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老中医说中医
作者: 薛钜夫
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年06月
简介:
本书是薛钜夫院长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与体悟。内容针对中医看病的准则原理来展开,同时每次讲解都结合了具体的病例。向读者展示中医理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以实际的案例让读者真正明白中医是如何看病的。
书中严谨的讲述与生动的病例讲解,使读者能够更加客观、科学地看待中医,了解中医看病是有科学依据的。本书不仅能让中医行业内的医生在诊疗方面有所收获,也能让大众读者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医,更好地为自己寻找适合的医生,进而达到保健的目的。
【目录】
*章 人与病不能分家
中医治病,既重人的病,更重有病的人/001
先减轻痛苦还是先减少疾病的危害/007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008
治愈疾病,解除痛苦/009
真相只有一个,它常藏在细节里/ 013
没有包治百病的“大还丹”/016
养生保健≠盲目进补/016
木耳 萝卜可通便也可致过敏/017
第二章 我眼中的医患关系
能得到患者信任的医生才是好医生/021
医患应是知心朋友关系/022
相互信任,勇于担当/023
医患情谊,世代传承/026
患者是医生终生的老师/030
施今墨先生从患者那里学治咳嗽胸痛方/030
祝谌予老师向患者学治咳验方/031
我向患者学治腱鞘炎验方/032
辨证用偏方,重疗效更要讲安全/032
第三章 中医是这样看病的
以患者为本/ 035
把患者当朋友,让他们说出“难言之隐”/036
朋友交流式诊疗是接诊的*境界/040
在医生的心中,患者应始终排*/041
在意你的患者/ 041
给患者说话的机会/044
患者求诊主诉未必都准确/051
看病也要接地气/053
尊重患者,用心看病/056
关注患者的一切细节/056
处处为患者着想/058
尊重生命,绝不应付/059
第四章 中医诊病有依据
中医诊病是科学而非玄学/061
望诊/ 062
望诊不单只看脸/062
望诊有门道/ 063
“相面”看五脏/067
中西医五诊合参是中医临床医生的必修课/069
闻诊/ 074
听声音也能看病/074
好中医需要练“鼻功”/076
好中医还需好“耳力”/081
问诊/ 085
询问病史有玄机/085
确认病因需仔细/089
从患者感兴趣的话题说起/093
别让不靠谱的问诊误导了患者/098
脉诊/ 104
先要搞懂“正常脉”/105
破僵局,脉诊也可打头阵/106
以不变应万变/ 108
第五章 中医治病有准则
辨证施治是真髓/113
究竟什么是辨证施治:判断问题 解决问题/114
从高血压的治疗看辨证施治/115
辨证施治既有共性规律,又能无限接近患者疾病特质/121
李介鸣老师医案两则/122
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辨病辨证相结合是中医之长/126
辨病辨证相结合是中医理论思想的核心价值/128
现代医学检查,让中医辨证如虎添翼/129
继承优秀传统,注入新元素/131
无疑处存疑/ 132
中医辨证施治有方法/133
辨证用方、辨病选药:有什么证用什么方/134
辨病用方、辨证选药:是什么病用什么主方/136
