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保护的BIM技术应用——以武汉大学老斋舍为例
作者: 童乔慧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8年09月
简介:
《历史建筑保护的BIM技术应用:以武汉大学老斋舍为例》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一武汉大学老斋舍(男生寄宿舍)的历史建筑保护和开发为学科主线,以建筑信息模型为支撑,以多维数据分析为工具,以多年来历史建筑调查研究成果为基础,注重学科交叉,侧重采用数据分析手段,分四个专题开展研究:城市环境与文脉架构下武汉大学历史建筑数字化保护;武汉大学老斋舍的BIM建构;武汉大学老斋舍的BIM应用;基于BIM的武汉大学老斋舍的历史建筑保护模式。全书构建基于BIM的武汉大学老斋舍的历史建筑保护的空间数据库,并实现武汉大学历史建筑的全信息查询、分析和管理,完成武汉大学老斋舍的历史建筑保护的数字化协同平台。
《历史建筑保护的BIM技术应用:以武汉大学老斋舍为例》可以为建筑学专业人员、历史建筑保护从业人员及爱好者提供参考。
【目录】
1 绪论
1.1 BIM技术特点
1.1.1 全生命周期管理
1.1.2 数据库功能
1.1.3 协同设计的实现
1.1.4 扩展能力
1.2 BIM在历史建筑保护中的应用
2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及保护现状
2.1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的概况
2.2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的价值
2.2.1 历史价值
2.2.2 艺术价值
2.2.3 科学价值
2.3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的保护
2.3.1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的现状
2.3.2 保护修缮实践的难点
2.4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的重要地景——老斋舍
3 武汉大学老斋舍的模型建构
3.1 老斋舍的主体模型图元
3.1.1 族规划
3.1.2 主体族
3.1.3 构件族
3.1.4 特殊族
3.2 老斋舍的基准定位图元
3.3 老斋舍的视图表现图元
3.4 老斋舍的BIM数据记录
3.4.1 几何数据
3.4.2 物理数据
3.4.3 经济数据
3.4.4 技术数据
3.4.5 人数据
3.4.6 现状数据
3.4.7 其他说明信息
4 武汉大学老斋舍的BIM应用
4.1 历史建筑修缮的全程数字化
4.1.1 修缮工程
4.1.2 施工监理
4.1.3 管理运维
4.2 历史信息的保存与工艺的传承
4.2.1 档案管理
4.2.2 建筑研究
4.2.3 2工艺传承
4.2.4 人文宣传
4.3 与其他技术的对接
4.3.1 激光扫描技术
4.3.2 虚拟现实技术
4.3.3 增强现实技术
4.3.4 增材制造技术
5 结语
参考文献
表索引
图索引
附录1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基本信息汇总表
附录2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保护修缮大事记
附录3 武汉大学老斋舍信息模型图纸
后记
【免费在线读】
《历史建筑保护的BIM技术应用:以武汉大学老斋舍为例》:
随后王世杰多次在校长演说词中向大家报告新校舍的进展情况:“本校现时校舍自然不适用,但本校新校舍,现在已经过测绘、绘图、圈地、筹款时期,只等着由洪山至新校址马路修成,即可兴工,现在马路的修筑,预计一个月可完竣,所以建筑校舍的开工,当在两个月内,据工程师说,建筑兴工以后,*期建筑物(文理等科暨寄宿舍图书馆全体教职员住宅)十个月至十四个月可以完成,这样,在明年这个时候,我们大概可有一个新的校舍了,假若在建筑中无其他阻碍。所以在校舍的一点上,也许可以说离理想的目标不远。”
