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39 项 “何传启”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on the sixth revol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作者: 何传启主编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2012
简介: 在过去500年里,世界科技大约发生了五次革命。目前,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来临已进入倒计时。第六次科技革命将可能是一次新生物学和再生革命。它可能以新生物学革命为学科基础,将可能是三大科技(生命科技、信息科技和纳米科技)的交叉融合,并主要发生在它们的交叉结合部;同时是三大革命(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交叉融合,是一次“完整意义”的复合型科技革命。第六次科技革命将提供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人类可持续性、满足人类精神生活需要和适应宇航时代需要的最新科技。 何传启主编的这本《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第2版)》分析了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机遇与对策;介绍了108位院士关于第六次科技革命的看法和建议;预测了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十个标志性成果、十个主要科技领域、五项关键技术和四类重大创新;介绍了第六次科技革命的若干前兆;讨论了21世纪人类发展的新需求、21世纪的科技难题与挑战、科技革命与科学中心转移、科技革命与经济周期变迁、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人类发展的关系等。 《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第2版)》是关于第六次科技革命的第一本论著(第二版),可供科技人员、高校师生、高新技术企业员工、发展战略研究者和政府管理人员等参考。
如何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How to Become a Modernized Country--China Modernization Report Outlook 2001~2016
作者: 何传启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06月
简介:
This book included seven papers on modernization researches and the overviews of 15 annual reports of China modernization Report(CMR) from 2001 to 2016.CMRs with different topics year by year ,focus on the systematics studies of the principles of world modernization, as well as the features and roads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with a model of scientific,innovative,strategic and constructive approach.It covered 131 countries and 97% of world population,with the time span of 400 years(from 1700 to 2100),invovled modernization theories, level-relative modernization(world,international,nation,regional and urban modernization),filed-related modernization(economic,social,cultural and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and sector-related modernization(agricultural,Industrial and service modernization),and so on.(中译文:本书包括新现代化研究的7篇文章和《中国现代化报告》的15篇综述。前者关注理论研究,重点讨论世界现代化和国家发达的原理和方法。后者关注实证研究,重点分析中国走向现代化国家的路径和战略选择,是15部《中国现代化报告》的内容摘要。本书可供关心新现代化研究和中国现代化的专家学者和相关人士参考。)
【目录】
Part one Civi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Facts and Theories
1. What’s Moderniz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A Chinese Version
2. An Epitome of World Modernization: A Chinese Case Study
3. Relationship Between Civi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A Theoretic Explain
4. Ten Theories of Modernization Studies: A Brief Interpretation
5. Three Paths Toward National Modernization: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6. Why Are Some Countries Developed and Others Not: Three Hypotheses
7. Who Are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Based on the WMI
Part two China Modernization Reports:Overviews and Contents
8. CMR2001: Modernization and Evaluation
9. CMR2002: Knowledge Economy and Modernization
10. CMR2003: Modernization Theories and Prospect
11. CMR2004: Regional Modernization
12. CMR2005: Economic Modernization
13. CMR2006: Social Modernization
14. CMR2007: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15. CMR2008: International Modernization
16. CMR2009: Cultural Modernization
17. CMR2010: World Modernization Outline: 1700-2100
18. CMR2011: 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ization Science
19. CMR2012: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 CMR2013: Urban Modernization
21. CMR2014/15: Industrial Modernization
22. CMR2016: Service Modernization
作者: 罗与洪著
出版社:中国税务出版社,2004
简介: 现代化既是一个令人无限憧憬和倾心向往的目标,又是一个让人苦心孤诣和孜孜以求的过程。税收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中国现代化比作整个“棋”,那么税收现代化就是一个“棋子”。随着1994年新税制改革的不断实施,国内各级税务机关在做好“依法治税、从严治队、科技加管理”三篇文章的过程中,各施其法,各尽其能,使税收征管改革、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纳税服务等各个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特别令人感到欣喜的是,税收工作已经顺利实现了从因袭多年的传统做法和模式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转轨:建立了基本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税收制度,逐步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税制结构转变为与现代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税制结构;抓住了税收工作的灵魂,即依法治税,从传统的税收入治为导向过渡到税收法治为导向;确立了以纳税服务作为税收征管核心内容的新战略,从传统的重监督约束的“管制型”税收管理逐步转变为重服务管理的“服务型”税收管理;提升丁信息化建设的深度和力,从传统的手工型、松散型、粗放型的征收管理转变为现代的、信息网络化的、集约型的征收管;确定了人本管理的税收发展方向,从单一追求税收任务而过分关注“聚财”的物本主义转变为既重视“聚财”又关注“引才增才”的人本思想,具体生动的税收实践给国内税务机关的税收现代化发展这一重大课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国内一些税务机关譬如北京、南京、上海等地的国、地税局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税务机关的奋斗目标。有些学者也开始致力研究分析建设现代税务机关的趋向、条件和指标。但究竟何谓“税收现代化”?目前税收学术理论界和实务界都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也没有现成的理论框架体系可资借鉴,即使有关学者论及税收现代化也大多定位在税收管理层 面。笔者身处改革开放前沿的现代化发展迅速的广州市,既耳濡目染现代化城市的气息,又积极投身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之中,并和广州地税的数千员工一道,提出了“建设公众满意、全国领先的现代化广州地税”的共同愿景。在本书第一部分,笔者没有拘泥于现有的立论视角和层面,而是从国内外有关学者的现代化理论出发,主要选取中国科学院何传启研究员的“第二次现 代化理论”做为基点,紧密联系当前税收工作实际,率先提出了“第二次税收现代化”理论,并确立于9大类共48个指标,以考评税收现代化的发展程度。本书的第二、三、四、五部分是分。