专病专方:特定病就用特定方/137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疑难病症的福音/138
中医既擅治慢性病,也能治急性病/140
看急病,找佩经/140
辨证准确,覆杯而愈,父亲治病交忘年/143
针药并施的即刻效应/144
西医难断,中医立功,祝师云南救急症/146
被医生吓坏的病和把医生吓倒的病/148
医患不交流,怎么能看病?/148
一切皆有可能,找到疾病本质才是医者本分/149
极平淡处极神奇/151
第六章 中医治病有特色
以人为主,为人服务/153
中医无限接近疾病实质的科学方法/154
同病不同人的辨治:因人制宜/154
同病不同季节治疗方法有不同:因时制宜/155
同病不同地域的治疗方法:因地制宜/156
同人同病不同阶段的治疗异同:因势制宜/156
同病的综合治疗手段:多管齐下/157
好医生别被“套路”套住/157
走出自身已有经验的窠臼/157
既要坚守传统,又应突破僵局/158
辨证治病,切忌先入为主/160
病历、处方应该让患者看得清、看得懂/163
中西医参同是医学发展的大方向/164
中西医参同是客观需要/164
中西医参同是患者所需/167
中西医参同是应时之需/168
中西医学已成汇流之势/169
第七章 古方治今病
不断显新效,从来未过时/175
中医的治病方法是经得起临床反复检验的/176
中药用得不当也有不良反应/178
中药用得不当也有不良反应/178
不懂药材何以当医生/179
小药方里的大智慧——桂枝汤的妙用/180
第八章 治未病与亚健康
中医有其天然优势/183
体检,你了解吗/ 184
客观对待,科学预防/184
别被“指标”吓住/186
脉病人不病(准病)/188
体检指标正常不代表一定没有病/190
人病脉不病,还是人有病/192
望、闻、问三诊有依据,脉不应象有原则/192
舍查从证法论/ 194
舍脉从查法论/ 195
中医治未病,能中西医互补更好/197
临床好医生才会治未病/199
积累治已病才能治未病/199
未病先防,免生大病/200
病未形成,及时干预/201
既病则防传,病要趁轻治/203
每一种疾病都有一个预防的侧面/205
及时回访,有效防治/205
常见疾病的预防/206
调查是十月怀胎,解决像一朝分娩/207
第九章 中医的未来
传承发展,继往开来/209
我的医学启蒙人:我的父亲/210
中医薛培基/ 210
学医之路/ 212
我的学医领路人:我的老师祝谌予/217
父亲与祝师之谊/217
祝师其人/ 219
我的从医之路/ 221
初识中医/ 221
拜入师门/ 222
创办医院/ 226
师门传承的精神内核/227
对待患者,来者不拒/227
读书与临证,学习终生/230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231
中西兼学,融古汇今/232
传承教育,发展中医/ 234
【免费在线读】
——好中医需要练“鼻功”——
闻诊之闻,首先不能忽视鼻子的功力。以下是我临床中的总结体会,那些教科书无法教会我们的辨别方法,多半来自生活经验,当然,悉心观察必不可少。
/ 一颗口香糖掩盖着难以启齿的病情/
常有患者以口中有异味为主诉来求医问病。一是自觉苦恼,二是与人交流时的尴尬。患者述说的“口气”,有的来自呼吸道与消化道,有的则来自口腔。二者的甄别方法并不复杂:来自口腔中的异味,刷牙、漱口均可有短暂改善,含口香糖还可以有一些遮掩;来自呼吸道的异味,上述两法则没有实质效果。
曾有一位35 岁女性患者前来问诊,人长得干净漂亮,在金融企业做高管,家庭、收入均甚得意,体检也未发现身体有任何异常。我在初问中没有得到任何有益于诊断的信息。
