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大明十六帝
作者: 刘亚玲
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 2017年10月
简介:
明朝,和历朝历代一样,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国度里,家族统治是那个时代*的选择。父传子,子传孙,皇帝们只希望自己的位置能传给自己的子孙,而子孙的贤孝、愚笨却在所不问,而正因此就决定了家族统治的命运。朱家历代十余位皇帝,无能者或者不理朝政者占据了大部分,他们身居皇帝之位却不履行皇帝义务。即使这样,朱氏家族还是统治了中国近三百年,造成这样的奇迹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目录】
*章 朱家王朝的缔造者 太祖朱元璋 1
1. 乱世投军,攀凤起家 2
2. 假托神明,美化统治 6
3. 休养生息,发展经济 9
4. 以身作则,提倡节俭 17
5. 贪我六两,枭首剥皮 20
6. 废丞相,集大权于皇帝一人 25
7. 封王建藩,加强皇室力量 31
8. 杀功臣,除后顾之忧 34
9. 特务统治,监视天下 38
10. 寰中士夫不为君用,必严惩 42
11. 设规矩,防宦官外戚 46
12. 防后宫乱政,嫔妃殉葬 50
13. 言传身教,培养家族接班人 52
第二章 仁慈帝王 惠帝朱允炆 57
1. 为防儿子内讧,皇孙继位 58
2. 建文新政解严霜 61
3. 叔侄相争,下落不明 64
第三章 开拓之君 成祖朱棣 69
1. 掩天下耳目,制造出身之谜 70
2. 炫耀文治,编《永乐大典》 73
3. 设内阁,分担皇帝事务 75
4. 宣扬德化,郑和下西洋 80
5. 浚通大运河,构建皇朝生命线 83
6. 防边患,迁都北京 87
7. 设东厂,重用宦官 91
8. 五出漠北,维护北部边境安宁 93
第四章 短命之君 仁宗朱高炽 99
1. 兄弟相争,曲折登基 100
2. 在位一载,开盛世之先河 104
3. 暴卒身亡,死因成谜 106
第五章 守成之君 宣宗朱瞻基 109
1. 又一出叔侄相争 110
2. 甩开包袱,撤兵安南 113
3. 宠爱贵妃,逼妻退位 115
4. 蟋蟀天子,开朱家盛世 118
第六章 转折之君 英宗朱祁镇 121
1. 幼年登基,延续盛世 122
2. 宠信太监,皇位易主 124
3. 重新登位,杀戮功臣 126
4. 诛杀曹石,朝政清明 129
第七章 救时之君 代宗朱祁钰 133
1. 临危受命,力保天下不失 134
2. 贪恋皇位,贿赂大臣立太子 137
第八章 专情皇帝 宪宗朱见深 141
1. 储位动荡,皇路曲折 142
2. 任用奸佞,朝政荒废 145
3. 遍设皇庄,毁坏王朝经济基础 149
4. 违背祖制,随意任用官员 151
5. 宠爱宫女,差点绝嗣 153
第九章 中兴之君 孝宗朱祐樘 159
1. 勤政爱民,延缓衰败步伐 160
2. 宠爱皇后,包庇外戚 166
3. 溺爱独子,权力传纨绔 169
第十章 性情皇帝 武宗朱厚照 171
1. 高贵血统,承继大统 172
2. 借助太监,巩固权力 176
3. 奴才欺主,“立皇帝”伏诛 180
4. 宁王造反,家族内部起纷争 183
第十一章 中材之主 世宗朱厚熜 187
1. 伦序当立,兄终弟及 188
2. 礼仪之争,皇权至尊无上 190
3. 树权威,改革祀典 196
4. 换首辅,控制内阁 199
5. 财政危机,制定《宗藩条例》 202
第十二章 悠闲天子 穆宗朱载垕 205
1. 二龙不相见,忐忑十几年 206
2. 执掌天下,革弊施新 209
3. 开放边禁,促进蒙汉交流 212
4. 甩手掌柜,垂拱而治 216
第十三章 亡国之君 神宗朱翊钧 219
1. 幼年继位,权力易他人 220