第二部分探讨了税收征管改革与税收现代化的辩证关系:前者为税收现代化奠基,后者为前者明确深化发展的方向;阐述了观念、制度、技术和管理的创新是税收现代化的力量和源泉。第三部分在分析税收信息化现状的基础上,重点论述现代电子税务是税收信息化的走向。第四部分在分析和总结国外优化税收服务经验的基础上,主要探析构建现代税收服务体系的规律性问题。第五部分分别从创建学习型组织、推进诚信税务建设、建设税收文化和关注弱势群体等几个方面,探讨管理人本化对税收现代化的促进作用。第六部分分析了税收现代化发展的理论路径,提出了“斜坡球体理论”,在总结国内外税收现代化的实践经验基础上,以广州市地方税务局的现代化发展探索为典型个案,探讨了中国税收现代化的整体构想和发展趋向。 本书并没有局限于广州市地税局的税收征管改革、税收信息化、税收服务、人本管理等方面的现代化发展实践的个案分析,在体例上采取了先理论阐述,然后选取国内外典型案例或专栏示例并加以具体分析的方法,使理论与实践两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本书采取个案例证、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结合中国税收发展的实际,提出了“第二次税收现代化”的基本理论,基本廓清了对税收现代化发展的总体认识,构建了税收现代化发展的指数、指标体系,对税收现代化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大胆尝试和有益探索,力求为国内税务机关提供思考税收现代化发展的新视野,为有志于投身税收现代化实践和研究的人们提供初步的参考资料,为经济政策制定者和行政管理决策者提供来自基层税收工作的相对集中、相对理性的信息材料。“自古成功在尝试。”但愿能和广大中国税务工作者以及所有现代化建设者一道,齐心协力,共同摘取税收现代化的成功之果。
作者: 何传启主编;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编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简介: 《中国现代化报告概要(2001~2010)》讲述了现代化既是18世纪以来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刻变化(图1),也是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一种国际竞争。中国现代化的国家目标是:在2050年前后达到世界中等发达水平,在21世纪末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01年是中国“第三步战略”的起点。从2001年开始出版的《中国现代化报告》,每年主题不同,都引起广泛关注。《中国现代化报告概要(2001~2010)》包含2001年至2010年的10本《中国现代化报告》的内容概要、2006年世界和中国现代化指数、现代化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人类文明进程的长江模型等内容。《中国现代化报告概要(2001~2010)》反映了《中国现代化报告》的世界背景、主要结果和基本观点。 《中国现代化报告》坚持科学性、创新性、战略性和建设性的特点,系统探索世界现代化的基本事实和基本原理,理性分析中国现代化的基本特点和合理路径;研究的时间跨度为400年(1700~2100),空间跨度为五大洲131个国家,覆盖全球97%的人口,研究的结果涉及发达国家地位下降和发展中国家地位上升的可能性、中国和地区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和路径等。目前《中国现代化报告》的内容包括现代化趋势、现代化评价、现代化理论、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生态现代化、地区现代化、国际现代化和世界现代化等。
作者: 何传启主编;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编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简介:《中国现代化报告2011:现代化科学概论》主要目的有四个:(1)为关心现代化的读者提供一本“现代化科学”的科普读物;(2)为大学开设“现代化理论”选修课提供一本参考教材;(3)为从事现代化研究的学者提供一个分析基础;(4)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中国现代化报告2011:现代化科学概论》是课题组当前研究水平的集中反映,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点: (1)系统介绍了现代化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结构、主要特点和研究方法。 (2)系统介绍了现代化科学的一般理论,包括现代化的定义、过程、结果、动力和模式。 (3)系统介绍了现代化科学的十个理论流派,包括经典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反思性现代化理论、后现代化理论、继续现代化理论、综合现代化理论、多元现代性理论和全球化理论。 (4)简要分析了六个层次的现代化(世界、国际、国家、地区、机构和个体)、六个领域的现代化(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和个人)、三个部门的现代化(农业、教育和科技)和现代化政策(包括现代化评价、现代化战略和措施等)。 (5)简要分析了现代化科学的实际应用,分析了国家发达的原理和方法,讨论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中国发达的战略选择。 (6)完成2008年世界现代化评价,包括世界131个国家的第一次现代化程度、第二次现代化指数和综合现代化指数;完成2008年中国34个地区的现代化评价。
作者: 何传启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2003
简介: 2000年前,西方有强大的罗马帝国,东方有繁荣的大汉王朝。在随后的岁月里,它们先后走向衰落。500年前,西方发生文艺复兴,历经科学革命、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等,实现伟大复兴。500年后,东方现代化浪潮汹涌,经济发展举世瞩目,复兴之路依稀可辨。21世纪,东方能否复兴?中国能否强盛? 《东方复兴:现代化的三条道路》从三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其一,东方复兴的时代背景——世界发展的9个事实和20个趋势,描绘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坐标。其二,东方复兴的思想基础——世界现代化的9种理论,阐述了世界现代化的一般理论。其三,东方复兴的战略选择——现代化的三条道路:奋勇争先的第二次现代化、积极跟踪的追赶现代化、迎头赶上的综合现代化。本书可供关心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人士参考。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on the sixth revol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作者: 何传启主编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2011
简介: 在过去的500年里,世界上先后大约发生了五次科技革命,包括两次科 学革命和三次技术革命。目前,第六次科技革命正向我们走来。 何传启等的《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分析了第六次科技革命的 机遇与对策;预测了它的10个标志性成就、10个主要学科领域和10个受影 响的学科领域;介绍了108位院士对第六次科技革命的看法和建议;讨论了 21世纪人类发展的新需求、21世纪的科技难题与挑战、科技革命与科学中 心转移、科技革命与经济周期变迁、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人类发展的关系 等问题。 《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是关于第六次科技革命的第一本论著 。可供科研人员和高校师生参考。
作者: 张凤,何传启著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简介:历史反复证明: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是社会进步的革命力量,是事业兴衰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工业技术的创新和扩散,推动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移,这个转移过程是第一次现代化;科技知识的创新和扩散,推动了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移,这个转移过程是第二次现代化。国家创新系统是第二次现代化的发动机。/// 国家创新系统自80年代末被提出以来,在世界20多个国家受到重视。本书系统阐述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演化和理论基础,分析了知识文明、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国家的国家创新系统,提出了建设我国国家创新系
作者: 何传启 主编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5-1
简介: 工业现代化是18世纪以来的一个世界现象,是世界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我国“四个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一般而言,工业现代化是工业变迁的一种前沿变化和国际竞争,它包括现代工业的形成、发展、转型和国际互动,工业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以及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工业先进水平的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化;达到和保持世界工业先进水平的国家是工业发达国家,其他国家是工业发展中国家,两类国家之间可以转换。工业现代化受市场竞争和国家利益的双重驱动。 《中国现代化报告2014~2015——工业现代化研究》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内容。首先,系统分析1700年以来世界工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客观现实和未来前景。其次,系统分析工业现代化研究的主要观点、主要理论和政策含义。其三,简要分析中国工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国际比较和未来前景,提出中国工业现代化的路线图。其四,完成1960-2009年世界131个国家的工业现代化评价。其五,完成20011年世界现代化评价,包括世界131个国家和中国34个地区的第一次现代化程度、第二次现代化指数和综合现代化指数的评价。