患者口里含着口香糖不停咀嚼,我示意她将糖取出,她面有难色,但还是很配合,主动说出了今天求诊的目的:因近二年口中有酸臭味,逐渐加重,多方求医,收效不显,颇为苦恼。我一边听她诉说着,一边为她倒了一杯温水,请其漱去口中糖味和黏附在口腔中的糖液。后来又聊了些生活习惯上的话题,几分钟后见她精神开始放松,口中异味逐渐清晰可闻到。
我又从她脉中所得信息切入,辅以问诊,终于知晓了病状的由来。患者母亲患有糖尿病,患者是家里的第三个孩子,母亲生她时已是39 岁的高龄产妇。在怀孕后期出现妊娠高血糖,五年后其母检查出临床糖尿病。患者的两脉,寸关浮中取尚可,沉取右关独旺,两尺脉均为沉弱,我询其二便状况,答曰:小便次数较频,尤以饮水即溲为显,大便常有解不尽的感觉。
中医认为,肾主二便,证与脉合。我告知她是肾气不充造成该病。中医有“肾者,胃之关也”。大意是,胃肠的消化功能,是需要肾中的阳气给予温度,方可腐熟胃中食物。由于肾阳不足,胃里常会有消化不尽的食物,停留下宿食,久而久之,肾气的负担越来越大,不仅口腔中有异味,大小便也会出现异味,甚或有时小便还会有某种特殊的气味。
说到这,患者接过我的话:“就是这样,在疲乏时小便就会出现含过的口香糖气味。”我问她生育状况,她曾做过两次人流,一次生化妊娠,现在还没有小孩,且近年余性趣越来越低了。综合脉证分析,我断她有糖尿病倾向。复诊时,她将近四年的体检报告带来,经过对比空腹血糖结果,虽还在正常范围内,但果然是在逐年递进的,*年4.1,第二年4.9,第三年5.4,第四年是6。
患者的难以启齿,有时就是其主诉。一颗口香糖的背后,是对患者心理的把握,闻诊中鼻子想发挥效力,眼睛也要跟得上。
/ 鼻塞声重与皮肤过敏症/
鼻塞声重,常见有两种情况,一是功能性的,一是器质性的。前者多为免疫力低下或亢进两种因素为多,后者则多见鼻间隔弯曲。两者有一共性表现,就是多发慢性鼻炎或过敏性鼻炎。
关于两者鉴别方法,*好请耳鼻喉科给予诊断,鼻炎发作时,出现擤鼻涕时,有紫色血迹者,多为鼻间隔弯曲病。有鼻塞声重现象,经常发作者,常会伴有过敏体质,或皮肤划痕症。另外,此类患者容易焦虑,思考问题和做事不必要的担心太多,让自己太过疲惫。其机理很简单,因鼻为肺之外在器官,肺卫之气不足,当然与肺之生理相关病变就易出现。如肺主皮毛,所以易患皮肤过敏疾病;肺主魄,肺气不足所以易恐惧和担心,出现焦虑症。
还有三种观点,都能补充证明这种推断。一是关于中医五行的理论观点,肺脏的不足,常与脾有关,因脾为土,肺属金,两者是母子关系,若脾功能失调,亦常会引发肺的症状。我的父亲有一心法,即“鼻病治脾”。只要辨证准确,其效立显。
二是易发过敏者,不一定都是免疫功能低下,亦有功能亢进者,也就是说凡事敏感度过高,此类患者通过脉证,是不难辨识的。三是自身功能的排斥,此类证候多见于气滞血瘀引发上述病症者。诊断清楚了,治疗效果也就容易多了。
/ 鼾声也能辨寒热/
我在临床治疗打鼾病时,常嘱咐患者将夜间的鼾声录下来,这样能根据打鼾声音的音律不同,再参与舌、脉断其寒热病因。然后据证治疗,均有桴鼓之效。
一般打鼾属邪热壅肺的实证,其鼾声特点声响而长,且多伴痰声;舌质紫暗,苔厚腻,脉弦滑者,麻杏石甘加减大多有效。如果其鼾声息短声低,舌淡苔白,脉浮细弱者,属虚寒证,玉屏风散加味效佳。如果同时伴呼吸道腺样体肥大者,还可加入羌活胜湿汤,其效益彰。当然,上述所说均需在辨证的基础上加以施用才有收效。
打鼾虽然只是一个常见症状,可望、可闻、也可问,却很难得到足够的重视,其实,打鼾事虽小,背后反映的疾病却可能是大问题。在临床上,打鼾比较常见的病因有四大类:心血管病、脑血管病、腺样体肥大、家族遗传。当然还有其他病变,只是这四类比较常见,具体是由哪一种病引发的,则需与相关疾病参与辨识。
例如,属于脑血管病的患者,除有打鼾外,还会具备脑血管疾病的相关体征,需加以辨病辨证治疗。临床不论属于哪种病的打鼾,只要符合前述寒热鼾声特点证象时,均可采用辨证用方。
/ 体味与化妆品气味之欲说/
