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20 项 “梅鼎祚” 相关结果
- 全部分类
- 全部
- 文学
- 历史
- 哲学/宗教
- 法律
- 政治/社会
- 医学
- 教育/心理学
- 艺术/传媒
- 研究生考试
- 资格认证考试
- 公开课
- 语言
- 经济金融
- 管理学
- IT/计算机
- 自然科学
- 工学/工程
- 体育
- 行业资料
- 音乐
- 汽车机械制造
- 文档模板
- 创业
- 农学
- 生活
- 数据库教程
- 民族
简介:历经20年的爬梳剔抉、搜辑校点,历尽整理、出版过程中的坎坷曲折,备受学界关注的煌煌巨编——《全宋文》行将正式出版发行,这是我国学术界的一大盛举,古籍整理事业的丰硕成果。《全宋文》刊行,与已出版的《全宋诗》、《全宋词》和正在陆续出版的《全宋笔记》(已出二辑)一起,共同构建了宋代比较完备的资料库的主体部分。这也是最早合璧的按现代学术规范整理而成的断代诗词文总集。如果加上《长编》、《宋史》等已正式出版史部书的校点本,及正在整理的《宋会要辑稿》、《文献通考》等宋代资料书,必将对宋代文史哲的研究产生历久而弥远的影响。 《全宋文》由曾枣庄、刘琳先生主编,在四川大学古籍所全体同志及京、沪、蓉等地部分校外专家的共同努力下编纂而成。是书于1985年发凡起例,在项目论证时,就有许多反对意见。在邓广铭、程千帆、缪钺先生等的大力支持下,以周林先生为主任委员的全国高校古委会高瞻远瞩,果断决策,批准立项,并陆续拨巨款资助这一项目。在当时年富力强的曾、刘二位主编的主持下,仅二年时间,就完成了普查辑佚工作,并陆续开始发稿。在巴蜀书社的鼎力相助下,于1988年~1994年陆续出版了前50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此后出版工作便一度中断,《全宋文》面临中途夭折的危险。2003年,上海辞书出版社毅然“中局接盘”,斥以巨资,刊此大编,堪称颇具学术远见之举。历经近三年的修订、编辑,又力邀安徽教育出版社加盟合作出版,终于在最近付印。全书收文17万余篇,作者近万人,字数约1亿,分装360册。不失为迄今篇幅最大、字数最多的断代文章总集,也是建国以来已完成规模最大的古籍整理项目。这部化二十年时间精心打造的煌煌巨编,必将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并将以便于学者阅读、使用而产生深远的社会效应。 (一) 我国的总集起源,可以追溯到《尚书》、《诗经》,只是因其按图书四部分类法而归经部,其总集“之祖”的“名分”遂被人遗忘。名实相符的总集,当始于西汉刘向编《楚辞》16卷。但其书久佚,今所传者乃东汉王逸《楚辞章句》17卷本。其后,诗文总集,代有所出。至宋代,因印刷术的发展和普及,总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仅见于宋、明书目著录的宋人总集就达300余种,不知名或序跋无可考见的宋编总集就更多了。历经明清,迄今现存总集已逾千部,但究其实,多为诗文选集而已。 “巨细兼收,义取全备”(《四库全书总目》卷189《宋文紀》)的总集之纂,似始于明人冯惟纳《古诗紀》,是书150卷,汇集上古至六朝的诗作。而明梅鼎祚《文紀》则为自上古至隋的“全文”总集,收书12种,凡203卷。两书实开全诗、全文总集的先河。究其性质,乃唐代以前诗文的总集,但其质量实不敢恭维。好在这一缺憾已分别由清人严可均和今贤逯钦立先生所弥补。 清人曾对总集纂修提出过两条基本要求:“一则网罗放佚,使零章残什,并有所归;一则删汰繁芜,使莠稗咸除,菁华毕出。”(《四库全书总目》卷186《总集类·序》)真正意义上的断代总集,当首推康熙时成书的《全唐诗》。对照上述两条准则,大体上符合。因其为诗集,其得失姑不具论。但从今人《新编全唐五代诗》即将刊行而论,则《全唐诗》仍不免有太多的差强人意之处。《全唐文》一千卷,涵盖李唐,包罗五代。清嘉庆十三年(1808)始开馆纂修,历时六年而成。由董诰领衔主编,先后预修者凡100余人,如法式善(1753~1813)、徐松(1781~1848)等皆极一时之选。成书后,即有扬州官刻本刊行,世称其便。收文达二万余篇,作者则三千余人,字数约980万(按:《全宋文》则分别为其8.5倍、3.3倍、10倍左右)。但是书有两大缺陷:一是辑录唐文及作者小传均不注资料出处,二是挂漏遗缺仍多。光绪年间,陆心源利用丰富的藏书,又得缪荃孙等人之助,先后成《唐文拾遗》72卷、《唐文续拾》16卷,凡88卷,补遗唐文近3000篇,新收作者480余人。其“考订之细、校录之精、搜罗之广”(陈尚君《全唐文补编·前言》,中华书局,2005)皆超迈前书。陆氏不失为《全唐文》的功臣。开《全唐文》馆之时,正当乾嘉朴学极盛之际,时风熏陶,无论搜辑之广,校刊之精,皆远胜《全唐诗》。但其存在问题亦多,清人劳格、今人岑仲勉先生颇有纠弹,今贤亦时有批评指正。对是书补遗和考订作出重要贡献者乃友人陈尚君教授,新补唐文6000余篇(包括佚存残句),作者2000余人,编为160卷,其《全唐文补编》不失为《全唐文》的又一功臣。但随着海外文献的回归,新出土文献的发掘,大型丛书、类书的编定刊行,仍有辑佚补遗、考订的空间。由此可证,即使是一部断代总集的修订及臻于完善,也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 其后,《全金诗》、《全五代诗》、《全辽文》、《全元散曲》、《全金元词》、《全清散曲》、《全唐五代词》、《全明散曲》、《全元文》等断代总集相继问世。窃以为: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文》(下简称严书)、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下简称逯书)、唐圭璋《全宋词》堪称体大思精、前无古人的传世之作,其质量远胜官修的《全唐诗》、《全唐文》。不妨简要考察一下这三部书共同的成功经验。首先,三书皆为以一人之力纂修而成;其次,均为数十年竭尽心智之编;其三,皆研究型著作;其四,都注明资料出处;其五,皆有简明作者小传;其六,均几近网罗殆尽;其七,均有较完善的体例。这后五条,已近乎当代编纂总集的学术要求。细审之,共性之外,尚各有其特点。 严可均(1762~1843),字景文,号铁桥。乌程(治今浙江吴兴)人。嘉庆五年(1800)举人,曾官严州建德县教谕。家富藏书至二万余卷,学问赅博,尤精小学,“精于考据,著作等身”(《晚晴簃诗汇·诗话》)。主要有《说文类考》、《说文类声》、《说文校义》、《铁桥漫稿》、《四录堂类集》1200余卷等。