作者: 何传启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05月
简介:
《如何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中国现代化报告概要(2001~2016)》包括7篇现代化研究论文和15本《中国现代化报告》的内容综述。从2001年开始出版的《中国现代化报告》,每年一个主题,坚持科学性、创新性、战略性和建设性的特点,系统分析世界现代化的事实和原理、中国现代化的特点和路径;其时间跨度为400年(1700~2100),空间跨度为五大洲131个国家,覆盖全球97%的人口,涉及现代化理论、分层现代化(世界、国际、国家、地区和城市)、领域现代化(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部门现代化(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
【目录】
目 录
前言 /1
**部分 文明与现代化:事实和理论 /1
**章 什么是21世纪的现代化 /3
第二章 世界现代化的一个缩影 /13
第三章 文明与现代化的关系 /22
第四章 现代化研究的10种理论 /38
第五章 国家现代化的三条道路 /50
第六章 为什么有些国家是发达国家 /63
第七章 发达国家有多少个——根据世界现代化指数的国家分组 /78
第二部分 《中国现代化报告》:综述和目录 /97
第八章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1——现代化与评价》 /99
第九章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2——知识经济与现代化》 /109
第十章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3——现代化理论与展望》 /117
第十一章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4——地区现代化之路》 /128
第十二章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经济现代化研究》 /140
第十三章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社会现代化研究》 /155
第十四章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生态现代化研究》 /170
第十五章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8——国际现代化研究》 /187
第十六章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9——文化现代化研究》 /209
第十七章 《中国现代化报告2010——世界现代化概览》 /239
第十八章 《中国现代化报告2011——现代化科学概论》 /262
第十九章 《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农业现代化研究》 /278
第二十章 《中国现代化报告2013——城市现代化研究》 /296
第二十一章 《中国现代化报告2014~2015——工业现代化研究》 /314
第二十二章 《中国现代化报告2016——服务业现代化研究》 /336
作者: 何传启主编;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编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简介: 《中国现代化报告2013》顺应我国当前大力推进的城镇化改革,着力于城市现代化的研究,通过分析世界各国城市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客观现实和未来前景以及我国城市现代化的事实和前景,提出了中国城镇现代化的路线图,并在与国外城镇化发展的对比研究中为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新的参考和建议。完成1960-2009年世界131个国家的城镇现代化评价,完成2010年世界现代化评价。
作者: 何传启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08月
简介:
《中国现代化报告2017——健康现代化研究》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内容。首先,系统分析1700年以来世界健康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客观现实和未来前景。其次,系统分析健康现代化研究的主要观点、主要理论和政策含义。其三,简要分析中国健康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国际比较和未来前景,提出中国健康现代化的路线图。其四,完成1960-2013年世界131个国家的健康现代化评价。其五,完成2014年世界现代化评价,包括世界131个国家和中国34个地区的**次现代化程度、第二次现代化指数和综合现代化指数的评价。
本书是《中国现代化报告》的第15本年度报告,可以供现代化和发展研究者、战略和政策研究者、健康部门和健康科学相关专业的学者和高校师生参考。
【目录】
综 述 促进全民的健康长寿
上 篇 健康现代化研究
**章 世界健康现代化的基本事实
**节 健康现代化的研究方法
一、健康现代化的基本概念
二、健康现代化的研究方法
三、健康现代化的系统分析法
第二节 健康现代化的时序分析
一、世界健康生活的时序分析
二、世界健康服务的时序分析
三、世界健康环境的时序分析
四、世界健康治理的时序分析
第三节 健康现代化的截面分析
一、世界健康生活的截面分析
二、世界健康服务的截面分析
三、世界健康环境的截面分析
四、世界健康治理的截面分析
第四节 健康现代化的过程分析
一、世界健康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二、世界健康现代化的客观现实
三、世界健康现代化的前景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健康现代化的专题研究
**节 健康现代化的制度分析
一、国民健康体系
二、健康保险制度
三、国家健康战略
第二节 健康现代化的国家案例
一、美国的健康现代化
二、英国的健康现代化
三、德国的健康现代化
第三节 健康现代化的原理分析
一、健康现代化的内涵
二、健康现代化的过程
三、健康现代化的结果
四、健康现代化的动力
五、健康现代化的模式
第四节 健康现代化的核心指标
一、健康指标国际比较
二、健康战略规划指标
三、健康现代化的100个核心指标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健康现代化的理性分析
**节 中国健康现代化的时序分析
一、中国健康生活的时序分析
二、中国健康服务的时序分析
三、中国健康环境的时序分析
四、中国健康治理的时序分析
第二节 中国健康现代化的截面分析
一、中国健康生活的截面分析
二、中国健康服务的截面分析
三、中国健康环境的截面分析
四、中国健康治理的截面分析
第三节 中国健康现代化的过程分析
一、中国健康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二、中国健康现代化的客观现实
三、中国健康现代化的前景分析
第四节 中国健康现代化的战略分析
一、中国健康现代化的目标分析
二、中国健康现代化的路线图
三、中国健康现代化的“健康高铁”战略
本章小结
下 篇 世界和中国现代化评价
第四章 健康现代化二十年
**节 健康现代化的评价方法
一、健康现代化的相关评价
二、健康现代化指数的评价模型
第二节 世界健康现代化二十年
一、2014年世界健康现代化指数
二、1990~2014年世界健康现代化进程
第三节 中国健康现代化二十年
一、2014年中国健康现代化水平
二、1990~2014年中国健康现代化进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2014年世界和中国现代化指数
**节 2014年世界现代化指数
一、2014年世界现代化的总体水平
二、2014年世界现代化的国际差距
三、2014年世界现代化的国际追赶
第二节 2014年中国现代化指数
一、2014年中国现代化的总体水平
二、2014年中国现代化的国际差距
三、2014年中国现代化的国际追赶
第三节 2014年中国地区现代化指数
一、2014年中国地区现代化的总体水平
二、2014年中国地区现代化的国际差距
二、2014年中国地区现代化的国际追赶
本章小结
技术注释、参考文献、数据资料来源
附录:
健康现代化水平评价的数据集
世界现代化水平评价的数据集
中国地区现代化水平评价的数据集
作者: 何传启著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简介:本书通过国际上21个成功案例,告诉人们不同国家、企业和个人在现代化过程中是如何成功的;阐述了第二次现代化过程中国家、企业和个人如何变知识为国力、变知识为财富、用知识获行成功:凝炼成21世纪的现代意识。
Study on the strategy of basic modernization of Nantong
作者: 倪鹏飞[等]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简介: 内容摘要 http://www.ssap.com.cn/WebApp/ProductManage/Front/BookMainContent.aspx?ProductManager_Id=20110401141801 当今世界现代化潮流浩浩荡荡。实现现代化是后发国家孜孜以求的强国梦想,更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百年宿愿。按照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我国2020年要实现全面小康,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同时要求发达区域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在“十二五”规划完成之际,在全面小康最后10年攻坚阶段,国家有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应该提前准备,从更长时期内开展全面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研究,启动全面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规划。已经全面实现小康的发达区域,必须全面实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战略。