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驶向马里亚纳海沟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
在古老而美丽的华夏大地上,千百年来流传着多少描绘时间迅疾的词语啊!不过,似乎都不能完全形容当今深化改革开放、祖国日新月异的巨变。短短数年过去了,“神舟”遨游太空……当然还有我们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正在向着*后达标的7000米深度进发。
公元2012年6月3日上午9时,国家海洋局、中国大洋协会在江苏省江阴市苏南国际码头隆重举行“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启航仪式”。这次的目标海区,是西北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海域。因为那里的海水*深处达到了11000多米,完全能够适应“蛟龙”号7000米级的设计深度。
从2009年1000米级海试算起,这已经是海试队第四次在这里整装待发、远航大洋了。因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诞生于江苏省无锡市,属于大型设备,长途运输到海滨港口十分不便且不安全,可无锡距离江阴码头很近,所以每次海试前,“向阳红09”船都要逆长江而上,到江阴苏南码头装载“蛟龙”号,出长江口进东海赴大洋。试验结束后再返回江阴,送“蛟龙”号下船回归无锡。
今天的苏南国际码头与前几次一样,披上了节日的盛装,彩旗招展、鼓乐飞扬。国家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赐贵,科技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伟中,江苏省副省长徐鸣,中船重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钱建平,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张荣林,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黄莉新,以及数百名各界代表出席参加。国家海洋局王飞副局长主持启航仪式。
经过8天乘风破浪的航行,“向阳红09”船搭载着“蛟龙”号和海试队抵达预定海域。马里亚纳海沟,世界海洋*深的地方,中国人来了!
2012年6月15日,一场热带风暴刚刚离开这片海域,此刻,风平浪静,是一个适合“蛟龙”号下潜的好天气。试验母船后甲板上,红白相间、威风凛凛的“蛟龙”号安卧在轨道车上,精神抖擞、容光焕发,做好了5000米成功之后,首次迎接新考验的准备。今天,是它进行7000米级*潜的日子。
说实话,两位带队人——总指挥刘峰和临时党委书记刘心成忐忑不安:海试队太需要首战的胜利了,这将极大提升海试团队乃至全国人民的信心,为下一步试验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感到,去年5000米海试后,702所、声学所、沈阳自动化所等单位对潜水器纵倾调节、液压、电力配电等10大系统26个项目进行了技术完善,增加了GPS定位功能,包括载人舱以外的所有压力罐、水密件、电缆、穿舱件等都拆开了,检修后重新安装。在太平洋*深处做试验,潜水器各项设备能经得住考验吗?
昨天晚上,刘心成来到刘峰的舱室。这已经是惯例了:每逢一个新的深度级别试验前,他们俩总是个别进行交流探讨,细化一下整个过程。刘心成年纪大几岁,像位老大哥似的,又有成功组织实施重大任务的经验,深得刘峰的敬重,而刘峰的担当精神、专业领导协调能力也令刘心成钦佩。两人能力、经验相得益彰,珠联璧合。
刘心成说:“明天的下潜是7000米级海试首战。首战的胜利对整个团队意义重大,我觉得应该进行一下动员,咱们俩都讲一讲。”
“对,很有必要。鼓舞士气,振奋精神,这*炮一定要打响!”刘峰完全同意……
第二天7时15分,全体人员在餐厅集合,参加7000米级海试*次下潜动员大会。刘峰首先说:“为了今天,我们等待了很久,全国人民、上级领导和我们的亲人们都在关注着海试。我们要牢记重托,慎重操作,搞好协同,遇到问题不慌不乱,要相信自己,要相信团队,一定圆满顺利地完成首潜任务!”
刘心成接着进行动员:“全体队员要认真贯彻落实总指挥的要求。一是牢记海试领导小组和国家海洋局领导慰问讲话精神,做到工作细之又细、实之又实;二是*次下潜有很多未知数,要有清醒认识,不求无故障,只求沉着冷静、正确处置;三是各部门、各岗位要密切协同,用我们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夺取首战的胜利!”
*后,总指挥刘峰提高嗓音:“同志们,有信心吗?!”
“有!”队员们一声大吼,震动了海天。
“好!各就各位!”
三名试航员英姿飒爽地走来了。他们是即将转为正式党员的首席潜航员叶聪,“蛟龙”号副总设计师、刚刚获得“2011年度海洋人物”称号的崔维成和中国科学院声学所“80后”工程师杨波。已经连续四年的海试生涯,使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体会。在大家祝福和欢送的目光下,他们自信地挥挥手,依次下到了载人球舱内。
船尾高大的A型架下,水面支持系统的操作员、国家深海基地的李德威,在副总指挥余建勋、部门长于凯本的指导下,双手端着操作盘一丝不苟地操作着。硕大沉重的A架起重臂在他的控制下,如同母亲温柔的双臂,轻轻且有力地抱起“蛟龙”号,从后甲板缓缓移向海面。12分钟后,它安然入水,在“蛙人”的帮助下,解脱了*后一缕束缚,随着一声“水面检查完毕,一切正常,请求下潜”的报告,得到指挥部批准,“蛟龙”号注水下潜了。
100米、500米、1000米……潜水器以每分钟40米左右的速度自由落体,向深海进发。刘心成书记代表现场指挥部做了新闻发言人,不断向随船报道的新华社记者罗沙,中央电视台记者周旋、孙艳,《科技日报》记者陈瑜,《中国海洋报》记者赵建东介绍情况。
8时37分,“蛟龙”号到达3000米。母船指挥部里,人们看着同步传来各种信息的“‘蛟龙’号水面显控系统”,听着试航员与控制室清晰的水声通信,显得轻松而愉悦。总指挥刘峰感慨地对记者说:“想当年,‘蛟龙’号初出茅庐,潜到这个深度,我们已经激动得跳起来了。如今,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了。”
又过了一个小时,“蛟龙”号打破了去年创造的下潜5188米的纪录,达到了5285米。刘峰与刘心成书记站起来,带头鼓掌。10时11分,主驾驶叶聪报告:“‘向九’‘向九’,我是‘蛟龙’,现在到达6200米,一切正常,我们准备抛载*组压载铁。”
这就是说,“蛟龙”号到达预定位置,正在实现水上悬停,开展试验作业。就在这时,数字通信系统突然出现故障,母船与潜水器联系中断了!如果发生在*年海试时,人们会惊慌失措,无法继续试验,试航员只能立即抛载上浮。现在,今非昔比,水声通信保障组在朱敏研究员带领下,胸有成竹,沉着应战,马上切换为模拟通信模式,保证联络畅通不影响试验。再迅速查明故障,予以排除。
随后,潜水器在试航员操作下,降低了速度,缓缓下行,几分钟后,安全抵达6671米,一个新纪录诞生了!指挥部里的人们喜笑颜开,互相击掌庆贺。10时44分,试航员们完成了开启水下灯光和摄像机,手动操控航行,通过机械手采取水样等项目,抛载另一组压载铁上浮。
14时34分,“蛟龙”号跃出海面,被“蛙人”小组和水面支持人员安全接回母船。三位勇敢的试航员出舱,照例受到英雄般的欢迎。虽说这7000米级海试*潜并没有达到设计深度,但对“蛟龙”号一年来的维修保养,特别是对解决问题的能力做了检验,迈出了坚实的*步。现场指挥部副总指挥、“蛟龙”号副总设计师崔维成高兴地说:“通过这一次下潜,我们对完成7000米海试更有信心了!”
成功打响*炮,全队士气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