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经典:王羲之十七帖
作者: 靳永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8年01月
简介:
《十七帖》是书圣王羲之的草书代表作。*早记录王羲之书法的唐张彦远《法书要録》,在其卷十《右军书记》中记载了《十七帖》墨迹的有关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二字,是烜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十七帖》者,以卷首有「十七日」字故号之。』《十七帖》原墨迹早佚,现今流传于世的皆为刻本。
《十七帖》本是王羲之写给益州刺史周抚的信札。周抚,东晋将领,官至镇西将军、益州刺史。他镇蜀三十余年,政绩显著,威名远播。据学者考证,这些信札写于永和三年至升平五年(三四七——三六一),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艺术发展变化的重要资料。
《十七帖》是一部汇帖,包括《郗司马帖》《逸民帖》《龙保帖》《丝布帖》《积雪凝寒帖》《服食帖》《足下至吴帖》《瞻近帖》《天鼠膏帖》《朱处仁帖》《七十帖》《邛竹杖帖》《游目帖》《盐井帖》《远宦帖》《旦夕帖》《严君平帖》《胡母帖》《儿女帖》《谯周帖》《汉时讲堂帖》《诸从帖》《成都帖》《旃罽胡桃帖》《药草帖》《青李来禽帖》《胡桃帖》《清晏帖》《虞安吉帖》,共二十九帖。这些帖皆以草书出之。王羲之的这种草书,改造了此前成熟章草笔画中抑左扬右式的波磔,而代之以随起随收、流畅自然的笔触,字势连绵而字与字很少连属,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审美特质。它相对于汉魏章草称今草,相对于唐代大草又称小草。
《十七帖》墨迹已不存,其传世刻本较多。宋代黄伯思在其《东观余论》中认为,《十七帖》大致分为两个系统:其一,『于卷尾有「敕」字,及褚遂良、解如意校定者』,即传世的唐摹馆本系统;其二,『盖南唐后主煜得唐贺知章临写本,勒石置澄心堂者』,即所谓贺知章临本系统。其中唐摹馆本系统更受世人推崇。现存世较为著名者有吴宽本(现藏上海图书馆)、冯铨本(现藏开封博物馆)、姜宸英本(现藏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文征明朱释本(美国安思远藏)、王穉登本(现藏日本书道博物馆)等。其中的姜宸英本,或以为『唐摹唐拓』,因而被誉为『天下*甲冠』。此本为麻布纹纸拓,中缺一开(缺《朱处仁帖》末行、《七十帖》九行),卷末『僧权』二字缺左半。此帖明末由云间顾氏收藏,入清后历经姜宸英、顾棡、鲍廷博、罗振玉等人递藏,后归日本大阪上野有竹,故又称上野本。卷首、卷尾有王时敏、曹溶、姜宸英、曹溶、徐干学、王士禛、阎若璩、徐用锡、丁敬、罗振玉、内藤湖南等名士题记数十则。现有日本博文堂、二玄社、同朋社等影印本行世。
此次我们即以上野本为底本,并据文征明朱释本补齐所缺的一开后影印出版,供广大书法爱好者临习鉴赏。
二〇一七年九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