作为中国城市现代化的最早试验地,南通位居长江龙睛,历经百年沧桑,在已全面实现小康并面临重大机遇的历史时刻,描绘现代化的新蓝图,谋划现代化的新战略,开始现代化的新征程,已经时不我待。以南通作范本,进行中国现代化的战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 中国:实施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双推进战略 1.现代化:世界潮流浩浩荡荡 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进入了文明的新时代,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代表先进和引领变革的现代化成为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竞相追逐、孜孜以求的目标,现代化的洪流在全球范围内汹涌澎湃、浩浩荡荡。近300年来,世界现代化运动伴随着技术创新的脚步,经历了四大阶段:第一次技术革命时期、第二次技术革命时期、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和第四次技术革命时期。 2.现代化:中国复兴的世纪梦想 作为最伟大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在古代社会将人类文明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100余年前,在西方的滚滚巨轮前,中国停滞不前了;在西方的隆隆炮舰下,中国跌倒了;相比于西方现代化的洪流,中国落伍了。与此同时,无数仁人志士、所有中华民族儿女心中升起一个梦想: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100多年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始于鸦片战争后,经过清朝末年的现代化启蒙和探索(1860~1911年)、“共和时期”的现代化尝试(1911~1949年)、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初步实践阶段(1949~1978年),再到全面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1978年至今),中国将力争在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年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3.先进城市:引领国家现代化 国家现代化的基本表现就是城市的现代化,在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中,城市要走在前面。世界城市的发展也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以奴隶制和封建小农经济为标志的古代城市和中世纪城市(也称为前工业社会城市),以蒸汽机技术和近代经济为基础的近代城市(也称为工业社会城市),以电气技术与新技术革命为基础的现代城市(也称为后工业社会城市),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社会城市。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城市社会经济也不断呈现新的特征,人们心目中的现代化标准也在不断地提升。 在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低碳化齐头并进的背景下,中国既要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使命,又要迎接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环境低碳化的挑战,因此,中国现代化不能走亦步亦趋的追赶老路,必须迎头追赶,必须实施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双推进战略。 经济发展与现代化不可能同时在所有地区,以相同速度、相同水平推进。中央在提出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同时,要求沿海发达地区在全国率先实现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由省市现代化构成和支撑的。发达城市有条件更有必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 南通:中国城市现代化研究的最佳范本 100多年前,中国城市现代化之梦从南通升起。100多年来,南通人矢志不渝,追梦张謇、孙中山等所描绘的现代化的理想城市。今天,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不仅是南通需要完成的时代使命,更是它发挥“支撑长三角、拓展大上海、带动长江北、服务中西部”功能,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开发两个国家战略规划,凝聚全市力量抢抓历史机遇、促进自身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 1.南通:中国城市现代化的发祥地 1895年,南通籍清末状元张謇辞官回乡,以创建大生纱厂为开端,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建立以大生纱厂为基础的工业体系,开农垦、兴水利,前瞻性进行城市整体建设规划,设立市政工程管理机构,开辟道路、兴建水运,谋求“城市自治”,开展城市文化教育建设,兴办慈善等其他社会事业,开创了一条有南通特色的中国早期现代化之路,使南通由一个交通不便的小农经济区,变成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成为近代中国现代化建设成就卓著的典范城市。张謇把南通从一个交通不便的小农经济区变成了“中国近代第一城”。与其说它是近代第一城,不如说它是现代第一城。 2.现代化:南通百年腾飞梦 张謇的现代化试验虽然没有完全成功,但是留下了难得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不可磨灭的现代化理念和精神,现代化理念深深印刻在南通人的心目中。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关于南通港口的谋划,更激起了南通人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的雄心和豪情。南通靠江、靠海、靠上海,拥有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可以与上海媲美的“长江龙睛”,将潜力变成现实力量,建设现代化大都市,接轨上海、赶超苏南始终是萦绕在南通人心中的梦。 今天南通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生态等现实基础:它率先在江苏省江北地区建成了全面小康社会;经济呈现持续高速增长态势;经济国际化程度加深;后工业化时代特征已现端倪;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初具形态;全面接轨上海初见成效;社会管理创新能力增强;生态创建获得广泛共识。 在诸多条件具备的今天,南通人对实现现代化更为翘首期盼,基本实现现代化将是南通在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思想认识、凝聚全市力量、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安排,也是其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手段。 3.南通:承担国家现代化战略部署的新使命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创造了跨越式发展的世界奇迹。但是,要参与全球激烈竞争、带动全国全面发展,长三角必须构筑新高地,建成具有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作为江海交汇的战略轴心,南通肩负履行江苏沿海开发、沿江开发、长三角发展等多个国家战略的历史使命,南通必须确立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目标,落实国家对南通的定位,围绕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个历史命题,制定和实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实现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南通基本实现现代化是贯彻落实两个国家战略规划的内在要求。 南通作为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已初步迈入全国和江苏的沿海发达地区行列。中央要求沿海发达地区在全国率先实现现代化,而江苏省则在“两个率先”的同时,要求省内发达地区率先在本省实现现代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江苏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 4.现代化:创造南通不可限量的美好未来 南通基本实现现代化是抢抓机遇、跨越式发展的助推器。南通地处两大国家战略规划的核心区,区域优势将使南通在海洋装备、物流等产业上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其水陆联动、江海联动的双重优势也将不断显现和释放。南通基本实现现代化有利于抓住这些历史机遇,实现持续跨越发展,创造南通不可限量的美好未来。 三 城市现代化:理论与时代共进步 1.现代化理论的演进过程 国际上,经典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就是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也是一种发展状态。现代化不应仅仅体现于物质世界的繁荣,更应体现在人们不断进步的观念之中。此外,美国的现代化理论专家阿历克斯·英格尔斯认为,当今社会的巨大进步,首先要体现在人的现代化上。生态现代化也逐渐成为现代化理论中的重要理念。再现代化是新时期现代化的主要形式,是消解现代工业社会基础上的现代化的再建构。继续现代化表明了现代化的持续性动态特征,是以技术和社会创新为核心的现代社会的继续现代化。在国内,许多学者对世界现代化理论进行了许多研究,或者进行了归纳总结,或者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自己的现代化定义。何传启提出了“第二次现代化理论”,根据现代化特征对现代化阶段进行了划分。何传启根据第二次现代化理论,提出“综合现代化模式”,指出该模式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2.