据说,开《全唐文》馆时,知名文士多被邀预修,严氏却被排斥,遂发愤以一人之力,化27年时间,稿凡数易,于道光间成这部唐以前文之总集。严氏《全文》收作者近3500人,文逾万篇,类次为15集,编为746卷,原稿分装156册。其稿严氏生前未刊,今幸存而藏上图。清光绪间,张之洞总督两粤,设广雅书局。严书经王毓藻等历时八年的校勘,始付梓而刊行于世。其书最大特点一为“全”,二是“精”。严氏自序称:“唐以前文,咸萃于此”,王序则亟称:“极学海之大观,为艺林之宝笈”。当得其实。俞正燮(1775~1840)《癸已存稿》以为此书实孙星衍(1753~1818)之力,而严氏不过“籤写裁贴成之”,乃耳食之言。据陈援菴、余嘉锡先生等指出,严书亦有误收佚文、重出、误加拼合联掇、误系作者等弊病。稍觉遗憾的是,严书今通行本仍为影印本,历百余年而无修订本刊行。但是书考证精审,不失为总集中不可多得的佳编,则可定论。 逯钦立(1910~1973)先生历时24年,纂辑唐以前诗总集成135卷,其特点为资料翔实,异文齐备,考订精审,编排允洽,小传详略得宜。体例之善见卷首自定凡例。逯书可谓已经受住了时间考验,1983年始刊至今,很少见有批评补遗之作。与订补《全宋诗》之论著的层出不穷,大量涌现,适成鲜明对照,精粗优劣,泾渭判然。 词,又称诗余,发展到宋代而极盛。众体皆备,名家辈出,佳作风起云涌,成为空前绝后的文学现象。唐圭璋先生在时世艰难之际,焚膏继晷,以一人之力,于1937年编成《全宋词》。旋于1940年由商务印书馆在长沙出版线装本300卷,附录2卷,有吴梅等序。此书不仅印数较少,流传未广,且因资料条件限制等原因,颇有缺憾。建国后,唐老对是书进行了修订,于1959年6月寄中华书局,指名请王国维哲嗣、友人王仲闻(1903~1966)先生订补。王氏不负重托,利用北京得天独厚的藏书条件和他深厚的宋代文史学养,尽发善本、孤本,补遗芟误,校正文字,历时四年,竭尽心力,进行了大幅度、全方位的订补,使《全宋词》面目一新。唐老阅校样后喜出望外,在撰写《订补附记》的同时,主动打报告,通过南京师院向中华书局提出,应与王仲闻共同署名。但当时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之际,王仲闻先生因“莫须有”的“历史问题”蒙冤已久,聘其为特约责编,已是时长中华书局的金灿然先生顶着政治压力的果断拍板。唐老这一笃于情义的美好愿望未能实现。1965年出版的中华书局本仍只署名唐老一人。笔者有幸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拜识并问学于唐老,曾亲聆唐老讲述这一凄美“掌故”,故留有深刻印象。更不幸的是:王先生在十年浩劫之初即横遭迫害致死,其极具功力的《读词识小》稿本亦人琴俱亡。1979年《全宋词》重印第三版时,治学谨严,虚怀若谷的唐老再作《订补续记》。《全宋词》凡收宋词作主1330余家,词作近2万首,另有残篇530余首,凡370余万字,引用书目多达542种。1999年,中华书局出版《全宋词》简体横排本,终于还历史以真面目,並署“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实现了唐老的遗愿,也为当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全宋词》四十年间的不断订补,精益求精,同样证明,《总集》的修订完善决非一蹴而就。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编纂、修订一部书,今天听起来真有点“白头宫女说天宝盛事”的恍如隔世之感。 (三) 历代所编总集,乃“文章之衡鉴,著作之渊薮”。因卷帙浩繁,自然“抵牿难保”,乃至有“一真百伪”之讥(分见《四库总目提要》卷186《总集類·序》、卷187《乐府诗选》、卷189《皇霸文纪》)。《全宋文》在发凡起例之时,就悬鹄甚高,在巴蜀版“前言”中提出:“收文力求不重不漏不误,体例力求谨严,作者和作者小传力求不出差错,版本力求选择足本善本,校勘力求精审,标点力求准确。”其中每一条都不容易完全做到。从《全宋文》已出的50册看,“取舍不当、张冠李戴、漏收〔误〕收、编排失当、体例不一”(曾枣庄《论全宋文》,刊《宋代文学与宋代文化》38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等情形不同程度地存在。学者在使用中也发现并提出了一些问题,如浙江大学资深教授、毕生研治宋史的徐规先生在《仰素集》中就有近四万字的校证文字。笔者也就《全宋文》范仲淹、余靖、周惇颐等人写过约3万字的校勘文字,寄给主编,供修订参考。难能可贵的是:《全宋文》的编者乘这次推出新版的机遇,对前50册(新版分装100册)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 其一,是对宋文作者进行了增删移并。新增作者92人,如李恕、艾颖、张全操、卫渎、程文度、柴禹锡、刘式、何瓒、卢斌、释义楚、惠祥等。显然是因新辑得佚文而补遗。原误收重出或不明时代作者30人,已予删除或合并。如杨弼、阳晙、田扬、赵昌、李孜、赵稙、盛量、魏用、寇玹、章安世等,均予剔除。依凡例对原据生年编排失宜者予以调整,并重加排序“定位”。如原第1册第36卷的刘载(913~983)、扈蒙(915~986)等五人因生年早于徐铉(917~992)而调整前乙至同册第13卷前。同样前乙的有梅询、刁约、薛俅等,后移的则有孙堪、张秉、蒲〔幼〕芝、释惟白等。其二,是对已收宋文作必要的增删移乙,原则同上。宋文的排序调整比作者更麻烦,因凡例又规定按文体分类及大致成文时间的排序。这种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但因微机操作而方便许多。其三,诏令、奏议原录自史籍者,多无标题(篇名),旧版中编者已拟题,这次发现有不尽确切者,已据内容重新改拟或酌加修改。其四,对旧版中已发现的文字讹脱误倒处已一一改正(以上据刘琳先生提供的“校订说明”)。这种精益求精,严谨朴实的学风值得发扬光大。尤其是两位主编,不仅制定了体大思精的编纂总则和操作性很强的工作规范,还率先垂范,躬亲实践;不仅承担了一定量的点校任务,还严格把关,一一审稿。甚至还为外请学者的点校稿“打工”,拾遗纠谬。如宋祁文,点校者据影印四库文渊阁本整理,刘琳先生在审稿时,就据清孙星华辑《宋景文集拾遗》(22卷)删重而补100余篇,此外,又辑得佚文70余篇,凡补200余篇(方按:其实文津阁四库本中宋祁文就多出文渊阁本100余篇,二阁本所用底本已不同)。这与某些总集的编者只挂名,不参编,不审稿,只知捞取个人名利;面对铺天盖地的批评和数以万计的舛误,却讳疾忌医,拒绝补订,甚至强词夺理,倒打一耙的态度,其境界实有天壤之别。 