳麓书社又将曹氏已列书目而未刊的医书,稍作调整增补,作“续编”影印刊行,完成了曹氏未完成的大业。 《中国医学大成》的编纂对中医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首先,整理保存了大量的中医经典秘籍。是书搜求博采秦汉至清末的海内孤本、珍本、抄本,殆有万余种,约集名医,精校圈点,厘订精选365种。其所选之书,皆医籍中之精华,如医经类有《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等;本草类有《神农本草经》、《本草衍义》、《雷公炮制药性解》等;伤寒金匮类有《伤寒贯珠集》、《伤寒补例》、《伤寒来苏集》、《金匮要略心典》等;温病类有《温热逢源》、《瘟疫论》等;通治类有《医学心悟》、《周慎斋医书》、《医学源流论》等;医案医话类有《柳州医话》、《吴鞠通医案》等;此外尚有临床各科、生理、病理、诊断等重要书籍。其次,系统完善了中医理论体系。曹氏将其所选医籍分为13类,每一类之中则按朝代先后为序,每一种书之前有提要,简介全书要点,这样,尽管全书博大,但条理清晰、系统连贯,阅一书则遍览历代医论,窥一类则尽知各家学说,中医精论全在此书之中。再次,普及推广了中医学术理论。当时正值废止中医案起之时,中医学术低迷衰微,此书的出版无疑是一支兴奋剂,使整个中医界振奋起来,叹为观止。不仅如此,就对提高整体中医素质,使之立于不败之地而言,此书同样作出了巨大贡献。凡治医者,非博览存书,无以阐明医术,医术不精,何谈着手成春?然秦汉至今,医书逾万,即使毕生考校,犹恐不能,况且一般人所购医书,版本不良,校勘不精,错误百出,怎能精通医理?此书一出,实为业医之准绳,医门之法律,而被称为“寿世宝藏,医林巨观”。即使现在也同样如此!
作者: 曹炳章原辑;唐菊香,方汀编校整理
出版社:农村读物出版社,2007
简介: 清代是中国传统医学集大成时期,故清代名医众多,其医案也最有学习研究价值。本书荟萃了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邹兰孙等数位清代名医大家之“医案”,全书医案连贯,案中有病起、初诊、复诊,以及处方之加减化裁,对辨证施治、理法方药做了较为详细的记录,其辨证遣药的方法对后学者临诊,具有、实际指导和借鉴作用,可谓弥足珍贵。
作者: 曹炳章原辑;芮立新校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简介: 《眉寿堂方案选存》提要 清·叶桂撰。桂字天士,又字香岩,吴县人。郭维濬纂。维濬字闻升,吴县人。是编乃 郭维濬萃录眉寿堂天士真案。上卷列春温、时疠、暑、燥、寒、冬温、疟疾,下卷列女科、幼 科、痘疹、外科,精选各类险恶症候,施以严密经验,方治始终完备,各列一例,无重复杂 乱之弊。症证不同,方方可法。且与指南不同。《叶案存真》详于内伤虚劳,是书备于时症妇 儿痘疹。《存真》例言云:家藏复有女科数卷,现在编校未成,容俟续出云。或即此类欤。惟 杂症多未备,疑非金璧耳。书系古旧抄本,炳章重值购得,其议病议药,如老吏断狱,切中 病情,嘉惠后学,实非浅鲜。爰刊本集,以供参考。 片断: 鲜地骨皮大沙参生甘草嘉定天花 粉炒川贝金银花 风温不解,早凉晚热,舌绛口渴,热邪 未清,阴液衰也;胃汁耗则不知饥。宜生津 和阳以苏胃。 淡黄芩乌梅青蒿生白芍橘红 鳖甲 温邪内伏,潮热自利。暮甚于昼者,稚 年阴气浅也。仲景于暮春瘟病,内应肝胆例, 黄芩汤为主。 黄芩杏仁淡竹叶白芍甘草木 通 温邪深入,咽阻,心中热闷,自利,三 焦咸病,恐热极欲厥。 淡黄芩川连杏仁生白芍乌梅 淡竹叶 风温入肺,肺气失降,郁蒸热聚,咳痰, 卧不安静。