城市现代化的内涵与本质特征 城市现代化是指在城市工业化发展的基础上,城市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经济、社会以及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城市居住环境等由传统向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转变过程。在全球当今和未来主要发展潮流的引领下,城市现代化的新内涵可以概括为:经济知识化、科技智能化、生态低碳化、城市集群化、文化多样化、社会福利化。 我国城市现代化的核心包括以下三个要点:第一,城市现代化首先要合乎经典现代化的基本标准,完成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面转型。这里不仅仅指经济领域的工业化,而且包括工业文明在各个领域的渗透。第二,当今我国的城市现代化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并进的过程。第三,城市现代化应摒弃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而要以人为本、重视社会的全面发展,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同时要追求可持续发展,遵循永续发展原则。 城市的主要特征:具有技术进步性、历史动态性、时空相对性、社会变革性、全球同质性和区域特色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推进现代化时应该把握的重要因素。 3.现代化的理论框架与模型 根据上文有关论述及城市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可知,当代的城市现代化是经济、社会、环境和人的现代化,四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城市逐渐向现代化的高级阶段演进。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环境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这种关系可以用一个靶心模型来展示。人的现代化是核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现代化归根结底也是为推进人的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环境现代化归根结底是要实现人的现代化,但是这三者之间也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经济现代化有利于通过财富积累为社会现代化和环境现代化提供物质基础,同时经济现代化也通过技术的提高为环境现代化提供技术准备,社会现代化则为经济现代化和环境现代化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发展条件,而环境现代化则为经济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尽管在某一时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现代化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但是三者之间长期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是最根本的,三者基本同时实现现代化正是这种本质关系的体现。 4.现代化的阶段与目标 城市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是有阶段性的。城市现代化包括4个阶段。一是现代化准备阶段,处于工业化初期,人均收入水平在1000美元以下,第一产业占30%以上;二是现代化起飞阶段,处于工业化稳定阶段,人均收入1000~3000美元,产业结构类型以第二产业为主;三是基本实现现代化,处于信息化阶段,人均收入3000~9000美元,第二、第三产业占80%以上;四是完全实现现代化,处于信息化稳定阶段或后工业化阶段,人均收入9000美元以上,以第三产业为主。城市作为一个生产要素集中的节点,它具备经济发展的集聚优势和规模效应,城市里的经济发展也会改变一些传统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所以说城市现代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先声。 5.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含义和目标 基本实现现代化中的“基本”表示的是实现现代化的一种程度,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大体是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所谓中等发达国家,是指初步实现现代化以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现代化发展水平在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中居于中等水平,它高于初步实现现代化的国家,而低于现代化最发达的国家。因此,“基本实现现代化”可以被理解为与“中等发达国家”相对应的概念,衡量两者的指标是相同的。因此,从定性方面考察,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为:第一,要完成工业化;第二,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发达;第三,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第四,民主法制完善;第五,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极大提高。 四 基本实现现代化:南通特色与总体要求 1.南通的发展特色 南通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新能源产业和高效农业发展潜力巨大;南通社会环境日益改善,社会管理创新体系逐步形成;南通生态环境优美,生态创建工作进展显著;南通居民健康长寿,民主参与意识较强。这些特色既有利于推动南通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环境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也对南通现代化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2.南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要求 南通要基本实现的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南通要基本实现的现代化是建立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基础上的。它是经济社会获得空前发展后步入的一个新阶段,是在全面小康基础上的一次新提升和新跨越。南通要基本实现的现代化是全域的基本实现现代化,南通“基本实现现代化”不仅仅是市区基本实现现代化,而且是全面的“基本实现现代化”。只有县(市)“基本实现现代化”,才会有南通的整体“基本实现现代化”。南通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全方位的基本实现现代化,不仅包含经济现代化,而且涵盖社会、文化、环境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 五 城市现代化指标:一般基准与标杆 1.国内外研究回顾 1970年,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教授根据世界银行关于世界发展的研究,并结合自己对六个发展中国家的研究,提出了现代化的11个评价指标和标准。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何传启提出第一次现代化分经济与社会两大类,并给出了10个评价指标。对第二次现代化可用由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生活质量和经济质量等四大类16个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价。2000年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提出一个到21世纪中叶(2050年)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标准评价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是由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口素质和生活水平三个大类15个指标构成,而且给出了现代化标准。江苏省现代化指标体系由经济发展、经济结构、基础设施、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21个指标构成。2006年江苏省常州市提出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一系列指标,包括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和民生改善等30个指标。 2.一般的指标体系设计 参照国内外现代化标准,充分考虑信息化时代的特征,可以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和居民素质等四个方面以18个指标来衡量现代化水平。其中,经济发展包括人均GDP(常住人口)、知识产业占整个产业的比重、万元GDP能耗和创业比率、R&D投入占GDP的比重等指标,社会进步包括城市化率、社会保险覆盖率、常住外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万人律师数、万人科技人员数、万人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等指标,生态环境包括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万人公交车辆拥有量、城市绿化覆盖率、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市区人均道路面积等指标,居民素质包括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平均预期寿命、万人专利授权数、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等指标。 六 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南通个性与特别考量 1.