据笔者所知,《全宋文》在十二年前已编竣。令我担心的是:后130册(即新版的101~360册)不知是否亦如前50册一样作过修订,但愿这是杞人之忧。因为这十二年间,又有许多大型丛书(如《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存目丛书》)、方志(如分省的《中国地方志集成》,现存方志约八千余种,编者原普查仅二千种)、海外文献的回流(如《日本藏中国稀见方志丛刊》)、出土文献的出版(如《新中国出土墓志》及《黑水城出土文献》)、碑帖、书画题跋(如《中国法帖全集》、二次上海国宝展所出图册)等,其中就有相当数量的宋人佚文可辑。当然,这或许应是《全宋文补编》的任务。作为始终关心《全宋文》出版又较早使用其书前50册的读者,亟盼《全宋文》广泛汲取学界的订补意见,尽快着手《全宋文补正》的编辑。 另外,就是小传的体例虽善,编写难度却极大,仍留有不少未尽人意之处。25年前,拜谒唐圭璋先生,曾不知天高地厚地“请教”:“《全宋词》小传因何写得如此简短?”唐老的回答颇出意外:“写得越短,错误亦少。”真是智者之言,经验之谈。在当时的资料条件和艰难境遇中,也许不失为明智的选择。但在目前的资料条件和技术手段支持下,完全可以也应该写得更好。 川大古籍所在编《全宋文》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梯队,出了一大批令人瞩目的相关成果:如吴洪泽等主编《宋人年谱丛刊》、刘琳等点校《黄庭坚全集》、李勇先点校《范仲淹全集》、《舆地纪胜》(以上均四川大学出版社)等,皆附有人名索引,极便学者;同时也闯出一条自费出版学术著作的新路子。川大古籍所堪称出人才,出成果,出经验,已成为海内外收藏宋代资料(包括电子版)最富的宋学研究中心之一,该所之学术潜力正方兴未艾。应该说,这条漫远而灿烂的学术之路,是从《全宋文》编纂开始起步的。 《全宋文》:中国出版史上又一座丰碑 数十位学者耗二十余年心血 沪皖出版界合力打造 经过20余年的磨砺,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古籍整理排印出版工程《全宋文》出版了,它是全国数十位专家学者耗20余年心血,沪皖两地出版界合作垒起的又一座中国文化出版史上的丰碑。 《全宋文》是一部包含两宋320年间所有现存单篇散文、骈文、诗词以外的韵文的大型断代总集,更是目前已经出版的规模最大的文学总集。《全宋文》分15个大类,共360册,总字数逾1亿字,内容遍及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各个方面。在全书所收的10余万篇各种体例文章中,不少资料是首次公开发表,95%的作家在此以前未被编入过专集。因此,在许多方面具有拓荒与填补空白的史料价值,堪称中国最大且最具世界影响的文献资料宝库之一。 360份审稿记录 《全宋文》的编纂源起于1985年夏。当时,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勇挑重担,制定并提出编纂《全宋文》的计划。翌年5月,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项目评审组会议正式立项。从此,20年来,在两位主编曾枣庄、刘琳教授的率领下,四川大学一些专家学者,埋头于旧纸堆中,搜求、梳理、编目、点校、审稿…… 由于种种原因,《全宋文》在原出版单位出版了数十册后搁浅。2003年,上海辞书出版社接手《全宋文》的出版工作,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又一批专家学者加入审校的行列。《全宋文》不仅版本问题十分复杂,文字内容古今相异,分篇句读颇费斟酌,鲁鱼亥豕之属更是难免,编校工作尤其显得繁复而艰巨。为此,出版社专门邀请在宋代文史方面卓有成就的研究专家如朱瑞熙、陈尚君、严佐之等,加上社内外的十数位资深编审,在编辑处理前,对全稿再进行一次认真的审读。然后再汇总他们的审读意见,派专人专程远赴四川,与主编和部分专家召开座谈会,交换看法。 《全宋文》涉及宋人作家9000多位,其中宋代作家小传中其籍贯的古今地名对应是编辑审稿中一个比较棘棘手的问题。由于许多地名今日已发生变化,还得先确定籍贯的二级地名,以示古今地名的差异。如萧山今已归属杭州,吴县已并入苏州,波阳又改成鄱阳等等。为此,编辑们依照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及其他权威工具书,将书中数千今地名进行了一次重新梳理,会同作者按照现今资料加以更正。 《全宋文》的责任编辑还给360册书设立了审稿档案,编辑戏称这360份审稿记录是《全宋文》的“附录”,它“记录”了编辑们为此付出的辛勤劳动。 沪皖合作结晶 《全宋文》的出版,也是沪皖文化交流精诚合作的结晶。何况,古代的线装书要改变成今天的出版物,是对现代出版的大挑战。承担了全书装帧设计的安徽教育出版社,经过反复推敲、确定方案,并精心挑选印刷用纸,使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安徽新华印刷股份有限公司还承接了《全宋文》的印制任务。两家出版社的出版科在统一指挥下协同作战,对全书的印订质量牢牢把关,仅精装本样本就反复试验、不断改进,直到第四个样本出炉才获双方满意。短短3个多月的连续作战,完成了1000套共36万册精装本,达到了优质品等级。 海内外高度关注 编纂出版这样一部规模空前的文献性巨著,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宋史研究专家邓广铭教授生前曾说:“出版《全宋文》这件工作非常重要,但又非常艰巨,而意义非常之大。《全宋文》不但同中国文学史有关,同中国历史有关,而且对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关系非常巨大。”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说:“《全宋文》很有用处,这么大的书不只为查阅,还为研究,此书对研究大有好处。”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王水照先生题词道:“新宋学文献渊薮,天水朝词翰宝库。”中国宋史学会会长朱瑞熙先生说:“有史以来,第一部大型宋人文献总集,有很高的文献价值,足资嘉惠后学。” 《全宋文》序言 纂辑一代或数代之全文都为一集,以便检阅,其事盖始于明朝。梅鼎祚裒集陈隋以前之文,编为《文纪》,自皇霸、西汉、东汉以迄于隋,共一百余卷,搜采虽富,而考订未精,“牴牾罅漏,卷卷有之”(《四库提要》评语),故不足据为典要。