高年积劳之体,最宜甘寒清燥,所 谓风温得润而解。 桑叶甜杏仁麦冬蔗梨汁沙参 玉竹竹叶 左大空搏,阳不潜伏,咳吐涎。 陈阿胶炒麦冬生白芍鸡子黄生 地炭炙甘草 脉大咽干,痰多咳频,食下腹闷,此风 温日久,劳倦内热,津伤液燥。 冬桑叶甜杏仁麦门冬蔗浆大沙 参玉竹生甘草梨汁 风温入肺,咳嗽,脉坚搏,夜卧汗出。阴 分先亏,最多失血,大忌发散苦辛,从温邪 当甘润而解。 桑叶甜杏仁炒麦冬白沙参玉竹 生甘草 元米汤煎。 风温不解,肺气不利,寒热汗出;吐血, 更有恼怒肝逆。内外两因之症,为左右立法。 芦根汁杏仁丹皮黑栀皮生米仁 郁金钩藤瓜蒌仁 肺痹,脘中及腹痛,自利清谷,是风温 邪热相搏,诸气失于宣降,拟进开手太阴法, 以滋气化,得小便利可安。 芦根汁桑叶瓜蒌皮枯芩杏仁 桔梗郁金汁橘红 风温入肺,肺郁失降,气窒上焦清空之 地,发散则犯温邪劫津,故口渴气逆不已,腹 痛而呕,胃络受伤耳。 桑叶杏仁蔓荆子象贝马勃牛 蒡子 面浮咽痛,温邪未解,轻剂苦辛泄降。 桑叶大沙参通草连翘大力子 滑石 温邪上混,头痛气喘,治在手太阴肺。酒 客痰热素盛,苦降为宜。 杏仁花粉连翘枳实汁橘红黄 芩白芍郁金汁 风温入手太阴,气郁热聚,喘逆口渴,营 卫失和,周身掣痛。脉右搏,防失血。 桑叶杏仁生米仁苏梗栀皮郁 金 风温不解,顿嗽呕吐,宜淡渗以利热清 胃。 芦根杏仁滑石米仁桑叶通草 风温阳逆呕噫。 批把叶白杏仁金石斛桑叶大沙 参获苓 外寒内热,温邪气逆为呕。 嫩苏梗杏仁黄芩冬桑叶橘红 厚朴 温邪呕逆。 淡黄苓竹茹半夏曲川石斛郁金 钩藤茯苓广皮白 风温轻恙,误汗表疏,形寒自汗。先进 建中法以和营卫,继当以参苓补剂,则表里 平和可安。 昨进建中法,因表气不固,形寒汗泄,主 乎护阳理营。今继进《金匮》麦冬汤,以苏 津液,得胃阴稍振,然后商进峻补,庶为合 宜,不致偏胜之弊。 炒麦冬生甘草甜梨浆北沙参生 白芍甘蔗汁 久嗽失音,岁暮用参芪益气得效。春令 风温,燥熏其汗,亦如火劫逼阳同例。但仲 景救逆,在太阳少阴,此证气泄肺伤互异,从 风温汗出不解,藏蕤汤主之。 咳嗽二年,形瘦减谷。冬季喉垂渐痛,已 见水亏,阳气不藏。春月气升日盛,皆阴乏 上承,阳结于上,为喉痹矣。近日寒热,风 温客气;脉小数,为阴伤,忌用辛散。 桑叶玉竹川贝母大沙参麦冬 生甘草 背寒复热,发于晡时,暮夜寐多惊惕,食 入欲呕,此肝阴久虚,阳独上炽。风温乃是 客气,多延渐为本虚矣。 泡淡黄芩生牡蛎乌梅肉生白芍 桂枝木大枣 又人参炒阿胶煅牡蛎获神炒 白芍炒乌梅 冬月温邪内伏,入春寒热咳嗽,身痛渐 汗乃解。与温疟同法。 桂枝白虎汤。 风温如疟烦倦,乃内热水亏。 犀角地黄汤加知母、泽泻。 风温上受,气郁热生,咽痛嗽频,震动 痰血。以清肃上焦,薄味调理。 桑叶花粉大力子杏仁大沙参 射干连翘仁象贝 风温上郁,是冷暖侵肺使然。轻剂清解, 忌发散。 杏仁黑桅皮瓜篓皮象贝桑叶 嫩苏梗郁金汁 气逆痰升,呼吸不爽,仍宜清解。 杏仁象贝白沙参滑石桑叶橘 皮郁金汁紫菀 风温郁热上升,支饮亦令上泛,渴烦咳 涎。下虚上实,仍宜轻剂清理。 桂枝木获苓白芍石膏米仁甘 草 又小青龙汤去麻、辛、半、甘,加石 膏。 面赤足冷,脉沉弦细,吸短有声,昏昏 欲寐,下焦淋带不断,此下虚不摄;饮浊上 泛,咳无止期。从来饮家咳逆,当治其饮。仲 景谓饮家短气倚息,以外饮属脾,用苓桂术 甘,理脾阳以运行;内饮属肾,进肾气以收 摄固纳,仿此为法 肾气丸,淡盐汤送下。 又熟地炭获苓淡苁蓉五味子 白芍胡桃肉 左坚数甚,舌喑不言,得饮渐呛渐呢,此 温邪内伏,少阴水亏,液燥,热气上冒,乃 中厥之象。老年最怕面赤神昏,为衰脱耳。 生地知母炒远志梨汁天冬川 石斛石菖蒲蔗汁 久虚劳损,几年不复。