南通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的研究回顾 最近,南通市委党校、南通市政协、南通市统计局等机构,以及南通的专家对南通现代化指标体系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形成了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成为本项研究的思想和智慧源泉,本研究吸收了南通市理论界和市级部门的中肯建议,形成了一些指标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标准。 2.南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设计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根据一般原则和南通特色设计了南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指标体系,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和居民素质等四个方面遴选了23个指标作为南通市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评价指标。 3.南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标准 我们认为实现了以下5个方面的目标,南通就算基本实现了现代化:①实现现代化目标区域的人口数量,必须超出整个实施区域总人口的85%;②实现现代化目标区域的GDP比重,必须超出整个实施区域GDP总量的85%;③现代化指标体系中所包括的全部基础要素,按权重标准化后的要素达标比例不小于85%;④在0~1的规范尺度中,实施现代化战略的区域与当时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相对差距,应平均小于0.15;⑤实施现代化的整个区域,其基尼系数应保持在0.2~0.3。 七 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探索:南通的经验与启示 1.南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探索与经验 新世纪以来,南通在全面奔小康的同时,也开始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实践探索。根据“依托江海、崛起苏中、融入苏南、接轨上海、走向世界、全面小康”的发展思路,实施:江海联动,以港兴市;主攻园区建设,以载体打造促进经济开发;依靠支柱产业带动,以规模促效益;突破交通瓶颈,构筑沪苏通金三角通道;发展民营企业,增强经济活力;大力引进外资,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教育、体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平安南通建设,营造社会环境品牌。2009年,南通在全省江北(以市为单位)率先达到全面小康标准。现代化的各项核心指标完成情况较好,部分指标已经超额完成。 从实现程度看,总体实现程度为79.16%。环境现代化实现程度最高,为88.67%,人的现代化实现程度次之,为84.63%,经济现代化实现程度相对较低,为70.89%。 从发展速度看,从2003年到2009年南通现代化的实现程度提升了22%,在经济、社会、环境、人的现代化四个指标中,环境现代化的实现程度提升了30.75个百分点,居第一;经济现代化的实现程度提升了28.96个百分点,居第二。 推进现代化的基本经验,主要包括:坚持制度创新,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准确研判形势,抢抓历史机遇;积极创造条件,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立足民生,注重经济、社会、文化等的全面协调发展。 2.深圳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和启示 深圳较早在全国提出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并设定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城市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指标及需要达到的指标值。深圳在基本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采取了如下战略:第一,审时度势,实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第二,扬长避短,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第三,效益优先,实施生态环保战略;第四,改善民生,实施社会和谐战略。深圳基本实现现代化对南通具有很多有意义的启示:第一,政府要审时度势,立足优势,引领方向;第二,依托科教人才,助推现代化进程;第三,提升城市品位,丰富城市内涵。 3.苏州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和启示 苏州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为苏州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苏州通过实施该战略来指导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协调推进。苏州在基本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采取了如下战略:第一,坚持工业化战略,走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发展之路;第二,坚持城乡统筹战略,促进城市化发展;第三,实施新城镇发展战略,发展苏州工业园区;第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促进外部科教资源与本地教育优势结合;第五,实施文明城市战略,提升市民素质。苏州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对南通的启示如下:首先,要大力推进工业化;其次,要稳步推进城市化;最后,要积极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八 基本实现现代化:南通的SWOT分析 在研究南通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的过程中,必然要对其面临的现实条件进行分析,包括了对南通推进现代化的优势、劣势及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分析。 1.六大优势,占据先机 经过改革开放后30余年的发展,南通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绩,特殊的区位也使得南通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拥有明显的优势。 自然区位得天独厚,经济区位潜力无限。在自然区位方面,南通靠江靠海,可以连接长江沿岸城市,又可以充分利用海上通道,特别是在其港口建设完毕以及两座长江大桥全面贯通后,南通的经济地理位置在国内少有能与之相比的。而在经济区位方面,南通紧靠上海以及苏南,运输问题解决后,南通在借势上海和苏南实现现代化战略上的优势更为明显。 高端要素质优价廉,政府管理高效有序。南通因其公共设施以及经济区位在吸引高素质劳动力时具有更多优势,从而可降低企业雇用、组织要素的机会成本,而政府办事效率较高则为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外部环境,通过减少与政府博弈的交易费用以及寻租行为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 大制造潜力巨大,小企业活跃发达。南通制造业产业结构中资本密集的大型企业和灵活的小企业已初步形成共生关系,使得产业在提高抗风险能力的同时又不失灵活性。 制度创新领先,文化包容多元。南通制度创新往往能够先于社会经济实践,其政府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上的创新有效引导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南通人文的历史特性保证了其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这种文化特征降低了其在历次社会变革中的交易费用,保证了变革的顺利进行。 社会群体和谐融洽,社会管理体系完善。南通在政府引导和群众自发行动中形成了友好互助、关爱和谐的社会形态,这是其建设文明都市的现实条件。 生态环境优良美好,生活环境优质舒适。通过大力治理,南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态体系,并构成了较为优越的城市生活环境,从而为建设健康城市奠定了基础。 这六大优势是南通推进现代化的基石,能保证南通在现代化进程以及城市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 2.五大劣势,积极弥补 由于各种原因,南通在过去的发展中也遗留了一些问题,这使其在推进现代化中面临各种不利影响。 产业层次有待提升,集聚效应仍不明显。产业层次仍然偏低,在产品开发能力、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持能力上还有欠缺,同时,受产业本身特质的影响,南通产业集聚程度不高,其产业链的完整程度、产业完善程度仍不够。 港口开发急需突破,综合枢纽有待提升。受历史条件限制,南通的港口建设仍然滞后,陆海江联运体系还有待完善,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 城市建设相对滞后,空间布局尚待优化。南通硬件和软件建设的滞后导致城市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城市空间布局还不尽合理,城市中仍然存在散乱现象。 居民素质仍需提升,消费结构有待升级。南通居民还没有形成主动维护城市公共秩序的习惯,其在文化、科普上的支出不足也导致了居民素养的欠缺,距离现代化城市对居民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 高等教育资源欠缺,科研力量相对薄弱。南通高端科教资源还较为稀少,仍然需要加大对具有特色的学科专业及科研机构的投入或者引进力度。 3.四大机遇,保驾护航 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国际国内的各种新发展也给南通带来多重机遇。 全球化进程加速,信息化程度加深。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将使得南通有机会接受更高端的产业转移,引入更高质量的资本、劳动力、科技等要素,并在信息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经济、社会及制度方面的信息,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完善南通推进现代化过程中的政策规划。 