清代学风,趋向严谨,全文纂辑之业较明代为优。官修者如嘉庆时之《全唐文》,私纂者如严可均所辑之《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虽仍有小疵,而大体恰当,刊行之后,徵文考献者称便焉。 自拨乱反正,文教昌明,古籍整理,蔚为鸿业。继前修之遗轨,施嘉惠于方来,于是《全宋诗》、《全明诗》、《全清词》之纂辑,相继肇兴,云蒸霞举,而《全宋文》之编辑,则由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任之,曾枣庄、刘琳两君实总其役。两君治学谨严,处事精敏。自一九八五年起,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全体同事,群策群力,开始编纂《全宋文》之艰巨事业。 编纂《全宋文》,其难厥有四端。宋代文章,有别集流传者七百余种,如以无别集而文章零散传世者合而计之,作者将逾万人,作品超出十万。故编纂《全宋文》,自别集、总集之外,史乘方志、类书笔记、碑刻法帖、释道二藏等,均应在网罗之列。既名为《全宋文》,即蕲能无一篇遗漏者。此普查搜采之难也。宋人别集,编辑情况复杂。有自编者,有子孙、亲友、门生所编者,有自编、他编相结合者,有原集已佚,为明清人重辑者。传刻多鲁鱼亥豕之误,编辑有误收伪造之失。澄清浑浊,有赖夫阿胶;剖析毫芒,端资于明镜。此则校勘辨订之难也。纂辑《全宋文》,如取诸家别集,补其佚篇,依时代顺序排列,无别集者增入之,其事较易。然此乃宋人文集汇编,不合于《全宋文》之体例,且诸集编排,情况庞杂,亦不便于检阅。如取每一家之作,皆散为零篇,重新排次,然后依作者年代顺序,汇为一书,则较为得体。然排次之时,编年则难于考订,分体则方式繁杂。若用分体之法,如何斟酌今古,纲举目张,统一体例,以便检索。此则分类编序之难也。至于撰写作者小传,标点作品原文,因群手分任,难免各行其是,互相参差,故又须事先熟虑深思,规定详明之条例,编稿者有所遵循,审稿者更能精确。此又制订条例之难也。 吾中华民族立国于天地之间,数千年中,曾创造丰硕灿烂之文化,沾溉世界。整理古代文献,其用意亦在于使国人更可全面理解中国之历史文化,取精去粗,以适用于今日而已。赵宋一代三百余年,为中国历史由古代转入近代之契机。当时政治、经济、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均在蜕变之中,而尤富于开拓创新之精神。陈寅恪先生撰《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两宋之世。”故研治宋代历史文化,鉴古知今,尤多助益。夫治宋史固首赖于各类史书,而列为集部、属于词章性质之宋代诸家文集,数量繁多,内容丰富,举凡国计民生、世情风习、说经考史、论道参禅、仕宦升沉、山川游览、遗闻轶事,以及文学艺术之评赏,罔不涉及。其中有可与史书互证而订其失误者,亦有可以补史书之阙遗者,更有诸作者发抒内心深处之情思,反映一代心声,而只记表面事迹之史书所无能为役者。故文集之作用,固不得仅以词章目之。且即以词章而论,有宋一代散文,承唐代韩柳古文运动之后而健康发展,以清澈畅之体开启新途,影响元明清文风者甚巨,在中国散文史中亦为瑰宝,故《全宋文》之纂成,将为治宋代历史文化者提供多方采获之资料,而促进其掸研之深入,其意义之重要固无烦详说也。
作者: 王凡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5-5-1
简介:《序》以诗词为心的美女香飘万年●万安培明末清初学者冒辟疆说,一个美女的诞生,要秉合天地万物的灵气,“庶几铸此一人”。清初小说家张潮说,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以翰墨为香。冒氏、张氏的话使我们想起所谓“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之类的诗句,美女与王者,竟然都是人类量产的稀缺资源,难怪清代诗人袁枚要发出感叹:天生人最易,生美人最难!我在《中国历代美女榜》一书中首次提出“美女三要素”的概念。我认为,从文化的角度,美女=靓女+才女+名女。前两个要素很容易理解。既然称之美女,外貌的靓丽好看总是必须的;但美女还必须有才,如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三大选美“环球小姐”、“世界小姐”、“国际小姐”,不都有比拼才艺的环节么?靓女+才女,成语叫“秀外慧中”。但作为文化现象存在的美女,还必须有“名气”。为什么必须有名?我们假设在湖北神农架的密林深处有个美女,十三四岁出落得娇美绝伦,艳若桃花,人也很聪明颖慧,但她十五六岁嫁人,十七八岁开始生育,到四十岁时已人老珠黄,直到六七十岁去世,既没有游咏诗人的赞美讴歌,她自己也没有任何只言片语的作品存世,在神农架的文化发展史上也没有参与任何历史事件,她的子女中也没有哪个成为名人,在当地县志《列女传》中自然也查找不到她的姓名。这种女人不是美女,或者说不是我们研究视野之内的美女。从文化的角度说,只有三种人在我们的研究范围:一是有人曾经赞美讴歌,譬如白居易为杨玉环写下了《长恨歌》;二是既漂亮又有才且留下了文学作品,譬如卓文君、李清照、贺双卿等;三是曾经作为历史人物,无论主角或配角,因参与历史事件而青史留名,譬如貂蝉、王昭君等。俗话说“雁过留名,人过留声”。你是靓女,也很有才,但你还必须有名。2005年当我开始写作《中国历代美女榜》的时候,百度里绝搜索不到“美女文化”一词。于是我在《中国历代美女榜》第一册《淡妆浓抹总相宜》中给“美女文化”下了如下的定义:“所谓美女文化,就是关于美女自身及与美女生活相关的所有内容的总和。”关于美女文化研究,还可以说得更通俗、更具体一些,即是从文化的、历史的角度来研究美女。目前市面上描写美女的书籍琳琅满目,从文化角度研究美女的也不算少,但有意识、主动表明从美女文化角度考察中国历代美女的作品尚不多见。正是从这一角度说,我们陆续推出的美女文化系列作品,如《中国历代美女榜》、《历史上的那些美人》、《美女与音乐》、《中国历代姐妹花之谜》等,才具有比较特别的意义。王凡是我的原江陵籍(今称荆州区)同乡,属于江南玲珑有灵气的美女类型,在共同创作《中国历代姐妹花之谜》的过程中,她对美女文化的研究逐渐痴迷,于是有了这本《中国历代女性的文学世界》一书的问世。由当代美才女来写古代美才女,她的视角与感悟当然是独特的,笔触自然更加细腻委婉,人物的选择也会有她独到的眼光。