当春深阳气发泄, 温邪乘虚入阴,寒热汗出,不纳谷食,脘中 痞闷不舒,胃乏气运,侧眠咳痰。病热险笃, 恐难万全。 人参旋覆花木瓜获苓赭石炒 粳米 此因惊忧内伤肝藏,邪热乘虚内陷,直 走厥阴,消渴渐呕,汗大泄,胸腹胀。次第 论证端,都属在里,半月以外之病。左脉坚 搏如刃,耳聋昏躁不静,岂是脉证相合?议 以镇逆一法,冀其神清勿躁,不致厥脱。 生牡蛎生白芍桂枝木生龙骨乌 梅肉 阳亢阴虚,烦躁妄言无寐,苟非镇静,焉 得神清。议乙癸同治,熄内风、和阳扰为近 理。 水制熟地获苓生白芍磁石泽泻 山药丹皮辰砂
作者: 曹炳章原辑;赵含森校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简介: 《一草亭目科全书》附薛氏选方提要 清·邓苑撰。苑字博望,清江人,康熙丁酉,年希尧同《异授眼科》合刊,名曰启蒙真 谛。光绪八年,胡芝樵先生因年公刻于康熙朝之《启蒙真谛》,忽忽二百年,板片残缺,字迹 磨灭,原刻旧本,已不可得,至今所传,乃抄本。传写脱误,亥豕殊多。恐年久湮没,爰不 揣浅陋,逆其意而寻其义。略点窜而正之。不敢正者,注明于逐条之上,俾用者酌之。又以 他得经验奇方附于后,曰《启蒙真谛》,刊而广布之。后经申报馆铅字排印,出书有限,而无 板续印。购书稍后者,即不可得。光绪二十七年,嘉兴姚伯纯爱募资重刊,不特病瞽者有复 睹天日之欢,是书亦得藉以流传云。《一草亭目科全书》,首列目论目议,次辨外障及治法,次 辨内障及治法,次论小儿痘毒眼治法,及治小儿雀目法。后附薛氏选方,各方之下,注明主 治效能,然已百试辄效,读者毋少忽之。 片断: 外障 暴发时眼,疼痛难开,时眼传染,羞明 怕日。白珠生疮,粟沙隐涩,睑肿胞烂,拳 毛倒睫。努肉扳睛,赤筋贯瞳,翳膜遮睛,垂 帘翳障。冲风出泪,漏睛脓出,伤寒流毒,乌 珠下陷。乌珠突出,偷针时发,胞肉生胶,风 牵Z斜。雀目凝睛,撞破生翳,血灌瞳神,飞 尘伤目。时发有根,睑硬肿胀,瞳神胀痛,时 发瘅涩。小眦赤涩,大眦赤涩。冰轮翳,梅 花翳,旋螺翳,浮翳,实翳,湿翳,干翳,钉 头翳,白翳,红翳,青翳,黄翳,黑翳,时 发时散翳。里急外弛,跌扑损伤。 外障治法 世谓眼病属火,然非外受风邪,眼必不 病。因腠理为风邪所束,内火不得外泄,挟 肝木而上奔眼窍,血随火行,故患赤眼。及 时调治,自获全愈。倘日久不治,及治而无 效,为粗工所误,遂成外障等症。外障者,风 凝热积血滞也,法当除风散热,活血明目,须 用加减金液汤主之,外点玉华丹自愈。如患 翳膜遮睛者,用仙传紫金膏点之,此膏能开 瞽,或武当、人龙、此君亦妙。 金液汤治外障等症。 软前胡一钱白桔梗八分直防风一钱 川独活三分京芍药一钱肥知母五分荆芥 穗五分苏薄荷六分蔓荆子七分,炒研北柴 胡一钱,炒片黄芩五分,炒 咀片水煎热服。 如受风寒重者,初二剂加羌活五分小 川芎二分白芷梢二分后服仍去。 如泪多者,加北细辛二分家园菊五分 如肿胀者,加葶苈子三分 如痛甚者,加厚黄柏三分 如红甚者,加连翘三分桑白皮四分牡 丹皮六分红花三分 如翳膜者,加木贼四分白蒺藜八分 如翳障努肉者,加石决明一钱,煅 如昏懵者,加密蒙花八分,家白菊五分 如大眦红者,加栀仁七分,炒黑 如小眦红者,加酸枣仁一钱,炒远志肉 甘草煎水浸软,去骨炒,一钱麦冬一钱,去心家白 菊三分生地黄一钱当归尾三分熟地黄一 钱 如初发赤眼,服药六七剂可愈,目无后 患。外点药 如屡发者,风邪积热,入在经络,遇寒 即发,服金液汤十余剂后,或作散,或作丸 服,调理三十四日,外用玉华丹日点一次,即 愈。 如体虚者,须用加减地黄丸,空心服,饭 后用金液散,此法最妙。 如服金液汤,须饭后热服,每日止服一 剂,不可骤进,恐伤胃气。服至六七日,自 愈。 如外障等症,多是有余,不可妄投补剂, 恐助邪,为害不浅。 