低碳经济加速到来,新兴产业迅速发展。低碳经济逐渐深入人心将进一步凸显南通生态方面的优势,并为南通新能源、新材料的发展扫清道路。 国内市场前景广阔,要素品质跨越提升。中国的崛起一方面增加了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则提供了更雄厚的资本和更高素质的劳动力,这使得南通的新型产业发展具备了物质基础。 沿江战略一马当先,沿海战略独占鳌头。南通推进现代化的十年正值国家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和江苏沿海开发战略实施的阶段,南通在两个战略中均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可以获得两方面的有力支持。 4.五大挑战,勇敢面对 机遇与挑战并存,外部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使得南通不得不面对各种挑战。 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优质要素快速流动。外部环境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全球各个区域都在紧抓全球化进程加速带来的市场和要素方面的机遇,这意味着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各区域对优质要素的争夺必然愈演愈烈,如何能在竞争中获取更多优质资源是南通面临的首要挑战。 工业化加速威胁生态环境,资源紧张逼迫产业转型。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南通的工业化进程必然加速,这必然增大环境保护的压力并形成资源紧张局面,增加产业转型的压力。 城市化加速挑战公共服务,社会转型引发矛盾冲突。社会高速发展进程中社会管理的成本也将增加,收入结构的变化、外来人口的增加必然带来新的社会矛盾,有效解决这种矛盾是保证南通长期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这对于南通现有社会管理体系无疑是一个必然要面对的挑战。 行政体制制约协同发展,财税体制影响发展动力。省管县的行政管理体制尽管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快速发展的南通市,它往往带来行政和财税体制的双重制约,影响统筹安排、降低各级政府的积极性。 苏南主动率先发展,苏北积极迎头赶上。南通的现实竞争对手分别是苏南和苏北各个城市,苏南在发展上超前一步,特别是在城市全面发展上远远超过南通,而苏北作为历史落后地区,其近年来的发展速度也在加快,南通不仅在追赶苏南上面临挑战,在领先苏北方面同样不可掉以轻心。 总体而言,南通在基本实现现代化过程中拥有的有利因素更为突出,特别是滨江临海的地理位置和毗邻上海的经济区位是其巨大的优势。在正确的战略指引和政府的有力推动下,通过扬长补短、更新观念,从实现产业现代化、城市现代化、公共服务现代化和生活现代化四个方面入手,积极努力、开拓创新,南通必将谱写新的篇章。 九 战略愿景与定位:南通未来的美好蓝图 1.发展愿景:现代江海自然城市 南通发展的未来愿景是现代江海自然城市。滨江临海是南通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区位优势,江风海韵也是南通独一无二的自然历史文化标识,是南通经济、社会、人文发展的战略支撑。“自然城市”描绘的是南通未来20~50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图景。“现代”体现现代化的技术进步、社会变革、空间差异性、全球同质性和区域特色性等特点。 自然城市的本质属性是回归自然——自然优美的生态环境,自然公正的社会环境,自然健康的居民,自然一体的城乡,自然循环的经济。人、建筑、空间格局等都与自然融合,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意象。当然,现代意义上的自然城市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被赋予了富裕、智慧、知识、技术、健康等现代内容,是自然与现代的结合,是人类走向否定之否定的表现。具体可表示为五个方面的主要特征:知识经济(经济领域)、幸福社会(社会领域)、智能城市(科技领域)、绿色江海(生态领域)、健康公民(人本领域)。 南通基本实现现代化后,南通经济、社会、环境和人的素质将呈现全新的面貌:知识经济在南通经济中的地位将越来越突出,经济知识化态势基本确立;社会将向发展的更高阶段——幸福社会演进,通过各种福利服务、福利企业、福利津贴等方式,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并使其生活状况不断得到改善,幸福社会基本形成;生态环境更加优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南通将成为上海真正的“后花园”,其休闲、旅游和养老功能加强,成为长三角休闲旅游的理想之地和生态宜居福地,南通将成为绿色都市;南通健康产业显著发展,“长寿之乡”名播四海,市民科教文化素质将得到极大提高,人的现代化的核心特征在南通人身上将得到真正的体现。 基于南通现有的发展态势,南通江海自然城市的意象将是“两带五团,网状集群,江海楼田,城乡相间”。 南通要建设江海自然城市,并不是要简单地保护自然生态,而是要形成自然、人文、生态等之间的良性互动,走现代化的科学发展之路。崇尚自然,尊重自然,利用自然,自然而然。充分利用南通独有的江、海、山、城等自然之貌、自然之形、自然之力,顺应自然,走东方式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 南通的自然城市:第一,符合世界发展趋势。这一构想曾见诸韩国2003年的一部热门电影Natural City,它大胆构想2080年科技高度发达时期的人类回归自然的栖息和工作状态。最近(2010年11月12日)法国政府推出“自然城市”行动计划。可见预见自然城市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第二,与南通核心优势高度契合。生态良好是该市的核心优势,南通滨江临海,河道水网稠密,其“山水相依”、“城河相拥”的格局形成了独特的山水城市景观。相比于周边发达区域,南通的后发恰恰凸显了这些优势,优美的生态环境被难得地保持下来,江、海、山、城是南通的核心战略资源,决不能被破坏,“江海自然城市”的定位正好与这些战略优势高度契合,是符合城市未来发展趋势的战略选择。第三,秉承南通城市发展传统而超前的理念。“江海自然城市”恰恰秉承了张謇先生的规划理念,进一步弘扬和彰显了南通的特色优势。 2.功能定位:一中心两名城三基地 南通是国家两大战略交汇区,需要站在国家乃至全球城市竞争的战略高度、在未来发展的时空格局中来定位南通的功能。当前中国仍在大规模实施东部沿海开发开放战略,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再到环渤海区域。但可以预期,在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在历经较长时期的东部沿海开发开放之后,中国区域发展的下一个重心将是长江,亦即对整个长江上游、中游、下游的联动开发。如果说东部沿海战略是带动中国局部崛起,那么长江战略将带动中国全面崛起。 在长江战略的大格局中,一般意义上的长三角将被赋予新内涵。基于这一考量,纵览整个长三角的发展格局,以长江为南北分界线,呈现明显南北部发展不平衡的格局。以上海为龙头,苏州、无锡、南京、宁波等组成的南翼城市群已经高度发展,而以南通为代表的通扬泰北翼区域则相对较弱,这显然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不相适应。因而,必须拓展长三角发展空间,加大开发“长江北”力度,构筑新高地,培育增长极,在江北再建一个“上海”。 南通的目标定位是:充分利用现有战略优势,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发展成为长江北翼经济中心。在未来20~50年的长远发展战略中,与上海这个南翼经济中心相对应,形成南北呼应的发展格局。未来的南通要成为中国第二个上海,成为世界顶级城市、国际经济中心和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核心区。在长三角区域以上海为龙头的南翼充分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做大做强南通经济,充分发挥南通的辐射带动作用和服务功能,逐步缩小南北差距,使长三角区域逐步形成均衡发展格局。 结合国家战略定位及自身定位,并从全球视角审视南通的发展,在全球坐标体系和区域发展格局中,南通的发展定位应是:“一个中心两个名城三个基地”。“一个中心”为长三角北翼的经济中心;“两个名城”为一流的国际港口名城和独具特色的国际健康名城;“三个基地”为先进制造业和新型基础产业基地、高端服务业基地和高效农业基地。 南通要成为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需要重点加强两个次中心的建设,即长三角北翼航运次中心和长三角北翼金融次中心。在以上海港为中心的港口群中,上海港的中心地位突出,宁波港南翼强势发展,但北翼港口多而不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海港。南通港集沿海黄金岸线和长江黄金水道的优势于一身,需要将港口建设重心放在洋口、吕四等沿海港口上,将南通港打造成为北翼组合强港、长三角的航运次中心;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南通金融业具有一定的基础,南通要成为长三角北翼的经济中心,需要确立其金融新坐标,不断扩大金融业务总量,创新金融服务,优化金融环境,逐步将南通建成以上海金融中心为依托的长三角北翼金融次中心。 十 战略路径:南通现代化的时间表与路线图 1.主要目标:分步实现,先市后县,关键达标,整体提前 “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目标,不仅包含经济发展的现代化,而且涵盖社会、文化、环境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这意味着其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将更高,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得到平衡、协调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实现完全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医疗、就业、社保事业相当发达,住房、收入分配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极其稳定,人民当家做主、安居乐业。总之,经济更加强盛,科教更加发达,社会更加文明,文化更加繁荣,生态更加优良,人民更加富裕,幸福指数更高。南通基本实现现代化将不断地从点到面、从面到体、从单方位向全方位发展。 南通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为2015年和2018年两个阶段。第一步,用5年左右时间,以市为单位基本实现现代化。