作品面世后需要接受读者的检验,在工作繁忙、资料匮乏的前提下,要独立完成这么一部著作,并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从这个角度,我愿意先给她来点个赞。《中国历代姐妹花之谜》完成之后,我曾邀约王凡、何彪一起共同完成《美女与文学》三部曲。根据当初的设想,第一部着重从美女文化发展源流角度介绍历代文人名家的主要贡献,是美女文化的“理论篇”。比如《诗经》界定了美女评价的16字标准;屈原提出了“美人香草”概念;宋玉笔下的“东家之子”与“丑女”互为参照,形成美女与丑女的强烈反差;曹植《洛神赋》则塑造了美女宓妃(甄洛)的形象,“宛如洛水中升起的洛神”,动感烁人(古龙语)。白居易有“小蛮腰”、“樊素口”、“琵琶女”传世,其“犹抱琵琶半遮面”、“回眸一笑百媚生”被广泛引用;此外,像梅鼎祚的《青泥莲花记》、余怀的《板桥杂记》、清“虫天子”(王文濡)的《香艳全书》等,皆在中国美女史上具较高地位,研究美女文化者不能不提,不能不读。第二部重点讲述历代美女的文学贡献。中国历朝历代不乏秀外慧中的美才女,她们的文学作品缀成中国文学长廊里的灿灿明珠,交相辉映,蔚为壮观。美女是公众人物,美才女是热门话题,属于她们的文学轶闻趣事,是历代文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比如唐代著名的三大美才女李冶、薛涛、鱼玄机,未成年时个个有谶言。李冶咏蔷薇“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其父生气说她“此必为失行妇也”;薛涛咏梧桐“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让她父亲黯然神伤;鱼玄机《江边柳》中诗句“根老藏鱼窟,枝底系客舟”,温庭筠因此不肯娶她。李冶的“众鸟欣有托”,唐宋以来野史笔记多有收集。她与美僧皎然、茶博士陆羽的风流故事,也是后世文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一些重量级美才女,对中国文学贡献较大,在文学史上地位显赫。譬如李清照,被誉为宋词婉约派掌门。又如中唐美妓薛涛,被誉为“千古诗妖”,与当时著名诗人王建、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等均有唱和,《全唐诗》存诗68首。有的美女虽然作品不多,譬如花蕊夫人,一首《述国亡诗》,“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人是男儿”,足可奠定其历史地位;又如管道昇的《我侬词》,通俗易懂,充满女性智慧,令人读之难忘。第三部是专论古典文学名著中的美女形象。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了很多家喻户晓的美女形象,这些文学形象也是美女文化的重要部分。有些美女有历史原型,有些没有确切的原型,但均已融入传统文化,作为现实人物的参照,与我们的精神生活密不可分。比如多才善感的病美人林黛玉,勾人魂魄的白骨精、生性淫荡不安分的潘金莲,热心快肠助人为乐的红娘,等等。原计划只是想写十大文学美女形象,但在搜集资料过程中,才发现也是一片富矿,因此不得不修改计划另起炉灶,以为读者和后继研究者提供更多的信息参考。《美女与文学》三部曲工程量大,均属开创性工作。当时分工由我负责撰写第一部,王凡撰写第二部,何彪撰写第三部。时间一晃好几年过去了,目前由我负责的书稿仅完成至北宋时期,约三分之二的样子。何彪因为工作变动,仅提供了一个大略的提纲。王凡的这本《中国历代女性的文学世界》,也仅是一个阶段性成果。未来的完整的《美女与文学》三部曲,将会是一部“五合一”的大部头著作。除了上述三部,还会包括20万字的《美女描写辞典》及10万字的罗虬《比红儿诗》注解作为附录。读者已经等了很久,希望不负厚望。我说过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除了王凡、何彪之外,平安银行的万俊峰,包括我的电影启蒙老师贾志杰先生现在也对美女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在美女文化的百花园里,我们将竭诚为读者朋友奉献更多更精彩的作品。
作者: 梅鼎祚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年09月
简介:
明清美文丛书收录《青泥莲花记》《忆语三种》《板桥杂记·续板桥杂记》《浮生六记》几种,都是以女性为主角:有追忆伉俪情笃,有悼亡爱侣音容,有记叙名妓风采,还有将古今奇女子的事迹汇于一编。在这些或长篇或短札,或明快或深情的文字中,各种女性的形象熠熠生辉,今天读来仍触动人心。本丛书选取优质的版本,加以简洁的注释,卷首还有来自学者、作家的导读与感悟,并有人物画家谭凤嬛女士为丛书绘制精美的工笔彩图,使书中的人物与场景更加生动直观地呈现出来。
《青泥莲花记》十三卷,是明代学者、诗人、戏曲作家梅鼎祚辑纂的一部奇书。说它奇,是因为书中专记青楼妓女,即凡例所谓“专以娼论”;并以满腔热忱表示同情与敬意,认为她们是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书中除了悲叹娼妓的非人生活外,也颂扬她们表现出来的节操与才华,认为她们是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文笔细腻,情节生动。
作者: 朱万曙著
出版社: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
简介: 《明清戏曲论稿》共29论,是他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明清戏曲的论文汇编。尽管我对万曙同志的治学情况比较熟悉,但这些论文有的我读过,有的尚未读过。现在,作者把它们汇集在一起,不仅让我更全面地了解到他对明清戏曲做了哪些研究,也让我感觉到他对明清戏曲研究很有广度和深度。作者将它们分为“曲家考论”、“曲史求证”、“曲论探胜”三编,表明这些论文各有侧重点。但在我看来,每篇论文都有作者的独特之见,或者在材料上有新的发现,或者在观点上提出自己新的思考。这里,难以对每篇论文一一作出评价,仅就《明清戏曲论稿》总体的学术价值谈点自己的看法。 明清戏曲的历史长达700多年,其内容之丰富,是任何学者都不能尽究的。每个学者也只能根据自己的学术旨趣和积累,开发其中的一些问题。万曙同志的这些论文在选题上大体有两类:一是有关明清戏曲的名家名作和若干重要问题的探讨,例如对沈璟的重新评价,对李渔戏剧理论体系的总结,对《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思想和艺术的评论,以及对明代戏曲流派、明代戏曲评点、明清时期戏曲本体观的演变诸问题的梳理等,都丰富了对明清戏曲文学、戏曲理论、戏曲发展史的认识。二是有关安徽戏曲作家作品以及戏曲文化的研究,因为作者身处安徽,有着乡邦感情和地理优势,所以,对朱权、郑之珍、汪道昆、梅鼎祚、汪廷讷、方成培等安徽籍的戏曲作家,均有考论,对青阳腔、“滚调”、明清徽州的演剧活动,以及明清两代的包公戏,也都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论述,丰富了这些论题的研究价值。