在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异体味,而体味又分生理性、病理性、生活习惯性三种。每一个人也都有自己喜欢的气味,尤其是年轻女孩子对化妆品气味的选择,只要留心观察,不论是身体发出的气味,还是主观上喜欢的气味,都能发现与身体健康状况相关信息。我在临床闻诊中尤重体味信息的体察,其内容可谓是丰富多彩,当然,也让我屡得佳意。
关于生理性体味,我们每一个人由于先天体质的差异与后天生活经历的因素,即使没有发现任何病,也会有属于自己的体味,只不过隐显的程度不同而已。中医之“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理论确是至理名言。我的体会是,人体各处分泌的液体气味,诸如汗液、鼻液、唾液、尿液、白带、月经等均会有独特的气味,而且都可能从身体发散出来。所以我在看病时,常嘱咐患者,尽量不要涂用化妆品或使用气味较重的香水,不利于望诊,更会干扰闻诊。但有时也可通过患者所喜化妆品气味,找到病发诱因。因为化妆品气味与患者自身健康需求之间,有很微妙的关系。
曾有一位31 岁的女性患者来找我看胃病,症状是经常胃脘疼痛、打嗝、泛酸水,大便微溏,有解不尽的感觉,同时伴有夜间眠不实,经常夜里两三点醒了就不能再入睡了。我凭脉发现弦滑尺弱,舌边红,苔黄微腻,于是辨证为寒热凝聚,升降失调,治以辛开苦降法,给予半夏泻心汤治疗。
患者服药一周后,疗效甚佳,自己也觉得病好了一大半,于是我本着效不更方之旨,继以前方加减调治。但让我头疼的是,患者虽然服药有效,但好像总不能尽除病痛,这成为我的心头隐患。更为严重的是,患者只要有几天不吃药,就会与刚
开始求诊的痛苦一样,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我嘱咐患者去上级医院做肠胃镜检查,结果患者除了浅表性胃炎外,没有发现其他阳性反应。治疗思路因此也陷入了僵局。无奈之下,我反复强调此类病证需忌口的注意事项。
我的经验是,患有胃酸过多性消化系统病变,*好少吃或不吃酸、甜、凉、辣味食物,尤其尽量少吃粥,因为粥属含糖较高的食品,食后容易造成胃酸增多,加重病情,尤其是大米粥和玉米粥,更是明显。如果特别想吃粥,一定要放些碱,以中和酸性。所有这些,患者都已经按我的建议坚持做了仍还是如上所述的病证反反复复,迁延不愈。
人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其实医生诊断更是源于生活。
后来在一次诊疗交谈时,我闻到了患者身上散发出一种淡淡的香味,我就顺口恭维了一句:“你用的化妆品的味道真好闻。”患者很兴奋地说:“是啊,我可喜欢这种奶香味了。”一听到奶香味,我也立刻兴奋了,因为我也特别喜欢热牛奶的香味。我又问患者:“你很喜喝牛奶?”患者说:“何止是喜欢喝牛奶,凡是与奶相关制品我都喜欢吃,几乎每天早晚都要喝两次奶。”
于是我对患者说:“先不要喝牛奶,咱们观察一段时间,看看你的胃病是否可以好转。”两周后患者复诊,从表情就可以看出来,其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患者说:“近十天胃都没有出现不舒服了,睡眠也好了,尤其是大便太爽快了。而且,这几天我也不怎么想喝奶了。”我也欣慰地笑了,没想到这个牛奶的启示成了引导我诊断思路的要塞。
气味是个有趣的话题,气味的背后,可能是不坦然的心理因素,可能是不自觉的食用成瘾,可能是不在意引发的诸多病变。闻诊中鼻子的“嗅功”,离不开以生活观察为基础的望诊,也离不开以细致入微为目的的问诊。闻诊的方法有多少,取决于生活经验的积累有多少,更需与其他四诊有机参合,方显其价值和意义。把鼻子当成一把钥匙,只要方法得当,这把钥匙有时可以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