第二步,到2018年左右,以县为单位全面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后完全实现现代化。 南通2018年的目标被确定为整体提前,关键达标。“整体提前”是指力争将由单向指标加权得到的总体实现程度达标的时间提前到2018年左右。“关键达标”是指现代化指标体系中有一些关键性的单项指标,对这些指标需要重点关注,并在2018年确保其达标,具体包括人均GDP、城市化率、万元GDP能耗、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常住人口)等。 2.战略路径:江海引领,轴心开发 南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战略路径是江海引领战略:一是打造江海轴心,实现点轴联动。二是利用江海优势,聚集高端资源。三是依托江海两轴,构筑扇面网络。 南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有八大具体路径:一是港口通道,连通世界;二是接轨上海,借势苏南;三是苏北联盟,支撑北翼;四是江海联动,做大制造业;五是高端服务,构筑高地;六是基础设施,打造硬件;七是健康养老,生态宜居;八是人文教育,文化立市。 3.战略重点:以点带面,新型四化 南通的现代化建设重点在于实施新型四个现代化。新型“四化”分别对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市环境和市民素质四个具体方面,表现为产业现代化、城市现代化、公共服务现代化和生活现代化。具体而言,每个新型现代化战略包括四个子项。经济领域的现代化目标是形成以产业现代化战略为统领,以大企业大项目战略和民营经济发展战略为支撑,以产业空间优化战略为保障的经济发展战略体系;社会领域的现代化目标是形成以公共服务现代化战略为统领,以科技创新引领战略和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战略为两大支撑,以社会稳定平安战略为保障的社会发展战略体系;城市环境领域的现代化目标是形成以城市现代化战略为统领,以重大基础设施支撑战略和生态环境保护战略为支撑,以全域南通战略为保障的城市环境战略体系;市民素质建设目标是形成以生活现代化战略为统领,以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保障战略为两大支撑,以提高城市文明战略为归宿的市民素质战略体系。 十一 战略支撑:推进南通现代化的四大引擎 南通市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支撑为四大支撑,共计24个项目。 1.推进南通经济现代化的重大支撑 实施世界三大品牌工程。这包括实施“南通家纺”世界品牌工程,打造“小巨人”产业集群品牌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品牌。 倾力打造三大制高点。这包括:打造高端服务业制高点,成为上海都市圈北翼的“次金融中心”,构建“锡通工业设计园”,建设“中国建筑总部基地”,最终建成上海都市圈北翼CBD;打造物流制高点,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打造旅游制高点,建设“喜羊羊与灰太狼”世界主题公园,完善旅游资源整体包装,最终建成“江海第一城”世界旅游风景区。 着力建设两大功能区。这包括建设都市生态型农业功能区(“三大板块、五大园区”)和打造世界最大的造船产业功能区。 建成一流的新兴产业四大基地。这包括建设国内领先的机械电子基地,打造中国锂动力电动汽车产业基地,建设“大化工”基地和建造“海上三峡”基地。 2.推进南通社会现代化的重大支撑 推进社会现代化三工程。这包括“智能南通”工程,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和培养新型农民的教育振兴工程,以及文化弘扬工程。 完善社会现代化两体系。这包括社区“善治”体系和舆情管理体系。 3.推进南通环境现代化的重大支撑 实施环境现代化三工程。这包括:推动“四大交通”工程,即建成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兴建城市轻轨,建设“北上海”、争取成为“副省级”城市,沪通铁路与锡通大桥连接工程;推进“生态南通”工程,即规划建设生态社区和建设环境园;推进世界大港建设工程。 建成环境现代化的城市。这包括建设环境优美的中心城市和“全域南通”工程,后者要求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形成“五组团”城市中心和建设“镇级市”。 4.推进南通市民素质现代化的重大支撑 实施市民素质现代化的五工程。这包括人才创新工程,“福利南通”工程,收入倍增工程,“住有所居”工程和“楷模南通”工程。 建成市民素质现代化的两个名都,即国际“养生之都”和争创世界“美食之都”。
Second modernization theory:the frontiers and principles of human development
作者: 何传启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2013
简介: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人类发展的世界前沿和科学逻辑)/第二次现代化丛书》编著者何传启。 如果把摄影镜头对准人类发展的世界前沿,可以发现250万年以来,人类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时代,即工具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时代。如果说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的转移过程是第一次现代化,那么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的转移过程就是第二次现代化。首先,本书从知识、遗传、财富、权力、组织、竞争、战争和文化八个方面,分析人类文明四个时代的前沿变化,综合比较了全球130多个国家的文明进程和发展水平。其次,系统分析了两次现代化的过程和原理,提出了第二次现代化理论,阐述了18世纪以来人类发展的前沿变化及其科学逻辑。其三,讨论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发展设想。这是一部关于人类发展的前沿轨迹和科学逻辑的学术专著,是1999年出版的《第二次现代化:人类文明进程的启示》一书的升级版(增加过去10多年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 何传启,张凤著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简介: 本书通过分析知识创新与世界巨变的关系,阐述了21世纪知识社会的生产模式和产业结构,分析知识生产和知识消费的增长影响经济增长,知识创新速度决定经济增长的速度,提出知识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创新和社会知识创新的规律和方法,阐述知识创新系统、知识创新基本制度和知识创新政策,提出了知识创新理论。 有志者事竟成。希望获得成功的企业和个人,本书是一位好朋友。对于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经理、官员、高校师生和创新研究者,本书是参考价格更是明显的。
作者: 何传启著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简介:人类文明发展经历了四个时代,即工具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时代。本书从知识、遗传、财富、权力、组织、竞争、战争和文化等八个方面分析人类文明四个时代的变化,综合比较了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文明进程和发展水平,认为到20世纪90年代约有10个国家达到知识文明水平、40个国家和地区达到工业文明水平、80个国家和地区处于农业文明水平。本书把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的转移过程界定为第一次现代化。书中系统介绍了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的转移过程,并对第一次现代化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批判。本书重点对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
作者: 何传启著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简介: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企业收入分配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广泛流行利润分享、市场价值分享、所有权分享,管理权分享也受到重视。例如60%多的法国上市公司实行利润分享,50%多的美国上市公司广泛授予职工股票期权,60%—70%的美国国民持有公司股票,85% 的德国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这种新的收入分配模式在高技术企业尤为普遍。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变化的实质是知识资本逐步获得与股东资本相同的分配地位。这种由知识资本和股东资本雇佣劳动和购买技术所决定的收入分配,无颖是一次革命。革命才刚刚开始。 本书总结了70年代以来的企业收入分配革命,分析了知识社会的前沿:创新者的收入分配、成功公司的发展模式、知识经济和生活的新观念等,简要回顾了收入分配的发展历史,提出了知识社会的收益分配理论:按贡献分配理论。书中系统阐述了按贡献分配理论的原理和方法,包括按贡献分配原理、按需要调节原理和按贡献分配的4种模式,即贡献股份制、贡献分享制、贡献联合制和贡献报酬制,并用具体事例说明4种分配模式。 本书可以供经济学家、企业家、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和高校师生参考。高技术企业、风险投资企业和立志进军国际市场的企业,本书的参考价值更是显而易见的。
Foundation and opportunity of China’s revival
作者: 何传启主编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2013
简介:何传启主编的《中国复兴的科学基础和战略机遇》是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十年科研成果的内容摘要,主要包括六个部分:(1)时代呼唤;(2)十年创新攀高峰--现代化理论研究走在世界前沿;(3)百年追求展宏图--现代化政策研究发挥积极作用;(4)民族复兴有科学--现代化科学是民族复兴基础;(5)国家发达有机遇--我国面临第六次科技革命战略机遇;(6)任重道远。此外有五个附录,是科研成果的补充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