作者: (清)钱大昕撰;窦水勇校点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简介:题《释名》后:据陈寿《吴志》,知其避地交州,不当目为魏初人。 宋生仁果,以元板《玉海》出示,卷首有筠溪老人手题,后有范青之印图章,当是松江人。中有正德元年二年补刊之页,盖明正德间印本,然亦难得矣。 或问古学以何为难,曰:“不误。”又问,曰:“不漏。”此语见《潜邱札记》。然不误亦谈何容易,即以地理言之,枚乘观涛曲江,百诗不从《南齐书·州郡志》、山谦之《南徐州记》而主浙江,犹可也。乃谓其时会稽郡并入江都国,本欲云江都之曲江,以二江字相犯,易为广陵。岂非武断之甚乎!且考其时会稽初不属江都,非误而何?谓湖广之名起于元,本宋荆湖北路、荆湖南路。止当沿其故称,以广字涉虚也。考元立湖广行省,实兼宋之荆湖南北、广南东西四路,广字本非无著。明时广东西别为省,则不必更沿广字,而百诗亦不能别白言之,非漏而何?惜不能起百诗质之。 《陆状元增节奇注精议资治通鉴》,首题会稽陆唐老集注。卷一,论看通鉴法、释例、修书帖、通鉴闻疑;卷二,历代帝王传授世系、地理国都图;卷三至卷四,举要历;卷五至十一,纪传始终要括;卷十二至十八,君臣事要总记;卷十九至二十,通鉴外纪,始庖犧,终商周;卷廿一至百廿,通鉴。四库总目云,会稽人,淳熙中进士第一。按:淳熙纪元十六年五举进士科,未有陆姓作状元者。 《太平御览》活字板,万历元年刻成。有黄正色序,前有宋庆元五年成都路转运判官蒲叔献序。 [《太平御览》嘉庆间扬州鲍氏刊本,尚精好。] 借周漪塘宋板《汉书》残本三种,其一与黄荛圃所得北宋本同,其一与吴槎客藏本同,其一中字密行,似《史记》蔡梦弼本。每叶廿六行,每行二十五字。卷首无班固、颜师古衔名。又有不全《后汉书》亦似北宋本,而多大德九年、元统二年补刊者。列传第八十卷末有五行云:“范哗《后汉书》凡九十篇,总一百卷:十帝后纪,一十二卷;八十列传,八十八卷。右奉淳化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勅,重校定刊正。” 读《经史证类大观本草》三十一卷,目录一卷。前有大观二年十月朔,通仕郎行杭州仁和县尉管句学事艾晟序,云:“谨微姓唐,不知何许人。传其书者失其邑里族氏,故不及载。”而予家所藏《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则称为成都唐慎微审元,此其互异者,大约政和本乃奉勅校刊,大观本则杭州漕司所刻也。其书本名《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艺文志》作《大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三十二卷,殆并目录计之欤?此本题“春谷王秋捐资命男大献大成同校录”,而艾晟序后有一方记云“大德壬寅孟春宗文书院刊行”。殆明人翻元刻也。 李尚之借去《王寅旭先生遗书》一本,乃西洋人蒋友仁《地球图说》草稿,予官翰林时所译润也。 晤周漪塘,见宋本《白氏六帖》,每叶廿四行,题云《新雕白氏六帖事类添注出经》,凡三十卷。 黄荛圃过谈,云见《司马温公集》南宋刻本八十卷,题云《温国文正公文集》,每叶廿四行,行廿字。内缺九卷。有松云居士徐良夫私印。此刻在孝宗时,于太上御名及今上御名皆不书,而小注四字。 读赵与时《宾退录》十卷,前后俱有小序,后序云:“嘉定屠维单阏十二年己卯之夏,得病濒死,既小愈,以平日闻见所及,稍笔之,日积月累,成此编。阏逢沼滩之秋,束候赴戍,因命小史书而藏之。”考《宗室世系表》,荣国公令瑶之五世孙,沂州防御使令款之五世孙,皆有名与时者,赠房陵郡公令甄之五世孙,有名与时者。与时父希奸,祖师炳,曾祖伯攘,高祖子沂。书载“先鉴堂朝野遗事”,鉴堂未详其名。又云“昔年侍先人官赣之石城”。 晤段懋堂,云曾见《春秋正义》淳化本于朱文游家。今哀公《疏》南北监本,俱载释文,而缺正义,但于疏下注同上,唯淳化本有之。与予所校说略同。 观吴门陶文学松如所藏竹坨手书《明诗综》残稿卷子,约六十余人。 校《唐摭言》,知唐有两王定保。撰摭言者,系出琅邪,与《唐表》所载系出太原者非一人也。 明神宗四十七年,茂苑杨时伟去奢合刻诸葛忠武、陶靖节二编。《忠武年谱》,杨氏所编次,《靖节年谱》,则取吴氏仁杰本。《四库》收《忠武书》十卷于传记类,谓其考证详审。己丑夏日,海昌故家有以书出售者,余先得《靖节集》八卷,卢君大年得《忠武书》,乃赠余,合为一。岁癸巳,家梦庐丈从沪上李氏钞得《吴氏年谱》,亟录其副以畀余,则与杨氏所刻同·。梦庐丈少好旧籍,博收数十年而未之见,则此册为不易得矣。《靖节集》所引张演《辨证》今不传,赖此得见大略。汤东涧注,则拜经楼得宋本重刊行。明茂陵杨氏刻《诸葛武侯书》、《陶靖节集》 南宋鄱阳汤文清公汉注《靖节诗》四卷,乾隆辛丑,鲍以文得宋椠本于吴趋,属海昌吴氏重雕。石门方懒儒薰为摹宋何秘监画靖节小像,海盐张芑堂燕昌又于吴江王氏勺山书屋,见明人所摹《历代名贤像》,钩得一幅,同刻。更有《渊明墓山图》,从宋刻别本摹刻,皆极精。《拜经楼丛书》,当以此集与罗昭谏《谗书》为压卷也。丁酉夏日,金岱峰示余沈椒园先生属王孝廉学濂录查他山、何义门两家评本。乃钞录一过于卷中,以时讽诵。汤文清注《靖节诗》 《两汉策要》十二卷,前汉五卷、续添一卷、后汉五卷、续添一卷。《汲古阁秘书目》谓为元人手钞者,即此也。丙申夏日,得此于杭州书肆。乃乾隆五十三年赣郡守竹轩张君钩摹之本。第三卷原缺,前有如皋子长甫张朝乐较阅字,后有玩松山人穆大展时年七十有三刻篆字木记。翁覃溪、窦东皋、梁山舟诸先生为之跋,皆以手迹摹刻,恍如名人法帖。不独全文之为元人精钞,可爱也。前有金大定乙巳中元日承直郎岳阳县令云骑尉赐绯鱼袋王大钧序,谓其乡“常同知彦修宅取旧本《两汉策要》摹拓刊行,恨其遗脱,尝欲增广,二孙承意继志,将向者遗脱,一一校证,添补附入,命工锓木”。今《两汉》俱有续添之卷,其即彦修二孙所补欤?后有景佑二年六月丹阳从事阮逸序,谓“进士陶叔献得汉圣之学,稽合众作,去繁取衷,撮数万言,编成十卷”。王序所谓旧本《两汉策要》者,当即陶氏叔献之书也。