在1929年11月王世杰的校长报告中对于新校舍的选址、测量、迁坟等事宜进行了非常详细的叙述和报告:“关于本校新校舍的建筑事体。关于此事,今天我打算将工事规划的经过给诸位一个简括的报告。(A)确定新校址:自从中央决定改武昌中山大学为武汉大学以后,各筹备委员会都充满了一个新的好的大学的希望。在某一次筹备会的时候,李四光先生提出建设一个新校舍的主张。那时,适逢叶雅各先生——前金陵大学森林系主任:后受聘于湖北省政府计划改进农业事务者——于武昌东湖一带考察农林状况之后,对大家说武昌东湖一带是*适宜的大学校址,其天人风景不唯国内各校舍所无,即国外大学亦所罕有;于是李先生等亲去该地察看,以后,李先生到上海找到一个有名的建筑工程师开尔斯君,同来武昌,请他到该地视察;时候在去年十一月间。他察看后,亦力称该地为极好的校址,因为在建筑上说,那一带都是些不甚高峻的山,山石可以利用,水的供给亦好,泉水湖水都可用。不过,那时尚未确定校址的范围。自我到校以后,才进行圈定校址的步骤。因为校址在武昌,须得地方行政官署依法协定公告;于是请湖北省政府派员去查看,回报是很好;但省府为避免一切纠葛计,更决议由省政府主席,及省府全体委员会本校长亲去复勘。在他们看过以后,以为风景很好,不需折民房,不含甚多之水田,坟墓亦不多,都很赞成于此设校址,于是省府会议时,便把此案通过;亦正式公告,张贴各处;这是诸位都会看到的。省府公告以后,本校为谨慎起见,特再呈教育部;接着教育部也用指令核准了,并促本校从速进行。所以本校的新校址的圈定,在法律上手续已*完成,不唯湖北省政府方面不能改变,即本校或教育部亦不能单方主张更移。(B)校址测量。工事筹备的*步是测量全校址的高度以及其他情形。这种工作已于本年暑假时完成,是由本校监工工程师谬先生担任做的。(C)林树种植。因为东湖一带树木很少,必须另外种植;应种的树木有二种,(一)大树,植道旁;(二)小树,植校林。小树已种五十万株,活者约百分之六十,即三十万株。大树拟于道路修竣时种植。(D)迁墓问题。校址共占三四千亩地,在这大的校址中要没有一座墓是很难的事,尤其在武昌城外。不过,在东湖一带,在荒山间,坟倒不多;而本校工程的设计也极力避免迁坟事。在已设定的计划中,坟多地方,如落驾山20南,已决定作校林以免迁坟。狮子山南,落驾山北,是坟墓较少的地点,本校的主要建筑即在这些地方。有少数的坟墓是必须迁移的。但是,坟的迁移是以十一月底为限期,而这时并未到,故本校迄今尚无迁坟的事。外面的土劣,说本校掘坟多塚,完全是造谣。(E)绘图及招标。绘图是建筑中*主要的事。开尔斯君和他的许多助手已经工作了一年。我们的条件是要经济,又坚固。在设计中,先做的是学生寄宿舍,食堂,礼堂,图书馆,文科建筑(文法科暂时共用),理科建筑(理工科暂时共用),教员住宅等。现在详图已送来,*期建筑可以开始了。关于招标,开尔斯和李仲揆先生已在上海开始,学校现正拟同时在汉口招标。主要工程预定下月可以开始。(F)意外的事。不料湖北省政府因徇二三豪强坟主的请求,日前竟有一个决议,函请本校避免迁坟,重行规划。本校为应付此事,决定左列步骤……”
通过这些叙述,我们可以看出新建校舍涉及很多困难:经费、测量筑路、迁坟。这些事情的顺利进行涉及当时的国民党教育部、行政院、湖北省政府等多方单位以及时任校长王世杰和叶雅各、邵逸周22等社会知名人士。王世杰在武汉大学的建设方面可谓殚精竭虑,励精图治。他在1930年校舍建设初期的校长报告中再次谈到校舍的建设情况:“至于还有一些未动手的建筑,则待搬去后再谈。但是目下的时局是这样的不安定,我们的期望只可以只有七八成的把握。经费也还有一部分未领到。所以还需要教职员特别努力……在未来的一年中,因教授和学生的增加,设备的填补,大家应藉此将武大造成一个浓厚的研究学术的空气。我们知道,大学之所以与低级学校不同者,即大学不单是一个教学机关而更负有提高学术的使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