2. 阁臣相争,制造千古疑案 222
3. 清算张居正,敛财害天下 226
4. 神宗昏庸,党争乱国 229
5. 国本之争,遗祸整个家族 232
第十四章 一月天子 光宗朱常洛 237
1. 红丸谜案,葬送朱家*后的救命稻草 238
2. 李康妃恃宠生娇 241
第十五章 木匠皇帝 熹宗朱由校 243
1. 新帝即位,移宫起风波 244
2. 醉心木匠活,大权旁落 246
第十六章 末代帝王 思宗朱由检 249
1. 除魏忠贤,收回大权 250
2. 巧借天意,重新组阁 255
3. 勤于政务,无力回天徒枉然 258
4. 剿抚并用,绝海盗之患 261
5. 清军入关,煤山殉国 263
【免费在线读】
乱世投军,攀凤起家
封建社会是个家族社会,权力主要由大而显赫的家族来掌握。朱元璋出身贫寒,即使他再有本事,凭借个人的奋斗,在那个时代也是难以成功的。朱元璋与郭家和马家这两个比较有名气的家族联系起来之后,则如虎添翼,为以后登上皇帝宝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朱元璋的家庭世代务农,因没有自己的土地,所以只能为地主干活,自然是社会地位很低的。不仅如此,由于受到地主的压迫,常常一年艰苦劳作,到头来还是全家不得温饱。因此,朱家经常搬迁,力图寻找一个压迫比较小的地方生活。
据考证,朱元璋的太祖居于沛县(今江苏沛县),祖籍是句容(今江苏句容),住在朱家巷。朱元璋出身贫寒,他的祖父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在元朝是一个“种地的淘金户”。所谓种地的淘金户,这是一种特殊的、在元代矿户中属于承担向朝廷交纳定额黄金的户籍。句容县原本没有黄金,官府同意以种地代替淘金,即以种地的钱买了黄金来交纳。由于元朝的赋税很重,实在交不起,朱家只好再次迁移,逃到淮北一带,在泗州盱眙(今江苏盱眙)安顿下来。祖父辛辛苦苦干了一辈子,连一点基业也没打下,便一命归西了。
朱元璋的父亲名叫朱五四,又名世珍,是个老老实实的佃农,就像当年一首歌谣所唱的那样:“佃农佃农老实人,只种庄稼不管事,种了十亩肥庄稼,到头来,两手空空回家来。”的确,朱五四为别人种了一辈子庄稼,可到头来什么也没捞到,以致自己死后也没个葬身之地。他一生当中,像候鸟一样把家搬来搬去。在盱眙活不下去了,只好逃往虹县(今安徽泗县)。到50岁的时候,又举家迁往钟离东乡给人做佃农,60岁时无力耕种,生活难以维持,又搬移到孤庄村落户。正如中国有句古话:“穷搬家,富挪坟”。这正好是朱元璋家境的写照。在每一次举家搬迁的过程中,一家老小总把希望寄托在新地方、新田主身上,可他们哪里知道,一百个田主,九十九个心比锅底还黑,根本不会给穷人留一条活路。
朱元璋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家庭环境下出生的,正是由于生活的艰辛,使得朱元璋过早地在自己的性格当中注入了刚毅、果敢、勇于做事的素质,使他自强不息,面对着强大的势力从不低头,但又不缺乏斗争的机智忍让之术。
朱元璋的母亲陈氏,出身行伍之家。外祖父陈公曾在宋朝大将张世杰部下当过兵。兵败后辗转回到家乡,在原地怕被人抓去充军,迁居盱眙津里镇,靠当巫师画符念咒、看风水、算命批八字过活。陈公生有二女,大女儿嫁给季家,小女儿嫁给了朱五四。朱五四有8个孩子,朱元璋是老八,幼名重八,初名兴宗,后来他投到郭子兴麾下,才起官名叫元璋,字国瑞。因为自宋朝以来,平民百姓若不在官府任职是一概不许起官名的,只能用行辈和父母年龄合算出一个数目作为称呼,也就是说只能叫小名。
由于家境贫寒,年幼的朱元璋经常吃不饱肚子,很小的时候就去给人家放牛谋生。后来为了填饱肚子,还曾出家当过和尚。直到朱元璋参加了红巾军,投奔了郭子兴,命运才开始有了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