然阮氏序前,已标“重雕补注两汉策要序”,则彦修所摹者,非陶氏原本矣。昭文张氏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载绍兴刊本陶氏《西汉文类》残本五卷,惜未得校其异同也。陶叔献有《唐文类》三十卷、《汉唐策要》十卷,见《郡斋读书后志》○《两汉策要》 康熙十五年,宗元豫子发选刻《两汉文删》二十四卷。每卷后附音释,卷中句读极分明。凡例谓司马相如封禅文、公孙宏对策、王褒讲德论、崔瑗座右铭,或浮谀无当,或陈腐易厌,然必反复谛观,方从黜置。可知其持择之旨矣。自序谓虽逊梅鼎祚、张采两家之博,然差有条例去取,诗赋不收者,别有《古诗赋删》也。余得此书于苕估有年矣,丁酉秋日重装时循览焉。子发,扬州府兴化县人,父潮州通判万化卒于官。万里扶榇归,贫不克葬。乃疏食不除服,十余年,始得买地以葬。自是遂不应进士举。吴仲伦《初月楼闻见录》述宝应王岩巢夫之言,谓子发高节自好,有古人之风。其他撰著,惜未得见也。《两汉文删》 拜经楼吴氏藏宋刻《汉书》残本十四卷。余尝之吴氏展观,记其行款,盖即何小山所谓建宁书铺本,刻画纸墨极精。小山校语谓为恶本,岂所见非原刻欤?十四卷,仅文三王传、杨胡朱梅云传、赵充国辛庆忌传、薛宣朱博传、翟方进传、谷永杜邺传、何武王嘉师丹传、循吏传,为全卷。严朱吾邱传,自甘一叶起,至王褒传“法五始之要”注“是为五始”止。东方朔传,第五叶注“寄生也”起,至十五叶。先狗马填沟壑窃有所”止。霍光金日碑传,十六叶“庙重于君”起,至卷末。傅常郑甘陈段传,卷首至段传“会宗病死乌孙。止。游侠传,第二叶注“狗盗而取狐白裘也。宋祁曰此注疑是孟康”起,至郭解传“阴贼感概师古曰阴贼者阴怀”止。陈遵传,注“所击则破碎也”正文自“提黄泉”起,至卷末。外戚传,六十七下卷首至二十八叶“宫门铜锾也师古曰锾读与”止。乾隆癸丑嘉平卢抱经跋云:“汲古阁所梓《汉书》,当是据北宋本。此疑是南宋本,误字亦少,汪文盛本殆亦从此出。今世所通行者,颜注尚有脱落,何论萧该、子京、三刘,而此独全,可宝也。然余则谓设使当世有重雕者,其款式自当依此。其文字有断然知其误者,不必因有宋人校语,而反改不误者以使之误,在择而取之可也。如是,将使后人宝我朝之本,转胜于宝宋本多多矣。余老矣,槎客强力有余,当急图之。余亦当蠠没少佐其未成焉。”更有朱氏文藻、黄氏丕烈二跋,槎客自跋刻入《愚谷文存》。余欲影钞其副,吴氏有难色,余力亦未暇,姑记此以俟。宋刻《汉书》残本 宋刻《西汉书》,板缩而行密,字画活脱,注有遗落,可以补入,此真所为宋字也。汪文盛犹得其遗意,元大德板,幅广而行疏。钟人杰、陈明卿辈,稍缩小,今人错呼为宋字拘板不灵,而纸墨之神气薄矣。此杭堇浦《欣托斋藏书记》文也。然宋字滥觞于明季,国初刻书,多有倩名手楷写者。侯官林佶吉人写渔洋、午亭、尧峰三家诗文集,当时印本极精,余仅有《尧峰文钞》。陈文道所著书,则其子黄中缮写也。秀水朱梓庐先生《小木子诗》三刻:《梓庐旧稿》为同邑辜启文书,仿柳诚悬体;《壶山自吟稿》嘉兴陈离新菸书,用文衡山体;《俟宁居偶咏》为先生兄子声希吉两书,体兼颜赵。亦吾乡一佳刻也,附识于此。尧蜂同郡人薛熙半园辑《明文在》百卷,康熙三十一年,其门人吴县倪露亦云缮写付梓。钱大镛为凡例云:“古本俱系能书之士,各随其字体书之,无有所谓宋字也。明季始有书工,寻写肤廓字样,谓之宋体,庸劣不堪。是编,镛辈特请同门生倪子亦云用赵文敏公小楷法书之。间有宇画不依洪武正体者,从唐宋名人法书也。”余尝以此言验所见书,成化以前刻本,虽美恶不齐,从未有今所谓宋字者。知《明文在》凡例之言不谬。然宋体写刻之工,亦大有高下。若其佳者尚可观,必欲如宋元刻书之活脱,有姿态,良工亦能为之,惟工料数倍,卷帙繁重者,势有不能。盖今之版价工价,倍增于前,而刻工俱习为宋体书。若欲楷写,必倩名手。刻工之拙者,亦不能奏刀也。 ……
简介: 《青泥莲花记》十三卷,是明代学者、诗人、戏曲作家梅鼎祚辑纂的一部奇书。说它奇,是因为书中专记青楼妓女,即自序所谓[专以娼论];并以满腔热忱表示同情与敬意,认为她们是出污泥而染的莲花。 梅鼎祚(公元一五四九~一六一五年),字禹金,别号无求居士、胜乐道人,明安徽宣城人。生于嘉靖二十八年,卒于万历四十年,年六十七。父守德历官云南分守左参政,未久辞归,与罗汝方等创志学书院,讲学其间。鼎祚幼承家学,母郭氏贤明督课甚严。年十六(一五六四)入博士籍,二十能为工语以诗称着,与汪道昆、王世贞诸公游,所作益沉博雅赡,名闻海内,为弇州四子之一。鼎祚家素饶厚,富藏书,喜交游,博才艺,然不得意于科举。万历十七年(一五八九)四月北上,五月廷试,六月游太学,次年成岁贡生,时宰相申时行欲荐于朝,辞不挂,遂绝意仕进,游屐南北,后归里筑天逸阁,终日沉浸诗酒,遇嘉宾辄痛饮达旦。尝与焦竤、冯开之、赵元度粗约,搜坊异书,每三年一会于金陵,各出所得相互雠写,其事未成,而其志可尚,实则焦竑、赵元度之搜藏已震烁古今矣。所着鹿裘石室诗文集三种(俱存),所编历代文纪及六朝诗乘等二十五种(夫八种),传奇二种:玉合记、长命缕,杂剧一种:昆仑奴(俱存)。鼎祚与汤显祖、吕天成、沉君典等人研摩,剧曲精审。玉合记最为时所尚,然宾自用骈语,饾饤太繁,其曲伴使故事及成语,诚非场上之佳作。长命缕与昆仑奴两剧,清奇轻俊,虽亦用雅言,而修饰并非惹人注目,尚具清疏之感。
作者: (明)张溥辑
简介:《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是一部大型文学總集。明代张溥辑。张溥,字天如,江苏太倉人,稪社的著名首领之一。张溥享年四十岁,一生纂述達三千卷,一方面可见其用力勤勉,另一方面亦难免粗疏。 本书共计一百十八卷,編者根据明张燮《七十二家集》,又取冯惟讷《古诗纪》、梅鼎祚《历代文纪》中作品较多的作家,自汉贾贾谊至隋薛道衡共一百零三人,将其诗文*成一編,并有所增益。基本上一人一集,每一集中,先列赋,次列文,后列诗。各集前均附有編者题*,评述作家生平舆創作。 本书最顯著的特点不是纯客观地介绍资料,而是有所“送疑取难”。所著题*指出了学习汉魏六朝文学,要吸收其“先质后文,吐华含实”的精华,同时也指出了“陈季之浮薄,周隋之骈衍”是糟粕,对百三家其人其文,都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家家有题*人人有论述,分之为作家各论,合之的。现掳清光绪五年(一八七九)彭懋谦信述堂刊本影印出版。
作者: (明)张溥辑
