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全书
作者: 朱月龙主编
出版社:海潮出版社,2006
简介:第一节攀比心理第一节攀比心理曾有一首打油诗这样写道:“世人纷纷说不齐,他骑骏马我骑驴。回头看到推车汉,比上不足下有余。”美国首富比尔·盖茨也说过:“人生来是不平等的。”既然不平等,人与人的差距在攀比之间就显而易见了。看看别人,比比自己,往往就这样比出了怨恨,比出了愁闷,失去了自己本应有的一份好心情。攀比从何而来有的人家财万贯、锦衣玉食,有的人柜无盈币、仓无余粮;有的人权倾一时,呼风唤雨,有的人抬轿推车、谨言慎行;有的人豪宅、香车、美娇妻,有的人丑妻、薄地、破棉衣。一样的生命不一样的生活,常让人们的心中生出许多感慨。如果是和比自己好的人比,能够以对方为榜样,向别人学习,那自然也是件好事。通过比,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加以完善和改正,这样的比倒是非常有意义的。但问题是,往往自己看到别人好的地方之后,并不是开始好好学习和努力,而是不断地埋怨自己,甚至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心理医生手记】有位患者,是国家机关的公务员,本来过着安分守己的平静生活。有一天,他接到高中同学的聚会电话。十多年未见,他带着重逢的喜悦前往赴会。‘昔日的老同学经商有道,住着豪宅,开着名车,一副成功者的派头。聚会结束后,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从此好像变了一个人,整天唉声叹气,逢人便诉说心中的烦恼。他心想:当初那位同学考试总是不及格,凭什么有那么多钱?我的薪水攒一辈子也买不起一辆奔驰车。他的同事安慰他说:“我们是坐办公室的,有钱咱也不买车。”但他却终日郁都寡欢。在进行心理治疗之前,居然因为心病而卧床不起。有时候,看到人家结婚,车如龙,花似海,浩浩荡荡,又体面,又气派。想想当年自己,几斤水果几斤糖,糊里糊涂就和自己的男人圆了房,心里就委屈。看到人家暮有进步,朝有提拔,今日茶楼,明日酒吧,而自己却是滴水穿石,总在原地,窝在家里像只冬眠的熊,心里就发酸。逢年过节,看到人家送礼者踏破槛、挤裂墙,面自家却是“西线无战事”、“顿河静悄悄”,心里就妒忌。看到人家儿成龙,女成凤,而自家小子又倔强没出息,心里就怨恨。还有些人羡慕影视明星,看到他们整天的被包围在鲜花和掌声之中,就垂涎三尺,认为痛苦与他们无缘。其实,人生失意无南北,名人自有普通人看不到、感受不到的痛苦。平时生活中,哪个人不是拿出最风光的一面展示给别人看的。有句俗语说:“人比人,气死人。”事实上,人比人并不要紧,人比人而生气的人,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性格和心理上的缺陷,使自己有了自卑心态。其实,有时候退一步想,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原本不需要太在意的,如果太在意的话,除了自我折磨以外,并不会产生任何积极的结果。生活的差别无处不在,而攀比之心又是如此难以克服,这往往给人生的快乐打了不少折扣。但是,假如人们能换一种思维模式,不要专拣自己的弱项、劣势去比人家的强项、优势,比得自己一无是处,那样多累。要把眼光放低一点,学会俯视,多往下比一比,生活想必会多一份快乐,多一份满足。大学校园攀比成风《宁波晚报》曾发表过《大学生消费奢侈令人吃惊》一文,报道称现在大学生每月消费要1000多元。有些大学生自己也认为,在日常消费中,有些花费确实不是非常必要,如到餐馆请同学朋友吃饭等等。某大学在校生说:“我也不愿意花那么多钱。但是,别人请我上馆子吃了,我又不好意思不请啊!”曾有大学生看到别人都买了手机,自己不买就会感到很丢脸,于是他就向父母要钱买了一部一千多元的手机,而此时他的父母却正拿着下岗工资,靠四处打些杂工以添补家庭收入。其实,购买手机、为交际上馆子等消费行为于学生来说并无大的帮助。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在学校里养成大手大脚消费习惯的学生,日后将难以适应残酷的现实社会。警惕儿童的攀比心理哪个做父母的会不疼爱自己的子女、不想让自己的子女打扮得比别人漂亮、时髦呢?一些家长本身也不愿落后于别人,孩子想要什么都尽量地满足。而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父母也能够为孩子提供了攀比的物质基础。如今,不管是在小学还是大学,都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攀比心理。有的孩子比物质水平,如:看谁的衣服是名牌;看谁的铅笔盒高档;看谁带的钱多,花钱大方等。有的则比家庭条件,如:比谁家的房子大、装修档次高、父母当的官大、钱多、车子好;家中生活用品高档等。还有的比外表长相,比荣誉,比谁受老师的喜欢等。有位小朋友总是哭闹着不去上学。母亲问他为什么,他说同桌的书包很漂亮,而自己却是哥哥留给的旧书包,所以不想上学。母亲为哄他上学只好答应买新书包给他。几天后,小朋友又不愿意上学了,原因是同桌又有一部高档的机器人玩具而自己却没有,疼爱孩子的母亲无奈之下,只好又一次顺从了。【心理医生提示】儿童的这种攀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