如内热甚者,大便闭结兼以体旺年少之 人,加大黄一二钱,通后除去,此病北京最 多,汤用五龙。 五龙汤治暴赤肿痛,如北地体旺者,宜 服。 陈麻黄荆芥穗白桔梗牛蒡子庄 大黄 咀片各一钱三分,作一剂,生姜五钱,葱 头二两为引,服后肿消红退,仍用金液汤三 四剂,外点玉华丹。 玉华丹治眼患外障,红肿羞涩,昏懵 翳膜等症。 芦甘石二两,取白而轻者如云片及羊脑髓样川 黄连一两,去芦切碎,水一盅浸半日,隔汤煮汁童便 一盅,取男半岁无病者同连汁和作一碗 将甘石置倾银罐内,炭火煅成碧色取起, 以连汁、童便淬之,如此煅淬七次,加朱砂 三钱,同研为末,水飞去脚,候干又研,极 细如尘,收贮听用,名曰丹头。另制珍珠,将 珠钱许,置豆腐内,碗盛蒸一时久,研极细, 收贮听用。 丹头一钱,加珠末一分,旋研,冰片三 分和匀,入磁罐封固。凡一切外障眼,以银 簪或象牙簪沾药,点两眦内,闭一饭久,仍 以簪拨出药屑,每日早饭后点一次,或夜点 亦可。 仙传紫金膏 真黄丹五两,研细水飞,候干,用厚绵纸盛锅内炒 熟取起,地上候冷,又炒又冷,如此九次,去尽铅气,又研 如尘,听用川黄连去芦净,二两,切碎石燕一雌 一雄,大者如槟榔,与石蟹等分,捣末水飞,听用石蟹 不拘一个二个,与石燕雌雄等分,捣末水飞诃子十二个 真熊胆三钱或五钱,多则效速,试法尘撒水面取粟许, 滴水上,其尘分开,方真,此眼药神品冬白蜜滤净,八 两 先将连、诃用井水三碗,煎至一碗半,以 蟹、燕为细末,水飞过,调和药汁同蜜,银 锅慢火煎三五沸后,入丹再煎,取柳条或桃 槐条,不住手顺搅,用水一盆在旁。如沸起, 即抬锅放水盆内,待药有丝为度,入熊胆,再 旋百余旋,勿令鸡犬生人妇人见之。此方专 治男妇一切眼疾,双目不见十余年者,竟能 还明,但用两蛤许,每日点五七九次,不用 双点,初点七日,停三五日,又点七日,用 灯草搌其翳膜,眼自明矣。如重者不过三七 日,神效。 七宝膏去诸翳障。 珍珠三钱琥珀三钱水晶三钱龙齿一 钱石决明三钱熊胆三钱龙脑旋加五分 上捣碎研细,水五升,砂锅内煎至一升, 去粗,用银锅熬至一盏,入净白蜜五钱,和 为膏,每夜卧后点之,旦不可点。 武当秘授仙方 武当山上一仙方,泄漏天机不可当,巴 豆蕤仁和制石,硇砂龙骨白丁香,不论远年 翳膜障,管教一点便开光。 制石二钱巴豆一钱,去壳蕤仁一钱,二味 同煎水去渣,以水入制石内,候干听用 硇砂,用田螺一个,漂二日,泥净开口 时,以硵砂三四分入内,候其化水,以银铫 煎干收贮,每用二厘。 龙骨火煅为极细末,二分白丁香取两头尖者, 端午取用,甘草汤浸一宿,晒干研细收贮,旋加少许点翳膜 努肉 人龙散治红肿翳膜。 人龙一条,取壮大色白者,以线系首尾, 入长流水洗净,将磁尖破开,滴白浆,入制 石内,点目亦效。 一去努肉,用杏仁百粒,捣烂取汁,调 制硇砂点,或又用白丁香亦可。 此君丹治翳。 淡竹壳不拘多少,用布拭去毛,烧灰存 性,每药一钱,加麝香三五厘,同擂细末,点 在翳上亦妙。 凡治外障眼,切不可用刀针钩割,恐伤 眼血,后成痼疾,不可治疗。经曰:眼得血 而能视,则血何可损也。但用金液、玉华等 方,自愈。 一凡飞丝入眼,用盐一粒,在口噙化,其 丝自出,或用香草子一粒入眼,其子在眼走 动,搌丝拨出,自愈。 一凡嘴眼歪斜,服去风药数剂,脉平又 服温补,外用鳝鱼血磨白芨涂面一边,立见 其貌端正矣。