简介:《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是一部大型文学總集。明代张溥辑。张溥,字天如,江苏太倉人,稪社的著名首领之一。张溥享年四十岁,一生纂述達三千卷,一方面可见其用力勤勉,另一方面亦难免粗疏。 本书共计一百十八卷,編者根据明张燮《七十二家集》,又取冯惟讷《古诗纪》、梅鼎祚《历代文纪》中作品较多的作家,自汉贾贾谊至隋薛道衡共一百零三人,将其诗文*成一編,并有所增益。基本上一人一集,每一集中,先列赋,次列文,后列诗。各集前均附有編者题*,评述作家生平舆創作。 本书最顯著的特点不是纯客观地介绍资料,而是有所“送疑取难”。所著题*指出了学习汉魏六朝文学,要吸收其“先质后文,吐华含实”的精华,同时也指出了“陈季之浮薄,周隋之骈衍”是糟粕,对百三家其人其文,都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家家有题*人人有论述,分之为作家各论,合之的。现掳清光绪五年(一八七九)彭懋谦信述堂刊本影印出版。
作者: (明)张溥辑
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简介:《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是一部大型文学總集。明代张溥辑。张溥,字天如,江苏太倉人,稪社的著名首领之一。张溥享年四十岁,一生纂述達三千卷,一方面可见其用力勤勉,另一方面亦难免粗疏。 本书共计一百十八卷,編者根据明张燮《七十二家集》,又取冯惟讷《古诗纪》、梅鼎祚《历代文纪》中作品较多的作家,自汉贾贾谊至隋薛道衡共一百零三人,将其诗文*成一編,并有所增益。基本上一人一集,每一集中,先列赋,次列文,后列诗。各集前均附有編者题*,评述作家生平舆創作。 本书最顯著的特点不是纯客观地介绍资料,而是有所“送疑取难”。所著题*指出了学习汉魏六朝文学,要吸收其“先质后文,吐华含实”的精华,同时也指出了“陈季之浮薄,周隋之骈衍”是糟粕,对百三家其人其文,都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家家有题*人人有论述,分之为作家各论,合之的。现掳清光绪五年(一八七九)彭懋谦信述堂刊本影印出版。
作者: 梅鼎祚纂辑
出版社:黄山书社 2013年12月
简介:
本书共十三卷,是明代学者、诗人、戏曲作家梅鼎祚辑纂的一部奇书。本书广辑自汉魏经隋、唐、宋至元、明间数百名妓女事迹,并以满腔热忱表示同情与敬意,认为她们是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有关作品,除少量为梅氏自撰,多录自前人记载,散落在诸多古籍中的佳作,被《青泥莲花记》发掘问世,汇于一编。梅鼎祚通过描写那些妓女的遭遇和人品,对明代中、后期,甚至整个封建社会进行揭露与抨击。本书以明万历三十年壬寅刻本为底本,以清宣统石印本为参校本,并据各篇出处,尽量核对原书。
作者: 梅鼎祚纂辑
出版社:黄山书社 2013年12月
简介:
本书共十三卷,是明代学者、诗人、戏曲作家梅鼎祚辑纂的一部奇书。本书广辑自汉魏经隋、唐、宋至元、明间数百名妓女事迹,并以满腔热忱表示同情与敬意,认为她们是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有关作品,除少量为梅氏自撰,多录自前人记载,散落在诸多古籍中的佳作,被《青泥莲花记》发掘问世,汇于一编。梅鼎祚通过描写那些妓女的遭遇和人品,对明代中、后期,甚至整个封建社会进行揭露与抨击。本书以明万历三十年壬寅刻本为底本,以清宣统石印本为参校本,并据各篇出处,尽量核对原书。
作者: 梅鼎祚纂辑
出版社:黄山书社 2013年12月
简介:
本书共十三卷,是明代学者、诗人、戏曲作家梅鼎祚辑纂的一部奇书。本书广辑自汉魏经隋、唐、宋至元、明间数百名妓女事迹,并以满腔热忱表示同情与敬意,认为她们是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有关作品,除少量为梅氏自撰,多录自前人记载,散落在诸多古籍中的佳作,被《青泥莲花记》发掘问世,汇于一编。梅鼎祚通过描写那些妓女的遭遇和人品,对明代中、后期,甚至整个封建社会进行揭露与抨击。本书以明万历三十年壬寅刻本为底本,以清宣统石印本为参校本,并据各篇出处,尽量核对原书。
作者: 梅鼎祚纂辑
出版社:黄山书社 2013年12月
简介:
本书共十三卷,是明代学者、诗人、戏曲作家梅鼎祚辑纂的一部奇书。本书广辑自汉魏经隋、唐、宋至元、明间数百名妓女事迹,并以满腔热忱表示同情与敬意,认为她们是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有关作品,除少量为梅氏自撰,多录自前人记载,散落在诸多古籍中的佳作,被《青泥莲花记》发掘问世,汇于一编。梅鼎祚通过描写那些妓女的遭遇和人品,对明代中、后期,甚至整个封建社会进行揭露与抨击。本书以明万历三十年壬寅刻本为底本,以清宣统石印本为参校本,并据各篇出处,尽量核对原书。
作者: 梅鼎祚纂辑
出版社:黄山书社 2013年12月
简介:
本书共十三卷,是明代学者、诗人、戏曲作家梅鼎祚辑纂的一部奇书。本书广辑自汉魏经隋、唐、宋至元、明间数百名妓女事迹,并以满腔热忱表示同情与敬意,认为她们是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有关作品,除少量为梅氏自撰,多录自前人记载,散落在诸多古籍中的佳作,被《青泥莲花记》发掘问世,汇于一编。梅鼎祚通过描写那些妓女的遭遇和人品,对明代中、后期,甚至整个封建社会进行揭露与抨击。本书以明万历三十年壬寅刻本为底本,以清宣统石印本为参校本,并据各篇出处,尽量核对原书。
作者: 梅鼎祚纂辑
出版社:黄山书社 2013年12月
简介:
本书共十三卷,是明代学者、诗人、戏曲作家梅鼎祚辑纂的一部奇书。本书广辑自汉魏经隋、唐、宋至元、明间数百名妓女事迹,并以满腔热忱表示同情与敬意,认为她们是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有关作品,除少量为梅氏自撰,多录自前人记载,散落在诸多古籍中的佳作,被《青泥莲花记》发掘问世,汇于一编。梅鼎祚通过描写那些妓女的遭遇和人品,对明代中、后期,甚至整个封建社会进行揭露与抨击。本书以明万历三十年壬寅刻本为底本,以清宣统石印本为参校本,并据各篇出处,尽量核对原书。
作者: 董捷
简介: 《玉合记》是明代梅鼎祚创作的戏曲,此剧据唐孟綮《本事诗一隋感》中韩拥的故事和许尧佐《柳氏传》演义而成。《重校玉合记》原版框高二十一点六厘米,宽十四点四厘米,半叶十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同,眉栏镌音释,白口,无鱼尾,单界栏,四周单边。版心镌“玉合记”、卷次、页码书中有插图十七幅,双面合页连式。现藏于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图书馆。