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仁山
作者: 李志纲编著
出版社:岭南美术出版社,2011
简介: 苏仁山籍贯为广东顺德县杏坛乡,生于清代嘉庆十九年(1814),传世
作品最晚为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1850年1月~2月),因此可能三十七岁之
后不久便与世长辞。苏仁山诞生的年代,也是孕育大变革的时代,与他同
时的洪秀全(1814―1864)和稍后的孙中山(1866―1925),都出自广东地区
。
苏仁山是画史上罕见的奇才,流传画迹早至十四岁,当时技法已超乎
常人。可惜命途坎坷,以致行为畸异,被世人视为癫狂。苏仁山的作品风
格不受传统束缚,意境离奇诡异,深刻地反映作者心中的不平与孤寂。这
位苦命天才一生仅活了约不超过四十载,连去世的确实年月仍未能稽考;
不但生前未被重视,死后画迹也长期被埋没。直至20世纪前期,由于日本
驻广东领事须磨弥吉郎[SumaYakichiro](1892―1970)大量收集,引起国人
关注而开始搜罗,苏仁山的艺术才逐渐披露于世。到20世纪70年代,广东
学者简又文(1896―1978)的《画坛怪杰苏仁山》,比利时学者Pierre
Ryckmans(1935―)的The Life and Work of Su Renshan 1814―1849?
Rebel,Painter&Madman同时出版,奠定了苏仁山研究的重要基础。经过多
方的共同努力,现今存世作品见诸海内外公私收藏者,共达二百多件,为
数已相当可观。
苏仁山,原名长春,号静甫;后来改名为仁山,字长春。自幼在父亲
苏引寿(1788―1862)指导之下读书习字,并利用《芥子园画传》临摹画法
,少年时代便在蒙乡一带画名远播,作品为父亲赢得朋辈间的称赞。十九
岁和二十二岁两次乡试落第之后,与家人关系出现裂痕,展开为时一年的
广西之旅,是为生命中一次蜕变。桂林岩洞的奇特山水地貌,重新激起苏
仁山心中的创作动力,为他的绘画注入丰富的灵感。桂林游历的经验,对
于自小在乡镇成长的苏仁山,产生影响至深的心灵冲击作用;1843年的巨
幅作品《山下出泉图》(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在3.5米大幅画面上营造
出雄伟壮观的山水,可算是这种冲击的明显例证。
然而,苏仁山作品上的题字,往往流露出愤世嫉俗的强烈情绪,对儒
家礼教无情唾骂,引起家人不安。他这种性格的形成,固然因为科举落败
所致;不过,有传说谓苏仁山虽然曾经结婚,但由于顺德女子有“不落家
”习俗,令苏仁山未能得享天伦之乐。另外,根据前辈学者搜查到的乡里
传闻,苏仁山跟家人失和之后,更被父亲“诬以不孝之罪”而遭送入监狱
。假若确有其事,相信必定与他的大胆言行有关,使其家人迫于无奈将他
交到官府托管,以免祸及家族。这些不幸遭遇,无疑令他抱憾一生。苏仁
山艺术的最大特色,是他的绘画大多为不赋色彩的水墨作品,不论人物或
山水,都以线条勾勒为主,没有渲染和皴擦。尤其在二十五岁游历广西返
家之后,画风渐趋疏简。苏仁山的“白描”画法,看起来跟《芥子园画传
》一类木刻版画非常相似,考其风格渊源,可以追溯至十四岁时的早年作
品。现存最早的《山水图册》(1827,京都国立博物馆藏),共有九幅,不
但画中的山水楼阁完全像木刻版画的效果,楼阁建筑的样式都可以从《芥
子园画传》之中逐一找出时应参照。苏仁山对于《芥子园画传》的利用是
长期性的,终其一生的不同时期的作品,皆可以见到这部画谱给他的启发
和帮助,例子包括:三十三岁(1846)时的《杨柳荫浓图》(香港中文大学文
物馆藏),现存最晚的《临李思训山水图》(1850,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
。事实上,更重要的是苏仁山本身的机智和创造力,足以在缺少古代名迹
以供观摩和良师传授的环境之中,依然能够从呆板乏味的木刻画谱里,找
到艺术灵感和养分,从而建立极具个性的画风。
由须磨弥吉郎对苏仁山作品之一见倾心,到PierreR yckmans的深入研
究成果,已充分证明苏仁山的绘画,具有跨越地域文化界限的非凡特质,
吸引了来自东西异国人士的注目。可是,到目前为止,世人对苏仁山的认
识跟其成就相比,尚有很大的落差。这位杰出画家的艺术,完全值得有更
高的评价。若使他的价值更广为人们所认识,从而促使更多被忽视、埋没
的画迹和史料重现世间,对于苏仁山的研究必然有很大的帮助,中国画史
的内容也必更见丰富与充实。
《苏仁山》与您共同探讨。
《苏仁山》由李志纲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