作者: 曹炳章原辑;张琨校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简介: 《脉经》提要 唐·甘伯宗《名医传》曰:叔和西晋高平人,博通经方,精意诊处,尤好著述,其书纂岐伯、华 佗等论脉要诀所成,叙阴阳表里,辨三部九候,分人迎气口神门,条十二经二十四气、奇经八脉、 五脏六腑、三焦四时之疴,凡九十七篇。考晁公武《读书志》曰:《脉经》十卷,晋王叔和撰。赵府 居敬堂有林亿校刊本,知公武之言不误。其自序云: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转相类, 在心易了,指不难明。谓沈为伏,则方治永乖;以缓为迟,则危殆立至。况有数候俱见,异病同脉 者乎?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鹊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 求验,而遗文远旨,代寡能用。旧经秘述,奥而不售,遂令末学昧于源本,互滋偏见,各逞己能,致 微疴成膏盲之变,滞固绝振起之望。良有以也。今撰述岐伯以来逮于华佗经论要诀,合为十卷。 百病根源,各以类例相从,声色证候,靡不赅备。诚能留心研穷,究其微颐,则可以比踪古贤,代 无夭横矣。是书为林亿校本,始刊于宋熙宁元年,再刻小字本于宋绍圣三年。宋陈孔硕用图本 参订互考,重刻于广西漕司。兵燹以来,板已不存,知者亦寡。元泰定四年,东阳柳赟至江古,与 医学教授谢君缙翁论古书之废,慨然欲以《脉经》刊置学宫,乃属宗濂书院山长董天衢聚工计 佣,付之剞劂,期月告成。其卷帙次第,一仍陈氏广西刻本之旧,而不加增损,意在存古也。商务 印书馆前以元本影印于《四部丛刊》中,或即此本。炳章藏有明天启四年江左缪希雍校正写刻 本,后附王叔和著《人元脉影归指图说》二卷。分七表八里九道脉之说,与《脉诀》体制相类,是否 叔和原著不可考。明有吴勉学校本,刊入《医统正脉》,字多脱误,不能卒读。惟元袁景从校本较 为完善,然亦间有以意删改者,似失其真矣。今汇集诸书,重为校正,凡古书无可证者,虽有谬 误,不敢遽革。如互相考订有异同处,则标注于书眉上,以待积学之士之考正。 片断: 辨灾怪恐怖杂脉第十二 问曰:脉有残贼,何谓?师曰:脉有弦、有 紧、有涩、有滑、有浮、有沉,此六脉为残贼,能 与诸经作病。 问曰:常为人所难,紧脉何所以而来?师 曰:假令亡汗,若吐,肺中寒,故令紧;假令咳 者,坐饮冷水,故令紧;假令下利者,以胃中虚 冷,故令紧也。 问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谓?师曰:沉为纯 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合,故脉滑也。 问曰:脉有灾怪,何谓?师曰:假令人病, 脉得太阳,脉与病形证相应,因为作汤,比还 送汤之时,病者因大吐若下利,而腹中痛。因 问曰:我前来脉时不见此证,今反变异者,是 名为灾怪。因问何缘作此吐利?答曰:或有先 服药,今发作,故为灾怪也。 问曰:人病恐怖,其脉何类?师曰:脉形如 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 问曰:人愧者,其脉何等类?师曰:其脉自 浮而弱,面形乍白乍赤。 问曰:人不饮,其脉何类?师曰:其脉自 涩,而唇口干燥也。 言迟者,风也;摇头言者,其里痛也;行迟 者,其表强也;坐而伏者,短气也;坐而下一膝 者,必腰痛;里实护腹如怀卵者,必心痛。师持 脉病人欠者,无病也;脉之因伸案:伸,袁校本 作呻者,无病也一云呻者,病也。假令向壁卧, 闻师到不惊起,而目盼视一云反面仰视。若三 言三止,脉之,咽唾,此为诈病。假令脉自和, 处言此病太重,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 乃愈。 迟疾短长杂脉第十三 黄帝问曰:余闻胃气、手少阳三焦、四时 五行脉法。夫子言脉有三阴三阳,知病存亡, 脉外以知内,尺寸大小,愿闻之。岐伯曰:寸口 之中,外别浮沉、前后、左右、虚实、死生之要, 皆见于寸口之中。脉从前来者为实邪,从后来 者为虚邪,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从所胜来者 为微邪,自病一作得者为正邪。外结者病痈 肿,内结者病疝瘕也。间来而急者,病正在心, 瘢气也。脉来疾者,为风也;脉来滑者,为病食 也;脉来滑躁者,病有热也;脉来涩者,为病寒 湿也。脉逆顺之道,不与众谋。 师曰:呼吸者,脉之头也。初持脉来疾去 迟,此为出疾入迟,为内虚外实;初持脉来迟 去疾,此为出迟入疾,为内实外虚也。 脉数则在腑,迟则在脏。脉长而弦病在肝 扁鹊云:病出于肝,脉小血少病在心扁鹊云: 脉大而洪,病出于心,脉下坚上虚病在脾胃扁 鹊云:病出于脾胃,脉滑一作涩而微浮病在肺 扁鹊云:病出于肺,脉大而坚病在肾扁鹊云: 小而紧。 脉滑者多血少气,脉涩者少血多气,脉大 者血气俱多。又云:脉来大而坚者血气俱实, 脉小者血气俱少。又云:脉来细而微者血气俱 虚。沉细滑疾者热,迟紧者寒又云:洪数滑疾 为热,涩迟沉细为寒。脉盛滑紧者病在外热, 脉小实而紧者病在内冷。 脉小弱而涩者谓之久病,脉滑浮而疾者 谓之新病。 脉浮滑,其人外热,风走刺,有饮,难治。 脉沉而紧,上焦有热,下寒,得冷即便下。脉沉 而细,下焦有寒,小便数,时苦绞痛,下利重。 脉浮紧且滑直者,外热内冷,不得大小便。 脉洪大紧急,病速进在外,苦头发热、痈 肿;脉细小紧急,病速进在中,寒为疝瘕、积 聚,腹中刺痛。脉沉重而直前绝者,病血在肠 间;脉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瘕。脉直前而 中散绝者,病消渴一云病浸淫痛。脉沉重,前 不至寸口,徘徊绝者,病在肌肉遁尸。脉左转 而沉重者,气微伤在胸中,脉右转出不至寸口 者内有肉癯。脉累累如贯珠,不前至,有风寒 在大肠,伏留不去;脉累累中止不至,寸口软 者,结热在小肠膜中,伏留不去。脉直前左右 弹者,病在血脉中,胚血也;脉后而左右弹者, 病在筋骨中也。脉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脉 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 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 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所苦。夫脉 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 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 气衰,细则气少《太素》细作滑,涩则心痛。浑 浑革革,至如涌泉,病进而危;弊弊绰绰,其去 如弦绝者,死。短而急者病在上,长而缓者病 在下;沉而弦急者病在内,浮而洪大者病在 外;脉实者病在内,脉虚者病在外。在上为表, 在下为里;浮为在表,沉为在里。
作者: 曹炳章原辑;樊正伦校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简介: 隋·大业中太医博士巢元方等奉诏撰。考《隋书·经籍志》有《诸病源候论》五卷,目一卷,吴景贤撰。《旧唐书·经籍志》有《诸病源候论》五十卷,吴景撰。皆不言巢氏书。宋史·艺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